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_尘埃落定_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_黄丹青
阿来尘埃落定
阿来尘埃落定
《尘埃落定》是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藏族作家阿来。
小说主要描写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
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的故事。
内容简要
《尘埃落定》主要描写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
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
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尘埃落定》写的是历史,但历史也是一种现实,而这种现实得到更为充分的表达,它的面貌会更加文阔,更加深远。
同一种空间,也就是具有演绎多种故事的可能。
关于这段历史,阿来说;史是写出了它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我对它某一方面的理解。
;
作者简介
阿来于1959年生于四川西北部藏区马尔康县。
出版过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阿来匠》,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丰盈》。
《尘埃落定》是其第一部长篇小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曾任《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目前已经辞职,全心创作新书《格桑王》。
关于“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的论文(定稿)
阿来《尘埃落定》中‘傻子’形象解读摘要: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尘埃落定》从独特的视角叙说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讲述了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
然而作者为什么要让一个“傻子”居于作品中心,“傻子”对于整个作品、对于作者、对于读者,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笔者以为,在作品中,主人公并不傻,“傻”是他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他护身的“铠甲”和进攻的“利器”;对作者来说,“傻”是作者陈述嘉绒地区土司时代的真实历史的需要;而对于读者来说,“傻”与“智”的反差,则进一步促进了与作品的融合,有利于读者形成审美高峰体验。
关键词:阿来《尘埃落定》傻子价值生存审美体验恩格斯曾这样评价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阅读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尘埃落定》,让我对恩格斯以及巴尔扎克的这两段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正是这部作品引领我们抚摸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与历史相比,它以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更具吸引力。
正如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所唱的那样“历史的星空闪烁几多星……”。
在作家阿来为我们叙述的这段历史中,一个个挥之不去的形象总在脑海里浮现:老谋深算而残忍霸道的麦其,凶残斗狠、有勇无谋的麦其的草包大儿子,因出身低贱而特别注重身份的麦其土司二太太,汪波土司的忠勇而愚昧的奴才,放荡但却头脑简单的央宗,暴戾而忠诚的索郎泽郎,腼腆但灵巧的尔依,忠诚而又善良的卓玛,淫荡而又贪慕权势的塔娜……然而在《尘埃落定》这部作品所建构的历史舞台上,始终处于舞台中心位置的却是一个“傻子”——麦其土司家的二公子,一个麦其酒醉后播种结出的畸形果实。
那么,作家阿来为什么要让二少爷成为一个“傻子”?又为什么要让他站在舞台中央,其间有什么深意?它对于读者的理解与欣赏,具有什么作用?一句话,“傻子”的价值何在?下面我就从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层面进行一些探寻:一、对于作品来说,“傻子”是麦其家二少爷护身的盾牌与进攻的利器海德格尔认为:“作品在自身中突现着,开启出一个世界,并且在运作中永远守持这个世界”。
关于“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的论文(定稿)
关于“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的论文(定稿)阿来《尘埃落定》中‘傻子’形象解读摘要: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尘埃落定》从独特的视角叙说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讲述了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
然而作者为什么要让一个“傻子”居于作品中心,“傻子”对于整个作品、对于作者、对于读者,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笔者以为,在作品中,主人公并不傻,“傻”是他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他护身的“铠甲”和进攻的“利器”;对作者来说,“傻”是作者陈述嘉绒地区土司时代的真实历史的需要;而对于读者来说,“傻”与“智”的反差,则进一步促进了与作品的融合,有利于读者形成审美高峰体验。
关键词:阿来《尘埃落定》傻子价值生存审美体验恩格斯曾这样评价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阅读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尘埃落定》,让我对恩格斯以及巴尔扎克的这两段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正是这部作品引领我们抚摸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与历史相比,它以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更具吸引力。
正如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所唱的那样“历史的星空闪烁几多星……”。
在作家阿来为我们叙述的这段历史中,一个个挥之不去的形象总在脑海里浮现:老谋深算而残忍霸道的麦其,凶残斗狠、有勇无谋的麦其的草包大儿子,因出身低贱而特别注重身份的麦其土司二太太,汪波土司的忠勇而愚昧的奴才,放荡但却头脑简单的央宗,暴戾而忠诚的索郎泽郎,腼腆但灵巧的尔依,忠诚而又善良的卓玛,淫荡而又贪慕权势的塔娜……然而在《尘埃落定》这部作品所建构的历史舞台上,始终处于舞台中心位置的却是一个“傻子”——麦其土司家的二公子,一个麦其酒醉后播种结出的畸形果实。
那么,作家阿来为什么要让二少爷成为一个“傻子”?又为什么要让他站在舞台中央,其间有什么深意?它对于读者的理解与欣赏,具有什么作用?一句话,“傻子”的价值何在?下面我就从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层面进行一些探寻:一、对于作品来说,“傻子”是麦其家二少爷护身的盾牌与进攻的利器海德格尔认为:“作品在自身中突现着,开启出一个世界,并且在运作中永远守持这个世界”。
基于语料库分析《尘埃落定》英译本Red Poppies中词汇的特征
1 5 . 4 6
1 8 5 8 1 5 . 9 O
1 5 . 4 9
2 2- 3 2 1 1 2 4
排序
1
2
单 词
t h e
a n d
次 数
4 7 6 4 4 4 7
2 3 0 21 l 1
3
4 Re d P o p p i e s C r o wn C LOB 5 6 7 8 9
t o
o f h e i n i t wa s y o u
口 引 言
《 尘埃 落定》于 1 9 9 8年 出版 , 2 0 0 0年 荣 获 第 五 届 茅 盾 文 学 奖 ,在 文 学 评 论 界 受 到 了 一 致 的 好 评 。 《 尘 埃落 定 》英 文译 本Re d P o p p i e s 是 由著名 美 国翻 译家 葛浩 文 及 其 夫 人 林丽 君 共 同翻 译 完 成 的 ,于 2 0 0 2年 由 当时 美 国波 士顿 出版 商 Ho u g h t o n Mi li f n公 司在美 国 出版 发 行 , 深 受 英 文 读 者 欢 迎 , 被 洛 杉 矶 时 报 评 为 年 度 畅 销 书。 《 尘 埃 落 定 》 注 定 是 一 部 可 以 从 不 同 角 度 评 说 的 长 篇小 说 。但 从研 究现 状来 看 ,使 用文 学 理论 进行 的描 述性 研 究 以及 定性研 究 要略 多 一些 , 结合 语料 库来 分 析此 文 本 的特 别少 。所 以本 文 尝试将 自己所建 的 小型 语料库 ,主 要利用 软件 An t c o n c 来分析 ,再 与在线 语料 库C O C A 以及 C r o wn C L O B语 料 库 进 行 比较 来 分 析 文 中 的词 汇 特 征 。
无限风光在险峰——《尘埃落定》英译本隐喻翻译探讨
词及其对应的英译本中的翻译 [4] :
序号 原文
出处 西汉:
英译
隐喻翻译方法
1 惊弓之鸟 《战国策• 楚 made him skittish 省略原喻体
策四》 清朝:《二十
用目的语喻体
2 神来之笔 年目睹之怪现 a stroke of genius 代替原喻体。
状》 明朝:
This waiting was
综上,我们发现译者在翻译同一个隐喻时,采用了两个
时达不到。我和出版社之不同,主要是我不能考虑到市场, 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一个明显侧重交际翻译,一个明显侧 而出版社不能不考虑到市场。”[1] 可见,选择和翻译并最终 重语义翻译),翻译风格和技巧灵活多变。但鉴于一本小说
出版一本作品,是译者与出版社、目的语读者等外界因素不 的书名远比其中某一个章节名重要,因此,应该主要以对《尘
唐朝:
and dying smoke.
5 灰飞烟灭 《圆觉经》 ②disappeared like 变隐喻为明喻
flying ashes and dying
6 五颜六色 清朝:
smoke. more like the
断“角力”的一个过程。译者必须要在原汁原味的将原作介 埃落定》书名的隐喻翻译为考量标准,可以明确,葛浩文夫
绍给目的语读者与考虑读者、市场的兴趣和接受度之间争取 妇的翻译策略更侧重于交际翻译。
一种平衡,如何翻译确实是一门艺术,存在挑战原作者、出
三、包含隐喻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版社与目的语读者等各个因素的风险,真可谓是“无限风光
关键词 :《尘埃落定》;隐喻翻译 ;交际翻译 ;葛浩文夫妇 但我们可以结合整本著作去想象,本体可以指爱情的纠葛,
作者简介 :晏乔(1988-),女,硕士研究生,阿坝师 民族部落之间的纷争,历史的喧嚣以及人类的进步等抽象概
诗化叙事小说:浅谈阿来《尘埃落定》
诗化叙事小说:浅谈阿来《尘埃落定》应用数学2班邹家俊10251003251当茅盾文学奖颁发之后,阿来的获奖长篇小说《尘埃落定》随即名声鹊起。
故事主要以麦其土司家的二少爷半演半讲的角色,用极其怪诞的章法讲述了一个怪僻的、有先知般的独特感受的“傻子”,在那个充满神秘异域色彩的土司庄园里的一生。
专注地倾听傻子的故事,在他诗化的故事叙述中,你就可以感受到其中充斥着的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在这种诗般的氛围中领略历史变迁,见证着康巴藏族土司的制度兴衰。
而读罢此文很容易发现,这一切发自故事的无穷魅力,很大一部分是源于作者诗化的叙事语言。
诗化的叙事方式,并不意味着阿来像其他诗人那样用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式来分行书写,也并不是像泰戈尔的散文一样诗化了句子而已,而是指小说叙事浸润着诗的情绪,处处充满象着征意味和流露出浓郁的情绪色彩。
这种小说诗化叙事的个性风格,不仅一改往常的叙事方式而给人以新鲜感,更是让乏味的故事情节变得有滋有味,融平淡为神奇,令人憧憬神往而爱不释手。
而其实,阿来的诗化叙事小说,与小说家小红的诗意抒情的小说叙述风格,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阿来笔下傻少爷讲述故事的独特视角,总会有令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无论是环境的切入还是哲思的推出,处处的精妙都让人随手拈来,我就简单例举几处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当我翻开第一章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
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
”一片祥和而唯美的感觉就闯入我的脑海里面,但其实不过简单一个场景,然而由“傻子”的眼睛里,讲述里,显得那样的美好安逸。
盘中的牛奶上荡起了细密的波纹,鼓荡起的“嗡嗡的回音”居然在屋子里“飞翔”起来了,闭上眼睛幻想一下那个场面,日常生活也可以变得有滋有味,这是怎样的神奇美妙呢?紧接着迎来了开春以来的第一场雪,“只有春雪才会如此滋润绵密,不至于一下来就被风给刮走了,也只有春雪才会铺展得那么深远,才会把满世界的光芒都汇聚起来。
读阿来《尘埃落定》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阿来《尘埃落定》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阿来《尘埃落定》有感竹林七友我对阿来的认识和兴趣,源于他担任《科幻世界》总编辑的时候,因为我每期必追这本杂志,所以对阿来这个名字便有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后来找来他的《尘埃落定》,竟也当成科幻小说来阅读。
至于他因这本小说成为最年轻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我也是多年后才得知。
另一个吸引我读《尘埃落定》的原因,是这个书名太有画面感,当我拿起这本书,我眼前竟浮现出一缕阳光从窗户洒进来,照亮了空气中的尘埃,顿时让整个画面充满了静谧而温暖的感觉。
在这个画面里,尘埃似乎只存在于阳光洒落的地方,事实上,它们充满了整个空间,你放佛能闻到尘土中那久远的气息。
第三个吸引我读《尘埃落定》的原因,是它讲述我所陌生的人和事,小说讲述上世纪四十年代四川阿坝地区最后一代土司家族的悲欢离合,在那解放以前,那里的藏民世世代代被土族统治,麦琪土司是其中一个。
透过阿来的笔触,我仿佛穿越到了那时的阿坝地区,走进了当地藏民和土司生活,我能真切感受到藏族人民的英武彪悍、聪明勇敢,也被愚钝憨痴却真诚勇敢的二少爷所吸引。
如今因读书心得分享活动,重新翻开这部小说,又有了新的体会。
土司制度是自元代以来中央对西北、西南边疆采取的统治办法,因为这些地区的习俗文化跟中原大多不同,且交通不便也阻碍了与中原地区的各种往来,中央王朝便采取承认当地统治者对地区的世袭统治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种制度经历元明清数百年,直至解放最终结束。
2015年7月4日,中国土司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小说里,阿坝地区沦为国民党政府某些官员种植罂粟谋取暴利的“工具”,又因天灾造成饥荒,大量灾民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表面上是因为官员和土司勾结,不顾一切种植罂粟的结果,实际上则是数百年不曾改变的土司制度落后于时代,造成阿坝地区生产力落后于中原太多的结果。
伴随隆隆炮声,土司制度如同不堪一击的麦琪家官寨一样轰然坍塌,对于思想仍停留在土司时代的藏民,这似乎是一个无比悲伤的时刻,然而人类发展就如同日落日出、四季变换一样不曾停歇,无论多么眷恋不舍,无论多么辉煌灿烂,终将灰飞烟灭、沧海桑田。
小说《尘埃落定》中藏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小说《尘埃落定》中藏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作者:彭玲贾德江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1期摘 ; 要: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增多,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对少数民族民俗和文化的翻译需求也有所增加。
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描绘了藏区宗教、礼仪、风情地貌等,承载了大量的藏文化负载词。
因此,文章在彼特·纽马克翻译理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策略的框架下,以《尘埃落定》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对其中的生态、物质、社会、宗教和语言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译者如何恰当的处理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关键词:《尘埃落定》;语义;交际翻译;藏族文化负载词;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2-0003-02随着全球经济、政治交流的迅猛发展,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窗口之一,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的映射,其中许多词语都富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研究如何准确地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并再现它的文化信息对帮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进而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蜚声文坛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代表作,于2002年获得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小说《尘埃落定》在回顾宗教和民族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叙述,富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然而,小说的英译本并未在中国内地市场发行,国内鲜有学者对《尘埃落定》的英译本进行研究,对其藏族文化负载词的的系统研究几乎为零。
因此,对其中的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再现藏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
目前《尘埃落定》已被译成英、法、德、意大利等15种语言文字,其英译本很受英文读者欢迎。
从中国知网检索的信息得知,学者们从以下视角对《尘埃落定》的英译本进行过研究:(1)以改写理论为理论框架,对英译本的翻译过程进行描述与分析,研究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对译者在文本选择以及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方法的影响和操控,用以探讨改写理论对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适用性;(2)以维索尔伦语用综观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和语言结构角度对《尘埃落定》英译本进行评析,指出翻译是在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等层面做出顺应选择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的过程; (3)通过参照含有深层文化信息的各因素对比,对英译本中文化因素的译法进行分析,运用赖斯的翻译批评框架和理论来评价译者的翻译策略,从而探索民族文学英译的借鉴原则;然而,迄今为止,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来分析《尘埃落定》的英译本还属于研究的空白点。
尘埃落定 节选朗诵词 作者: 阿来
《尘埃落定》节选朗诵词
在麦其土司辖地上,没有人不知道土司第二个女人所生的儿子是一个傻子。
那个傻子就是我。
翻过山口时,我回头看了看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那里,除了高大的官寨已经消失外,并看不出多少战斗的痕迹。
春天正在染绿果园和大片的麦田,在那些绿色中间,土司官寨变成了一大堆石头,低处是自身投下的阴影,高处,则辉映着阳光,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
望着眼前的景象,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
一小股旋风,从石堆里拔身而起,带起了许多的尘埃,在废墟上旋转。
今天,我认为,那是麦其土司和太太的灵魂要上天去了。
旋风越旋越高,最后在很高的地方炸开来。
里面,看不见的东西上到了天界,看得见的是尘埃,又从半空里跌落下来,罩住了那些累累的乱石。
但尘埃毕竟是尘埃,最后还是重新落进了石头缝里,只剩寂静的阳光在废墟上闪烁了。
我眼中的泪水加强了闪烁的效果。
这时候我在心里叫我的亲人,我叫道:“阿爸啊!阿妈啊!”
我的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痛楚。
我看见麦其土司的精灵已经变成一股旋风飞到天上,剩下的尘埃落下来,融入大地。
我当了一辈子傻子,现在,我知道我自己不是傻子,也不是聪明人,不过是在土司制度将要完结的时候到这片奇异的土地上来走了一遭。
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
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
基于文学文体学的《尘埃落定》英译本研究
基于文学文体学的《尘埃落定》英译本研究作者:杨庆华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3期内容摘要:《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创作的一部描写藏族人民生活的伟大作品,作者在文中广泛使用叠词和拟声词以及反复和比喻修辞,形成其独特的个人语言风格。
基于文学文体学理论,以葛浩文和林丽君夫妇合译的《尘埃落定》英译本为例,分别从词汇和修辞层面对其进行文体分析,探析译者是否保留原文中表达美学功能和文体价值的语言形式,产生与原文相似的文体效果,进而表明文学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尘埃落定》文学翻译文学文体学阿来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拥有独特的语言艺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他的大部分小说故事背景都设定在中原区与藏区的过度地带,描写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为外界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一个窗口。
《尘埃落定》是阿来的一部描写中国藏族地区生活及其土司文化兴衰的长篇小说,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生活在藏区的男人和女人,甚至把外界知之甚少的藏族的一部分过去神话化,书写出了一部伟大的历史小说。
阿来在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个人特点,使整部作品充满了神秘感和新鲜感。
作者广泛运用叠词和拟声词,使小说兼具色彩美和音韵美。
此外,通过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描绘风景、勾勒人物形象,为作品增添了语言的灵动之美。
《尘埃落定》英译本由葛浩文和林丽君夫妇合译而成,2002年翻译出版,并获得了本年度的桐山奖。
译文能否如实传递原作的语言风格直接影响了目的语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和接受。
基于文学文体学视角,分别从词汇和修辞两个方面进行文体分析,旨在探讨葛氏夫妇的译作是否再现了原作中具有美学效果和文体价值的语言选择。
一.文学文体学和文学翻译文学文体学是在语言学和文学的基础上新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根本目的在于考察文学作品如何通过不同的语言选择来表达主题思想、创造美学效果。
[1]申丹认为文学文体学的主要作用在于使译者更好地把握小说中的语言成分(尤其是语言形式)的美学功能和文体价值,促使译者使用文体功能等值的语言成分,特别注意避免指称对等所带来的文体损差。
阿来作品文档
阿来作品阿来,原名阿来木·兴吾,生于1967年5月22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翻译家。
阿来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叙述风格和独特的视角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阿来的代表作品,并分析其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
一、《尘埃落定》《尘埃落定》是阿来的首部小说,于1986年出版,也是阿来文学创作的起点。
这部小说以描写藏族领导人赖嘎与汉族新娘康红云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藏族和汉族两种文化的交融、冲突的描写,折射了社会变革对人性的冲击以及个人命运的沉浮。
这部小说的主要思想在于,它通过一个具体而微观的故事,对两个民族的深层次文化人格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
阿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文化碰撞中的心理体验,从而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云雀叫了一整天》《云雀叫了一整天》是阿来的长篇小说,于1995年出版。
这部小说以藏族村庄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贡嘎的一生。
通过对贡嘎从婴儿到中年的成长历程的描写,阿来展现了个人命运与历史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传统与现代、自由与束缚的思考。
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对时间、空间的灵活运用。
阿来以流畅的叙述方式将现实与回忆、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写实又有超脱感的叙事风格。
此外,阿来对于自然环境的描绘也非常细腻,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三、《尼之泪》《尼之泪》是阿来的短篇小说集,于2006年出版。
这本书以尼(藏族女子)为主角,通过对尼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的描写,阿来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命运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些短篇小说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尼之泪》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阿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使尼这个形象在读者心中栩栩如生。
此外,阿来还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水的象征、泪水的象征等,使故事更具有诗意和深度。
四、《拉姆与苍鹭》《拉姆与苍鹭》是阿来的长篇小说,于2018年出版。
小说《尘埃落定》中藏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容, 不给读者 留下任何疑点和晦涩难懂 之处 ; 而语 义翻译 以原 文 作者为出发点 , 竭力将原文的信息贴切地传 达出来 。
的映射 , 其 中许多词语都富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研究如何
准确地 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并再现它 的文化信息对 帮助外国读 者 了解 中国文化进 而推 动跨文化交流 的发展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蜚声文坛的长篇小说《 尘埃落定》 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代表作 , 于2 0 0 2年 获得 中国最 高文学奖——茅盾 文学奖 , 小说 《 尘埃落
译策略 , 从 而探索 民族 文学英译 的借鉴原 则 ; 然而 , 迄为止 , 从
彼得 ・ 纽 马克翻译理论 视角来分析 《 尘埃 落定》 的英译本还 属于 研究 的空 白点 。 本文选取葛浩文的英译本作 为研究对象 , 尝试在 彼特纽马克 的语 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策略 的指导下 ,探讨 译者如 何恰 当处理《 尘埃落定》 中文化负载词 的翻译 。
定》 在 回顾宗教 和民族历史 、 风俗 习惯 等方面有着独 特的叙述 ,
富有 丰厚 的藏族文化意蕴 , 然而 , 小说 的英译本 并未在中 国内地
同或相似点 。 第一 , 两种翻译方法都是建立在认知翻译的基础之 上 的, 都必须服从译入语 的语法结构和某些 固定 的文体特征 。 第
二, 如果原文信 息具有普遍性 , 不带文化 特征 , 信 息 内容 的重 要 性与表达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同等重要 ,就可以同时采用语义翻 译和交际翻译。第二 三 ,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一个整体 , 两者并 不 冲突 , 而 是相辅相成 , 互为补充 的 , 因此 可 以 采 用 两 种 翻 译 策
法 进 行 分 析 ,运 用 赖 斯 的翻 译 批 评 框 架 和 理 论 来 评 价译 者 的 翻
《尘埃落定》参考文献
《尘埃落定》参考文献
1.阿来《尘埃落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杨玉梅;《论傻子形象的审美价值--读阿来的《尘埃落定》》,《民族文学研究》(北京),1991年第一期
3.《评《尘埃落定》的艺术创新》,西南民族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1月总20卷,第一期,56-57页
4.四川省编写组;《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成都),1985,第187-222页。
5.藏族省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萨),1985,第337-341页。
6.周小莉;《土司制度灭亡的挽歌》[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吕大吉;《宗教学通论》,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8.周锡银;《藏族原始宗教》.成都:四川省人民出版社,1989年
9.阿来,燕松柏;《阿坝藏传佛教史略》【M】,成都;四川文学出版社,1990
10.刘柳;《解读阿来的藏族情节》【J】.中外文学交流,1999.
11.胡金龙;论《尘埃落定》的狂欢特征与民间文化,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2.余淑雯;论《尘埃落定》的民俗风情与文化渊源,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4,期刊:青春岁月
13.马丽华;雪域文学与西藏文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4廖东凡;雪域西藏风情录.【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藏族文化意象翻译研究——以《尘埃落定》英译本为例
年) ,对于 文 化 意 象 翻 译 的 研 究 一 直 处 于 增 长 趋
势,虽然最 高 值 出 现 在 2011 年, 但 总 体 呈 现 稳 步
上升趋势( 见图 1) 。
图 1:文化意象翻译研究趋势
注:本数据来自于中国知网关于“ 文化意象翻译的关注度” 的统计,数据的相关网址为:http: / / nvsm. cnki. net / kns / brief /
文进行了反复研读和对比,发现译作在一些关于藏
族文化意象的翻译中出现了失落现象。 本研究拟从
跨文化传播角度,探讨译作中文化意象的保留和失
落对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并提出有效保留文化意
[ 收稿日期]2019 - 08 - 03
[ 作者简介] 赵自强(1993—) ,满族,河北承德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学翻译、翻译批评研究。
埃落定》 翻译的合理性,或者研究其中的翻译策略。
对诗歌意象进行分类,并分别
这方面研究主要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分别从目的论、
探讨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研究。 3. 电影字幕翻译中
译者主体性、生态翻译、功能对等方面论述。 其二,
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
在
全球化的今天, 文化作为国家 “ 软实力” 的重 要 标
志,对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文
化“ 走出去” 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中国文化 “ 走出
去” ,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才能提升我国文
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是藏族作家阿来的成名作,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
翻译的问题;杨俊峰
[5]
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看
播问题。
( 二) 《 尘埃落定》 的翻译研究
《尘埃落定》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
《尘埃落定》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The Settling of Dust: 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Settling of Dust"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The novel "The Settling of Dust" by the acclaimed Chinese author has garnered widespread acclaim and attention since its initial publication. Exploring themes of loss, resilience,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the book has resonated with readers across cultural boundaries, transcending its origins to find a global audience. This essay delves into the journey of this literary work as it has been translated and disseminated with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shedding light on the challenges and triumphs that have accompanied its introduction to a new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landscape.The translation of "The Settling of Dust" into English was a pivotal moment in the book's journey to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The task of capturing the nuances of the original Chinese text and conveying its emotional depth and richness in a new language was no easy feat. The chosen translator, a respected scholar wi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both cultures, undertook the challenge with meticulous care, striving to preserve the essence of the work whileadapting it to the rhythms and convention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result was a translation that not only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but also possessed a unique literary voice that resonated with English-speaking readers.The publication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a new chapter in the life of "The Settling of Dust." As the book made its way into the hands of readers across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it began to garner critical acclaim and attention. Reviews in prominent literary journals and newspapers praised the novel's depth of character, the vivid depiction of its setting, and the author's masterful storytelling. Reader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found themselves drawn into the world of the novel, captivated by its ability to transcend cultural boundaries and speak to the universal human experience.One of the key factors in the successful dissemination of "The Settling of Dust"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was the strategic promotion and marketing efforts undertaken by the publishing house responsible for its release. Recogniz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novel to appeal to a wide audience, the publishers invested in extensive publicity campaigns, leveraging a range of platforms to generate awareness and interest. Book tours, author interviews, and targeted advertising campaigns helped to introduce the work to readers who might not have otherwise encountered it, expanding thenovel's reach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circles.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Settling of Dust" also coincided with a growing interest in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with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cultural landscape, readers and scholars alike were seeking out works that offered a window into diverse 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ettling of Dust" in English, therefore, aligned with this broader trend, tapping into a thirst for literary works that challenged conventional narratives and broadened the horizons of the reading public.As the novel gained traction and recognition, it began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academic curricula and syllabi, further solidifying its place within the English-speaking literary canon. University professors and educators recognized the value of exposing students to the rich tapestry of global literature, and "The Settling of Dust" became a staple in courses on world literature,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cultural studies. This integration into the academic realm not only enhanced the novel's visibility but also facilitated deeper critical engagement and analysis, inspiring new perspectives and interpretations.The success of "The Settling of Dust"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has also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author's own literary careerand reputation. The novel's translation and widespread acclaim have brought the author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pening up new opportunities for collaboration, literary awards, and further publication. The author's voice has now found a global platform, allowing their unique perspective and artistic vision to resonate with readers across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boundaries.Moreover, 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Settling of Dust" have had a ripple effect on the broader landscape of literary exchange and cross-cultural dialogue. As the novel has found its way into the hands of readers and scholars around the world, it has sparked conversations and collaborations that transcend geographic and linguistic divides. Scholars and readers have engaged in comparative analyses, exploring the novel's themes and stylistic elements in relation to other works of world literature, foster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hared human experience that underpins the diverse literary traditions of the globe.In conclusion, the journey of "The Settling of Dust" from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in China to its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i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literature to bridge cultural divides and touch the universal human experience. Through the dedicated efforts of translators, publishers, and literary enthusiasts, this novel has found a global audience, inspiring new perspectives, critical engagement, and cross-cultural dialogue. As thedust settles on the novel's path to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its enduring impact on the literary landscape and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readers worldwide continues to be felt, a testament to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storytelling.。
《尘埃落定》愚人命运坚韧性书写
"Dust Settled": "Fool" Man's Destiny and Tenacity
Writing
作者: 黄朝进[1]
作者机构: [1]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出版物刊名: 牡丹江大学学报
页码: 27-3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阿来;《尘埃落定》;命运性
摘要:阿来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以少数民族作家的独特视角创作出了《尘埃落定》这一部长篇小说.用"愚"人的思维方式为研究点,对"愚"人视野下的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人物形象剖析,首先是生活中"智慧的愚者",探讨的是作者的"智能观";其次是"权力的享有者",探讨的是作者的"物质观";最后是"命运的审视者",探讨的是作者对于时间、历史、哲学的追问.以"愚"的角度,阐述了阿来对人生及命运的看法,借此来探讨当下的生活与命运.。
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小说《尘埃落定》思想内涵的研究摘要通过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的描写让人们逐渐窥探到了西藏土司制度下,土司生活状况、土司之间的争斗和在土司统治下的奴隶们的悲惨生活。
故事通过主人公麦其土司的“傻”儿子的视角见证了土司王朝从强盛走向灭亡的过程。
笔者着重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分析来揭示《尘埃落定》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
引言2000年,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深厚的故事内涵获得了当年的茅盾文学奖。
在他的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记述了一个“傻子”一生的成长经历以及他所伴随的土司王朝在经历了种种的变故和动辄后,由盛转衰并最终走向灭亡的故事。
笔者希望通过对小说的写作手法、人物情感、土司文化、经济和历史性角度解读这部作品。
正文一、从写作手法对小说中独特视角所展现的智慧思想分析前面已经说到,作者是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写作。
文中的“我”指代的就是麦其土司的第二个妻子所生的儿子,因为是土司在酒后生的,所以他天生是一个傻子。
在整个麦其土司家里,在整个的土司部落里,没人不知道土司的第二个儿子是个傻子。
但是,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普通的傻子。
正如阿来所写,他是一个是傻非傻的“傻子”。
在他的眼中,这个世界的样子是与他周围的人眼中的世界不同的,他的眼看到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变迁,整个世界在不声不息中运动。
他出人意料地在各种时刻做出准确的预言,说出一语惊人的哲理,做出超人的决策和敏锐的判断,他成就了许多自以为聪明的人干不成的事。
他的表现比聪明人还要聪明,他创造了土司时代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
作为叙述者的“傻子”,是作者一种刻意的安排,因为其承担了作者的许多意图,比如通过其所谓的“傻”来观照所谓“正常人”的各种活动——以一种新的角度来感受世界,正因为某种神秘的“傻”,作者才可以赋予他某种超人的预感,也使作者可以以一种超然的角度来叙述整个事件的发展。
麦其家大二爷,自认为是个傻子。
对阿来及《尘埃落定》的解读
对阿来及《尘埃落定》的解读
关秀丽
【期刊名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6)006
【摘要】藏地、藏史、藏文化孕育出阿来独特的文本抒写、文化视角及其藏族情怀。
穿行于汉藏异质文化之间的作家阿来,以其独特的母语思维和母语表达方式,用汉语诠释着“嘉绒藏族”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变迁。
,在《尘埃落定》中,阿来对藏族环境、藏族情怀的抒写凸显得淋漓尽致。
在某种程度上,阿来就是“嘉绒藏族”的代言人。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关秀丽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民族·权力·生存——阿来《尘埃落定》多义主题解读 [J], 吴道毅
2.尘埃落定文明新生——评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J], 焦会生
3.论《尘埃落定》与土司制度--两处"误读"的澄清与阿来小说历史意识的思想根源解读 [J], 李康云
4.论阿来《尘埃落定》的艺术视景 [J], 张庆
5.阿来小说的激情忧伤书写——评阿来小说《尘埃落定》 [J], 黄群英;张德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尘埃落定 》 是 一 部 优 秀 的 长 篇 小 说, 蕴含其中的隽永 《 自1 情感与深刻寓意使它保有经久不衰的 文学魅力 , 9 9 8年 出版 , 直到 1 尘埃落 定 》 不 5 年后的今天它仍在再版 发售 。《 仅得到了茅盾文学奖 , 更被众多读者打心底 里喜爱 , 成为了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 。2 这部 0 0 2年, 著作的英文版面世 , 由当今著名的汉英翻译家 ① 葛浩文先生 携其夫人林丽君共同翻译而成 。 英文版的书名为 R e d P o - p , ( ) 。本文在对 而非直 译 《 尘 埃 落 定》 i e s T h e D u s t S e t t l e s p 《 尘埃落定 》 在英语世界的翻译现状进行梳 理及介绍 的基础 上, 侧重于考察 《 尘埃 落 定 》 英译本书名与每节标题在翻译 中所采用的方式 , 试图通过分析这些翻 译方式 , 初步 探 究 其 展现的 文 学 交 流 现 象 背 后 所 潜 藏 的 文 化 渊 源 及 其 文 化 变异 。
④
瑥 瑏 用” 得以实现 。
值得注意的是 , 劳伦斯 · 韦努蒂在认为 “ 翻 译以巨大的
瑦 瑏 “ 力量构建着对异域文化的再现 ” 的同时也指出 , 对异域 文
能为异域文学建立起独特的 本的选择和翻译策 略 的 制 定 ,
瑧 瑏 。 这一观念 的 提 出 是 基 于 “ 解构主义者不再像 本土典律 ”
⑦ ⑧ “ 。 在翻译苏童的 《 表现出了新的学术个性和追求 ” 我的 帝
“ 类观点的 , 在T 葛 浩 文 指 出, h e W r i t i n L i f e中, T h a t w e g n o n e t h e l e s s r e l a c e t h e m, i f t h e w o r k s a r e t o h a v e w i m u s t - p , i v e n . H o w o d e r r e a d e r s h i i s a t r a n s l a t o r s a b o u t t h e g g p , t a s k h o w w e d e a l w i t h t h e i n t r i c a c i e s o f c r o s s-c u l t u r a l
阿来《 尘埃落定》 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阿来《 尘埃落定》 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黄丹青
《 尘埃落定 》 是一部优秀的小说 , 有着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 , 它 出 版已有 1 至今仍在再 5年, 摘 要 : ) 版发售 , 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 。 翻译 家葛浩 文 ( 与 H o w a r d G o l d b l a t t 夫人林丽 。本文在对《 君翻译了这部著作 , 并将之更名为 R 尘埃落定》 于英语世界的翻译现状进行梳 e d P o i e s p p 侧重考察 《 尘埃落定 》 英译本 书 名 与 每 节 标 题 在 翻 译 中 所 采 用 的 方 式 , 试图通过分 理及介绍的基础上 , 析这些翻译方式 , 探究其展现的文学交流现象背后所潜藏的文化渊源与变异 。 英语世界 ; 尘埃落定 ; 译介 关键词 :
结构主义者 那 样 机 械 地 把 原 文 看 成 一 个 稳 定 而 封 闭 的 系
瑨 瑏 , 统” 他们认为 “ 原文 意 义 不 可 能 固 定 不 变 , 只是在上下文
故事发展的铺陈推 进 上 , 更暗含于其文字( 词 句) 本 身。小 说既未堆砌华丽的辞藻 , 也不卖弄生僻的字眼 , 但语 言 的 质 反更因其“ 轻 巧” , 显露出灵动的美 感却并不因此而折 损 ,
一 《 尘埃落定 》 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现状
《 尘埃落定 》 的英译本由翻译家葛浩文 ( H o w a r d G o l d b - ) 与夫人林丽君( 译 成, 由P l a t t S l v i a L i -C h u n L i n) E N- y GU I N、 H o u h t o n M i f f l i n C o m a n 0 0 2至 g p y等出版社于2 因 出 版 社 及 出 版 时 间 不 同, 故书名与 2 0 0 3 年间分别出 版 , 书籍封面 都 有 一 些 出 入 , 但 译 文 内 容 并 无 二 致 。《 尘埃落 定》 英译本 的 书 名 仅 略 有 分 别 , 实 则 大 同 小 异, 2 0 0 3年由 封面书名是 R H o u h t o n M i f f l i n C o m a n e d g p y出 版 发 行 时, : , 另有出版社直接以 P o i e s A N o v e l o f T i b e t R E D P O P - p p “ 尘埃落定 》 仅英译 P I E S 为书名出版 。 故国内报道所称的 《 ② , 本就有 3 个版本 ” 其实并不代表除了葛浩文夫妇的译本 外还有其余翻译家的译著 。
⑤ ⑥ 。 葛浩文夫妇敏 感 甚至能从中 “ 体味到诗歌的韵律感 ” 感,
中暂时被确定下 来 。 由 于 原 文 意 义 不 能 确 定 , 译者应充分 发挥主观能动性来 寻 找 原 文 意 义 , 发掘出能使原文存活的 利用语言间 的 转 换 , 使 原 文 得 以 发 展 并 走 向 成 熟, 使 因素 , 译文和原文之间形 成 一 种 共 生 关 系 , 而不是传统理论中的
瑏 瑩 。毫 无 疑 问, 葛浩文夫妇是赞同这 模仿与被模仿的关 系 ”
地捕捉到了 阿 来 的 这 美, 故而在翻译每节 标 题 时 都 尽 可 能 地 选 用 了 简 单 通 俗 的 使每节标 题 在 翻 译 后 都 最 大 程 度 上 的 保 持 一 种 单词短语 , 返璞归真之态 。 葛浩 文 夫 妇 对 待 翻 译 的 态 度 十 分 严 谨 , 不仅谋求语言 转换时的准确 , 更在 翻 译 过 程 中 “ 转向文学和文 化 研 究” ,
二 《 尘埃落定 》 每节标题的译介现状研究
《 尘埃 落 定》 全书分十二章4 每 节 都 各 有 标 题。 9 节,
5 3
创 作 研 究 · 当 代 文 坛 ·2 0 1 4. 1
, 进行翻译时 葛浩文夫妇基本上遵循了 两个原 则 : 一是就简 , ( ) 。 避繁 二是直译 音 译 原 文 这 种 翻 译 方 式 看 似 简 单 且 无 需创 造 性 , 但 实 际 上, 却恰恰体现出译者对译著理解之透 更试图 彻 。 译者不仅在对 词 汇 的 翻 译 上 有 着 精 微 的 考 量 , 通过在语言风格上 与 原 文 贴 近 来 谋 得 精 神 上 与 原 文 对 接 。 《 尘埃落定 》 并不张扬其蕴含的智慧与寓意 , 它“ 看似 笨 拙 地 显示其智慧的地方 ” 不仅仅表现在对文中人物的塑造和对
③ 遵从原著保留了这些 标 题 。 下 面 我 们 就 每 节 R e d P o i e s p p
标题的翻译与原标 题 进 行 对 比 , 并选出有代表性的标题进 行分析 。 、 “ 第一 章 有 4 节 : 野画眉( 辖 日” W i l d T h r u s h e s) ) 、 ) 、 ) ; ( 桑吉卓玛 ( 贵客 ( 第 S h a r i S a n e D o l m a H o n o r e d G u e s t g y ) 、 ) 、 心房上的花 ( 杀( 二章有 3 节 : F l o w e r s i n t h e H e a r t K i l l i n g ; 大地 摇 晃 ( 第 三 章 有 4 节: 白色的梦 T h e E a r t h T r e m b l e s) ( ) 、 ) 、 病( 新教派格鲁巴 ( W h i t e D r e a m s S i c k T h e N e w S e c t G e - ) 、 ) ; ) 、 银子( 第 四 章 有 6 节: 客人( 女人 l u k a S i l v e r V i s i t o r s p ( ) 、 ) 、 ) 、 人头 ( 失去的好药( 耳朵开 W o m e n H e a d s M i s s e d C u r e ) 、 ) ; 罂粟 花 战 争 ( 第五 花( F l o w e r i n E a r s W a r o f t h e P o i e s g p p ) 、 ( ) 、 ( 章有 5 节 : 舌头( 书 我 该 害 怕 什 么 T o n u e B o o k s W h a t g ? ) 、 聪明人与傻瓜( S h o u l d I F e a r T h e S m a r t O n e a n d t h e I d i - ) 、 ; 英国夫人( 第 六 章 有 4 节: 堡垒 o t T h e E n l i s h L a d g y) ( ) 、 ) 、 ) 、 麦子 ( 女土司( 卓玛 S t r o n h o l d B a r l e F e m a l e C h i e f t a i n g y ( ) ; ) 、 第七 章 有 4 节 : 命运与爱情( 订婚 D o l m a F a t e a n d L o v e ( ) 、 ’ ) 、 开始了( 新臣民( E n a e m e n t I t s H a e n i n N e w S u b - g g p p g ) ; ) 、 第八章有 4 节 : 边境市场 ( 南方的消息 B o r d e r M a r k e t e c t s j ( 、 、 世仇( 回家( N e w s f r o m t h e S o u t h) F a m i l F e u d) G o i n y g ) ; ) 、 第 九 章 有 3 节: 奇迹( 土司逊位( H o m e M i r a c l e A b d i c a - ) 、 ’ ; 我不说话 ( 第十章有 4 节 : 杀手 ( t i o n I m N o t T a l k i n T h e g) ) 、 ) 、 心向北方 ( 远客 ( K i l l e r L o o k i n N o r t h w a r d G u e s t f r o m A - g ) 、 ; 快与慢 ( 第十一章有 4 节 : 关于未来 ( f a r F a s t a n d S l o w) A - ) 、 ’ ) 、 他们老了( 土司们 b o u t t h e F u t u r e T h e r e G e t t i n O l d y g ( ) 、 ) ; 梅毒 ( 第十二章有 4 节 : 有颜色的 T h e C h i e f t a i n s S h i l i s y p ) 、 、 ) 、 人( 厕所 ( 炮声 ( 尘埃 C o l o r e d P e o l e T o i l e t s) A r t i l l e r F i r e p y ) 。 落定 ( T h e D u s t S e t t l e s 通过 以 上 标 题 的 中 英 文 对 比 不 难 发 现 , 在对每节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