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

作者:江德华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5期

摘要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发病症状,并提出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物理预防、化学预防等内容,以期为该病的科学预防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发病症状;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126-01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历届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是我国广大民众的重要口粮之一,是必须确保绝对安全的口粮,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随着土地不断被种植大户及合作社流转,小麦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江淮之间的稻茬麦种植面积增加明显。但近年来由于迟播小麦面积的不断增加,加之江淮地区在4—5月的特殊气候条件,导致小麦赤霉病重发,由于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也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同时,由于病粒含有黄曲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使广大种植户所收获的小麦不是低价出售就是根本销售不出去,损失惨重。据调查,2016年金安区小麦平均价格在1.4元/kg,最高价格2.0元/kg,最低价格0.98元/kg,不包括土地租金,投入成本5 400~5 700元/hm2,产量3 750~4 500 kg/hm2。2016年因赤霉病导致小麦千粒重低,减产严重,产值5 250~6 300元/hm2,小麦种植户45%处于亏本状态,15%稍有盈利,50%处于保本经营。因此,掌握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加强该病的预防至关重要。

1 发生规律

赤霉病是由气候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侵染小麦和大麦的重要病害,遍及全国,一直是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

赤霉病的流行主要因“菌源量、感病品种、生育期和气候条件”的相互配合程度决定年度间、地区间流行轻重。由于近年来菌源量基数大,加之金安区在小麦抽穗-乳熟阶段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持续时间愈长,则病害流行愈重。在小麦抽穗至乳熟期间,尽管菌源量大,但气候干旱、少雨是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但是部分麦区和个别年份,也会因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温度特别低,不适合发病,所以温度也能成为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1-2]。

2 发病症状

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在金安区主要侵染小麦穗部的小穗,导致穗腐。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

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赤霉病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3 预防措施

3.1 物理预防

3.1.1 选择抗病品种。金安区地处江淮之间,气候复杂雨量充沛,特别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正逢梅雨季节,往往导致小麦赤霉病普遍发生及穗发芽现象。为此,金安区广大种植户主要选择春性小麦,即红皮小麦。在同等条件下赤霉病发病率明显偏低,同时也可避免穗发芽现象发生,因为红皮小麦种子成熟后有10~15 d的休眠期,遇到相对较短的连续阴雨天气,不容易出现穗发芽现象。

3.1.2 配方施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使基肥与追肥的比例达到5∶4,忌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基肥主要以40%、45%含量的复合肥为主,根据田块土壤肥力状况,施40%含量的复合肥600 kg/hm2左右,同时配施尿素150 kg/hm2左右混合作基肥(因为秸秆还田量大);或者45%含量的复合肥525 kg/hm2左右,再配施尿素150 kg/hm2左右混合作基肥。在农历1月15日左右追施尿素约120 kg/hm2作返青肥;在农历2月底追施尿素90

kg/hm2左右作拔节肥。

3.1.3 适时早播。农民有古谚“庄稼宜早不宜迟”,由小麦苗情监测结果可知,金安区小麦的最佳播种时期为10月15日至11月20日,最迟不能超过11月底,这样在小麦抽穗至乳熟阶段可避过梅雨季节[3-4]。

3.1.4 合理密植。旱地麦:在10月15日至10月底之前播种的,播种量180~210

kg/hm2;在10月底至11月10日播种的,播种量225 kg/hm2;以后每推迟7 d增加15 kg/hm2麦种。稻茬田:在10月底之前播种的,播种量187.5 kg/hm2;在10月底至11月10日播种的,播种量202.5 kg/hm2;在11月20日之前播种的,播种量217.5 kg/hm2。

3.1.5 清沟排水。“小麦收不收在于一道沟”,这说明清沟排水的重要性。在小麦播种后立即清理“三沟”,做到“三沟”配套,沟沟相连,雨停水干,不仅可以保证小麦生长中后期根系不早衰,增强抗性,同时可以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3.2 化学预防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只能预防、防治效果极差的病害,在小麦抽穗扬花至乳熟阶段,由气候所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全世界小麦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严重时可导致绝收。

3.2.1 防治时间。由田间设置的不同时期预防试验可知,小麦赤霉病最佳防治时期为当全田小麦达到80%抽穗时进行第1次喷药预防,在第1次施药后7 d再进行第2次喷药[5-6]。

3.2.2 防治方法。可用8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1.5 kg/hm2+2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98%磷酸二氢钾叶面肥1.5 kg/hm2,或用70%戊唑·百菌清胶悬剂1.8 kg/hm2+2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98%磷酸二氢钾叶面肥1.5 kg/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喷雾,但2次所用预防药剂不要重复使用[7-8]。

4 参考文献

[1] 陈然,李俊凯,李黎,等.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4(12):1-5.

[2] 陈芳芳,沈丽丽,崔冬梅,等.5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3(6):2527-2528.

[3] 吴福民,李华,刘才忠,等.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结果初报[J].现代农药,2014(1):55-56.

[4] 杨进,刘学儒,秦玉金.扬州市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J].中国植保导刊,2014(4):39-42.

[5] 殷平,包志军,卜锋,等.小麦赤霉病预防技术[J].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2011(4):38.

[6] 李迎春,马进.冬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5):125-126.

[7] 安霞,吕连杰,张海军,等.鲁中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16(4):136-138.

[8] 范春燕,张慧成,郭艳萍.宝鸡市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6(8):122-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