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尊王攘夷:指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齐桓公执政以来,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遵从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攘夷指对游牧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略进行抵御。
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尊王攘夷号。
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合纵连横: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
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2 纵,“合众弱而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横,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
根本目的是为了六国或秦的利益辩仪。
护。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式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在一个较响。
秦齐两国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
合纵既可以是对秦,也长时间内,可以是对齐。
连横既可以是连秦,也可以是连齐。
直到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都是对秦)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3 、汤刑: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成的法律规范:刑”。
集。
”故“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而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法。
、葵丘之会:西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4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还规定“无曲防,无遏籴,无好」有封而不告”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
史称“葵丘之会”。
从此,齐桓公成为了中原的霸挟天子以令诸侯。
标志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步系统化的成文法典,其内容体现出封建5纪念馆及关系,其体制相对传统的刑书有较大的变革,对后世封建法典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
24、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具体做法是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各建邦国。被分封的的诸侯主要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功臣、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周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诸侯在封区之内,亦实行分封制,他们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内的土地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人民。
18.租庸调制是唐代前期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唐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内容有: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太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年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
5.谶纬神学:在 汉 代 统 治 者 的 倡 导 之 下 , 谶 纬 神 学 非 常 盛 行 。 谶 是 一 种 宗 教 性 的 神 秘 预 言 , 又 称 谶 语 , 以 之 预 测 吉 凶 , 因 通 常 配 有 图 , 故 又 叫 图 谶 。 古 人 多 用 於 政 治 斗 争 中 。纬 是 相 对 於 经 而 言 , 指 用 图 谶 等 神 秘 含 意 解 释 儒 家 经 典 , 又 称 为 「纬 书 」。实 际 上 , 谶 纬 神 学 是 古 代 的 具 有 宗 教 神 学 色 彩 的 政 治 宣 传 心 理 学 , 以 此 为 谋 求 权 力 者 或 已 登 上 权 力 宝 座 的 统 治 者 大 造 舆 论 , 从 而 收 服 具 有 传 统 天 命 观 的 民 众 , 证 明 其 权 力 的 合 理 性 。谶 纬 神 学 在 西 汉 末 年 的 哀 、 平 之 际 大 兴 , 在 王 莽 与 刘 秀 的 推 波 助 澜 之 下 , 到 东 汉 更 成 为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思想。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北京人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
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生活在黄河流域。
2、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属晚期智人。
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
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
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3、原始群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摩尔根称之为“人类的童年”,处于蒙昧时代低级阶段。
这个阶段远自约14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和后来的南方古猿,到早更新世人类出现时为止。
他们使用天然木棒和石头作为工具,靠採集、狩猎为生。
他们进行协作,聚处群居,开始形成并使用音节语言。
两性关係没有限制,无婚姻规范和家庭形式。
他们还不是真正的人类。
4、半坡类型属于母系氏族时期前期仰绍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
因以陝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因而得名。
主要分佈在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附近,西至陇东,南到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平原及熊耳山一带。
5、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代晚期的的一类文化遗存。
因为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
后来研究表明,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是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
现已分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陝西龙山文化、6、炎帝又称赤帝,上古帝王之一,薑姓,传说为少典之子,其德火纪,以水名官,故称炎帝。
曾经于皇帝战于板泉被打败后炎帝部落融入到黄帝部落中,炎帝与黄帝被共尊为华夏祖先。
炎帝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称神农氏。
7、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五帝之首。
姬姓,号轩辕氏或有熊氏。
黄帝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时期,各部落互相侵扰黄帝用武力统一各部落。
于板泉之战战胜炎帝,涿鹿之战擒杀九黎族首领蚩尤。
所以黄帝成为了华夏各个部落的联盟领袖。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夏、商、周三代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存在。
夏朝是由夏启(相传为大禹的后代)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期。
夏朝是一个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封建王朝,政权建立在血缘制度的基础上。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存在。
商朝是由少康(相传为夏朝后裔)建立的,他将商都建在河南商丘地区。
商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使用最广泛的时期,商代青铜器精美,成为其时期的代表。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存在。
周朝是由周文王及其子周武王建立的,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周朝是中国古代最为长久和影响深远的朝代之一,周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
春秋时期始于鲁穆公襄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期是以鲁国的史书《春秋》为主要史料的,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重要事件。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中国历史时期。
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半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战乱的时期之一。
战国时期的七大国家(秦、齐、楚、燕、赵、韩、魏)相互争霸,国与国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三、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征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和统一政策。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汉族政权,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
汉武帝是西汉最为杰出的皇帝之一,他推进了中央集权,推行士族统治政策,扩大了国土,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内外政策。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1.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名词解释1宣政院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西藏)地区军事民政的中央机构。
至元初年(约1264年)设立,原名总制院。
至元25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
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
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
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
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
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奴儿干都司明朝管辖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构。
明成祖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1409年,在奴儿干城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下辖几百个卫、所,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南濒日本海、北抵外兴安岭的辽阔地区。
明政府常年驻军,并派遣官吏巡视,奴儿干城永宁寺碑对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证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明朝管辖的地区。
厂卫制度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
“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
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
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军政合一制度。
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
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
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
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
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
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省负责国家政务,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
三省长官同向皇帝负责,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帝集权。
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4、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针对时弊进行以下改革:①裁汰冗官,整顿吏治;②抑制食封贵族;③压制佛教势力;④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⑤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⑥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
因为以上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二王八司马事件:唐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也遭到朝臣反对。
永贞元年,顺宗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对弊政进行改革,剥夺宦官权力,但接掌军权的关键性措施因宦官集团反对未能成功。
同年八月,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未皋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让位与太子李纯。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第一部分远古社会与夏商周一、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2、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
猿人的婚姻制度尚比较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行,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血缘家庭。
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
3、族外群婚和对偶婚: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
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
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发展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
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 、尊王攘夷:指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齐桓公执政以来,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遵从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攘夷指对游牧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略进行抵御。
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 尊王攘夷" 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号。
2 、合纵连横: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
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合众弱而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
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仪。
根本目的是为了六国或秦的利益辩护。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式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秦齐两国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
合纵既可以是对秦,也可以是对齐。
连横既可以是连秦,也可以是连齐。
直到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都是对秦)3 、汤刑: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法律规范: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集。
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故而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法。
4、葵丘之会:西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还规定“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
史称“葵丘之会”。
从此,齐桓公成为了中原的霸挟天子以令诸侯。
标志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5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步系统化的成文法典,其内容体现出封建纪念馆及关系,其体制相对传统的刑书有较大的变革,对后世封建法典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1.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夏朝的政治制度采取了世袭制,经济以农业为主。
2. 商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商朝的政治制度为君主制,经济以农耕和商业为主,商代青铜器制作技术非常发达,商朝的统治地区辐射至华北、黄河中下游等地区。
3. 周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周朝采取了封建制度,由诸侯国承认周天子的统治,经济以农耕和手工业为主。
4.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时期,存在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时期,国家力量分散,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5. 秦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朝代。
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如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古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汉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朝代。
汉朝由刘邦建立,采用封建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7. 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时期,存在于公元220年至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三国时期是东汉政权灭亡后,北方先后形成魏、蜀、吴三个政权的时期,三国之间相互争霸,最终被晋朝统一。
8. 唐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的时期。
唐朝实行封建制度,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高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 太古聖君: 是指中国古代神话时期的先祖帝王,如黄帝、炎帝、尧、舜等。
他们被尊奉为至高无上的君主,被视为神一般的存在。
2. 五帝: 是指中国古代神话时期的五位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分别为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他们被尊奉为先民的始祖和尊贵的神灵。
3. 三皇五帝: 是指中国古代神话时期的三位古代帝王和五位传说中的古代帝王的合称。
三皇指的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他们是古代中国的神话时期的历史人物,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4. 豪杰: 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多指有才能、有胆识、有抱负的人。
他们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和推崇。
例如,战国时期的孟子和墨子都是豪杰。
5. 贤良: 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有德行、有才能、有作为的人。
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表现出色,并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
贤良一词常与“君子”搭配使用,意指有品德、有学问、有能力的人。
6. 君主: 是指国家或地区的最高统治者,他拥有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权力,并负责领导和管理国家事务。
在中国古代史中,君主是指帝王、皇帝或诸侯等最高统治者,他们统治整个国家或某一地区。
7. 封建制度: 是指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统治方式。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君主和诸侯之间的封赏关系,君主授予诸侯封号和土地,而诸侯则效忠于君主,提供贡品和服从统治。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存在,直至清朝才废除。
8. 丞相: 是指中国古代政府中的官职,位列宰相之下,负责辅助国君执掌政务。
丞相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职位,往往由具有政治才干和经验丰富的官员担任,他们有权参与决策和管辖国家的各项事务。
9. 子女王: 是指中国古代贵族社会中的一种特殊身份,她们是各国君主的女儿,并担任国家的继承人。
子女王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地位颇高,她们代表国家参与外交事务,也在国内管理国家事务。
10. 赋税: 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财政制度,规定人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的税金。
中国古代史_名词解释
2.盘庚迁殷商朝前期自然灾害频发,内部纷争不断,国都经常迁徙。
直到盘庚即位后,于公元前14世纪将国都迁到殷,此后二百多年再无迁都,所以商朝又称殷商。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为商朝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3.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西周后期,周厉王贪财好色,霸占田地山林,不准平民狩猎捕鱼,还派人监视平民的言行,杀死不满的人。
公元前481年,镐京的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仓皇而逃,政权交由大臣周公和召公掌管,史称周召共和。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最终西周被灭。
4.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由于商纣王昏庸无道,激化社会矛盾,周武王等人进行起义,并在牧野大破商军。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例。
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牧野之战中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影响。
2.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各诸侯国除嫡长子继承外,其他弟子可在诸侯国内封侯。
汉代规定,侯国与县相等。
而诸侯国通过进一步分封后,与郡无异。
从而王国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3.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曹丕为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
选择朝廷官员兼任籍贯中的正官,负责察访人才,加以品评,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
魏晋之际,中正官全由士族担任,该制度成为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使门阀制度形成。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存在长达四百年之久。
2.输籍定样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0、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中興的時代。少康是夏代第六個王,其祖父太康屍位逸樂,被東方有窮氏所取代,史稱“太康失國”。少康憑藉方30裏的之地500之人同寒促鬥爭,最終消滅了寒促,恢復了夏朝,史稱少康中興。
11、盤庚遷殷
商朝自中期以來,王室內部連續發上王位紛爭,前後精力了五代九王,史稱“九代之亂”。在此期間商朝多次遷都,盤根繼位以後政局混亂,姐姐麽安頓尖銳,他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再次遷都于殷。但貴族品名都反對遷都,盤庚一面勸說貴族,一面東河人民,強行把都城遷到殷地。遷殷後,”行湯之政“,證據才穩定下來,這回經濟和文化也隨之發展,從此知道商亡再未遷都。
25、相地衰征
齊國在春秋初期,井田制的剝削方式已經不能維持,為擺脫這種困境,齊桓公任用管仲於西元前 686年開始改革,實行“相地而衰征” ,即按土地美惡分等差徵收實物稅(租)井田制雖未完全遭到破壞,但廢除了共耕公田的制度。這一改革是剝削方式的大變化,導致了分散的個體農民經濟出現。這個變化具有重大意義。
31、胡服騎射
西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吸取了北方少數民族騎馬作戰的優點,進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強大起來。滅掉了中山國,解除了林胡、樓煩對趙國北部的侵擾。趙國因此成為唯一可以和秦國爭雄的國家
32、長平之戰
西元前260 年發生的長平之戰是秦、趙之間的一次戰略決戰。雖然總體力量上秦對趙佔有相對的優勢,但由於趙國的陣前換將,極大的削弱了自己的戰鬥力。再加上趙括的錯誤指揮,最後秦軍前後共殲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從此以後,秦國統一六國的道路變得暢通無阻了。
孫臏採用欲擒故縱之計,誘龐涓上鉤。他命令軍隊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退。孫臏用減灶的方法迷惑了龐涓。龐涓一見大喜,認為,兵士已逃亡過半,便親率精銳之師兼程追趕。結果中了齊軍的埋伏。魏軍進退兩難,陣容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龐涓自刎。太子申被生擒。史稱此戰為“馬陵之戰”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董仲舒 :西汉儒学代表,今文经学大师。
广州(今河北景县)人。
曾任博士,江都王相、中大夫。
专治《春秋公羊传》。
武帝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武帝采纳,从此开始确立儒家为官方正统思想。
将儒家学说与阴阳五行说结合,提倡“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识、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天在人间的代理人。
皇帝的行为可以与天感通,天通过“祥端” 与“灾异”表达对皇帝作为的赞许或警告。
主张维护封建大一统,限制豪强兼并。
提出“三统”“三正”的历史观,认为封建纲常永恒不变,历史发展仅仅是服色、历法等形式上的改变,并宣扬“凡物皆有和偶”等观点,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作论证。
著作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2、党锢之祸:东汉后期,清议盛行,对时政有很大影响。
由于宦官专权垄断了仕途,严重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大批太学生和儒生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对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以清流自命,视宦官人物为浊流,对宦官进行猛烈地抨击,其手段是上奏书,揭露宦官罪恶,或利用职权直接惩治贪桩枉法的宦官及其党羽.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后汉书•党锢列传》),兴起"清议"之风.当时的太学成为京师"清议"的中心.太学生们推崇李膺,陈蕃,王畅等人为其领袖和楷模.桓帝时延熹九年(166),逮捕了李膺等200余人,后虽赦免回归田里,但却禁锢终身,此为第一次"党锢"事件.灵帝时,又起用了李膺等一些被禁锢的名士, 建宁二年(169)由于他们谋除宦官集团之事泄露,宦官集团再次以"部党"罪名逮捕了李膺等百余人,使这些人皆死于狱中,宦官集团又对他们五服以内的亲属免官禁锢,此为第二次"党锢"事件.3、郡县制由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组织,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初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1.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时间大体与地质上的更新世相当。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
其主要特徵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更为先进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尚未出现。
这一时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再进化为晚期智人,最后成为现代人。
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捕猎野兽、鱼类和采集果实,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产生。
在婚姻形态方面还处于男女关系松散的杂婚状态。
中国普遍发现有这一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如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和西侯度遗址文化。
现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有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证明中国是人类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2.中石器时代:介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间,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细石器开始盛行。
这时人类生活仍然依赖于渔猎和采集,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
其年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上的全新世时代,延续时间很长。
当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一些边远的地方如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还停留在中石器时代。
目前这个时代的遗址发现不多,陕西的沙苑文化、河南的灵井文化是其中的两个。
3.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徵是畜牧业和农业的产生。
也就是说,人类不再完全依赖自然的赐予,开始生产自己生存所需的食物。
另一重要特徵是,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出现一个大飞跃,开始磨制石器,形状规整,便于使用。
与此同时,陶器、纺织、玉器出现,手工业也逐渐专业化。
人类社会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婚姻形态方面,由杂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人类群体由小规模的人群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氏族社会,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
一般来说,这一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延续时间也很长,像距今4500至2500年的美洲玛雅文明就仍属于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一万四千年以前,到大约五千年前结束。
4.古猿:现代人类与大猩猩的共同祖先,现已发现的古猿有埃及古猿、森林古猿、腊玛古猿、保山古猿、南方古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卜辞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
商周时刻于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商代后期遗物,绝大多数书占卜记录,称甲骨卜辞。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发现,次年得到学者鉴定,迄今出土约有十万片。
二十九年,刘鹗编辑出版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后形成甲骨学。
甲骨文内容主要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动植物、农事、方国、地名、征伐、祭祀、人物活动、商王世系和占凶梦幻等。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
牧野之战周灭商之战役。
周文王死后,武王做灭商准备,曾率师东观兵于孟津,诸侯不约而至孟津相会助周王八百。
武王以实际尚未成熟,率师还周。
过二年,纣王残暴更甚,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孟津伐纣,诸侯会集,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亦出兵助周。
商纣发兵十七万拒敌。
甲子日晨,两军会战于牧野,商军倒戈。
纣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武王率兵入商都,商朝灭亡。
周公东征武王在克商后二年病逝。
当时「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为了应付危难,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诵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亲自摄政,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
管叔、蔡叔也乘机散布流言,引起了成王对周公的怀疑。
最后成王开启金滕之箱,看见策文,周公才获得信任。
于是管、蔡勾结武庚起兵反周。
是时武庚利用战机,联络庸、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赢)诸族共图复国,声势远比新起而内部分裂的周强盛。
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
《逸周书?作雒》篇说,武庚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淮夷之族九邑。
《孟子?滕文公》篇则说,其灭国五十。
地居河汾之东的唐也起事策应武庚的叛乱,后为周公诛灭。
这次战事是继武王灭殷之后,周公为彻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绩,周王朝的统治由此奠定下来。
三家分晋韩赵、魏灭智氏后,又三分晋公室领地,并于公元前420年暗杀了形同虚设的晋幽公。
由此韩、赵、魏分别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时晋侯已沦为附庸,公元前376年韩、赵、魏最终废了晋静公,复又三分其残余领地。
晋灭。
桂陵之战前354年,魏惠王率宋、卫伐赵,并于次年攻破了赵都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
孙膑认为魏国的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于是使用了“围魏救赵”的战术,引兵攻打魏都大梁,然后在魏军回军救大梁的途中,趁其疲惫于桂陵进行截击,大败魏军。
长平之战战国后期秦国大败赵国的战役。
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秦将白起伐韩,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决断上党通韩都之路。
上党郡守冯亭以上党献赵,以联赵抗秦。
赵孝成王受地,使廉颇率军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以拒秦。
廉颇以秦军攻势正盛,乃筑垒固守,与秦军相持达三年之久。
四十七年,赵王中秦相范雎反间计,使赵括代廉颇为将。
赵括空言兵法,无实战经验。
既至军,一反廉颇监守战略,率大军盲目出击。
秦将百起正面佯装败走,另出二支奇兵袭赵军后路,结果赵军被包围,粮道断绝,只得筑壁监守以待援军。
秦王闻赵困,亲至河内,征发民年十五以上者悉至长平,阻绝赵救兵及粮运。
赵军困守四十六日,饥饿难忍,竟至杀人为食了。
赵括分兵四队,轮番急攻,终难突围,遂亲率精兵搏战,被秦军射杀。
赵军大败,四十万人皆降。
白起仅释幼、弱者二百四十人归赵,余皆坑杀。
长平之战,赵前后所亡四十五万人,主力损失殆尽。
秦军亦“死者过半”。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民变的一部分,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政权,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刘村集)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根据秦朝法律,过期要斩首。
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将尉,发动兵变,口号是“大楚兴,陈胜王”。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
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进入咸阳后,秦王子婴迎降。
刘邦本欲住在秦帝宫殿里面,后经张良等人劝谏,便封存秦宫中财宝,退出咸阳,驻军灞上。
又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对他们说:「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秦法规定,诽谤者灭族,偶语者弃市。
我来时曾与诸侯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
如今我当为王,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官复原职。
」秦人闻之大喜,争以牛羊酒食飨劳军士,唯恐刘邦不为王。
轮台诏汉武帝晚年的罪己之诏。
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正式颁布的被誉为“仁圣之所悔”的诏书。
诏书中深陈既往之悔,否定了部分臣子主张将战争继续升级的计划,表示当今政事,最要紧的应当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决意把行政重心转移到安定生产方面来。
这是汉武帝晚年面对为了挽回当时的危局所做的措施之一。
党锢之禍東漢中葉以後,外戚與宦官的爭權奪利愈演愈烈。
桓帝時期,以李膺、陳蕃為首的官僚集團,與以郭泰為首的太學生聯合起來,結成朋黨,猛烈抨擊宦官的黑暗統治。
宦官依靠皇權,兩次向黨人發動大規模和殘酷迫害活動,並最終使大部分黨人禁錮終身,也就是一輩子都不許作官,史稱“黨錮之禍”。
赤壁之战别称乌林之役。
东汉末,曹操先后平定袁术、吕布、袁绍父子后,据有河北及中原大部。
建安十三年(208)七月南征荆州,欲进而统一南方。
时荆州牧刘表卒,表幼子琮举州降。
寄寓于刘表的刘备,自樊率众过襄阳,退至当阳,遣关羽率水军往江陵接应。
操率轻骑五千穷追,于当阳长坂大破备军,备率余众与羽及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会于夏口。
操军夺取江陵,将顺流东下,并写信给孙权招降。
备遣诸葛亮请教于孙权,权犹豫未决,亮指出操军远来疲弊、不习水性、荆州民未服,孙刘合力必能破操,则鼎足之势成。
张昭等则以势力悬殊,不如迎之。
鲁肃劝权不可放弃已据江南之局面,周瑜力言操军可破之理由,权乃决心应战。
以瑜、程普为左、右督,以肃为赞军校尉,率兵三万与备两万会于樊口,时操军约二十余万。
是年东战于赤壁。
时操军已有疫疾,初战不利,退至乌林,操军战船首尾相连,瑜将黄盖献计伪降,以斗舰十艘满载引火物,及接近操船舰同时发火,烧尽北船。
时东南风急,遂沿及岸上营地。
操军大溃,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瑜率军继进,操遂烧余船资,从华容败逃。
瑜、备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是役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操留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备旋地荆州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后又得益州,遂与孙、曹渐成三足鼎分之势。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
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
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
袁绍虽兵多粮足,但内部矛盾重重,军纪松弛,人心涣散。
曹操能用于迎击袁绍的士卒虽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可是曹操的统治集团内部比较稳定,将士用命。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他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的乌巢,全烧袁军粮食、辎重一万余车,袁军大乱。
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全歼袁军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
这就是历史上以弱性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袁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病死。
曹操在巩固了他在兖、豫地区的统治之后,又进兵河北,消灭了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袁熙等势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又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打败与袁氏勾结的乌桓头人,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户调制西晋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
民年十五岁以上未娶妻的,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
能从事耕织的壮年奴婢,八口出一夫一妇之调。
耕牛二十头,出一夫一妇之调。
产麻之乡,以布代帛,数同。
户调制度的实行,改变了过去赋税徵收的混乱现象,对于自耕农来说,户调有所减轻;对于大地主来说,由于户调徵收到奴婢和耕牛,比率较低,负担还是增加了。
而西晋灭亡后,东晋南北朝仍有实行,至485年均田制实施后,户调制才废止。
淝水之战东晋击败前秦符坚的著名战役。
晋太元八年 (383年),前秦符坚率九十万大军大举南侵,进据寿阳,自称投鞭可以断流,企图一举灭晋。
晋相谢安使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八万迎战,先于洛涧破秦军前哨,进逼淝水。
晋军要求秦兵后移,以便渡河决战。
苻坚欲俟晋军半渡而击之,尽歼晋军,于是麾兵小退。
秦兵退不可止; 晋师过河乘势进击,秦师尽溃。
这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役。
两税法唐代施行的赋税制度。
唐中叶以后均田制废弛,租庸调制已无法推行。
建中元年(780) 由宰相杨炎制定两税法,颁行全国。
内容为:①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
②土户和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定其户等高下。
③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
④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全部取消,但丁额不废。
⑤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 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779) 垦田数为准,均平征收。
⑥行商于所在州县三十税一。
两税法构成唐后期至明中叶分夏秋两次征税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