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时期中国旧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

合集下载

基于政治认同的“团结、教育、改造”政策——以过渡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例

基于政治认同的“团结、教育、改造”政策——以过渡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例
期 中共一直致力于培育知识分子 的政治认 同 ,而实 施 “ 团结 、教育 、改造”政策 就是一个典型措施 。

“ 归 ”转 向 ,即实现 了体制 认 同。但知识 分 子 身 “ 身归”新 中国并不意味着他们在 内心对共产党 意 识 形态 的认 同。相 比于 “ 身归 ”来说 , “ 心归”更 为复杂艰难。事实上 ,新 中国成立时 ,绝 大多数 的 旧知识分子 “ 毫不 犹豫 地抛 弃 国民党 ,投 向了共 产 党 ,这 只 能 归 因于 他 们 具 有 的 强烈 的爱 国情 感” 。但不少人特别是高级知识分 子的社会 与政 治价值观 和共产党的要求相去甚远 ,用季羡林的话
政 治认 同是人 们在社 会政 治生 活 中产生 的一 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 。古往今来所有政体 的正 当性都必须更多地依赖于 民众的认同。亚里士多德 就认为 , “ 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 目的 ,
必须使全邦各 部分( 阶级) 各 的人民都能参加 而且 怀 抱着让它存在 和延续 的意愿 ” 。因此 ,在过渡 时
对 培 育知 识 分 子政 治 认 同对 于 新 生政 权 的 重 说 就 是 “ 共 产 党并 不 了解 ;对 共 产 主 义 也不 见 得 要 意 义 那 么向往 ” 。这时知识 分子的政治认 同主要还 只

新 中国成立 伊始 ,来 自国统 区的知识 分子 占 是情感性的而非认知性 的。 “ 现代意义上 的知识分 绝 大多数 。从他们 的教育背景看可分两类 :在国统 子也就是指那些 以独立 的身份 、借 助知识 和精神 的 区接受本土教育的知识 分子 ,包括解放前夕 毕业或 力量 ,对 社会表现 出强烈的公共关 怀 ,体现 出一种 在校 的青年学生 ;有留学背景 的知识分子 ,主要是 公共 良知 、有 社会参与 意识 的一群文化 人。” f 】 也 有社会影响 、为思想学术界旗帜性人物 的高 中级知 们最重要 的人格特征便是其相对于政治权威之外 的 识分子 ,他们遍布文化 、教育 、卫生 、科研 、新闻 独立性和 自主性 ,并 由此而形成的强烈的社会批判 出版与文艺界 。从政治属性来 看可分为左 、中、右 意 识 。 金 耀基 先 生 就 说 : “ 由于 知 识分 子是 批 判 他 三类 。左右两翼只是少数 ,其 主体是 “ 游离于左右 身处的社会 的 ,因此 ,他与政治权威结构总是具有 两 端的 自由主义知识 分子 ” 。国民党败 退之时 , 先天性 的紧张关系 的。” 特别是许 多高级知识分 中下层知识分子基本上都 留在 了大陆 ,大 多数高级 子 ,浸染着几十年 “ 西化”进程 中所引来的西方民 知识分子也拒绝 了国民党 的威逼利诱 和国外科研机 主意识 ,有的更是亲身体验 了英美的 民主制度 ,因 构的盛情邀请 ,选择参加新 中国建设 。 此他们的社会批判 意识更 明显 。所以 ,培育知识分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考情+真题+模拟】(原卷版)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考情+真题+模拟】(原卷版)

其次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2023·浙江·高考真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这意味着我国()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③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打算性成功④社会主要冲突发生了变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22·辽宁·高考真题)辽宁是抗日战斗起始地、解放战斗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与党的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孕育和传承的红色基因融入辽宁人民的血脉,书写了辉煌与荣光。

上述成就的取得在于辽宁()①始终坚决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②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前进方向③致力于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④人民具有中华民族英勇坚毅和忠诚担当的品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实【仿真模拟】3.(2023·浙江绍兴·统考二模)毛泽东曾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写道:“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这强调()A.要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主心骨C.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预备D.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定趋势4.(2023·浙江金华·统考三模)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回首往事,我们更加清楚地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是中华民族进展史上的一个宏大大事,也是人类进展史上的一个宏大大事。

”由此可见,新中国的成立()①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成功②根本上转变了中国社会进展方向③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转变了世界政治力气的对比④意味着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有了主心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2023·浙江金华·统考三模)回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路,方能明白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建国初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积极转变——以1949—1956年的知识分子为对象

建国初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积极转变——以1949—1956年的知识分子为对象
会议 , 做出了冻结未入市场货币 、 暂停各 贸易机关抛售物资以收回货
度。建国前夕, 党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采取“ 包下来” 的政
策, 据不完全统计 , 当时 中国的知识分子约有20 0万人,其 中高级 知 识分子约 为l万人, O 而其 中除 了经历战争洗礼的革命知识 分子 和进

的政党, 建立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其奋斗目 为人民服 标, 务是党的宗旨。但此前国民党恶意的宣传和传统知识分子对政权更 替有遗民不忘故国的情怀,使许多知识分子误以为中国共产党是专 门“ 他人之“ 、 革” 命”采用暴力手段对人民进行压制的政党, 且有“ 我 是中国人”“ ,我不是共产党员, 党与我没有直接联系”的政治观点。 [ 3 1 曾兼任国民政府劳动部秘书、 后来主编民盟刊物《 民主生活》 的宋云 彬在14年《 99 人民日 推出的“ 报》 五四” 纪念特刊中应约发表了一篇短 文, 事后在自己的日记中自嘲:无非说些知识应与工农结合, “ 亦八股
& 史

建 国初知识分子政治认 同的积极转变
— —
以1 4 — 1 5 年 的知识 分 子为 对象 9 6 9 9
李 沛, 文红玉
( 华中科技 大学 马克恩主义学院 , 武汉 40 7 ) 3 0 4
摘 要 : 国 知 识 分 子在 1 4 — 1 5 年 经 过 了对 新 生 的 人 民政 权 三个 阶 段 的 政 治认 同 变迁 : 国前 夕 的观 中 99 96 建
着 积 极 的借 鉴 意 义 。 关键词: 知识 分 子 ; 治认 同 ; 国初 政 建 中 图分 类 号 : 6 35 D 6.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7 0 2 1 )9 O 1— 3 1 0 — 4 8( 0 1 O 一 1 0 0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摘要】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兴起到近现代的挣扎与探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角色转变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元发展,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许多历史变迁。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新型态不断涌现,展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特点。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表明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未来,中国知识分子应当继续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对中国知识分子历史轨迹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中国知识分子、历史轨迹、意义、定义、古代、兴起、近现代、挣扎、探索、新中国、角色转变、改革开放、多元发展、当代、新型态、总结、未来发展方向、社会责任、使命。

1. 引言1.1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意义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历史意义不可忽视。

他们是推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凭借自身的学识与才智,成为社会中的精英群体,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是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传承文化的责任,他们通过努力学习和致力于文化创作,为社会提供了新的思想和精神动力。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往往身兼多重角色,既是文人雅士,又是社会精英,承担着道德引领和社会治理的责任,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意义在于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思想与智慧,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中国的文明传统和文化底蕴增添了独特的光芒。

1.2 中国知识分子的定义中国知识分子的定义是一个历史文化的产物,兼具社会与精神层面的特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一般指具有高等教育、较高素养和社会地位的人群。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研究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研究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研究(1949~1952)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上升为执政党,面对知识分子群体中大多数人尚未树立无产阶级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不熟悉,言行中时常暴露出资产阶级意识和思想,为了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帮助他们转变旧的阶级立场,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关键词]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注意到知识分子群体中大多数人尚未树立无产阶级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熟悉,言行中时常暴露出资产阶级意识和思想,因此必须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特别是思想领域的改造,帮助他们转变旧的阶级立场,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因此,一场针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势在必行。

一、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原因任何一场政治运动的发生都不是随意的,其背后必然会隐藏有复杂而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1951~1952年的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就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互动作用下发生的。

1.确立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政权的需要“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1]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将成为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但是旧的剥削阶级虽然消灭了,但其思想意识并不会马上随着其消亡而消亡,这种反动落后思想势必还将在一定时段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会自动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还必须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做坚决的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新中国的成立后,中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执政党,工人农民变为国家的主人。

在意识形态领域,除了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马列主义思想以外,各种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范畴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帝国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残余同时共存。

试论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原因

试论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原因

试论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原因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文化运动,它的发生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历史原因,绝不是偶然的。

国际上,冷战时期美苏的对华政策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而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是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政策延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这一运动的开展既有为适应建国初期经济、文化发展要求而需要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客观原因,也有知识分子自身愿意并要求思想改造的主观因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包括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等等。

就知识分子而言,主要是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是建国初期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要事件,它促进了广大知识分子以新的精神面貌积极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对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和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显然,这一政治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的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主要目的则是希望广大知识分子能够深入的了解革命,了解共产党,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跟上时代的要求,为发展新中国的发展贡献他们的知识和才智。

一、建国初期美苏的对华政策是影响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国际因素新中国建立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马歇尔计划”出台,标志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主的帝国主义阵营互相对峙的冷战局面形成。

于是,国际上出现了两大阵营、两大意识形态对立的局面。

战后,针对苏美对华的不同政策,新中国在外交上做出了向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这一外交政策也包括意识形态取向的一边倒。

这一单一的意识形态取向成为影响中国共产党内政外交政策的关键因素,也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国力得到了加强。

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抢救大陆学人”对于生逢鼎革的知识分子来说,1949年是短暂而又漫长的一年。

这一年在政治军事大幕背后,有悲欢离合的社会生活,有人生十字路口的彷徨踯躅。

在这个改朝换代的易辙之时,他们注定要进行一次地震般的分化与聚合。

因为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的命运不可避免地与云谲波诡的政治粘合在了一起,国共两党的历史和纷争无情地影响了他们的选择,透显出时代是如何摆布个人命运的。

当时整个知识界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是留在大陆,还是东渡台湾?蒋家王朝在1949年仓皇败逃时,带走了故宫的古董字画、国库的金条珠宝,带走了“光复大陆”的幻想。

但是蒋介石盘算着日后大业,退守也总是需要一些知识分子来支撑门面,更何况将这些大科学家、大学者留给共产党,无疑是助长赤焰,他于是开始了对一些知识分子的争取工作。

蒋介石倚重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抢救大陆学人”。

在具体执行上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他们磋商谋划细节办法,来“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

这样就出现了国民党在败离大陆前的“抢救大陆学人”那一幕,这与蒋介石在经济上抢运国库储存的黄金美钞比肩并行,为国民党日后在台湾经济文化的复苏打下基础。

计划中有四种人必须“抢救”送赴台湾:各院、校、会负责首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因政治原因必须离开大陆者;在学术上有贡献者。

很快傅斯年、陈雪屏和蒋经国商议拟定了需要“抢救”的名单,这份名单几乎是清一色的有成就的知识分子。

在第一份名单里,院校负责人当中,包括汤用彤、饶宗泰等,因政治原因抢救的如毛子水等,在学术上有所贡献的如杨振声、罗常培等,而胡适自然是抢救的首选和重点。

1948年12月初,陈雪屏奉命由南京飞北平,召集梅贻琦、胡适等北大清华校长教授开会,商讨“抢救学人”实施办法。

蒋介石亲自下手谕派飞机冒着解放军的炮火飞抵北平,至北平南苑机场随时待命,被“抢救者”可以即时登机南飞。

但在这次沉闷的会议上,在座各位相顾无言不置可否。

教学设计5: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设计5: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必备知识: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3.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4.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关键能力:1.懂得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能够列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3.能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懂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通过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科学精神:辩证的看待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能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公共参与:了解我国近年取得的伟大成就,立足实践,报效祖国,积极投入实践,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意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2.教学难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1、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带给我们的意义。

明白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那么,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又面临怎样的问题呢?中国共产党又将怎样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2、新课讲授(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探究与分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观点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早期知识界为何认同马克思

中国早期知识界为何认同马克思

中国早期知识界为何认同马克思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和建党初期的党员中,有一批一流大知识分子,其中一些还出身于社会上层家庭。

如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出身于安庆名门望族;瞿秋白出身于大官僚资产阶级家庭,本人在外交部任职,俄与水平数一数二,是个典型的文人;郭沫若出身于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他本人则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问家。

李大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李汉俊年仅14岁就东渡日本求学,通晓日、德、英、法四国语言,被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称为中共中“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

很少有人注意到,连后来的中山大学校长、考试院院长、国民党“文胆”戴季陶都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

李立三在一次党史报告中说:“中国党的发生是由六个人发起,陈独秀、戴季陶……”,戴季陶名列第二。

当年戴季陶撰写了不少文章广泛介绍共产主义,称赞马克思、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

准共产党小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团址就是戴季陶在上海的家。

戴季陶甚至受托起草了党纲草案。

革命年代的共产党员中有许多出生于社会上层家庭的知识分子,在革命过程中,为了底层公众,他们与自己的家庭决裂,彭湃就是众所周知的典型。

共产党掌握政权后,在土改中,不少人承受着政治信念与亲情冲突的熬煎,严厉对待前来求助的上层家庭成员。

这个现象引起了一位朋友的思考,他查了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发起人,虽然也有知识分子,但多是中下层不得志者。

中国这样由一流大知识分子发起组建共产党,似为孤例。

笔者未查过其他共产党的发起者,记忆中“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也是一个大学问家,但未查到他在当时俄国知识界中的地位和“家庭出身”,另外12月党人均出身于贵族。

但无论如何,中国共产的筹组者和首批党员中,有许多一流大知识分子和出身于社会上层家庭者,这是确凿的事实。

原因何在?这位朋友请教了一批专家学者,却不得要领,虽然学者们承认这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一流大知识分子无疑是这个国家主流文化的承载者。

当前我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实证研究

当前我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实证研究
枣 10 霄2. 01 2
民与治 主法
当 前我 国 青 年 知 识 分 子 的 政 治 认 同实 证 研 究

陶蕴芳 , 叶金 福
( 西北工 业大 学 人 文- 法 学院 , 9经 陕西 西安 7 0 7 ) 1 0 2
[ 摘 要] 青年知识分子一直被视 为政 治稳定 的风 向标 , 青年知 识分子 的政 治认 同在我 国政 治认 同中 占据 着特 殊地 位。 实证调 查显示, 近年来青年知识分子对党和 国家政 治共 同体的政治认 同稳 中有升 , 对于政治体 系及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认 同度 高, 有着正确的政治价值 观 , 但也存在着时一些制度及政 策的执行认 同程度较 低等 问题 。社会公 平正 义、 治预期 、 治效 能 政 政

弓言 I
政治 认 同是人 们 政 治态 度 的 一种 表 现 形 式 , 它 是 政治 主体产 生 的一 种对 所属 政治 系统于情 感上 和 意识 上 的归属 感或依 附感 。转 型时期 社会 的政 治稳 定 和政治 发展 有赖 于 社会 各 阶层 成员 广 泛 的 、 度 高 的、 理性 的政 治认 同 , 中知识 分子 的政治认 同尤 为 其 重要 。青 年知识 分子 是始终 站在 社会 发展前 沿 的最 敏感 、 活跃 的群体 之一 , 最 他们是 知识 的创造 者 与拥 有者, 是社 会思 潮 的引领 者。在历 次 的社会 变迁 中 , 知识 分子无 不起 着领 导者 和先锋 作用 。一个 政党其 生命 力 的延 续 、 执政 价值 的体现 , 需要 一代 又一代 的 政治 精英 为之传 承 、 接力 , 取执 政地位 的政 党要 实 获 现长 期执政 , 开 了青 年 知识 分 子 的政治 认 同都将 离 成 为 空谈 。 【 因此 , 究 当前 我 国青 年 知 识 分 子 … P 研 政治认 同问题 , 明晰青 年知识 分子 政治 认 同现 状 、 特 点, 分析影 响青 年知识 分子 政治认 同的关键 因素 , 以 及 探 索如 何 推 动 青 年 知 识 分 子 政 治 认 同健 康 发 展 等, 既对 于引导 青年 知 识 分子 对 我 国主流 价 值 观形

知识分子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文化传承的贡献

知识分子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文化传承的贡献

知识分子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文化传承的贡献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关系到中国的文化自信、国家意识和认同感。

而知识分子在这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古代政治思想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探讨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一、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方面的贡献在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和领袖,他们也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主要传承人和开创者。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卓然独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五代十国时期的唐末宋初,出现了诸多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如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等,他们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和制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他们发展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封建制度,唐末宋初时期,王安石等知识分子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度思考和系统研究,推动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

他们认为封建制度虽然只是一种旧的社会形式,但是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下,应该加以利用,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其次,他们倡导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国时期就有了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形式。

但是王安石等知识分子提出了“选才之计”,即“置以文,以文取士,以文事君”,将人才选拔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和有序。

科举制度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而且也促进了政治制度的稳定。

再次,他们研究了君臣关系和权力运行机制。

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而知识分子对君臣关系、权力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使中国封建制度有了其独特的特点。

他们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法度、尊重民众,同时也应该与大臣相互制衡,从而力求国家政治的稳定和自我完善。

二、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知识分子不仅在政治思想方面具有深刻的贡献,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方面,他们也是重要的推动者和继承人。

古代中国文化的维护和传承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知识分子在这方面更是功不可没。

中国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知识分子对此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五四运动与认同的嬗变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五四运动与认同的嬗变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五四运动与认同的嬗变近代中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解放与革新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民族主义觉醒和认同嬗变的具体表现。

这场运动在1919年5月4日爆发于北京,起源于对巴黎和约中的国民待遇问题的不满,进而成为对封建主义、传统文化和外来侵略的全面抗议。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意识的觉醒。

一、五四运动前的认同危机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系列认同危机。

由于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认同自豪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封建主义的压迫和传统文化的束缚,使得中国人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产生了动摇。

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传入,也给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认同选择。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对巴黎和约的抗议,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社会运动者纷纷参与其中。

他们批判旧文化、崇尚新文化,追求科学、民主和自由。

五四运动的核心诉求是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科学性的知识体系。

这些诉求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感,使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产生了质的变化。

三、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文化运动呼吁革命和变革,以解放传统文化的束缚,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现代化。

这场运动主张科学主义、民主主义和个人主义,使思想解放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主要课题。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不仅在思想领域改变了中国人的认同观念,还对教育、文学、艺术等领域带来了深远影响。

四、五四运动对民族主义觉醒的推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民族主义觉醒的重要推动力量。

这场运动唤醒了中国人对民族独立和民族自豪感的追求,成为建立一个强大、独立的中华民族的契机。

五四运动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同时也倡导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在五四运动后逐渐扩展到广大人民群众中,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

五、五四运动与认同观念的嬗变五四运动引发了中国认同观念的嬗变。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一、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状况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状况十分动荡。

清政府的腐朽和无能使得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

列强的侵略和割地,更是使得中国陷入危机之中。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亟需一种新的政治理念来引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二、西学东渐的影响在这一时期,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和留学生开始前往西方国家学习,接受西方的科学知识和人文思想。

他们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新观念和新理念,其中包括了民主观念。

通过翻译和介绍,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政制度、民主政治等理念开始传入中国,引起了一股民主风潮。

三、民主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在晚清时期,民主观念在中国开始逐渐传播开来。

中国知识分子纷纷开始研究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理论,提倡民主、宪政,倡导人民的平等权利和参与政治的权利。

通过文字、报纸、书籍的传播,民主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一些知识分子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推动民主观念的传播和实践。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积极宣传和倡导民主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政治理念和制度设计。

在中国的一些地区,还出现了一些早期的民主实践活动。

漳州的“潮人起义”,宁波的“僧伽蓝协会”等,都是一些早期的民主实践活动,显示了民主观念在中国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

四、晚清民主观念的局限和阻碍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着许多阻碍和局限,使得民主观念的传播和实践受到了阻碍。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存在着强大的保守势力。

官僚习气和封建观念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其严重阻碍了民主观念的传播和实践。

一些保守派势力也通过种种手段来打压民主观念的传播和实践,使得民主观念很难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推广。

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政治制度不够完善,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在这一种政治环境下,民主观念的传播和实践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阻碍。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原因,中国社会中对于民主观念的接受和认同度不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思想和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对于民主观念的接受和认同。

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著名论断再解渎--兼论我国的“过渡时期”

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著名论断再解渎--兼论我国的“过渡时期”

作者: 王汝秀[1];刘春晖[1]
作者机构: [1]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出版物刊名: 社会主义研究
页码: 17-2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过渡时期;革命转变;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国家
摘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关于“过渡时期”的著名论断的含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是一个由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转向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革命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社会主义国家。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我国的过渡时期可以表述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也就是社会主义国家。

”。

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思考

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思考

作者: 袁琪[1]
作者机构: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广州510665
出版物刊名: 理论观察
页码: 28-3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1期
主题词: 新中国;知联会;历史演变;现实思考
摘要: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发展的一个艰辛历程。

在不同历史时期,知联会的发展特点都紧跟时代特征,知联会在党的领导下牢牢坚持好“帮手”的历史定位,遵循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增强政治认同;紧跟时代潮流,主动学会适应,契合时代要求,符合历史主旋律;紧紧围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将实现个人价值追求和社会价值追求结合起来,积极建言献策,投身国家发展建设。

新形势下,知联会的现实发展必须坚持“一个认同、两个引导、三个抓手”的要求。

做好政治认同,引导会员履职尽责、服务大局,增强制度建设、作用发挥、实践锻炼。

2019-2020版政治新教材必修一讲义:第二课+课时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答案

2019-2020版政治新教材必修一讲义:第二课+课时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答案

课时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

(1)时间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3)历史必然性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是指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横跨欧亚大陆的,由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阵营。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1.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

2.党的八大因素、多层次、多侧面的巨大系统。

想一想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后社会主要矛盾有什么变化呢?提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艰辛探索的重大意义(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查阅资料列举我国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

提示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考虑。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改三化”。

()提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概括起来是“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探索时期的重大成就要归功于毛泽东思想的指引
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 __独_创__性__理__论_成__果__和_巨__大__成_就__,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3.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
提示:×。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4.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 和平赎买。( )
提示:×。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都是三大改 造的形式,而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_国__营__经__济_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__私__营_工__商__业__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 始了对它们初步的_社__会_主__义__改造。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 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 _社__会__主__义_阵营的转变。 “一化三改”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使它成为中国的唯一经济基础,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 统一。
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提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8.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结束。 ()
中共八大成为当代中国由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转向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阶段的历史坐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渡时期中国旧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马瑜鸿 戴迎华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当前正值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在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全面转型的大格局下,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认同也发生着许多微妙变化,如何培育该群体稳固积极的政治认同直接影响着我国现有政治体系的发展。

回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旧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嬗变历程,也为新时期下如何正确培育知识分子群体稳定的政治认同观,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借鉴思考。

关键词:旧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旧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主要指除了革命知识分子以外的全部知识分子群体。

这些旧知识分子多半来自国统区,包含解放前曾接收过本土教育的青年学生,以及留学归国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中高级知识分子。

从政治属性角度来看,他们多数为“游离于左右两端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1],虽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动摇性,但对于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却显得尤为举重若轻。

建国初期,新旧政权更迭,敌对政治势力残余依旧存在,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认同对于巩固中共新生政权的合法性具有重要价值,而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主要部分的旧知识分子,其政治认同极大程度影响了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及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发展。

一、过渡时期旧知识分子政治认同嬗变政治认同,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2]。

认同程度愈高,社会政治体系愈加稳固,它主要体现为社会成员对政权合法性、国家政治制度及政治思想等方面的认同。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旧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大体经历了从对新政权的初识、逐步了解、最终认可与拥护的变迁历程。

建国前夕,旧知识分子大多处于政治观望状态。

战乱频繁,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旧知识分子对政府的谏言献策并未受到国民党统治当局的重视,现实的遭遇使得旧知识分子对政治心灰意冷,逐渐“远离”政治,潜心钻研学术,以期用知识来救国救民、勾画国家未来。

在新旧社会更替的关键时期,多数旧知识分子选择留在大陆。

据资料显示,在第一届当选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队伍里,有74%的院士留在了大陆,迁往其他地区的院士只占总人数的26%。

[3]究其原因,他们并不主要出于对社会主义的了解以及对中共的认同,而是源于对国民党腐朽统治的失望与深厚的爱国情感。

相较革命知识分子,其实,多数旧知识分子对中共的认识十分有限,按照教育学家潘序伦的说法:“随着上海的解放,也把我推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我的心情还是动荡不安,心有余悸,不知何以自处……而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不是非常清楚的”[4],加之反动势力为了顺利推行“抢运学人”计划,刻意扭曲中共形象,致使部分旧知识分子片面的认为中共不过是做表面文章以应对政治上的需求。

在民盟刊物主编宋云彬看来,中共“无非说些知识应与工农结合,亦八股也”[5]。

气象学家竺可桢在自己的日记中也表达了对新政权的些许疑虑:“解放军之来,人民如大旱之望云霓。

希望能苦干到底不要如国民党之腐败。

”[6]所以,在新旧社会更替的历史转折点上,旧知识分子对于新生的人民政权能否有效解决国家转型时期的建构问题充满了种种疑虑,在这相互矛盾的情绪中,政治上表现为踌躇与态度。

建国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旧知识分子对于新政权的政治认同逐步从疑虑走向认可、接受。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建设,努力争取旧知识分子对新政权合法性的认同,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旧知识分子在一系列政策运动的感召下,重新“走进”政治,开始尝试主动去了解新生人民政权,不断审视自己,修正对党和政府的错误认识。

曾任北京大学化工系教授傅鹰将其对新生人民政权认识的思想变化过程记录在自己的日记里,他的许多话语也反映了当时很大一部分旧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解放前,傅鹰曾一度对中共存在很深的误解,认为“党全是自私自利的组织。

国民党如此,共产党也是如此。

”建国后,随着三反运动到来,中共将贪腐党员案件披露于众,严厉批判,傅鹰开始对党有了新的认识,得出了“共产党不是一帮自私自利的人所组成”的结论。

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志愿军从前线传来频频捷报,他们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行为更是让傅鹰对新生人民政权产生了好感,认为人民政府是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目的,而不是以压迫剥削人民为目的政府”。

在他看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连串的事实,还有许多没有提到的事实,每一件都是人民所希望的”,傅鹰“对政府的认识完全改变了……觉得十分亲切。

”[7]旧知识分子通过对周遭事物的细致观察与思考,开始逐步消解最初对中共存在的隔阂与误解。

不仅如此,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原本对工农群众缺乏了解的旧知识分子,在参加土改工作后,也得到了许多不同于从书本中获得抽象知识的体会,他们与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切感受到了农民在实际斗争中展现出的无穷智慧和力量,阶级意识油然而生。

一向对中共的主张及作风有着“极度隐约模糊”态度的教育家朱光潜,也这样说道:“我们当和农民在一起,看见他们的朴素正直,确实可爱;收集了许多地主欺压老百姓的材料,觉得他们蛮很凶恶,确实可恨。

这样我们在情绪上就起了变化……象这样感情的变化不是读书听讲所可得来的,它必须由实际斗争经验才能体会到。

”[8]。

在“走进”政治的过程中,素来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责任感的旧知识分子逐渐发现自己与工农阶层间的差距,他们开始反思,自责自己的出生成分,后悔没有参与革命,缺乏较高的政治觉悟,基于此,旧知识分子开始由衷的接受中共的主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期用新的理念和知识来弥补心中的愧疚遗憾,对党的政治认同也由疑虑走向接受、171认可。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旧知识分子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开始走向赞成与拥护。

1952年底,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基本完成,中共中央适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在经历了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旧知识分子对党的各项方针已经有了全新深刻的认知,他们期望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新知识回馈社会,实现自我崇高的社会价值。

1952年底政协作出《关于开展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决定》,思想改造运动在整个知识界迅速动员开来,旧知识分子群体为了赶上客观形势的需要,积极响应号召,先后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政策等活动,加强政治学习,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自我批评与小结。

话剧开拓者欧阳予倩谈及思想改造运动时说道:“从1949年春天到如今已经六年多,在这六年多,我进一步懂得了一些党的政策……对于如何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有了一些体会,多多少少克服了自由主义的缺点,决心要做一个忠于祖国和人民、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共产党员。

”[9]这段话充分表明,旧知识分子已经从思想上实现了由“旧我”向“新我”的积极转变,从“身归”走向了“心归”,真正开始从思想内心上用阶级立场看待问题,其政治认同已由简单的归属感上升为更高层面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形态认同。

二、过渡时期旧知识分子政治认同嬗变的影响因素政治认同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内化于主体思想,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外界环境反应双相作用的结果。

[10]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旧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嬗变既是该群体主动选择接受、适应新社会的结果,也是中共扩大其政治权威影响,运用多种政策和方法培育促进该群体政治认同的结果。

在这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主动认同与强制认同相互冲突的现象,但总体而言,旧知识分子群体在过渡时期的政治认同是从浅入深、逐步升华的过程,由对民族国家的归属感逐步过渡到对新政权的理智认同。

民族国家认同是中国旧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基础。

中华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经历了漫长农耕文明的演变和民族革命的发展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血缘种族、历史文化、道德观念和信仰。

民族成员通过仪式、记忆等形式,将这些“想象的共同体”代代传承下来。

旧知识分子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个群体,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家国天下”“忠孝一体”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他们,激发了其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民族主义的强烈诉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血缘和文化为纽带的民族认同,加速了旧知识分子群体对新中国的成立产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梁漱溟在《国庆日的一篇老实话》中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认同之情:“中国民族——新生命确在开始”[11]。

此外,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旧知识分子身上“经世致用”的文人品格,也让他们怀有根深蒂固的“入世情结”。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论是曾接收过本土教育的青年学生,还是远赴重洋留学归来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中高级知识分子,亦或是旧社会遗留下来分布在各行业的知识分子,即便知道自己不适合从事政治,但也都会十分关心社会大众的境遇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变革之中,这与中国知识分子性格的养成息息相关。

中共的政策实践是旧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催化剂。

政治认同的产生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意识形态作为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它对于民众政治认同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得不到政党的有效推广普及,意识形态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建国前,绝大部分旧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政权、政党的合法性、社会制度选择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政治认同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民族国家认同层面,然而,在长期经历民族危机和革命斗争的环境下,旧知识分子内心关于期盼中国独立、民主、富强的民族夙愿日益强烈,这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纲领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任务的思想不谋而合,客观上,党的纲领政策为广大旧知识分子的民族理想提供了实现的路径,进而为日后旧知识分子对党执政合法性的认同奠定了基调。

在政权更迭的年代,长期的忧患意识使旧知识分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他们试图努力寻找自身价值,始终未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正确估计国内外形势,在充分认识广大旧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基础上,开始有计划的逐步开展对旧知识分子的各项统战工作,大力宣传新政权的政治价值取向,运用多种举措激发广大旧知识分子群体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引导他们适应新政权的政治价值取向,培育有序稳固的政治认同感,同时通过各种政治运动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改造,帮助其重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共产主义信仰。

虽然大部分旧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运动伊始处于“自觉而不自愿”[12]的状态,但是在中共政策实践影响下,他们很快被新发现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激励,通过认真学习,不断调适自我、提高认知,努力适应和融入新社会,借此逐步化解了自身信仰危机的难题。

这样,党的一系列政策和关怀催化了旧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转变,使他们心甘情愿接受认同现实的政治秩序。

社会地位的提高是旧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助推器。

中国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阶层,旧知识分子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其所受教育程度之高,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拥有更为开阔深远的眼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