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与Uber为何涨价? 警惕C2C平台互害模式
滴滴打车 与 快的 之争背后的真正阴谋
滴滴打车与快的之争背后的1、滴滴和快的打车软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已快速的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采取软件打车2、最近围绕着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的新闻也非常的火,互联网上到处都可以见到腾讯和阿里两大公司围绕着打车软件砸钱火拼的新闻。
3、1月20日,腾讯投资的嘀嘀打车宣布追加2亿元预算请全国人民打车,很快就在第二天21日,快的打车宣布与阿里的支付宝钱包联手再投5亿元请客打车。
这真是是天上掉馅饼的节奏吗?两个巨头这样疯狂的砸钱,背后的目的是什么?4、在培养用户,目的就像腾讯十年前培养QQ用户,两年前培养微信用户,有了用户量之后自然就赚钱了,那你这样的想法不是没道理,但是太简单了。
这和以往不同的是,以前培养用户都是靠自然增量靠正常的市场推广宣传不用砸很多钱的,而这次明显是在花钱培养用户、抢养用户,而且是巨资,这必定是要有巨大的利益回报才值得这样来做,那这巨大的利益回报在哪?是在打车软件上吗?打车软件真的能给巨头们赚回这么多钱吗?让我来告诉你真相!5、打车类应用软件并不是赚钱的工具,它仅仅是培养用户手机支付手段的一个工具,让用户习惯手机支付系统并最终信任离不开这个支付系统,就好像当初培养用户由现金支付转变为银行卡、信用卡支付一样的道理。
当你习惯并信任了之后,为了使用方便,自然你的存款也就会流向所对应的新兴银行里,如余额宝。
6、阿里巴巴2013年的营业收入落后于腾讯,但是增速却是腾讯的2.27倍。
阿里巴巴的净利润在2013年第一次大幅超越腾讯成为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来源:凤凰财经2014-01-26 09:57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2013 年,腾讯的年净利润为151亿,阿里巴巴净利润为185亿,目标不是151亿和185亿之间的血拼,真正的目标是那近万亿的银行业的利润。
打车软件之争是假,暗中布局培养用户,做未来的网络银行才是真正的目标。
至此,你能看明白了吗?打车软件之争,明面上是腾讯与阿里之争,暗地里却是他们合伙在炒作,培养用户习惯和市场,让用户把他们当冤大头去占便宜,而他们真正的目标不仅是占领你的手机支付渠道还要占领你的存款,最终从国有银行口中夺取利益。
网约车行业的市场竞争与盈利模式分析
网约车行业的市场竞争与盈利模式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约车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崛起并蓬勃发展。
然而,该行业竞争激烈,盈利模式也面临挑战。
本文将从市场竞争和盈利模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市场竞争分析1. 供应商竞争: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网约车平台竞争,如Uber、滴滴、Grab等,它们都试图吸引更多乘客和司机。
这些平台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低价吸引乘客,同时利用激励计划吸引更多的司机加入平台。
2.买方竞争:乘客对服务质量和价格敏感,并且容易比较不同平台的价格和服务。
因此,乘客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更有可能选择价格较低和服务质量较高的平台。
3.替代品竞争:除了网约车,乘客还可以选择传统出租车、公共交通工具或自行驾驶。
这些替代品在价格、便捷性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与网约车平台竞争。
市场竞争的结果是,网约车平台需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吸引更多司机和乘客,以保持竞争力。
1.佣金制:网约车平台通常通过向司机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来获取收入。
佣金的比例通常在15%至25%之间,可能会根据地区、需求量和竞争情况等因素而有所变动。
这种模式允许平台根据业务量的增加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2.广告和促销:网约车平台可以与各种商家合作,将他们的广告推送给乘客。
此外,平台还可以推出促销活动,如打折和代金券,以吸引更多乘客使用其服务。
这些合作可以为平台带来额外的收入。
3.资金利用:网约车平台可以将闲置的车辆租赁给其他司机或企业,从而获取额外的收入。
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向司机提供金融服务(如贷款或保险)来获得一定的利润。
4.数据分析:网约车平台可以分析大量的乘客和司机数据,以了解他们的旅行偏好和行为习惯。
这些数据可以被用来改善服务,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并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
然而,网约车行业面临一些盈利模式的挑战。
首先,许多平台都处于亏损状态,需要长期投入才能实现盈利。
其次,由于技术进步和竞争加剧,平台可能需要不断降低价格以留住乘客和吸引司机,这可能会对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涨价之后“滴滴Uber”前途几何?
占有率 , 对于已经 占据九成市 场的滴滴来说 , 当下 唯 展开 了幅度不一的价格调整。 在司机端 , 滴滴在北京
一
的挑 战就是 如何实 现盈利 。 如今滴 滴获得 了绝对 将其对 司机的补 贴减少了3 6 %, 而武汉与杭 州等城 市的司机端补 贴降幅超过 2 0 %, 大连和 宁波等城市
新一轮服 务战将开始
场 前三 , 如 今 滴 滴 和 Ub e r 合并, 让 易 到 用车 又 有 了新
当烧钱趋于; 令静 , 比 拼 服 务 就 成 为主 流 。 此 前 快 的 发 展 可 能 。 而 神 州 专 车 作 为 B2 C运 营 模 式 中 的 佼 车 是 滴 滴 多 个 服 务 项 目里 , 性价 比较高的选择 , 但自 佼者 , 因为服务更安全、 可控与周到 成为滴滴劲敌 。 补贝 占 停止 后 , 它将 有可能被 更有价格 优 势B g , I I I  ̄ . 风 车 以往 神州专车B 2 C模式成 本高 , 滴 滴价格优 势更 受 与强调服 务质量 的专车将 替代 。 在 滴 滴 的 各 项 服 务 用 户 喜 爱 , 但随着涨价 潮与补贴减少, 神 州 专 车优 势 里, 快 车 与 专 车 类似 , 区别的是专车车型门槛较高 , 逐 渐 显 现 出来 , 如 今 部 分 地 区神 州 专 车的 价 格 甚至 比
的市场主导权 , 全民狂欢式的补贴注定将成 为过去。
另外, 面对越来 越严峻 的盈利压 力, 停止补贴后 , 涨 的司机端 补贴降幅超过 1 0 %。 在乘客端 , 滴滴也开始 价也似乎成了滴滴唯一的选择 , 虽然许 多用户无法 接 了普遍涨 价。 受, 甚至向当地消费协会投诉 来维 护利益, 但未来 使 用滴滴的费用将越来越贵的趋势是无法抵挡的 。 在司 机与 用户此起 彼伏 的吐槽 中, 司 机大 量 流 失, 用户也开始 变少。 用户开始计算涨价后的滴滴 打
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案例:滴滴出行和Uber
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案例:滴滴出行和Uber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个人出行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出行方式已经不再满足用户的需求,而通过网约车服务,用户可以预订出行服务,方便快捷。
滴滴出行和Uber这两家公司凭借其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优势,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网约车市场的领军企业。
滴滴出行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的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成立于2012年。
早期,滴滴的业务模式是基于打车软件,用户需通过软件搜索附近空闲出租车,成功叫车之后,司机将接到乘客的送达地址。
然而这种模式面临诸多问题,如乘车安全难以保障、乘车品质难以规范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滴滴经过不断探索,推出了订单撮合模式,即用户下单后,系统会自动分配车辆和司机。
同时,滴滴还引入了多种打车服务菜单,如顺风车、快车、代驾等,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出行选择。
此外,滴滴还与银行、保险等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相比之下,Uber是一家全球性的网约车服务公司,成立于2009年。
Uber 最初的业务模式是基于黑车的租赁模式,司机可以半租半买,使用自己的车辆进行出行服务。
后来,Uber逐渐推出了其自有的车队服务,覆盖更广的区域和更多的用户。
与滴滴一样,Uber也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司机加入平台。
此外,Uber还推出了Uber EATS服务,为用户提供外卖配送服务。
这种服务模式的优势在于,用户只需在平台上下单,无需关心外卖餐厅的位置和送达问题,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满意度。
商业模式创新是滴滴和Uber成功的重要原因。
这两家公司不仅满足了人们出行的需求,而且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规范化的服务。
另外,滴滴和Uber拥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如全球定位系统、实时交通信息等,为用户提供更加精确、高效的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商业模式创新正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竞争力。
总之,滴滴和Uber的成功离不开其商业模式创新与先进的技术支持。
最新滴滴打车和Uber商业模式的区别资料
滴滴打车和Uber商业模式的区别:一、市场定位1、滴滴打车:针对正规的出租车司机和有打车需求的智能手机用户,无需人工电话、高效准确的打车应用,解决出租车司机空跑率高和乘客打车难的问题,改变人们出行的方式和习惯。
2、Uber:与租车公司合作,针对高收入人群,为用户提供高端和私人化的用车服务,主打豪华汽车+精致服务。
二、运营模式1、滴滴打车:(1)用户通过滴滴平台提出打车需求,而滴滴通过和百度或高德地图的合作,把用户所需的打车信息反馈给用户,让用户选择打车的起点和终点以及打车预期的费用,用户叫车是免费的,但也可以选择加价提高高峰期的接单概率。
此外也可以预约明天乃至后天的出租车,高峰期可以选择延长等待时机。
(2)滴滴把用户的电话资料和打车信息发布到平台上(相当于发布给所有司机),司机可以查看用户信用的评价,用户也可以查看司机的信用评价,双向选择是否进行服务或者消费。
(3)如果双方有一方拒绝,则再次从头开始;如果用户和司机双方完成打的,则通过现金或支付宝、微信付款给司机,用户和司机都可以享受滴滴打车的优惠(比如车费补贴或话费补贴),达到互利共赢。
2、Uber:(1)通过GPS追踪定位私家车(车型比较豪华,例如奔驰S系、奥迪A6和林肯TOWN CAR),用户可以使用Uber发出打车请求,Uber通过自动匹配算法派单给最近的司机,支付小费或通过信用卡、支付宝完成交易。
(2)有条件地进行补贴奖励,奖励政策每周不同,实时更新。
(3)核心竞争力被归结为“服务”,汽车司机经过专业的App和礼仪培训,会帮助乘客放置行李,车内会提供饮用水等附加服务。
(4)对于投诉的处理非常严格,因为他们采用了非常丰厚的奖励政策,等于是送钱给司机的阶段,因此再严苛的要求,司机们都会遵守。
但是Uber的系统没有办法应对刷单的司机,司机接单不跑,照样扣钱,投诉没人处理。
(5)决不允许包车私下联系形成长期包用关系,不允许注册的司机摆脱这个平台实现利润,以“永久封号”来警示各位司机以保证自己的权益。
事件五:滴滴和优步合并,被质疑行业垄断
龙源期刊网
事件五:滴滴和优步合并,被质疑行业垄断作者:
来源:《国际公关》2016年第05期
热度:
回顾:8月1日,网上约车行业有一条大新闻,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将收购优步中国。
达成合作之后,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
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
滴滴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家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
由此,引发了大众对于网上约车行业垄断的担忧。
果不其然,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推进,出现了很多有关“乘客补贴锐减,司机收入减少”等新闻。
很多人开始抱怨滴滴和优步的费用上涨明显,与此同时,司机也因补贴的减少而收入下降,一些数据公司更是看到了滴滴和优步近两月用户活跃度下降的情况。
如此种种,大众对于二者合并的不满和质疑,更是逐渐增加。
至于官方态度,自8月初滴滴收购优步中国的消息宣布开始,商务部已经陆续两次约谈滴滴,就有关工作做进一步调查。
9月2日,商务部第三次声明表示,将依法推进本案的调查工作,保护相关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和社会公共利益。
网上约车比出租车的价格优惠,主要是由于平台面对市场竞争拿出的补贴,双方合并之后,形成了一个十分庞大的集团,市场上难有与之抗衡的竞争对手,价格也就随之上调。
滴滴、Uber并购背后知识产权那些事儿
滴滴、Uber并购背后知识产权那些事儿2016年7月28日,中国交通运输部等7部委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宣布网约车合法,这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一部国家级的网约车法规。
在此利好的政策背景下,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这一里程碑式的交易标志着中国共享出行行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据悉,合并后新公司估值达350亿美元,滴滴将向中国优步投资10亿美元,这场交易对Uber的估值达到680亿美元。
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 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
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
消息一出经过确认,网络上直接炸了锅:A:“赢的是资本、坑的是消费者。
”B:“我们打车用户又被巨头集体套牢了。
”C: “垄断来了,店大欺客也离我们不远了吧?!”D:“管他怎么合并,不是还有易道吗?谁优惠用谁的!”E:“滴滴总裁是柳青,Uber中国区总裁是柳甄,这次并购真正的赢家是柳氏家族!”作为知识产权人,我们首先关注这起收购背后的专利背景和之后的知识产权运营;其次我们很淡定地表示在中国的企业管理、租车出行行业、知识产权行业,也有一个家族,他们传承三代、各有千秋、知识产权血脉流传,这个家族正是柳谷书、柳传志、柳青、柳甄所在的柳氏家族。
一、滴滴、Uber并购背后的专利故事在滴滴谋求全球互联网出行霸主的路上,对于覆盖全球63个国家,344个城市的Uber,除了关注其傲娇的市场份额和爆表的融资额度,合并的时候不知道关注了其专利布局了没有?Uber的专利族群估值几何?笔者从德温特数据库中查到,截至到2016年8月1日,优步Uber在全球已经申请了212项的专利,还从微软和decarta购买了一批专利。
分析后发现,优步从2012年之后专利申请力度明显加大,专利区域布局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国家;专利技术布局主要集中在定位按需服务、数据处理、屏幕显示、收费系统、精确定位、动态地理搜索等技术领域,非常精准。
共享经济在C2C平台下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措施
共享经济在C2C平台下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措施作者:汤宏飞方津玮文港丁宇豪王锦懿来源:《理财·财经版》2018年第12期几年前,共享经济成了热点话题,发展速度令人咂舌,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网约车平台的发展。
网约车企业不断地烧钱以占据消费者市场,在滴滴与Uber中国合并之后才结束非正常的竞争,合并后滴滴出行在国内泛网约车市场已占据了超过93%的市场份额。
如今滴滴已经与全球7家主要移动出行企业建立合作网络,正向全球出行互联迈出重要的一步。
“滴滴出行”更是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多样化出行平台,改变了传统出租车行业运营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乘客打车体验,为乘客带来了极大的出行便利。
但是,在“共享经济”野蛮生长的同时,其问题也愈发不容忽视。
国家一系列网约车新政的出台让滴滴面临着新的外部考验,与此同时其内部矛盾也愈加强烈,社会上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但在其他网约车企业于B2C平台下发展“专职经济”时,滴滴的C2C平台模式发展共享经济显得尤为可贵。
滴滴的不断完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能惠及普通百姓,而且对于中国交通状况的改善与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滴滴平台的案例进行分析,在乘客端进行问卷调查,在司机端运用访谈和线上问卷调查的方法,多角度地总结了滴滴司机对平台现行用户评价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滴滴的现有研究成果以滴滴为代表的C2C网约车平台品类齐全,其以低端市场为突破口,通过引入私家车进入出租汽车市场,大幅度降低了乘客的出行成本,并借此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以神州出行为代表的B2C网约车平台提供了高定价、高质量的“专车”服务,在一些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很受青睐。
滴滴的初衷在于提高私家车资源的利用率。
一方面快车主要解决了私家车的时间闲置问题,而顺风车主要解决了私家车的空间闲置问题。
在B2C平台下经过统一管理,出租车公司只是成了“互联网+”的出租车公司,但是并没有很好解决传统出租车相对稳定的数量难以适应需求波动的矛盾。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涉嫌垄断吗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涉嫌垄断吗滴滴收购优步中国涉嫌垄断吗2016-08-02 14:31:07单纯从订单市场份额来看,滴滴出行确实具有利用其市场势力影响平台定价从而获取超额利润的可能。
作者:传闻已久的滴滴出行与优步中国合并的消息得到证实。
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从此占有专车市场超过90%的订单市场份额。
对于此次合并,消费者担忧合并后的租车市场会提高价格,同行竞争者担心面临更不平等的竞争,出租车公司担心强大的网络约车平台在利益博弈中更加强势,而政府部门则面临全新的监管难题。
单纯从订单市场份额来看,滴滴出行确实具有利用其市场势力影响平台定价从而获取超额利润的可能。
但是,由于平台具有网络效应,且建立平台需要大量投入,平台竞争通常都是在少数平台之间进行。
以下几个因素会影响平台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能力。
首先,平台需要充分的前期投入来吸引买卖双方入驻平台。
前期的巨大投入可能会充分抵消后期看上去很大的巨额利润,从目前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每年巨额的打车补贴,就可以看到这一点,而一个可以持续的出行平台,必须是盈利的。
第二,即使滴滴出行是一家独大的平台,技术的变迁以及潜在的竞争也足以使得出行市场成为一个“可竞争市场”,从而充分削弱垄断平台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
易到用车和神州专车,仍然在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并参与出行市场的竞争。
对垄断平台的另外一个担心是合并可能会提高市场的进入壁垒。
滴滴出行的平台优势相对于竞争对手确实非常明显。
但如果我们看微信对QQ的颠覆就会知道,技术性的颠覆完全有可能使得传统的市场势力不再重要。
第三,一个健康盈利的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创新,构建更好的商业生态环境,并可能更好地促进正外部性的外溢。
谷歌的安卓系统正是因为其开放性,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参与平台应用的开发,占有移动应用系统超过80%的份额。
这种垄断但具有良好商业生态的平台,尽管由于平台的独特性可能获得超额利润,但是它同时可以为平台上的众多参与者和开发者创造价值。
简要分析网络经济条件下掠夺性定价问题的构成
简要分析网络经济条件下掠夺性定价问题的构成以美国法上的实践和理论为视角人们普遍担忧,一旦没有了主要竞争者的制约,合并后网约车一方面要涨价,另外一方面也会通过价格战排挤小竞争者或新进入者。
从滴滴公司的开展历史来看,这一担忧不无道理。
滴滴公司的成功,与其在资本的支持下,采用剧烈地价格战的方法有着密切关系。
滴滴公司通过大幅补贴,成功地把竞争对手( 比方大黄蜂、摇摇招车) 排挤出市场,然后和竞争对手快的合并。
合并后,马上就开始大幅度涨价( 即减少补贴) 。
但是UBER 进入中国市场后,滴滴又开始了降价( 即加大补贴) 。
在滴滴和UBER 合并后,通过滴滴平台约车的价格又大幅度上涨。
从客户的角度看,就是滴滴打车的价格在大幅下降后,又大幅上涨。
熟悉世界商业史或反垄断法的人士,对这种现象不会感到陌生。
因为这种现象,就是掠夺性定价的表现形式,很多传统的公司均使用过。
比方,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美国,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就曾采取剧烈的价格手段来进行竞争。
凭借着财大气粗,把很多竞争者最终挤出了市场。
其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最高时达90%。
在把竞争对手挤垮后,标准石油公司又开始涨价。
标准石油公司的行为,是美国的《谢尔曼法》的出台的导火索之一,并且标准石油公司最后也因违反《谢尔曼法》而受到指控,并被拆分。
标准石油公司被指控的理由之一就是掠夺性定价,并且该案成为掠夺性定价的标志性案件之一。
传统意义上的掠夺性定价,主要从本钱价格的比拟来进行判断。
比方,我国的《反垄断法》第17 条就规定禁止以低于本钱的价格销售商品。
但是,在网络经济社会,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由于双边市场的存在,企业往往采取免费的定价模式,比方,360 公司的杀毒软件就是免费提供给客户。
而滴滴公司和快的公司所采用的已经不仅仅是免费,而是补贴的手段( 即负价格) 。
再者,在网络经济中,产品的边际本钱也往往是零。
比方,微软公司复制一份软件的边际本钱根本为零。
“滴滴”收购“优步”涨价是必然
“滴滴”收购“优步”涨价是必然作者:暂无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6年第9期文/田妞滴滴收购优步了。
作为普通上班族,人们十分关注以后打车会花更多的钱吗?其实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毕竟经验告诉我们,合作能获得更大的盈利。
据2015年优步官方透露,在中国一年亏损10亿美元;滴滴虽未公布数字,但有媒体粗略计算其2015年至少亏损100亿元人民币……所以,面对前段时间双方对收购传言的否认,其实宁静只是在为更大的暴雨做预演,商人们永远知道如何选择对自己更有益。
为了不再赔钱,为了获得盈利,合并是必然的,当然涨价也是必然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用三步论证下这个必然性。
第一步:涨价是大环境下的现实所趋。
说到滴滴优步涨价话题,还是不得不提前些日子《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出台。
“办法”的颁布使网约车公司受到的监管力度更大,网约车的准入门槛有所提高。
开具发票、政府指导价格、驾驶员管理、责任承担等都会增加平台运营成本。
这两大企业合并后作为该行业的“老大”,必然受到更多的关注,必将会进行多方整改,为了降低成本,收回投资,那么涨价就是必然的。
第二步:消费习惯养成,烧钱推广结束。
从2012年滴滴进入市场以来,网约车行业慢慢走入大家的视线。
然后有了快车,有了易到(道),优步也进入中国。
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开始烧钱进行推广,猛烈竞争。
很显然,如今的人们出行开始越来越多使用网约车,消费习惯已然成型,大家认同了网约车的价值,并对它产生一定的依赖。
其中,滴滴和优步对大家的出行方式养成起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为整个行业新发展模式创造出了条件。
其实从今年6月起,不少常用滴滴和优步的小伙伴已经发现这两个公司在悄然涨价,例如:王先生最近使用滴滴车,6.3公里的路程,通过微信支付花了17.1元,其中包括里程费11.3元,时长费(11分钟)5.8元,算下来,不便宜呀。
而同时,有司机也在抱怨相关补贴也在变少。
滴滴和Uber 合并后会涨价?
屈臣氏会对新进品牌在第 13 周做出库存评估,根据品牌前三个 月的销售数据推算,如果库存周转周期超过 26 周, 品牌就将面临下架危险。
与优衣库的“自选式服务”、百货专柜的“体 验式服务”、超市的“呼唤式服务”相比,屈臣氏 的“引导式服务”不仅贴身询问需求,甚至不分 对象、不厌其烦地推荐产品,这种“人盯人”消 费体验让顾客吃不消,甚至引起逆反心理。
想象一下,你为了尽快购买一包创可贴走进 了离你最近的屈臣氏,鼓起勇气、目不斜视并以 极快步速闯过导购“人盯人”的防守,来回数次 终于找到药品货架上的创可贴后 ;你排在了收银 队伍的最后,却发现前面的顾客在收银台花了两 分钟犹豫到底要不要优惠换购洗发水、好不容易 决定换购后又花了两分钟犹豫到底选择哪个香味 的时候,你的唯一感受只能是“崩溃”。
滴滴和 Uber 合并后会涨价?
本刊记者 _ 许益萍
8 月 1 日,经历过多次传闻与谣言两个中国 网约车市场的“冤家”握手言和,不免让一众“吃 瓜群众”担心,未来网上打车要涨价?
其实在记者看来,无论滴滴是否与 Uber 中国 合并,网约车价格上涨是必然趋势,只是时间和 涨幅的问题。打车费上涨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切 身利益,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个问题 :低价已经成 为了消费者对网约车的最直接认知。未来,滴滴 如何改变普通消费者的认知和使用习惯将是其能 否坐稳网约车第一把交椅的重要课题。
回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与纺企的发展,如果 换一个角度思考,这次滴滴与 Uber 的合并虽然拉 开了网约车低价时代即将终结的序幕,但同时也 为网约车市场寻求更高性价比服务赢得了时间和 机会。随着网约车地位的合法化,未来网约车市 场的竞争或将更加注重服务与体验,移动出行市 场的发展也将更加规范化。
历史的发展总是惊人的相似。在纺织服装专 业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以中国轻纺城、常熟服装 城为代表的传统专业市场,虽然名声在外,但是 由于其一开始就定位于批发与跑量,如今随着市 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两大专业市场都在积极谋 求转型,希望改变外界对其的刻板印象。中国轻 纺城提出“三次创业”,致力于打造智慧型、复合 型的国际时尚纺织之都。而常熟服装城也在发力 设计师孵化基地、服装品牌建设和智慧商城的打
滴滴电子商务模式SWOT分析
滴滴电子商务模式SWOT分析
滴滴 (Didi) 是一家中国的电子商务公司,提供出行、购物和餐饮服务。
滴滴拥有一个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并且被中国投资者视为投资首选。
在2024年,滴滴获得了一个天价融资,使其估值上升到400亿美元以上,
同时也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
本文将通过 SWOT 分析的方式,分
析滴滴的电子商务模式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滴滴的劣势同样比较明显,其最大的劣势是它所处的竞争环境太激烈,因此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由于滴滴是一个跨界
的企业,因此企业的运营管理和成本控制也有一定的困难。
滴滴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很多机会。
首先,由于滴滴拥有强大的技
术和资金实力,因此它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在未来发展新的电子商务业务。
优步和滴滴收费标准
优步和滴滴收费标准优步和滴滴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打车软件,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它们的收费标准。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优步和滴滴的收费标准。
首先,我们来看看优步的收费标准。
优步的收费主要包括基本费用、里程费和时间费。
基本费用是指乘客上车后开始计费的固定费用,一般是在起步价内。
里程费是指乘客行驶的里程数所产生的费用,一般是按照每公里多少钱来计算。
时间费是指乘客在车上所花费的时间所产生的费用,一般是按照每分钟多少钱来计算。
此外,优步还会根据交通拥堵情况、供求关系等因素来浮动定价,以保证乘客可以尽快找到车辆。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滴滴的收费标准。
滴滴的收费主要包括起步价、里程费和时间费。
起步价是指乘客上车后开始计费的固定费用,一般是在起步价内。
里程费是指乘客行驶的里程数所产生的费用,一般是按照每公里多少钱来计算。
时间费是指乘客在车上所花费的时间所产生的费用,一般是按照每分钟多少钱来计算。
滴滴也会根据交通拥堵情况、供求关系等因素来浮动定价,以保证乘客可以尽快找到车辆。
在实际使用中,乘客可以通过软件预估行程费用,以便提前了解大概的花费。
同时,优步和滴滴还会根据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车型来设置不同的收费标准,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可能会有所不同。
另外,优步和滴滴还推出了一些优惠活动和折扣政策,比如新用户注册送优惠券、线下活动赠送代金券等,以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其服务。
总的来说,优步和滴滴的收费标准都是比较透明和合理的,乘客可以通过软件提前了解大概的费用,避免了出行时的尴尬。
同时,优步和滴滴也会根据市场情况和用户需求不断调整收费标准,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综上所述,优步和滴滴的收费标准都是比较合理和透明的,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优步和滴滴的收费标准,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滴滴顺风车涨价20_ 背后的原因不只是合并
顺风车开始有了抵触情绪,其实在顺风车涨价舆论风波 下,我们可以更加看清楚谁在积极继续地坚持共享出行、 坚持专心做顺路出行平台。据了解,同
样秉承“共享出行”嘀嗒拼车,就市场份额来说,在拼 车领域内排名第一,全互联网出行领域内仅次于滴滴、 UBER。嘀嗒拼车坚持顺路出行,提前
支付车主费用的模式,透明式的低价出行,让用户出行 更加安心,加之嘀嗒拼车持续释放优惠券,在原本低价 出行的基础上继续低价,以真正共享的名
前景。所以,滴滴内部对顺风车领域的策略早就有所规 划,而且黄洁莉经理还谈到“明年(2016年),我们希望让 顺风车成为滴滴内部订单量、用
户量最多的业务。”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今 年滴滴顺风车的订单量和用户量或许已经成为滴滴业务 内的顶梁柱,所以从顺风车下手,通过2
0%涨价的形式,可以有效地以顺风车单个产品来提高滴 滴整个产品系的盈利创收点。不少用户也惋惜滴滴使顺 风车在共享帽子下成了“变形物”,对
9月,滴滴、UBER(中国)合并刚满月就迎来了一次“涨价” 风波。9月6日一早,新京报、新浪财经、新华网、时代 周报等媒体相继曝出“滴滴
顺风车涨价20%”的新闻,引起了不少网友以及互联网出 行平台用户的关注。“就觉得现在坐没以前便宜,我还 以为是没有补贴了,原来是涨价了!
”“滴滴UBER合并后,涨价是迟早的事儿,只是没想到 来得这么快。”“快车、专车涨价就不说了,顺风车打 着共享的名义涨价,还共享个啥!”
,而现在20%涨价后费用与出租车几乎相当,没看到共享 的理念,倒看出了营利的模式。除了伪共享的出行理念, 滴滴顺风车的定位也遭到了质疑。
“顺风车应该是顺路出行,如果滴滴顺风车车主在过去 一直承担着绕路成本和时间成本,那么‘顺风车’也是 一个伪概念,可以看到起初的定位只是为
Uber 被喷成这样,一切都是算法害的
Uber 被喷成这样,一切都是算法害的打车应用 Uber 因为他们的按需涨价自动算法系统而陷入了争议当中。
昨天,澳洲一个持枪者在悉尼当地挟持了当地人质与警方对峙,因此封锁了市区的CBD 部分地段,并让附近的居民离开,而离开的人们却发现这时也 Uber 坐地起价:起步价涨了 4 倍,从 25 澳元涨到了 100 澳元。
这对于 Uber 的算法来说,这只是一次针对市场供不应求的调节——叫车的人多而车突然变少,因此提高起步价吸引更多的司机聚集到这一区域。
Uber 的用户可能也会遇到类似情况,如在北京国贸地区,它的中端服务 UberX 几乎每天上下班高峰期都涨价两倍;不久前在香港举行的 Clokenflap 音乐节当晚,西九龙附近的 Uber 起步价从 35港币涨到了 200 港币。
由于悉尼这次人质挟持事件涉及公共安全,Uber 的涨价算法被指责为发灾难财。
但Uber 这种基于供求关系的算法和计价机制,在公共交通领域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此前也有过飓风涨价。
事实上,即使不是灾难场景,在平常使用的时候,自动算法给我们推荐的广告和内容就不一定让人愉悦。
Google 的广告投放平台 AdSense 上有不少虚假诈骗信息,即使不是虚假广告,中文关键字里面也容易看到男科妇科疾病以及医院广告内容,让用户不适的同时,也让网站拥有者尴尬。
亚马逊推荐自动推荐的产品的算法,推荐的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例如刚买了香水再给你邮件推荐另一款香水,刚买了球衣给你推荐其他队的球衣(这对于有主队属性的球迷来说挺奇怪的)。
Uber 悉尼团队一开始还认为这样的算法并无不妥,还发了一条推文。
而在舆论指责爆发之后,才介入人工干预之下平息事件:免费,还给花了 4 倍起步价打车用户退款。
可以预见,除非 Uber 的算法能够即时判断车变少的原因,类似的丑闻将不会停歇。
好奇心日报 , 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
滴滴Uber合并
8月1日下午四点多,滴滴官方就发布声明称滴滴收购Uber中国。
具体方案是: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
Uber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
与此,外界一直盛传的合并一事,落地。
相信大多数人也和小编有相同想法,估计以后每天收不到滴滴发来的优惠券了。
其实,事情一目了然,就目前的网约车市场滴滴和Uber大约能占到90%的市场份额。
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因为竞争的存在,我们能够享受物美价廉的产品,也是因为竞争。
从市场角度看,滴滴和Uber合并后将会造成网约车市场的竞争度大大降低,在竞争者减少的情况下,价格战将失去它的意义,所以,价格的回升基本上是大势已定。
同时,资本上,2015年Uber和滴滴在财务上都是亏损状态. 特别是Uber ,亏损已超过了10亿美元。
还有,7月28号的网约车新政也规范了车辆运营管理,变相增加了管理成本。
投资人是允许烧钱,可是无休止的,无规划,没有效率的烧钱,却是不被容许的,而且也是亟待解决的,这也决定了,网约车市场在有大动作发生后,价格会有所变动。
所以作为消费者的我们的担心其实不无道理。
之前,虽然已经有多家媒体曝出滴滴和Uber在暗中涨价了,可是现在二者的合并更是提高了涨价的可能性。
但是有一点,反垄断法存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保护消费者免受商家联合提价,使市场中的竞争者可以良性、有序地竞争。
市场占比如此高的两家行业龙头合并,估计也会引起发反断机构的关注。
所以,预知后事如何,还要等滴滴答案……。
滴滴调价方案
滴滴调价方案1. 引言滴滴是中国领先的出行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打车服务。
随着城市交通状况的变化和出行需求的增加,滴滴不断调整价格以适应市场变化,提供更好的乘车体验。
本文将介绍滴滴调价方案的背景和调价原因,并对调价方案的影响进行分析。
2. 背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车辆数量的不断增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问题。
滴滴作为出行平台,为用户提供快捷、便利的打车服务,却也受到了交通拥堵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滴滴需要调整价格以鼓励更多的司机参与运营,增加供给,通过调价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3. 调价原因3.1 优化供需关系随着用户出行需求的增加,滴滴需要增加车辆供给来满足用户需求。
通过调价,可以吸引更多的司机参与运营,提高供给量,缓解供需紧张的局面。
3.2 缓解交通拥堵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的一大问题,也是用户出行时常遇到的困扰。
通过提高打车价格,可以减少用户的出行需求,从而缓解交通拥堵。
3.3 提升司机收入调价方案也考虑到了司机的收入问题。
通过合理的调价,司机的收入将得到相应的提升,鼓励司机更积极地参与运营,提高服务质量。
4. 调价方案的具体内容4.1 根据时间段调价根据城市交通拥堵情况和用户需求,滴滴将根据时间段调整价格。
高峰时段的打车价格将会有所上涨,以鼓励更多的司机参与运营,提供更好的服务。
4.2 根据距离调价滴滴也会根据乘车距离的长度调整价格。
长距离乘车的价格相对较高,以保证司机收入的合理性。
4.3 根据区域调价不同城市的交通状况和用户需求也存在差异,滴滴会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价格调整。
一些交通拥堵严重的区域,价格可能会相对较高,以缓解交通压力。
5. 调价方案的影响5.1 对用户的影响调价方案对用户的主要影响是价格的变动。
高峰时段和长距离的乘车价格可能会有所上涨,用户需要做好出行预算。
然而,调价方案也将提高服务质量和供给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5.2 对司机的影响调价方案对司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收入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滴滴与Uber为何涨价?警惕C2C平台互害模式作者: 虎嗅网-不小心大叔来源: 虎嗅网最近出行市场好不热闹,Uber又被用户告了,易到被微信禁了,一言不合就开撕。
要说最闹心的还是滴滴,正面新闻密集推送,看评论,每篇都被骂成狗,还压不住负面新闻天天有。
滴滴出行一边在给自己贴各种“伟光正”的标签,一边不断地被打脸。
其实这是一种必然,不仅是滴滴,所有C2C模式的网约车公司都无法避免。
这一天早来比晚来好,因为共享经济已经被你们玩坏了。
上个月我就提出警惕共享经济,指出了Uber与滴滴是在供给侧做恶,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他们的劣根在哪儿?C2C模式本就是一条歧路C2C实际是电子商务的专业用语,典型代表就是淘宝。
做为一种商业模式,C2C有一个非常迷惑大众的特点,就是“只看贼吃肉,不见贼挨揍”,赚钱的在有恃无恐的得瑟,不赚钱的永远在骚动。
在本质上C2C模式供给侧是不稳定的,为了满足需求侧的用户体验良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供给侧大量冗余,也就是让供大于求,而且是供给要远远大于需求。
做为电商来说这个是可以接收的,商品可以贮存,可以无实物展现,需求侧的用户选择权可以倒逼供给侧优胜劣汰,做为平台可以通过帮助供给侧赋能的方式赚取利润,其实就是淘宝的基本盈利模式,向供给侧的卖家卖广告,卖流量赚钱。
这也是淘宝根除不了假货的劣根,“因就是果,果就是因”辩证起来就难于上青天了,这是一个互害型的平衡。
因此,淘宝从诞生时的惊喜到如今擦不干净的假货屁股,成为互害型社会的缩影就是必然。
阿里在歧路上获得了阶段性成功之后,推出B2C模式的天猫就是必须的,马云说要干掉淘宝绝对是真话,一个要走向伟大的公司可以始于歧路,但不能一条路走到黑。
800万淘宝卖家,据说其中只有60万卖家赚钱,现实就这么残酷。
滴滴打车蜕变成滴滴出行的那一刻,我相信那是要成为伟大公司的姿态,但是基于C2C模式的专车与快车业务板块一定要甩掉,否则融再多的钱,再高的估值也是枉然。
我的一篇批评滴滴的文章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不到8小时,滴滴公关就联系到我,“求轻拍!”,态度很诚恳,不否认司机生态的恶化,也在努力改进,最后能让我不拍的相对站得住的理由是:“滴滴估值很高,融资很多,但还是一家创业公司!”我的回复很直接,我是在批评滴滴,但不是滴滴的危机,不需要危机公关。
滴滴专车以及快车在做恶就是要批评,批评本身就是有建设性的,不是黑。
滴滴一天不改变黑心的业务模块,我就将继续批评下去。
谈不上对即将要被牺牲掉的私家车司机们有多少悲悯的情怀,但至少这个时代给了我独立思考与发声的机会,我可以力所能及的为这个局中的弱势群体呼喊一下。
因为我每次乘坐滴滴专车或者Uber专车的时候,都能够跟这些辛苦工作的司机愉快的聊天,能够切身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以及他们可预期的十分不乐观的处境。
相对于商品,出行市场本质是服务输出或者是劳务输出,劳动时间是最大的成本,不可贮存,尤其带车上线的专职司机,从上路那一刻起,有没有订单都要承担几乎恒定的运营成本与风险。
如今滴滴与Uber都是派单,各种要求越来越多,司机几乎失去了任何主动选择权,在用户上车之前都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无法自主安排工作时间与区域,没有议价权,甚至没有事实上的拒绝权,这已经有悖于公平交易的原则了。
他们与平台不是雇佣关系是协同合作关系,但平台利用信息不对等的优势,几乎砍掉了他们所有的权利与对合作伙伴的尊重。
别说双方是自愿的,签了合同的——那种格式的合同形同霸王条款。
淘宝卖家起码能够自主定价与决定是否交易,不会悲催到如此地步吧?对于滴滴司机来说只有退出的权力,但是退出了买车的成本如何收回呢?已经掉坑里了,实际上爬出来的权力也形同虚设了。
如今滴滴司机还需要认证,目的就是排他,司机保证只接受滴滴订单就可以优先给你派单,不认证的司机正常情况下就没有订单,除非订单量多到认证司机干不完才有机会给你派单,司机连用脚投票的权力都没有了。
滴滴这不是在作恶吗?这还是表面上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恶更严重。
滴滴凭什么敢一步一步让司机越来越难做呢?客观上,这是C2C模式天生供需严重不平衡造成的;主观上,就是平台要割韭菜了,面具撕下来了。
滴滴与Uber凭什么涨价?涨价是一种必然,回归市场价值规律是无可厚非的,谁也不能要求一个公司永远赔本赚吆喝。
我认为这是C2C模式供需再平衡的必然,但是滴滴与Uber涨价凭的不是什么科技甚至黑科技,不是什么用户规模足够大,不是用户使用习惯已经养成,更不是什么投资人对公司盈利的压力,而是他们的大数据挖掘结果可能已经能够保障供给侧的服务输出能力足够强大。
说白了就已经套牢的专职司机与社会车辆的数量与出勤效率达到了预期。
那些有一搭无一搭的兼职司机与车辆的服务输出能力是不可控的,只能锦上添花,不能保障体系性的稳定运营,尤其是在高峰期。
这样的供需再平衡方式,我认为是值得警惕的!首先这个过程会进一步加剧交通的拥堵。
最近一个月我的出行体验是在高峰时段几乎遇不到兼职司机了,来的司机都是派单来的,普遍距离我的位置越来越远,有的司机都是从5公里之外来的,这不仅等待时间很长,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在拥堵地区叫车的用户将吸引来更多的车辆涌入这一地区加剧拥堵,而且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恶性循环。
网约车服务的核心,是基于LBS的供需双向优化与闲着运力的消化,才能对解决拥堵起到积极作用,绝对不是基于用户单方面一个地理坐标发生的需求去调度运力能够解决的。
我举个例子,假如我在中关村海淀桥这一拥堵地点叫来一辆停在四季青桥附近等订单的专车,就是加剧了拥堵。
当然你可以说用价格杠杆促使我选择其他交通工具离开拥堵地区,可是在那个时候我会有更多的选择吗?平台为了赚钱,我为了便利,尤其是风雨交加的时候,这样的订单多半是会产生的,司机几乎没有选择权——必须来,是不是这种加剧拥堵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其实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互害关系,用户与司机都要被折磨,而且附近的人都受害,并且这种伤害会叠加得很严重。
正确的解决方案根本就不是专车,而是顺风车。
用户预约到了一个目的地方向一致、出发时间相近、位置就在附近或者有车停在附近有空余作为的兼职司机,其实那个司机是用户的友邻,而且这种友邻关系天然能够转化为社交属性,这样才是分享经济。
友邻互助才是社交,如果这种关系能够固化稳定下来才是良性生态的基础。
所以目前滴滴与优步的专车是在给出行添堵,他们提倡的智慧出行不妨先打上一个问号。
Uber在美国的实践已经证明C2C模式的网约车虽然有大数据但不适应建立智能交通体系,有的州尝试了,结果放弃了与Uber合作,找了其他服务商去建设了。
相比之下,B2C模式的网约车公司对解决拥堵才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强运营模式可以根据动态数据分析结果组织运力有计划地提前进入拥堵地区,司机可以根据双向的LBS数据规划路线与时间即时合并订单优化运力。
因为B2C模式是追求供需平衡,然后优选的体系;人家的大数据挖掘的导向,是分析出针对用户群体的需求来决定运力的供给量与服务的方式。
一个平衡的模式,才有可能加入到智能交通体系发挥积极意义。
C2C模式本质上就不是个追求供需平衡的模式,也无法平衡,其供给侧必须高度冗余,怎么可能指望其解决拥堵呢?要是滴滴与Uber号召司机先行进入拥堵地区,那更糟糕了——为了用户体验好,恨不能一个预期订单号召三辆车进去。
其实这还用号召吗?目前一些有经验的专车司机已经自主的先行进入拥堵地区周边等订单了,已经造成了交通拥堵了。
君不见,很多出租车就停在你身边但不开门接客,“接滴滴”都成为合理的拒载理由了。
济南都严令高峰期出租车不能使用打车软件,这难道不能说明C2C模式网约车的局限性吗?所以,滴滴能够发布交通拥堵报告,那不是因为它是个科技公司,技术有多牛,恰恰是在狠狠地打脸,您在给交通拥堵火上浇油还好意思发布报告出来秀?目前滴滴的GMV一大半都来自C2C模式的专车与快车业务,您还好意思说自己要建立智能交通体系?还不如Uber默认了的好,起码人家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其次,谁为已经深陷其中的司机群体的前程负责?神州专车的司机能够穿着体面的制服带着礼貌的微笑接待用户,可以没有风险的穿梭在城市的每一条道路上,送用户到车站机场,因为他们经过培训,在执行统一的服务标准,驾驶技术过硬,熟悉路况,服务周到,在获得报酬的同时也能收获绝大多数用户的尊重,他们做为职工的相关权益能够获得基本保障,他们开的车有专业的维护保养,车况总是能够保持良好,与用户一起获得安全保障。
滴滴与Uber的司机们能吗?据我了解北京的专车司机们一月能够有4天休息,原因是限号,我问了很多司机,都说约车平台没有给他们提供相关劳动权益保障,这是必然,他们的运营合法性至今还没有受到认可,何来保障?本质上他们还是黑车司机。
在有补助的岁月里他们获得了高收入,现在补助没有了,涨价给他们带来的收益提高是十分有限的。
他们要获得用户的尊重获得高评分完全要靠自己,甚至以一种谦卑的姿态来讨好用户。
为了调研专车司机的生存现状,我最近频繁的地使用滴滴与Uber出行,主动与司机愉快的聊天。
由于我有从事汽车维修保养的职业经历,通过交流我不仅能够了解司机的生存状态,也对他们的车况有一定了解。
我越来越发现,C2C模式的网约车供给侧的生态恶化得让人吃惊。
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那一天晚上11点半左右,我在中关村的新东方学习中心门前叫来一辆车,一上车我就下了一跳,一个怀孕的女司机,一辆没有出磨合期的新车;经过交谈了解的情况更让人吃惊,她家住在燕郊,是第一天上路拉活,属于拿了驾照很多年最近才上路的“新手老司机”,对这周边的路况完全不了解,因为距离她熟悉的燕郊太远了。
一路上,我多次提醒她不要老看手机导航。
我劝她赶紧回家,不要干这个营生了,太危险了!她说要为自己的孩子赚奶粉钱,分担一下老公的负担,他们俩成家不久,要供房,马上又要养孩子,车也是新贷款买的。
这真是,跳到房产这个坑里还没有出来,又跳到重资产就业的坑里了,眼见又要跳进子女教育的坑里。
通过这个案例,以及很多司机的聊天,我发现C2C约车平台有很多主动做恶的嫌疑。
1、对入职司机的甄别形同虚设,这是对供需双方都不负责的;2、单向的派单让很多司机都感觉到自己被“溜猴”,一单一单接下来,自己不知不觉中远离了出发地,也就是他们熟悉路况的区域,造成一个结果就是他们不自觉的在超时劳动(滴滴有回家的设置,但体验并不好);3、外地号牌的车在参与经营,很多道路他们不能走,但是接单的目的地经常必须要走,经常被罚款;4、有不少司机很坦诚的告诉我怎么能够顺利地套牌上线,甚至交流刷单的攻略与经验;5、在有补助的日子里,司机就感觉到越到还有两三单能拿到补助的时候,越接不到单了,或者接了一单特别远明显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
我知道自己调查的方式不够严谨,调查基数也不够多,无法反推出来一个有力的结果来证明平台在做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