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1《别了,“不列颠尼亚”》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不列颠尼亚号,1953年4月16日由英女王伊利沙 白二世主持下水礼,1954年1月11日首航。是英国 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1953年至1997年间服役。 1953年4月16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主持下水礼。
小属性。
是以其特有的情怀来刻画这些场景的。
(二)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揭示真理
本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点,是记者将大量的历史背景材料和新闻现场气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短
短一篇新闻报道有了难得的历史纵深感。
(三)追求结构上的完美
本文采用倒金字塔与非倒金字塔的结合结构,有利于重大新闻故事的总体概述和局部展开。
通过《南京条约》占领了香港,对香港开始了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统
治。而今不得不离开,退路也只是海路。来时是那样的不可一世、趾高
气昂;走时又是那样的沮丧前后对比含义深刻。
【思考5】品味简介语言,把握情感
鼠标点击这里,输入您的文本
4.从今以后不文会字,有更改另文字一的颜面色或港者大督旗帜从这
里升起。
小属性。
写法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写作形式 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折衷式、平铺直叙式
倒金字塔式 这种写作方式是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这种模式 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 提要的方式呈现新闻的最前端,有助于受众快速 了解新闻重点。由于该模式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 理,所以成为媒体应用最为普遍的形式。
【思考2】导语部分主要是介绍了什么?
简介
鼠标点击这里, 明确 输入您的文本导语部分点名了主要事件,即概述英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十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三层(第8—9段):交接仪式(降旗 与升旗) 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
的第一分钟。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
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 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防务。
第四层(第10—11段):”不列颠尼亚号” 离港。 时间:0时40分 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都彭定
@长河语文
1842年《南京条约》,英军强占香港岛。 1860年《北京条约》,占领九龙半岛。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强租新界,
香港全部被英所占。
七子之歌·香港 闻一多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公告指出,随着近年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
强化和行业民间组织的快速发展,牙防组已难以适 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卫生部决定予以撤销。牙 防组撤销后,原承担的工作由卫生部统一安排,群 众性牙病预防保健技术工作和有关事务性管理工作, 将以委托形式交专业社团或机构承担。
卫生部撤销全国牙防组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 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消息与特写的主要区别:
消息内容Biblioteka 概括表达 简洁、短小
时效性 较强
特写 具体 细致 稍弱
练习
《人民日报》巴厘岛5月3日电,东盟10国 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
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
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以解决区域内的
卫生部4月30日发出公告,决定撤销全国牙病防 治指导组,同时将在疾病预防控制局成立口腔卫生 处,负责全国牙病防治管理工作。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课堂学习
三读课文,探究写法
(2)蕴含的意味:①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地写出 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样子。通过这一特写,我们能揣摩出彭 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无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也不会 为任何人而停留,香港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②③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日落仪式”呢?英国曾经占领了众多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 “殖民统治”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管治,回归祖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区旗和中国国旗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 在香港永远落下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④“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 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 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了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 在这片土地上。
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
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 要突出英国管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这篇文章 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 耐人寻味。从文中哪些语句我们可以体会到 作者的苦心?
课堂学习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提示:(1)耐人寻味的语句举例: ①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 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②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 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 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了香港 回归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了解了新闻的 相关知识,学习了本文庄重、含蓄的语 言风格,并探讨了意味深长的细节描写、 以背景材料加深事件历史纵深感的写作 特色,希望同学们从中学到一些新闻写 作的常识并能付诸实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别了,“不列颠尼亚”》
问题探究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 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 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 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问题探究
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凤凰卫视的解说词
“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 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只是 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
“彭定康的车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 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
诗 人
总督府前车马稀,
缓降慢别米字旗。 小号声中斜阳暮, 细雨蒙蒙霸权离。
5、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6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 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7月1日凌晨,天安门广场万众欢腾,喜迎香港回归祖国
延 伸 拓 展
如果你是现场记者, 面 对观看实况转播的亿万观众, 你想说些什么?
延 伸 拓 展
构成新闻的要素
When: Where: Who : What: Why: How: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因 何果
本文结构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1) 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2-10)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结语:(1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找出场景中作者将镜头聚焦的 具有象征意义的点,并分析其意义 。
米字旗徐徐降下……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将至,英国旗徐徐降下
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
手 捧 刚 刚 降 下 的 英 国 国 旗 ︐ 彭 定 “不列颠尼亚”》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19张PPT)
新闻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地、 如实地报道出来叫做 新闻。 2、新闻的特点 ? 真实性、 及时性
3、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 结尾、背景
研读课文
• 标题: • 导语:(1)
别了,不列颠尼亚 英国撤离香港
• 主体: (2-10) 具体叙述了英殖民者 的告别仪式 • 结尾: (11)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从海上去
• 0:00 中英交接仪式: 降米字旗 升五星红旗 • 0:40 “不列颠尼亚”离港
→
பைடு நூலகம்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
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 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对现实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
把现实与背景进行对比,突出事件 的历史意义
小结: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
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 使人们多么激动,而却选择英方 撤离这一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 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这一事件放在深厚的 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 件的历史意义。
研读课文
新闻事实
• • • • •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4:30 港督旗帜降落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举行告别仪式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 → → → → → 背景材料 告别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 插叙港督府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插叙 156 年前英国占领港岛,今天降 下了米字旗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 治宣告终结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运用对比手法,包含无穷的意蕴:当 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 上离去。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统 治,回归祖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名师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名师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了解新闻作品的特点;2.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体会“新闻特写”的方法,即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1.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重大意义;(三)审美鉴赏与创造: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表达的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一、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特写、新闻通讯的基本知识;2.理解并分析新闻中的描写和背景材料的作用;3.品味作品中呈现的有深意的语言,学习对比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4.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和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新闻作品中精练而富有深意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分析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新闻的知识。
2.查找有关香港回归、二战中的集中营的历史资料。
七、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的是《短新闻两则》。
我们日常生活中在电视里、报刊上、广播中天天都可以接触到许多新闻,大家一定对它不陌生。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曾经学习过毛泽东同志为《解放日报》撰写的两篇新闻,大家还有印象吗?(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平常我们接触新闻一般都是为了了解新闻的内容,很少去注意它的行文特点,大家学习这两篇课文时老师一定有介绍过新闻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来复习一下:(ppt展示)新闻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在新闻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是新闻事实相关的背景信息,无固定的位置,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
新闻的要素:五个“W”和一个“H”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共33张PPT)
新闻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地、如实地报道 出来叫做新闻。 2、新闻的特点 ? 真实性、 及时性、准确性、意义性
3、新闻的分类?
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消息
• 4、新闻的体裁分类? • 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 和报告文学
• 5、新闻的结构?
•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结语(最后1段) 与开头呼应,交代英国 在香港的统治背景。
2、本课的结构 ①、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导语: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第1段)。 ③、主体: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日落仪式”; 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④、背景:港督府的变迁 ⑤、结尾: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别了, “不列颠尼亚”
作者:周婷 杨兴
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 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这也是中华民族洗 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 时刻。在这样一件百年盛事之际。数位新华社 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 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 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新闻。
5.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材料,这 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
明确: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
每一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厚度,因
而虽然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评论,说出仪式
的历史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研读课文
• • • • • • • • 0 : 40 港 –新闻事实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4:30 港督旗帜降落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0:00 中英交接仪式 “ 不列颠尼亚”离
高中语文说课稿——《别了,不列颠尼亚》
高中语文说课稿——《别了,不列颠尼亚》1、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说学情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把握,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3、说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计划重点达到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
(2)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新闻的特点可以看出,本文的重点在于揣摩新闻语言简洁、准确、委婉的特点和对细节内涵的领悟力。
从学情的特点可看出,本文的难点在于把握新闻记者客观冷静叙述表象背后的民族自豪感与喜悦之情。
4、说教法教学方法有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理由是:除了讲读法外,新闻的鉴赏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来实现,讨论和问答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好办法,为此,设计好的讨论题和好的提问是我试图上好这课的重点。
或:说教法和学法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1、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
2、学会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重温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新闻的特征和结构方式。
教学难点:学习和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五步阅读法、“‘五环三步阅读’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通过诵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途径,弄清新闻的脉络和思路;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尝试“‘五环三步阅读’教学法”:还课堂于学生,让阅读教学回归阅读的本位,让激情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
教学过程:第一环:导课激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让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
学生激动、感慨……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别了,“不列颠尼亚”》就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事件,它选自《通讯名作100篇》,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是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四人智慧的结晶。
这则新闻是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最别致的一篇,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题目为主谓倒装句,意在突出强调,借鉴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并翻出了新意。
第二环:展示预习初步自读预习课文,课堂展示预习成果。
(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段意,分析结构,讨论文章思路。
)运用“五步阅读法”预习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理清课文思路。
如:学生读完这则新闻会发觉: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记录了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
1、学生概括各自然段段意,然后展示,集体评价,老师小结。
2、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
部分学生发言,全体学生评议补充。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三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三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课文原文武汉,这个优美的名字,再也不能让我像过去那样悠哉地呼喊了。
我要离开了,永远离开这座城市。
但我不感到难过,只觉得前途无量,意气风发。
我来不到武汉多久——只有三年而已。
这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爱它,和故乡长江之滨的景色、人情一样深爱着它。
但是,我不能为自己的爱留下什么。
我在武汉的朋友,我爱的人总觉得我太不稳定。
他们说我太软弱,没有志气,只顾自己享受优越而忽视前途。
他们并不知道,我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着,来驱逐那些扰乱我的小小困惑。
我并不愁未来——我有决心和自信。
我也已经看到了我走得最远时那个未知的尽头,虽然路是曲折的……教案Part One:课前热身1.分组讨论:你们是否有过留恋某个地方、情感与理智的斗争的经历?分享个人故事。
2.教师讲解《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背景信息并让学生观看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Part Two:精读课文1.学生自己先阅读课文,标注生词。
2.教师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3.学生口头或书面回答一些理解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Part Three:拓展1.针对该课文所涉及的话题:爱和人生规划,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别得出他们的看法和经验。
2.学生写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知识点1. 词语解析•优美:形容词,表示美好,妙丽。
•悠哉:叹词,表示自由不受约束,并且感觉轻松愉快。
•永远:副词,表示永久,没有尽头。
•意气风发:形容词,形容精神奋发,气势汹涌。
•稳定:形容词,表示镇定,不动摇。
•忽视:动词,表示对某一事物不给予重视或忽略。
•被打扰:动词短语,表示被干扰,使人无法集中精力。
•困惑:形容词,表示不清楚,感到迷糊或苦恼不安。
•未知:形容词,表示未知的事物或地方。
•决心:名词,表示坚定的决定。
•自信:形容词,表示有信心,有把握。
2. 表达方法•仔细的人物描写和感受描写。
•表达人物对未来的向往和期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2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由轮到的两位同学上台说话,然后点评。
二、在黑板两侧悬挂由学生画的中国五星红旗和英国米字旗;板书题目和作者三、导入本课时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同学们应该还都清楚的记得,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幕啊!香港被英国统占了156年,现在又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大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反映香港回归的一篇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四、回顾历史五、在学习文章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港是如何被英国侵占的,其原因和经过是怎样的。
课前已请同学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现在请同学来介绍一下。
(同学介绍后,教师视情况作一总结。
)附:香港被占领的经过: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秦代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政府始终对香港行使主权。
从18世纪末起,英国把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
1840年,由于清政府下令查禁鸦片,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1年1月26日,英国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即派军武装占领了香港岛。
1842年同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
1856年,英国又联合法国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3月,英军以“找寻住宿地”为借口,进驻九龙半岛尖沙咀一带。
同年10月,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趁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借口说俄国的势力要南下,以抵制俄国势力南下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来统称为新界),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自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
但在旧中国,国力衰微,无力解决香港问题。
五、香港被占领后,很多有识之士感到痛心,其中还有一些人写下了纪念的诗篇,例如闻一多于1925年写的《七子之歌·香港》(出示小黑板,教师作适当讲解。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析感情
归纳总结文章是如何来表达这些情感表现的。 ①善用明显具有情感倾向的词语。 ②大量使用判断句。 ③使用强调的词语,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写作特点
①观点鲜明,不容置疑。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判断句。 ②态度坚决,铿锵有力。给人确凿无疑的感觉。 ③用词精准,看问题全面,睿智理智,富有逻辑。 ④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文章充满气势。 ⑤充满信心与希望,大量运用了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句式。
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 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 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 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 大地!
——毛泽东
第2课学习提示
在旧中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正 义的抗争和人性的美好从未缺席。《长征胜利万岁》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 壮举,《大战中的插曲》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两篇 作品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和思考。
站起来了”以后的美好前景。 2.关联: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因,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果;第 二部分又是第三部分的基础和前提。
高一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第10课+别了_不列颠尼亚 课件
• 主要事件: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 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军营区 升起
米字旗徐徐降下……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将至,英国旗徐徐降下
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
易 帜 交 接
神手 情捧 黯刚 然刚 降 下 的 英 国 国 旗 , 彭 定 康
场面七:
•时 •地 间:零点40分 点:中国南海
• 主要事件:“不列颠尼亚”消失 在南海的夜景中
1997年7月1日
盛 世 金 莲
1997年 7月1日 英军卷 旗走人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 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 开香港
0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港湾,消失在南海夜 幕中
0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港湾, 消失在南海夜幕中
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 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 部分,主标题在整个标题 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 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 心的作用。
副标题,位于主标题之
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 作些补充和解释。副标题所 作的解释,范围可大可小, 比较灵活。补充也有两种: 一是补充主标题以外的次要 事实;二是对主标题所写事 实的续报 。
景背: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语: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
新闻标题(消息),它是用
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 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 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 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 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 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说明新闻中最
导语,就是 消息 的开
头。形式上为消息开始的第 一句或第一段文字 。一般 为简明扼要地概括一下新闻 事实或点出消息中的新闻事 实,目的和结论,引起读者 的关注和兴味,诱导读者进 一步看下面的具体内容。简 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 是其特点。
语文原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范文总汇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由学者罗振玉在202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针对英国“脱欧”这一大事而写。
在文章中,罗振玉指出,不应该再使用“不列颠尼亚”这一称呼,因为它已经过时了,而现在英国也已经不再属于欧盟。
文章提到了“不列颠尼亚”这一称呼的来源和历史。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英国曾经称之为“不列颠尼亚”,这是因为这块土地上曾经住着许多不同的种族和民族,包括不列颠人和日耳曼人,它被称为了“不列颠尼亚”。
而在今天,这一称呼已经不再适用了,因为英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包含许多不同民族和种族的地区了。
相反,在地缘政治和文化方面,英国更加趋同和一致,称之为“不列颠尼亚”已经显得过时了。
文章谈到了“脱欧”的背景和原因。
英国通过公投决定脱离欧盟,这一决定受到了全球各地的关注和争议。
罗振玉认为,这一决定体现了英国人民对于自身独立和主权的追求。
在欧盟成员国中,英国一直被视作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而脱欧决定的背后,是英国人民希望能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利和自由。
虽然这一决定会给英国带来一定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压力,但是英国人民有理由相信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这些挑战。
文章呼吁大家要理解和尊重英国的决定,不应该对其进行质疑和指责。
虽然英国脱离欧盟,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与欧洲和世界的联系会完全断绝。
相反,英国将继续保持与欧盟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和交流,以推动全球化进程和世界和平稳定。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英国“脱欧”这一大事件。
它有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于理解英国和欧洲的地缘政治和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帮助。
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加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差异,以推动全球和谐与发展。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 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 现场采写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 小精粹的新闻文体。
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 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 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 现在读者面前。
1.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
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 导语 主体
标题解读 如何理解标题?
1.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 香港的统治。 2.“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种 统治的结束。 3.体现了逐渐强大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第一个场景:第一次降旗——末任 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6:15 7:45
0:00 0 : 40 港
告别仪式 第二次降旗仪式
中英交接仪式 “ 不列颠尼亚”离
第二个场景:第二次降旗——添 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 。 第三个场景:第三次降旗——香港 会展中心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第四个场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 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 港。
整体感知
文章报道了什么事件,表达了中国人 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报道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 香港行使主权,英国王子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 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事件。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欣喜之情。
文章结构
思考:本文正文由那几个部分组成?
1.导语(第1段)
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2.主体(第2-10段) 具体报道了英方撤离的过程。 3.结语(最后1段) 总结全文。从米字旗的降落到五星红旗的升起,英国 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香港掀开了新的一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学习目标:
品味“好新闻”的妙处。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与下面的
标题相比,有何特别之处?
《日不落帝国,再见了》
相关背景链接
不列颠尼亚(Britannia)
(1)也译作布列塔尼亚,是罗马帝国对 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也是建立的不列 颠尼亚行省的名称。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 化,称不列颠女神,后演变为英国的化身和 象征,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
在这篇别具特色的新闻报道中,你 认为还有哪些别有深味的语句,找出来并 谈谈理由。
相关文学知识链接
1932年,美国 作家海明威在作品 《午后之死》中,
提出著名的“冰)
好结构(思路清楚) 好材料 (①新闻事实、新闻背景与作者评价的自
然奇妙融会②选材精当,详略得体)
好语言
“海底冰山”(情感态度)
政权回归 军权回归 主权回归
称谓
对港督彭定康的称呼有哪些变化?这 样变化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离任港督
末任港督
藏 玄
末代港督 机
客观事实的叙述
不会再有继任,最后一任, 对个人而言
标志一个时代的结束,对 时代、世界、国家而言
第28任港督
用数字清楚的强调出这段 漫长地殖民历史,让中国 人深刻地铭记。
探寻新闻语言背后潜藏的情感与态度
当年正是唱着这首歌曲,英国击败了对手, 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正是唱这首歌 曲,英国进攻大清王朝,占领了香港等地。
标题
含深意
《别了,“不列颠尼亚”》,与下面的
标题相比,有何特别?
《日不落帝国,再见》
降旗
本文写了几次降旗?不同地点的降旗有何 不同的意味?
港督府的降旗 有
高中语文 第10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体 国奥地利外长普拉斯尼克说,欧盟与西巴尔干国家正在进行
的入盟谈判或接触的最终目的是吸纳西巴尔干国家入盟。
【答案示例】欧盟将吸纳西巴尔干国家入盟
1997年6月30日晚6时
15分
港督府 港督府 添马舰东面
港督旗帜 港督
告别仪式
降下旗杆 离开港督府
举行
1997年6月30日晚7时 45分
亲王军营 第二次降旗仪式 开始
1997年6月30日晚最后 一分钟
交接仪式现场
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
升起
1997年7月1日0时40分 中国南海
别了,不列颠尼亚
研读课文
一方面,从字面上看指的是“不列颠 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 幕中。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 征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香港重回 祖国怀抱。
研读课 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时间点对应的新闻事实完成表格。文
时间
地点
对象
事件
1997年6月30日下午4时 30分
1997年6月30日下午4时 40分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闻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 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 形象的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 种新闻报道形式。
预习检查
字音
载 zài
zǎi
泊 bó
pō
接载 记载 停泊 湖泊
三年五载
成语 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关注着。形容影响很大。
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
不列颠尼亚
离港
课堂练习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的新闻(不超过15字)
新华网萨尔茨堡(奥地利)3月11日电(记者 尚绪谦田帆):
高中语文 4.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歌词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
歌词
统治吧,不列颠尼亚
詹姆斯·汤姆森原创
张鸣雨译
(译作独家版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当大不列颠奉天承运,
率先从蔚蓝色的海洋中崛起,
崛起,崛起,崛起,
从蔚蓝色的海洋中崛起!
这是上苍的垂爱,
大地的眷顾和专宠。
护佑天使齐声歌唱:
统治吧,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尼亚统辖海洋,
不列颠人永不为奴!
万邦之中汝最神圣,
消灭独裁,驱逐暴君是汝使命!
使命,使命,使命
汝之神圣的使命!
繁荣与汝同在,
伟大、自由与汝同行,
恐惧和嫉妒才是外族的心情。
统治吧,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尼亚统辖海洋,
不列颠人永不为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 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 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品味语言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 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 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 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 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 这个“日落仪式”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拓展延伸
中国政 府为什么能 成功地恢复 对香港行使 主权?
(第5自然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第8自然段)
子夜时分举行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 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10自然段)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 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 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 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 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东方之珠---香 港
别了,“不列颠尼亚”
知识积累
1、新闻有什么特点? 2、 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梳理信息
请速读新闻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梳 理出新闻事实。
(第3自然段)
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 旗帜。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港督府
晚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 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