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P20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P201.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是指人类创造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思潮——指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而形成的一种潮流。
5.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6.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它的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
7.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8.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9.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0.文化内涵——指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筷子文化、扇子文化)11.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经验性、个别的、具体的)12.文化事象——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具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理性、概括的、抽象的)13.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地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51执行罚:亦称强制金:是指行政强制执行 机关对拒不履行不作为义务或不可为他人代 履行的作为义务的义务主体,科以新的金钱 给付义务,以迫使其履行的强制执行。 52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 规的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 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 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裁决的行政行为 53专门行政机关的裁决,是指对那些由特定 行政机关管理职权内的事项所引起,涉及较 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民事纠纷,法律、法 规授权该管理部门承担的裁决 54一般行政机关的裁决,指有关民事纠纷在 涉及到国家或集体资源的归属、牵涉到一般 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政策时,法律、法规授 权一级人民政府承担的裁决;以及有关民事 纠纷发生与基层政府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时, 法律、法规授权相应基层人民政府承担裁决 55行政仲裁:是指行政机关设立的特定行政 仲裁机构,依法按照仲裁程序对双方当事人 之间的特定的民事或经济纠纷作出公断制度 56权属纠纷的裁决:是指双方当事人因某一 财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归属产生争议时, 请求人民政府依法给予裁决。 57侵权纠纷的裁决:是指一方当事人的合法 权益受到他方的侵犯而产生纠纷时,当事人 可以请求行政机关予以裁决。 58损害赔偿纠纷的裁决:是指一方当事人的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求侵害者给予损害 赔偿时,可以依法要求有关行政机关作出裁决 59行政指导:指行政主体在其管辖权限内 为适应复杂多变经济和社会生活需要,依据 国家法律或政策,适时灵活地采取引导、劝 告、建议/协商/示范/制定导向性政策、发 布有关信息等非强制性手段,在行政相对方 同意或者协助下,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 60行政合同:也称为行政契约:是指行政 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与其他 行政主体之间或者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基于意 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协议。 61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 人员基于行政职权行使而实施的,不以设定 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为目的,且不具有法律 约束力的行为。 62行政合同的解除指行政合同当事人一方 面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合同时,当事人双方 提前结束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63行政程序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 进行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和步骤 64程序法定原则指行政活动的方要程序必须 由法律加以规定,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必 须加以遵守,不得违反法定程序 65行政程序法指规定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 权过程,步骤和方式的法委规范的总和 66效率模式指行政程序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 标,行政程序立法的设计主要考虑如何更 有利于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便有利于其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67权利模式指行政程序以保障个人,组织权 益为主要目标,行政程序立法的设计主要考 虑如何避免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中以权谋私 和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68行政救济是指行政相对方认为行政机关及 其公务员实施的与行使职权相关的行为侵害 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机关提出申请,有 权机关依法解决纠纷给予权益救济的制度 69广义的行政法制监督,指国家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以外的个人 、组织,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 行政职权的行为和遵纪守法的行为的监督 70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指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以及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 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 71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 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察机关对一般行政机
202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旳历史发展中共同发明并赖以生存旳物质与精神存在旳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旳共有旳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旳文化产品和狭义旳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旳文化产品指人类发明旳一切提供应社会旳可见成品L既涉及物质产品,也涉及精神产品4.狭义旳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正实用旳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某些不屑于狭义文化旳事物中所具有旳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旳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旳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旳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旳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旳方式,有关它旳传说故事以及命名旳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旳人文精神属性旳体现,因此,就是它旳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旳“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旳文化内涵而言旳。
5.文化现象:指旳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旳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区)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旳事情反复浮现时,这种含规律性旳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种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旳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旳态度和见解,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体现旳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有关旳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期期,在一定旳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期代,一定旳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旳问题所颁布旳有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种多民族旳国家里,不同旳民族均有自己不同于其她民族旳文化,文化旳差别与特色是划分民族旳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旳根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自身旳构造,功能等旳特点,不同民族旳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旳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的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方义的文化产品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提出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文化内涵现时言的。
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以及对其他文化事象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丰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总是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二十四节气文化:它是我国南北农业区所共同发明的,也为两地的共同遵守。
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和鄙农观。
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款,当做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鄙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地质学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行业组织:又称行会是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行会的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
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
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家义务兵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
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血缘关系是由出生形成的纵向谱系性纽带。
血缘九族: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向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
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接系亲属称祖先。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广东省义而言,它可以被界定不在中国农业社会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201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名词解释“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层引申义。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要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3.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4.文化的四层结构:(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四)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5.宗法制: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明确亲疏、尊卑的一种等级制度。
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6.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
一些母系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7.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一、名词解释: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化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以及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地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包括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有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3、中国文化:中华名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4、农耕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者的生产为了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以氏族、庄园、家庭等最小的经济单位的物质生产生活需求,它是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模式。
5血缘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经济利益和政治需要为基础,将同一宗族的人联结成一个受宗主绝对统治的共同体的一套制度。
“宗”的构造像在屋宇下设神主来祭祀,其原始意义是祖庙。
6、图腾: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
7、中华名族:中华是合称,中华名族是汉族为主体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及海外华人的合称。
8、禅让制:最高统治者将国家权力和财产无私地让给贤能的人,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9、世袭制:最高统治者将国家权力和财产等自私地占有,并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免费的文档,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
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9、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0、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的文化:(1)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2)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三个方面。
2.狭义的文化:(1)又称人文文化。
(2)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3)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
3.文化产品:(1)有广狭二义之分。
(2)广义的文化产品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提出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3)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1)指的是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2)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文化内涵现时言的。
5.文化现象:(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2)其特点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
6.文化事象:(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2)它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如行业禁忌、建安风骨、原始巫术等。
(3)它具有类型性和文化变异性的特点,文化事象的功能具有时代性。
7.文化思潮:(1)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2)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等,都可以看做是时代思潮。
8.文化政策:(1)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等,均属于此。
(3)正确的文化政策能促进和推动其发展,反之,错误的文化政策能阻碍和破坏其发展。
9.上层文化:(1)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4.文化内涵:5.6.7.8.9.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11.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2.13.有的文化。
14展所积淀的文化。
15.1.140002.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着名。
3.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着名。
4.3665.时”的本质。
6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
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7.8.9.时分布着大小36—部分。
31.的文学传统。
32.3334.域商人的烙印。
35.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36.3711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合会士。
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38.3940.头税。
摊丁入亩即以康熙41.42.王阳明:己43.徐光启:翻译了西方数学名着《几何原本》前61629他融汇中西文化的结晶。
这些都显示出西方学术对他的积极影响。
他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1628601244.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45.36.37.案。
38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39.4041和制作的粗细来区分着装者的地位亲疏。
42.制定相应的服饰等级制。
古代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包括服饰制度的。
唐初的“武德令”规定了有相应之规定。
43.44.45.46.47.48.49.链。
50.经典。
51.52.53.54.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55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56国传统天文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与研究。
57.58.30天小月29天。
12个月为一年。
59.365366天。
60.61.时辰为6263.1.体系。
名词解释--中国文化概论
名称解释(文化概论)1.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指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某一现象以同样的方式反复出现,其中含有一定的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底层文化:是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5.九州:对广大的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有很深入的认识,保存在《尚书》中《禹贡》篇,就是古代人的认识,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6.通漕四渠:是指以宋都汴河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7.新石器时代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和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8.在上古时期,人们按照时节的序列奉敬上天,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使他们恐慌,然而正是这种对上天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时节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9.*西周建立以后,将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据此而形成的社会制度叫做分封制。
10.*“大一统”意识强调“四海一家”,是西周就已经成就的国家观念。
重关九译,四裔来朝,都是古代王朝所引以为荣的大事,它启发秦汉王朝不断经略四方,把广阔地域上古老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11.秦朝为中央集权奠定了规模,最高权力者称为皇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同尊,皇帝下设有“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的权力相互独立,互不相属,保证了皇帝的决断大权,三公下设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汉代称为“九卿”。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小抄版-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小抄版绪论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二、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三、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四、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五、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六、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七、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八、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九、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十、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十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山西“天下形势”: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是内迁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二、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2.地理通道三、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免费的文档,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
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9、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0、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和对策原则。
永嘉之乱:晋永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的最大结果是北方边地发展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家族是指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新乐府是一种自命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加上李坤、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勤农观:是指历代统治者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是中国传统的农政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宋明理学: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程灏、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他们注重顿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学说。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
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认为后者不仅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政绩观:是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做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1文化产品文化产品2文化内涵文化思潮3文化现象传统文化4文化事象“天下”观念 5文化观念地缘 6文化思潮九州 7文化政策三皇五帝 8民族文化百家争鸣 9国别文化丝绸之路 10上层文化察举制11底层文化玄学12传统文化般若学和涅槃学13文化传统《神灭论》14分封制科举制 15西域古文运动 16十六国新乐府运动 17三省六部制一条鞭法 18王安石变法摊丁入亩 19理学文字狱20色目人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21南人农政思想22回族政绩观23儒户勤农观 24一条鞭法行会组织 25王阳明血缘关系 26乾亮学派姻缘关系 27民居宗法制 28服饰三公九卿 29饮食三省六部 30家庭郡县制 31家族察举32宗法制九品中正制 33科举制诗赋取士 34明经科行卷 35法律制度策论36“春秋决狱” 《法经》 37春秋决狱《唐律疏议》 38诞生礼五礼 39冠礼“五服” 40婚礼人生礼俗 41中庸整体思维 42中和类比思维 43避讳天人合一 44利玛窦因材施教 45永嘉之乱教学相长 46名家诗言志47七巧板文以载道48中和之美49语言崇拜50河图洛书说51“书同文” 52对偶 53顶真 54骈体文 55中体西用56“全盘西化论” 57“古今中外法”1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果。
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3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4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是指人类创造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思潮——指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而形成的一种潮流。
5.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6.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它的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
7.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8.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9.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0.文化内涵——指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筷子文化、扇子文化)11.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经验性、个别的、具体的)12.文化事象——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具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理性、概括的、抽象的)13.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地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14.仪器观测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广义文化:它就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与。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就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与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就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就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与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与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与瞧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与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与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她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就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就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与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就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它就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2,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4,传统文化:指的就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与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与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
1、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与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3、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4、羲与敬顺昊天:传说尧曾命羲与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5、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就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她们的恐慌。
然而正就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就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6,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就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
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就是战争俘虏。
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7、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与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8,二王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候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
9、西域:西域分狭义的西域与广义的西域两种。
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
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就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就是佛教的东传,更就是打通西城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制:察举就就是选举,就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
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出于此。
其她科目科学家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12、征辟:汉代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也叫“公府辟士”。
朝廷招聘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人仕为辟,就是一种中央地方并行征集贤士为官的方法。
汉代风尚,往往有名望的公卿,身居高位,以能罗致天下名士,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而世间的英才俊士,亦以此途益自奋勉,作为出身捷径。
这种选举取土方法,始于西汉,盛于东汉。
13、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孝廉即孝子廉吏,为土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
被举的人一般就是州郡的属吏与经学儒士。
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远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就是到中央做郎官。
14、茂才: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茂才即秀才,后汉时为避。
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与孝廉同样重要。
15、贤良方正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目的就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
16、重本抑末:重本抑末就是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
小农就是王朝统治的基础,重农主义(本)抑制工商业(末)作为国策,即重本抑末。
17、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白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
但当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
所以,在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18、永嘉之乱:晋末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
晋永嘉二年(308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
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率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19、十六园: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相互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20、玄学:玄学就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
一般认为玄学的开创人就是曹魏的何晏,王弼。
她们倡导玄学,竞清谈。
清谈的内容就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就是老庄思想的发展。
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她们极端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就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就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
西晋立国后,一些清谈名士如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
21,清谈:这就是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
清谈就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清谈时谈士手持廛尾(由廛鹿尾做成的拂尘一类的东西挥动时可以生风),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
清谈在辩理时很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
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作一总结。
22,般若学:这就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瞧世界。
在中国般若学的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
24、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就是印度籍的僧人,在西域成名,来到中国时正值十六国的后秦时期。
政府在长安为她专门设立道场从事经典的翻译与讲解。
25、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就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就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26、科举制:科举制就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
大致分制科与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与平民子弟都可参加。
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
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与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别受士于重视。
27,“荫子”制度:宋代—种特殊的补官制度。
凡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特权。
它不仅“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性亲戚。
28、租庸调制: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与户调的简称。
由于隋末农民大起义及长期内战,使得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
于就是,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租)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调),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秘庸调制。
29、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
其核心内容就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与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
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
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
30、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就是中唐时期一场文风,文体与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