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范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国报业第一人:王韬》有答案-推荐word版 (3页)
_中国第一报人_王韬的思想历程_以王韬各时期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76 青年记者·2012年6月中
在字数处理上,王韬的政论多千字 左右,《弢园文录外编》里 184 篇均如 此,一为方便刊登,二为便于阅读。至 于重大题目,王韬则巧妙采取了分篇连 载的论述方法。《弢园文录外编》就有 关于原道、原学、原人、原才等共 12 篇分篇评论作品。⑧另外,王韬的句子 也多以短句为主,既朗朗上口又言简意 赅,有音乐美,同时理解起来也比较轻 松。这种不追求华丽辞藻的语言,保证 了各种层次读者都能读懂文章思想。这 种文体虽无几十年后梁启超的文体那样 风行,但简洁程度足以供最广泛的中国 文化人阅读。⑨
界的原则,但也时有评论。如讨论普鲁 思想,不过后来大部分《循环日报》丢失,
士政府用人,他说“盖天下建非常之功, 虽在《申报》等报刊上有转载,但数量 必有非常之人以佐之。故国之将亡也, 很少。⑤不过,《弢园文录外编》中收录
必有熊罴之士,不二之臣,以为国家柱 了王韬这段时期的部分评论,同时也是
石干城之选”;②论及法国战争失败,他 这段时期的作品,恰好能够作为研究王
《法国志略》历经 20 年修补才定稿,
其间王韬一直为做到材料翔实而努力, 评论时事、提出先进主张有重要作用。
王韬只说这部作品“仅详舆地志而已, 且识小略大,多所遗漏,遣词造句 , 未
独立掌报,启文人论政之先河
极雅驯”。
1874 年,王韬在上海创办《循环日
王韬恪守用事实帮助国人睁眼看世 报》,④报上文章准确反映了王韬此时的
结语
基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基础上 的新闻职业化,一方面要做到报道内容 的客观真实,另一方面又要求媒介及工 作者保持自身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民 初,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问 题导致报刊始终未能成为真正的独立报
记中国历史上第一名
记中国历史上第一名职业报人王韬有人说,他是个奇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了许多“第一”;也有人说,他是个凡人,喝花酒、游列国、广交友,生活随性好不潇洒。
然而,最广的却是另一个称呼——“报人”。
他就是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的王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报人。
王韬的一生经历曲折,境遇坎坷,富有传奇色彩。
王韬的一生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21岁以前,34岁以前和56岁以前。
王韬是江苏人,从小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18岁考上秀才,以后考举人的时候屡试不中, 21岁那年,他到了上海。
这是王韬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这一时期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在英国人麦都思开设的墨海书馆当编辑,工作了13年,接触了许许多多的西方人和西方文化,思想上有了较大的变化。
1862年,也就是王韬34岁那年,他回到了老家,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已经在他的家乡江苏建立了政权。
王韬与当时的太平天国苏福省的民政长官刘肇均有了接触,对太平天国有了新的认识。
特别是对这个刘肇均印象是相当不错的,于是王韬开始为太平天国出谋划策,建议太平天国怎样用兵,给太平天国写了一个条陈(这一时期思想上有了变化,所以就化名“黄畹”)。
王韬把条陈转给忠王李秀成,希望李秀成把条陈转给天王。
后来,李秀成兵败,条陈落入清廷之手。
清廷一看条陈非常不利于清政府,就马上悬赏捉拿黄畹,于是王韬化装逃跑到香港,这一年他34岁。
王韬被迫流亡的不幸遭遇反倒给王韬一个进一步走向世界,进一步了解世界的机会。
如果说王韬从江苏到上海,那是迈了一步话,那么从大陆到香港则是迈了一大步。
王韬在香港生活了23年。
他不仅在香港生活,而且直接到欧洲去考察,游历了许多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亲身考察了英国的情况。
回到香港以后,根据西方报刊的一部分材料,编译了长达14卷的《普法战记》。
这是很了不起的一部书。
然后,王韬集资把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买了回来,为他自己办报纸奠定了物质基础。
1874年王韬在香港办了一份报纸叫《循环日报》,他自己亲自组织报纸编务长达10年之久。
王韬报业生涯
王韬
创办并 主持
《循环 日报》
1874年2月4日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逢星期一至星期六出版。 报名“循环”有“天道循环,自强不息”之意。 每日报首有论说一篇,多出自王韬之手。 《循环日报》竞争对手有《华字日报》
《中外新报》
《循环日报》宗旨:强中以攘外 诹(ZOU 咨询)远以师长 变法以自强
小结
《循环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 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 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是一张 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 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
根据他历年在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汇集的 《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本 报刊政论文集。
报纸是民情民心的一种反映手段。一个 看重民心民情的社会必然要重视报纸;反过 来讲,一个不重视报纸社会地位的社会也必 然是一个漠视民心民情的社会。
王韬认为,报纸至少有三重作用: "通上下"、"通内外"和"辅教化之不足"。
王韬对报纸的文字风格和编辑原则等问
题进行了思考。他主张朴素的文以纪实的通 俗风格,反对报纸哗众取宠,提倡报道务求 详实。对报社主笔和编辑,王韬力主要"慎 加进选"。
王韬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一位近代报纸的创办者 一位近代新闻理论的奠基者
王韬对报刊的社会地位、社会职能等 问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看法,从而开启了 中国近代报刊新闻思想的先河。
延伸知识
他在《循环日报》上先后发表 《西国日报之盛》 《倡设日报小引》 《日报有稗于时政论》 《论日报渐行中土》 《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 《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 《书日本新报后》等文章
论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新 闻思 想相 结合 , 出 了符 合 资产 阶级 维 新 派 利 益 与 要 求 的 提
( ) 一 自由主 义新 闻思 想 — — 冲 破 “ 禁 ” 第 一声 呐喊 言 的
报刊言论 自由主张 , 为之后康有 为、 梁启超 、 中山等 资产 阶 孙
如 果 说 约 翰 ・ 尔 顿 是 西 方 提 出 言 论 出 版 自 由 的 第 一 级 的办 报 活 动 提 供 了有 益 的借 鉴 。他 开 刨 了近 代 报 纸公 共 言 弥 人 ,那 么 王韬 就 是 在 中 国 最 先 提 出报 刊 言 论 自 由思 想 的 人 。 论 的先河 , 继他创 办的《 循环 日报 > 之后 , 一批国人 自办 报刊 1 9世 纪 末至 2 0世 纪 初 , 当西 方各 国 的 报 业 相 继 进 入 高 速 发 陆续 问 世 , 之 后 的 中 国报 业 史 上 , 现 了诸 多 著 名 的 民办 在 出 展 的黄 金 时 期 时 , 处 于 清 王朝 统 治 之 下 的 中 国 却 开 始 实行 报纸 , 申报》 《 正 如《 、 立报》 , 等 其办报理念无 不受到王韬的 民间 “ 禁” 言 制度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韬 提 出 了言 论 自由 的主 张 , 立 场 及 言 论 自 由思 想 的 影 响。他 的新 闻思 想 中 蕴含 着 自由 民 王 他 要 求清 政 府 放 宽 言 禁 , 允许 地 方办 报 , 励 民 间 报业 的 发 展 。 主 的新 思 想 , 有 鲜 明 的 时 代 特征 和 进 步 意 义。 鼓 具
瞍园文录外编》 中阐述的“ 民” 重 思想 , 集中体 现在他对 民 这 的发展产 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具有开创意义。同时, 由于 《 民间报纸代表人 民, 反映人 民的 受时代和 个人 的局 限 ,王韬 的新 闻思想带有一 定的局 限性 , 间办报 的重视之中。他认 为,
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人物故事简介
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人物故事简介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人物故事简介王韬是中国改良派思想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他创办了首份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报刊,影响了不计其数的有识之士,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新闻史先行者王韬的故事王韬曾在香港创办了好几份报纸,他是中国新闻史的先行者。
王韬的新闻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政府应该注意到报纸的重要性。
报纸能够增长老百姓的见识,让他们知道世界史,明白世上的国家不仅只有一个,世上的书也不只是四书五经。
不仅如此,报纸也能让外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宣传中国。
第二王韬把自己对时事的理解和中国政治结合了起来,摒弃了当时言不轮陈规的陋习。
新闻人要敢说敢写。
受到王韬的启迪,大量的时政新闻见报。
这些言论成为了维新派的启蒙。
王韬的文章写得都是时事,针对性强,让读者能更理解内容。
在以往,报纸上登的都是一些八股文章。
在王韬之后,报纸才开始大量刊登一些时事新闻,大大加强了报纸的舆论功能。
第三王韬认为新闻工作者做好品格端正,通晓古今。
王韬引进了外国的执笔手法。
王韬认为不是什么观点都能见报,要经过慎重地挑选。
王韬认为一个公正的笔者才是一个真正的主笔者。
王韬说过,西方的报人地位极高,他们书写的文章在民众中造成的后果足够左右朝政。
在西方,公平的报道会得到人们崇高的敬仰。
王韬在那时就超前地得出报纸的重要性以及执笔人素质的重要性。
只有品德和才华都具备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主编。
王韬的新闻思想一直激励他的继任者,他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
王韬和洋务派的联系王韬是晚清的知识分子,是最早的洋务派。
那时候朝廷还固步自封,王韬就已经看到海外的长处。
王韬洋务派等成员认为中国不管是制度还是观念都有着非常阳中的缺点,他提出需要改革,真正彻底地改变中国。
不然的话,中国迟早会被世界淘汰。
王韬与上海的教会颇有渊源,不仅在那学会了英语,还接触到了西方的新鲜事物。
王韬学识渊博,将外国文献本土化。
所书所著影响了后来的维新派。
名记者王韬成名原因及成名历程探析
第12卷第20期 Vol.12 No.20 2021年10月 October 2021王韬,1828年生人,1864年任香港中文报《近事录编》编辑;因1870年起在香港《华字日报》上连载《普法战纪》而名声大噪,并于1872年前后任该报主笔;1874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从此蜚声新闻界。
有人说他是伟人,有人说他叛逆;有人说他思想超前;有人笑他不知变通。
对王韬其人,史学界历来褒贬不一。
然而,无论史学家们对王韬评价如何,他为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闻界早已成名成家却是毋庸置疑的。
近年来,学界或从历史学的角度评价王韬之生平,或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剖析王韬的新闻思想和新闻作品,却鲜少有人分析其成名原因,将王韬的才学和经历与其在新闻界的成名联系起来,也鲜少有人归纳其成名历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
笔者从王韬自身的才学方面分析他成名的原因,并归纳王韬成名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试图给当代记者以启迪。
一、文孕于中:深厚中学功底成就政论文风家庭的熏陶、少年时的书院生活与科举经历使王韬拥有了深厚的中学功底,极大地影响了他日后政论文的文风。
(一)个人经历孕育深厚中学功底家庭的熏陶为王韬的中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的曾祖王鹏翀是县廪膳生,“学问广博,曾设馆授徒”[1];祖父王科进是太学生;父亲王昌桂“九岁尽十三经,背诵如流,有神童之誉”[2]。
母亲朱氏教子甚严,在王韬四五岁时即将三字经、千家诗、唐诗宋词口授于他。
王韬回忆道:“少承庭训,自九岁迄成童,毕读群经,旁涉诸史,维说无不该贯,一生学业悉基于此。
”[3]少年时的书院生活使王韬中学的学问更上一层楼。
在长洲县青萝山馆,王韬师从顾惺。
顾惺“颇为开明,允许弟子读儒典以外之书”[1],王韬也因此饱览各类书籍——二十二史、《资治通鉴》、笔记小说、历代诸子文集等,无所不包,他的知识面因此得到了拓展。
王韬的科举经历使他拥有了深厚的中学功底。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一到五章答案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中国古代报纸特征:在内容、形式、发行和传递上三个方面不同于现代报纸,具体来说内容上: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
总之其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其性质是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因此是中国古代的报纸。
而“归义军进奏院状”是主管(节度官)的文书,内容并不是朝廷公分所载的,而是进奏院管院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性质,并且其在进奏院发出前、传递过程中、主官收到后,都有可能被抄录、传阅,因此它实际上发发挥了新闻传播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管报纸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作用。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上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门。
性质: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中国报刊政论的前驱谈王韬报刊政论的思想意识
p人物研究中国报刊政论的前驱)))谈王韬报刊政论的思想意识马艺王韬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最著名的报人。
1874年,他在香港创办的我国近代著名报刊)))5循环日报6,以其独树一帜的报刊政论而名重一时。
他的文章,冲破中国当时古代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藩篱,首开我国文人论政的先河,他也由此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而声名远扬。
正由于王韬在历史上的显要地位,他一直受到众多新闻传播史学者的高度重视。
然而,由于5循环日报6的散失,数十年间新闻传播史学研究者,一直以王韬的政论文集5园文录外编6(以下简称5外编6)中的文章为依据。
20世纪90年代初,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从日本购回5循环日报6的复制缩微胶卷后,人们发现,原5外编6收入王韬在5循环日报6发表的新闻政论仅11篇,这与他十年间在/5循环日报6发表的数以千计的言论相比0,/显然难以囊括前者的全部重要信息和不同种类的文章,用后者取代前者,不免以偏概全0¹。
5循环时报6缩微胶卷的购回,为我们重新研究王韬在那个时期撰写的报刊政论的思想,提供了更接近于史实的坚实基础。
从这些新被发现的政论文章中可以看出,王韬时而阔谈世界大事,时而纵论时政,时而评论史事,时而言物咏志,时而警告世人,时而寓讽于史,时而近乎杂谈,其内容相互辉映,连成一体,直抒胸臆,独陈管见,给当时沉闷僵化的文坛注入了活力,充分体现出他思想的广博与深邃。
一、睁眼看世界的国际意识我国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西方列强/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0º。
地大物博的中国早就是列强垂涎的主要对象,并成为它们激烈争夺的目标。
面对强敌压境,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王韬和当时一些有远见的爱国知识分子一样,洞若观火,忧心如焚。
对于任何危及中国领土主权和边疆安全的国际冲突与争端,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从5循环日报6创立之日起,王韬率先重点发表了大量探视国际形势对中国不利因素的政论文章,全面阐述了当时我国边陲/强邻环视,伺隙而动0»的险恶形势,多次提出并反复论证了/今时之所急,惟辑强邻、御外侮0¼的迫切性。
王韬:被遗忘的中国报纸之父
王韬:被遗忘的中国报纸之父作者:蔡辉来源:《华声文萃》2018年第05期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是我国最早自办成功的中文日报,并创“王韬体”(新闻报章政论),被林语堂赞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胡适先生曾说:“如果他(指王韬)是日本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他可能轻而易举地成为伊藤、大久保、大隈,至少也是西乡。
”王韬在时评、小说、诗词、翻译上均有成就,可惜晚景萧条,盛名散尽。
天生聪慧却是科举废才王韬本名王利宾,1828年生于苏州城外。
王韬的父亲王昌桂,“邃于经学,九岁尽十三经,背诵如流,有神童之誉”,以开馆授徒为业。
1849年,因生计所迫,到上海“卖身事夷”,在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开设的墨海书馆协助译事,即将传教士们的口述整理成文稿,因学识深厚,被西人赞为“活字典”。
1844年,16岁的王韬首次县试失败,但因“文有奇气”而“以第一入县学”,第二年他考中秀才,可19岁时乡试失败,致大病一场,梦中“遍历幻境”,自称绝意科举,要“屏弃帖括(即八股文),肆力于经史,思欲上抉圣贤之精微,下悉古今之繁变,期以读书十年,然后出而用世”。
其实,王韬并没闭门读书,而是和他父亲一样“卖身事夷”,1856年和1859年,王韬又两次参加乡试,均未成功。
给洋人打工心情郁闷1848年,王韬去上海看望父亲,麦都思邀他加入墨海书馆,却遭拒绝。
初入十里洋场,王韬给予负面评价,即:“此邦氛浊之场,肩毂摩击,腥膻萃附,鸦雀之声,喧訇通衢,金银之气,熏灼白日。
聆于耳者,异方之乐,接于目者,獶杂之形。
”1849年6月,王韬父亲病逝,正逢江南暴雨,为了谋生,王韬只好投靠墨海书馆,一干就是13年。
麦都思非常欣赏王韬,他在报告中写道:“他(指王韬的父亲)的继任人选也颇难觅。
据说他才成年的儿子天资非凡,虽不如父亲之广博,而灵敏活用则有过之,文采优雅而论断允当,于是雇用之,并深庆得人。
他不仅受到其他年长同事的敬重,又勤奋地承担大部分译事。
”可王韬对此却不太高兴,他在日记中写道:“每日辨色以兴,竟晷而散,几于劳同负贩,贱等赁春。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国报业第一人:王韬》有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国报业第一人:王韬》有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中国报业第一人:王韬施亮林语堂曾经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王韬是江苏省苏州人,他的父亲为乡村塾师,亦是饱学之士。
王韬少年聪慧,从父苦读古代经史。
1847年,王韬父亲在上海设馆授徒,也有学者推测他为英人所设的墨海书馆服务。
次年春天,王韬至上海探望父亲,在墨海书馆首次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及两个女儿会面,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
这次相见时,麦都思盛意邀请王韬留墨海书馆工作,但王韬却未应邀。
第二年农历六月其父去世,王韬因经济窘迫,遂应聘至墨海书馆,从此接触西学,耳目为之一新,一生事业始发轫于斯。
王韬于1870年重返香港,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为《华字日报》撰稿。
不过,这份由外国人掌控的报纸当然不会为中国人说话。
他颇感言论不自由的束缚,很多自己的政见不能得到充分表达。
四年后,他在友人黄平甫帮助下集资买下原英华印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了中华印务总局。
随后又创办了《循环日报》。
这是第一份“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新闻政论性报纸,也是清末第一份传播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
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自办报纸出版时间最长也影响最大的。
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他与香港报业人士交往甚密,比如《华字日报》的陈廷蔼等都是其好友,良好的人脉关系使他在报业声望很高。
中国知识分子古来就有“清议”传统,王韬在报纸上以“遁窟废民”、“天南遁叟”、“欧西寓公”等笔名撰写的政论文章大都刊登在“中外新闻”栏目里,据学者研究约有上千篇,大概分为三种内容:一是评说国际时事和中外关系;二是呼唤社会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方面;三是议论社会生活中如防火、防盗、禁赌、赈灾等实际问题。
他还邀请了郑观应等具有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写文章,痛陈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主张学习西方,变法自强。
《循环日报》的新闻版分“京报选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等栏目。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之一, 他的办报思想和他所开创的报刊政论文体, 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的新闻思想可概括为新闻自由、报刊功能以及报刊人才选用三个方面, 这些思想对于近代中国报刊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个办报高潮, 始于戊戌变法时期,它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期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70余家, 他们的办报活动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使报刊成为进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宣传救亡图存的“利器”。
其中也涌现了一批政论家, 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政论报刊。
而王韬作为我国“具有专门办报思想的第一人”, 他在主持《循环日报》工作的十年间, 不仅开创了新的报章文体, 而且还撰写三篇专文表达报学思想, 在开放的心态和“君民共主”的政治理想层面上要求清廷放宽言禁, 阐明报纸的功能、办报的目的、新闻自由思想以及办报人员选用等问题, 这些内容构成了王韬新闻思想的全貌, 代表了国人办报之初在新闻理论方面的最高水平, 也昭示了王韬对中国新闻学的突出贡献。
一、关于新闻自由思想的阐述纵观整个封建社会, 言禁永远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捍卫王朝统治的一个关键环节, 而言禁的顶峰当属清朝, 即便是在晚清末年出现的传教士办报, 也不得不顾及到清朝廷严苛的言禁制度。
而王韬是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
他举伦敦的《泰晤士报》为例, “国家大事视其言以别”说明如果报纸编排得当并广泛发行, 便能影响事态发展, 并有效地阻止当政者权力滥用。
所以他一再呼吁进行放宽言禁, 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允许报纸“指陈时事, 无所忌讳”, 便以形成“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清议之风。
王韬的观念虽然用的是儒家传统中的实用理性的思考方法, 但毫无疑问的是, 近代意义的报业及报纸观念正是在王韬这些成长于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向西看、把西方作为参照对象的过程中导入的。
中国报业的开山鼻祖王韬
中国报 业 的开 山鼻祖王 韬
●林 夭宏
王 韬 (1828一 l897),字 兰瀛 ,江 苏 苏州 人 , 正能 针砭 时弊 的文 章 少之 又少 。
思想家,第一份中国人独立掌管的报纸 《循环 日报 》 在 《循环 日报 》担任总主笔的十余年问 ,在租
创 办 人 。
生 ,距 离后 来那 场 轰轰 烈 烈 的戊戌 变法 ,也 还有 20 世 界 ” 。他捕 述英 国国 会下议 院的 开会 场景 ,议 员
多年 的时 光 。
们 在 议院 中 自南表 达 对 “大政 重务 ”的看 法 ,称其 “君
在那 个 年代 ,这 个江 苏 人作 为公 认 的 “洋 务 人 民共 主” ,甚 至 “冒天下 之大 不 韪 ” ,要 求 中 国统
第 一 次 为 中 国人 打 开 了近 代 西 方 天 文学 研 究 的 窗 有华 人驻 足处 ” ,均设 有该 报 代销 处 。报 纸从 时人
口; 《重学浅说 》,是近代 巾国第一本介绍西方力 眼 中 的谈 资 、消遣 品 , “变身 ” 为通报 信 息 、报道
学的教科书 ; 《光学 图说 》,是中国第一本系统展 时事 、汲取 新知 的重要 途 径 ,王韬 也被 时人 称为 “中
做 学 问 ,而 是 与友 人 集资 买 下一 套英 国印 刷设 备 ,
这 仿佛 是命 运 的暗合 。2010年世博 会 在上海 举
创 办 了 第一 张 完全 m中 国人 独立 编辑 l 叶J版 的大 型 巾 行 时 ,人 们 又记起 了王韬 和 他 的这段 文 字 。如今 ,
义报纸 《循 环 日报 》。
“是 时 一 堂听 者 无不 鼓掌 蹈 足 ,同声 称赞 ” 。他 的 传代 !我假如能把写的文章留给后世,使五百年后,
中国报业论战的第一个高峰
龙源期刊网
中国报业论战的第一个高峰
作者:徐锋
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8年第24期
近些年,中国新闻界出现了一种“时评现象”,专家称之为“时评勃兴”。
其实回顾中国报业的少年时期,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早期的中国“新闻纸”,更多是一种“评论纸”,并非以“新闻”为重点,而恰恰是以“评论”为主业的。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循环日报》创始人王韬曾坦言:我办报,就是为了“立言”。
他立言的渠道,就是评论。
新闻史书在评价其历史贡献时,第一点必然提到“他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康、梁的维新运动,也是始于政论报纸,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甚至于“只有论说一篇,别无纪事”。
维新派主将梁启超的政论情结,则更是特色鲜明——大名鼎鼎的维新派机关报《时务报》,梁启超每天要为之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其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以至于“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据说当时上至京城省会,下至穷乡僻壤,无人不知广东新会人梁启超的大名。
20世纪初,待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伴其出场的,也是一张张漫天飞
舞的政论报纸,其中包括陈少白的《中国日报》、幸士钊的《苏报》等等,均是“排满”、“排康”的激越言论,鼓吹革命,振聋发聩。
近代爱国布衣王韬阅读答案
近代爱国布衣王韬阅读答案王韬1828一1897字紫诠,号仲搜,江苏吴县人。
他出身于读书世家,“少好学,资赋颖敏,迥异凡儿,读书数行俱下,一展卷即能终身不忘。
”然而,他却不喜爱八股时文,“虽勉为之,亦豪放不中绳墨”。
他十八岁时在昆山以第一名考中秀才,第二年到南京乡试却未能考中。
此后,他即转而学习经世致用的学问。
1849年夏,王韬的父亲在上海病逝。
为生计所迫,王韬受聘到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办的墨海书馆工作。
深受林则徐、魏源等影响的王韬,阅读了许多西方有关科学、史地等著作,思想上受到启发。
对西方先进思想、技艺的了解,使他认识到“西夷”不同于一般的夷狄。
针对中国积弱的现实,他继魏源之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王韬用向当权者上书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意见。
1859年,他在给江苏巡抚徐有壬的信中,提出了“和戎、防海、弭盗”三大主张,徐有壬对其建议很重视。
可是,徐有壬不久即故去一王韬在失望之余又向上海道吴煦等献策,吴煦等虽采纳了他的某些建议,却未重用他,这使他很失望。
在“西事方殷,海疆多故”之际,王韬忘却了个人的饥寒,深为国家命运担忧。
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此岂肉食者所能远谋,而草野布衣所私心窃虑者也”。
他在同朋友谈论国事时,“往往声震四壁,或慷慨激昂,泣数行下”。
1861年,李秀成领导太平军向上海发动了第二次进攻,满怀失意的王韬在避难回乡后出于一展抱负的想法,于1862年初上书太平军,建议太平军停攻或缓攻上海,力争长江上游以巩固后方。
这个策略是很合理的,但可惜太平军未能采纳。
后来,此书落入清军手中,王韬因“通贼”而受到通辑,被迫逃到香港。
王韬到香港后,没有可能再参加秀才必须进行的岁试,这使他失去了秀才身份,成了地地道道的“布衣”。
王韬在香港曾与英国学者理雅各合译中国的四书五经,理雅各回国后,他又应邀去英国与其继续合作。
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文明使他大开眼界,促进了他对西方的认识,对他整个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英国居住的三年中,王韬仍时时关注着苦难的故国,如其诗中所写,虽然“九万沧溟掷此身p,仍“尚戴头颅思报国”。
查漏补缺
论述类文本阅读
• 1(1)B(文中的“自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老百姓”, 即用老百姓喜欢的方式。) • (2) ①完全依照大众流行文化的口味来选 择讲座的内容和讲师;②改变了讨论节目 的讲法,讲座深入浅出;③讲座者借鉴了 电视剧的方式,在讲座中善于设置悬念, 讲究故事性。(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 4分,答对3点得5分。)
哑巴与春天
• 5.(1)①自然界的积雪;人与人之间的冷 漠。(2分。每点1分) • ②对美的热爱、对爱的渴望;能与大家一起 劳动的喜悦。(2分。每点1分) • (2)①自然界的春天;②充满着爱与美的 生活环境;③有平等的生活权利;④有尊严 的生存地位。(5分。答对1点得1分,答对4 点得5分)
• (3)①结构上与前两处描写达子香花开放 形成呼应(2分);②达子香花“依然”绽 放,老哑巴的生活却发生了改变(2分), 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与思考(2分)。 • (4)要点: • ①阅读:表达了作者对尊严受到伤害的老 哑巴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周围冷漠环 境的一种无奈和抗议(3分);②延伸:举 例分析(4分);(3)语言表达(3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 2(1)B(B“主张西化”有误;) • (2)①王韬创办了中国人真正独立拥有的 第一份新闻报纸,而且是第一份传播改良主 义思想的报纸,对中国社会变革影响巨大而 深远;②王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 家,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③王韬提倡新 闻自由,④王韬主张新闻议政,⑤王韬强调 新闻的教育功能,⑥王韬要求新闻从业人员 要德才兼备等,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 开创性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诗歌鉴赏
• 1.(1)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 矛盾心理,表达了对渔樵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 情。(3分) • (2)①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 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 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 “残云”,中条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 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②化静为 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 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 远、宁静。(4分,各2分)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论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之一, 他的办报思想和他所开创的报刊政论文体, 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的新闻思想可概括为新闻自由、报刊功能以及报刊人才选用三个方面, 这些思想对于近代中国报刊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个办报高潮, 始于戊戌变法时期,它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期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70余家, 他们的办报活动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使报刊成为进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和宣传救亡图存的“利器”。
其中也涌现了一批政论家, 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政论报刊。
而王韬作为我国“具有专门办报思想的第一人”, 他在主持《循环日报》工作的十年间, 不仅开创了新的报章文体, 而且还撰写三篇专文表达报学思想, 在开放的心态和“君民共主”的政治理想层面上要求清廷放宽言禁, 阐明报纸的功能、办报的目的、新闻自由思想以及办报人员选用等问题, 这些内容构成了王韬新闻思想的全貌, 代表了国人办报之初在新闻理论方面的最高水平, 也昭示了王韬对中国新闻学的突出贡献。
一、关于新闻自由思想的阐述纵观整个封建社会, 言禁永远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捍卫王朝统治的一个关键环节, 而言禁的顶峰当属清朝, 即便是在晚清末年出现的传教士办报, 也不得不顾及到清朝廷严苛的言禁制度。
而王韬是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
他举伦敦的《泰晤士报》为例, “国家大事视其言以别”说明如果报纸编排得当并广泛发行, 便能影响事态发展, 并有效地阻止当政者权力滥用。
所以他一再呼吁进行放宽言禁, 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允许报纸“指陈时事, 无所忌讳”, 便以形成“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清议之风。
王韬的观念虽然用的是儒家传统中的实用理性的思考方法, 但毫无疑问的是, 近代意义的报业及报纸观念正是在王韬这些成长于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向西看、把西方作为参照对象的过程中导入的。
第一讲 中国近代报刊开拓者——王韬
理雅谷
•王韬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馆避难数月后, 逃到香港。 •1862年10月4日,王韬到达香港,结 识英国汉学家、英华书院院长理雅谷, 帮助他翻译中国古典经籍。 •1867年底,随理雅谷到英国,1870年 回国。 •1874年1月5日,和黄胜创办《循环日 报》。 •1879年出游日本。 •1884年回上海,为《申报》的重要撰 稿人。 •此后出任上海格致书院掌院 •1897年因病去世。
王韬 名字及 出生地
王韬 家庭 成员
父亲王昌桂,字肯堂,“著籍学官, 邃于经学,九岁尽十三经。 母亲朱氏为苏州城外陈墓镇人,能 诗会赋,知书识礼, 兄弟姐妹六人,三个哥哥都在刚刚 出生十日间“以痘疾早殇”。 弟弟王利贞因吸烟成瘾,二十七岁 谢世。 姐姐王瑛长王韬三岁。
王韬 经历 简述
•1845年,王韬考中秀才。 •1846年,参加南京乡试,未中。后来, 王韬对科举考试产生厌倦,未再投考。 •1848年拜见墨海书馆负责人:传教士麦 都思。 •1849年秋,任墨海书馆中文编辑。 •任职期间,多次上书清政府当局,献 “御戎”、“和戎”、“平贼”之策,但 未受重视。 •1861年春,陪同外国传教士到太平天国 京城南京游历,结交太平天国领导人。 •此后上书给苏州地方长官刘肇军《上逢 天义刘大人禀》,后被清军缴获。清政府
课程内容简介
水门事件 西方名记者点评 王韬 邵飘萍与林白水 范长江 邹韬奋 外国记者与中国革命 (史沫特莱和斯特朗) 斯诺和《西行漫记》 邓拓 穆青
中国著名记者名录
田海歌—海明威 刘唐庆—李普曼 崔 亮—法拉奇 王祝平—王 韬 陈 凯—邹韬奋 郑 智—史量才 路晓萌—范长江 十八 喻 丹—黄远生 刘 韬—储安平 贺山秀—梁启超 齐 娟—邵飘萍 蒋 雯—胡政之 蔡 静—张季鸾 冯 艺—成舍我 朱 丹—林白水 贾 淋—王芸生 何云宝—瞿秋白 岳 念—徐铸成 陈 雪—廖承志 李万霞—子 冈 汪 玲—艾泼斯坦 王琬清—羊 枣 潘 虹—白修德 胡延娟—史沫特莱 邓 玲—韩 丁 刘珈岑—斯特朗 杨茂霞—杨 刚 黄玉兰—埃德加· 斯诺 欧 阳—约翰· 里德 吴宗晏—赵浩生 黄思逾—费彝民 余 娜—邓季惺
王韬:中国历史上首位报刊政论家——中国新闻社会史的视角
王韬:中国历史上首位报刊政论家——中国新闻社会史的视
角
邓涛
【期刊名称】《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8(022)002
【摘要】著名报人王韬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持<循环日报>--一张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他是其报言论的灵魂,风行一时.王韬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理论与新闻思想,是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邓涛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武汉,43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
【相关文献】
1.谈王韬的报刊思想及其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开创意义 [J], 赵敏
2.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兼评《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变迁》 [J], 赵世瑜
3.转型知识分子新的言说方式——我国第一个报章政论家王韬及其报章政论浅说[J], 魏先努
4.中国新闻传播通史研究的"新史学观"——基于对《中国新闻社会史》一书的分析[J], 刘俊
5.社会史研究最新成果呈现与前景展望——记第十六届社会史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国际学术研讨会 [J], 路彩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王韬是我国新闻史上的开山人物,他提出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政论思想、报刊功能理论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开创意义。
同时,由于受时代和个人的局限,王韬的新闻思想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言论自由、政论思想、报刊功能理论同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矛盾与妥协上。
创新之处在于辩证地看待了王韬的新闻思想,不仅分析了他的思想对我国新闻发展的贡献,而且探究了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该思想的局限性。
标签:王韬;新闻思想;开创意义;局限性王韜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政论家。
王韬是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开山人物,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
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称赞他为“中国报界记者名闻世界之最早的一位”,林语堂称他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他创办的《循环日报》是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日报。
在办报及发表政论的过程中,王韬积累了丰富的新闻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王韬的新闻思想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一)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冲破“言禁”的第一声呐喊如果说约翰·弥尔顿是西方提出言论出版自由的第一人,那么王韬就是在中国最先提出报刊言论自由思想的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西方各国的报业相继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时,正处于清王朝统治之下的中国却开始实行“言禁”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王韬提出了言论自由的主张,他要求清政府放宽言禁,允许地方办报,鼓励民间报业的发展。
他认为,办报应当直言不讳地揭露时弊,形成“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清议之风。
王韬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中弢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三篇文章中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由报刊思想[1]91-92。
王韬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中体现出了民本思想,即他在《园文录外编》中阐述的“重民”思想,这集中体现在他对民间办报的重视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国报业第一人:王韬》有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中国报业第一人:王韬
施亮
林语堂曾经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王韬是江苏省苏州人,他的父亲为乡村塾师,亦是饱学之士。
王韬少年聪慧,
从父苦读古代经史。
1847年,王韬父亲在上海设馆授徒,也有学者推测他为英
人所设的墨海书馆服务。
次年春天,王韬至上海探望父亲,在墨海书馆首次与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及两个女儿会面,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
这次相见时,麦都思盛意邀请王韬留墨海书馆工作,但王韬却未应邀。
第二年农历六月其父
去世,王韬因经济窘迫,遂应聘至墨海书馆,从此接触西学,耳目为之一新,
一生事业始发轫于斯。
王韬于1870年重返香港,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为《华字日报》撰稿。
不过,这份
由外国人掌控的报纸当然不会为中国人说话。
他颇感言论不自由的束缚,很多
自己的政见不能得到充分表达。
四年后,他在友人黄平甫帮助下集资买下原英
华印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了中华印务总局。
随后又创办了《循环日报》。
这
是第一份“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新闻政论性报纸,也是清末第一份传播改
良主义思想的报纸。
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自办报纸出版时间最长也影响最
大的。
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他与香港报业人士交往甚密,比如
《华字日报》的陈廷蔼等都是其好友,良好的人脉关系使他在报业声望很高。
中国知识分子古来就有“清议”传统,王韬在报纸上以“遁窟废民”、“天南
遁叟”、“欧西寓公”等笔名撰写的政论文章大都刊登在“中外新闻”栏目里,据学者研究约有上千篇,大概分为三种内容:一是评说国际时事和中外关系;
二是呼唤社会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方面;三是议论社会生活
中如防火、防盗、禁赌、赈灾等实际问题。
他还邀请了郑观应等具有早期改良
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写文章,痛陈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主张学习西方,变法
自强。
《循环日报》的新闻版分“京报选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
等栏目。
除日报外,每月另出月报一册,选择重要新闻和评论文章汇编而成,
单独发行。
《循环日报》还有固定的商业性专栏,如“香港目下棉纱花匹头杂
货行情”、“公司股份行情”、“船期消息”等,商业经济信息占了一版、四
版两个版面,新闻占了二版全版和三版半个版面。
全报约一万八千字,商业经
济交通信息占一万一千字,新闻占七千字。
由于经济版适应了香港、广州及澳
门地区华人贸易的需要,成为了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使之能长期维持经济独立。
经过多年办报,王韬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他在许多论文中阐述了办报目的、报纸职能与作用,报纸应该坚持的立场及主笔的遴选等。
他提倡报刊应发表自
由言论,彰显其民主议政的职能;主张加强报刊信息沟通的功能,担负起“广
见闻、通上下”的桥梁作用;还强调报刊应当“辅教化”,明确其去恶扬善和
开启民智的社会责任。
他特别呼吁报业从业人员应该道德高尚,通晓古今,因
为报纸不仅要“博采群言、兼收并蓄”,传播新知识,而且要评论时事,开启
民智;“纪事”和“述情”两方面都要求报人有“通才”的业务素质。
王韬以《循环日报》主编身份,应日本《报知新闻》邀请,1879年前往日本进
行为期四月的访问。
这次访问被认为是“中日两国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第一次交流”。
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他深刻感受到明治维新后
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变。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国内的文字、文化、风俗甚至政
治生活领域都存有中国古风,所以他总情不自禁将两国加以互相比较。
他认为,中国应该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政治变革经验,提倡西学,发展工商业和新
式交通事业。
但是,他也对当时日本社会盲目崇拜西方、全盘西化等种种做法
持否定态度。
日本之行使他思考了很多,后来写成了《扶桑纪游》一书。
他晚
年时中日关系紧张,发生甲午战争,他由于对日本社会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
所以能够提出对付日本的诸多方策。
王韬于1884年重归故国,主持格致学院,后来发展为岭南大学,曾经为国内培养了许多人材。
王韬在这一段时间,曾经与洋务派的丁日昌、盛宣怀等官宦交
往甚密切,但他更多的精力放在著书立说上,写了不少文章主张在中国实行君
主立宪政体,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
他反对闭关自守,
呼吁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机。
1897年秋,王韬阖然长逝于上海寓所。
[注]王韬(1828-1897):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原名得宾,1862年改名韬,字紫诠,号仲韬,又号天南遁叟、蘅华馆主等。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王韬曾经为香港《华字日报》撰稿,自己的政见无法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他自办报纸的动因之一。
B.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之后,身体力行,经常在该报纸发表政论文章,针砭时事,主张西化。
C.王韬在业界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报纸又办得内容丰富务实,形式多样,因而能长期保持经济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