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下课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2课时《下课啦》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下课啦》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2单元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上下位置的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材通过图片和情境的呈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从而达到巩固上下位置关系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上下位置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

他们在幼儿园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位置概念,但对上下位置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和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上下位置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上下位置的关系,并能用语言描述。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上下位置的关系,并能用语言描述。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上下位置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上下位置的关系。

2.操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和卡片,展示上下位置的情境。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卡片或小玩具,用于操作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教室、公园等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上下位置关系。

例如,教师展示一张教室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黑板等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公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图片中的上下位置关系。

例如,教师提问:“请找出图片中的小鸟和小树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下课啦》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下课啦》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下课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能够认识数字和数量的关系,能够对1~10的数字进行简单的认知和排序。

2.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数学加减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学生能够通过游戏、唱歌等多种形式,培养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数字和数量的关系2.1~10数字的认知和排序3.简单的数学加减法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新知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不同物品,例如黑板、桌椅、学生等,分别问学生有多少个黑板、桌椅、学生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第二步:1~10数字的认知和排序在引入新知后,教师会主动向学生展示1~10数字的卡片,让学生辨认,并进行简单的排序练习。

第三步:数学加法的引入与拓展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方式引入数学加法,例如让学生进行口算游戏,或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第四步:数学减法的引入与拓展在学生掌握了数学加法后,教师可以通过相似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减法,并调整难度,让学生逐渐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掌握能力。

第五步:巩固练习如同许多科目的掌握一样,数学的学习也需要长期的巩固。

而在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和游戏,帮助他们巩固所学内容,并激励他们对数学的进一步掌握。

第六步:总结和回顾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对今天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内容。

这样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对数学的关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产生更深入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2.帮助学生学习1~10数字的认知和排序。

3.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加减法。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掌握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2.如何引导学生认知和排列1~10数字。

3.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加减法。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在课程中进行提问和随堂测试,以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通过游戏或其他方式进行小组活动,以检查学生掌握了数学加减法。

第二单元《下课啦》(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下课啦》(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下课啦》(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堂常用的时间单位及其关系;2.能够使用小学数学所学的基本算法来解决常见实际生活中时间计算问题;3.培养学生对时间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4.启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不断进取。

二、教学内容1. 时间1.时间的概念:秒、分、时的关系;2.时间的读法:用整、丁、半等词语来表示时间,如“3点半”、“6点钟整”;3.时间段:一个时间到另一个时间的时间差;4.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时间计算问题。

2. 时间段(介绍一些可能遇到的应用问题)1.小朋友上学需要多久时间?2.机场到家需要多长时间?3.等一个人到底需要多久?4.时间的利用:如何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完成更多的任务?三、教学重点1.时间单位的概念及其关系;2.时间的读法;3.时间段的概念和计算。

四、教学难点时间的计算比较抽象,如何帮助学生具体感受时间,并掌握常见的时间计算方法。

五、教学方法1. 手把手教学法师生互动,手把手地演示如何计算时间,帮助学生了解时间的概念、读法及计算方法。

2. 实践操作法通过一些具体实践操作,如测量时间、制定计划等,让学生深刻体验时间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

3. 问题导向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生活场景,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并掌握较为实用的时间计算方法。

六、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一些有关时间的问题,导入时间的概念,如:•用哪些单位来表示时间?•如何用整、半、丁等词语来表示时间?2. 提升展示一些时间相关的图片、物品及实物,让学生根据实物感受一下时间的长短,让学生对时间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3. 讲解讲解时间的概念、读法和常见的应用问题。

通过数学公式和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时间的计算方法。

4. 实践应用通过一些时间测量、计时比赛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时间感知和计时能力,同时巩固所学的时间计算方法。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重点巩固常见的时间计算方法,并与学生分享如何更好地利用时间。

2.2.下课啦(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2.2.下课啦(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2.2.下课啦(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坚信“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下面是我根据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2.2节“下课啦”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下课啦”,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时间的认识,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下课的信号,知道下课时间,并能够表达下课的时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下课的信号,知道下课的时间。

2.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让学生能够表达下课的时间。

3.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下课的信号,能够表达下课的时间。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让学生能够知道下课的时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钟表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模拟课堂情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座位上认真听讲。

当教师发出“下课啦”的信号时,学生有序离开教室。

2. 讲解知识点:通过课件、挂图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下课的信号,知道下课的时间。

3.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让学生理解下课的时间如何表达。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下课时间方面的理解和经验。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时间下课信号下课时间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下课的信号和时间。

2. 请学生列出自己知道的下课时间,并说明原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下节课,我将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下课的时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英语表达能力。

同时,我还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我选择了模拟课堂情景的方式引入新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下课的信号,并理解下课的时间。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下课啦-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 下课啦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为大家教授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2.2节内容,下课啦。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的是时间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下课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表达下课的时间。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下课的概念,能够理解下课的时间,并能够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下课的时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下课的概念,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下课的时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课件、钟表模型、时间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通过课件展示学校的场景,让学生们想象自己正在学校上课,然后突然铃声响起,学生们高兴地喊出“下课啦!”的情景。

2. 新课导入:我向学生们介绍下课的概念,解释下课是指学校课程结束,学生们可以休息和活动的时间。

3. 例题讲解:我通过钟表模型和时间卡片,向学生们展示下课的时间,例如“3点20分下课”,并让学生们模仿我的动作和语言来表达。

4. 随堂练习:我给出一些下课的时间,让学生们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例如“4点15分下课”。

5. 课堂互动:我邀请学生们上台演示下课的动作和语言,并让其他学生来猜猜看是哪个时间下课。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板书,包括了下课的概念和一些下课的时间,如下:下课啦!3点20分下课4点15分下课七、作业设计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目:请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下课的时间,并写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对于拓展延伸,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引入更复杂的时间表达,如“下课10分钟后再集合”等,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景引入在情景引入环节,我通过课件展示学校的场景,让学生们想象自己正在学校上课,然后突然铃声响起,学生们高兴地喊出“下课啦!”的情景。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下课的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下课的概念。

小学数学北师版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案

小学数学北师版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案

小学数学北师版一年级上册
《下课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或长短)关系。

2.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同一起点下进行。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的过程。

2.让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体会“高与矮”“长与短”是相对,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初步掌握比较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实现合作性互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比较高矮、长短的过程,初步掌握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课堂纪律的组织,学生的合作精神,比较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法。

课前准备
课件、跳绳、绳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长颈鹿和大象的图片。

二、新课学习
比较长颈鹿和大象的高矮。

三、结论总结
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同一起点下进行。

四、课堂练习
在长的□打上“√”
五、作业布置
找出班级里最高的和最矮的学生。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六、板书设计
1.下课啦。

2.比长短:物体的一端对齐。

3.比高矮: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下课啦》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上下位置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上下位置的概念,并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他们对上下位置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清晰。

但是,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喜欢通过图片和实际情境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上下位置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上下位置的概念,并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上下位置的概念,并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上下位置关系。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际情境,培养观察能力。

3.交流互动法: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和互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展示上下位置关系的实际情境。

2.教学图片:准备一些展示上下位置关系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上下位置关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例如,展示一张动物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教学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上面”、“下面”等。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

下课啦教案一、情景导入。

师:哇,同学们的课间活动真丰富,淘气的学校下课了,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课间生活。

二、设置情景,体验感知。

(一)比高矮。

1.情景引入。

师:(出示情景图)同学们都来到了操场上,谁来说一说他们都在做什么?生1:有的在跳绳。

生2:有的在踢毽子。

生3:......2.合作探究。

师:你们观察的可真仔细,刚才有同学说这两位同学在比高矮,那你能看出谁高谁矮吗?师:先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生1:我觉得他们一样高。

生2:笑笑高,淘气矮。

生3:。

师: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好孩子!为什么笑笑高淘气矮呢?生:因为淘气是踮起脚的。

师:你的眼睛可真亮,那比高矮的时候能不能踮起脚呢?生:不能。

师:那应该怎样比?(学生说出:站在平平的地面上,身体直直的)师小结:对,比高矮的时候要站在同一水平上(划线),身体站直直的,然后看谁的头高谁就高。

(板书)师:我们一起再来说一次,比高矮的方法。

(师生一起说)师:那现在你们知道谁高谁矮了吗?生:笑笑高,淘气矮。

也就是淘气比笑笑矮,笑笑比淘气高。

3.活动一:比高矮师:同学们已经知道比高矮的方法了,现在请同桌两人出来找好位置比一比谁高谁矮?(老师要引导学生走出位置)开始!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刚才是怎么比的?(请你同桌2个)(本环节让学生自主汇报)师:你们真厉害,哦,原来你们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身体站的直直的,XX的头高,XX高,YY矮。

(学生自己汇报)师:你们说的真好,谢谢请回!师:还有那个小组想说一说?师:恭喜大家闯过了第一关,得到一个“高矮”奖章。

(二)比长短。

第二关来考我们的是这两个跳绳的小朋友。

你们有什么办法比一比这两根跳绳谁长?谁短?2.活动二:比绳子长短。

(1)想一想。

1.现在老师把这两条绳子请到了这里,请你在4人小组内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请同桌合作动手比一比绳子的长短。

(2)汇报。

师:哪组同桌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比的?生:我们拿起来比,红绳长,绿绳短。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案

下课啦。

(教材第20~21页)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活动,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或长短)关系。

2. 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重点:让学生获得高矮、长短等比较活动的体验。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

课件。

师:在我们班选一个个子最高的同学和老师比比,谁高?师生活动。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老师高。

师:对!现在比,老师高,你们矮,等你们长大了以后,我相信许多同学会比老师高。

可是老师想问问,这个同学的高矮没有变化,怎么一会儿说他高,一会儿又说他矮了呢?生:因为比的人不一样啊,跟我们比,他是最高的,跟老师比他就不是最高的。

师:是啊,高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高或绝对的矮,关键是看跟谁比。

设计意图:一般情况下,老师都比小学生高一些,具有普遍性,选择学生与老师比高矮,有利于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注意观察过没有,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你看课间的校园里多热闹,你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没有?(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情境图)生1:教学楼高,小朋友矮。

生2:单杠一个高一个矮。

生3:老师高,学生矮。

师:难道你们没有发现有两个同学在比高矮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高矮左图)男同学说:“我们同样高。

”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生:不同意。

因为他的脚踮起来了,这样不是他的实际身高。

师:男同学知道自己错了,你们看,他改过来了,这次呢?(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高矮右图)生:男同学矮,女同学高。

师:通过刚才的比高矮,你觉得在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生: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不能没有对齐就开始比,那就不准确了。

师:说得非常好,要对齐了。

那再看看跳绳的两个小朋友手里的绳子,哪根长?哪根短?生:要把绳子拉直了,对齐了,才能比。

师:真聪明!拿在手里弯曲着是不容易比的,看现在呢?(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长短图)生:对齐了,拉直后比出来了,红绳长。

下课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下课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下课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用1~5内的数字和“+”、“-”运算符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并写出算式;2.能够计算简单的物品数量,如两个苹果加上三个梨子是几个水果;3.能够简单地用“是……的”句式描述数字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数字和数量的敏感度;2.培养学生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能力;3.培养学生用“是……的”句式描述数字之间的关系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交互式教学;2.认知教学;3.体验教学。

四、教学流程1. 温故知新1~5内的数字写在黑板上,并要求学生逐个朗读。

然后,老师将加、减法运算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简单复习下知识点。

2.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老师可以利用图片或物品等形式,将“加减法”概念引入到学生中,让学生通过看图片或物品来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物品数量之间的变化,加深他们对数字和数量的敏感度。

3. 认知教学,比如:“两加三等于几?”;“三减一等于几?”等等,让学生能够熟练地用1~5内的数字和“+”、“-”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4. 实践演练,并培养他们运算能力。

随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些练习题,并在黑板上展示给同学看,以此来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5. 拓展思路,可以引导学生用“是……的”句式描述数字之间的关系。

比如:“2是1加1得来的;3是1加2得来的”等等。

让学生从语言学习中进一步理解数字的运算规律,提高他们的思维拓展能力。

五、教学效果、实践演练等方案,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加减法运算的规则,并能够熟练地进行简单的运算。

同时,在练习题和语言表达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得他们能够用更自如的语言和思路理解数字世界。

《下课啦》(说课稿)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下课啦》(说课稿)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下课啦——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引言“下课啦!”这三个字,总是能让学生们兴奋不已。

而在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数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科目,同时也是一个让很多学生感到很困难的科目。

为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增加兴趣,让老师教学更加生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在教学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本文就此进行详细介绍。

二、教材内容1.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主要围绕着“数的认识和初步计数”的目标展开。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比较、数的排序、图形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和多步骤问题的解决等方面的内容。

2.制定详细课程标准针对教学目的和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制定了详细的课程标准,旨在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握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难度以及对应的授课时间。

同时在课程标准中也定义了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规则和操作方法等,为老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标准。

三、教学方法1.知识结构的渐进性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会从简到难,逐步提高难度,让学生在感知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逐渐养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因素,创新组织了各种教学活动,包括板书教学、游戏式教学、手工体验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体验式的教学在教学中,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尤为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和探究数学知识,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通过数字图形的呈现以及相关的手工制作等全方位方法,引导孩子思考数学知识理论,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教学评估采用了“问题在解决中产生”、“问题在解决中加深”、“问题在解决中落实”等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检测和评估方式,以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检验。

下课啦(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下课啦(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教案:下课啦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下课时间的概念,能够准确地识别和说出下课时间。

2. 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3. 通过下课活动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认识下课时间,学会识别和说出下课时间。

2. 学习下课活动的安排和整理,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3.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下课时间的概念,能够准确地识别和说出下课时间。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够合理地安排和利用下课时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时钟模型、下课时间表、图片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下课时间的概念,让学生对下课时间有初步的认识。

2. 讲解:讲解下课时间的概念,让学生学会识别和说出下课时间。

3. 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时钟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下课时间的流逝,培养他们对时间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4. 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下课活动的安排和整理,让他们学会合理地利用下课时间,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下课啦2. 板书内容:下课时间的概念、下课活动的安排和整理、时间管理能力等。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并记录下家中的一些日常活动的时间,如晚饭时间、洗漱时间等,并尝试用时钟模型进行展示。

2. 让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一天中如何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实践、活动和总结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下课时间的概念,并培养了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些学生对时间的感知和认知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下课啦》(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下课啦》(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下课啦》(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课间活动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遵守课间纪律,做到有序、文明、安全地进行课间活动。

3. 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4.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课间活动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课间活动安全知识2. 课间活动的有序、文明、安全进行3. 课间活动中的团结协作与互相帮助4. 课间活动的自我管理与良好习惯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课间活动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课间活动习惯。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有序、文明、安全地进行课间活动,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

2. 学具:课间活动安全知识手册、自我管理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课间活动安全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课间活动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课间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课间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做到有序、文明、安全地进行课间活动,以及如何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5. 课堂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课间活动模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遵守课间纪律,做到有序、文明、安全地进行课间活动。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表现,反思自己在课间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下课啦》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课间活动安全的短文。

2. 让学生设计一份课间活动安全知识手册,内容包括:课间活动安全注意事项、自我保护方法、团结协作与互相帮助等。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课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课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课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数学表征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高矮、长短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高矮、长短时,要在同一起点进行。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一)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好朋友吗?在课间你会和你的好朋友玩什么游戏呢?这么多种游戏,一定很好玩,相信你们和好朋友的课间10分钟都是在欢声笑语中度过的。

淘气和他的同学们和你们一样玩了很多种游戏,你们想不想去他的学校看看?(二)那我们一起大声喊出“下课啦”,让淘气他们出来玩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主题图,并播放音频:校园下课铃声)(三)看,他们都出来玩了,他们都在玩什么?【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铃声导入,将学生带入到下课的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设置情境,激发求知(一)感知比高矮要在同一水平线上。

1.原来呀,是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在比身高呢?(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到底谁高,谁矮?同学们愿意当他们的裁判吗?(学生自由说)【设计意图】: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刺激,学生很喜欢淘气和笑笑,在这里创设他们比高矮的情境,并让学生当裁判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师追问:这样比身高公平吗?(出示踮脚尖课件)公平吗?应该怎么办?师小结:比身高的时候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设计意图】:学生从兴趣入手,通过观看情境图先进行猜测,再通过展示PPT 图片一步一步揭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通过是否公平进行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逐步明白比身高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3.比高矮儿歌。

4.活动:比一比。

现在我们就现场来比一比同桌两人的身高吧!前后两组同桌四人为一个小组,同桌两人比身高,另外两人当裁判,结束后角色互换。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下课啦》教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下课啦》教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下课啦》教案第一篇: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下课啦》教案一年级《下课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下课啦》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活动,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或长短关系。

2.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教学重点:理解比较高矮或长短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讲的内容是“比较”。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师:下课了,同学们都来到操场进行课间活动。

注意观察,他们在做什么?生:有两个同学在比个子,有两个同学在跳绳,有一个同学在踢毽子,还有一位叔叔在钉一个小凳子。

二、比较活动(一)比个子师:(出示比个子的情境图1)认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生:两个人个子一样高;这样比不公平,男孩子踮起了脚尖。

师:应该怎么比?生:两个人都站在地面上,不能踮脚。

师:这样就保证了两个人在同一个起点上,这样就能比了!(出示情境图2)说说你怎么比?结果怎么样?生:两个人都站在地面上,女孩子高一些。

师:看来,比较个子高矮的时候要在同一个起点下,这样才能比较!(二)比绳子师:我们看看两个同学的跳绳吧(出示情境图)谁的跳绳更长些?说说你是怎么比的?生:把跳绳拉直比。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生:弯弯曲曲的跳绳不好比较。

师:只要拉直就够了吗?生:还要对齐之后才能比。

师:为什么要对齐?生:这样两根跳绳的起点就相同了,然后看哪根跳绳长。

师:相同的起点之后比终点,就能比出长短了!(三)比钉子师:看看这位叔叔,要钉好这个小椅子,他应该选哪个钉子?为什么?生:应该选最长的那一根。

因为第一个钉子明显比椅子的厚度要短;第二个钉子刚好跟椅子的厚度一样长,不结实;所以第三个钉子合适。

师:好,第一部分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部分内容。

三、练习(一)说一说,谁高谁矮?——学生发言讲解(二)哪根绳子最长?——学生独立做在书上(三)想一想,说一说 1.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生:不能通过。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下课啦》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下课后的各种活动。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数学知识的呈现,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

但是,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有利于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下课后的各种活动,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下课后的各种活动。

2.难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3.学生分组合作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呈现下课后的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分组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下课后的各种活动。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全班交流实践活动中的收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心得。

一年级上册数学下课啦教案最新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下课啦教案最新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下课啦教案最新5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一年级上册数学下课啦教案最新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年级上册数学下课啦教案最新5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卡片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1、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春游,高兴吗?(高兴)(播放课件,板书课题)2、我们第一站去水果园看看。

我们现在来到了西瓜大棚,(课件出示)一个西瓜重1千克,你们觉得呢?(比1千克重)师:为什么?(因为天平斜了一边,西瓜比1千克重。

)你们再估一估,这个西瓜大约重几千克?(学生自由发言)师:对了,1个西瓜大约重4千克,请小朋友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师:小朋友是这样摆的吗?(播放课件展示)3、接下来,我们来到了苹果园,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请小朋友再估一估。

(学生回答后,播放课件)二、合理推理,探究新知:1、我们已经摆出了1个西瓜重4千克,又知道4个苹果重1千克,小朋友,你们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播放课件)请小朋友通过学具再摆一摆。

(学生操作,老师给予适当指导。

) 学生汇报,让他们说说原因。

师:小朋友说得真不错,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边播放课件,边讲解。

)2、请小朋友把思考过程再看看、想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厌。

(让学生进一步消化理解,从而理顺思路。

)三、解决问题,运用新知:1、游完了水果园,肚子都有些饿了,我们去吃肯德基好吗?(播放课件,学生再一次激动起来,好奇的睁大眼睛盯着屏幕)师:服务员告诉我们:1个汉堡可以换2个鸡翅,1个鸡翅可以换3个冰淇凌,那么1个汉堡可以换几个冰淇凌?(让学生直接抢答) 师:你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你能数学语言来表述吗?让学生重点说说列式的意义,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小结。

北师大版一上数学第二单元《下课啦》教学简案

北师大版一上数学第二单元《下课啦》教学简案

《下课啦》教学简案【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懂得比较垂直(水平)摆放的物体长度叫高矮(长短),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有长有短)。

2通过学生探索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

3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高矮、长短的概念难点: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跳绳、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下课时间到了,让我们一起来做做课间活动吧。

瞧!操场上好热闹呀,小朋友们都在做什么呢?引导学生说一说。

2.引出问题:淘气和笑笑在比什么?你还能发现什么?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一)比高矮(同一起点比较)1出示情景对话:比身高的高矮。

(1)思考:请同学们当裁判,帮他们比一比。

(2)组织讨论:为什么不公平?——踮脚(3)师生总结:都要站在地面上——统一起点。

2出示情景对话:重新站好,同一起点比高矮1情景动画:统一起点再比一次——公平;2拓展:用这个方法和家人比一比。

(二)比长短(能将绳子拉直进行直接比较)1出示情景对话:比跳绳的长短。

(1)思考操作:跳绳是弯弯曲曲的,该怎么比,用准备好的跳绳动手试一试。

(2)组织讨论:两种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图一:只对齐起点,没拉直。

图二:既对齐起点又拉直。

(3)师生总结:要对齐起点并拉直。

(三)比路长(通过参照物进行比较)。

(1)思考:该怎么比谁走的路长?(2)质疑:起点和终点一样是否长度也一样?(3)交流:不是直线该怎么比较?(4)师生总结:可以数格子。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这两幅图中分别是哪根绳子最长呢?为什么?2三只小兔谁最高,谁最矮?想一想,跟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3.比一比,填一填。

从短到长排一排?四、全课总结你学到什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了》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下课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下课了》教学设计课题下课了单元第二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一年级学习目标1.创设具体的情景,学会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厚薄等,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够正确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厚薄等。

难点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复习旧知1.最大的画“√”,最小的画“○”。

2.谁装的多,多的画“√”。

二、导入新课师: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欢快的歌曲,我们一起动起来好吗?播放《下课十分钟》的音乐。

师:欢快的十分钟,你们是怎么度过的?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跟着音乐动起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说说。

学生:好。

通过复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比较高矮、长短做准备。

音乐声中引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师:欢快的时间总是短暂的,但是我们也要让它变的有意义。

我们一起走进淘气们的十分钟好吗?板书课题:下课了讲授新课一、看一看,说一说师:你看,小朋友们都来到操场进行课间活动。

课件出示:师:他们都在做什么?反馈:有两个小朋友在比身高。

有两个小朋友在跳绳,一个小朋友在踢毽子。

有一位叔叔在修板凳。

师:大家知道的真多呀!我们先来看看比身高的两个小朋友好吗?二、比高矮课件出示:谁高?谁矮?师:大家发现了什么?反馈:两人一样高。

师:还有什么补充的吗?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

学生:不通过说一说环节,培养学生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师:那么怎么比才公平呢?师:是这样吗?课件出示:师:现在你能说说谁高?谁矮?师:看来比较身高的高矮,要在同一个起点下才能比较。

二、比较长短师:这两个同学的跳绳谁长?谁短?课件出示:师:怎么比较呢?师:只需要拉直就可以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公平,男孩子踮起了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课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下课啦”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第二课时“比较高矮、长短”的学习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比较“大小、多少”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比较。

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

本节课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情境素材,情境图中有丰富的比较环节。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之后,让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

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通过三年幼儿园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知识。

而本课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教学时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活动。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关系,体会高矮、长短相对性,建立比较意识,能对事物进行高矮或长短的比较。

2.掌握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与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比较的方法。

教学资源:课件长短不同的跳绳长短不同的钉子
教学教法:
情境探究,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老师想知道下课时你们都玩什么游戏了?那么热闹。

2.这么多种游戏呀,一定很好玩!小朋友们,淘气和他的同学在下课时也跟你们一样玩了很多种游戏,你们想不想去他们学校看看?
3、揭示问题:(课件出示主题情境图)看,他们都出来玩了,谁来说说你看到他们在玩什么?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学生熟悉的课间游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的引到数学课上。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比高矮
(1)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他们都在干什么?
(2)学生汇报:有两个同学在比个子,有两个同学在跳绳,有一个同学在踢毽子,还有一位叔叔在钉一个小凳子。

(3)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出示比个子情境图)看!他们在比个子,你们想不想也比一比?(学生:想)
(4)教师指一名同学到前面,提问:谁能说说他是高还是矮?(学生说法不一,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比较事物要两个或两个以上才可以比较。


(5)再分别找比他高和比他矮的同学到前面和他比,学生说出比的结果。

(指导学生说清:谁和谁比,谁比谁高或谁比谁矮。


(6)根据学生回答问:咦?怎么回事是呢?为什么这个同学一会儿高一会儿矮呢?(学生回答时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
(7)师:看来呀高和矮是相对的,要看比较的对象怎样。

还想再比比吗?(8)再指两名同学比高矮,故意让其中一名同学踮起脚尖。

学生指出不公平,并让其说明为什么不公平?
(9)通过这几次比较,你对比较高矮有什么想法?(怎样比较高矮?)小结:比高矮至少要有两个人才能判断,比较时必须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才公平。

【设计意图:设计一系列的比较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亲身体验到高矮是相对的,也初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

活动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及结果,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


(9)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学习了比较高矮,我们再看看情境图,仔细观察看还有那些东西能比较高矮?(学生找出图中其它比较高矮的事物。


2.比长短
(1)小朋友们真能干,观察得真仔细 .下面请大家看:老师手中握着三枝粉笔,猜猜看那枝粉笔最长?(学生随意猜。


(2)(亮出谜底)要怎么比,才能知道那枝粉笔最长呢?(学生上台比)(3)通过比较你对比较长短有什么想法吗?(怎样比较长短?)
(3)师:这个同学把三枝笔的一端都放平,也就是说:有几样东西比较长短,必须有一端对齐,或者说要站在同样的高度才能比较。

(4)同桌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两根长短不一的跳绳比较长短。

比较后互相说说是怎么比的。

(5)指名汇报,两根跳绳一端要对齐,跳绳要拉直。

(注意引导学生说一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