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在《认识线段》这节课中,我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
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先想想然后动手把桌子上弯曲的毛线变成直的。
全体学生动手把线拉直。
然后从中抽象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用手拿着的两端就可以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
数与形的结合,学生容易记忆,容易理解。
再次,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在生活中找线段,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点。
紧接着,通过动手折线,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和比这条线段短的一条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有段的,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对线段的理解,尝试着动手去画线段,再次强调线段的特征:直直的且有两个端点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一、语言表述不够严密。
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述还不够严密。
二、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三、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四、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五、教学概念课,必须要反复地让学生体会并且尝试着去说什么才是线段。
所以教材上“把先拉直,两手之间的部分就是线段。
”这句话一定要有所呈现,可以设计在课题以下。
其次,在画线段的过程中,对于“连接两点”“每两点之间”这几个字应该有所强调。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度占全长的()A.57米B.57C.17D.17米2.一个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这个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比是()A.2π:1B.1:1C.π:1D.无法确定3.用15克盐配制成含盐率为5%的盐水,需加水多少克?正确的列式是()A.(15﹣155%)5% B.15×5%﹣15 C.15÷5%+15D.15÷5%﹣15 4.下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能被9整除的数,也能被3整除B.真分数的倒数大于它本身C.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也相等5.在一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3:5,这个三角形是()。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二年级教科书第48-49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一、初步认识线段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线段都是直的。
(板书:线段)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
(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
(板书:)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习的是线段,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
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加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学生自主。
传统的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学习方法单一,学生没有自主性,本节课的设计处处体现教学民主。
教师引导学生找问题,探索问题。
这样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并让每个学生通过比较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例如,认识线段是可以度量的;又如画线段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些不是教师讲的,而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学生有了成功感,学习的劲头自然就足了。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2教参里说,让学生感受到直的,可测量出长度的,以此来初步感知线段。
看起来不难,直接感知,学生也能很好的记忆。
可是,“感知”却不那容易。
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空间,反思如下:空间一:感知。
以一根绳子和一段视频导入新课。
拉直的一根绳子,可以看作什么呢?请你在视频中找到答案!看了视频,孩子们找到了答案“线段”。
但这时,我感觉学生对线段并没有感知。
于是,我问,你能说说你认为哪儿也是线段呢?例如桌子的高这条线,是一条线段。
于是,学生模仿着找出线段。
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孩子们在找线段的过程中,虽然并不知道这节课要学习的线段的两个特点,但,他们感觉到了,首先应该是直的。
这种模糊的认知,我认为就是最初的感知。
追问,你们找的都对,那到底什么样的线才是线段呢?“直的”毫不犹豫的抢答。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案及教学反思(市级赛课一等奖)
《认识线段》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9~60页。
教学目标:1.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感知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PPT课件、棉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材分析: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
因此,在“厘米和米”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一、欣赏导入,感知线段的曲与直1.线无处不在……(播放课件)说说你的感受,这些线可以怎么分?2.(出示毛线)这根线是直的还是弯的?你能把它变直吗?(板书:化曲为直)二、认识线段,感知线段的两个特征1.师演示拉直: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这条线段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指一指】【竖着】这样可以看成线段吗?斜着呢?移动手,变化端点,这样呢?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请你也学着同桌一人拉,一人指,再交换。
2.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表示:两只手表示线段的两头就用两条小竖线表示,这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中间是直直的线。
【用纸质的画】竖着呢?斜着呢?说说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直直的有两个端点)3.判断: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4.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线段,比如:直尺的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师示范摸一摸)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为什么这些都是线段?(先指名,再同桌活动)5.在我们认识的图形中也能找到线段。
每个图形各有几条线段围成的?(先指名点,再独立完成,校对:()形有()条线段围成的。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教学反思5篇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教学反思5篇熟悉线段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1从孩子的考试中发觉潜在的教学问题:关于线段1、数线段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平均分。
关于厘米和米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把握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展一系列的换算,比拟。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
孩子简单受到数字的误导。
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熟悉,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
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展估算。
6、培育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对策分析: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习中消失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究竟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殊踏实。
拿线段来说,开头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洁,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
可是孩子是第一次熟悉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
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由于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需要端点。
在生活中到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由于有了线段,有了平面图形,有了平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
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拟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知他们。
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
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熟悉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阅历,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局部做的不是特殊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推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
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洁,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阅历,所以不能很好的推断物体的单位毕竟是什么。
比方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
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
熟悉线段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2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直观熟悉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二套)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二套)目录: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一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试卷及答案二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一线段对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线段对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1、语言表述不够严密.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述还不够严密.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试卷及答案二(卷面满分:100分;答卷时间:60分钟)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1、看图填空.(共21分)(1)①12朵,每( )朵一份,分成了( )份.=□②12朵,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 )朵.□=□(2)看图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并写出口诀.□=□□=□口诀:(3)上图中铅笔长( )厘米. 右图中铁钉长约( )厘米.(4)4个5相加,可以写作( )×( ),也可以写作( )×( ). (5)把口诀补充完整.二四( ) 三五( ) 四六( ) 二( )一十 ( )三得六 ( )十二(6)1只有( )只脚,4只共有( )只脚.2、请在正确答案后的.(共9分)(1)我家的高度约是()米.(2)可以用4×2表示的算式是().4++4+4++2+2+(3)里填().+-÷3、在、“<”或“=”.(6分)5+×5 3×厘米米24÷×5 30米厘米4、动手画画:根据要求分别在图形里画一条线段.(共8分)(1)把六边形分成两个四边形. (2)把四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5、我比电脑算得快!(16分)1×6= 12÷4= 4×5= 30÷5=18÷3= 4×2= 15÷5= 4×4=2×2= 20÷4= 6×4= 9÷3=5×2+9= 3×4-5= 5×5+3= 6×5-6= 6、列式计算.(共6分)(1)两个加数都是6,和是多少? (2)被除数是24,除数是6,商是多少?7、看图写算式.(每题4分,共8分) (1)□○□=□( ) (2)气球共有?个8、解决问题.(第3小题8分,第5小题3分,其余每小题5分,共26分) (1)学校食堂买来4筐大白菜,每筐6棵,一共买来多少棵?□○□=□( )(2)□○□=□()(3)①小兔3分钟跳成功了多少个? ②小猪4分钟跳成功了多少个?□○□=□( ) □○□=□( )(4)每块小方砖高5厘米,要想堆30厘米高.□○□=□( )(5)把一根木料锯成6段,每锯一次要3分钟,一共要锯多少分钟?6-□=□()□○□=□()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1、看图填空.(1)①4,3;②3,4;(2)3×3=9,9÷3=3,三三得九;(3)8,5;(4)4,5;5,4;(5)得八,十五,二十四,五,二,三四(或二六)(6)4,16;评分标准:算式整体记作一空,每空1分,共21分.2、请在正确答案后的里画“√”.(1)200;(2)2+2+2+2 (3)÷评分标准:每题3分,共9分.3、在里填上“>”、“<”或“=”.<,>,<,=,>,>;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6分.4、动手画画:根据要求分别在图形里画一条线段.(1)(2)说明:此题方法多样,符合题目要求即可.评分标准:每题4分,共8分.。
二年级认识线段教学反思(精选13篇)
二年级认识线段教学反思(精选13篇)二年级认识线段教学反思篇1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线段;陌生是因为线段是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基于以上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教学目标就很明确了,就是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
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中的主人公米奇和唐老鸭遇到的问题——“从米奇家到唐老鸭家有两条路,走哪一条路近?”入手,让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知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同时也增加了本节课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找到了生活的基点和兴趣的源头。
接着,通过三个层次的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层次——看。
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随手放在桌上和拉直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
第二层次——找。
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可以看成是线段的物体,进而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第三层次——折。
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
通过第二、三层次的找线段、折线段的活动,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
第四层次——画。
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引导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较好: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篇1线段对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拟。
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
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究画线段的方法。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1、语言表述不够严密。
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绘还不够严密。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开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严密地联络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效劳。
4、没能用课件,假如在让学生识别平面图形中的线段用课件显示就更好,如,学生找出的线段就显出红色,不是线段的显绿色并打X。
这样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篇2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生疏,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
生疏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拟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才能还比拟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因此在备课前我先研读教材,发现教材首先通过学生对自然放置的线和拉直后的线进展比拟、观察来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是直的”,并用图表示线段,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
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以及用纸折出的折痕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而且要求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有长有短”。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认识线段的基本概念和属性,理解线段的度量方式,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线段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c)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和难点:a)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线段的基本概念和属性,掌握线段的度量方式。
b)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线段的长度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3.教学准备:a)教学素材:线段的图示和实际测量的线段。
b)教学工具:直尺、量规等测量工具,黑板和粉笔。
4.教学过程:a)导入新课:通过出示线段的图示,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形状和特点,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线段。
b)提出问题: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度量线段的长度,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等方法找出线段的度量方式。
c)线段的度量:老师向学生介绍使用直尺或量规来测量线段的长度,并举例演示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
d)线段的表示:老师向学生介绍线段的表示方法,即用两个端点的字母表示线段,并举例说明如何读写线段的表示形式。
e)练习巩固:老师出示一些线段图示和线段的表示形式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刚才学习的内容。
f)拓展应用:老师出示一些线段的实际测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比较。
g)总结归纳:老师引导学生总结线段的基本概念和属性,以及线段的度量方式、表示方法和读法。
h)结束课堂: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肯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二、反思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形状和特点,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线段,启发了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等方法找出线段的度量方式,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线段的表示和读法上,我通过举例演示和练习巩固,使学生掌握了线段的表示方法和读写形式。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范文(集锦6篇)
认得线段教学反思范文(集锦6篇)作为人民老师,我们的职责就是要进行教学反思,而教学反思又是我们的课堂经过的最好记录,怎样才略使教学反思更有针对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认得线段教学反思范文,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认得线段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在整节课的设计上,首先让同学察看弯曲的线,而且创设了比较两根线长短的情境,引导到将曲线拉直的操作,让同学在“曲”的背景下认得“直”,从一根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揭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同学在这个过程中认得到线有直、有弯,同时也体验了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感受了“直”。
对于“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我选择了“告知”的方式来教学的,直接出示了线段示意图,让同学从手中线段上找出线段两端的点,接着指出表示两个端点。
让同学直接快速地进行初步感知,认得线段有两个端点。
在揭示完线段两个特点后紧接着让同学判定哪些是线段。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既能感受到线段端点的真实存在,也认得到线段是直的。
不但和方向无关而且是有长有短的,也为以后认得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打下基础。
由于线段是几何图形,生活中的线要通过抽象才略上升为数学概念。
所以我选择在判定过程后总结线段特点,同学对线段的理解会更直观深刻。
随后依据同学的爱好,通过在物体中找线段、在图形中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操作,将生活中的线抽象为几何图形,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本领。
使同学对线段的认得更加深刻和全面。
这节课,我觉得自身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1)环节紧凑,环环相扣。
通过拉线段—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环节,层层递进,教学内容清楚不拖沓,时间掌控较好。
(2)体现同学是发觉者、讨论者和探究者,体现同学的主人翁地位。
让同学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中认得线段、理解线段。
(3)课堂气氛活跃,同学参加面广。
由于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同学参加度高,而且活动设计地使他们爱好深厚,有较强的学习欲。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课程。
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认识线段,理解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学习线段奠定了基础。
但是,学生对线段的特征和概念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来逐步建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线段,理解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线段,理解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2.教学难点:学生对线段的特征和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直尺、线段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尺子、绳子等,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线段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理解线段的概念。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合作,用直尺和线段模型进行操作,测量线段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总结提升:通过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对线段的特征和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线段的特征和概念。
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线段模型,旁边写上线段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如何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等方面进行。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和理解线段,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能画出线段,正确数出并连出线段条数。
2、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线段的特征,借助工具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是: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这节课我以两位小朋友拉绳子引入课题。
让学生体验到绳子由曲变直的过程。
轻松的引入直直的这一特征。
接着拿出毛线,让学生将它变直,拉一拉,指一指。
这一部分有老师提出可以给每一个学生都发毛线去感受,很好提议,下次可以试一试。
揭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线段。
将毛线抽象到黑板上。
接下来通过指找折画等活动不断让学生认识线段及线段的特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课后,感谢数学组教师提出的宝贵意见,这对我以后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如下:1.关于感受线段:毛线可以人手一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深切的感受,而不是部分学生;对于现在孩子来说,毛线有点遥远,不太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可以选择跳绳来进行拉直2.对于毛线的使用是否可以贯穿整节课。
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个情景的设置是否贯穿整节课,是否有前后呼应的效果。
3.学生判断对错时,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小手势。
4.知识之间的前后连贯性,我们可以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提前渗透一些后续要学习的内容。
5.画线段的儿歌是不是可以改成口诀,儿歌应该是朗朗上口唱出来的。
6.本节课的升华:有点到线再到面。
一次教研就是一次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单元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理解线段的特点,从而掌握线段的基本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线段的经验,他们对线段有一定的感知。
但学生对线段的概念、特点以及如何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线段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线段的概念,了解线段的特点,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线段的概念和特点,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线段的两个端点,以及如何用直尺准确地测量线段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线段。
2.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线段的特点。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线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线段模型、图片等。
2.学具:每人一把直尺,若干根不同长度的线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线段,让学生初步感知线段。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线段?线段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线段的特点。
同时,教师讲解线段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线段的两个端点。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首先,教学概念课,必须要反复地让学生体会并且尝试着去说什么才是线段。
所以教材上“把先拉直,两手之间的部分就是线段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这句话一定要有所呈现,可以设计在课题以下。
其次,在画线段的过程中,对于“连接两点”“每两点之间”这几个字应该有所强调。
现归结不成功之处:
1、语言表述不够严密。
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述还不够严密。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1。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案及教学反思(市级赛课一等奖)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案及教学反思(市级赛课一等奖)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线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此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线段,掌握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初步理解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体验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3.交流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线段模型、课件等。
2.学具:每人一份线段模型、直尺、练习纸。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线段,如尺子、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线段的特征。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线段的概念,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铺垫。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线段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长度和方向。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线段有长短、方向之分。
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演示,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让学生初步学会测量方法。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定一个线段模型,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纸上。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在教学《认识线段》这一课时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线段的概念并不够清晰,有些学生
只是简单地将线段看作是两个点之间的直线。
因此,我在本堂课中主要注重使学生理
解线段的含义和特点。
首先,我通过实际的示范,让学生观察、感受不同长度的线段,并让他们亲自操作折纸、量尺子等工具来测量线段的长度。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感受到线段的长度是可测量的,而且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接着,我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向学生们展示了线段的特点,如线段有两个
端点、可以用字母表示等。
然后,我鼓励学生们互动讨论,分享自己对线段的理解和
观察,以此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线段的概念。
在课堂互动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和回答,例如:“线段有几个端点?”“线段的长度能否为零?”“线段的长度能否为负数?”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
提问,我引导学生们思考线段的特点和限制条件,加深他们对线段的概念的理解。
最后,我通过练习题的设置,让学生们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
练习。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线段的
概念和特点。
综上所述,在教学《认识线段》这一课时中,我通过实际操作、互动讨论和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们理解线段的概念和特点。
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线段的理解仍然
模糊,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全面、
深入地理解并掌握线段的知识。
2023年《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2023年《认识线段》教学反思2023年《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认识线段国师街二校殷婕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1、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学情分析: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
因此,在“量长度”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米奇妙妙屋》吗?今天米奇和唐老鸭来到我们班了。
(出示米奇和唐老鸭)过几天就是米奇的生日了,唐老鸭准备送他一份礼物。
可是在唐老鸭送礼物时遇到了一个问题。
问:去米奇家走哪条路近呢?(出示路线图)为什么?讲授:这条直直的路可以看成“线段”。
(板书)线段的学问可多啦!想和线段交朋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认识线段1、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⑴谈话:同学们看看纸袋中装着什么?提问:把它放在桌上。
仔细看看线是什么形状的?启发:你能想办法把这条弯线变直吗?动手试一试。
同桌互相看看。
提问:你们是怎样把弯线变直的?小结: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弯线就变直了。
大家一起拉拉看。
提问:拉紧后的线和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呢?讲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学生反复说线段]⑵师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直,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
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能看成线段吗?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直。
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推荐文章二年级认识线段教学反思热度:教学观摩活动总结20篇精选热度:班主任教学工作计划(精选5篇) 热度:教学实训总结20篇热度:三年级班主任教学计划5篇热度: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
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篇一一、注重操作体验,感知认识。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
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
先让学生在“拉直曲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后又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线段,最后是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表象。
学生们也在这“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注重练习开放,拓展思维。
练习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教师精心设计了“数线段──折线段──连线段”等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拓展学生对线段的认识,使学生在练习中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但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拓展的深度还不够。
三、注重知识学习,数学思想渗透不足。
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习效果明显,但对于学生在点与点之间画线段的数学思想渗透不够,比如:五点的画法,可以从一点出发,逐一画出,也可以用从外到内的方法进行画线段。
认识线段的教学反思篇二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线段对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
线段对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
1、语言表述不够严密.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述还不够严密.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