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气候潮湿的地区。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如下:一、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病菌在秸秆等感染源上越冬,在春季播种前,随着春雨和春温的到来,病菌开始活动并对小麦的幼苗产生感染。
幼苗感染后,病菌会快速生长并繁殖,使幼苗迅速分叉和矮化,出现黄化、干瘪等症状。
在小麦生长期间,病菌在气候潮湿的情况下,会继续生长并繁殖,直到成熟期,从而使成熟期的小麦产生霉变,并大量产生赤霉素,危害人畜健康。
二、防治措施1. 种植优良品种。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优良品种对于预防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作用。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不仅能增加产量,还能降低发生小麦赤霉病的风险。
2. 适时播种。
春季气候多变,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高峰期。
在春季播种时,应适时选择适合播种的天气,避免高温潮湿的天气播种。
3.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可以使用种子处理剂处理小麦种子,增强种子的抗病能力,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4.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应在生长期间适当施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
5. 病害调查。
在小麦生长期间,应及时对小麦病情进行调查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做好防治工作。
6. 机械清理。
在小麦成熟期时,可以通过机械清理等方式,及时清除霉变的小麦,减少赤霉素的产生,降低对人畜的危害。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也有助于保护人畜的健康。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感染引起的小麦病害,具有传染性和毒性。
赤霉菌主要侵染小麦的穗和籽粒,导致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
为了有效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一、发生规律1.气象因素:小麦赤霉病是一个寄生性病害,其发生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
一般情况下,小麦在开花期间遭遇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时,赤霉菌容易在小麦穗中繁殖,促进赤霉病的发生。
2.土壤因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也与土壤有关。
土壤中残留有赤霉菌孢子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病原菌的残留:小麦赤霉病也与前一年的农作物有关。
在前一年的农作物中,如果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则残留的赤霉菌孢子在下一年可能继续侵染新的小麦作物,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二、综合防控措施1.选择抗病小麦品种:通过选择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
可以选择一些耐病、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从而改善小麦的生长环境,避免小麦受到气象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赤霉病的发生。
2.合理施肥:科学合理的施肥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小麦生长期间,适当施入有效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调整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采用高效残膜肥料:小麦赤霉病可以通过残留孢子在土壤中继续侵染新的小麦作物。
采用高效的残膜肥料可以有效地抑制赤霉菌的孢子繁殖,从而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4.病害的防治:在小麦生长期间定期检查小麦,如发现小麦出现了赤霉病的征兆,及时进行科学防治,如使用杀菌剂和其他化学控制方法控制病害发展。
5.日常管理:在小麦生长期间,还应注意日常管理。
及时清除小麦田中的杂草,避免影响小麦的生长,为小麦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小麦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尽量采用高效残膜肥料、科学防治赤霉病、并注重小麦的日常管理。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斑痕范围大,易于扩散,较难控制。
其中,小麦的主要症状是小麦穗部和麦秆上出现暗红色或棕色斑点,有时覆盖着灰色霉层,毒性高,严重者会导致产量下降和小麦制品的期间受限等问题。
因此,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1. 适宜条件: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赤霉菌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下生长最为适宜。
小麦在灌水过多、土壤排水不畅或长期受雨淋后,很容易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此外,在小麦收割时,机械损伤等也会导致小麦受到细菌感染。
2. 生物学特性:赤霉菌的生物特性与其它霉菌类似,都是以分生孢子方式进行繁殖和扩散。
赤霉菌的主要种类包括足黄赤霉、黑曲霉等。
3. 流行病学特征:小麦赤霉病属于一种流行性病害,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
在南方地区,每年小麦病发生面积较大,防治难度也较大。
而且,同一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时间和病势也有所变化。
4. 病害特点:小麦赤霉病在生长季节内发病较为迅速,大范围的斑痕可在短时间内形成。
严重造成小麦叶片和茎秆腐烂变黑,穗部也会受到感染,甚至导致小麦子粒不成熟而减产。
1. 根据气象条件及病害发展状况提前预防采取措施。
首先,进行土壤松耕,加强通风排水,适时停灌,尽量减少造成机械损伤等途径入侵的可能性。
2. 选种抗病、耐病的小麦品种。
通过选择高抗性小麦品种来管理病害,可以减轻赤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并保证小麦正常的生长发育。
3. 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杀菌剂、防治剂等农药进行防治。
从小麦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可控制发展的杀菌剂,达到杀灭细菌、稳定生长的效果。
但也需要注意不要滥用农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病害发生后,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如果病害已经发生,应采取快速处理措施。
及时清除枯萎叶片,以免病斑扩散,保持小麦生长环境的干燥度。
同时,加强小麦田间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发病的小麦植株。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在防治方面应该采取全面的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红褐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成大斑,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主要受到天气条件、病原菌的侵染来源和传播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科学有效地防控小麦赤霉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控措施。
一、发生规律1. 天气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温、湿度和降水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在生长季节温度较高(20-28℃)、湿度较大(80%以上),并有大量持续降雨的条件下,麦赤霉菌易于滋生、繁殖和传播,从而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发生。
2. 病原菌侵染来源:麦赤霉菌主要通过种子、麦秸秆和土壤中的病菌残余物等途径进行侵染,它们可以长期存活在土壤中,并通过空气、风、水滴等途径传播到健康植株上。
麦赤霉菌还可以通过一些害虫(如蚜虫)和其他病菌(如白粉菌)的口器或传粉途径传播。
3. 病害发展过程:小麦赤霉病在小麦生育期主要分为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三个阶段。
在苗期,病源菌主要通过土传途径侵染,导致苗期发病;在拔节期,小麦生长旺盛,病菌通过风传和害虫传播途径扩散,导致病情扩大;在灌浆期,病情进一步加重,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使得小麦产量明显下降。
二、综合防控措施1. 防控病源:定期清理田间杂草、秸秆和病株等病源物,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来源。
选种抗病品种,选择健康种子,进行种子处理,消除种子中的种源菌。
合理使用农药,进行病源菌的土壤消毒。
2. 调整种植时间和密度: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调整小麦的播种时间和种植密度。
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可以避开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小麦的竞争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和浇水:适量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避免过度施肥和不当施肥,以免造成地面积水和过度生长,增加病害的发生。
合理控制灌水量和灌水时间,以减少叶片湿度,降低麦赤霉菌的侵染机会。
小麦赤霉病主要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主要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症状特征1、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穗腐,通常在小麦灌浆期发生最重。
最初在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随即枯死。
雨露较多或田间潮湿时,在小麦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
当病菌侵害穗轴或穗茎时,被侵害部位及以上部位枯死,损失更重。
发生穗枯后多不能灌浆,籽粒瘪瘦,千粒重降低。
病害发展至后期,多雨湿润季节,小穗基部或颖壳上发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
2、小麦赤霉病病菌以腐生状态在田间残留的稻茬、玉米秸秆、小麦秆等各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
春天,病菌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发育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吸水破裂,壳内子囊孢子喷射到空气中并随风雨传播(微风有利于传播)到麦穗上,引起发病。
小麦收获后,病菌又寄生于田间稻茬、麦秆上越夏、越冬。
3、该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其典型病程是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
赤霉病病菌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都能侵染为害,尤其以扬花期侵染为害最重,病情轻重与品种的抗病性、菌源量多少及天气关系密切。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数和雨量是病害发生轻重的最关键因素。
若抽穗前有降水,扬花期又遇3d以上连阴雨天气,小麦品种抗病性差,该病害就极有可能流行为害。
4、在品种抗病性上,穗性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比较抗病。
科学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用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的抗(耐)病性强的品种。
根根当地常年小麦扬花期雨水情况适期播种,避开扬花多雨期,做好栽培避病。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浇水,及时排涝;合理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小麦抗病性。
【2】化学防治: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的关键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及时喷药预防,小麦抽穗10%至扬花初期是第一次喷药的关键时期,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1周后补喷1次。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
下面从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介绍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毒素产生的真菌病害,主要在小麦生长期内发生。
赤霉菌依靠空气、水、土壤、种子和农机具等传播途径迅速扩散。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气温高、湿度大、降雨多的环境中。
小麦成熟期附近的高温干燥天气有助于菌丝的快速生长。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如下:
1. 易在高温潮湿环境中快速发生
2. 降雨频繁,特别是成熟期附近降雨会使病害更为严重
3.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通过空气、水、土壤、种子和农机具传播
4. 可引发黑粉菌等二次病害的发生,给小麦生长带来更大的破坏
1. 科学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较少使用化肥。
小麦生长环境提供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2. 及时补水:保持适量的湿度,不使小麦生长环境过于干燥,同时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水毁。
3. 种植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通过选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提高小麦抗病能力,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4. 种子处理:使用农药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以有效避免种子传播病害。
5. 喷洒农药:在小麦生长期间,使用农药喷洒,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
6. 及时清除病源:在病害感染后,及时割除开花损坏严重的部位,避免病菌再次感染。
总之,小麦赤霉病的治理需要综合施策,从施肥、补水、防治喷药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及时清除病源和选育抗病性强的品种为治理小麦赤霉病提供了重要方向。
同时,农业工作者需要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控制病害的传播。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侵染小麦植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病害。
该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对于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保障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1.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小麦赤霉菌主要通过种子、土壤和空气传播。
感染的小麦种子携带病原菌,是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病原菌在土壤中能够长期存活,并通过土壤颗粒、水分和虫媒等途径传播。
赤霉孢子可以在空气中漂浮传播,通过风力等因素扩散到附近的小麦植株。
2.生态环境的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和传播。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和土壤湿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同。
抗病性强的品种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能够减轻赤霉病的发生和扩散。
二、综合防控措施:1.合理种植结构调整:通过合理安排小麦的种植结构,控制种植密度、栽培措施等,避免连作连种,减少病菌的积累和传播。
2. 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的浸种处理,可以有效杀灭或抑制种子中的病原菌。
选择健康的种子进行播种,避免种子传播病菌。
3.合理施肥管理: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减轻赤霉病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氮磷钾的比例,避免过量施肥导致植株生长繁茂,增加病菌的侵染机会。
4.合理灌溉管理:合理控制灌溉量和灌溉频次,避免土壤过湿。
过湿的土壤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增加赤霉病的发生。
5.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巡视小麦田,观察小麦植株的生长情况,注意发现病害症状。
及时进行病害监测和预警,掌握病情发展的动态,为后期防治提供依据。
6.综合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重要措施。
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手段的综合应用。
可以采用喷雾、覆盖、消毒等方式对病株进行控制,使用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引入拮抗菌或其他有益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麦角镰孢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其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1. 影响范围广:小麦赤霉病在全国范围内都广泛发生,尤其是在江淮平原、华北地区和东北等小麦主产区更加严重。
2. 发病季节早: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季节早,以小麦拔节至灌浆期为主,这个时期正是气温高、湿度大的季节,非常有利于麦角镰孢菌的生长繁殖。
3. 发病规律明显: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比较明显,通常是在连续高温湿润的环境下,小麦田间出现大片红色或粉红色的小麦穗部,这是小麦赤霉病的典型症状。
4. 蔓延速度快:一旦发生,小麦赤霉病的蔓延速度非常快,从最初发病到整个小麦田间都被感染,只需要几天的时间。
5. 危害严重:小麦赤霉病的危害非常严重,不仅会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可能对人畜的健康造成危害。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1. 合理耕作管理:通过合理的密植、适时的施肥、良好的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特别是在播种前要选用优质的种子,避免病害源的传播。
2. 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对小麦田间进行病害监测和预警工作,通过观察病情发展趋势,做好病情预报和防控措施的制定。
3.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拮抗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方法,来减少麦角镰孢菌的传播和蔓延。
这种方法对于环境友好,对土壤和人畜健康都没有危害。
4. 化学防治: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可以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防治,特别是在小麦拔节至灌浆期间,要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
5. 科学种植技术: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良好的田间排水和通风条件,以及定期的病害防控措施,比如及时割灭、清除病残体等,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上。
只有通过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科学排水、及早防治等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常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较大的影响。
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下面就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控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菌: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侵染的小麦种子传播,菌丝体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生长发育,侵染小麦根部后形成病斑。
2.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而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温度在15-25℃之间,湿度在90%以上时较为适宜。
3.土壤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土壤的酸碱度和肥力有关。
土壤酸碱度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影响较大,弱酸性土壤较易发生此病害。
4.病害发生阶段: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一般分为苗期和稻穗期两个阶段。
苗期主要表现为根腐病和伏长病,稻穗期主要表现为穗枯病。
5.病害发病规律:小麦赤霉病一般在秧苗期初出现病斑,随着生长季节的延长,病害逐渐扩展,最终导致小麦植株的凋萎死亡。
为了综合防控小麦赤霉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2.良好的管理措施:做好土壤调查和肥料施用,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合理的种植密度:采用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植株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减少病害的发生。
4.病害监测和预防:定期巡查小麦田,发现病害早期症状时,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如喷洒药剂等。
5.合理的灌溉管理:避免过度灌溉和水分积渍,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降低病害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特点及防控措施
B i n g c h o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山东省东平县位于鲁西南,地处黄河冲积平原。
东平县总人口80万,全县常年种植小麦30万亩左右,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县。
小麦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适宜而导致小麦赤霉病,因果不当,再加上农户对病虫害防治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该地区小麦赤霉病大范围暴发成灾。
赤霉病的出现不仅给小麦种植带来影响,同时还使得该地区的整体经济收入有所下滑。
基于此,应该针对小麦赤霉病做好分析,同时结合区域做好改善,加强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控。
一、赤霉病简述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世界各产麦国均有发生。
其病原菌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可侵染多种作物,以小麦受害最重,常造成苗枯、茎腐、穗腐和粒腐等症状。
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连绵或潮湿天气极易发病,一般减产25%~40%,严重时达75%以上。
近年来对东平县形成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小麦灌浆成熟阶段,如果遇到连续降雨或者多雾低温天气,会加重病情,甚至引起倒伏现象。
这给当地种植产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东平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
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约206天。
年均降水量690毫米,且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
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
土壤类型多为砂姜黑土,质地疏松,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丰富。
近年来,气候条件变化过程中东平县小麦赤霉病呈现出逐年偏重趋势,特别是在小麦灌浆后期至乳熟初期这一时段内,一旦遭遇连阴雨天气,很容易引发赤霉病大面积爆发。
二、赤霉病危害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它能够产生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酮(ZEA)以及呕吐毒素(DON-α、β、γ)等。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又称为小麦赤霉疫病。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抽穗期,常常导致小麦成穗、结实不良,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将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潮湿、高温的环境条件下。
一般情况下,小麦赤霉病从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病,到了成熟期逐渐减少。
赤霉病的发病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孢子萌发赤霉菌在适宜的气温、湿度和营养基质下,产生一定数量的孢子。
这些孢子被风或人工传播到小麦上,在小麦表面凝结形成一个稀薄的水膜。
此时,孢子萌发,形成管状吸管,从小麦的表皮直接侵入到麦茎。
2.菌丝生长当赤霉菌侵入小麦内部后,开始在茎部形成菌丝。
菌丝受到小麦茎的营养供应,迅速生长、形成。
菌丝的形成使小麦表现出一些典型病变症状,包括茎发红、变形、产生黑色斑点等。
3.分生孢子产生随着菌丝的生长,赤霉菌会逐渐分裂成许多孢子,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力和人工传播到其它小麦上进行侵染。
此外,一些被侵染的小麦茎上的菌丝也会分泌许多分生孢子,从而进一步加重了赤霉病的传播。
4.遗传进化由于这种病害对小麦产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农业专家们在防治赤霉病的同时还在研发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
而赤霉菌也在不断进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生物型和生物类型,形成了复杂的抗性。
由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和传播与气候和地域等因素有关,因此农业专家们从各个方面入手研究该病害的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小麦赤霉病在病区内传播非常迅速,因此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处理病株,防止病害扩散。
同时,在田间一定要注意保持通风透气,及时排干土壤中的积水,减少赤霉菌在土壤中的繁殖。
2.选择耐病品种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选择一些耐病品种是很重要的。
这些品种可以有效抵抗赤霉菌的攻击,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化学防治在小麦赤霉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治。
常见的防治药物有多菌灵、百菌清等。
但需要特别注意,使用化学防治药物要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要求,不能越过应用剂量。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农田中。
赤霉病的发生对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防治赤霉病对于小麦的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农民朋友们有所帮助。
1. 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潮湿气候下发生,尤其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更容易发病。
一般来说,春季播种的小麦更容易受到赤霉病的侵害,因为春季多雨潮湿,非常有利于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小麦连作也容易导致赤霉病的发生,因为赤霉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时间存活。
赤霉病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菌条形成、侵入宿主、感染和生长繁殖几个阶段。
首先是赤霉菌在受精子体内形成菌条,然后通过受精子体进入小麦叶片内部进行侵染,形成病斑,最后赤霉菌在病斑上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的拮抗子,使病害继续扩大。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农民朋友们在种植时应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过量施肥会使小麦植株生长过旺,造成氮素和磷素的积累,促使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的肥力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尽量避免过量施肥。
3.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适当的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赤霉菌的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民朋友们在种植小麦的可以适当种植一些非寄主作物,如玉米、豆类等,来打破小麦的连作,减少赤霉菌在土壤中的存留。
4. 种植密度调控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过密的种植会加大小麦植株之间的湿度,造成赤霉病的易感性增加。
在种植小麦时应根据品种和地块情况合理调控种植密度,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5. 防治措施如果小麦田中已经出现赤霉病的病害,农民朋友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感染引起的小麦病害,其发生规律与气候、土壤、病原菌等因素相关。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综合运用化学、生物、物理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控。
发生规律:1. 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气候密切相关,高湿、高温、多雨的天气条件是赤霉病的有利环境。
一般在气温为20-25℃,相对湿度在85%以上,连续降雨3天以上,有利于赤霉菌的传播和繁殖。
2. 土壤条件:小麦赤霉病健康土壤要求高,富含有机质、透气性好、水分排水良好的土壤不利于赤霉菌的生长。
3. 病原菌:赤霉病的病原菌是赤霉菌,该菌多存在于种子、秸秆和土壤中,通过风、雨水、农具等途径传播。
综合防控措施:1. 良种选育: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植,提升植物的抗病能力。
2. 病田清理: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秸秆等植物残留物,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3. 轮作休闲:实行小麦与其他作物的轮作,减少赤霉菌的滋生环境。
4. 施肥调节:合理施肥,尤其是有机肥的运用,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植物的免疫力。
5. 化学防治:在小麦生长期间,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防止农药残留超标。
6. 有害生物防控:控制小麦生长过程中的有害生物,如蚜虫、飞虱等,防止它们对小麦造成伤害,从而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7.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性真菌等生物防治剂进行防治,以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
8. 清洁种植材料:使用经过消毒处理的种子和苗木,杜绝赤霉菌感染来源。
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定期巡视田地,及早发现病情,防治措施及时、合理、灵活,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提高。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害,而小麦赤霉病是其中一种严重的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它是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该菌在小麦种植区域中分布广泛。
发生时,会引起小麦的死亡,导致产量下降,并且产生毒素进入食品链中。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小麦的叶片、茎和穗上。
症状的初始阶段,小麦会出现一些褐色斑点,接着会逐渐变成黑色。
这些斑点同时也会在谷物的颖壳、颖花等部位出现。
当病情严重时,小麦的穗上会出现一些粉末状的物质,而这些粉末就是由赤霉菌的孢子形成的。
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影响是对小麦产量的降低。
当小麦遭受赤霉病害攻击时,会导致小麦的穗受到破坏,进而影响小麦成熟的时间和数量。
病菌的繁殖还会导致粮食中毒素的污染,这会影响小麦的质量,也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风险。
为了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如果采用合适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毒的传播和蔓延。
一些可供选择的方式如下:1.采用抗性小麦品种:根据小麦的品种,有一些抗赤霉病的品种,这些品种在种植时可以避免病害的发生。
2.定期检测小麦种植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需要在种植早期就着手进行。
因此,在小麦播种阶段,应该对种植区域进行定期检测,以检查是否出现了病害的迹象。
如发现小麦赤霉病早期的征兆,可以及时采取喷洒杀菌剂的措施。
3.合理施肥:小麦在种植期间需要适量的氮肥,但是过量的施肥会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在肥料施用的时间和量上需要注意,以确保小麦能够健康地生长。
4.秸秆处理:在小麦收割后,需要将田间秸秆清理干净,这样可以减少病菌的传播和繁殖。
5.种植轮作:小麦赤霉菌在田间存活时间长,并且仍然能够存活在种子中。
因此,在田间进行作物轮作,可以减少病菌在田间的存活时间。
尽管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病害,在采取上述防治措施时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和蔓延。
遵循上述方法,可以保证小麦生长的健康和糧食安全。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侵染小麦而引起的疾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小麦赤霉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影响。
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对于保障小麦的生产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赤霉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小麦赤霉病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为15-25摄氏度和85-100%的相对湿度。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赤霉菌能够快速侵染小麦,造成病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季节主要集中在小麦的抽穗至灌浆期,这个阶段正好是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宜的时候。
此时,小麦叶片和穗部的组织丰富,提供了繁殖赤霉菌的条件。
小麦赤霉病在这个阶段容易大面积发生,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构成威胁。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策1. 显著提高下限量和下限频率。
当小麦在孕穗期及抽穗期发生一定程度的赤霉病时,及时采取下限量和下限频率使其达到有效防治措施的要求。
对于有严重菌斑的小麦及时采取药剂追肥和大量喷药处理,可大大提高治愈率和医治率。
2. 加强对小麦的管理。
选用耐生病抗逆、适应性强的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施肥,保证小麦充足的养分供应;加强排水和适时除草,保持小麦田的通风透光;合理播种密度,以减少小麦叶片间的病菌传播;及时采取剪穗、早收等措施,减少小麦赤霉病的传播机会。
3. 开展细胞工程技术研究。
以细胞工程技术为手段,研究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制,并通过基因改良培育出抗病的小麦新品种。
这种方法在病害防治上具有长期、安全、高效、经济的特点,有望成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新途径。
4. 实行立体防治措施。
将预防与治疗综合起来,采取药肥合用,同时注意预防传播的源头,保持整洁卫生,并合理搭配增效剂等多种立体防治方法。
通过这些综合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遏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摘要】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给小麦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病原和发生条件,详细阐述了病症特征、传播途径以及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结论部分探讨了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重要性,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并展望了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未来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为小麦生产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危害、病原、发生条件、症状特征、传播途径、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防治重要性、综合防治策略、前景展望。
1. 引言1.1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中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小麦产量: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会导致小麦叶片枯黄、折断,影响光合作用,使小麦无法正常吸收养分,从而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2. 降低小麦品质:小麦赤霉病病菌产生的毒素会残留在小麦种子中,在加工过程中无法完全去除,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降低小麦的食用和加工价值。
3. 影响土壤健康:小麦赤霉病病菌会寄生在土壤中,在土壤中持续生长繁殖,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后续作物的生长。
4. 经济损失严重: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费用高昂,一旦发生大面积病害,会造成农民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影响农民的生计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小麦赤霉病对小麦生产及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不可忽视,必须加强防治措施,减少其对农业和经济的影响。
1.2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小麦赤霉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主要由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引起。
这两种真菌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致病菌,它们大多在小麦花期或灌浆期发生大量繁殖,造成小麦植株的损害。
赤霉菌和镰刀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生长迅速,且能产生多种致病毒素,这些毒素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能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和秆腐,从幼苗到成株都能受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那么赤霉病发作时有什么症状呢?该如何防治呢?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一、发病症状1、苗枯是由种子、土壤或者病残体中的病菌侵染所致,首先是芽变为褐色,随后根冠腐烂,轻则造成幼苗枯黄湿润,重则死亡,枯死苗在湿度较大时还会产生粉红色的霉状物。
2、穗腐在小麦杨花时,在穗上产生水浸状的褐色办,逐渐扩散至整个穗部,导致小穗枯黄,湿度较大时病斑出产生粉红色的胶状霉层。
后期会出现面积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不能抹去,还会扩展至穗轴,使得病害以上穗形成枯白穗。
3、茎基腐自幼苗出土只成熟皆可发病,茎基部受害后会变褐腐烂,直至全株枯死。
4、杆腐一般发生在穗下1-2节,初期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或逐渐扩展为淡褐色或红褐色的不规则形斑,病情严重时,会造成病部以上部位枯黄,有时不能及时抽穗或者抽出枯黄穗,在潮湿时病部出现粉红色的霉层。
二、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目前虽然没有免疫品种,但是有一些耐病品种,种植户可以因地制宜的选择当地适合的品种。
2、农业防治要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及时清田,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免扬花期遇雨,合理施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药剂防治在播种前用药剂拌种,在扬花期喷洒多菌灵或甲霉灵预防,每5-7喷洒一次,也可以在后期喷洒毒死蜱、抗蚜威、抗蚜威以及磷酸二氢钾溶液,防治效果较好。
以上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们。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不仅会造成小麦产量的大幅下降,还会对人畜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地防控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条件:小麦赤霉菌对气温、湿度和光照等条件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常见发病的气候条件是在20-30℃的温度下,相对湿度保持在85%以上,长时间的高湿度有利于小麦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2.土壤条件:小麦赤霉病菌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和耐干性,但对土壤湿度有较高的要求。
过度湿润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小麦赤霉菌的存活和繁殖。
3.种植历史:连续种植小麦会导致土壤中赤霉菌的积累,从而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合理的轮作制度和间作作物的选择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
4.病原菌侵入方式:小麦赤霉病菌主要通过种子和空气传播侵入小麦植株。
种子传播是主要的侵染途径,种子处理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环节。
1.合理轮作:避免连续种植小麦,可以选择间作作物,如油菜、豆类等,以减少小麦赤霉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2.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进行良好的管理,保持植株健壮,增加抗病能力。
3.适时播种:避免在发病高峰期播种小麦,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尽量选择在天气干燥、温度适宜的时候进行播种。
4.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科学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赤霉菌的传播和侵染。
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处理方法,如种子热处理、酸处理、药剂浸种等。
5.药剂防治:可选用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三唑酮、噻菌脒、五氯硝基苯等,可根据病情情况选择适宜的药剂进行喷洒。
6.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维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有利于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合理施肥和灌水,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也是重要的管理措施。
7.病害监测: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病情扩大。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关于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的详细介绍。
1. 发生原因分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种植方式和综合管理等。
具体原因如下:1.1 土壤条件:土壤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等条件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高以及酸性土壤都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有利条件。
1.2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是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气候条件。
在气温适宜、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繁殖和侵染小麦植株。
1.3 种植方式:连作、密植、不合理的施肥等种植方式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连作会导致病原菌积累,密植和不合理施肥会增加小麦植株的生长势,使其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
1.4 综合管理: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不及时清理麦茬、不适当的灌溉和迟播等,都会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这些措施会增加小麦植株受到病原菌侵染的机会和环境条件。
2. 防治技术为了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防治技术:2.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措施。
通过选育和种植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可以减轻病害的损失。
2.2 喷施药剂:在小麦脱粒前后,可以喷施有效的药剂来防治小麦赤霉病。
一般来说,可以使用杀菌剂和生物菌剂来控制病害。
喷药时要注意剂量和喷雾的均匀性,以提高防治效果。
2.3 土壤消毒:通过合理的土壤消毒,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活性,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热水熏蒸、化学药剂消毒和生物灭菌等。
2.4 清除病灶和植株残体:定期清除田间的病灶和小麦植株残体,可以降低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减少病害的发生。
2.5 种植措施:合理的种植措施也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
如合理轮作、适当调整密植程度、合理施肥和灌溉等,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病害,常见于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将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一、发生规律1.病原及侵染:小麦赤霉菌主要通过风、水和种子传播。
常在收获前后、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发生。
主要侵染小麦籽粒的外层,尤其是胚乳部分。
2.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发生条件。
温度在20-30摄氏度时,湿度在70-90%之间时,病害易发生。
3.分部侵染:小麦赤霉菌首先侵染小麦麦穗顶部,逐渐向上部和下部扩散,最后侵染整个麦穗。
二、综合防控措施1.选择耐病品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抗病品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优化种植措施:合理选择种植时间,避开高温潮湿的季节;适当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健康种子管理: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用抗病好的种子进行播种;定期清理栽培区域的秧苗残体和杂草,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4.加强田间管理:采取间套作、轮作和合理间隔,减少病害的发生。
及时清除病株和病穗,及时处理病害严重的部分。
5.控制温湿度:对存储和运输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保持干燥通风,控制温湿度,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6.化学防治:遇到病情严重的情况,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选择低毒、高效、无残留的药剂,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喷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影响。
7.监测预警: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掌握病害发生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8.科学施肥:合理施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应,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是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原通过风、水和种子传播引起的。
综合防控措施主要包括选择耐病品种、优化种植措施、健康种子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温湿度、化学防治、监测预警和科学施肥。
通过综合防控措施的采取,可以有效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达到保护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摘要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化学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head scab)又名红头麦、红头瘅、麦穗枯,俗称“烂麦头”,是由多种镰孢属(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真菌侵染小麦等作物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
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长江流域麦区,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在我国华北和西北小麦种植区也时有发生,并且其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小麦赤霉病可危害黑麦、青稞、谷、高粱、燕麦、大麦、小麦等多种作物,尤以小麦受害最为严重,给广大种植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小麦赤霉病相应的防治对策,以为控制小麦赤霉病大面积流行、保证小麦生产的高产稳产提供借鉴。
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各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尤以小麦开花至灌浆期最为严重,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等,在田间以穗腐最为常见,造成小麦穗部分或全部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据统计,一般年份小麦赤霉病可导致减产5%~15%,中等年份可导致减产20%左右,大面积流行时可导致减产50%~60%,甚至造成绝收[1-2]。
该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降低麦粒的品质和利用价值,表现为出粉率降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面筋含量减少,商品价值降低。
此外,患病麦粒还可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为主的真菌毒素,人畜禽误食后会出现恶心、腹泻、眩晕、发烧等中毒症状,严重时还会引起大出血,严重影响免疫能力和生育能力等。
据了解,当小麦中赤霉病病粒率大于4%即超过了人畜食用的安全标准[3-4]。
因此,应高度重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2 防治措施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实现小麦高产、优质,应全面贯彻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在做好病情预测预报工作的基础上,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并根据小麦苗情、病害发生情况及天气情况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2.1 选用抗病品种
控制小麦赤霉病最有效的措施是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应选择株高适中、抽穗一致、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药残留时间短、颖壳张开角度小、花丝较短、灌浆速度快、耐湿性强的品种,如淮麦20、徐麦856、扬麦4号、扬麦5号、豫麦34、豫麦18-64、郑麦9023等。
生选6号是2009年
10月15日通过国家审定的首个高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
此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年份发病程度也有差异,因此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用。
2.2 加强栽培管理
适期早播可促使麦株早发、早熟,避开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雨,即避开了小麦赤霉病发病的有利时期。
小麦播前要深耕细耙,把前作留在土表的残体翻埋土下,降低田间菌源数量。
做好清沟排渍工作,降低麦田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创造有利于小麦植株生长而不利于赤霉病发病的环境条件,做到雨过田干,沟内无积水。
施足基肥,氮、磷、钾合理搭配施用,追肥应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使小麦植株生长健壮,防止倒伏或早衰,增加植株的抗病力。
播种时实行机械精量播种,杜绝撒播,防止群体过大。
小麦成熟后及时收割,尽快脱粒晒干,晒干后籽粒含水量13%以下时入仓储藏,并保持仓内较低的湿度。
2.3 化学防治
一是药剂拌种。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加水2.5 kg拌麦种50 kg,或用三唑醇、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03%进行拌种,阴干后播种,可杀灭种子上的病菌,有效控制苗期侵染,减轻危害程度。
二是适期开展防治。
小麦开花至灌浆阶段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各地应根据菌源情况和气象条件及时进行喷药防治。
一般第1次喷药在始花期至盛花期进行,间隔5~7 d后进行第2次喷药,可选用6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0%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80%多菌灵超微粉900 g/hm2、25%咪鲜胺乳油450~750 mL/hm2对水750~900 kg/hm2喷雾防治。
在开花至灌浆阶段力争在无雨天施药,若连续阴雨,要抢在雨前喷雾,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及时雨后补喷,一般应掌握“宁早勿迟”的原则。
喷药次数多少可根据品种、天气情况和病情轻重而定,一般不超过3次。
如果仅防治赤霉病在穗部喷药即可,若要兼治锈病、白粉病等,应全株喷药,以减少用工次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喷药时要坚持喷细雾或弥雾,避免喷粗雾,确保防治效果,降低损失。
3 参考文献
[1] 陆维忠,程顺和,王裕中.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小麦赤霉病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71-218.
[2] 金皋.农学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 姚金保,陆维忠.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00,16(4):242-248.
[4] 宋玉立,何文兰.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