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4.5.6.带有典型和标志作7.8.9.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地11.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2.13.有的文化。
14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1.140002.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3.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4.3665.时”的本质。
6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
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7.8.9.时分布着大小36—部分。
31.的文学传统。
32.33源34.域商人的烙印。
35.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36.3711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合会士。
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物。
38.39担。
40.41.42.自己43.翻译了西方数学名著《几何原本》前61629是他融汇中西文化的结晶。
这些都显示出西方学术对他的积极影响。
他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1628601244.罗45.此36.37.38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39.4041和制作的粗细来区分着装者的地位亲疏。
42.制定相应的服饰等级制。
古代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包括服饰制度的。
唐初的“武德令”规定了有相应之规定。
43.44.45.46. 47.48.49.链。
50.经典。
51.52.53.54.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55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5657.58.30天小月29天。
12个月为一年。
59.365366天。
60.61.6263.1.体系。
2.3.后期的父权制。
4.理中央事务。
5.政6.7.8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
9.九品中正制10.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
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晋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的最大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3.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家族是亩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4.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5.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几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6.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7.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8.勤农观是指历代统治者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是中国传统的农政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9.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10.宋明理学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程灏、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揉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他们注重顿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学说。
11.摊丁入亩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
"丁"指丁银,即人头税。
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人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12.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
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1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免费的文档,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
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9、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0、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名词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名词解释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是“仁爱”、“中庸”和“礼治”。
儒家思想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社会和谐与统治秩序。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流派,其核心理念是“道”和“自然”。
道家思想主张追求自由自在、自然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3. 周礼:周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法典,是传统中国礼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周礼以天子为中心,强调尊崇祖先、尊重社会秩序、维护伦理道德,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礼仪文化。
4. 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包含了64个卦象,以阴阳和五行理论为基础,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5.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鼻祖”。
孔子倡导“仁爱”、“中庸”和“礼治”,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精髓。
道德经主张追求自然、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7.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五行:五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五行理论被应用于医学、占卜、农业等领域,也在宇宙观和人生观中发挥了作用。
9. 大一统:大一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天子一统天下”的政治体制。
大一统体制为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政治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0. 古代经典:古代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这些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成就,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绪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5.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6.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传统:每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8.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9.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文化概论
1.文化:(1)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与非人类的区别,即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力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为“大文化”。
概念: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涵义:①广义文化与人类和人类创造活动相联系,即以人为中心。
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了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性概念。
③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了物质与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概念: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涵义:①狭义的文化不但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为中心,即使是观察物化的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
②狭义的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是传承累积凝聚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③狭义的文化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显然,二者的区别主要是范围大小有别,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
但是二者有密切的联系:物质创造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精神创造活动也反作用于物质创造活动。
二者不应割裂开来。
3.文化现象: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4.文化事象:属于文化现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方式反复出现的时候,其中就含有了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文化发展当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文化现象就成为文化事象。
5.文化思潮:(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个阶层或某一个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个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科举制: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分制科和常科租庸调制: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
政府将无主荒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及乡土所产的绢、帛,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秘庸调制。
方志时期: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气候做了更详细的记录,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血亲五服制:血亲五服制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
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
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出于此。
其他科目科学家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
清谈:魏晋玄学之风的重要现象,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清谈时谈士手持廛尾,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
《四时纂要》:唐末或五代初期韩鄂撰。
逐月列举应做农事及其具体措施,近于农家历的性质。
《四时纂要》是唐代一个重要的农业文献,它对农业的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做了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㈩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5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同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8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9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这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10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11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12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13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
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出于此。
自考备考指导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新闻学]1、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6、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7、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8、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9、西周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性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而形成的社会制度。
1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统治,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带来了经学的失败和士族阶层的养成。
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11、永嘉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时,匈奴势力南下。
晋永嘉五年即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的最大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
12、府兵制:北朝以后至唐初实行的军事制度。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
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唐朝有强劲的军事实力主要在于它有精良的府兵和尚武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的文化:(1)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2)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三个方面。
2.狭义的文化:(1)又称人文文化。
(2)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3)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
3.文化产品:(1)有广狭二义之分。
(2)广义的文化产品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提出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3)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1)指的是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2)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文化内涵现时言的。
5.文化现象:(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2)其特点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
6.文化事象:(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2)它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如行业禁忌、建安风骨、原始巫术等。
(3)它具有类型性和文化变异性的特点,文化事象的功能具有时代性。
7.文化思潮:(1)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2)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等,都可以看做是时代思潮。
8.文化政策:(1)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等,均属于此。
(3)正确的文化政策能促进和推动其发展,反之,错误的文化政策能阻碍和破坏其发展。
9.上层文化:(1)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具有外在的它不但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名词解释--中国文化概论
名称解释(文化概论)1.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指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某一现象以同样的方式反复出现,其中含有一定的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底层文化:是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5.九州:对广大的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有很深入的认识,保存在《尚书》中《禹贡》篇,就是古代人的认识,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6.通漕四渠:是指以宋都汴河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7.新石器时代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和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8.在上古时期,人们按照时节的序列奉敬上天,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使他们恐慌,然而正是这种对上天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时节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9.*西周建立以后,将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据此而形成的社会制度叫做分封制。
10.*“大一统”意识强调“四海一家”,是西周就已经成就的国家观念。
重关九译,四裔来朝,都是古代王朝所引以为荣的大事,它启发秦汉王朝不断经略四方,把广阔地域上古老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11.秦朝为中央集权奠定了规模,最高权力者称为皇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同尊,皇帝下设有“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的权力相互独立,互不相属,保证了皇帝的决断大权,三公下设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汉代称为“九卿”。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
2、“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
3、“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4、中国古代对“文”的认识还反映在对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2、在社会领域里,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性质: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00321-自考-自己整理的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层引申义。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要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3.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4.文化的四层结构:(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四)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5.宗法制: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明确亲疏、尊卑的一种等级制度。
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6.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
一些母系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7.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00321《中国文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整理
00321《文化概论》重点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
答: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南人。
答: 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并分别对待,其中的第四等人是南人,即南方最后被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是地位最低下的一等。
3、坐商经营。
答:是一种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
坐商经营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有钱庄、银号、商行等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
4、对偶。
答: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
5、中体西用论。
答: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以吸收西方科技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振兴中华的目的。
6、通漕四渠。
答: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7、丝绸之路。
答: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二百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而佛教的东传,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8、地缘凝聚。
答:是家族共同体的文化功能之一,指的是家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的定居生活必须以土地为基础,而共同的土地资源是家庭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9、“三礼”。
答:指的是《周礼》《仪礼》《礼记》,它们是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书,俗称“三礼”。
10、佛教。
答: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相传由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
其基本教义是“四谛”法,有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
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
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地域特色。
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
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最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15、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16、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
”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
据《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话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通过考古发掘和人类文化学研究证明,五帝传说并不完全是后人的向壁虚构,它映现着某种历史真实。
17、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
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
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
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是争辩的论说。
2.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
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
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18、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关系。
邓析当年专门帮人诉讼,“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胜,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
这一派的学说也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失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
19、西域: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
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20、察举制: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21、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混战中的诸王招引匈奴乌桓、鲜卑贵族助战,大河南北从此成为匈奴鲜卑人的世界。
晋永嘉二年(308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
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22、三省六部制:隋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
并非必要,但在黄帝心目中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23、一条鞭法: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
那是中唐两税法的继续,内容是把田赋。
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24、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在清朝进而变为“摊丁入亩”-“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赋税制改革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明清特别是清朝中期以后的社会发展,是受惠于康熙雍正年间的改制的。
但不论是一条鞭法还是摊丁入亩,都不过是两税法的延续,其立意不过是在国家税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增加朝廷收入,其政治观念的内涵仍未摆脱重农主义范畴
25、乾嘉学派:明朝的灭亡,告诉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所以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这样的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