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ppt
小麦赤霉病防治
四.综合防治
1.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 ①加 强农田水利建设,健全麦田排灌系统,控制田间湿 度;②科学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 合施用,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③提高种子纯度,避免混杂;④清除病残体,减少 菌源。
2.选用抗、耐病良种 。
3.化学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是抓好抽穗扬花 期的喷药预防。即扬花率10%左右第一次喷药, 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选用多·酮、咪鲜胺甲基 硫菌灵、戊唑醇等药剂,加水喷雾。
小麦赤霉病
一、症状识别 二、病原特征 三、发病规律 四、综合防治
一.症状识别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 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地区,尤以湿润多雨的多部位均可受害,形成苗 腐、茎腐、秆腐、穗腐及白穗等多种症状类型,其 中以穗腐最为普遍。
发病初期首先在小穗颖壳基部出现淡褐色或黄 色斑点,病轻时,只有个别小穗发病,在多雨潮湿 的环境条件下,病穗上的颖壳合缝处会长出一层粉 红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 生育后期,病穗的颖片上常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 粒,即病菌的子囊壳。
图4.1.5-6 小麦赤霉病菌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子囊壳
3.子囊孢子
三.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病菌具腐生兼寄生的特性,可以在 多种植物残体上越冬,麦秸秆和杂草残体是主要的 初侵染来源,翌年遇合适的环境条件,产生子囊壳 和子囊孢子,在小麦扬花时,借助风、雨传播,着 落到小穗上,以残存于颖片表面的花药和花粉粒作 为营养基质而萌发,通过花丝、气孔、颖壳裂缝侵 入,引起发病。
图4.1.5-1 小麦赤霉病 秆腐
图4.1.5-2 小麦赤霉病 穗腐
图4.1.5-3 小麦赤霉病潮湿条件 下的产生的粉红色的霉状物,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三是生育进程不齐,三类苗占比高。
• 今年早播小麦生育期比上年提早3—5天, 迟播小麦生育期比上年迟5天,预计齐穗 期在4月15日至5月10日之间,前后25天 左右,大面积将出现边抽防控难度加大, 加之抽穗期扬花时段与高温高湿天气高 度吻合,加大了赤霉病暴发流行的概率。
18
四是气候条件有利。
• 据区气象部门预测,今年4月份我区 雨量接近常年,气温偏高,小麦齐穗扬 花期间,只要遇到持续2天15℃以上的阴 雨(或雾露)天气,即可造成小麦赤霉 病大流行。
3
1、赤霉病
• 小麦赤霉病呈大流行态势。主要依据:
• 一是感病品种面积大。我区大面积 种植的郑麦、淮麦、西农、豫麦、扬麦 等小麦品种,均为高感品种,满足了赤 霉病流行的寄主条件。
4
二是田间菌源充足。
• 近期调查,全区麦田稻桩子囊壳带菌率平 均为7.35%,是大流行2012年同期的5.8倍。 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形成苗 腐、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发生 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在扬花后6~10d出 现症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到糊熟期, 黄熟后基本停止。
分蘖减少,逐渐枯萎;孕穗期剑叶受害,
影响正常抽穗;穗期危害后,结实率下
降,千粒重降低,对产量影响较大。
40
41
三、主要病虫防治技术
• 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粘虫 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必须认 真贯彻“主动出击、适期防治、药肥混 喷、一喷三防”的防治策略,全面打好 小麦穗期以赤霉病为主的总体战,势夺 夏熟全面丰收。
20
3、粘虫
• 偏重发生。主要发生特点: • 一是发生早。沿海地区2月23日见卵,比去年
早2天。 • 二是卵量高。沿海地区百把累计诱卵240块,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感染引起的小麦病害,具有传染性和毒性。
赤霉菌主要侵染小麦的穗和籽粒,导致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
为了有效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一、发生规律1.气象因素:小麦赤霉病是一个寄生性病害,其发生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
一般情况下,小麦在开花期间遭遇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时,赤霉菌容易在小麦穗中繁殖,促进赤霉病的发生。
2.土壤因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也与土壤有关。
土壤中残留有赤霉菌孢子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3.病原菌的残留:小麦赤霉病也与前一年的农作物有关。
在前一年的农作物中,如果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则残留的赤霉菌孢子在下一年可能继续侵染新的小麦作物,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二、综合防控措施1.选择抗病小麦品种:通过选择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
可以选择一些耐病、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从而改善小麦的生长环境,避免小麦受到气象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赤霉病的发生。
2.合理施肥:科学合理的施肥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小麦生长期间,适当施入有效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调整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采用高效残膜肥料:小麦赤霉病可以通过残留孢子在土壤中继续侵染新的小麦作物。
采用高效的残膜肥料可以有效地抑制赤霉菌的孢子繁殖,从而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4.病害的防治:在小麦生长期间定期检查小麦,如发现小麦出现了赤霉病的征兆,及时进行科学防治,如使用杀菌剂和其他化学控制方法控制病害发展。
5.日常管理:在小麦生长期间,还应注意日常管理。
及时清除小麦田中的杂草,避免影响小麦的生长,为小麦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小麦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尽量采用高效残膜肥料、科学防治赤霉病、并注重小麦的日常管理。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措施
河南农业2020年第10期(上)
药建立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
要突出抓好春节、五一、国庆、元旦等重、特大节日市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优先将“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纳入追溯范围,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信息化管理,建立有效记录、链接、传输、监督追溯信息的工作要求,实现通过网络查询可追溯产品和示范基地质量安全信息的工作目标,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为科学管理农产品生产与经营提供有效的工作载体。
(四)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可有效落实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健全产地准出制度,保障农产
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属地管理和责任追究。
因此各部门要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监管职能,乡镇(街道)要充分发挥基层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站作用,监管工作要重心下移,落实专职监管员,建立起市县、乡镇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六)加大政府补贴力度
近年,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补贴力度较大,但由于农业生产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从标准化生产到检验监测工作的开展,品牌化的认定与发展,都需要政府的扶持。
因此,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监管的补贴力度,将监管、执法、检测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确保该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ZHIWU BAOHU
植物保护。
《小麦病虫害防治》课件
05
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展望
新技术的应用
无人机技术
无人机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小麦病虫害防治,实现精准喷药和 高效防治。
遥感监测技术
利用遥感卫星和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测小麦病虫害发 生情况,提高预警和防治的及时性。
病虫害危害后的小麦籽粒不饱满、 品质下降,如赤霉病导致的麦粒腐 烂等。
经济效益损失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和品 质的下降会导致经济效益的损失, 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02
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方法
01
02
03
04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对病虫害具有较高抗性的 小麦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的
可能性。
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要求,适时用 药,适量用药,避免盲目用药。
安全用药
轮换用药
遵守农药使用安全规程,避免农药中毒事 故的发生。
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应轮换使用不同 作用机理的农药,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 生。
其他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手段如灯光诱杀、色板 诱杀等防治害虫。
植物检疫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防止危险性 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
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为农民提 供科学、准确的防治建议。
防治策略的优化
1 2 3
生物防治
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 等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 。
综合防治
推广综合防治策略,结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 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 成本。
防治效果
通过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山东地区小麦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农病课件3.小麦赤霉病
农业防治
1、深耕灭茬 2、因地制宜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 3、酵素菌沤制堆肥 4、适时合理灌溉 5、开沟排水
深耕灭茬,清除作物秸秆等病残体或秋种前翻 耕将病残体深埋,以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数量。 因地制宜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
提倡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 术,合理施肥,增加K,P,忌过多使用氮肥,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适时,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
小麦赤霉病的识别
3、秆腐
→ → 水渍状褪绿斑
淡褐色至红褐
粉红色霉层
色不规则形斑
小麦赤霉病的识别
4、穗腐
从开花到乳熟期淡褐色斑,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变成黄褐色或 青枯状。湿度大时,病小穗基部或在颖壳接缝处产生橘(粉)红 色粘胶状霉层。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
• 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它们都是兼性寄生菌 • 有性态:玉蜀黍赤霉菌Gibberella zeae • 无性态: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隔膜3~7个,多数为5 个,微弯曲,背腹分明,顶端钝圆,基部有脚胞,单个 孢子无色,聚集到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大型分生孢子 着生于分生孢子团或分生孢子座上。
。
• 有性阶段子囊壳散生或聚 生于寄主组织表面或略埋 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 顶部呈疣状突起,紫红色 或紫蓝色至紫黑色。
品种抗性
菌源量 气候条件
生育期农业 生态环境
赤霉病
发病很轻,抗性较强(如苏麦,宁7840等) 发病较轻,抗性中等(如翻山小麦,万年2号等) 发病较重,感病品种(如安徽11号等)
小麦赤霉病的预测预报
小麦生育进程 田间菌源量 适宜病害发生气候条件
浙江省农业科学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得出空中孢子浮游量与发病程度的关系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ppt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株,合 理施肥和水源灌溉,提高小麦
的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天敌控制
利用天敌如瓢虫、寄生蜂等控制小麦病虫害 的发生和繁殖,维持生态平衡。
微生物防治
使用微生物农药如Bt、白僵菌等防治小麦病 虫害,对环境友好且不伤害有益生物。
化学防治
选用高效低毒农药
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针对性强、高效低毒的化学 农药,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掌握和应用先进的防治技术,提高 小麦产量和品质。
THANKS
小麦锈病
症状识别
小麦锈病分为叶锈病和条锈病,叶锈病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 、黄褐色、粉状病斑,条锈病表现为长条形、鲜黄色、粉状 病斑。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合理 灌溉和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药剂防治可选用三唑酮、 烯唑醇等杀菌剂。
小麦白粉病
症状识别
小麦白粉病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至灰白色的霉斑,后期产生黑色小点。
农业防治
通过合理轮作、深耕灭茬、科学施肥等措施,提高小麦的抗病能 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
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杀菌剂进行喷洒,如三唑酮、烯唑醇等, 以控制病害的蔓延。
虫害防治实践
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以控 制害虫数量。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精耕细作,减少虫源。
深入研究小麦病虫害的综合 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 方法的集成和优化,提高防 治效果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对农民的建议
及时了解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和 趋势,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病虫害 的大面积发生和扩散。
《小麦主要病虫害》课件
防治
采用生物防治方式,增加天 敌,保持田间生态平衡,也 可选择专业杀虫药。
小麦斑潜蝇危害
病因
斑潜蝇的危害大大地影响 了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症状
造成小麦叶片、鞘片、颈 部等部位的不同程度受损, 产生不同形状不同严重程 度的条纹、小斑、大斑。
防治
综合治理为主,采用旋转 耕作,引入稻姬线虫、蚜 茧蜂、粉虱寄生蜂等天敌, 定期喷药。
2 症状
秆部内侧出现小黑点,发病区域逐渐向上,形成宽且深的黑褐色坑状,壁刻有细栅线。
3 防治
采用抗病品种,定期处理农田秸秆,根据药剂使用周期进行喷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麦蚜虫危害
病因
受气温和气候变化等影响, 小麦遭受昆虫侵袭。
症状
小麦叶片出现黄变和脱皮, 最后变成枯黄色,严重时叶 片干枯,无法修复,导致收 成减少。
叶脉显影。
3
防治
使用抗病品种,充分施肥,绕开大田 连作,及时喷药。
小麦叶枯病
病因
由拟青霉菌引起,多在阴暗潮 湿的环境下发病。
症状
叶子上出现黄色圆形斑点,逐 渐扩散至整片叶子枯黄死亡, 呈蓝灰色,上覆白色霉层。
防治
采用抗病品种,施用适量氮肥 和钾肥,及时喷药。
小麦秆腐病
1 病因
由丝核菌和镰刀菌等共同引起的病害,多在秸秆中过冬。
小麦主要病虫害
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本课件将 介绍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帮助您更好地保护小麦。
小麦条锈病
病因
由条锈菌引起,多在潮湿天气 和高温下易发生。
症状
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斑点,逐渐 扩散为长而窄的橙色条锈。
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料, 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pptx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二、防治技术
2.药剂防治 如预报小麦抽穗扬花期多阴雨天气,应抓紧在齐穗期
用药。防治赤霉病最有效的药剂是多菌灵,可用50%多菌 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g,或多菌灵微粉剂、胶悬剂每亩有效 成分40~50g,加水适量,均匀喷洒小麦穗部,1次用药即可。 烯唑醇对赤霉病有治疗作用,防效与多菌灵相同,可以结 合白粉病和锈病的防治进行喷雾。
3~5天雨日时,越冬菌源才能产生子囊孢子;小麦抽穗扬花期 在有大量成熟子囊孢子存在条件下,如遇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 雨量的阴雨天气,即可造成小麦赤霉病大流行。
二、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在病害常发区应注意选用抗、耐病品种,结合深耕灭茬,
消灭菌源,以及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等农业措施,可减 轻发生和危害。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小麦种子生产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一、赤霉病的发生
1.分布与为害 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别名麦穗枯、烂麦头、
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 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 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
Hale Waihona Puke 一、赤霉病的发生2.症状 小麦赤霉病由镰孢属真菌若干种引起,从幼苗到抽穗都可
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而以穗腐发生最 普遍,为害最严重。
一、赤霉病的发生
2.症状
一、赤霉病的发生
2.症状
发病籽粒
一、赤霉病的发生
2.症状
茎杆
一、赤霉病的发生
3.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发病受天气影响很大,春季旬平均气温9℃以上,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农田中。
赤霉病的发生对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防治赤霉病对于小麦的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农民朋友们有所帮助。
1. 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潮湿气候下发生,尤其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更容易发病。
一般来说,春季播种的小麦更容易受到赤霉病的侵害,因为春季多雨潮湿,非常有利于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小麦连作也容易导致赤霉病的发生,因为赤霉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时间存活。
赤霉病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菌条形成、侵入宿主、感染和生长繁殖几个阶段。
首先是赤霉菌在受精子体内形成菌条,然后通过受精子体进入小麦叶片内部进行侵染,形成病斑,最后赤霉菌在病斑上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的拮抗子,使病害继续扩大。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农民朋友们在种植时应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过量施肥会使小麦植株生长过旺,造成氮素和磷素的积累,促使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的肥力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尽量避免过量施肥。
3.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适当的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赤霉菌的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民朋友们在种植小麦的可以适当种植一些非寄主作物,如玉米、豆类等,来打破小麦的连作,减少赤霉菌在土壤中的存留。
4. 种植密度调控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过密的种植会加大小麦植株之间的湿度,造成赤霉病的易感性增加。
在种植小麦时应根据品种和地块情况合理调控种植密度,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5. 防治措施如果小麦田中已经出现赤霉病的病害,农民朋友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赤霉病麦中毒汇报ppt课件
急性中毒症状
恶心、呕吐
赤霉病麦中毒后,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等消 化道症状。
腹痛、腹泻
中毒后,患者腹部可出现阵发性绞痛,并伴有 腹泻。
头晕、头痛
部分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
慢性中毒表现
1 2
3
消化不良
长期食用赤霉病麦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表现为食欲不振 、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神经系统损害
建立小麦制品的追溯体系,实现来源 可查、去向可追,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并采取措施。
加强监管力度
加大对小麦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 的监管力度,确保小麦制品的质量安 全。
05
治疗方法与效果评估
急性中毒治疗措施
立即停止摄入
一旦发现赤霉病麦中毒, 应立即停止摄入含有毒素 的食物,防止毒素继续吸 收。
洗胃和导泻
心理治疗
对于出现精神症状的患者,可给予 心理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 郁等不良情绪。
效果评价及预后观察
治疗效果评价
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实验 室检查结果等综合评估治疗效果
。
预后观察
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了 解病情的变化和转归情况,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健康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 者对赤霉病麦中毒的认识和防范
加强社会支持和资源整合
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为受影响的家庭提供必要 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赤霉病麦中毒事件对社 会造成的影响。
THANKS
意识,减少再次中毒的风险。
06
社会影响与心理干预
社会舆论引导及宣传教育
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
及时向公众发布赤霉病麦中毒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病例 数量、病情严重程度、防控措施等,以避免不实传言和恐 慌情绪的传播。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 发病条件 • (1)麦子在开花灌浆阶段,碰上病菌大量发生,同时天气闷热,连续阴雨、潮
湿多雾。
• (2)地势低、开沟排水不良的田块,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繁殖。氮肥施 用过多或过迟。
• (3)播种期过迟,抽穗成熟期晚,最易感病的开花灌浆期碰上病害流行季节。
效果。对越冬的黍缢蚜,通过冬季和早春的拍麦、镇压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 (2)结合积肥,清除田边、河边、沟边杂草。 • 2、药剂防治 每666.7平方米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对水均匀喷雾防
治。
2020/10/13
10
麦蜘蛛
• 识别与发生 • 成虫略呈椭圆形,深红褐色,背上有一红斑,有足4对。由卵孵出的幼虫,有
展。
2020/10/13
5
• 防治措施
• 1、农业防治 • (1)选用抗病早熟丰产品种 • (2)加强田间管理 • 2、药剂防治 • 发现病害有扩展流行趋势,开始用药防治,每7~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
每666.7平方米喷药液75~100千克。 • 常用药剂有:每666.7平方米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
• (3)合理密植;
• 2、药剂防治 每666.7平方米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稀释1000倍液, 或20%粉锈宁乳剂15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1500倍液,或12.5%烯唑 醇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喷雾,连喷2~3次;也可结合锈病或赤霉病的防治进 行兼治。
2020/10/13
4
小麦锈病
• 识别和发生
• 病菌在小麦和禾本科杂草上越夏和越冬。开春后,越冬病菌直接侵害小麦, 或者靠气流从远方传来病菌。
2024年度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PPT课件
2024/3/23
25
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等条件优化
排水良好
确保田间排水系统畅通,避免积水造成根部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土壤肥沃
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2024/3/23
26
加强田间观察和记录,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01
02
03
田间观察
定期巡视麦田,观察小麦 生长状况,及时发现病虫 害迹象。
抗病虫能力。
6
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减 少病虫害的寄主和繁殖
场所。
02
常见小麦病害识别与防治
2024/3/23
7
锈病
症状识别
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的小 斑点,逐渐扩大成条状,病斑表 面散生黑色小点,为病原菌的孢
子堆。
2024/3/23
发生规律
锈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春 季多雨年份发病重。
防治方法
小麦拔节时开始破茧上升到表土层,准备化蛹羽化。
2024/3/23
03
防治方法
轮作倒茬,减少虫源;中耕灭茬,降低虫口密度;选用抗虫品种;化学
防治,如喷洒辛硫磷等药剂。
14
地下害虫类
种类与识别
地下害虫类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等,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危 害小麦根部和茎基部。识别特征为体型较大,多为黑色或棕色。
的使用量。
2024/3/23
23
06
田间管理改进措施探讨
2024/3/23
24
合理密植和轮作倒茬制度推广
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 ,确定适宜的播种量和行距,避免过 密或过疏导致病虫害发生。
轮作倒茬
通过合理的作物轮作和倒茬制度,减 少土壤中病原菌和虫卵的积累,降低 病虫害发生几率。
《小麦锈赤霉病》PPT课件
孢颜 色
鲜黄
子排 列
成株排列成行,
堆
虚线状,幼叶
成轮状排列
表皮开裂程度 开裂不明显
叶片/叶鞘 茎杆
茎杆 叶鞘/叶
中等大,圆/椭圆形 最大 椭圆-长方形
桔红
深褐色
散乱、无规则
散乱 无规则
开裂一圈
a
大片开裂,并向外 翻卷
2
一、症状特点
三种小麦锈病的症状区别
锈病种类 条锈
发生部位
叶鞘/叶片背面
冬 大小形状
越冬温度在10℃以上,越冬夏孢子随气流逐渐向 北推移,经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达东北、西北 、内蒙古春麦区,在西北、西南等高寒地区晚熟 春小麦和自生麦苗上越夏为主,另外在山东胶东 、江苏淮北自生苗上也可越夏。 • 我省杆锈菌菌源可能来自广东、云南等地。
a
16
三、侵染循环
小麦杆锈病侵染循环
东北、西北、内蒙春麦
• 轻病年(<20%):雨日在50%以下,雨量少于170mm,RH<80%。
a
38
四、发病条件
2、品种抗病性 • 目前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
。抗病品种主要是抗扩展的能力强,病菌侵入后 往往局限在受侵染的小穗或其附近发病。 • 抽穗开花整齐、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 的品种抗病。 • 地方品种比改良品种抗病。 • 同一品种前期抗后期感病,以开花期最感病,田 间发病盛期多在花后10-15D。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与杆锈三种。70年代以前我省杆锈严重,由于抗锈品种推广,目 前条锈和叶锈发生较多,但不严重。
一、症状特点(夏孢子、冬孢子堆)
条锈成行叶锈乱 杆锈是个大红斑
a
1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演示PPT
▪ 菌源数量: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 生程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地面菌源有一定的中心效 应,菌源量大病害加重,因此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和 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发病严重。进行空中孢子捕捉结 果表明,空中孢子出现早于地面发病10-20d。一般孢 子出现期在小麦抽穗期以前,为穗期侵染提供了菌源 条件。一般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空中孢子出现早,数量 也相对多。另外,影响苗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带 菌量。种子带菌量大,或种子不进行消毒处理,病苗和 烂种率高。土壤带菌量则与茎基腐发生轻重有一定 关系。在我国北方麦区,菌源量较多,一般不是流行的 限制因素。
•9
▪ 品种抗病性和生育时期:据各地鉴定,小麦品种间对 赤霉病抗病性存在有一定差异,但尚未发现免疫和高 抗品种,特别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对 赤霉病抗性均较差。我国育种工作者在抗小麦赤霉 病育种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曾选育出苏麦3号、扬麦4 号、华麦6号、宁7840、万年2号等抗病品种。从机 制来看,抗病品种主要是抗扩展能力较强,发病后往 往局限在受侵染小穗及其周围,扩展较慢,严重度较 低;而感病品种则扩展较快,发病后常造成多个小穗 或全穗枯死。
•12
▪ 2.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 播种时要精 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播种量不宜过大,以免造 成植株群体过于密集和通风透光不良;要控制氮肥施 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也不能太晚; 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更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 注意排水降湿。采取必要措施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 源,小麦扬花前要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 残体;上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灭茬,促使植株残 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数量。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 尽快脱粒晒干,减少霉垛和霉堆造成的损失。
▪ 从生育期来看,小麦整个穗期均可受害,但以开花期 感病率最高,开花以前和落花以后则不易感染,说明 病菌的侵入时期受到寄主生育期的严格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般年份施药1次即可,病害偏重以上流行年份至少防治2次,间隔5~7d。
江苏提出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 病害中等及以下流行年份,把握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用药;病害 偏重以上流行年份,高感品种防治适期提早至破口齐穗期。施药后 6h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推广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等单剂及其复配剂。病 害偏重以上流行年份,在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频率高的地区,应 限制使用多菌灵。
药剂防治 ✓ 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 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为扬花初期,即扬花率10%左右。
可选用药剂:
✓ 25%氰烯菌酯悬浮剂1500mL/hm2 ✓ 50%多菌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00~1875g/hm2 ✓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0~3750g/hm2 ✓ 40%多菌灵悬浮剂1500g/hm2 ✓ 对水750kg/hm2常量喷雾或对水150~225kg/hm2低容量喷雾,要对准小麦
颖片内侧壁侵入。
再侵染:穗腐发生后,病部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引起再侵染。 ✓ 由于病菌的侵染多集中于扬花期,因此在生育期较一致时分生孢
子的再侵染作用不大; ✓ 但在熟期早迟相差较大时,早发病麦穗上的分生孢子便可侵染迟
成熟的小麦。 传播:风雨传播
侵染循环
发生条件 品种 ✓不同品种发病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异,通常,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 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较抗 病。 ✓小麦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明显降低。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 一、发生概况 ➢ 二、症状识别 ➢ 三、发生规律 ➢ 四、防治方法
一、发生概况
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真菌病害,不仅造成减产,而且染病麦粒中含 有多种毒素,人、畜误食后可引起中毒。 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淮河以南麦区及东北三江平原发生危害 普遍,黄淮灌区有些年份危害也重。 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大流行,且重发区域北扩、秆腐和穗腐 并重、严重减产与毒素超标并存。
秆腐
穗腐—小麦扬花后6~10d出现症状
病状 初在个别小穗的基部或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后逐渐扩展使整个 小穗枯黄,且在小穗间上下蔓延。 病征 田间湿度高时,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会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分生 孢子座及分生孢子),后期病部可出现蓝黑色小颗粒(子囊壳)。受 害籽粒皱缩、变小,表面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
穗腐
穗腐
赤霉病病粒
三、发生规律
侵染循环 越夏、越冬:病菌在多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在长江中下游
冬麦区,稻桩是最重要的越冬场所。 初侵染:菌源主要是越冬后在各种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 ✓ 通常在小麦抽穗前后形成子囊孢子的数量最大; ✓ 子囊孢子落到正在开花的麦穗上,主要从花药侵入,也可直接从
上述药剂施用同时,可加入适量生化制剂如植物活力素、磷酸二 氢钾等任一种,药肥混喷,保粒增重。
菌源 ✓足够的菌源量(稻桩等残体带菌率高)是病害流行的前提。
气候 ✓ 气候条件尤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等是决定
病害能否流行的重要因素。
✓ 赤霉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4~28℃,最适相对湿度为80%~100%。 ✓ 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阴雨连绵,潮湿多雾,天气闷热,极易造
成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栽培管理 ✓ 低洼潮湿、排水不良的田块,施氮肥过多,大、小麦插花种植,种
子混杂等均会使发病加重。
四、防治方法
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保穗为关健的综合防 治措施。 农业防治 ✓ 选育和推广抗耐病性良好、优质的品种,提高种子纯度,避免混杂。 ✓ 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 ✓ 加强管理,开沟排水,合理施肥,促进麦株健壮生长。 ✓ 收割后及时脱粒、晒干后入仓储藏,并保持仓内较低温度,防止收获 后麦粒霉变。
二、症状识别
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形成苗腐、基腐、秆腐和穗腐; 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
苗腐(枯)—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病苗芽鞘变褐腐烂,根冠随之
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枯死苗基部可见粉红色霉层。
基腐和秆腐—植株基部或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
粉红色霉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