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关资料
从百草到三味书屋的概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概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小栓子在童年时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段生活经历。
小栓子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天真、活泼和好奇。
在百草园里,他与各种植物和动物接触,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他喜欢听爷爷讲故事,尤其是关于草药和中医的故事。
这些故事激发了他对中医的浓厚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栓子被送到了村里的三味书屋学习。
这里的老师是一个严厉但有学问的人,他对小栓子的中医梦想并不支持,认为一个农村孩子应该踏实地学习经典文学和数学等学科,以便将来能够谋生。
然而,小栓子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梦想。
在书屋里,他利用课余时间偷偷研读中医书籍,并向村里的老中医请教。
他的努力逐渐得到了回报,他开始掌握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和技能。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小栓子救治了一个生病的老奶奶,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不顾老师的反对,决定走上中医之路。
尽管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小栓子始终坚持不懈,最终成为了一名备受尊敬的中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小栓子的故事,展现了童年时期的纯真、善良和勇敢。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只要我们勇敢地去追求并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7篇】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7篇】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1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品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鲁迅先生的童真,享受着鲁迅先生带给我们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
在《朝花夕拾》中,令我回味无穷的就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百草园,这个百草园在大人的心目中可能只是一个杂草园,但在鲁迅先生心里确是他的乐园。
他听长妈妈说过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还听长妈妈给他讲过的故事,这使鲁迅先生体会到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到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多么的充满乐趣。
我们都知道这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的,并且鲁迅先生写的时候已经年事过百了,可鲁迅先生写的还是那么充满童趣、天真好像就在眼前一样。
或许我也向往这种生活吧!在不经意间也把我给感染了。
我的童年也是充满乐趣的,和朋友一起郊游、一起去看孤儿院的小朋友、一起去捉蝴蝶。
这都是我们的回忆,我们虽然留不住童年但却可以把他留在回忆中。
鲁迅的文章与朱自清、范爱农的都不一样,他们三人各具各的特色。
鲁迅先生的文章正如王羲之的书法一样别具一格。
朝花夕拾的意思可不止有早晨的花朵夕阳西下时采集这样的意思,还有人的一生很短暂且生命很宝贵,要求人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对人民有益的事。
比如年轻时时所做的点点滴滴到年老的时候回忆总结不缺遗憾这样的内涵。
我们的童年梦已经碎了,所以只有靠回忆来把童年藕断丝连起来。
因为梦是千变万化的,只有不断追求才能梦想成真。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2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好一会儿,时间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完美的童年时光。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欢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承上启下
1—8段:回忆 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告别 百草园去 书塾读书
10—结束:回忆 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文章解析
1.课文开头,作者是怎样介绍百草园的?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 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 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 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 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 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 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 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扫 露 支 撒系 牵看拉 罩
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使读 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表现出捕鸟时的兴 奋惊喜之情,不点乐源,却乐在其中。
品质
“先生,‘怪哉’这虫, 是怎么一回事?”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 拗过去……
由“戒尺不常用”可以看出先生很少体罚学生,说明 先生是一个和蔼、严而不厉的老师。
由“我”问“怪哉”虫看出他的方正、质朴,由远见的 都送孩子到他的私塾来读书,可见他是学识渊博的人。
作者说“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确 凿” 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 不确定,“确凿”表示 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 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 为追忆儿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主要体现在哪 些方面?
蟋蟀(shuài)油蛉(línɡ )斑蝥( máo )蝉蜕( tuì) 竹筛(shāi ) 拗( ǎo )攒成(cuán )倜傥(tì tǎnɡ) 叵( pǒ )盔甲(kuī )锡箔( xī bó)觅食( mì ) 脑髓(suǐ) 秕谷( bǐ )书塾( shú )确凿( záo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篇】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本文为您精心收集了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一第一课时一、引入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介绍鲁迅生平简历。
介绍本文。
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45岁。
他在《小引》中写道:“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
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二、整体把握1、揣摩标题含义:a)“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
“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b)全文叙写了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
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表明了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a)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怎样的思想感情?b)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
c)圈出你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字词,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强调以下要点:a)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学生讨论b)结合课后练习一3谈谈的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雪地捕鸟带来无穷 乐趣。 美 女 蛇 故 事 增
课文分析
“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 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
用三个“也许”,反复揣测,认为可能是 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
可见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留恋。 预示三味书屋将与百草园截然不同。
“我”为何留恋百草园的生活?
由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这里,“我”学到了 许多知识。这是从“我”从老师和书本中学不 到的东西。
补充材料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 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 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 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 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 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 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 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作业优化设计
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 这是因为( )。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 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 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 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 故事,能够捕鸟。
一、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 江绍兴人。 他是 我国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 。 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 说《彷徨》、《呐喊》、散文《朝花夕 拾》、诗歌《野草》等。1918年发表我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 上海。
鲁迅家世
2.作者为何要写学生画画、贪玩逃学的情节?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 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来 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 封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儿童身心发 展的束缚的不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名言
1.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 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 挤,总还是有的 。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 是牛奶。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 的人前进。 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 夫都用在了工作上。
此外还有:找出第2段文字中运用了 “比喻”、“拟人”的句子。分析这些 描写是从人的哪些五官感觉描写的。
比喻:“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 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 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 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 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2、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地方可 以看出来?
百草园是乐园,“乐”体现在“我”在百 草园中的无穷乐趣:有吸引人的景物(乐景), 有神奇的美女蛇故事(乐闻),有雪地捕鸟的 乐趣(乐事)。一个“乐”字体现了作者对百 草园的无限热爱和依恋之情。
3、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
作者写了十六种景物:莱畦、石井栏、皂 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 斑蝥。
写作特色
1、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 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 次的描述。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4、课文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叙 事、写人都真实具体,放得开,收得拢。
拓展阅读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过渡
承上启下
(9)
百草园的生活(1—8)
三味书屋的生活 (10—24)
第一段:1-8自然段 “我”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的有趣的生活。
第二段:9自然段 “我”对被送进三味书屋的猜测和对百草园
的留恋。 第三段:10-24自然段 “我”回忆童年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3、读第1段,回答: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但那却是我的乐园。 4、从后文中我们得知百草园其实是一个荒园, 那为什么在作者心中这是他的乐园呢?
一、教材P43:2题,3题
本课时讲解结束,同学们如果还有 疑问,请与老师或其他同学一起合作探 究吧!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 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 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 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 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 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 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 (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在众多的植物中,作者为什么着重写何首乌? 一是为了增添百草园的神奇色彩; 二是为了表现儿童特有的心理和情趣。
B、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
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蟋蟀、油蛉人格化,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动物们也好像在百草园中开音乐会, 体现了作者的愉悦心情与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 球…”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覆盆子比作小珊 瑚珠攒成的小球,生动形象地写出覆盆子小巧精 致的状态,体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春末:桑葚、菜花; 盛夏:蝉鸣; 秋天:蟋蟀叫。
这三个季节的景物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 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 构思的精巧。
“不必说 ……也不必说……”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复习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复习资料
一、知识结构
窜(cuàn)觅(mì)
跪(guì):两膝着地,腰和股都伸直。
拗():[ǎo ]弯曲使断,折:竹竿~断了。
[ ào ]不顺,不顺从:~口。
~口令。
[ niù]固执,不驯顺:执~。
~不过他。
确凿(què záo)轻捷(qīng jié)
云霄(yún xiāo): 1.云块飘浮的高空 2.旧时比喻极高的地位
倘若(tǎng ruò):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
多用于书面语。
鉴赏(jiàn shǎng):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啄食(zhuó shí):[指鸟] 用嘴取食。
和蔼(héǎi)恭敬(gōng jìng)
质朴(zhì pǔ)博学(bó xué)
渊博(yuān bó)
倜傥(tì tǎng):形容洒脱;不拘束。
淋漓(lín lí):1.液体湿湿地淌下,即流滴的样子 2.形容痛快
盔甲(kuī jiǎ):是人类在武力冲突中保护身体的器具,也叫甲胄、铠甲。
绅士(shēn shì):1旧时在地方上有财有势或得过一官半职的人,以地主和退职官僚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分五层。 一层(1段):总写百草园的情况。点出是“我的乐
蟋蟀( ) 臃肿( ) 人声鼎沸( ) 绣像( ) 锡箔( ) 宿儒( ) 窦( ) 柚( )
❖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宿,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儒, 指读书人。
❖ 【鼎沸】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 沸腾一样。
❖ 【菜畦】菜地。畦,园地里划分的小区。
❖ 【长吟】长声鸣叫。动词,偏正合成词, 在课文原句中作谓语。同义词:长啸。
4.题目解说
你从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 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 部分的内容
(1)按时间和空间顺序写百草园和三味 书屋
(2)文章分两个层次来写
(3)作者由童年到学习时期的成长过程
视觉
形状 光滑、高大、肥胖…… 声音 长吟、弹琴…… 味道 又酸又甜
视觉、触觉 听觉 味觉
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不必说”撇开一些东西,是为 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 “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 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 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从植物写到动物
请大家交流讨论一下写景的方法
1、抓住景物的特征 2、注意写景的层次 3、妙用修辞、增加生动、形象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讲授新课
4.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 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 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 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 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课堂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 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 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 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 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何首乌和木莲 覆盆子
讲授新课
阅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 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扫 露 支 撒系 牵 看 拉 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 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讲授新课
注意字音
záo chán sù shān suǐ
kuī
qí mì yuān bó tuì shuò
shuài shāi dǐng tì tǎng cuán liǎn
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讲授新课
理清文章思路: 以空间变化为顺序安排材料
百草园的生活(1—8)
过渡 承上启下
(9)
三味书屋的生活(10—尾)
讲授新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全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全解
一、整体感知
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也是一个充满生机、趣味无穷的儿童乐园。
在这里,有神奇的植物园,有“美女蛇”的传说,有雪地捕鸟的乐趣,还有“我”在园中快乐的童年生活。
三味书屋:是“我”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
在这里,“我”遇到了严格的私塾先生,学到了许多知识,也经历了“怪哉虫”的小插曲。
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了童年的苦与乐。
二、文章结构
百草园:描述了园中的景物、传说和童年趣事。
三味书屋:描述了书屋的环境、先生的严厉、课程和课余生活,以及“我”在书屋的成长历程。
三、重点内容
百草园:描述了园中的景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等,以及各种昆虫如蜈蚣、斑蝥等。
还讲述了“美女蛇”的传说和雪地捕鸟的乐趣。
三味书屋:描述了书屋的环境和陈设,以及严格的先生和课程安排。
文章还通过“怪哉虫”的小插曲,展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也描述了“我”在书屋的课余生活,如画画和偷偷出去游玩。
最后,作者感叹自己的童年苦与乐。
四、人物形象
私塾先生:一个严格的启蒙教育者,教学认真、严谨,但教学方法有些陈腐、守旧。
“我”: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儿童。
五、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描述,展现了鲁迅童年时期丰富多彩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感慨。
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批判。
六、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优美、生动,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等。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独特魅力,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长妈妈23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24的时候,突 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 那走来和他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25。
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生动极了。有人认为这像是闲 笔,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 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从结构角度看,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文 气贯通,毫无游离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可以想象得 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叙事为描写,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 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其魅人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作者简介
鲁迅像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樟寿、周 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从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 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笔名。其著作收入《鲁迅全集》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 校的古籍多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内容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述了作者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经历。
全文以“乐园”为中心,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中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百草园是一个充满生机和乐趣的地方,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尽情玩耍,享受童年的快乐。
而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它代表了私塾教育的陈腐和束缚。
然而,作者并没有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描述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以及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等小故事,展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这篇文章以优美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快乐和无忧,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感慨。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要内容
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要内容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中国文学家兰陵笑笑生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生动的语
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清朝末年社会风貌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以百草园为背景,描述了晋阳城中的许多世态炎凉、官场腐败、家族纷争
和人情冷暖。
主要人物有富察家的二少爷富察天和,晋阳城布坊街上阴险奸猾的商贾杜文龙,还有美丽聪明的袁天罡。
故事围绕着百草园、三味书屋以及富察家展开。
百草园是一个富商家族的园林,同时也是政界和商界的争霸之地。
在这里,富察天和与杜文龙斗智斗勇,以争夺权力和财富。
三味书屋是百草园的一部分,由富察天和创建。
这里聚集了许多文人骚客,他
们以文学艺术为乐,互相切磋和交流。
书屋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和享受,更是人物命运和价值观发生变化的缩影。
小说中的情节错综复杂,人物形象各具特色。
通过描绘商业社会的残酷、权谋
斗争的险恶、家族关系的复杂和人性的多样性,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揭示。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写作风格,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
光明、人性的善恶和复杂。
它不仅是一部宏大的家族史诗,也是对整个时代的思考和批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国近代著名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以3000字的篇幅为读者详细解读该小说的主要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
小说的背景是清朝末年,故事发生在南方一个小城市的朝阳巷内。
通过对巷内百草园、三味书屋两个不同人群的描写,小说巧妙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小说的开篇便以朝阳巷内的百草园为主要背景,描写了这个花花世界的生活和百草园内女子的低下地位。
百草园以打扮华丽的妓女为主,她们被迫沦为商品,被买卖和剥削。
小说通过对妓女明珠的描写,展示了她们的痛苦和无奈,以及背后封建社会的残酷。
同时,百草园也揭示了一些豪绅地主的丑恶嘴脸,他们在名义上宠爱妓女,实际上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和虚荣心。
整个百草园充斥着肮脏和虚伪,使读者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接下来,小说转移到朝阳巷内的三味书屋。
在巷口的小酒馆里,酒保陈寿康以及几位帮工大唱秧歌,其内容以谈论百草园妓女为主。
这里展示了人们对百草园的好奇和向往,揭示了社会下层人们对这种虚幻世界的渴望。
然而,随着酒馆喧闹的声音渐渐消散,小说进入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描写。
三味书屋是一个租界里的小酒馆,里面装饰简单,氛围较为安静。
这里聚集着不少看客、帮工和书生,其中也有一些在百草园服务过的妓女。
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和挣扎精神。
书屋的主人杨斯是一个痛苦的文人,他曾经有过一段在百草园的经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负债累累,最终变得一贫如洗。
他看似平庸,但内心却充满了不甘和对自由的向往。
书屋里的人们对杨斯充满了同情和欣赏,大家互相支持、勉励,共同寻找一种摆脱困境的出路。
小说的结尾是对杨斯的追述。
他在偶然的机会下重新拾起笔端,写就了一篇关于百草园的文章。
这篇文章渐渐传播开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有人觉得他辱名妓女,有人觉得他写实了现实,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他的坚持和勇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资料
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以及故乡的怀念;它写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杂和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及欢乐的心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关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关知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关知识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引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
”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引自《幼学琼林·身体》。
原文是“笑人齿缺,胡为狗窦大开。
”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3.〔“上九潜龙勿用”〕引自《易经·乾卦》。
“上九”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即所谓“龙德而隐者也”。
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尚书·禹贡》。
原文不在一处,是学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处的。
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
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
厥贡:苞茅、橘柚”。
5.〔怪哉〕宋朝人编的《太平广记》473卷里有这样的记载: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
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
昔时拘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
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
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7.〔私塾〕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
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
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补充注释(优秀3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补充注释(优秀3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补充注释篇一山东齐鲁石化公司总校王春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从……到……”的结构形式写出了一个儿童入学前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不同心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了不满。
比照,在这里是比较对照的意思。
文章正是由于将入学前后的生活两相比较对照,才使主题突出起来。
对文章的比照,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理解。
其一是生活环境的比照,其二是生活事件的比照。
先说生活环境的比照。
入学前,“我”的活动天地是百草园。
这是一个“很大的园”。
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有鸣蝉、黄蜂和轻捷的叫天子;还有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和蜈蚣、斑蝥之类,在儿童幼小的心灵里,他们是那样的可爱,令儿童们玩赏起来十分有趣。
所以说,是“我的乐园”一点不假。
作者在写到这些的时候,用了一组词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既写出了园中乐趣无穷又写出了儿童喜欢玩耍的心态。
但是入学之后“三味书屋”就不同了。
作品中是这样写的:“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
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这个场面在一个儿童的心目中是多么单调乏味,憋闷得慌,即使有新奇感又能维持多久呢?书房后面也有一个园,但很小,这在儿童的内心世界里占不上多大位置而失去了吸引力和趣味性。
整日把天真活泼的小孩子拘限在这里,难道不是禁锢?其二是生活事件的比照。
入学前,在百草园中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和事情,如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可以牵连不断地拔何首乌的根,致使弄坏了泥墙也在所不怕。
冬天可以在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之后用闰土的父亲传授的方法支筛捉鸟。
作者在描叙这些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轻松喜悦的感情。
入学之后又能干些什么呢?“只要读书”!在书房后的那个小园里虽然也玩着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之类的把戏,但必须是“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而且玩的人不能太多时间不能太久,甚至被先生呼唤回屋里也不敢一齐同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关资料【《朝花夕拾》小引(鲁迅)】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
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
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
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
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
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
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
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
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摘自《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关于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
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
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
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
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
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
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
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
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
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
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
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关于私塾】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
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
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
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
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
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
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
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
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
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
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
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对本文主题的分歧意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
就其主要分歧来说:一种意见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另一种意见认为,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李何林认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阔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像《论语》《幼学琼林》《周易》《尚书》这些宣扬封建毒素的古书,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
重点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的身心发展,但百草园毕竟不是学校,不是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课堂,不过是能引起儿童乐趣的地方,所以这不是写两个课堂。
作者写这个私塾老先生,说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这是传言,并不是作者的看法。
作者的看法已渗透在全篇的叙述中: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动的对比;通过对这位老先生一面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一面自己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欣赏无聊文章的描写;特别是通过写学生按规矩如何先拜孔子后拜他,鲁迅如何抱着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问题去请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说明了他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
不过作者还不是把他写得很凶。
他对学生也大叫瞪眼怒斥,偶尔也打戒尺罚跪,但这些都不常用。
对这位老先生,作者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予以揭露。
这篇散文不仅写景细致,且景中有情。
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使读者感到此情此景亲切可爱:使人爱文中的景,更爱景中的情,更爱有这种天真感情的儿童,从而也就更憎恶夺去儿童好景的封建教育。
(摘自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雪步认为: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所表达的主题则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从而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
(摘自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图书馆编《鲁迅教学手册》)2、主题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张硕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历来的概括是: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这一概括,源于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为历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所沿袭。
笔者认为,这一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后半部分则不符合作品实际,也不符合鲁迅的创作本意。
这篇散文,没有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题《旧事重提》之六)。
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
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
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
这是一。
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
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
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的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
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
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
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
从作品的实际内容来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首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前后描写无法形成所谓相比或对照,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褒前贬后的问题。
百草园生活的描写自不必说,是何等欢乐,天真。
三味书屋的生活描写又何尝不是这样。
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
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当然,何曰怪哉之类的好奇,是不可能从先生口中或书上得到解答的,但作者写到这些时,并不认为这是对儿童的束缚,只是说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
并认为先生是一定懂得的,只不过不愿说。
接着,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乐趣。
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念,而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些描写,同样是充满着欢乐、天真的笔调,一种怀着成年人回顾儿童们放声唱读的乐趣,一种从老先生略带迂腐的神态中品出的幽默,交织在文章之中,给人以欢乐、风趣的欣赏效果。
这里怎么看得出枯燥无味的气息?哪里有批判或贬抑的格调呢?即使是写到戒尺、罚跪这些封建师道的象征品时,作者也是以一种轻松的口吻写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连续两个不常用和一个总不过,还不足以反映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吗?至于写到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小花园以及儿童们在园中的戏耍,写到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就同写百草园欢乐生活更无二致。
直到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中画画的成绩而自豪,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惋惜,在这惋惜之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和依依之情吗?从上述所举的这些描写笔调和内容来看,说作者是在批判三味书屋中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实在有点离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