咸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合集下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作者:赵秀琴蔺璐萌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9年第11期赵秀琴蔺璐萌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严重性病害,具有传播速度快、分布范围广、危害大等特点,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近年来,随着种植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该病在平顶山呈上升的发生趋势,且危害加重,轻者减产10%左右,重者减产50%以上,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一、发病原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受气候条件、菌量、小麦生育期、品种的抗病性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气候条件、菌量及小麦生育期相互配合程度,对病害的流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据调查,造成平顶山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气候条件、田间菌源量、品种选用及栽培管理措施不当等。

(一)气候特点平顶山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进入4月中旬以后,降雨偏多,此期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为赤霉病病菌侵染提供了条件,且具有反复作用的特征。

若遇3天以上连阴雨天,气温保持在15?℃以上,就可能引起赤霉病的发生流行。

(二)品种抗病性较差平顶山的大部分农户在品种选择上,片面追求高产、优质的种子,对品种的抗性要求不高,因而出现了高产不稳产、抗病性较差的情况。

据调查,目前全市主要种植的小麦品种百农 207、周麦 22、豫麦49-198、周麦26等均属易感赤霉病的品种,其他品种大部分抗性较差,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三)田间菌源量较大近年来,平顶山普遍推行秸秆还田,前茬作物收获后,秸秆没有经过任何药剂处理,直接还田,造成田间菌源量丰富,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

(四)栽培管理措施不合理1.小麦整地时旋耕浅,秸秆没有深埋,导致表层菌源量增加。

2.播种偏迟,致使小麦抽穗扬花期相应推迟,赶上气温升高,又遇连阴雨天气,造成病害流行。

3.播种量过大、密度大,导致田间郁闭。

4.偏施氮肥,造成小麦贪青晚熟,延长病菌侵染时间。

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易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哪些办法能够提前预防?

小麦赤霉病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哪些办法能够提前预防?

小麦赤霉病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哪些办法能够提前预防?小麦赤霉病,近些年来一种比较常发的病害,危害小麦的正常生长,一旦发病,没有药剂能很好的防治,在一些地方,一些农户称小麦赤霉病为小麦上的“癌症”,轻则造成减产,重则直接绝收。

小麦赤霉病,又被称为红麦头、烂麦头,它从小麦幼苗的时候都有可能开始危害,不过,一般在小麦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这三个生育期发病比较明显,主要危害小麦穗部。

当小麦感染赤霉病以后,穗部会有白色或者粉红色的霉层,如果用手触摸,能感觉到有凸起,根据发病的时期不同,导致小麦抽穗不好或者抽出来的穗枯黄,到了后期,有些也会变成白穗。

小麦赤霉病的传播主要有3种,其一是种子传播,感染过赤霉病的地块,不能再留种,病菌会在种子中生存,当带病的种子再次播种后,就会继续出现赤霉病。

其二是田间患病的残株,比如该地块已感染赤霉病,在小麦收获后,一些病残体掉落在田间,病菌就会在这些病残体上越夏,等到下茬作物播种后,会提供腐生生活的场所,随后小麦再播种后,继续危害。

其三是路边的杂草,杂草也是赤霉病病菌藏匿的场所,在杂草中越冬、越夏,等到来年小麦播种后,随着风雨进行传播,危害小麦。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和外界因素关系很大,主要有以下5点:1、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时,如果遇到连阴雨天气,发生赤霉病的几率大大增加,田间空气越湿润,小麦赤霉病越容易发病。

2、排水不良的麦田,容易发生赤霉病,比如浇水之后或者遇到下雨天,田间排水较慢,这种情况下,不仅是赤霉病,其它病虫害的危害也会加大。

3、播种过密的地块,发生赤霉病的几率也比较大,因为田间通风性、通光性减弱,小麦长势变弱,利于病虫害的繁殖生长。

4、氮肥使用过多的地块,一方面导致旺长,另一方面其他元素过少,不利于小麦的正常生长,赤霉病发生的几率也会增加。

5、地势比较洼的地块相比地势较高的地块,发生赤霉病的几率也会增加。

以上5点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容易发生的因素,开头小帮手已说过,小麦赤霉病一旦发病后,基本上很难有好的药剂能够防治,所以提前预防非常重要。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斑痕范围大,易于扩散,较难控制。

其中,小麦的主要症状是小麦穗部和麦秆上出现暗红色或棕色斑点,有时覆盖着灰色霉层,毒性高,严重者会导致产量下降和小麦制品的期间受限等问题。

因此,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1. 适宜条件: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赤霉菌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下生长最为适宜。

小麦在灌水过多、土壤排水不畅或长期受雨淋后,很容易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此外,在小麦收割时,机械损伤等也会导致小麦受到细菌感染。

2. 生物学特性:赤霉菌的生物特性与其它霉菌类似,都是以分生孢子方式进行繁殖和扩散。

赤霉菌的主要种类包括足黄赤霉、黑曲霉等。

3. 流行病学特征:小麦赤霉病属于一种流行性病害,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

在南方地区,每年小麦病发生面积较大,防治难度也较大。

而且,同一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时间和病势也有所变化。

4. 病害特点:小麦赤霉病在生长季节内发病较为迅速,大范围的斑痕可在短时间内形成。

严重造成小麦叶片和茎秆腐烂变黑,穗部也会受到感染,甚至导致小麦子粒不成熟而减产。

1. 根据气象条件及病害发展状况提前预防采取措施。

首先,进行土壤松耕,加强通风排水,适时停灌,尽量减少造成机械损伤等途径入侵的可能性。

2. 选种抗病、耐病的小麦品种。

通过选择高抗性小麦品种来管理病害,可以减轻赤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并保证小麦正常的生长发育。

3. 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杀菌剂、防治剂等农药进行防治。

从小麦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可控制发展的杀菌剂,达到杀灭细菌、稳定生长的效果。

但也需要注意不要滥用农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病害发生后,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如果病害已经发生,应采取快速处理措施。

及时清除枯萎叶片,以免病斑扩散,保持小麦生长环境的干燥度。

同时,加强小麦田间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发病的小麦植株。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在防治方面应该采取全面的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接着分析了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引言:赤霉病是小麦种植栽培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而对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情况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分析,则能为小麦赤霉病防治提供依据,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便利。

1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小麦赤霉病亦称烂穗病、红麦头、烂麦头,是多种镰刀真菌侵染麦头部位引发的疾病,导致整个麦头腐烂,赤霉病在小麦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疾病。

其主要的症状以苗枯、茎基腐、杆腐、穗腐为主。

苗腐烂是由于小麦种子自带病菌或者受到土壤中病菌的侵染,染了病的种子先是发芽呈褐色,根冠会腐烂,感染轻的麦苗黄而瘦,患病重会死亡,枯死的苗因其带有大量真菌还会产生大量粉红色霉状物,将菌类带去土壤中。

茎基腐的多发阶段是在幼苗时期,幼苗刚刚出土时麦株根部的组织感染后呈深褐色,导致整株死亡。

杆腐一般发生在麦穗的第一、二节点处,刚刚患病的叶鞘上会出现绿斑,随着病菌感染加重会呈淡褐色甚至红褐色不规定形斑,并向麦茎扩散,病情严重的直接导致整个叶鞘部分枯黄,气候潮湿时还会出现粉红色霉状物。

穗腐是小麦感染赤霉菌的常见症状,起初感染时,在麦穗与颖片处会产生点点浅褐色斑迹,随着感染加重逐渐扩散至整个麦穗,麦穗枯而黄,气候的湿度加大时,褐斑处会形成粉红色霉层,逐渐地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摸有凸起的感觉且不能轻易抹去,发病严重后会感染穗轴,逐渐使整个麦穗腐烂。

2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分析2.1.1选择抗病品种选择良种是小麦种植工作的基础环节,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为小麦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还能大大减少田间管理的工作量,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要尽量挑选抗病、耐病性能较好的品种,选择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一般来说,穗型细长、扬花整齐集中的、耐湿性强的小麦种类对赤霉病的防御能力相对较高。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条件是什么?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条件是什么?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条件是什么?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条件是什么?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气候条件、菌源量以及栽培管理等有密切关系。

(1)气候:小麦抽穗开花阶段气温高、湿度大,对赤霉病发生极为有利。

温度在15℃以上就能发病,25℃最适宜。

春季气温回升早,又有足够的湿度,病害就提早发生。

在25℃的适温和连续36小时以上的饱和湿度下,病害潜育期只需2天,低于或高于这一温度,或湿度不足,潜育期就延长。

(2)菌源量:越冬菌发生量的多少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越冬带菌率高的地区和年份发病重。

但是越冬菌发生量的大小,又与春季田间温湿度有关。

温湿度高的,子囊子壳发生时就大;反之,就少。

(3)栽培管理:品种之间抗病性有一定差异,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的感病性亦有差异。

一般生育前期较抗病,生育后期较易感病。

各生育期中以开花期最易感染,抽穗期次之,乳熟期再次之,至蜡熟期发病就很轻微。

播种早的,抽穗、成熟早,常能躲过易感病的抽穗开花阶段,发病轻。

反之,播种晚的,成熟期延迟,开花期容易遇到阴雨,加重危害。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施用氮肥过多、过迟,植株生长衰弱或徒长,植株抗病力降低,因此发病重。

- 1 -。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要点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要点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要点作者:蔡亚娥何婧娜张彩云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13期小麦赤霉病又被称为麦穗枯、红头麦等,是禾本科作物上经常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是麦类作物上的典型气候新病害。

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气候湿润、半湿润地区容易发生流行。

近年来受到复杂多变气候条件的影响,咸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逐渐上升,给小麦生产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可直接造成减产,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研究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危害及防治技术对小麦丰产丰收有重要意义。

1 发病特点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上年遗留在玉米秸秆、病麦穗中的病残体产生的子囊孢子,小麦进入扬花、灌浆期之后,子囊孢子会侵染小麦植株上的部分小花,然后随着病情发展,病症逐渐扩展到整个麦穗上。

小麦赤霉病属于气候性病害,在小麦等作物生长的各阶段都有发生的可能性,造成幼苗枯萎、茎秆腐烂、穗部腐烂等,其中以发生在穗部、造成穗部腐烂的病害类型发生最普遍、发生程度也更重。

苗枯萎是种子携带的病原菌或者土壤中的病原侵染而造成,在湿度大的情况下发病部位会产生一层霉状物质(粉红色)。

茎秆腐烂在小麦出土后的任何时期均有可能发生,造成茎秆的基部发生腐烂,造成植株死亡。

春季温度逐渐升高,在降水比较多的阶段,赤霉病的病菌繁殖速度加快,通过风雨传播的途径由土壤中的病残体中转到麦穗上,在温度高、湿度大的气候条件下,麦穗上很快就会出现一层霉层,之后霉层上的病原菌又会随着风雨传播到别的未发病植株上,造成病害的逐渐蔓延。

小麦抽穗扬花期阶段如果降雨的时间连续超过3d、温度一直超过15℃,则赤霉病极有可能暴发。

2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2.1 对小麦的危害赤霉病发生的主要类型是对麦穗产生危害,各阶段都可能产生。

病害发生后,病菌先感染花药,再感染颖片造成苗腐。

小麦生长进入中后期之后可发生穗腐、秆腐,其侵染的时间一般都在小麦扬花期,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时间是灌浆期,小麦成熟后病害症状爆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又称为小麦赤霉疫病。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抽穗期,常常导致小麦成穗、结实不良,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将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潮湿、高温的环境条件下。

一般情况下,小麦赤霉病从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病,到了成熟期逐渐减少。

赤霉病的发病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孢子萌发赤霉菌在适宜的气温、湿度和营养基质下,产生一定数量的孢子。

这些孢子被风或人工传播到小麦上,在小麦表面凝结形成一个稀薄的水膜。

此时,孢子萌发,形成管状吸管,从小麦的表皮直接侵入到麦茎。

2.菌丝生长当赤霉菌侵入小麦内部后,开始在茎部形成菌丝。

菌丝受到小麦茎的营养供应,迅速生长、形成。

菌丝的形成使小麦表现出一些典型病变症状,包括茎发红、变形、产生黑色斑点等。

3.分生孢子产生随着菌丝的生长,赤霉菌会逐渐分裂成许多孢子,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力和人工传播到其它小麦上进行侵染。

此外,一些被侵染的小麦茎上的菌丝也会分泌许多分生孢子,从而进一步加重了赤霉病的传播。

4.遗传进化由于这种病害对小麦产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农业专家们在防治赤霉病的同时还在研发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

而赤霉菌也在不断进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生物型和生物类型,形成了复杂的抗性。

由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和传播与气候和地域等因素有关,因此农业专家们从各个方面入手研究该病害的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小麦赤霉病在病区内传播非常迅速,因此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处理病株,防止病害扩散。

同时,在田间一定要注意保持通风透气,及时排干土壤中的积水,减少赤霉菌在土壤中的繁殖。

2.选择耐病品种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选择一些耐病品种是很重要的。

这些品种可以有效抵抗赤霉菌的攻击,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化学防治在小麦赤霉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治。

常见的防治药物有多菌灵、百菌清等。

但需要特别注意,使用化学防治药物要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要求,不能越过应用剂量。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小麦是国内重要的经济作物。

小麦赤霉病会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全程防控,是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的重点所在。

基于此,需要全面掌握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发病原因等信息,分析研究小麦赤霉病的出现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来提高防治效果。

本文结合小麦实际情况,对赤霉病发病原因及其规律进行一定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小麦各主要产区都有可能发生。

为此,相关工作人员需以化学防治为重点,保证小麦的生产质量与生产数量,确保小麦丰产丰收,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小麦赤霉病概述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都会发生的小麦生长常见疾病。

该病直接导致麦穗腐烂,同时造成麦苗枯死,发生基腐病。

发病后,小麦产量将减产15%左右,尤其发病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80%以上[1]。

由于危害严重,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癌。

一旦发生赤霉病,小麦必然减产,也会产生毒素,吃到一定数量,会影响人的身体。

小麦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未及时防治的地块,可发生90%以上赤霉病。

所以做好前期的防控是必不可少的。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品质降低,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不仅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影响,更重要的是其病麦毒素影响食品安全,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即呕吐毒素DON)为主的霉菌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危害都很大,当小麦中的病麦率达到4%以上时,就不能吃了,需要另外处理。

2.小麦赤霉病发病原因及规律小麦赤霉病,属于侵染真菌的一种病害。

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前期小麦有无感病直接相关。

加之连日降雨,田间湿度较大,加之植株通风性较差,致使田间气候环境较为有利,从而出现了繁殖赤霉病孢子的现象。

同时也与温度有关,赤霉病只要气温高于12℃,病原菌就开始繁衍发生,长期的高温环境对赤霉病的发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作者:张洁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7年第11期近年来,受生态条件和种植制度改变等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由次要病害上升为常发性的主要病害,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小麦遭受赤霉病侵害后,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该病的安全防控不容忽视。

我们针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结合历史资料,对小麦赤霉病的分布为害、症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防御对策,以期为今后科学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一、小麦赤霉病的分布为害与症状(一)小麦赤霉病的分布为害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等,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也是我国小麦和大麦生产上的一种严重病害,大流行年份病穗率高达100%,减产10%~70%;中流行年份病穗率达30%,减产5%~15%。

受害严重的籽粒皱缩空瘪,不能留种,受害轻的籽粒发芽率降低,影响出苗后苗的质量。

另外,该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还在被侵染的麦粒中产生赤霉毒素DON,导致人畜中毒,因此,小麦中病麦率含量达到4%时即不能食用,需另作处理。

2016年6月中储粮和粮食部门明确提出,为确保粮食食品安全,小麦赤霉病病粒超过3%,严禁收购入库。

(二)病害症状小麦赤霉病从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生危害,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在生产上一般穗腐危害最大,前期的苗腐、茎基腐往往被忽视,而出现秆腐和穗腐以后,才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此时防治效果较差。

1.苗腐:它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

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2.茎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3.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1节、第2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

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秆腐,茎叶干枯,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白穗。

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方案(2篇)

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方案(2篇)

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方案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生长的病害,其病害具有隐蔽性强、传播快、易发生暴发流行等特点,给小麦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小麦赤霉病,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一、加强病害监测和防治预警1.定期开展小麦赤霉病监测工作,重点监测播种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情况。

2.建立健全小麦赤霉病防治预警系统,利用气象条件、历史数据等进行科学预测和判断,提前采取防控措施。

二、加强田间管理措施1.选用耐病品种,加强良种繁育工作,提高小麦的整体抗病能力。

2.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小麦的生长健康状态,增强其抗病能力。

3.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源和传播途径,避免病害的扩散蔓延。

三、科学施用化学防治药剂1.选择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科学施用化学药剂进行病害的控制。

2.注意药剂的合理用量和施药方式,避免产生药害和药害残留等问题,确保防治效果。

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1.组织培训会议,普及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农民对病害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2.加强技术指导,及时解答农民在防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高防治效果和农民防治意识。

五、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1.建立健全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对各项防控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总结经验,不断改进防控工作,提高小麦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综上所述,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工作,我们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实施田间管理措施、科学施用化学防治药剂、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以及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等多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遏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传播,确保小麦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方案(2)小赤霉病是我县小麦上重大灾害性病害,危害不仅导致产量大幅下降,而且严重影响品质。

据专家预测,___年我县小麦赤霉病重发趋势明显。

为切实抓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增强防治预见性、主动性、科学性,确保午季粮食丰产、丰收,结合省市赤霉病防控方案要求,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思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强___领导,落实属地责任,强化行政推动,实现赤霉病防控全覆盖;强化赤霉病监测和预警,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坚决控制小麦赤霉病危害,保障小麦增产和质量安全目标实现。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感染引起的小麦病害,其发生规律与气候、土壤、病原菌等因素相关。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综合运用化学、生物、物理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控。

发生规律:1. 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气候密切相关,高湿、高温、多雨的天气条件是赤霉病的有利环境。

一般在气温为20-25℃,相对湿度在85%以上,连续降雨3天以上,有利于赤霉菌的传播和繁殖。

2. 土壤条件:小麦赤霉病健康土壤要求高,富含有机质、透气性好、水分排水良好的土壤不利于赤霉菌的生长。

3. 病原菌:赤霉病的病原菌是赤霉菌,该菌多存在于种子、秸秆和土壤中,通过风、雨水、农具等途径传播。

综合防控措施:1. 良种选育: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植,提升植物的抗病能力。

2. 病田清理: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秸秆等植物残留物,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3. 轮作休闲:实行小麦与其他作物的轮作,减少赤霉菌的滋生环境。

4. 施肥调节:合理施肥,尤其是有机肥的运用,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植物的免疫力。

5. 化学防治:在小麦生长期间,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防止农药残留超标。

6. 有害生物防控:控制小麦生长过程中的有害生物,如蚜虫、飞虱等,防止它们对小麦造成伤害,从而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7.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性真菌等生物防治剂进行防治,以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

8. 清洁种植材料:使用经过消毒处理的种子和苗木,杜绝赤霉菌感染来源。

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定期巡视田地,及早发现病情,防治措施及时、合理、灵活,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提高。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之一就是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毒素产生的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严重危害小麦品质和人体健康。

为了更好地保护小麦生产,本文将结合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控技术,给出有效的对策。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1. 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在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尤其是在小麦孕穗期和抽穗期,如果这个时候遇到连续降雨或者高湿度的天气,则更容易导致真菌生长和繁殖,引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土壤条件长期单作小麦、土壤酸性过大、有机质和氮肥供应过多等因素都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几率。

3. 品种因素不同的小麦品种在抗病性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一些抗性较差的小麦品种更容易受到小麦赤霉病的攻击。

4. 病原真菌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繁殖主要是由赤霉毒素产生的镰刀菌属真菌引起的。

这种真菌常常随着种子或土壤中的残体残根,通过空气、水、农具等方式传播,形成小麦赤霉病的疫源。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技术1. 合理栽培选择适宜的播种期,避开高温多湿的季节,合理施肥,做好土壤修复,保证小麦的生长环境。

栽种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也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方法。

2. 种植密度适当小麦的密度适当,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适当的密植可以增加小麦叶面积,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农田翻耕在小麦播种前后加强农田的翻耕,有利于降低地面温度、增强土壤透气性和水分排放,降低小麦赤霉菌的繁殖和传播。

4. 施肥技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及时合理施用氮肥、磷肥和有机肥,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提高小麦免疫力,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5. 病虫害综合防治加强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及时发现并处理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做好病害的预防和控制。

6. 合理灌溉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控制灌溉的水量和频率,避免水分过多引起植株生长不良,造成小麦的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诱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能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和秆腐,从幼苗到成株都能受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那么赤霉病发作时有什么症状呢?该如何防治呢?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一、发病症状1、苗枯是由种子、土壤或者病残体中的病菌侵染所致,首先是芽变为褐色,随后根冠腐烂,轻则造成幼苗枯黄湿润,重则死亡,枯死苗在湿度较大时还会产生粉红色的霉状物。

2、穗腐在小麦杨花时,在穗上产生水浸状的褐色办,逐渐扩散至整个穗部,导致小穗枯黄,湿度较大时病斑出产生粉红色的胶状霉层。

后期会出现面积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不能抹去,还会扩展至穗轴,使得病害以上穗形成枯白穗。

3、茎基腐自幼苗出土只成熟皆可发病,茎基部受害后会变褐腐烂,直至全株枯死。

4、杆腐一般发生在穗下1-2节,初期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或逐渐扩展为淡褐色或红褐色的不规则形斑,病情严重时,会造成病部以上部位枯黄,有时不能及时抽穗或者抽出枯黄穗,在潮湿时病部出现粉红色的霉层。

二、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目前虽然没有免疫品种,但是有一些耐病品种,种植户可以因地制宜的选择当地适合的品种。

2、农业防治要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及时清田,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免扬花期遇雨,合理施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药剂防治在播种前用药剂拌种,在扬花期喷洒多菌灵或甲霉灵预防,每5-7喷洒一次,也可以在后期喷洒毒死蜱、抗蚜威、抗蚜威以及磷酸二氢钾溶液,防治效果较好。

以上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们。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会导致小麦产量大幅下降,品质下降甚至无法食用。

针对小麦赤霉病,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保障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一、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小麦赤霉病能力的品种是预防病害的关键措施之一。

研究表明,一些抗病品种能明显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和病害程度。

因此,在种植小麦时,应及早了解和选用抗病品种。

二、旋作和轮作采用合理的旋作和轮作措施,有助于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由于小麦赤霉病菌对寄主间隔期敏感,种植其他非寄主作物可以有效阻断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比如,在小麦-玉米轮作中,小麦作为玉米的前茬,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风险。

三、良好的田间管理1.合理施肥:适量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减少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可能。

但要注意施肥量要适度,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病菌传播和繁殖。

2.适时整地:适时整地翻耕,有利于病原菌的曝露和生物灭活,从而减少病菌的数量。

3.踩踏防治:在小麦灌浆期,可以利用人工踩踏的方式,将病部组织碾碎,从而促使病菌发病后更快地消亡。

四、化学防治在小麦赤霉病发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学药剂来进行防治。

在种植小麦之前,可根据病害的流行情况和天气条件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如抗菌剂、杀菌剂等。

但要注意合理使用药剂,避免副作用和对环境的污染。

五、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菌的传播和繁殖。

比如,可以利用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来控制病菌的侵染。

研究表明,一些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和真菌可以与小麦赤霉菌竞争寄主营养物质,从而抑制其繁殖和传播。

六、合理用药如果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应合理选用药剂和剂量,并严格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施药。

同时,要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的药剂,以防止病菌对药剂产生抗药性,减少防治效果的降低。

七、加强监测和预警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监测和采样,早期发现病害的迹象,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关于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的详细介绍。

1. 发生原因分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种植方式和综合管理等。

具体原因如下:1.1 土壤条件:土壤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等条件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高以及酸性土壤都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有利条件。

1.2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是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气候条件。

在气温适宜、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繁殖和侵染小麦植株。

1.3 种植方式:连作、密植、不合理的施肥等种植方式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连作会导致病原菌积累,密植和不合理施肥会增加小麦植株的生长势,使其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

1.4 综合管理: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不及时清理麦茬、不适当的灌溉和迟播等,都会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这些措施会增加小麦植株受到病原菌侵染的机会和环境条件。

2. 防治技术为了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防治技术:2.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措施。

通过选育和种植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可以减轻病害的损失。

2.2 喷施药剂:在小麦脱粒前后,可以喷施有效的药剂来防治小麦赤霉病。

一般来说,可以使用杀菌剂和生物菌剂来控制病害。

喷药时要注意剂量和喷雾的均匀性,以提高防治效果。

2.3 土壤消毒:通过合理的土壤消毒,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活性,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热水熏蒸、化学药剂消毒和生物灭菌等。

2.4 清除病灶和植株残体:定期清除田间的病灶和小麦植株残体,可以降低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减少病害的发生。

2.5 种植措施:合理的种植措施也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

如合理轮作、适当调整密植程度、合理施肥和灌溉等,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它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赤霉病的主要症状是小麦籽粒表面出现一层红色或棕色的绒毛状物,严重时会导致籽粒变黑、变腐甚至不可食用。

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1. 合理施肥。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有关,过多或过少的施肥都会导致小麦易感染此病。

因此,农民应该根据土壤情况进行合理施肥,保证小麦的营养平衡。

2.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

同时,也要注意小麦的品种搭配,避免同一地区连续种植同一品种,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3. 做好田间管理。

及时清理田间农残、草杂物等,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及时疏通田间水渠,保证田间排水良好。

4.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在小麦赤霉病高发期,可以适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但是,需要注意农药的使用方法、时机和剂量,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要防治小麦赤霉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农民应该加强田间管理,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和使用化学农药等措施。

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赤霉病的发生,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 1 -。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侵染小麦植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病害。

该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对于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保障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1.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小麦赤霉菌主要通过种子、土壤和空气传播。

感染的小麦种子携带病原菌,是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病原菌在土壤中能够长期存活,并通过土壤颗粒、水分和虫媒等途径传播。

赤霉孢子可以在空气中漂浮传播,通过风力等因素扩散到附近的小麦植株。

2.生态环境的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和传播。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和土壤湿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同。

抗病性强的品种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能够减轻赤霉病的发生和扩散。

二、综合防控措施:1.合理种植结构调整:通过合理安排小麦的种植结构,控制种植密度、栽培措施等,避免连作连种,减少病菌的积累和传播。

2. 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的浸种处理,可以有效杀灭或抑制种子中的病原菌。

选择健康的种子进行播种,避免种子传播病菌。

3.合理施肥管理: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减轻赤霉病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氮磷钾的比例,避免过量施肥导致植株生长繁茂,增加病菌的侵染机会。

4.合理灌溉管理:合理控制灌溉量和灌溉频次,避免土壤过湿。

过湿的土壤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增加赤霉病的发生。

5.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巡视小麦田,观察小麦植株的生长情况,注意发现病害症状。

及时进行病害监测和预警,掌握病情发展的动态,为后期防治提供依据。

6.综合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重要措施。

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手段的综合应用。

可以采用喷雾、覆盖、消毒等方式对病株进行控制,使用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引入拮抗菌或其他有益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措施咱农民朋友都知道,小麦赤霉病那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大麻烦呀!这玩意儿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小鬼,稍不注意就会出来捣乱,让咱辛辛苦苦种的小麦遭罪。

小麦赤霉病啊,一旦染上,那后果可严重啦!它会让麦粒发霉、变色,品质下降得厉害,这就好比咱精心雕琢的宝贝突然有了瑕疵,多让人心疼啊!而且这还会影响产量,咱一年到头的汗水和期望不就白费了嘛!所以呀,防治小麦赤霉病可太重要啦!那怎么防治呢?首先咱得从源头抓起。

选种子的时候可得瞪大了眼睛,挑那些抗病性强的种子,这就像给小麦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让赤霉病不容易找上它们。

然后呢,在播种的时候,注意合理密植,别让小麦们挤在一起,给它们足够的空间生长,就像咱人也需要自己的空间一样,这样它们才能长得壮壮的,抵抗力也会强一些。

再说说田间管理。

水可不能乱浇呀,别一股脑儿地拼命浇水,就像人吃多了也会不舒服一样,小麦也得适量浇水。

施肥也得讲究,别光想着多施肥就好,得合理搭配,让小麦营养均衡。

还有啊,及时清理那些病残体,这就好比家里有了垃圾要赶紧扔掉,不然会滋生细菌一样。

说到这儿,咱还得注意天气变化。

要是碰到连续阴雨天气,那可得提高警惕啦!赤霉病就喜欢这种潮湿的环境,这时候咱就得想办法降低田间湿度,给小麦创造一个干爽的环境,不然赤霉病不就趁机而入啦?这就像咱人在潮湿的地方待久了也容易生病一样。

除了这些,药剂防治也不能少啊!就像人病了要吃药一样,小麦生病了也得用药呀。

在关键时期,比如小麦抽穗扬花期,及时喷洒药剂,给小麦来个全面的保护。

但咱可不能随便用药啊,得听专业人士的建议,选对药,用对量,不然可就白忙活啦!咱农民种地不容易呀,每一颗麦粒都是我们的心血。

防治小麦赤霉病就得像守护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一点都不能马虎。

要是因为我们的疏忽让赤霉病得逞了,那我们得多后悔呀!所以呀,大家都行动起来,把小麦赤霉病这个“小坏蛋”拒之门外,让我们的小麦健康茁壮地成长,迎来一个丰收的好年景!这难道不是我们最期待的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去做到吗?。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病原菌为小麦赤霉菌。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会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防治十分必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选用病害抗性强的品种种植。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小麦品种,其中有一些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较强,如杂交小麦新优395、春扬958等。

种植这些品种可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

2.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小麦赤霉病主要是由土壤中的赤霉菌引起的,因此可以采用化学药剂等手段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杀死赤霉菌等病害菌。

3.种植前进行效果较好的药物浸种处理。

如用4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水剂等药剂,将种子浸泡10小时后晾干,可以增强种子的抗病能力,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1.及时除草,保持田间环境整洁。

草丛经常是赤霉菌等病害菌的滋生和繁殖地,因此及时除草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另外,保持田间环境的整洁也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2.科学施肥,保持小麦生长健康。

小麦的健康生长可以增强其对病害的耐受能力,因此应注意施肥时要科学合理,保持小麦的合理生长。

3.喷洒有效药剂。

小麦赤霉病一旦发生,则要及时采用有效药剂进行喷洒治疗。

例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水剂、25%鲨胆酮悬浮剂等。

1.收获后及时清理麦田。

小麦赤霉病和其他病害的主要滋生地是麦田的秸秆、残根、苗圃底部等地方,因此收获后要及时对这些区域进行清理,减少病害菌的生存空间。

2.及时消毒麦库。

小麦储存后容易发生霉变,因此在储存小麦的麦库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市 小麦 赤霉 病 曾于 1 9 8 5 年 在秦都 、 泾 阳等 县 区
灌 区麦 田大 流行 , 2 0 0 4年 、 2 0 0 8年 在 兴平 、 武功、
三原 等县 区局 部 田块偏 重 发 生 , 2 0 1 2年 在南 部 渭
河 流域 和泾河 流域 偏重 发生 。通过 对咸 阳市 小麦 赤霉 病 的发 生流 行 规 律 、 发生 特 点 及 其 流行 原 因
任 丽 等 : 咸 阳 市 小 麦 赤 霉 病 的发 生 原 因 及 防 治 对 策
・1 7 7・
2 . 1 小 麦 品 种 间 发 病 程 度 差 异 显 著
温 9 ℃以上 , 3 —5 d雨 时 , 越冬 菌 源才 能 产 生子 囊 孢子 ; 小麦 抽穗 扬 花 期 在 有 大 量成 熟 子囊 孢 子 存 在情况 下 , 如 遇连 续 3 d以上 有 一 定 降 水 量 的 阴 雨天气 , 且气温在 1 5 。 C以 上 , 空 气 相 对 湿 度 大 于
受气 温逐 渐升 高 , 跨 区联 合机 收面积 的迅 速扩 大 ,
上下 扩展 至整 个 小 穗 , 进 而 扩 展 到全穗 。气 候 潮
湿时, 感病 小穗 的基部 出现 粉红色 胶状霉 层 ( 分 生
孢子 座和 分生孢 子) , 后 期病 部可产 生蓝 黑色 小颗 粒( 即子囊 壳 ) 。空 气 干燥 时 , 病部 和 病部 以上 枯 死, 形成 枯 白穗 , 不 产 生霉 层 , 后 期 病部 可 产生 黑 色 颗粒状 物 。病 菌侵 染穗 茎或 穗轴 时 , 侵 染点 变
粒 率为 0 . 2 6 , 病粒率在 4 以上 的 田块 有 0 . 9
发病 , 然 后迅 速扩 展到穗 轴 , 进而使 其上 部小 穗期 侵 染 , 灌 浆 期显 症 , 成熟 期 成 灾 。穗 腐发 生 时通 常 在小 穗 和 颖 片基部 出现水 渍 状 淡褐 色 斑 点 , 然 后 沿 主穗 轴

西




咸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任 丽 . 王 芳 。 谢 颖飞 。 宁 党锋 。 冯益群
7 1 3 3 0 0 ) ( 1 . 成 阳 市植 物 检 疫 站 , 陕西 成 阳 7 1 2 0 0 0; 2 . 乾县 植保 植检 站 , 陕西 乾 县

要: 结 合 成 阳市 小 麦 赤 霉 病 的 发 生 流 行 规 律 及 其 发 生 特 点 ,分 析 了 其 发 生 及 流 行 的 原 因 , 并 提 出 了相 应
各个 生育 期 均能受 害 , 苗期侵 染 引起 苗枯 , 中后期 侵染 引起 秆腐 和穗 腐 。在咸 阳市该 病 害主要 侵染 穗部, 症 状是 穗 腐 。病 菌 最先 侵 染 部 位 主要 是 花
药, 其次 为颖 片 内侧 壁 。通 常一 个 麦 穗 的小 穗 先
h m。 , 病穗 率 在 1 O 一2 O 的有 0 . 5万 h m。 , 病 穗 率在 5 一1 0 9 / 6 的有 1 . 1万 h m。 , 全市 平 均 病
越冬。
赤霉 病 主要危 害小 麦 穗 部 , 但 在小 麦 生 长 的
2 小 麦 赤霉 病 的发 生特 点
2 0 1 2年 咸 阳 市 小麦 赤 霉 病 主 要 在南 部灌 区 发 生面积 达 5 . 5万 h m。 , 平 均病 穗率 8 . 5 9 / 6 , 最高
达 4 O 以上 。其 中病穗 率大 于 2 O 的有 0 . 4万
万h m。 , 其 中兴 平 、 泾 阳赤 霉病发 生情 况与小 麦种
植 情况见 表 1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1 5 基金项 目: 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 研 专项 ( 2 0 0 9 0 3 0 0 4 -9 ) 。

作者 简介: 任丽 ( 1 9 7 7 一 ) , 女, 陕西 富平 人 , 农艺师 , 主 要 从 事农 作 物 病 虫 害 测 报 与 防 治 工作 。
赤霉 病病原 菌 在 田间小 麦 秆 、 玉 米秸 秆 等 各 种 植物残 体 上越 夏 、 越 冬 。春 季 温湿 度 适 合 时形 成 子囊 壳 , 成 熟后 , 子 囊 孢子 从 子囊 内释放 后 , 随
的分析 , 提 出了相 应 的防治对 策 , 有 效 的控制 小麦
赤 霉病 , 保护 了夏 粮生产 安全 。
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 小麦赤霉病 ; 为害; 发生原 因; 防 治 对 策

小麦 赤 霉 病 又称 红 头 瘴 、 烂麦头 、 红麦头, 严 重发 生时 可造成 3 0 %以上 的产 量 损 失 , 其 病 原 菌 优势种 为禾 谷镰 刀 菌 ( F u s a r i u m g r a mi n e a r u m S c h w. ) , 小 麦感 病 后 , 能产 生 有 毒 的 次 生 代 谢 产 物, 人 畜食 用 后 引起 腹 泻 等 多 种 中 毒症 状 [ 1 ] 。因
风 雨传播 ( 微 风有利 于传播 ) 到扬 花 的小麦穗 部引
起 发病 , 一般咸 阳南部 灌 区 5月 上旬 末 可 见零 星 病穗, 病 害盛发 期 为 5月 中旬 。小麦 收获后 , 子囊
1 小 麦 赤 霉 病 的 危 害 症 状 及 发 生
规 律
1 . 1 危 害 症 状
壳、 菌丝 体在 发病 的麦秆 和玉米 秆等 残体上 越夏 、
为 褐色 , 以上 穗部 枯 死 变 为 白穗 [ 2 ] 。当麦 穗 受 害
以及 耕作 制度 、 水肥 条件 等 因素 的变 化影 响 , 小 麦
赤霉 病 的发生 区域 逐渐 向我 国北方 扩展 蔓延 。咸
轻时, 一 般不表 现症状 , 或 只局部 一个 或数个 小穗
发病。 1 . 2 发 生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