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统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统计》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调查和统计的基本概念,理解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2.掌握小范围数据的统计和表示方法。
3.能够通过图表进行数据分析,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调查和统计的基本概念。
2.数据的统计和表示方法。
3.图表的分析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2.利用图表进行数据展示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2.板书、彩色粉笔、图表样本。
3.学生调查表格和问卷。
4.台式计算机和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统计”的字样,询问学生对统计概念的理解,引出调查和统计的目的及意义。
2. 学习内容(20分钟)•使用实例引出调查的基本方法。
•讲解数据的整理和分类,引导学生认识数据的重要性。
•介绍常见的数据表示方法,如表格、条形图、折线图等。
3. 讲解示范(15分钟)老师用学生调查的实际数据进行讲解,展示如何整理数据并绘制图表,引导学生思考数据背后的关系和规律。
4. 练习(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范围的调查,并根据数据绘制图表,交流和归纳调查结果。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调查和统计的重要性,展示学生绘制的图表,让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有更深入的理解。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一项小调查并整理数据,绘制对应图表,并用一段文字总结调查结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实际调查和图表绘制的练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
以上是《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课《统计》的教案,希朋能够帮助老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工作。
条形统计图(一)(第一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条形统计图(一)(第一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内容包括:1. 条形统计图的定义和特点;2.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3. 运用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目标:1. 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3. 能够运用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难点:1. 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2.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3. 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能力的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条形统计图模型、数据卡片、图表纸等;2. 学具:铅笔、直尺、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条形统计图,引起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2. 讲解概念:介绍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条形图的结构、横轴和纵轴的含义等。
3. 制作方法:详细讲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包括收集数据、确定横轴和纵轴的刻度、绘制条形等。
4. 实例演示: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展示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步骤进行操作。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如比较不同类别的数据大小、趋势等。
6. 练习巩固: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条形统计图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板书设计:1. 条形统计图的定义和特点;2.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3. 运用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作业设计:1. 制作一个条形统计图,展示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2. 分析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相关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例、讲解概念、制作方法、数据分析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统计》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统计》教学设计与反思武宁县第五小学俞海宁五、课堂小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预设:1、会测量、统计身高、体重。
2、会将两个统计表合并3、认识统计图中一格可以表示5梳理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课后延伸讲述自己日常创卫中捡拾垃圾的事例,计算创卫事例的次数,做好统计工作。
提供日常记录表样表,供学生参考制作,指导日常德育行为。
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板书设计统计一格表示5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统计课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活动参与态度(30%)统计体验情况(15%)统计方法、技能掌握情况(40%)创新精神、能力发展情况(15%)研究成果(30%)合计(自评占30%,互评占25%,教师评占45%)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总分等级学分教学反思1、本课内容看似非常简单易教,但如不认真组织,课前没充分准备,如先测量身高体重,以及事先精心准备课件,就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2、本课非常适合合作完成,充分利用小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但老师要注意“假学”现象,避免少数同学未扎实掌握统计知识,在分析统计表中数据原因时,力争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知识面。
3、本课非常适合与学生日常行为想结合,渗透德育教育,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统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统计》(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优秀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在课堂练习中,对学优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不让学困生掉队。
一、教材分析根据录音内容,判断下面的图片是否与录音内容相符,符的在图片下面的括号里打“√”,不符的打“×”。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我就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正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带有课题的一句话,用“~~~~~~~”画出。
(“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展现教材丰富的过程,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能力。
设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灵活性和实践性。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交流、合作、探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提供动物运动会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
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人教标准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第一课时)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教学目标: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复式统计表评课稿(精选5篇)
复式统计表评课稿复式统计表评课稿(精选5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下面小编带来复式统计表评课稿。
复式统计表评课稿篇1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的第一课时,在这节课的教学,陈老师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统计一年级、二年级的体重,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整节课,陈老师语言和蔼可亲,有亲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复习导入:虽然学生在一年级时初步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
但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已经记忆模糊了,复习导入做的不够,为后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隐患。
2、数据记录:在探究过程中,每个学生轮流起来报自己在一年级时的体重,其他学生记录,其实二年级的学生统计能力还达不到如此熟练,这就造成了数据记录混乱,一年级时的体重就没记清楚,二年级时的体重记录的就更混乱,后面的复式统计表就没法完成。
老师对学生能力估计失误,是造成本节课不够成功的关键。
时间拖沓,后面的练习根本没有时间完成。
我认为可以这样改进,学生说体重时,老师要求放慢速度,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记录,这样就不会造成数据统计两遍,还不准确的局面。
3、统计表:陈老师在统计表的表头问题处理上做的特别好,能够让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探知,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的透彻。
4、板书:整节课,黑板上除了板书课题外,没有任何板书。
每一节课,黑板上都应该呈现出这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即使在课件中已经出示过了也不能代替板书。
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让我们一起认真学习,认真研究,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
复式统计表评课稿篇2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条形统计图(一)(第一课时)(说课稿)二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条形统计图(一)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理解条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用途;2.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3.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数据的大小和趋势。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数据的分析;2.教学难点:图形的解读和数据的比较。
四、教学准备1.程序:Microsoft Excel;2.工具:投影仪、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家长会的情况,引发学生对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兴趣,并给出以下问题:•你觉得家长会怎样才算成功?•有哪些活动是最受欢迎的?(2)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生产出相应的数据,然后汇总数据并绘制条形统计图。
2. 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用途(1)给出条形统计图的定义,并说出它的用途。
条形统计图是一种常用的数据表示方式,通常用于表示一组数据中各项数量之间的差异和趋势,数据用垂直条状图形表示,可利用条形的长度比较不同数据的大小和趋势。
(2)分析并讨论一些实际例子,如消费水平、图书销售等。
3. 制作条形统计图(1)介绍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首先,打开 Microsoft Excel 程序,创建一个新的工作表;•然后,分别输入横轴和纵轴的标签,并输入数据;•接着,选中数据和标签,然后点击“插入”菜单中的“条形图”;•最后,选择合适的样式并进行调整。
(2)演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具体步骤,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4. 数据的分析(1)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并回答以下问题:•哪些数据最大?•哪些数据最小?•哪些数据的差距最大?•哪些数据的趋势较明显?(2)分别对每个问题进行讨论,并让学生自己制作相应的条形统计图。
六、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用途,以及制作方法和数据的分析。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统计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 学生能够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简单的数据分析。
2. 难点:用图表表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游戏的方式引入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约30分钟)-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数据,如何收集数据,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
- 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数据,从而得出一些结论。
- 数据的表示:教师可以介绍如何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如条形图、柱状图等,并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图表。
3. 练习与反馈(约20分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小结与作业(约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年级下数学课件-统计-人教
对比分析和趋势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不同对象的数据 ,发现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数据分析的常见错误
数据解读错误
数据源不准确
对数据的误读或误解,导致错误的结论。
数据来源不可靠或数据质量差,影响分析 结果。
样本偏差
忽略变量间的相关性
样本选取不具有代表性,导致分析结果偏 离总体特征。
在分析过程中忽略了变量间的相关性,导 致分析结果不准确。
05
练习与巩固
基础练习题
总结词
巩固基础概念
详细描述
基础练习题主要针对统计的基础概念,如分类、整理数据、制作简单 统计图表等,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总结词
培养基本技能
详细描述
通过基础练习题,学生可以逐步培养对数据的观察、分类、整理和简 单分析的能力,为后02入题
详细描述:综合练习题注重统计知识的综合运用,题 目涉及多个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03
详细描述:综合练习题鼓励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分析 和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04
总结词:培养创新思维
THANKS
感谢观看
特征。
统计的基本步骤
统计通常包括明确问题、设计调 查方案、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分析数据和解释结果等步骤。
统计的重要性
决策依据
指导实践
统计结果可以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数 据支持,帮助他们做出科学、合理的 决策。
统计结果可以指导实践工作,例如在 市场营销中,企业可以通过统计了解 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从而制定更 加精准的营销策略。
02
统计图表
柱状图
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
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数学说课稿篇1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分类统计".《数学课程标准》将分类统计安排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体系中,总体目标是: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说教材本节课教学教材94页的例题,完成95页"想想做做"第1、2题。
例题呈现了学生感兴趣的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场景图蕴含了可以分类统计的诸多信息。
之后教材提出问题:"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自觉观察场景图,从而很自然地想到每种动物分别有多少只和参加两项比赛的动物各有多少只的问题,并产生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心理需求。
教材这样安排,使学生看到不同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是以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不是为了不同分类而不同分类。
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材呈现了两张统计表,一张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一张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让学生自己从图中收集信息,分类整理后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经历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后,教材安排学生比较两次统计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是按不同标准将动物进行分类的,感受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必要性。
同时让学生分析从每张表格中知道了什么,即学会简单分析数据的方法,又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把已有的信息(小动物、花、水果等)通过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活动进行整理,从中获得一些感兴趣的数据。
一年级(下册)学习了在随机发生的事件中,用符号分类记录,获得有意义的数据。
二年级(上册)学习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有些事情一定发生、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
本节课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积累开展分类统计活动的经验,并为学生以后学习复式统计表打下基础。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平均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2.过程与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小组讨论、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方法。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分的概念进行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平均分的定义:即将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个数得到的数值。
•举例说明:例如有4个同学,分数分别是80、85、90、95,计算这4个同学的平均分是多少。
3. 计算练习(15分钟)•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学生可以自行讨论,然后展示答案并交流。
4. 拓展应用(10分钟)•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分的概念来解决。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解决方案。
5. 总结(5分钟)•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加应用平均分的思维方式。
四、课堂作业1.计算以下一组数据的平均值:60,70,80,90。
2.思考并记录下生活中其他可能应用平均分的例子。
五、板书设计•平均分: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个数得到的数值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练习题以及拓展应用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并培养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条形统计图(一)(第一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条形统计图(一)(第一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中的一节教案:条形统计图(一)。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材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够自己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难点则是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能够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大小和比较数据的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电脑、投影仪、条形统计图模板、彩笔等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践情景引入,拿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
2. 讲解:接着,我通过PPT展示条形统计图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3. 演示:我利用条形统计图模板和彩笔,现场演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
4. 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组数据,尝试制作出条形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条形统计图定义:用条形表示数据的一种图表。
特点:直观、清晰、容易比较。
作用:表示和比较数据的大小。
七、作业设计数据:小明有10个苹果,小红有15个苹果,小刚有20个苹果。
答案:用彩笔和条形统计图模板,制作出一张条形统计图,横轴表示姓名,纵轴表示苹果数量,每个姓名对应一条条形,条形的高度表示苹果的数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掌握得比较好,但在数据的处理和比较上还需要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让学生进行数据的处理和比较,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我也会让学生尝试制作更复杂的条形统计图,提高他们的图表制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我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平均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平均分人教新课标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一起学习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单元第一节——平均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我们理解平均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课标教材,我们将学习第35页到37页的内容,这部分主要包括平均分的定义、如何将物品平均分给多人以及如何计算平均分。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如何将物品平均分给多人,并能够独立计算平均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如何计算平均分。
难点则是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无论物品多少,只要数量相同,每个人分到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些小玩具,代表我们要分的物品,还有白纸和彩笔,方便孩子们在练习时记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先给每个孩子发一个小玩具,让他们自己玩一会儿,然后问他们,如果我们要把这些玩具平均分给旁边的小组,我们应该怎么做?2. 讲解:接着,我讲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孩子们看到无论物品多少,只要数量相同,每个人分到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3. 练习:然后,我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将玩具平均分给旁边的小组,并记录下他们的计算过程。
4. 讲解:在孩子们练习的过程中,我巡回指导,解答他们的问题,并讲解了一些常见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平均分”三个字,并在旁边画了一些小玩具,表示我们要分的物品。
然后,我写下了“每个人分到的数量都是一样的”这句话,让孩子们明白平均分的本质。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小明有12个橘子,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橘子?答案:每个朋友能分到3个橘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孩子们对平均分有了基本的理解,但在计算过程中,有些孩子还是有点困惑。
我想,在下一节课中,我应该更加详细地讲解计算方法,并多给孩子们一些练习的机会。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1这次说课,选择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统计》。
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法及学法指导、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先说教材:1、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 2 个单位。
这一部分内容,是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的继续,同时又是为下学期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 5 个单位)进行知识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过渡衔接的作用。
2、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
3、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个代表 2 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用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情况:接下来,是对二年级学生情况的分析。
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具备了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记录方式,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 个表示 1 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另一方面,除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基础以外,与一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的概念,能够说出数据的一般收集方法。
2.能够运用调查方法,有序地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
3.掌握用数据表达事物数量的方法,运用其表示实际事物或情况。
4.能够通过数据的比较分析,形成初步结论。
二、教学重点1.数据的概念及收集方法。
2.数据的整理与表达。
三、教学难点1.运用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制作简单的数据表格。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数据表格、调查问题。
2.学生准备:笔、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解释数据的概念,为学生打开思维。
2. 知识讲解1.数据的概念:数据是描述事物或情况的各种符号、数字或文字,并介绍数据的分类。
2.数据的收集方法:讨论数据的收集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获取数据。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调查:老师给出调查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收集数据。
2.数据整理与表达:学生们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并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
4. 比较分析1.数据比较:学生们就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讨论数据的特点和联系。
2.得出结论:根据数据的比较分析,学生们形成初步结论,展示出数据的价值和意义。
5. 练习与检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老师全程指导和纠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技能和表达方法。
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七、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整理一组自己感兴趣的数据,并用数据表格表示出来。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这一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时课件
授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江小燕
大家好,我叫小蟹 。你知道我长了几 条腿?
8条,你
真聪明,答 对了。
这是我的好朋友,同学们 你知道我们两一共有多少只 脚?(你知道表示几个几, 会写乘法算式吗?)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一共有 多少只脚?(你知道表示 几个几,会写乘法算式吗 ?)
蟹的 只数 腿的 条数
同学们,你会填下 面的表格吗? 1 2 3 4 5 6 7 8
8 16 24 32 40 48 56 64
小蟹的问题又来了,你会用 上面的表格编写乘法口诀吗? 赶紧试试吧。
拍手歌:一只螃蟹八条腿 一只螃蟹几条腿,一只螃蟹(8)腿 两只螃蟹几条腿,两只螃蟹(16)腿 三只螃蟹几条腿,三只螃蟹(24)腿 四只螃蟹几条腿,四只螃蟹(32)腿 五只螃蟹几条腿,五只螃蟹(40)腿 六只螃蟹几条腿,六只螃蟹(48)腿 七只螃蟹几条腿,七只螃蟹(56)腿 八只螃蟹几条腿,八只螃蟹(64)腿
打开课本, 我们来看看书上 的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 第1题
5 ╳ 8+8=
6 ╳ 8+8=
3 ╳ 8+8=
4 ╳ 8 - 8=
6 ╳ 8=
8 ╳ 6=
7 ╳ 8=
8 ╳ 7=
4 ╳8=
8 ╳ 4=
3 ╳ 8=
8╳ 3=
想想做做: 第2题
8 ╳ 2= 4 ╳ 8= 2 ╳ 8= 8 ╳ 8=
5 ╳ 8= 3 ╳ 8= 8 ╳ 6= 8╳3=
8 ╳ 1= 8 ╳ 7= 7 ╳ 8= 8 ╳ 5=
小思考:
有4张八仙桌,每张八仙桌 可以坐8人,一共可以坐多少 人?
第三单元统计(整单元教案)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统计(整单元教案)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学生将学会使用图表和图形来展示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和图形来展示数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的掌握。
2. 图表和图形的正确使用和解读。
3. 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笔记本、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
2. 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3. 示例:通过一个实例,展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4. 练习: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练习。
第二课时:图表和图形的使用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图表和图形的使用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图表和图形的使用方法和步骤。
3. 示例:通过一个实例,展示图表和图形的使用的过程。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图表和图形的使用的练习。
第三课时: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的必要性。
2. 讲解:讲解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示例:通过一个实例,展示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的过程。
4. 练习:让学生进行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的练习。
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图表和图形的使用3. 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作业设计:1. 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根据实际问题,使用图表和图形来展示数据。
3. 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
课后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图表和图形的使用、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1)班小同学喜欢的动物
同学21: 同学26: 同学22: 同学23:
同学24: 同学25: 同学27: 同学30:
同学28: 同学29:
二(1)班小同学喜欢的动物
同学31: 同学34:
同学32: 同学35: 同学37:
同学36: 同学39: 同学38: 同学33: 同学40:
返回
统计表
喜欢的 人数 动物
条形 统计图
(1) 每格代表( 2 )人。 (2) 喜欢( 兔子 )的人数最多。 (3) 喜欢 的比喜欢 的多( 10 )人。
二(2)班最喜欢的动物 统计表
喜欢的 人数 动物
12
10 14
7
(人) 16 14 12 10 8 6 4 2 0
条形 统计图
活动
体育项目 喜欢的人数
跑步
跳绳
游泳
16
条形 统计图
数学明星组分数统计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分数
12
8
4
12
8
4
(1)哪种车最多?哪种 车最少?
答:小汽车最多, 大客车最少。
(2)面包车和大客车 一共有多少辆?
8+4=12(辆) 答:面包车和大 客车一共有12辆。
统计表
喜欢 的动 物
人 数
8
10 16
6
(人) 16 14 12 10 8 6 4 2 0
每格代表2个单位, 半格代表1个单位。
8
10 16
6
(人) 8 7 6 5 4 3 2 1 0
统计图
统计表
喜欢的 人数 动物
8
10 16
6
(人) 8 7 6 5 4 3 2 1 0
统计表
喜欢的 人数 动物
8
10 16
6
(人) 8 7 6 5 4 3 2 1 0
统计表
喜欢的 人数 动物
8
10 16
6
(人) 16 14 12 10 8 6 4 2 0
10
18
体育项目 喜欢的人数
(人)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跑步
跳绳
游泳
16
10
18
条形 统计图
跑步
跳绳
游泳
(人)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条形 统计图
跑步
跳绳
游泳
(1)喜欢(跳绳)的人最少。 (2)喜欢跳绳的比喜欢游泳的( 少8 )人。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
统计第一课时
数学课堂明星组赛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动物?
二(1)班同学喜欢的动物
同学1: 同学8: 同学10: 同学6: 同学3:
同学2: 同学7: 同学9:
同学4:
同学5:
二(1)班小同学喜欢的动物
同学11: 同学12: 同学13: 同学14: 同学19: 同学15: 同学16: 同学17: 同学18: 同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