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气候潮湿的地区。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如下:一、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病菌在秸秆等感染源上越冬,在春季播种前,随着春雨和春温的到来,病菌开始活动并对小麦的幼苗产生感染。
幼苗感染后,病菌会快速生长并繁殖,使幼苗迅速分叉和矮化,出现黄化、干瘪等症状。
在小麦生长期间,病菌在气候潮湿的情况下,会继续生长并繁殖,直到成熟期,从而使成熟期的小麦产生霉变,并大量产生赤霉素,危害人畜健康。
二、防治措施1. 种植优良品种。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优良品种对于预防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作用。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不仅能增加产量,还能降低发生小麦赤霉病的风险。
2. 适时播种。
春季气候多变,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高峰期。
在春季播种时,应适时选择适合播种的天气,避免高温潮湿的天气播种。
3.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可以使用种子处理剂处理小麦种子,增强种子的抗病能力,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4.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应在生长期间适当施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
5. 病害调查。
在小麦生长期间,应及时对小麦病情进行调查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做好防治工作。
6. 机械清理。
在小麦成熟期时,可以通过机械清理等方式,及时清除霉变的小麦,减少赤霉素的产生,降低对人畜的危害。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也有助于保护人畜的健康。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生长期间会给小麦生长和产量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防控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原因和防控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1. 病原菌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是镰刀菌属的一种真菌,名为镰刀菌。
镰刀菌是一种真菌,它主要以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为寄主,通过空气传播和土壤传播的方式传播,是小麦赤霉病的致病菌。
2. 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
高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高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病原菌容易在小麦上生长繁殖,从而引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 土壤条件地力病原地力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条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土壤中如果有大量的病原菌,或者土壤中有很多有利于病原菌生长的因素,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水分充足等,都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技术针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种植户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防控技术来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1. 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小麦赤霉病品种是防控小麦赤霉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通过选育抗小麦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施用有机肥和化肥能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控制土壤墒情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保持土壤的适度墒情,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4. 合理轮作5.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可以使用不同的化学药剂来对小麦进行防治,有机磷杀菌剂等,将对小麦的赤霉病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感染引起的小麦病害,具有传染性和毒性。
赤霉菌主要侵染小麦的穗和籽粒,导致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
为了有效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一、发生规律1.气象因素:小麦赤霉病是一个寄生性病害,其发生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
一般情况下,小麦在开花期间遭遇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时,赤霉菌容易在小麦穗中繁殖,促进赤霉病的发生。
2.土壤因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也与土壤有关。
土壤中残留有赤霉菌孢子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病原菌的残留:小麦赤霉病也与前一年的农作物有关。
在前一年的农作物中,如果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则残留的赤霉菌孢子在下一年可能继续侵染新的小麦作物,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二、综合防控措施1.选择抗病小麦品种:通过选择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
可以选择一些耐病、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从而改善小麦的生长环境,避免小麦受到气象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赤霉病的发生。
2.合理施肥:科学合理的施肥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小麦生长期间,适当施入有效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调整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采用高效残膜肥料:小麦赤霉病可以通过残留孢子在土壤中继续侵染新的小麦作物。
采用高效的残膜肥料可以有效地抑制赤霉菌的孢子繁殖,从而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4.病害的防治:在小麦生长期间定期检查小麦,如发现小麦出现了赤霉病的征兆,及时进行科学防治,如使用杀菌剂和其他化学控制方法控制病害发展。
5.日常管理:在小麦生长期间,还应注意日常管理。
及时清除小麦田中的杂草,避免影响小麦的生长,为小麦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小麦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尽量采用高效残膜肥料、科学防治赤霉病、并注重小麦的日常管理。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红褐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成大斑,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主要受到天气条件、病原菌的侵染来源和传播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科学有效地防控小麦赤霉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控措施。
一、发生规律1. 天气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温、湿度和降水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在生长季节温度较高(20-28℃)、湿度较大(80%以上),并有大量持续降雨的条件下,麦赤霉菌易于滋生、繁殖和传播,从而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发生。
2. 病原菌侵染来源:麦赤霉菌主要通过种子、麦秸秆和土壤中的病菌残余物等途径进行侵染,它们可以长期存活在土壤中,并通过空气、风、水滴等途径传播到健康植株上。
麦赤霉菌还可以通过一些害虫(如蚜虫)和其他病菌(如白粉菌)的口器或传粉途径传播。
3. 病害发展过程:小麦赤霉病在小麦生育期主要分为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三个阶段。
在苗期,病源菌主要通过土传途径侵染,导致苗期发病;在拔节期,小麦生长旺盛,病菌通过风传和害虫传播途径扩散,导致病情扩大;在灌浆期,病情进一步加重,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使得小麦产量明显下降。
二、综合防控措施1. 防控病源:定期清理田间杂草、秸秆和病株等病源物,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来源。
选种抗病品种,选择健康种子,进行种子处理,消除种子中的种源菌。
合理使用农药,进行病源菌的土壤消毒。
2. 调整种植时间和密度: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调整小麦的播种时间和种植密度。
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可以避开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小麦的竞争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和浇水:适量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避免过度施肥和不当施肥,以免造成地面积水和过度生长,增加病害的发生。
合理控制灌水量和灌水时间,以减少叶片湿度,降低麦赤霉菌的侵染机会。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侵染小麦植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病害。
该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对于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保障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1.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小麦赤霉菌主要通过种子、土壤和空气传播。
感染的小麦种子携带病原菌,是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病原菌在土壤中能够长期存活,并通过土壤颗粒、水分和虫媒等途径传播。
赤霉孢子可以在空气中漂浮传播,通过风力等因素扩散到附近的小麦植株。
2.生态环境的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和传播。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和土壤湿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同。
抗病性强的品种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能够减轻赤霉病的发生和扩散。
二、综合防控措施:1.合理种植结构调整:通过合理安排小麦的种植结构,控制种植密度、栽培措施等,避免连作连种,减少病菌的积累和传播。
2. 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的浸种处理,可以有效杀灭或抑制种子中的病原菌。
选择健康的种子进行播种,避免种子传播病菌。
3.合理施肥管理: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减轻赤霉病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氮磷钾的比例,避免过量施肥导致植株生长繁茂,增加病菌的侵染机会。
4.合理灌溉管理:合理控制灌溉量和灌溉频次,避免土壤过湿。
过湿的土壤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增加赤霉病的发生。
5.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巡视小麦田,观察小麦植株的生长情况,注意发现病害症状。
及时进行病害监测和预警,掌握病情发展的动态,为后期防治提供依据。
6.综合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重要措施。
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手段的综合应用。
可以采用喷雾、覆盖、消毒等方式对病株进行控制,使用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引入拮抗菌或其他有益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与防控对策

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与防控对策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大病害,可防不可治,一旦形成,会直接影响小麦产量,造成小麦品质降低、千粒重下降、不完善粒增加等问题。
作为安徽省小麦主产区的阜阳市今年小麦种植面积达750多万亩,赤霉病防控任务重。
当地科学组织各县区提前采购赤霉病防治药械等防控物资,进行巡回指导,每天一调度,确保防治工作高质高效无死角。
笔者结合阜阳地区小麦生产实际,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策略进行了总结。
一、发病症状赤霉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这种病原菌首先遗留在散落于田间的秸秆上,越冬后于春季在适宜环境下繁殖扩散,在小麦扬花期侵染花粉。
此外,赤霉病在小麦生长期的其他时段也可发生。
小麦在受到赤霉病的侵染后,会使得小麦植株的茎基部位、茎秆部位及植株穗部出现腐烂症状,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穗腐病症。
在小麦幼苗期,赤霉病的侵染病源更多的是来自于小麦种子中携带的致病菌及当年该地块种植的禾谷类植物(如玉米等)存留有病残体的作物碎屑、茎叶。
小麦扬花期感染赤霉病会导致穗腐病发生,症状较轻时,小麦穗部会出现浅褐色的水渍斑,当温湿度合适时会有分生孢子出现,颜色为粉红色,用手触摸感觉有突起,然后随着不断蔓延,直到感染整个小麦穗部,最后导致麦穗枯萎。
二、发病规律诱发小麦赤霉病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湿度。
当环境湿度增大到赤霉病发生的适宜范围时,该病菌就会大规模增殖,若正值小麦易感染敏感期,就会导致大面积病变;当田间管理措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时,便会使病情更加严重。
小麦扬花期是小麦对病害最敏感的时期,也是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其中,部分小麦品种的颖壳较厚、种植密度过大及对肥料耐受性比较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发病症状。
三、组织防控1.强化监测预警。
强化系统监测调查,尤其是加强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因子的监测调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实时跟踪赤霉病发生和防控动态,实行省、市、县三级发生趋势会商制度,积极开展远程网络视频会商和实时监测;结合气候条件、物候特征和异地病情等,适时开展中、短期赤霉病害发生趋势预报。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病害,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个小麦产区。
该病害的发生规律与气候、土壤、小麦品种和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综合防控措施包括遴选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施肥、合理密植、保持田间清洁等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
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小麦赤霉菌容易生长繁殖,导致病害发生。
特别是在小麦灌浆期及收获期间,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强烈的阳光照射和土壤干旱也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土壤的酸碱度也是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酸性土壤中小麦赤霉菌的活性较高,病害易于发生。
要加强土壤调理工作,保持土壤的中性或微碱性,减少小麦赤霉菌的生长条件。
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选用小麦品种时,要选择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通过品种抗性提高病害的防控效果。
合理的轮作制度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
在小麦的轮作作物中,选择与小麦赤霉菌生长有竞争力的作物,如菜豆、油菜等,能够有效减少小麦赤霉菌的数量,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合理的施肥措施也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科学合理地施入有机肥和化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性和抗逆性,从而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合理密植也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
适当增加小麦的植株密度,能够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
保持田间清洁是很重要的防控措施之一。
及时清除病株和野生寄主植物,清除农田杂草,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从而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赤霉菌引起的小麦病害,在中国的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并对小麦产量和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小麦赤霉病,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
1.气候要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温暖潮湿的气候更有利于赤霉菌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增加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2.生物因素:小麦赤霉病主要由赤霉菌引起,其主要来源包括种子、秸秆、土壤和周围的野生植物等。
种子是赤霉菌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种子的检疫和处理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
3.栽培措施:种植密度和播种期等栽培措施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传播有一定影响。
适当调整种植密度和播种期可以降低小麦植株间的密度和湿度,从而减少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二、综合防控措施1.选用抗病良种:选用具有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举措。
农民可以咨询农业专家或种子公司,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种植。
2.土壤改良措施:赤霉菌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传播,因此通过土壤改良可以减少赤霉菌的存活和传播机会。
农民可以采取合理的轮作制度、有机肥料施用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中赤霉菌的数量和活性。
3.种子处理:种子是赤霉菌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对种子的处理尤为重要。
可以通过热水处理、种子浸泡药剂等方式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种子中赤霉菌的数量。
4.合理施肥:适量施肥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量施肥容易造成小麦植株生长过旺,增加了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因此,农民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选择合适的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5.病害监测与防治: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控制措施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关键。
一旦发现感染病株,应及时采取剪除、烧毁或喷洒药物等方式进行防治。
6.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和种植者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小麦赤霉病防控的认识和意识,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生物因素和栽培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常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较大的影响。
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下面就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菌: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侵染的小麦种子传播,菌丝体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生长发育,侵染小麦根部后形成病斑。
2.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而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温度在15-25℃之间,湿度在90%以上时较为适宜。
3.土壤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土壤的酸碱度和肥力有关。
土壤酸碱度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影响较大,弱酸性土壤较易发生此病害。
4.病害发生阶段: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一般分为苗期和稻穗期两个阶段。
苗期主要表现为根腐病和伏长病,稻穗期主要表现为穗枯病。
5.病害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一般在秧苗期初出现病斑,随着生长季节的延长,病害逐渐扩展,最终导致小麦植株的凋萎死亡。
为了综合防控小麦赤霉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2.良好的管理措施:做好土壤调查和肥料施用,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合理的种植密度:采用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植株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减少病害的发生。
4.病害监测和预防:定期巡查小麦田,发现病害早期症状时,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如喷洒药剂等。
5.合理的灌溉管理:避免过度灌溉和水分积渍,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降低病害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农田中。
赤霉病的发生对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防治赤霉病对于小麦的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农民朋友们有所帮助。
1. 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潮湿气候下发生,尤其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更容易发病。
一般来说,春季播种的小麦更容易受到赤霉病的侵害,因为春季多雨潮湿,非常有利于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小麦连作也容易导致赤霉病的发生,因为赤霉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时间存活。
赤霉病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菌条形成、侵入宿主、感染和生长繁殖几个阶段。
首先是赤霉菌在受精子体内形成菌条,然后通过受精子体进入小麦叶片内部进行侵染,形成病斑,最后赤霉菌在病斑上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的拮抗子,使病害继续扩大。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农民朋友们在种植时应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过量施肥会使小麦植株生长过旺,造成氮素和磷素的积累,促使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的肥力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尽量避免过量施肥。
3.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适当的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赤霉菌的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民朋友们在种植小麦的可以适当种植一些非寄主作物,如玉米、豆类等,来打破小麦的连作,减少赤霉菌在土壤中的存留。
4. 种植密度调控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过密的种植会加大小麦植株之间的湿度,造成赤霉病的易感性增加。
在种植小麦时应根据品种和地块情况合理调控种植密度,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5. 防治措施如果小麦田中已经出现赤霉病的病害,农民朋友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小麦病害,它会使小麦品质降低,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发生规律的了解对于综合防控措施的制定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1.影响因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小麦种植地区的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田间管理措施、小麦品种、病原体等。
2.发生趋势小麦赤霉病在小麦成熟期容易发生,而且相对稀有。
在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会在每年的4月至5月份,或者是9月至11月份发生。
3.传播途径小麦赤霉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如空气传播、水传播、土传播、植物残体传播、虫害传播等。
4.病害特点小麦赤霉病主要特点表现在叶片上,出现了一些红色的斑点。
这些斑点呈现出一种比较明显的红色或者橙色颜色。
同时,这些斑点还会蔓延到小麦穗上,造成一定的影响。
1.选用抗性品种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重要的一步是在小麦种植时选择适合的品种。
选择适合的小麦品种,是防止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2.病害监测定期对小麦赤霉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排除病害,缓解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3.加强管理对于小麦种植过程中,需要加强田间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定期去除田间杂草、及时清除受病害影响的植物残留物、合理施肥、科学浇水等。
4.采用农业防治技术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以农业防治技术为主要手段。
这包括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采用轮作、间作和混作方式,增加田间植被覆盖,培育病虫防治生物等。
5.化学防治如果小麦赤霉病较为严重,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式,应选择适宜的杀菌剂进行防治,按照说明书使用,以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损害。
综上所述,要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根据病害的特点,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选用抗性品种、加强管理、采用农业防治技术等,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生产和安全。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感染引起的小麦病害,其发生规律与气候、土壤、病原菌等因素相关。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综合运用化学、生物、物理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控。
发生规律:1. 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气候密切相关,高湿、高温、多雨的天气条件是赤霉病的有利环境。
一般在气温为20-25℃,相对湿度在85%以上,连续降雨3天以上,有利于赤霉菌的传播和繁殖。
2. 土壤条件:小麦赤霉病健康土壤要求高,富含有机质、透气性好、水分排水良好的土壤不利于赤霉菌的生长。
3. 病原菌:赤霉病的病原菌是赤霉菌,该菌多存在于种子、秸秆和土壤中,通过风、雨水、农具等途径传播。
综合防控措施:1. 良种选育: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植,提升植物的抗病能力。
2. 病田清理: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秸秆等植物残留物,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3. 轮作休闲:实行小麦与其他作物的轮作,减少赤霉菌的滋生环境。
4. 施肥调节:合理施肥,尤其是有机肥的运用,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植物的免疫力。
5. 化学防治:在小麦生长期间,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防止农药残留超标。
6. 有害生物防控:控制小麦生长过程中的有害生物,如蚜虫、飞虱等,防止它们对小麦造成伤害,从而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7.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性真菌等生物防治剂进行防治,以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
8. 清洁种植材料:使用经过消毒处理的种子和苗木,杜绝赤霉菌感染来源。
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定期巡视田地,及早发现病情,防治措施及时、合理、灵活,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提高。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侵染小麦而引起的疾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小麦赤霉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影响。
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对于保障小麦的生产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赤霉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小麦赤霉病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为15-25摄氏度和85-100%的相对湿度。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赤霉菌能够快速侵染小麦,造成病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季节主要集中在小麦的抽穗至灌浆期,这个阶段正好是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宜的时候。
此时,小麦叶片和穗部的组织丰富,提供了繁殖赤霉菌的条件。
小麦赤霉病在这个阶段容易大面积发生,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构成威胁。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策1. 显著提高下限量和下限频率。
当小麦在孕穗期及抽穗期发生一定程度的赤霉病时,及时采取下限量和下限频率使其达到有效防治措施的要求。
对于有严重菌斑的小麦及时采取药剂追肥和大量喷药处理,可大大提高治愈率和医治率。
2. 加强对小麦的管理。
选用耐生病抗逆、适应性强的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施肥,保证小麦充足的养分供应;加强排水和适时除草,保持小麦田的通风透光;合理播种密度,以减少小麦叶片间的病菌传播;及时采取剪穗、早收等措施,减少小麦赤霉病的传播机会。
3. 开展细胞工程技术研究。
以细胞工程技术为手段,研究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制,并通过基因改良培育出抗病的小麦新品种。
这种方法在病害防治上具有长期、安全、高效、经济的特点,有望成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新途径。
4. 实行立体防治措施。
将预防与治疗综合起来,采取药肥合用,同时注意预防传播的源头,保持整洁卫生,并合理搭配增效剂等多种立体防治方法。
通过这些综合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遏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较为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病原菌等。
为了有效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综合防控措施进行管理。
本文将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措施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1. 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潮湿、高温的气候条件下,小麦赤霉病易发生并迅速扩散。
特别是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间,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病原菌更容易侵染小麦植株,从而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2. 土壤因素土壤的肥力和湿度也会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如果土壤养分丰富、排水良好,小麦生长健壮,对抗病原菌的能力强;相反,贫瘠的土壤和积水多的地块则容易滋生病原菌,加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 病原菌传播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种子传播和农田残体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
一旦病原菌侵染到小麦和田间杂草上,就会形成病源,进而引发小麦赤霉病的爆发。
4. 种植密度小麦种植密度的大小也会对赤霉病的发生产生一定影响。
当小麦种植密度过大时,通风不畅,湿度较大,病原菌易在植株间传播,从而促进小麦赤霉病的产生。
二、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措施1. 选择抗病品种科学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小麦品种,这样即能减轻病害风险,又能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对于控制小麦赤霉病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施肥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施肥原则,为小麦提供充足的养分,增加植株的抗病能力。
3. 合理种植密度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品种特点,采取合理的种植密度,使小麦植株之间通风良好,减少病原菌传播的机会。
4. 合理田间管理及时清除农田杂草和残体,减少病原菌的滋生,避免病害的蔓延。
在早病期密集的地块要加强通风透光,减少露水浓度和湿度。
5.化学防治当小麦赤霉病大面积发生时,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喷洒有效的杀菌剂。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
小麦赤霉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只要有适宜的气温和湿度条件,即可引起病害流行。
本文将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入手,探讨综合防控措施。
1. 发生时间: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麦育秧期和拔节至抽穗期之间的生育阶段。
具体而言,每年3-5月份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高峰期,而6月中旬则是小麦赤霉病的流行期。
2. 影响因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温度和湿度。
小麦赤霉病的温度适宜范围为12℃-25℃,湿度适宜范围为90%以上。
此外,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栽培方式不当、作物不良生长等因素也会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1. 种植抗病小麦品种:通过选育和推广抗病小麦品种,可以减少小麦赤霉菌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减轻病害的危害程度。
2. 调整田间管理:合理调整作物种植密度、施肥技术、灌溉水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 合理轮作:小麦是冬季作物,所以可以通过合理轮作,降低小麦赤霉菌在土壤中的繁殖和传播,达到控制病害的效果。
4. 病虫害监测:通过科学的病虫害监测手段,及时发现病害和虫害的早期发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5. 化学防治:病害严重的地区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但是,化学防治只能是应急手段,长期使用会使小麦赤霉菌产生抗药性,并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以上五点均为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的主要措施。
通过科学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并为小麦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保障。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摘要】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病害,对小麦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首先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特点,包括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侵染方式。
然后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和宿主植株的影响因素。
接着提出了针对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包括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农药对病害进行控制,而生物防治方法则是利用天敌或微生物来防治病害。
结论部分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策略,并展望了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综合防控措施、病原特点、化学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综合防控策略、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该病害主要由真菌产生的毒素引起,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赤霉素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毒素之一,能够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产生突变和致畸效应,对人畜的肺脏、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抑制作用,长期食用受到污染的小麦制品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研究以及综合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为2000字。
是指对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和发生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探索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特点及其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特点,揭示其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探索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提出综合防控策略,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减少小麦赤霉病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将重点研究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和发生规律,为制定科学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农民收益。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
其主要危害小麦的穗,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死亡。
下面将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小麦赤霉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几乎可发生在所有种植小麦的区域。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赤霉病的发生的重要因素。
通常在20℃至25℃的温度下,相对湿度在85%至95%之间,赤霉病最容易发生。
种植密度过高、缺乏病害轮作、土壤肥力偏低、栽培管理不当等也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策:1. 防治初期病源:采用健康种苗,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基本措施。
在撒播前用甜蜜素浸种,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 种植管理措施: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栽培措施对控制小麦赤霉病很重要。
种植密度过高会降低空气流通性,增加湿度,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应根据不同品种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以促进空气对流,降低湿度。
合理施肥,保证土壤肥力,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及时清除病株和残茬,以减少病菌的繁殖。
3. 化学防治:及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也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防治药剂有三唑酮、甲基硫菌灵等。
在大田防治中,一般在小麦赤霉病流行期间喷洒。
注意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使用,保证喷洒均匀。
4. 生物控制:利用赤霉菌阻挡非致病的菌株的侵染,进行生物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初期,可以用寄主固定型生物肥料涂覆小麦种子,以防止病原菌的侵染。
5. 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培育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也是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通过筛选小麦的抗病种质资源,进行杂交育种,获得抗病性强的品种。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种植密度、品种选择等因素有密切关联。
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种植管理、化学防治、生物控制和遗传改良等综合措施应该相结合,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不仅会造成小麦产量的大幅下降,还会对人畜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地防控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条件:小麦赤霉菌对气温、湿度和光照等条件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常见发病的气候条件是在20-30℃的温度下,相对湿度保持在85%以上,长时间的高湿度有利于小麦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2.土壤条件:小麦赤霉病菌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和耐干性,但对土壤湿度有较高的要求。
过度湿润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小麦赤霉菌的存活和繁殖。
3.种植历史:连续种植小麦会导致土壤中赤霉菌的积累,从而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合理的轮作制度和间作作物的选择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
4.病原菌侵入方式:小麦赤霉病菌主要通过种子和空气传播侵入小麦植株。
种子传播是主要的侵染途径,种子处理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环节。
1.合理轮作:避免连续种植小麦,可以选择间作作物,如油菜、豆类等,以减少小麦赤霉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2.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进行良好的管理,保持植株健壮,增加抗病能力。
3.适时播种:避免在发病高峰期播种小麦,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尽量选择在天气干燥、温度适宜的时候进行播种。
4.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科学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赤霉菌的传播和侵染。
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处理方法,如种子热处理、酸处理、药剂浸种等。
5.药剂防治:可选用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三唑酮、噻菌脒、五氯硝基苯等,可根据病情情况选择适宜的药剂进行喷洒。
6.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维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有利于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合理施肥和灌水,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也是重要的管理措施。
7.病害监测: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病情扩大。
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一、引言小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
然而,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一种严重的病害,能够造成庄稼的大面积损失。
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以期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被称为赤霉菌。
该菌会寄生在小麦植株的叶片、茎秆和麦穗等部位,通过产生毒素对小麦植株造成伤害。
这种病原菌可以通过空气和种子传播,以及经土壤、工具和农业废弃物等途径长期存在。
特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对于赤霉菌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三、气候条件的影响1. 温度: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温度密切相关。
赤霉菌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2°C到30°C,其中以20°C至24°C为最适宜。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赤霉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病害发展较为严重。
2. 湿度:湿度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赤霉菌对湿度的要求较高,相对湿度超过85%时,病害易于发生和传播。
雨水、露水以及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与侵染。
四、土壤环境的影响1. pH值:小麦赤霉病在不同的土壤pH值下表现不同。
研究发现,在6.0至8.0的pH范围内,赤霉菌的生长最为适宜。
过酸或过碱的土壤条件都会降低赤霉菌的侵染能力。
2. 土壤养分:养分丰富的土壤有助于小麦生长,但同时也提供了赤霉菌生长的条件,因此过度施肥可能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合理施肥、调整土壤养分平衡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五、种植措施1. 种植品种选择: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
培育和推广抗赤霉菌品种,减轻病害的影响。
2. 疏植与适时播种:通过适当的疏植和适时播种,可以减少小麦植株间的竞争,增加透气性和阳光照射,有利于减少赤霉菌的繁殖和传播。
3. 病害监测与防治:定期巡视农田,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病害,常见于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将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一、发生规律1.病原及侵染:小麦赤霉菌主要通过风、水和种子传播。
常在收获前后、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发生。
主要侵染小麦籽粒的外层,尤其是胚乳部分。
2.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发生条件。
温度在20-30摄氏度时,湿度在70-90%之间时,病害易发生。
3.分部侵染:小麦赤霉菌首先侵染小麦麦穗顶部,逐渐向上部和下部扩散,最后侵染整个麦穗。
二、综合防控措施1.选择耐病品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抗病品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优化种植措施:合理选择种植时间,避开高温潮湿的季节;适当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健康种子管理: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用抗病好的种子进行播种;定期清理栽培区域的秧苗残体和杂草,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4.加强田间管理:采取间套作、轮作和合理间隔,减少病害的发生。
及时清除病株和病穗,及时处理病害严重的部分。
5.控制温湿度:对存储和运输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保持干燥通风,控制温湿度,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6.化学防治:遇到病情严重的情况,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选择低毒、高效、无残留的药剂,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喷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影响。
7.监测预警: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掌握病害发生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8.科学施肥:合理施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应,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是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原通过风、水和种子传播引起的。
综合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选择耐病品种、优化种植措施、健康种子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温湿度、化学防治、监测预警和科学施肥。
通过综合防控措施的采取,可以有效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达到保护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
作者:江德华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5期
摘要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发病症状,并提出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物理预防、化学预防等内容,以期为该病的科学预防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发病症状;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126-01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历届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是我国广大民众的重要口粮之一,是必须确保绝对安全的口粮,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
随着土地不断被种植大户及合作社流转,小麦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江淮之间的稻茬麦种植面积增加明显。
但近年来由于迟播小麦面积的不断增加,加之江淮地区在4—5月的特殊气候条件,导致小麦赤霉病重发,由于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也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
同时,由于病粒含有黄曲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
使广大种植户所收获的小麦不是低价出售就是根本销售不出去,损失惨重。
据调查,2016年金安区小麦平均价格在1.4元/kg,最高价格2.0元/kg,最低价格0.98元/kg,不包括土地租金,投入成本5 400~5 700元/hm2,产量3 750~4 500 kg/hm2。
2016年因赤霉病导致小麦千粒重低,减产严重,产值5 250~6 300元/hm2,小麦种植户45%处于亏本状态,15%稍有盈利,50%处于保本经营。
因此,掌握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加强该病的预防至关重要。
1 发生规律
赤霉病是由气候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侵染小麦和大麦的重要病害,遍及全国,一直是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
赤霉病的流行主要因“菌源量、感病品种、生育期和气候条件”的相互配合程度决定年度间、地区间流行轻重。
由于近年来菌源量基数大,加之金安区在小麦抽穗-乳熟阶段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
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持续时间愈长,则病害流行愈重。
在小麦抽穗至乳熟期间,尽管菌源量大,但气候干旱、少雨是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但是部分麦区和个别年份,也会因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温度特别低,不适合发病,所以温度也能成为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1-2]。
2 发病症状
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在金安区主要侵染小麦穗部的小穗,导致穗腐。
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
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
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赤霉病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3 预防措施
3.1 物理预防
3.1.1 选择抗病品种。
金安区地处江淮之间,气候复杂雨量充沛,特别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正逢梅雨季节,往往导致小麦赤霉病普遍发生及穗发芽现象。
为此,金安区广大种植户主要选择春性小麦,即红皮小麦。
在同等条件下赤霉病发病率明显偏低,同时也可避免穗发芽现象发生,因为红皮小麦种子成熟后有10~15 d的休眠期,遇到相对较短的连续阴雨天气,不容易出现穗发芽现象。
3.1.2 配方施肥。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使基肥与追肥的比例达到5∶4,忌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基肥主要以40%、45%含量的复合肥为主,根据田块土壤肥力状况,施40%含量的复合肥600 kg/hm2左右,同时配施尿素150 kg/hm2左右混合作基肥(因为秸秆还田量大);或者45%含量的复合肥525 kg/hm2左右,再配施尿素150 kg/hm2左右混合作基肥。
在农历1月15日左右追施尿素约120 kg/hm2作返青肥;在农历2月底追施尿素90
kg/hm2左右作拔节肥。
3.1.3 适时早播。
农民有古谚“庄稼宜早不宜迟”,由小麦苗情监测结果可知,金安区小麦的最佳播种时期为10月15日至11月20日,最迟不能超过11月底,这样在小麦抽穗至乳熟阶段可避过梅雨季节[3-4]。
3.1.4 合理密植。
旱地麦:在10月15日至10月底之前播种的,播种量180~210
kg/hm2;在10月底至11月10日播种的,播种量225 kg/hm2;以后每推迟7 d增加15 kg/hm2麦种。
稻茬田:在10月底之前播种的,播种量187.5 kg/hm2;在10月底至11月10日播种的,播种量202.5 kg/hm2;在11月20日之前播种的,播种量217.5 kg/hm2。
3.1.5 清沟排水。
“小麦收不收在于一道沟”,这说明清沟排水的重要性。
在小麦播种后立即清理“三沟”,做到“三沟”配套,沟沟相连,雨停水干,不仅可以保证小麦生长中后期根系不早衰,增强抗性,同时可以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3.2 化学预防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只能预防、防治效果极差的病害,在小麦抽穗扬花至乳熟阶段,由气候所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全世界小麦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严重时可导致绝收。
3.2.1 防治时间。
由田间设置的不同时期预防试验可知,小麦赤霉病最佳防治时期为当全田小麦达到80%抽穗时进行第1次喷药预防,在第1次施药后7 d再进行第2次喷药[5-6]。
3.2.2 防治方法。
可用8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1.5 kg/hm2+2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98%磷酸二氢钾叶面肥1.5 kg/hm2,或用70%戊唑·百菌清胶悬剂1.8 kg/hm2+2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98%磷酸二氢钾叶面肥1.5 kg/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喷雾,但2次所用预防药剂不要重复使用[7-8]。
4 参考文献
[1] 陈然,李俊凯,李黎,等.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4(12):1-5.
[2] 陈芳芳,沈丽丽,崔冬梅,等.5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3(6):2527-2528.
[3] 吴福民,李华,刘才忠,等.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结果初报[J].现代农药,2014(1):55-56.
[4] 杨进,刘学儒,秦玉金.扬州市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J].中国植保导刊,2014(4):39-42.
[5] 殷平,包志军,卜锋,等.小麦赤霉病预防技术[J].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2011(4):38.
[6] 李迎春,马进.冬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5):125-126.
[7] 安霞,吕连杰,张海军,等.鲁中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16(4):136-138.
[8] 范春燕,张慧成,郭艳萍.宝鸡市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6(8):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