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广州中考题思想品德试卷(word·解析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政治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___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重要原则。()

A.韬光养晦

B.积极稳健

C.稳中求进

D.稳中求快

答案:C

2.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锁定“三农”,把深入推进___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A.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B.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C.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D.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

答案:A

3.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卫星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___”发射中心升空,人类将首次完成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A.张衡号

B.墨子号

C.嫦娥号

D.天宫号

答案:B

4.2016年6月23日,___公投决定“脱欧”震惊世界,欧盟一体化进程遭受重创。()

A.西班牙

B.意大利

C.法国

D.英国

答案:D

5.根据广东省脱贫攻坚“1+N”政策体系,我省2018年要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的脱贫目标,其中“三保障”是指___、___和____有保障。()

①休闲旅游②义务教育

③基本医疗④住房安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为法治中国立下新标杆,开启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民法典时代。回答6﹣9题。

6.民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该条规定表明()

①公民民事权利将得到更系统更全面的保护

②民法更明确规定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

③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民法的立法依据

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进一步有法可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宪法、民法总则的意义,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民法总则对民事关系、社会和经济秩序等做了相应规定,使公民的民事权利得到更系统、更全面的保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进一步有法可依,①④符合题意;民法总则是根据宪法制定的,说明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民法的立法依据,③符合题意;②的说法错误,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排除。

7.民法总则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绿色原则”是我国,民法立法的一大突破。它有利于()

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可持续发展

②倡导公民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③引导企业采用节能减排的生产工艺

④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考查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回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原则”,从人与自然、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回答,①②③符合

题意;④的“根本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8.民法总则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条款,被称为中国版的“好撒玛利亚人法”。这一立法规定()

①必将导致大量的而民事纠纷,增加司法成本

②有助于培育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社会风尚

③能杜绝“碰瓷”“老人扶不起”等社会乱象的发生

④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

A.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民法总则的这项规定,有利于保护救助人的合法权益,培育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的社会风尚,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②④符合题意;①是对材料的错误认识;③的“杜绝”说法过于绝对。

9.民法总则相比现行的1986年民法通则,明确提出了“公序良俗”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民事活动中()

①不得违反社会公德

②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③坚持个人利益至上

④民间习俗均可代替法律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公序良俗”指相关的社会公德,民法总则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体现了公民在民事活动中不得违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①②符合题意;

③错误,我们要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④错误,法律和道德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配合,但不能相互代替。

正义是人类的良知,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回答10、11题。

10.为改革完善刑事诉讼制度,充分发挥审判尤其是庭审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的作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决定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进这一改革是对公民权利的()

A.社会保障

B.物质保障

C.立法保障

D.司法保障

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司法保障,考查学生对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的认识。由题干的关键词“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看出题干强调了公正司法,因此D符合题意;ABC与材料无关,排除。

11.2016年12月2日,在被执行死刑过去21年后,最高人民法院再审改判聂树斌无罪。聂树斌案是司法机关根据疑罪从无、证据裁判原则依法纠错的重大案件。这表明()

①正义尽管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②勇于纠错也是制度正义的题中之义

③正义制度的实现取决于法官

④只有正义的制度才能切实保障人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互联网+”时代衍生出很多新现象,考验公众判断和社会治理。回答12、13题。

12.以下行为属于正确使用网络的是()

A.大二女生李某用自己身份证和私人照做抵押,从网贷公司贷款5000元

B.高中生张某应一名未见过面的网友所约,赴郊外商议购买野战游戏装备

C.王某受到来历不明的宣扬暴恐视频邮件后即向网络监管部门举报

D.孙某看到一则有关即将发生地震的消息后随手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在网络中,我们要增强辨别觉察能力和安全防范意思,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分析四个选项可以看出ABD都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是能够正确利用网络,保护自己的做法,符合题意。

13.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网络使用资源的降低带来了信息的普及。这些变化()

①为依法自由表达,塑造理性公民提供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