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血液-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寿命更短,生 存期限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 直到几年。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这两个过程保持着动态平衡。
成人的造血器官主要是红骨髓。此外还有脾脏和淋巴结等器 官。婴儿时期红骨髓广泛分布于各类骨髓腔内。到了成人则局 限在长骨的骨骺端,以及不规则骨和扁骨的骨松质内。红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的共同祖先-多能造血干细胞所在地,在不同的 微环境下它分化成为各种单能干细胞。
红骨髓是各种细胞的共同祖先-多能造血干细 胞所在地。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组织缺 O2 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有效刺激。缺
O2 能促进肾脏产生一种红细胞生成酶,此酶作用 于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它转化为促红细 胞生成素(激素),这种激素由血液运送至骨髓, 作用于原红细胞膜上的受体,促使这些细胞加速 增殖分化发育为成熟的红细胞。此外雄性激素不 但能直接刺激骨髓(成)造血组织,加速红细胞 生成,而且还能作用于肾脏使红细胞生成酶的活 性提高从而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PO2↓ RBC↓ Hb↓
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 (主)
雄激素 T3
生长素
肝细胞(次)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3)红细胞的破坏 衰老的红脆性增加,衰老的红细胞主要在血液
流经脾和肝脏时被吞噬细胞吞噬或被巨噬细胞所 吞噬. (4)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
合成 DNA 必需有 VB12 和叶酸作为辅酶 (5)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5、血清:如果把从血管内抽出的血液放入 部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就会凝 固成血浆块、血浆块收缩析出淡黄色透 明的液体为血清。
6、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缺乏纤维 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它血浆蛋白 质,但又增加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 放出来的物质。
成人的造血器官主要是红骨髓。此外还有脾脏和淋巴结等器 官。婴儿时期红骨髓广泛分布于各类骨髓腔内。到了成人则局 限在长骨的骨骺端,以及不规则骨和扁骨的骨松质内。红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的共同祖先-多能造血干细胞所在地,在不同的 微环境下它分化成为各种单能干细胞。
红骨髓是各种细胞的共同祖先-多能造血干细 胞所在地。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组织缺 O2 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有效刺激。缺
O2 能促进肾脏产生一种红细胞生成酶,此酶作用 于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它转化为促红细 胞生成素(激素),这种激素由血液运送至骨髓, 作用于原红细胞膜上的受体,促使这些细胞加速 增殖分化发育为成熟的红细胞。此外雄性激素不 但能直接刺激骨髓(成)造血组织,加速红细胞 生成,而且还能作用于肾脏使红细胞生成酶的活 性提高从而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PO2↓ RBC↓ Hb↓
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 (主)
雄激素 T3
生长素
肝细胞(次)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3)红细胞的破坏 衰老的红脆性增加,衰老的红细胞主要在血液
流经脾和肝脏时被吞噬细胞吞噬或被巨噬细胞所 吞噬. (4)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
合成 DNA 必需有 VB12 和叶酸作为辅酶 (5)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5、血清:如果把从血管内抽出的血液放入 部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就会凝 固成血浆块、血浆块收缩析出淡黄色透 明的液体为血清。
6、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缺乏纤维 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它血浆蛋白 质,但又增加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 放出来的物质。
第四篇 血液 人体解剖生理学
正常值
40~50g/l 20~30g/l 2~4g/l
主要功能
形成胶体渗透压 免疫防御作用 参与血液凝固
•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 (一)颜色:血液呈红色。临床作某些血液 成分检验时,要求空腹采血。
19:46
• (二)比重:全血比重为1.050~1.060,其 大小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及血浆蛋白含量。
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来表示,系将抗凝血加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
19:46
•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 1.红细胞的生成
• (1)前提条件:红骨髓造血功能正常是红
细胞生成的前提。当骨髓受到某些药物(抗 癌药、氯霉素等)、射线等理化因素的作用 时,其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出现全血细胞 减少,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19:46
• (三)纤溶抑制物
• 血浆中存在许多对抗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统
称为纤溶抑制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抗活化
素,能够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另一类是抗纤
溶酶,能与纤溶酶结合成复合物并使其失活。
• 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凝血与纤溶处于动态平衡
状态,既保证出血时能有效止血,又能适时疏
通血管,维持血流的正常运行。
19:46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主要生理功能
分类 中性粒细胞 百分比(%) 50~70 主要生理功能
嗜碱性粒细胞 0~1
嗜酸性粒细胞 1~4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2 ~8
吞噬细菌,尤其是入侵的化 脓性细菌 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共同参 与过敏反应 限制过敏反应,参与蠕虫免疫 参与特异性免疫 吞噬病原微生物及衰老细胞; 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 ABO血型系统还有多种亚型,其中与临床
关系密切的主要是A型中的A1和A2亚型,同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课件
血流调节
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影响血管 平滑肌的舒缩状态,从而调节血流量 和血压。
心血管反射
心血管反射是指心血管系统对各种刺 激的反应,通过调节心率和血管舒缩 状态来维持血压稳定。
微循环和淋巴系统
微循环的概念
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的主要场所。
微循环的结构与功能
营养物质交换和代谢
营养物质交换的过程
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从血液中扩散进入组织细胞内,供细胞代谢和功能活动 所需,同时将细胞的代谢产物排出到血液中。
代谢的调节
营养物质交换和代谢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如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这 些因素通过影响细胞膜通透性和代谢酶的活性,调节营养物质交换和代谢过程。
心脏泵血机制
心脏泵血是通过心室的收缩和舒张 实现的,当心室收缩时,室内压升 高,将血液泵出;当心室舒张时, 室内压降低,血液回流。
心输出量和心率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是指心脏每分钟泵出的 血液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重要 指标。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每搏
输出量的乘积。
心率
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在60100次/分之间。心率的变化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
止血和血栓形成
止血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血液会从伤口流出,止血过程即启动,以防止血液流失过多。
血栓形成
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会聚集形成血栓,阻止血液流通。
抗凝和纤溶系统
抗凝
抗凝系统的作用是防止血液过度凝结,通过产生抗凝血酶和蛋白质C等物质来抑制凝血 因子。
纤溶
纤溶系统的作用是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通过产生纤溶酶和纤溶酶原激活物等物质来溶 解血栓。
【人体解剖生理学】 血液PPT课件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管激活物 组织激活物
依赖因子Ⅻ激活物
纤溶酶原
+
_ 纤溶酶
抗活化素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 +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
※一、血量: 机体体重 7%-8% 成年人失血 10% 可代偿 20% 代偿不足可诱发血压下降, 脉搏加快、四肢厥冷、口渴、恶 心、乏力等症状 30% 不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
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这一章5节课的内容 ,重点要掌握:血液的理化性质,即血浆渗透 压是如何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 区别;有哪些因素可以加速和延缓凝血;正常 人体的血量有多少?每次献血400cc会危害人 体健康吗?还要了解ABO和Rh血型的抗原抗体 系统,掌握在输血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测试题1
1. 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 A. 血浆蛋白的含量 B. 红细胞的数量 C. 白细胞的数量 D. 渗透压的高低 E. NaCl的浓度
测试题1
1. 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 A. 血浆蛋白的含量 B. 红细胞的数量 C. 白细胞的数量 D. 渗透压的高低 E. NaCl的浓度
测试题2
2. 温度不变时,全血黏度主要取决于 A. 血浆蛋白含量 B. 血小板的数量 C. 白细胞的数量 D. 血细胞比容 E. NaCl的浓度
• 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
••
(形成凝血块)
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
组织和血中
参与酶数量
多
少
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快、•约十几秒钟
表4 内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 (三)抗凝和促凝
1.抗凝的作用 抗凝血酶Ⅲ是抗丝氨酸蛋白酶 肝素是肥大细胞产生的直链负离子硫酸氨基多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测定指标:RBC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RBC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正常男性:0~15 mm/h 正常女性:0~20 mm/h
ESR↑的原因:RBC叠连(决定因素-血浆成分变化)
决定因素
① 血液缓冲系统 ② 肺排酸功能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NaHCO3/H2CO3 血浆缓冲对: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4/NaH2PO4
Hb钾盐/Hb
RBC缓冲对:
HbO2钾盐/HbO2 K2HPO4/KH2PO4
KHCO3/H2CO3
7.35 > 酸中毒 > 6.9 7.45 < 碱中毒< 7.8
胚胎早期 卵黄囊
2-3个月胚胎 肝、脾
4个月以后 红骨髓
婴幼儿期 红骨髓(肝脾可补充)
成年人
红骨髓(仅限于一些扁骨和长骨的骨骺部)
CFU-S G0
干细胞
血细胞生成模式图
二、红细胞生理
(一)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1. 形态 呈双凹圆碟形,直径7-8.5微米,中央较薄,周缘较 厚;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 蛋白(hemoglobin)。
防御功能 消除有毒物质
毒性物质由血液运输到肝脏解毒,再运输到排泄器官排 泄,某些毒性物质则由抗毒素所对抗。
止血
由血小板释放凝血因子启动凝血机制,以凝血块堵塞破 损的血管
内环境稳 态及调节
功能
体液的渗透压平衡 由血浆(白)蛋白形成的血浆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的水 的平衡。并受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监控。
体液的酸碱平衡 体温
由血浆和红细胞中的缓冲系统(对)维持体液的酸碱平 衡,最主要的一对为NaHCO3/H2CO3
ESR↑的原因:RBC叠连(决定因素-血浆成分变化)
决定因素
① 血液缓冲系统 ② 肺排酸功能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NaHCO3/H2CO3 血浆缓冲对: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4/NaH2PO4
Hb钾盐/Hb
RBC缓冲对:
HbO2钾盐/HbO2 K2HPO4/KH2PO4
KHCO3/H2CO3
7.35 > 酸中毒 > 6.9 7.45 < 碱中毒< 7.8
胚胎早期 卵黄囊
2-3个月胚胎 肝、脾
4个月以后 红骨髓
婴幼儿期 红骨髓(肝脾可补充)
成年人
红骨髓(仅限于一些扁骨和长骨的骨骺部)
CFU-S G0
干细胞
血细胞生成模式图
二、红细胞生理
(一)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1. 形态 呈双凹圆碟形,直径7-8.5微米,中央较薄,周缘较 厚;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 蛋白(hemoglobin)。
防御功能 消除有毒物质
毒性物质由血液运输到肝脏解毒,再运输到排泄器官排 泄,某些毒性物质则由抗毒素所对抗。
止血
由血小板释放凝血因子启动凝血机制,以凝血块堵塞破 损的血管
内环境稳 态及调节
功能
体液的渗透压平衡 由血浆(白)蛋白形成的血浆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的水 的平衡。并受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监控。
体液的酸碱平衡 体温
由血浆和红细胞中的缓冲系统(对)维持体液的酸碱平 衡,最主要的一对为NaHCO3/H2CO3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心-文档资料
二、心腔
(一)右心房
腔静脉窦、卵圆窝 上腔静脉口 入口 下腔静脉口 冠状窦口
Right atrium RA
出口
右房室口
(二)右心室(Right ventricle RV)
分 窦部、漏斗部 入口右房室口 三尖瓣复合体 腱索 乳头肌 三尖瓣 出口 肺动脉口 肺动脉瓣
(三)左心房 Left atrium LA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一、心的位置、外形
和毗邻
位置:胸腔中纵隔内,
2/3在中线左侧,1/3 在中线右侧
down
前: 胸骨体 2~6肋软骨 毗邻 后:5~8胸椎 侧:胸膜腔和肺 上:大血管 下:膈
心的体表投影 左上点 左侧第二肋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 右上点 右侧第三肋上缘,距胸骨右缘1 CM 左下点 左侧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1-2CM 右下点 右侧第六胸肋关节处
2、髂外A 胫前动脉→足背动脉 髂总A→髂外A→股动脉→ 胫后动脉→足底动脉
三、体循环的静脉
静脉概述
静脉是运送血液回心的血管,起始于毛 细血管,止于心房。
静脉的数量比动脉多,管径较粗,管腔 较大,比动脉的管壁薄,弹性小。 在标本上,静脉管壁塌陷,管腔内含有 瘀血。 体循环静脉的特点。
不成对:3支
①腹腔干: 胃左A: 腹腔干 肝总A: 肝 固 有 A : 胃十二指肠A: 脾A: ②肠系膜上A:
{
{
a、胰十二指肠下A b、空肠A、回肠A c、回结肠A d、右结肠A e、中结肠A
③肠系膜下A a、左结肠A b、乙状结肠A c、直肠上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肠系膜上、下动脉
(四)髂总A
起:L4 止:骶髂关节 1、髂内A: (1)壁支 ①闭孔A: ②臀上、下A: (2)脏支: ①脐A→膀胱上A ②膀胱下A ③(女)子宫A: (男)输精管A ④直肠下A: ⑤阴部内A: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血液-精选文档
1.粘附
当血管内皮 损伤暴露胶 原组织时, 引起血小板 与非血小板 表面的粘着
2.聚集
血小板间相互粘附聚合的过程3.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颗粒 内的许多活性物质释放的现象。如凝血 因子3等
主要是一些生理性致聚剂。
4. 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的过程
5. 吸附:血小板吸附多种凝血因子的现象
六、生理性止血: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体液和内环境
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内各种系列化反应进行
的场所;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也就是机体的 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中各种理化特性变动 很小,经常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 动态平衡状态。
二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纤维蛋白
内源性凝血途径
定义: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表面激活: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 触而启动凝血的过程。
外源性凝血途径
定义:指始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不是血液。
缺乏F Ⅷ、 Ⅸ、Ⅺ的病人,凝血过程非常缓慢, 甚至微小的创伤就可导致出血不止--甲、乙、 丙型血友病 (hemophilia A,B,C)
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会发生 收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即血清。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八、纤维蛋白的溶解
纤溶: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 白及血管创伤愈合后的血栓的 血纤维能被液化溶解的过程。
纤溶意义: 1 维持血液于流体状态
2 溶解血栓使血流通畅
九、血型和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 出,但几分钟后出血就自行停止的现象。 基本过程 1. 血管收缩 2.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3.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当血管内皮 损伤暴露胶 原组织时, 引起血小板 与非血小板 表面的粘着
2.聚集
血小板间相互粘附聚合的过程3.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颗粒 内的许多活性物质释放的现象。如凝血 因子3等
主要是一些生理性致聚剂。
4. 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的过程
5. 吸附:血小板吸附多种凝血因子的现象
六、生理性止血: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体液和内环境
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内各种系列化反应进行
的场所;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也就是机体的 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中各种理化特性变动 很小,经常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 动态平衡状态。
二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纤维蛋白
内源性凝血途径
定义: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表面激活: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 触而启动凝血的过程。
外源性凝血途径
定义:指始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不是血液。
缺乏F Ⅷ、 Ⅸ、Ⅺ的病人,凝血过程非常缓慢, 甚至微小的创伤就可导致出血不止--甲、乙、 丙型血友病 (hemophilia A,B,C)
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会发生 收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即血清。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八、纤维蛋白的溶解
纤溶: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 白及血管创伤愈合后的血栓的 血纤维能被液化溶解的过程。
纤溶意义: 1 维持血液于流体状态
2 溶解血栓使血流通畅
九、血型和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 出,但几分钟后出血就自行停止的现象。 基本过程 1. 血管收缩 2.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3.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心
肝门静脉 腹后壁的小静脉
椎静脉丛 肋间后静脉 腰静脉
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吻合途径的临床意义:
正常情况下,肝门静脉系血液动: ……
当门静脉压力增高,血液回流受阻时,血 液不能畅通流入肝,而沿着上述四条途径 倒流,相应的吻合支变得越来越粗大,而 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呕血、便血、脐 周静脉网曲张等。
深浅静脉的吻合
3. 体循环的静脉有静脉瓣 静脉瓣(venous valve) 呈半月形,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数目多少与 血液受重力的影响有关。
4. 静脉管壁薄而弹性较小,管腔较大。 5. 有一些特殊的静脉,如……
Anatomy
静脉血回流的因素: 1. 静脉瓣的开放与关闭; 2. 心舒张时心室吸引心房和大静脉的
四个入口: 肺静脉口 一个出口:左房室口
(四)左心室Hale Waihona Puke Left ventricle LV
分 流入道、流出道
入口:左房室口 二尖瓣复合体
出口:主动脉口 主动脉瓣
心各腔出入口和主要结构
右心房 右心室
入口
上腔静脉口 下腔静脉口 冠状窦口
右房室口
出口
右房室口 肺动脉口
主要结构
界嵴,右心耳 卵圆窝,界沟
梳状肌
(三)下腔静脉系
下腔静脉系由下腔静脉及各级属支构成,收集下肢、盆 部和腹部的血液。
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及位置: 下腔静脉是全身最大的静脉干。
1. 下肢的静脉 2. 盆部的静脉 3. 腹部的静脉
1. 下肢的静脉
(1)下肢的深静脉: 与同名的动脉伴行,收 集同名动脉分布区域的 静脉血。胫前静脉和胫 后静脉汇合成腘静脉, 腘静脉向上穿收肌腱裂 孔移行为股静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9 : 4 6
1 9 : 4 6
•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
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为40%~
50%,女性为37%~48%。
• 血细胞比容可反应全血中血细胞主要
是红细胞的相对值,如贫血患者可能 会减小,而严重脱水患者则会增大。
1 9 :
• 低渗溶液
1 9 : 4 6
• 3、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对维持细胞
内外的水平衡和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具有
重要作用。 •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在调节血管 内、外水分的平衡和维持血浆容量相对稳 定中起重要作用。
1 9 : 4 6
第二节 血细胞
• • • •
1 9 : 4 6
1 9 : 4 6
•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
1.渗透脆性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是指红细
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渗透脆性越大, 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抵抗力越小,越容 易发生溶血。一般来说新生的红细胞渗透脆 性较小,衰老的红细胞渗透脆性较大。
1 9 : 4 6
• 2.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相对稳定地悬浮血浆中 临床上常用红细胞沉降率 ( 简称血沉, ESR) 记录第 l 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数值,即血沉 管上部出现的血浆毫米数。用魏氏法测定, 正 常 成 年 男 性 为 0 ~ 15mm / h , 女 性 为 0 ~ 20mm/h。
1 9 : 4 6
•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 红细胞生成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调
节。
• (1) 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在肾合成。当机体
缺02时,该激素释放增加,刺激红骨髓,使红
细胞生成增多。
• (2) 雄激素:既能直接刺激骨髓造血,又能促 因此青春期后男性红细胞多于女性。
进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从低浓度溶液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 扩散的现象。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是渗透 压。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 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 2、血浆渗透压的正常值和组成
1 9 : 4 6
•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血浆的溶质颗粒数成 正比,而与溶质颗粒的种类、化学性质和 大小无关,其正常值为708.9kPa。 • 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 渗透压组成。 • 等渗溶液,如 0.9%NaCI (又称生理盐水) 和5%葡萄糖溶液等。 • 高渗溶液
• 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为 (4.0 ~ 10.0) ×109 /L,新生儿白细胞可达(12.0~20.0)×109 /L。饭后、运动、妊娠分娩及月经期等均 可使白细胞增多。
1 9 : 4 6
• (2)生成原料:铁和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
基本原料。铁需求量增大、摄人不足、吸收 利用障碍和长期慢性失血等,会导致机体缺 铁,从而使血红蛋白减少,引起临床上常见 的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3)成熟因子:在红细胞分裂和成熟过程中, 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参与。当叶酸和维生素 B12缺乏时,红细胞分裂延缓甚至发育停滞, 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盘形。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正常成年男性 平均约为5.0×1012/L;女性约为4.2×1012/L。 • 红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成年男性约为 120g/L~160g/L;女性约为110g/L~150g/L。 • 临床上将外周血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值及红细胞 比容低于正常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 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02和C02,并能缓冲血 液酸碱度的变化。
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来表示,系将抗凝血加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
1 9 : 4 6
•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 1.红细胞的生成
• (1)前提条件:红骨髓造血功能正常是红
细胞生成的前提。当骨髓受到某些药物(抗 癌药、氯霉素等)、射线等理化因素的作用 时,其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出现全血细胞 减少,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1 9 : 4 6
• 3.红细胞的破坏
• 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衰老的红细胞变形 性差且脆性加大,在湍急的血流中受到碰 撞而破损。衰老或破损的红细胞易滞留于 肝、脾的血窦中,被巨噬细胞吞噬。脾功 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脾性贫 血。
1 9 : 4 6
• 二、白细胞
• (一)白细胞形态、数量和分类
分类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正常值
40~50g/l 20~30g/l 2~4g/l
主要功能
形成胶体渗透压 免疫防御作用 参与血液凝固
•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 (一)颜色:血液呈红色。临床作某些血液 成分检验时,要求空腹采血。
1 9 : 4 6
• (二)比重:全血比重为1.050~1.060,其 大小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及血浆蛋白含量。
• 血液的功能 : 运输物质 , 调节酸碱平衡,
防御和保护功能。 • 血液检验在医学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概
• 一、血液的组成
述
1 9 : 4 6
RBC 血细胞(0.4-0.5) WBC PBC 血液 水(91%-92%) 白蛋白:40-50G/L 血浆蛋白 球蛋白:20-30G/L 血浆 纤维蛋白原:2-4G/L (0.5-0.6) 气体 Na+、K+、Ca+2、Mg+2 溶质 电介质 Hco-3、Cl-、Hpo4-2、So4-2 激素 其它有机物 代谢产物 有营养物
第四章 血 液
1 9 : 4 6
学习目标
1 、掌握血浆渗透压的概念、组成和生理意 义。 2、熟悉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和生理功能。
3、熟悉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功能。
4、熟悉血液凝固的概念和基本过程。
5、熟悉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和输血的原
则。
1 9 : 4 6
• 血液 : 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
• (三)粘滞性:液体粘滞性是由于其内部分 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所引起的。 • (四)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 7.45。若血浆pH值低于6.9或高于7.8时,将 危及生命。
1 9 : 4 6
• (五)血浆渗透压 • 1、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渗透现象是指被半
透膜隔开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水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