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51执行罚:亦称强制金:是指行政强制执行 机关对拒不履行不作为义务或不可为他人代 履行的作为义务的义务主体,科以新的金钱 给付义务,以迫使其履行的强制执行。 52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 规的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 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 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裁决的行政行为 53专门行政机关的裁决,是指对那些由特定 行政机关管理职权内的事项所引起,涉及较 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民事纠纷,法律、法 规授权该管理部门承担的裁决 54一般行政机关的裁决,指有关民事纠纷在 涉及到国家或集体资源的归属、牵涉到一般 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政策时,法律、法规授 权一级人民政府承担的裁决;以及有关民事 纠纷发生与基层政府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时, 法律、法规授权相应基层人民政府承担裁决 55行政仲裁:是指行政机关设立的特定行政 仲裁机构,依法按照仲裁程序对双方当事人 之间的特定的民事或经济纠纷作出公断制度 56权属纠纷的裁决:是指双方当事人因某一 财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归属产生争议时, 请求人民政府依法给予裁决。 57侵权纠纷的裁决:是指一方当事人的合法 权益受到他方的侵犯而产生纠纷时,当事人 可以请求行政机关予以裁决。 58损害赔偿纠纷的裁决:是指一方当事人的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求侵害者给予损害 赔偿时,可以依法要求有关行政机关作出裁决 59行政指导:指行政主体在其管辖权限内 为适应复杂多变经济和社会生活需要,依据 国家法律或政策,适时灵活地采取引导、劝 告、建议/协商/示范/制定导向性政策、发 布有关信息等非强制性手段,在行政相对方 同意或者协助下,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 60行政合同:也称为行政契约:是指行政 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与其他 行政主体之间或者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基于意 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协议。 61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 人员基于行政职权行使而实施的,不以设定 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为目的,且不具有法律 约束力的行为。 62行政合同的解除指行政合同当事人一方 面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合同时,当事人双方 提前结束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63行政程序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 进行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和步骤 64程序法定原则指行政活动的方要程序必须 由法律加以规定,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必 须加以遵守,不得违反法定程序 65行政程序法指规定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 权过程,步骤和方式的法委规范的总和 66效率模式指行政程序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 标,行政程序立法的设计主要考虑如何更 有利于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便有利于其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67权利模式指行政程序以保障个人,组织权 益为主要目标,行政程序立法的设计主要考 虑如何避免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中以权谋私 和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68行政救济是指行政相对方认为行政机关及 其公务员实施的与行使职权相关的行为侵害 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机关提出申请,有 权机关依法解决纠纷给予权益救济的制度 69广义的行政法制监督,指国家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以外的个人 、组织,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 行政职权的行为和遵纪守法的行为的监督 70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指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以及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 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 71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 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察机关对一般行政机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的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方义的文化产品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提出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文化内涵现时言的。
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以及对其他文化事象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丰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总是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二十四节气文化:它是我国南北农业区所共同发明的,也为两地的共同遵守。
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和鄙农观。
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款,当做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鄙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地质学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行业组织:又称行会是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行会的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
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
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家义务兵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
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血缘关系是由出生形成的纵向谱系性纽带。
血缘九族: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向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
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接系亲属称祖先。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广东省义而言,它可以被界定不在中国农业社会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免费的文档,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
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9、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0、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绪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5.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6.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传统:每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8.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9.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一、名词解释: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化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以及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地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包括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有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3、中国文化:中华名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4、农耕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者的生产为了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以氏族、庄园、家庭等最小的经济单位的物质生产生活需求,它是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模式。
5血缘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经济利益和政治需要为基础,将同一宗族的人联结成一个受宗主绝对统治的共同体的一套制度。
“宗”的构造像在屋宇下设神主来祭祀,其原始意义是祖庙。
6、图腾: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
7、中华名族:中华是合称,中华名族是汉族为主体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及海外华人的合称。
8、禅让制:最高统治者将国家权力和财产无私地让给贤能的人,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9、世袭制:最高统治者将国家权力和财产等自私地占有,并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团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文化产品:分广义文化产品和狭义文化产品。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成为文化产品。
事物的文化内涵: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是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
这些事物对于文化学来说,主要关注它们人文性的一面。
我们把这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称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现象。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文化观: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它的历史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名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第一章:中国文化地理背景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天气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仪器观测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大时期,从公元1900开始的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免费的文档,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
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9、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0、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自考备考指导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新闻学]1、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6、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7、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8、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9、西周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性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而形成的社会制度。
1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统治,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带来了经学的失败和士族阶层的养成。
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11、永嘉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时,匈奴势力南下。
晋永嘉五年即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的最大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
12、府兵制:北朝以后至唐初实行的军事制度。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
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唐朝有强劲的军事实力主要在于它有精良的府兵和尚武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的文化:(1)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2)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三个方面。
2.狭义的文化:(1)又称人文文化。
(2)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3)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
3.文化产品:(1)有广狭二义之分。
(2)广义的文化产品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提出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3)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1)指的是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2)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文化内涵现时言的。
5.文化现象:(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2)其特点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
6.文化事象:(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2)它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如行业禁忌、建安风骨、原始巫术等。
(3)它具有类型性和文化变异性的特点,文化事象的功能具有时代性。
7.文化思潮:(1)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2)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等,都可以看做是时代思潮。
8.文化政策:(1)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等,均属于此。
(3)正确的文化政策能促进和推动其发展,反之,错误的文化政策能阻碍和破坏其发展。
9.上层文化:(1)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4.文化内涵:5.6.7.8.9.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11.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2.13.有的文化。
14展所积淀的文化。
15.1.140002.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着名。
3.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着名。
4.3665.时”的本质。
6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
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7.8.9.时分布着大小36—部分。
31.的文学传统。
32.3334.域商人的烙印。
35.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36.3711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合会士。
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38.3940.头税。
摊丁入亩即以康熙41.42.王阳明:己43.徐光启:翻译了西方数学名着《几何原本》前61629他融汇中西文化的结晶。
这些都显示出西方学术对他的积极影响。
他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1628601244.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45.36.37.案。
38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39.4041和制作的粗细来区分着装者的地位亲疏。
42.制定相应的服饰等级制。
古代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包括服饰制度的。
唐初的“武德令”规定了有相应之规定。
43.44.45.46.47.48.49.链。
50.经典。
51.52.53.54.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55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56国传统天文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与研究。
57.58.30天小月29天。
12个月为一年。
59.365366天。
60.61.时辰为6263.1.体系。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层引申义。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要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3.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4.文化的四层结构:(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四)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5.宗法制: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明确亲疏、尊卑的一种等级制度。
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6.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
一些母系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7.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免费的文档,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
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9、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0、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中的百科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中的百科名词解释1. 文化各色交错的纹理谓之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谓之化。
1)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2. 宗族宗族就是同一父系,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有共同的宗庙,祭祀着同一祖宗,甚至还有共同的墓地等的一个血缘群体。
3. 风是声调的意思,国风是地方声调,地方土乐,大都是民歌。
4. 周易是我国早期非常重要的一部文化元典。
相传为周文王所作。
有卦象、卦辞和爻辞三部分组成。
卦象有八卦,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解说。
(八卦:是八种基本图形,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周易》运用阴阳两种符号经过一系列排列组合,以此预测和解释世界万象和人类社会的复杂变化。
5. 三纲五常由董仲舒提出的政治伦理道德。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是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上发展的,四德指:仁义理智。
)三纲出自《韩非子》,三纲五常第一次连用则在东汉《白虎通》中。
6. 道老子提出的“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世界万物形成、变化、运动的总规律,是万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7. 玄学魏晋玄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中国第一次发生碰撞的产物。
玄学因研究阐发《老子》《周易》《庄子》三本书的玄理而得名,此三本书被称为三玄。
玄学提倡尚自然,笃名教。
即,崇尚道家无为,笃信儒家三纲五常。
从“无”与“有”的本体论出发,论证了名教和自然的关系。
8. 理学送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把“理”作为世界的最高本体,由周敦颐创立,程颐程颢兄弟发展,朱熹完善。
沟通了宇宙与伦理,成为影响千年的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充实了理论基础。
9. 五伦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网络: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
各有其典范与道德模式: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
2、“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
3、“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4、中国古代对“文”的认识还反映在对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2、在社会领域里,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性质: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00321-自考-自己整理的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
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地域特色。
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
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最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15、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16、三是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
”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
据《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话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通过考古发掘和人类文化学研究证明,五帝传说并不完全是后人的向壁虚构,它映现着某种历史真实。
17、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
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
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是争辩的论说。
2.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
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
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18、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关系。
邓析当年专门帮人诉讼,“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胜,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
这一派的学说也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失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
19、西域: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
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20、察举制: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21、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混战中的诸王招引匈奴乌桓、鲜卑贵族助战,大河南北从此成为匈奴鲜卑人的世界。
晋永嘉二年(308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
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22、三省六部制:隋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
并非必要,但在黄帝心目中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23、一条鞭法: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
那是中唐两税法的继续,内容是把田赋。
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24、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在清朝进而变为“摊丁入亩”-“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赋税制改革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明清特别是清朝中期以后的社会发展,是受惠于康熙雍正年间的改制的。
但不论是一条鞭法还是摊丁入亩,都不过是两税法的延续,其立意不过是在国家税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增加朝廷收入,其政治观念的内涵仍未摆脱重农主义范畴
25、乾嘉学派:明朝的灭亡,告诉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所以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这样的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