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Fusarium spp.)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菌会在小麦的茎、叶、花和穗上形成棕色至红褐色的病斑,使小麦的生长受到抑制,严重的话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完全死亡。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讲,小麦赤霉病常在潮湿、温暖的气候下发生,特别是在春季播种的冬小麦中。

此外,土壤中的营养状况、土壤pH值以及小麦的品种等因素也会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1. 种植健康苗种:选择健康的小麦种子或者使用经过处理的小麦种子。

通过处理种子可以有效降低种子中赤霉菌的数量。

2. 措施防潮:小麦在种植地中的生长需要保持适度的湿度。

但是如果湿度过大,就会给赤霉菌提供了生长的环境。

因此需要通过排水和保持地表土壤的干燥等手段来控制土壤湿度。

3. 土壤处理:使用化学物质或者热处理对土壤进行消毒。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杀灭赤霉菌在土壤当中的存根。

4. 培育耐病品种:培育出具有耐受性的小麦品种,推广种植。

5. 农业防治措施:周期性的翻耕土壤,控制有害昆虫的数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小麦赤霉病防治

小麦赤霉病防治

四.综合防治
1.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 ①加 强农田水利建设,健全麦田排灌系统,控制田间湿 度;②科学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 合施用,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③提高种子纯度,避免混杂;④清除病残体,减少 菌源。
2.选用抗、耐病良种 。
3.化学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是抓好抽穗扬花 期的喷药预防。即扬花率10%左右第一次喷药, 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选用多·酮、咪鲜胺甲基 硫菌灵、戊唑醇等药剂,加水喷雾。
小麦赤霉病
一、症状识别 二、病原特征 三、发病规律 四、综合防治
一.症状识别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 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地区,尤以湿润多雨的多部位均可受害,形成苗 腐、茎腐、秆腐、穗腐及白穗等多种症状类型,其 中以穗腐最为普遍。
发病初期首先在小穗颖壳基部出现淡褐色或黄 色斑点,病轻时,只有个别小穗发病,在多雨潮湿 的环境条件下,病穗上的颖壳合缝处会长出一层粉 红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 生育后期,病穗的颖片上常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 粒,即病菌的子囊壳。
图4.1.5-6 小麦赤霉病菌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子囊壳
3.子囊孢子
三.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病菌具腐生兼寄生的特性,可以在 多种植物残体上越冬,麦秸秆和杂草残体是主要的 初侵染来源,翌年遇合适的环境条件,产生子囊壳 和子囊孢子,在小麦扬花时,借助风、雨传播,着 落到小穗上,以残存于颖片表面的花药和花粉粒作 为营养基质而萌发,通过花丝、气孔、颖壳裂缝侵 入,引起发病。
图4.1.5-1 小麦赤霉病 秆腐
图4.1.5-2 小麦赤霉病 穗腐
图4.1.5-3 小麦赤霉病潮湿条件 下的产生的粉红色的霉状物,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问题,这些问题给农民朋友们的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认识小麦常
见的病虫害问题,并且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将对小麦常见的病虫害进行介绍,并针
对每种病虫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主要的病原是赤霉病菌。

小麦赤霉病
的发生主要在拔节至抽穗期间,其症状为小麦叶片和穗部出现红褐色斑点,严重时会造成
穗部不育,导致减产。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选种抗病小麦品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合理施肥,保证小麦的生长旺盛,提高免疫力;
3、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菌的滋生;
4、定期喷洒杀菌剂,及时控制病情发展。

四、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小麦常见的一种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小麦蚜虫寄生在小麦
叶片和穗部上,吸食植物汁液,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卷曲,穗部畸形,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控制小麦蚜虫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适时翻耕,破坏蚜虫的越冬场所;
2、定期喷洒杀虫剂,控制蚜虫的繁殖;
3、适时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引入天敌,控制蚜虫的数量;
4、注意田间通风,减少蚜虫的滋生环境。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问题,为了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农民
朋友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对大
家有所帮助,祝愿小麦丰收。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斑痕范围大,易于扩散,较难控制。

其中,小麦的主要症状是小麦穗部和麦秆上出现暗红色或棕色斑点,有时覆盖着灰色霉层,毒性高,严重者会导致产量下降和小麦制品的期间受限等问题。

因此,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1. 适宜条件: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赤霉菌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下生长最为适宜。

小麦在灌水过多、土壤排水不畅或长期受雨淋后,很容易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此外,在小麦收割时,机械损伤等也会导致小麦受到细菌感染。

2. 生物学特性:赤霉菌的生物特性与其它霉菌类似,都是以分生孢子方式进行繁殖和扩散。

赤霉菌的主要种类包括足黄赤霉、黑曲霉等。

3. 流行病学特征:小麦赤霉病属于一种流行性病害,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

在南方地区,每年小麦病发生面积较大,防治难度也较大。

而且,同一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时间和病势也有所变化。

4. 病害特点:小麦赤霉病在生长季节内发病较为迅速,大范围的斑痕可在短时间内形成。

严重造成小麦叶片和茎秆腐烂变黑,穗部也会受到感染,甚至导致小麦子粒不成熟而减产。

1. 根据气象条件及病害发展状况提前预防采取措施。

首先,进行土壤松耕,加强通风排水,适时停灌,尽量减少造成机械损伤等途径入侵的可能性。

2. 选种抗病、耐病的小麦品种。

通过选择高抗性小麦品种来管理病害,可以减轻赤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并保证小麦正常的生长发育。

3. 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杀菌剂、防治剂等农药进行防治。

从小麦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可控制发展的杀菌剂,达到杀灭细菌、稳定生长的效果。

但也需要注意不要滥用农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病害发生后,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如果病害已经发生,应采取快速处理措施。

及时清除枯萎叶片,以免病斑扩散,保持小麦生长环境的干燥度。

同时,加强小麦田间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发病的小麦植株。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在防治方面应该采取全面的措施。

小麦赤霉病主要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主要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主要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症状特征1、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穗腐,通常在小麦灌浆期发生最重。

最初在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随即枯死。

雨露较多或田间潮湿时,在小麦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

当病菌侵害穗轴或穗茎时,被侵害部位及以上部位枯死,损失更重。

发生穗枯后多不能灌浆,籽粒瘪瘦,千粒重降低。

病害发展至后期,多雨湿润季节,小穗基部或颖壳上发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

2、小麦赤霉病病菌以腐生状态在田间残留的稻茬、玉米秸秆、小麦秆等各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

春天,病菌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发育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吸水破裂,壳内子囊孢子喷射到空气中并随风雨传播(微风有利于传播)到麦穗上,引起发病。

小麦收获后,病菌又寄生于田间稻茬、麦秆上越夏、越冬。

3、该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其典型病程是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

赤霉病病菌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都能侵染为害,尤其以扬花期侵染为害最重,病情轻重与品种的抗病性、菌源量多少及天气关系密切。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数和雨量是病害发生轻重的最关键因素。

若抽穗前有降水,扬花期又遇3d以上连阴雨天气,小麦品种抗病性差,该病害就极有可能流行为害。

4、在品种抗病性上,穗性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比较抗病。

科学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用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的抗(耐)病性强的品种。

根根当地常年小麦扬花期雨水情况适期播种,避开扬花多雨期,做好栽培避病。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浇水,及时排涝;合理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小麦抗病性。

【2】化学防治: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的关键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及时喷药预防,小麦抽穗10%至扬花初期是第一次喷药的关键时期,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1周后补喷1次。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接着分析了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引言:赤霉病是小麦种植栽培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而对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情况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分析,则能为小麦赤霉病防治提供依据,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便利。

1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小麦赤霉病亦称烂穗病、红麦头、烂麦头,是多种镰刀真菌侵染麦头部位引发的疾病,导致整个麦头腐烂,赤霉病在小麦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疾病。

其主要的症状以苗枯、茎基腐、杆腐、穗腐为主。

苗腐烂是由于小麦种子自带病菌或者受到土壤中病菌的侵染,染了病的种子先是发芽呈褐色,根冠会腐烂,感染轻的麦苗黄而瘦,患病重会死亡,枯死的苗因其带有大量真菌还会产生大量粉红色霉状物,将菌类带去土壤中。

茎基腐的多发阶段是在幼苗时期,幼苗刚刚出土时麦株根部的组织感染后呈深褐色,导致整株死亡。

杆腐一般发生在麦穗的第一、二节点处,刚刚患病的叶鞘上会出现绿斑,随着病菌感染加重会呈淡褐色甚至红褐色不规定形斑,并向麦茎扩散,病情严重的直接导致整个叶鞘部分枯黄,气候潮湿时还会出现粉红色霉状物。

穗腐是小麦感染赤霉菌的常见症状,起初感染时,在麦穗与颖片处会产生点点浅褐色斑迹,随着感染加重逐渐扩散至整个麦穗,麦穗枯而黄,气候的湿度加大时,褐斑处会形成粉红色霉层,逐渐地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摸有凸起的感觉且不能轻易抹去,发病严重后会感染穗轴,逐渐使整个麦穗腐烂。

2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分析2.1.1选择抗病品种选择良种是小麦种植工作的基础环节,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为小麦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还能大大减少田间管理的工作量,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要尽量挑选抗病、耐病性能较好的品种,选择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一般来说,穗型细长、扬花整齐集中的、耐湿性强的小麦种类对赤霉病的防御能力相对较高。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技术。

本文将从病害的特点、病害的危害、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指导。

一、小麦赤霉病的特点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潮湿多雨的季节发生,常见于小麦苗期和拔节期。

病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和穗部出现黑霉斑,叶片逐渐变黄干枯,穗部出现霉菌丝和黄褐色的霉斑。

该病害在发病初期不易察觉,但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导致小麦产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着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品质。

二、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小麦赤霉病严重危害着小麦的生长和产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造成小麦叶片枯黄、穗部霉斑,严重影响着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导致小麦生长发育受阻。

2. 影响小麦品质,出现霉斑的小麦不适宜加工,降低了小麦的商品价值。

3. 由于小麦赤霉病的传播性强,一旦发生会迅速蔓延,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控制,将导致病情恶化,最终影响整个小麦种植区的产量。

小麦赤霉病对小麦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尤为重要。

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1. 良种选择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

选用高抗、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能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减轻病害的危害程度。

2. 合理密植合理的密植能够使小麦植株之间的空隙减少,从而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减缓病害的发展速度。

同时也能提高小麦植株的竞争能力,增强抵抗病害的能力。

3. 病害监测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情况。

一旦发现小麦田中出现赤霉病病害,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害蔓延。

4. 农业防治措施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农业防治措施。

如在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播种后可喷施农药进行防治,同时注意加强田间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排水,防止地力下降,有利于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流行规律
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害,苗期侵染引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主要与小麦生育期、气候条件、菌源等因 素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性最大。病菌最先侵染部位主要是花药,其次为颖片内侧 壁。通常一个麦穗的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进而使其上部其他小穗迅速失水枯死而不能结实。扬花 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小麦扬花期感染率最高,特别在齐穗后20天内最易感病。小麦抽穗至灌浆期 雨日的多少是病害发生轻重的最重要因素。此时,阴雨日数超过50%,病害就可能流行,超过70%就可能大流行, 40%以下为轻发生。在有大量菌原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阴雨3天以上或有大雾及露水大天气,气温 若保持在15℃以上,就有严重发生的可能。 开花灌浆阶段闷热、连续降雨、潮湿多雾的天气,发病重。迟熟、 不耐肥的品种,发病重。田间病残体数量大,带菌量高的地块,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素质黏重,偏 施氮肥,田间潮湿郁闭,发病重。
优势种为禾谷镰孢,无性态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属半知菌亚门。其大型分生孢 子镰刀形,有隔膜3-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小型孢子 很少产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perella zeae (Schw.) Petch.),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 寄主组织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子囊无色,棍棒状,大 小100-250微米×15-150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大小1633微米×3-6微米。 禾谷镰孢
谢谢观看
分布范围
小麦赤霉病在中国南方冬麦区,如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华南冬麦区和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等 地经常流行为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麦角镰孢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其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1. 影响范围广:小麦赤霉病在全国范围内都广泛发生,尤其是在江淮平原、华北地区和东北等小麦主产区更加严重。

2. 发病季节早: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季节早,以小麦拔节至灌浆期为主,这个时期正是气温高、湿度大的季节,非常有利于麦角镰孢菌的生长繁殖。

3. 发病规律明显: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比较明显,通常是在连续高温湿润的环境下,小麦田间出现大片红色或粉红色的小麦穗部,这是小麦赤霉病的典型症状。

4. 蔓延速度快:一旦发生,小麦赤霉病的蔓延速度非常快,从最初发病到整个小麦田间都被感染,只需要几天的时间。

5. 危害严重:小麦赤霉病的危害非常严重,不仅会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可能对人畜的健康造成危害。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1. 合理耕作管理:通过合理的密植、适时的施肥、良好的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特别是在播种前要选用优质的种子,避免病害源的传播。

2. 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对小麦田间进行病害监测和预警工作,通过观察病情发展趋势,做好病情预报和防控措施的制定。

3.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拮抗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方法,来减少麦角镰孢菌的传播和蔓延。

这种方法对于环境友好,对土壤和人畜健康都没有危害。

4. 化学防治: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可以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防治,特别是在小麦拔节至灌浆期间,要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

5. 科学种植技术: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良好的田间排水和通风条件,以及定期的病害防控措施,比如及时割灭、清除病残体等,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上。

只有通过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科学排水、及早防治等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案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案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案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一、病害特点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其主要特点是在小麦生长期间,叶片、茎秆、鞘片及穗部等部位出现红色斑点或斑块,严重时会导致小麦穗变黑。

赤霉菌的繁殖需要湿度较高的环境,因此多发生在高湿和高温的气候条件下,如夏季多雨的地区。

二、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已培育出多个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能。

因此,在种植小麦时,应优先选择抗病品种,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因此,在小麦田轮作中要尽量避免连作。

可以将小麦和其他作物进行轮作,以减少病原菌的积累,降低病害的发生。

3.适时施肥适时施肥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营养供应,特别是氮、磷和钾等元素对小麦的抗病性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栽培过程中应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小麦的生长需要,适时施肥,保证小麦的养分供应,增强其抗病能力。

4.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包括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减少湿度,避免病害的传播和蔓延。

同时,要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避免病害的扩散。

5.化学防治在小麦赤霉病发生较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化学防治的方法。

在小麦生长期间,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防治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喷洒,以控制病害的发展。

但是,在使用化学药剂时,要注意按照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三、防治效果评估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评估防治效果,以便及时调整防治措施。

可以通过田间观察、病情调查和病原菌检测等方法,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治策略,以提高防治效果。

目前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及用药方法

目前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及用药方法

目前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及用药方法小麦赤霉病又叫烂穗头,赤霉病发生程度与小麦扬花期是否遇雨关系密切。

扬花期是赤霉病最易染、危害最大的生育阶段,其次是齐穗期和灌浆期。

抽穗后,扬花期遭遇连续2天或2天以上阴雨、雾霾或大面积露水天气,日照不足5小时/天,平均温度15℃以上时,将有暴发为害的风险。

目前小麦处于孕穗期,即将进入抽穗至扬花灌浆期。

持续阴雨天气的过程,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极为有利。

在此提醒大家,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立即开展赤霉病防治工作。

一、小麦赤霉病发生因素1、首先,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温度和天气关系密切,即:当平均气温9℃以上,持续3-5天阴雨天气,雨量达12毫米以上,此时若恰遇小麦扬花期,即可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2、其次,偏施氮肥、田间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大,透气性差,使田间湿度相对达到80%以上,容易为赤霉病的流行创造条件;还有就是选择的小麦品种差异大,很多品种不抗赤霉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

3、最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一定是防大于治,赤霉病发病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发病,治疗效果甚微,只能提前预防。

二、防治方法:在小麦初花期见花打药,晴天见花打,阴天见穗打,下雨提前打,雨后立即打。

每亩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12.5%烯唑醇25-30毫升、丙硫菌唑等喷药预防。

三、注意事项:1、小麦扬花期是发育敏感时期,一般在上午9-11点开花,下午4点后施药能减轻对授粉影响。

2、防治药剂效果下降随着使用年限增长,赤霉病对各种杀菌剂产生严重抗性,所以建议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混配使用(确保所使用药剂具备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阻止病害蔓延;另外就是关注推广新药剂品种,比如: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

3、喷药后遇雨可隔5-7天再喷1次,亩用水量不低于15公斤,一定要保证充足水量,提高防治效果,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重要病害之一。

今年4、5月份沿淮地区持续阴雨引起小麦赤霉病在该地区近几年来的一次大流行,一般减产2-3成,重者5成,严重影响了午季小麦丰产丰收。

一、发病症状:小麦赤霉病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以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其中又以穗腐危害最重。

穗腐主要发生在灌浆至乳熟期,先个别小穗受害,最初在颖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扩展到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胶质霉层,并可蔓延到穗轴和相邻小穗,后期在病部出现紫黑色小颗粒,病小穗内的籽粒皱缩、干瘪并有白色至粉红色霉。

苗枯是由种子或土壤残体带菌引起的,一般少见,先芽鞘和幼根呈褐色水渍状腐烂,后扩展到真叶和子叶发病呈褐色,病苗黄瘦以至枯死,一般自苗期开始。

二、病原及发病规律:此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玉蜀黍赤霉菌,属子囊菌亚门,其无性世代为禾谷镰刀菌。

带病种子是引起苗腐的主要来源。

引起穗腐的初侵染主要来源于稻桩、玉米、棉、麦秆及稻草上的子囊孢子,病穗可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灌浆至成熟期侵染率逐渐降低。

温度高低和湿度大小是影响发病轻重的主要条件。

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5℃,春季气温回升雨日多,有足够的湿度,田间出现病穗早,流行往往比较严重,反之则发病推迟。

另外,氮肥过多,恋青晚熟可延长感病期,抗病力减退;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均能加重病害发生。

三、防治:赤霉病的病菌来源多,侵染时间长,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大,因而在防治上必须以积极选育推广抗病良种为主,搞好测报,及时进行药剂防治为辅。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如郑麦9023、宁麦3号、6号等。

播前要深耕灭茬,清除稻桩杂草,减少初侵染源。

开好四沟,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抗病能力。

尽量避免不同品种、不同成熟期之间的交叉种植,如大、小麦的交叉种植等。

2、药剂保护。

穗腐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应是小麦抽穗至灌浆阶段。

一般情况下,第1次喷药在抽穗至盛花期。

但如遇温暖多雨季节来的早,则第1次施药应提早到齐穗进行,为了能及时抑制子囊孢子的侵染和避免雨水对药剂的冲刷,应根据天气预报,争取"雨前"抢晴天进行施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危害主要农作物小麦的病害。

它通常在潮湿、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发生,对小麦的生长与发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将就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以及防治对策进行简述。

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潮湿多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发生。

具体来说,温度在20-28℃、相对湿度在80%以上的环境下,赤霉菌很容易在小麦上繁殖。

此外,小麦种植密度过大、土壤肥力较低、氮素、磷酸盐含量过高等也会影响小麦生长,从而增加小麦受到赤霉病侵害的风险。

小麦赤霉病对小麦的破坏性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麦发芽率下降。

赤霉病菌会感染小麦的种子,导致小麦发芽率降低。

2、幼苗死亡率增加。

小麦被赤霉病菌感染后,幼苗死亡率会明显增加。

3、小麦叶片变黄。

小麦叶片表面会被酸性代谢产物覆盖,导致叶片变黄。

4、小麦生长减缓。

小麦生长速度会变慢,长势不如健康的小麦。

5、小麦产量降低。

赤霉病会降低小麦的产量,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小麦死亡。

1、提高土壤肥力。

适当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科学调整种植密度。

适当降低小麦的种植密度,使小麦植株有足够的空气和阳光,降低赤霉病的发生率。

3、注意选择品种。

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应选择具有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4、加强病害监测。

及时发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防止病情扩散。

5、合理使用农药。

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过程中,可以适当使用农药,但必须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6、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理小麦田间的秸秆和残茬,防止病菌滋生,加强地面消毒,杀死病菌。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科学合理地调整种植密度、加强土壤管理、注意品种选择,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在病害防治过程中,合理使用农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残茬,也可对小麦的防病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害,而小麦赤霉病是其中一种严重的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它是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该菌在小麦种植区域中分布广泛。

发生时,会引起小麦的死亡,导致产量下降,并且产生毒素进入食品链中。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小麦的叶片、茎和穗上。

症状的初始阶段,小麦会出现一些褐色斑点,接着会逐渐变成黑色。

这些斑点同时也会在谷物的颖壳、颖花等部位出现。

当病情严重时,小麦的穗上会出现一些粉末状的物质,而这些粉末就是由赤霉菌的孢子形成的。

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影响是对小麦产量的降低。

当小麦遭受赤霉病害攻击时,会导致小麦的穗受到破坏,进而影响小麦成熟的时间和数量。

病菌的繁殖还会导致粮食中毒素的污染,这会影响小麦的质量,也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风险。

为了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如果采用合适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毒的传播和蔓延。

一些可供选择的方式如下:1.采用抗性小麦品种:根据小麦的品种,有一些抗赤霉病的品种,这些品种在种植时可以避免病害的发生。

2.定期检测小麦种植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需要在种植早期就着手进行。

因此,在小麦播种阶段,应该对种植区域进行定期检测,以检查是否出现了病害的迹象。

如发现小麦赤霉病早期的征兆,可以及时采取喷洒杀菌剂的措施。

3.合理施肥:小麦在种植期间需要适量的氮肥,但是过量的施肥会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在肥料施用的时间和量上需要注意,以确保小麦能够健康地生长。

4.秸秆处理:在小麦收割后,需要将田间秸秆清理干净,这样可以减少病菌的传播和繁殖。

5.种植轮作:小麦赤霉菌在田间存活时间长,并且仍然能够存活在种子中。

因此,在田间进行作物轮作,可以减少病菌在田间的存活时间。

尽管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病害,在采取上述防治措施时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和蔓延。

遵循上述方法,可以保证小麦生长的健康和糧食安全。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能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和秆腐,从幼苗到成株都能受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那么赤霉病发作时有什么症状呢?该如何防治呢?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一、发病症状1、苗枯是由种子、土壤或者病残体中的病菌侵染所致,首先是芽变为褐色,随后根冠腐烂,轻则造成幼苗枯黄湿润,重则死亡,枯死苗在湿度较大时还会产生粉红色的霉状物。

2、穗腐在小麦杨花时,在穗上产生水浸状的褐色办,逐渐扩散至整个穗部,导致小穗枯黄,湿度较大时病斑出产生粉红色的胶状霉层。

后期会出现面积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不能抹去,还会扩展至穗轴,使得病害以上穗形成枯白穗。

3、茎基腐自幼苗出土只成熟皆可发病,茎基部受害后会变褐腐烂,直至全株枯死。

4、杆腐一般发生在穗下1-2节,初期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或逐渐扩展为淡褐色或红褐色的不规则形斑,病情严重时,会造成病部以上部位枯黄,有时不能及时抽穗或者抽出枯黄穗,在潮湿时病部出现粉红色的霉层。

二、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目前虽然没有免疫品种,但是有一些耐病品种,种植户可以因地制宜的选择当地适合的品种。

2、农业防治要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及时清田,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免扬花期遇雨,合理施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药剂防治在播种前用药剂拌种,在扬花期喷洒多菌灵或甲霉灵预防,每5-7喷洒一次,也可以在后期喷洒毒死蜱、抗蚜威、抗蚜威以及磷酸二氢钾溶液,防治效果较好。

以上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们。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与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与防治方法
— —
目前各地 已培育 出许多较抗 赤霉病 的 良种 ,可 因地制宜选
用。
4 . 2种 子 处理

在小麦播种前 , 可结合 防治其他病害进行 种子处理 。 对 2 . 发病症状 小麦各生育 阶段均 能受害 , 引起苗枯 、 茎基腐 、 秆腐 和 带病 的种子 , 可选 用 2 5 %食盐水 或 4 0 %胶 泥水漂 选 , 然后
4 . 防治 方 法 4 . 1 选 用 抗 病 品种 选 用 抗 病 品种 , 是 控 制 赤 霉 病 危 害 最 经 济 有效 的措 施 。
感病且以开花期的感病率最高 。小麦 品种 由于开花期有前
有后 , 因而形成 的感病程度不同。 品种 间的感病性决定了扬 花阶段的气候条件 、播种期 的早 晚等 因素 。一般早 播的麦 田, 花期早 , 常能躲 过病菌侵染流行阶段 , 减轻发病程度 ; 而 迟播的麦 田, 花期相应推迟 , 抽穗 阶段经常遇到病害流行 季 节, 受 害时 间长 , 病 害程度加重 。 此外 , 地势低洼 、 土质黏重 、 排水不 良的麦田 , 由于 田问湿度过 大 , 也有利于赤霉病 的发 生。 施用氮肥过多 、 肥效迟 , 致使小 麦徒 长 , 降低 了植 株的抗 病力 , 并使抽穗成熟期推迟 , 发病加重 。而春季防治期 由于 连续阴雨 , 不 同小麦品种 花期不一 , 给赤霉病菌的侵染提供 更多机会 , 且农 民防治病 害的积极性不高 , 也是 主要原 因之
赤霉病不仅会造成严重减产 , 更会恶化籽粒品质 , 降低
种用价值 , 赤霉病危 害小 麦后 , 可产生多种真菌毒 素 , 其 中 以脱氧雪腐镰 刀菌烯醇 ( D O N) 毒性最强 , 食用后 会引起 眩 晕、 发烧 、 恶心 、 呕吐 、 腹泻等急性 中毒症状 , 严重时会 出血 ,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

其主要危害小麦的穗,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死亡。

下面将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小麦赤霉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几乎可发生在所有种植小麦的区域。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赤霉病的发生的重要因素。

通常在20℃至25℃的温度下,相对湿度在85%至95%之间,赤霉病最容易发生。

种植密度过高、缺乏病害轮作、土壤肥力偏低、栽培管理不当等也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策:1. 防治初期病源:采用健康种苗,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基本措施。

在撒播前用甜蜜素浸种,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 种植管理措施: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栽培措施对控制小麦赤霉病很重要。

种植密度过高会降低空气流通性,增加湿度,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应根据不同品种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以促进空气对流,降低湿度。

合理施肥,保证土壤肥力,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及时清除病株和残茬,以减少病菌的繁殖。

3. 化学防治:及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也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防治药剂有三唑酮、甲基硫菌灵等。

在大田防治中,一般在小麦赤霉病流行期间喷洒。

注意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使用,保证喷洒均匀。

4. 生物控制:利用赤霉菌阻挡非致病的菌株的侵染,进行生物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初期,可以用寄主固定型生物肥料涂覆小麦种子,以防止病原菌的侵染。

5. 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培育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也是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通过筛选小麦的抗病种质资源,进行杂交育种,获得抗病性强的品种。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种植密度、品种选择等因素有密切关联。

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种植管理、化学防治、生物控制和遗传改良等综合措施应该相结合,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它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赤霉病的主要症状是小麦籽粒表面出现一层红色或棕色的绒毛状物,严重时会导致籽粒变黑、变腐甚至不可食用。

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1. 合理施肥。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有关,过多或过少的施肥都会导致小麦易感染此病。

因此,农民应该根据土壤情况进行合理施肥,保证小麦的营养平衡。

2.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

同时,也要注意小麦的品种搭配,避免同一地区连续种植同一品种,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3. 做好田间管理。

及时清理田间农残、草杂物等,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及时疏通田间水渠,保证田间排水良好。

4.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在小麦赤霉病高发期,可以适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但是,需要注意农药的使用方法、时机和剂量,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要防治小麦赤霉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农民应该加强田间管理,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和使用化学农药等措施。

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赤霉病的发生,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 1 -。

小麦“癌症”的赤霉病,今年该如何防控

小麦“癌症”的赤霉病,今年该如何防控

小麦穗期赤霉病农民称为是癌症一旦感染会减产产生毒素难食用一、发病症状赤霉又叫烂麦头形成白穂令人愁病穗霉层粉红色故名思义有来由干躁环境穗头枯整穗半穗都会有如果气候潮湿时粉红霉层在穗头真菌危害是病原扬花期时易侵染后期出现赤霉穗发病严重产量减赤霉可防不可治预防为主是上策扬花期间用药好重治轻防不可取二、传播途径种子传播赤霉病发病田块不留种病菌种中能存活播种过后发病重田间病株能传病落入土壤病菌生威胁下茬小麦田病株残叶要捡净路边杂草病菌生病菌越夏又越冬等到下季播麦后风雨传播发病重三、发病条件抽穗扬花易侵染气温回升阴雨天空气湿润易传播种植过密也不管四、防控措施防控时间要牢记最佳用药早出击见花就打是关键不能错过适药期立足预防是关键适时用药最当先抽穗扬花遇阴雨雨停间隙不能闲小麦花期易侵染风雨传播是关键扬花初期要预防及时用药把菌断赤霉病属于花期侵染病害,而且风雨传播,抽穗至扬花期预防用药最高效,记住是小麦齐穗至5%扬花时为最佳用药期。

小麦抽穗2∽4天天气晴好扬花见麦穗开花先中部上部下部紧相连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气候性病害,主要危害穗部,发病的主因是抽穗扬花期是否有持续阴雨天气,如果遇到连阴雨天,就要大发生,必须连防2∽3次,间隔5∽7天,如果是连续干旱晴好天气则发病轻,一般在扬花期用药就会有好的效果。

晴天见花把药打阴天见穗提前打扬花有雨雨前打雨停间隙趁机打扬花期间要打药上午九点以前可下午选在四点后避开开花最为妥药打出头麦不打扬花田药打黄花时白花再打晚过早过晚用药防治效果都不理想,要根据天气情况灵活用药。

抽穗温高天气好齐穗期间要用药如果低温少日照始花喷药要做到扬花如有连阴雨喷药提前齐穗期间隔五至七天后轮换用药再喷次五、推药用药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咪鲜胺、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抽穗扬花期遇到适合病害流行的连续阴雨天气,需隔5—7天再用药防治1—2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赤霉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别名:小麦麦穗枯、小麦烂麦头、小麦红麦头。

症状: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

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

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

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穗腐小麦扬花时,衩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

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

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

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

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茎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

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

气候潮湿时病部表现可见粉红色霉层。

病原:病原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

有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称禾谷镰孢,F.avenaceum (Fr.) Sacc.称燕麦镰孢,F.culmorum (W.G.Smith) Sacc.称黄色镰孢,F.moniliforme Sheld.称串珠镰孢,F.acuminatum (Ell. et Ev.) Wr. 称税顶镰孢等,都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有性态为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称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我国中、南部稻麦两作区,病菌除在病残体上越夏外,还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越冬。

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

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

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

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

穗腐形成的分生孢子对本田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对邻近晚麦侵染作用较大。

该菌还能以菌丝体在病种子内越夏越冬。

我国北部、东北部麦区,病菌能在麦株残体、带病种子和其它植物如稗草、玉米、大豆红蓼等残体上以菌丝体或子囊壳越冬。

在北方冬麦区则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夏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

赤霉病主要通过风雨传播,雨水作用较大。

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

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

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措施:
(1)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虽未找到免疫品种,但有一些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如苏麦3号、苏麦2号、湘麦1号、扬麦4号、万雅2号、扬麦5号、158号,辽春4号、早麦5号、兴麦17、西农88、西农881、周麦9号—矮优688系、新宝丰(7228)绵麦26号、皖麦27号、万年2号、郑引1号、2133、宁8026、宁8017等。

春小麦有定丰3号、宁春24号。

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2)农业防治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

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

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时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播种前进行石灰水浸种,方法参见小麦散黑穗病。

(4)药剂防治
①用增产菌拌种。

每6672用固体菌剂100—150g或液体菌剂50ml对水喷洒种子拌匀,
晾干后种。

②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

在始花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5—7天防治一次即可。

也可用机动弥雾机喷药。

此外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赤霉病、麦蚜、粘虫混发区,667m2用40%毒死蜱30ml或10%抗蚜威10g加40%禾枯灵100g或60%防霉宝70g加磷酸二氢钾150g或尿素、丰产素等,防效优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