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

其主要病征是小麦穗部和麦须患黄病、银白霉斑,继而播种部或麦穗产生粉红或粉红至橙褐色霉病斑,严重时可整穗枯死。

赤霉病菌不仅致小麦病害,还产生一种强有毒的次生代谢物赤霉烯酮(DON),其积累会对小麦的安全和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在如今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背景下,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将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介绍一些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1. 赤霉病菌的存在:赤霉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病灶残余物上,可以通过风、水、土壤等途径传播入田。

一旦病菌进入小麦田,它们会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快速生长繁殖,导致病害的爆发。

2. 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潮湿的环境下发生。

高湿度和高温度有利于病菌的生长,而长时间的降雨和多雾天气则为病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冬季田间病菌越冬无论干湿程度均对菌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3.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如连作、晚播、密度过大、肥料过量和过密摘穗等措施容易造成群体快速增殖,加重病害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1. 高效抗病品种的选育:选育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是防治赤霉病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选择或育种出抗病性强、丰产稳定的品种,可以大大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2. 预防措施:加强土壤消毒处理,清除病残体和病灶残余物,采取适时适量的灌溉措施,避免长时间的高湿环境。

适当早播早收,切断了病原菌的接种源,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3. 化学防治:用药治疗小麦赤霉病是常用的防治手段之一。

病害早期,在病灶出现初期即可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常用的药剂有多菌灵、托布津、百菌清等。

但需注意合理使用药剂,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

4.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拮抗微生物等进行生物防治也是一种可行的策略。

比如引入能够分解赤霉烯酮的微生物,可以降低病菌产生的毒素含量。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问题,这些问题给农民朋友们的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认识小麦常
见的病虫害问题,并且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将对小麦常见的病虫害进行介绍,并针
对每种病虫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主要的病原是赤霉病菌。

小麦赤霉病
的发生主要在拔节至抽穗期间,其症状为小麦叶片和穗部出现红褐色斑点,严重时会造成
穗部不育,导致减产。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选种抗病小麦品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合理施肥,保证小麦的生长旺盛,提高免疫力;
3、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菌的滋生;
4、定期喷洒杀菌剂,及时控制病情发展。

四、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小麦常见的一种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小麦蚜虫寄生在小麦
叶片和穗部上,吸食植物汁液,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卷曲,穗部畸形,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控制小麦蚜虫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适时翻耕,破坏蚜虫的越冬场所;
2、定期喷洒杀虫剂,控制蚜虫的繁殖;
3、适时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引入天敌,控制蚜虫的数量;
4、注意田间通风,减少蚜虫的滋生环境。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问题,为了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农民
朋友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对大
家有所帮助,祝愿小麦丰收。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素产生的,常见于潮湿、高温的环境中,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对于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的方法。

一、选择病害抗性品种选用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是防治赤霉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已经推出了许多具有较强抗性的小麦品种,包括抗病系列、耐病系列等。

在种植小麦时,应选择这些抗病品种,降低赤霉病发生的可能性。

二、合理施肥小麦生长期间,合理施肥也是防治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补充充足的氮肥、磷肥、钾肥等营养元素,可以促进小麦健康生长,提高其抗病能力。

三、合理密植小麦的合理密植有利于光合作用的强化,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减少潮湿环境和积温,从而降低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群体的竞争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四、轮作制度合理安排轮作制度,避免连作,有利于减少赤霉病的发生。

通过将小麦和其他作物有机结合、合理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累积,减少赤霉病的危害。

五、灌溉管理在小麦生长期间,合理的灌溉管理也能够减少赤霉病的发生。

避免过度灌溉和长时间积水,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性,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从而减少赤霉病的发生。

六、病虫害防治及时采取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对小麦的病害防治。

对于早期发现的赤霉病病斑,应当及时割除、销毁,防止病情扩散。

还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七、保护天敌鼓励栽培植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天敌和天敌复合作用,从而对赤霉病进行综合防控。

合理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减少害虫的发生和传播,降低赤霉病的发生概率。

八、科学管理注意科学管理小麦田间环境,控制播种期、施肥期、灌溉期等作业管理,提高小麦的抗逆能力,减少赤霉病的发生。

九、综合防治采用多种综合防治措施,如搭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轮作制度、灌溉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从而形成综合效应,有效地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以上是关于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的一些方法,希望能够对小麦种植者在实际生产中有所帮助。

小麦赤霉病主要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主要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主要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症状特征1、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穗腐,通常在小麦灌浆期发生最重。

最初在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随即枯死。

雨露较多或田间潮湿时,在小麦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

当病菌侵害穗轴或穗茎时,被侵害部位及以上部位枯死,损失更重。

发生穗枯后多不能灌浆,籽粒瘪瘦,千粒重降低。

病害发展至后期,多雨湿润季节,小穗基部或颖壳上发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

2、小麦赤霉病病菌以腐生状态在田间残留的稻茬、玉米秸秆、小麦秆等各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

春天,病菌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发育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吸水破裂,壳内子囊孢子喷射到空气中并随风雨传播(微风有利于传播)到麦穗上,引起发病。

小麦收获后,病菌又寄生于田间稻茬、麦秆上越夏、越冬。

3、该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其典型病程是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

赤霉病病菌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都能侵染为害,尤其以扬花期侵染为害最重,病情轻重与品种的抗病性、菌源量多少及天气关系密切。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数和雨量是病害发生轻重的最关键因素。

若抽穗前有降水,扬花期又遇3d以上连阴雨天气,小麦品种抗病性差,该病害就极有可能流行为害。

4、在品种抗病性上,穗性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比较抗病。

科学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用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的抗(耐)病性强的品种。

根根当地常年小麦扬花期雨水情况适期播种,避开扬花多雨期,做好栽培避病。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浇水,及时排涝;合理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小麦抗病性。

【2】化学防治: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的关键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及时喷药预防,小麦抽穗10%至扬花初期是第一次喷药的关键时期,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1周后补喷1次。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接着分析了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引言:赤霉病是小麦种植栽培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而对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情况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分析,则能为小麦赤霉病防治提供依据,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便利。

1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小麦赤霉病亦称烂穗病、红麦头、烂麦头,是多种镰刀真菌侵染麦头部位引发的疾病,导致整个麦头腐烂,赤霉病在小麦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疾病。

其主要的症状以苗枯、茎基腐、杆腐、穗腐为主。

苗腐烂是由于小麦种子自带病菌或者受到土壤中病菌的侵染,染了病的种子先是发芽呈褐色,根冠会腐烂,感染轻的麦苗黄而瘦,患病重会死亡,枯死的苗因其带有大量真菌还会产生大量粉红色霉状物,将菌类带去土壤中。

茎基腐的多发阶段是在幼苗时期,幼苗刚刚出土时麦株根部的组织感染后呈深褐色,导致整株死亡。

杆腐一般发生在麦穗的第一、二节点处,刚刚患病的叶鞘上会出现绿斑,随着病菌感染加重会呈淡褐色甚至红褐色不规定形斑,并向麦茎扩散,病情严重的直接导致整个叶鞘部分枯黄,气候潮湿时还会出现粉红色霉状物。

穗腐是小麦感染赤霉菌的常见症状,起初感染时,在麦穗与颖片处会产生点点浅褐色斑迹,随着感染加重逐渐扩散至整个麦穗,麦穗枯而黄,气候的湿度加大时,褐斑处会形成粉红色霉层,逐渐地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摸有凸起的感觉且不能轻易抹去,发病严重后会感染穗轴,逐渐使整个麦穗腐烂。

2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分析2.1.1选择抗病品种选择良种是小麦种植工作的基础环节,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为小麦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还能大大减少田间管理的工作量,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要尽量挑选抗病、耐病性能较好的品种,选择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一般来说,穗型细长、扬花整齐集中的、耐湿性强的小麦种类对赤霉病的防御能力相对较高。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病原菌为小麦赤霉菌。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会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防治十分必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选用病害抗性强的品种种植。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小麦品种,其中有一些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较强,如杂交小麦新优395、春扬958等。

种植这些品种可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

2.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小麦赤霉病主要是由土壤中的赤霉菌引起的,因此可以采用化学药剂等手段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杀死赤霉菌等病害菌。

3.种植前进行效果较好的药物浸种处理。

如用4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水剂等药剂,将种子浸泡10小时后晾干,可以增强种子的抗病能力,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1.及时除草,保持田间环境整洁。

草丛经常是赤霉菌等病害菌的滋生和繁殖地,因此及时除草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另外,保持田间环境的整洁也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2.科学施肥,保持小麦生长健康。

小麦的健康生长可以增强其对病害的耐受能力,因此应注意施肥时要科学合理,保持小麦的合理生长。

3.喷洒有效药剂。

小麦赤霉病一旦发生,则要及时采用有效药剂进行喷洒治疗。

例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水剂、25%鲨胆酮悬浮剂等。

1.收获后及时清理麦田。

小麦赤霉病和其他病害的主要滋生地是麦田的秸秆、残根、苗圃底部等地方,因此收获后要及时对这些区域进行清理,减少病害菌的生存空间。

2.及时消毒麦库。

小麦储存后容易发生霉变,因此在储存小麦的麦库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侵染所引起的小麦病害,属于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具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防治小麦赤霉病对于保障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为两方面:一是环境因素,二是内因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小麦生长环境中存在的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条件等。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能使小麦长势旺盛且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同时高温高湿容易引发氧化反应,使得小麦产生变质现象,从而易感染小麦赤霉病。

此外,小麦土壤缺乏微生物的情况下,流行病菌得以扩大范围。

内因因素是指小麦存在的固有因素,包括品种、生育期等。

由于小麦品种的不同,小麦受病菌侵染能力也会有所不同。

小麦生长期长,其生长过程会受到不同的灾害,畸形的株型、抗病性弱等因素,会增加小麦受到病害侵染的机率。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

有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可以选择种植。

同时选择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能够有效提升抵御赤霉病侵染的能力。

2.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利于小麦生长平稳,抗病性强,从而减少小麦受到赤霉病侵染的概率。

3.加强土壤管理。

适当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同时注意进行翻耕和地膜覆盖,有效防止土壤温度和湿度异常波动,降低赤霉菌生长的条件。

4.进行科学的防治措施。

发现病害时,使用科学的防治手段进行治疗。

如使用有效的农药、进行保健、适时喷洒防治剂等方法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从而有效防止赤霉病的蔓延。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产量受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需要及时加强防治管理。

只有科学使用防治技术,提升小麦品质和产量,才能有效保障小麦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常见于小麦的叶片、穗部以及种子。

赤霉菌产生的毒素不仅会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对人畜的健康产生危害。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有效的防治方法。

1. 合理选择抗病品种:育种人员应该重点选择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进行繁育,提高小麦植株对赤霉菌的抵抗力。

农民可以根据本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小麦品种,降低小麦受病害的风险。

2. 病害清除:在小麦生长早期和晚期,进行田间的病害清除工作,及时清除枯叶、受病损的穗部等。

这样可以减少病源菌的传播和扩散,降低病害的发生。

3. 预防措施:在播种前,使用消毒剂对种子进行处理,防止种子中的赤霉菌感染小麦。

可以使用有机肥料增加小麦的养分,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4. 化学防治: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可以使用药剂进行化学防治。

常见的化学防治药剂有环孢霉素、迷冥霜等。

使用药剂时,应该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进行喷洒,避免对环境和人畜造成污染和危害。

5.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可以利用一些天敌和拮抗菌来控制赤霉菌的繁殖。

可以利用寄生菌、敌菌、细菌等对赤霉菌进行控制。

生物防治不仅对环境友好,还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除了上述的防治方法,培养良好的田间管理习惯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

农民应该注意合理施肥、及时灌水、合理间作等,为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

还应定期巡查田间,及时发现并处理受病害的植株,防止病害蔓延。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病害清除、预防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艺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艺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艺小麦赤霉病是危害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是麦区的重要病害,发生普遍,个别年份病情较重,直接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被危害的小麦穗部呈粉红色,所以叫赤霉病。

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麦穗上,造成整穗或部分小穗腐烂。

在多雨或者潮湿天气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一方面造成枯白穗,降低千粒重,影响产量,另一方面由于病菌分泌的毒素对人体有害而限制了食用性价值。

1 症状特征赤霉病主要为害穗部,但在小麦生长各个阶段都能受害,先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苗期侵染引起苗腐,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中后期侵染引起杆腐和穗腐,尤以穗腐危害最大,病小穗随即枯黄,在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霉状物,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

发病后期在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可产生黑色颗粒(即子囊壳)。

2 发病条件小麦赤霉病菌在作物残体上越夏、越冬,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翌年春季形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病菌侵入的难易有很大差异,扬花期最感病,抽穗期次之,赤霉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在小麦抽穗开花,灌浆时,遇到连续阴雨、天气闷热,有利赤霉病的发生和蔓延。

雨日越多,湿度越大,则发病程度越重。

3 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是有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赤霉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赤霉病菌致病能力极强,分布范围极广。

赤霉病菌在田间小麦或玉米秸秆等作物残体上越夏、越冬,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翌年春季形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病菌侵入的难易有很大差异,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将大流行。

种子、土壤、以及多种作物的根茬、秸杆等都是小麦赤霉病菌的侵染源.通常于小麦抽穗扬花前后成熟放射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扩散蔓延,落在小麦花器上腐生后产生分生孢子多次侵染小穗,约5-7天造成穗腐并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

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治技术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免渡河处于牙克石中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拥有充足的光照资源,年均日照时数在2765h左右,年均降水量为360mm。

小麦是免渡河的重要农作物类型,常年栽培面积较大。

近些年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大,威胁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针对这种情况,需结合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绿色防治技术,促使小麦的种植效益得到提升。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小麦赤霉病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导致,有几率出现于小麦的苗期至穗期,导致苗腐、茎基腐、穗腐等多种症状产生。

若田间湿度较大,还会有粉红色霉层产生于病部。

病害发生后,将会降低千综合粒种和出粉率,面粉质量受到影响,降低其商品价值。

由于有毒素存在于病麦中,人畜食用后还可能会有急性中毒等现象发生。

1、危害症状第一,苗腐。

种子携带病菌或土壤中的病菌是造成苗腐的主要因素,病苗病情较轻的话,将会出现黄瘦症状。

病情加重后,病苗将会死亡。

第二,茎基腐。

本种症状出现于腐幼苗出土至成熟期内,患病麦株基部组织转变为褐色,且有不同程度的腐烂现象发生,甚至全株逐渐枯死。

第三,秆腐。

一般小麦穗下第一二节集中出现,发病初期有水状褪绿斑产生于叶鞘部位,之后向不规则形的淡褐色、红褐色病斑转化,且会扩展于茎内。

植株病情加重后,病部以上将会严重枯黄,难以正常抽穗。

第四,穗腐。

患病初期,有水渍状淡褐色病斑产生于植株小穗与颖片上,之后向小穗整体扩展。

田间湿度过大的情况下,有粉红色胶状霉层出现于病斑处。

随着病情的加重,将会向穗轴等部位蔓延,导致枯白穗的形成。

2、发病因素第一,气候条件。

温、湿度是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流行的关键性影响因子,温度在7摄氏度以上时将会形成病原菌子囊壳。

温度超过15℃后,将会显著加快病原菌的侵染速度。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若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将会大面积流行赤霉病。

第二,菌源基数。

病原菌主要在种子、病残体、土壤中越冬,若田间具有较大的菌源基数,将会随之增大赤霉病的发生几率。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小麦是国内重要的经济作物。

小麦赤霉病会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全程防控,是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的重点所在。

基于此,需要全面掌握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发病原因等信息,分析研究小麦赤霉病的出现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来提高防治效果。

本文结合小麦实际情况,对赤霉病发病原因及其规律进行一定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小麦各主要产区都有可能发生。

为此,相关工作人员需以化学防治为重点,保证小麦的生产质量与生产数量,确保小麦丰产丰收,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小麦赤霉病概述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都会发生的小麦生长常见疾病。

该病直接导致麦穗腐烂,同时造成麦苗枯死,发生基腐病。

发病后,小麦产量将减产15%左右,尤其发病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80%以上[1]。

由于危害严重,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癌。

一旦发生赤霉病,小麦必然减产,也会产生毒素,吃到一定数量,会影响人的身体。

小麦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未及时防治的地块,可发生90%以上赤霉病。

所以做好前期的防控是必不可少的。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品质降低,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不仅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影响,更重要的是其病麦毒素影响食品安全,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即呕吐毒素DON)为主的霉菌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危害都很大,当小麦中的病麦率达到4%以上时,就不能吃了,需要另外处理。

2.小麦赤霉病发病原因及规律小麦赤霉病,属于侵染真菌的一种病害。

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前期小麦有无感病直接相关。

加之连日降雨,田间湿度较大,加之植株通风性较差,致使田间气候环境较为有利,从而出现了繁殖赤霉病孢子的现象。

同时也与温度有关,赤霉病只要气温高于12℃,病原菌就开始繁衍发生,长期的高温环境对赤霉病的发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作者:董丰超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13期抓好小麦赤霉病防治重要性的认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病虫防治的宣传、引导、发动和督促,狠抓以赤霉病为重点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治工作;要时刻注意天气的变化,要努力把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提高病虫防治技术到位率,为夺取午季丰收,实现高产攻关任务目标打好基础。

坚决打好小麦赤霉病防治硬仗及时将病虫发生情况与防治技术传递到广大农民手中,引导和动员农民及时、适时投入防治;要把需防病虫种类、防治适期、防治指标、用什么药剂和如何进行总体防治等信息,抓好技术服务。

一是要做好病虫情监测工作。

这是防治的基础。

市植保部门技术人员、各乡镇农技人员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把病虫测报作为第一要务,监测工作要超前、要到位,有时光靠点上监测还不行,除了系统监测以外,还要到面上看,到田间地头去实地调查,这样才能提高监测和技术指导服务的质量;二是要做好信息发布工作。

信息发布要及时、要准确,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发布,努力当好政府和农民参谋;是要搞好现场技术指导。

防治期间,农技人员一定要在第一线,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现场服务,看防治效果,防效不好的地方要及时提醒农民,组织补治。

抓好专业化防治。

早在去年,国务院就下发了一个关于发展服务业的意见。

其中有一个方面是农村服务业,要求大力推进种子统供和病虫统防统治。

我们可以以乡镇农技站、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为载体,开展病虫专业化防治服务,提高防治的组织化程度,这是解决好外出农户病虫害防治的现实需要,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市植保站已为每个乡镇配备了机动喷雾器,用于植保专业服务队的建设,开展统防统治服务。

已组建的专业服务队要把电话号码、服务内容等信息要迅速发布出去,便于农民及时取得联系;没有组建专业服务队的,要抓紧组建,没有思路的要抓紧理好思路,有好的思路就赶紧付诸实施。

市植保站要为各地组建植保专业服务队,开展统防统治等工作做好服务,对机手开展机械使用、维修、用药方法等技能的培训;同时,要深入了解各地专业化防治服务队的具体运作机制,对好的运作模式和机制,要及总结,加以推广。

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三)_小麦赤霉病

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三)_小麦赤霉病


四、小麦其它病害防治技术
小麦散黑穗病田间症状

四、小麦其它病害防治技术
小麦散黑穗病病穗

四、小麦其它病害防治技术
小 麦 腥 黑 穗 病

四、小麦其它病害防治技术
三、小麦赤霉病
2.病原
病菌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真菌;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属半知菌亚门镰孢菌 属真菌。禾谷镰孢菌大型分生孢子多为镰刀形,一 般有3~7个隔膜,稍弯曲,顶端钝,单个孢子无色, 聚集成堆时呈粉红色,一般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 厚垣孢子。 有性态产生子囊壳,多数散生或聚生于感病组 织表面,卵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深蓝至紫黑色, 顶端有瘤状突起的孔口;子囊棍棒状,无色,两端 稍细,内生8个子囊孢子,排列呈螺旋状。子囊孢子 无色,多胞,纺锤形。
选育高产、抗 耐病品种;加 强栽培管理, 及时消灭田间 及附近杂草; 药剂防治蚜虫。

四、小麦其它病害防治技术
小麦黄矮病

四、小麦其它病害防治技术
病害 病原 名称 为害症状 发病规律 防治方法 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 品种;合理轮作,麦 收后翻耕灭茬,以减 少菌源;播种前可用 种子重量0.3%的50% 福美双或15%三唑酮 拌种;发病初期可用 50%扑海因或50%菌 核净等每亩用药50 0~750g喷雾。
小麦腥黑穗病病穗
小麦腥黑穗病病粒(下)和健粒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小麦其它病害防治技术
小麦腥黑穗 1、病穗初期症状 后期症状,4-7、病穗放大(菌瘿)

2-3、病穗
四、小麦其它病害防治技术
病害 名称 病原 为害症状 发病规律 防治方法

四、小麦其它病害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综合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综合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
针对不同地区的小麦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选 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
科学种植管理
采取合理的种植制度、肥水管理等措施,提高小 麦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株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 播和繁殖。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等
农药选择
01
根据病害种类和程度,选择适合的农药品种和剂型,确保防治
加强病情监测与预警,及时掌握病害动态
01
定期监测
建立定期监测制度,对小麦的生 长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 病害迹象。
预警系统
02
03
动态掌握
建立病害预警系统,通过气象、 农情等信息,及时预测和通报病 害发生的风险。
通过田间调查和数据分析,及时 掌握病害的发生动态,为防治提 供科学依据。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和科学种植管理
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的危害
01
02
03
小麦锈病
导致叶片和穗部受损,影 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甚 至导致小麦死亡。
小麦白粉病
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降 低养分积累,导致小麦生 长不良。
小麦赤霉病
影响小麦的穗部发育,导 致减产,同时产生毒素, 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
防治方法的重要性
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有效的病害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条锈病
以菌丝体在麦叶、麦秆和穗部越 夏、越冬,或以夏孢子在小麦上 越夏。在适宜的条件下,夏孢子
随风传播,可引起多次侵染。
秆锈病
以夏孢子在小麦上越夏、越冬, 或以菌丝体在病叶和病秆上越冬 。在适宜的条件下,夏孢子随风
传播,可引起多次侵染。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及效果评估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及效果评估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及效果评估引言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积极探索和应用多种防治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本文将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探讨,为农民提供参考与指导。

一、农艺措施1. 良种选择选择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是防治的首要措施。

农业科研机构开展多参数的小麦品种筛选工作,选择出抗赤霉病、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新品种,并推广应用于不同地区。

2. 轮作休耕轮作休耕是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合理的轮作休耕安排,减少小麦和赤霉病发生源之间的接触,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3. 合理密植与间套作物合理密植可减少小麦间的空隙,降低赤霉菌的传播效率。

同时,采用间套作物也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农民可以在小麦田间选择适宜的间套作物,如豆类作物,来改善土壤环境,减少赤霉菌的存活和传播。

二、化学防治1. 农药喷洒化学防治是小麦赤霉病控制的一种常用方法。

农民可在小麦拔节至孕穗期之间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以控制病害的发生。

但是应注意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严格遵守使用规程,防止农药滥用引发的其他问题。

三、生物防治1. 核桃粉霉素核桃粉霉素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农药,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研究表明,在小麦孕穗期使用核桃粉霉素进行喷洒,可显著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核桃粉霉素具有无毒性和环境友好性的特点,对小麦生长和品质影响较小。

2. 木霉菌木霉菌是一种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益微生物。

研究表明,施用木霉菌能够显著抑制赤霉菌的生长和传播,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民可通过施用含木霉菌的生物有机肥料来达到防治的效果。

四、综合防治措施为了提升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种植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小麦的种植结构,减少连作、大面积种植相同品种等现象。

同时,与其他农作物轮作,减缓病害的发生。

2. 秸秆处理适时处理小麦田间的秸秆,减少赤霉菌的滋生和存活环境,从根本上控制病害的传播。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然而,小麦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遭受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小麦赤霉病是造成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的重要病害之一。

本文将就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进行探讨。

一、小麦赤霉病的病因分析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其主要病原菌为赤霉菌。

赤霉菌通过气溶胶、种子传播等方式侵入小麦植株内部,并在潮湿环境下迅速繁殖和扩散。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病原菌及宿主植物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策略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基础措施之一。

目前,育有多个具有抗小麦赤霉病能力的品种,如长春7330、杂35、鲁麦62-6等。

种植者应了解当地推荐的抗病品种,并进行合理的轮作和防病区域划分,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制定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良好的种植管理措施对于控制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要保证种子的质量和纯度,采用热水消毒等方法对种子进行处理。

其次,在整个生长季节中,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注意管理灌溉和排水。

此外,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害的栖息地,提高小麦产量和抗病能力。

3.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进行小麦病害监测和预警,有助于及早发现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情况,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可通过田间巡查、病害标本鉴定以及专业的监测技术手段,如红外线遥感和无人机遥感等,提前预测和预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4.科学施用农药在防治小麦赤霉病过程中,科学施用农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根据病情和病害的严重性,选择具有防治效果、无药害和环境友好性的农药,并遵循使用说明和剂量要求,坚持在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进行喷洒。

同时,要进行严格的农药管理,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

5.加强害虫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延伸往往伴随着害虫的侵袭。

因此,加强害虫防治工作,为小麦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可通过培育天敌,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定期监测害虫数量和种类,以及实施生物防治等措施,减少害虫对小麦的危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侵染小麦而引起的疾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小麦赤霉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影响。

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对于保障小麦的生产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赤霉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小麦赤霉病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为15-25摄氏度和85-100%的相对湿度。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赤霉菌能够快速侵染小麦,造成病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季节主要集中在小麦的抽穗至灌浆期,这个阶段正好是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宜的时候。

此时,小麦叶片和穗部的组织丰富,提供了繁殖赤霉菌的条件。

小麦赤霉病在这个阶段容易大面积发生,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构成威胁。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策1. 显著提高下限量和下限频率。

当小麦在孕穗期及抽穗期发生一定程度的赤霉病时,及时采取下限量和下限频率使其达到有效防治措施的要求。

对于有严重菌斑的小麦及时采取药剂追肥和大量喷药处理,可大大提高治愈率和医治率。

2. 加强对小麦的管理。

选用耐生病抗逆、适应性强的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施肥,保证小麦充足的养分供应;加强排水和适时除草,保持小麦田的通风透光;合理播种密度,以减少小麦叶片间的病菌传播;及时采取剪穗、早收等措施,减少小麦赤霉病的传播机会。

3. 开展细胞工程技术研究。

以细胞工程技术为手段,研究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制,并通过基因改良培育出抗病的小麦新品种。

这种方法在病害防治上具有长期、安全、高效、经济的特点,有望成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新途径。

4. 实行立体防治措施。

将预防与治疗综合起来,采取药肥合用,同时注意预防传播的源头,保持整洁卫生,并合理搭配增效剂等多种立体防治方法。

通过这些综合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遏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能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和秆腐,从幼苗到成株都能受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那么赤霉病发作时有什么症状呢?该如何防治呢?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一、发病症状1、苗枯是由种子、土壤或者病残体中的病菌侵染所致,首先是芽变为褐色,随后根冠腐烂,轻则造成幼苗枯黄湿润,重则死亡,枯死苗在湿度较大时还会产生粉红色的霉状物。

2、穗腐在小麦杨花时,在穗上产生水浸状的褐色办,逐渐扩散至整个穗部,导致小穗枯黄,湿度较大时病斑出产生粉红色的胶状霉层。

后期会出现面积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不能抹去,还会扩展至穗轴,使得病害以上穗形成枯白穗。

3、茎基腐自幼苗出土只成熟皆可发病,茎基部受害后会变褐腐烂,直至全株枯死。

4、杆腐一般发生在穗下1-2节,初期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或逐渐扩展为淡褐色或红褐色的不规则形斑,病情严重时,会造成病部以上部位枯黄,有时不能及时抽穗或者抽出枯黄穗,在潮湿时病部出现粉红色的霉层。

二、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目前虽然没有免疫品种,但是有一些耐病品种,种植户可以因地制宜的选择当地适合的品种。

2、农业防治要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及时清田,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免扬花期遇雨,合理施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药剂防治在播种前用药剂拌种,在扬花期喷洒多菌灵或甲霉灵预防,每5-7喷洒一次,也可以在后期喷洒毒死蜱、抗蚜威、抗蚜威以及磷酸二氢钾溶液,防治效果较好。

以上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们。

小麦赤霉病用什么药

小麦赤霉病用什么药

小麦赤霉病用什么药
小麦赤霉病一般是降雨多、植株感染细菌造成的,需给其及时喷洒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剂杀菌,小麦赤霉病也可以用氰烯菌酯、多.铜喷雾等药剂防治,需每隔5~7天喷洒一次,连续使用3~4次药剂就可以了,也可以用这些药剂预防病害。

1、多菌灵
小麦如果患上赤霉病不及时处理,那么会使小麦快速枯萎,一般赤霉病是由于侵染细菌造成的,那么小麦赤霉病用什么药最好呢,其实当小麦患上赤霉病,可以给其喷洒多菌灵药剂,三天就可以看见防治效果了。

2、甲基硫菌灵
其实小麦患上了小麦不仅可以喷洒多菌灵,也可以给其喷洒甲基硫菌灵,一般甲基硫菌灵的杀菌效果也很不错,每次喷洒甲基硫菌灵时,首先用水按照1:30比例进行稀释再喷洒,避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

3、氰烯菌酯
小麦赤霉病一般都是降雨多造成的,首先需要及时的给其做好排水工作,然后再给其按照1:20稀释后的氰烯菌酯,不需要每天给其给其喷洒,每隔5~7天喷洒一次,连续使用3~4次氰烯菌酯就可以
了。

4、多.铜喷雾
当小麦最容易患上赤霉病时,其实也可以隔一个月喷洒一次多.铜喷雾,还要做好排水工作,当发现有发黄的小麦时,需立刻将其处理,这样可有效的防止小麦赤霉病,如果患上也可以喷洒多.铜喷雾防治。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关于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的详细介绍。

1. 发生原因分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种植方式和综合管理等。

具体原因如下:1.1 土壤条件:土壤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等条件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高以及酸性土壤都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有利条件。

1.2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是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气候条件。

在气温适宜、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繁殖和侵染小麦植株。

1.3 种植方式:连作、密植、不合理的施肥等种植方式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连作会导致病原菌积累,密植和不合理施肥会增加小麦植株的生长势,使其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

1.4 综合管理: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不及时清理麦茬、不适当的灌溉和迟播等,都会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这些措施会增加小麦植株受到病原菌侵染的机会和环境条件。

2. 防治技术为了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防治技术:2.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措施。

通过选育和种植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可以减轻病害的损失。

2.2 喷施药剂:在小麦脱粒前后,可以喷施有效的药剂来防治小麦赤霉病。

一般来说,可以使用杀菌剂和生物菌剂来控制病害。

喷药时要注意剂量和喷雾的均匀性,以提高防治效果。

2.3 土壤消毒:通过合理的土壤消毒,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活性,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热水熏蒸、化学药剂消毒和生物灭菌等。

2.4 清除病灶和植株残体:定期清除田间的病灶和小麦植株残体,可以降低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减少病害的发生。

2.5 种植措施:合理的种植措施也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

如合理轮作、适当调整密植程度、合理施肥和灌溉等,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摘要阐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病原物、侵染循环、发生因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2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8-954-01
小麦赤霉病又名烂麦头、红麦头、麦穗枯。

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

常见的有禾谷镰孢、燕麦镰孢、串珠镰孢、黄色镰孢和税顶镰孢等,均属于半知菌亚门。

以禾谷镰孢为主,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

小麦赤霉病的赤霉病菌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许多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而且能在很多植物产品或残体上营腐生生活。

主要寄主有禾本科的小麦、大麦、裸大麦、水稻、甘蔗、玉米、燕麦、稗草、狗尾草、鹅观草等。

其中以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残体上最易产生。

其次是蔷薇科,而松柏科很少。

小麦赤霉病最近几年在宿州市有发生严重的趋势,小麦受害后千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且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

病麦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

在我国南方冬麦区,如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等地经常流行危害;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在多雨年份也可流行成灾。

小麦赤霉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生,而且有发生加重的趋势。

1 危害症状
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穗腐危害最大。

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病穗上常呈现以红色为主基色的霉层,故叫赤霉病。

1.1苗腐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菌侵染引起。

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腐烂。

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

手拔病株易自腐烂处拉断,断口褐色,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

1.2基腐又称脚腐。

从幼苗出土到成熟都可发生。

初期茎基变褐软腐,以后凹缩,最后麦株枯萎死亡。

1.3秆腐初期在剑叶的叶鞘基部呈棕褐色,接着扩展到节部,以后上面长出一层红霉。

病株易被风吹断。

1.4穗腐发病初期,在颖壳上或小穗基部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变成枯黄色,同时不断扩大蔓延到全粒或全小穗,甚至整穗发病。

以后在颖壳的合缝处或小穗基部生出一种黏胶状的粉红色霉(病菌分生孢子),到后期高湿条件下,粉红色霉层出产生蓝黑色小粒(病菌子囊壳)。

麦穗得病后,麦粒皱缩干瘪,严重时全穗枯腐。

2 病原物
2.1形态
2.1.1禾谷镰刀菌。

不形成小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形成于分生孢子座,镰刀形,多为3~5隔,顶细胞渐细,腹部近平直,足胞明显,孢子大小(37.5~62.5)μm×(3~5)μm。

pda上生长速度快,气生菌丝棉絮状,较密,白至黄色,有时中央有黄色菌丝区。

子囊壳卵圆形,紫黑色,子囊棍棒形,无色,子囊孢子纺锤形,3隔。

2.1.2燕麦镰刀菌。

小孢子常不产生,棒形,纺锤形,0~3隔,大型分生孢子产自分生孢子座,瘦长、壁薄,顶细胞细长,孢子大小(45~55)μm×(1.5~
3.0)μm。

pda上生长较快,气生菌丝细丝状),茸状,较密,白色至棕黄色。

pda基质反面白色至黄色。

2.1.3黄色镰刀菌。

不产生小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粗短,壁厚,分隔明显,多5隔,大小(30~38)μm×(5.0~6.5)μm。

pda 上生长快,气生菌丝浓密,通常白色,基质反面洋红色。

2.2特性菌丝发育适温为22~28%,最低温度为3℃,最高温度为35%。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4~32℃,以28%最适。

3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主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而越冬。

第2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

子囊壳产生的子囊孢子可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经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

4 发生因素
4.1寄主抗性迟熟、不耐肥的品种发病重。

小麦齐穗后20d内最容易发病,以扬花期发病率最高。

4.2环境高温高湿病情发生迅速。

开花灌浆阶段闷热、连续降雨、潮湿多雾的天气发病重。

4.3栽培①田间病残体数量大,带菌量高的地块发病重。

②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黏重、偏施氮肥、田间潮湿郁闭的发病重。

5 防治方法
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保护为重点,充分利用耐病品种的综合防病措施。

5.1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

适时早播,避开扬花期遇雨。

合理施肥,增施底肥,氮磷配合,追肥早施、少施,提高植株抗病力。

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深耕灭茬,秸秆过腹还田或堆沤后施用;小麦播种前,清除田间农作物残体。

5.2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0.2%的50%多菌灵wp浸种30min,晾干后播种。

②防效主要取决于首次施药的时间。

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是扬花期,应于扬花10%~50%时施药。

若穗期高温,小麦边抽穗边扬花,此时则应提前至齐穗期施药。

施药关键时期遇雨,应于雨停间隙时施药,药液干后1h淋雨,药效不减。

大田喷50%多菌灵wp800倍液,或60%多菌灵wp 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 1000倍液,或50%多·霉威wp 800~1000倍液,或60%甲霉灵wp 1000倍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