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及评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及 评价
一、倡导精神独立,思想自由 二、追求真实,提供鉴戒 三、神游冥想真了解
一、倡导精神独立,思想自由
• 陈寅恪认为“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是研 究学术、追求真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 知识分子应该追求的目标。早在1929 年,他就诠释了自由的意义:“先生之著 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术,或有时 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 光。”他认为倡导精神独立、思想自由, 有利于学术的独立。
• 3.倡导诗文证史。
中国史籍向称汗牛充栋, 尤其是历代官修正史 影响极为广泛, 但官方修史者往往因历史条件 的限制而多有隐晦,所以仅仅依靠这些史书的 记载还难以明宇历史的真相。陈寅格先生认 为, 治史者必须占有全面、准确的史料, 扩充 范围, 去伪存真, 善于从人们所忽视的地方揭 示历史的真面目。他极力倡导的以诗文证史 的方法, 正是这种实践的典范。
• 他所讲求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既包 括个人的独立与自由, 又包括民族的独立与 自由。就个人而言, 他留洋数十年, 先后进 过德国柏林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均为举 世闻名的高等学府。但他只是以读书为已 任, 不要学士、硕士、博士等为人所羡慕之 学衔, 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这是他个人的 独立, 也是个人的自由之处。
• 陈寅恪先生治史,颇重知人论世,尤注意 历史人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陈寅恪认 为,当评论古人学说时,首先要了解此学 说产生的环境背景,“盖古人著书立说, 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 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
• 同时,要与古人处于同一境界,理解其立说之 苦心孤诣,研究古人思想,应具“了解之同 情”,才能评价其学说之得失是非;准确地评 价历史人物,还必须重视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陈寅恪反对按照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处的 社会环境,所懂的知识和思想去推测解释古人 的意志,去苛求古人,这样只会离历史的真相 越来越远。他自己以“贤愚”作为评价历史人 物的一个标准。他不囿旧见、实事求是地评价 历史人物,从而对历史人物作“神游冥想”式 的“真了解”。
• 综言之,陈寅恪之所以能做到对古人持 “理解与同情”,一方面是由于他“广搜 群籍,参之证之”,全面准确地掌握了历 史的方方面面,达到了对历史的“真了 解”;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不沾世俗偏见, 不带名利观念,“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抓住了今人与 古人在人性方面的共通性。
评价:
• 研究宋史时,他发现:六朝一代思想最为 自由,所以这一时期的文章也是最好的; 在六朝长篇骈俪之文中,以庚子山《哀江 南赋》为最佳。若以赵宋四六之文来说, 则以汪彦章《代皇太后告天下手书》为最 好⋯⋯庚汪两文不仅词藻优美,而且将家国 兴亡哀痛的情感融化贯彻其中。而能写出 这样文章的人,必是思想自由灵活之人。
• 就民族而言, 他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 审查报告》中提到“ 不忘本民族之地位”。 “ 不忘本民族之地位” 也就是不忘华夏民 族之独立, 只有独立才能有地位。新儒家继 承此遗业, 即吸收佛教等学说而成为继承传 统儒家且又革新发展之学。吸收外来学说, 要有自由思想; 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应有 独立精神。可见, 陈先生所概括之“ 吸收” 与“ 不忘” 两方面, 正是独立精神、自由 思想的体现。
• 陈寅恪对真实的更高层次的追求是通 性真实和个性真实,这也是陈寅恪的 史学思想崇高境界的表现和对宋贤史 学的更大发展。
三、神游冥想真了解
• 陈寅恪先生提倡对古人作“神游冥想”之 “真了解”,这是一种幽远的史学境 • (一)“神游冥想” • (1)突破时空局限的通识境界。 • (2)大胆、合理的推测和想象。 • (二)“了解之同情” • (1)充分占有并运用史料,全面准确地再 现客观历史。 • (2)置身古人之史境中,理解并体验古人 的生命。
• 《柳如是别传》从钱谦益、柳如是的诗人 手, 系统考订明末清初史事, 揭开明清之际 许多历史之谜。如今, 以诗文证史的研究方 法已经为史学界广泛采用, 成果不断, 作为 发端者的陈寅洛先生功不可没。
• 特立独行的史学研究思想和方法,使陈寅 恪终成就为一代史学大师。他追求和坚持 以上的史学研究思想,在继承和发扬了传 统史学外,又开创了新史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从宋贤史学中走出,从史料学派中 走出,其治史方法既不同于顾颉刚他们的 古史辨派的史学研究方法,又不同于王国 维、章太炎他们的史学方法。他对中国史 学的研究贡献了自己特殊的成绩和作用。
• 1.融贯中西 • 2.重视考据比较之法 • 3.倡导诗文证史
1.融贯中西
• 独特的生活经历使陈寅格先生的学术研究 实现了中西文化的有机结合。一方面, 由于 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上家学渊 源的影响, 他有着深厚的国学素养, 中国传 统史学的优点在他的史学研究中得到了淋 漓尽致的发挥。
• 另一方面, 留学欧美、游历日本的丰富经历, 又使他得以汲取西方近代史学的养分, 一些 卓有成效的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为他的学 术研究增添了新的特色。他曾经称自己 “ 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 思想囿于咸丰、同 治之世, 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 价, 这句自谦之语恰恰形象地说明了他融贯中 西的治学特点。他不拘泥于曾国藩式对封 建文化的因循守旧, 又不等同于张之洞式简 单的西学中用, 而是强调在坚持传统文化中 有益成份的同时, 吸取西学的优点, 以达到 中西文化的和谐交融。
• 王导是东晋开国时的一代名相。在《述东晋王 导之功业》一文中,陈寅恪引录清代著名史学 家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对《晋书·王导传》 的评述:“王导之所以娇人者,不过以门阀 耳”,认为“此条所言乖谬特甚”。陈寅恪举 出大量可信史料,运用门第分析等方法,得出 结论:西晋末年,北方胡羯强大起来,北方人 口大量南迁到江东一带,而当时一般庶族地主 势力单薄,实权掌握在孙吴旧统治阶级的手中。 王导于是笼络江东的士族地主,统一江东,利 用南人和北人两种力量,以抵抗外敌,使民族 得以独立,文化得以续延,实乃民族之功臣也。 陈寅恪对王导的评价,确是“神游冥想真了 解”。
• 陈寅恪先生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独立 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实际上是中 国传统的史学精神的弘扬和再现。如 果把政治强加于学术,那是中国历史 的悲哀。“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也是陈寅格先生史学思想的根本所在。
二、追求真实,提供鉴戒
• 陈寅恪先生继承、坚持和发扬了以司马君 实、欧阳永叔为代表的宋贤史学的求真实、 供鉴戒的史学思想。在《李唐武周先世事 迹杂考》一文中,陈寅恪写道:“总之, 寅恪之设此假说,意不仅在解决李唐氏族 问题,凡北朝隋唐史事与此有关者,俱欲 以之以为推证。以其所系者至广且巨,故 时历数载,文成万言,有误必改,无证不 从,庶几因此得以渐近事理之真相。”
• 在陈寅恪所著的《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 中也可见其求真实、供鉴戒的史学思想:“子 馨(吴其昌)此书,叙戊戌政变,多取材于先 生(梁启超)自撰之《戊戌政变记》。此记先 生作于情感愤激之时,所言不尽实录。子馨撰 此传时,亦为一时之情感所动荡,故此传中关 于戊戌政变之记述,犹有待于他日之考订增改 者也。”陈寅恪对梁启超很是尊敬,对吴其昌 也很器重。但是,陈寅恪仍然能指出所著述不 够真实的地方,表明陈寅恪对求历史真实的执 着。
• 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是相辅相成, 不可 或缺的。凭自由之思想去吸收外来文化, 才 能壮大自己、发展自己; 有独立之精神才能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站稳脚跟, 不被一时 之潮流迷惑, 才能学到别人最根本的东西, 更不致丧失自我之存在。正如张岱年先生 所云: “ 陈先生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 一 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真可谓关于中外 文化交流的精粹之言。”
ຫໍສະໝຸດ Baidu
• 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又一次从中 国历史文化的角度论述说:“夫三户亡秦 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士大夫, 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先生所弘扬的“精神独立、 思想自由”,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 族之林的盼望,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 神的体现。作为一位学者,他治学作人, 救国经世,都是以这种思想作为其精神支 柱的。
• 2. 重视考据比较之法。
• 浸濡着国学传统的陈寅恪先生, 深得乾嘉考 据学派的精髓, 对音韵、训话、校勘、辨伪 等方法运用自如, 但他并不囿于旧学的束缚, 既重视穷究义理的宋学, 又吸收了西方历史 语言考据学派的代表“ 兰克学派” 的成果, 因而, 其考据比较之学比乾嘉旧学更进一层。
• 王国维,陈寅恪二人都是学贯中西的史学 大师, 是近代新史学的元勋, 就考据之法而 言, 王国维的旧学色彩较为浓厚, 陈寅悟则 更具现代气息。前者重归纳、少演绎, 多通 过考据来论证“ 史实” , 表现出“ 精深” 的一面;后者则在归纳之外, 常用演绎, 多通 过考据发掘“ 义理” , 表现的是“ 通识” 。 所以, 陈寅洛的考据比较之学“ 通脱而不空 疏、细致而能博大, 往往能在睿智的考据和 研究中使人们体会到深沉的历史感和深邃 的哲理性”。
一、倡导精神独立,思想自由 二、追求真实,提供鉴戒 三、神游冥想真了解
一、倡导精神独立,思想自由
• 陈寅恪认为“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是研 究学术、追求真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 知识分子应该追求的目标。早在1929 年,他就诠释了自由的意义:“先生之著 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术,或有时 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 光。”他认为倡导精神独立、思想自由, 有利于学术的独立。
• 3.倡导诗文证史。
中国史籍向称汗牛充栋, 尤其是历代官修正史 影响极为广泛, 但官方修史者往往因历史条件 的限制而多有隐晦,所以仅仅依靠这些史书的 记载还难以明宇历史的真相。陈寅格先生认 为, 治史者必须占有全面、准确的史料, 扩充 范围, 去伪存真, 善于从人们所忽视的地方揭 示历史的真面目。他极力倡导的以诗文证史 的方法, 正是这种实践的典范。
• 他所讲求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既包 括个人的独立与自由, 又包括民族的独立与 自由。就个人而言, 他留洋数十年, 先后进 过德国柏林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均为举 世闻名的高等学府。但他只是以读书为已 任, 不要学士、硕士、博士等为人所羡慕之 学衔, 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这是他个人的 独立, 也是个人的自由之处。
• 陈寅恪先生治史,颇重知人论世,尤注意 历史人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陈寅恪认 为,当评论古人学说时,首先要了解此学 说产生的环境背景,“盖古人著书立说, 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 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
• 同时,要与古人处于同一境界,理解其立说之 苦心孤诣,研究古人思想,应具“了解之同 情”,才能评价其学说之得失是非;准确地评 价历史人物,还必须重视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陈寅恪反对按照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处的 社会环境,所懂的知识和思想去推测解释古人 的意志,去苛求古人,这样只会离历史的真相 越来越远。他自己以“贤愚”作为评价历史人 物的一个标准。他不囿旧见、实事求是地评价 历史人物,从而对历史人物作“神游冥想”式 的“真了解”。
• 综言之,陈寅恪之所以能做到对古人持 “理解与同情”,一方面是由于他“广搜 群籍,参之证之”,全面准确地掌握了历 史的方方面面,达到了对历史的“真了 解”;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不沾世俗偏见, 不带名利观念,“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抓住了今人与 古人在人性方面的共通性。
评价:
• 研究宋史时,他发现:六朝一代思想最为 自由,所以这一时期的文章也是最好的; 在六朝长篇骈俪之文中,以庚子山《哀江 南赋》为最佳。若以赵宋四六之文来说, 则以汪彦章《代皇太后告天下手书》为最 好⋯⋯庚汪两文不仅词藻优美,而且将家国 兴亡哀痛的情感融化贯彻其中。而能写出 这样文章的人,必是思想自由灵活之人。
• 就民族而言, 他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 审查报告》中提到“ 不忘本民族之地位”。 “ 不忘本民族之地位” 也就是不忘华夏民 族之独立, 只有独立才能有地位。新儒家继 承此遗业, 即吸收佛教等学说而成为继承传 统儒家且又革新发展之学。吸收外来学说, 要有自由思想; 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应有 独立精神。可见, 陈先生所概括之“ 吸收” 与“ 不忘” 两方面, 正是独立精神、自由 思想的体现。
• 陈寅恪对真实的更高层次的追求是通 性真实和个性真实,这也是陈寅恪的 史学思想崇高境界的表现和对宋贤史 学的更大发展。
三、神游冥想真了解
• 陈寅恪先生提倡对古人作“神游冥想”之 “真了解”,这是一种幽远的史学境 • (一)“神游冥想” • (1)突破时空局限的通识境界。 • (2)大胆、合理的推测和想象。 • (二)“了解之同情” • (1)充分占有并运用史料,全面准确地再 现客观历史。 • (2)置身古人之史境中,理解并体验古人 的生命。
• 《柳如是别传》从钱谦益、柳如是的诗人 手, 系统考订明末清初史事, 揭开明清之际 许多历史之谜。如今, 以诗文证史的研究方 法已经为史学界广泛采用, 成果不断, 作为 发端者的陈寅洛先生功不可没。
• 特立独行的史学研究思想和方法,使陈寅 恪终成就为一代史学大师。他追求和坚持 以上的史学研究思想,在继承和发扬了传 统史学外,又开创了新史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从宋贤史学中走出,从史料学派中 走出,其治史方法既不同于顾颉刚他们的 古史辨派的史学研究方法,又不同于王国 维、章太炎他们的史学方法。他对中国史 学的研究贡献了自己特殊的成绩和作用。
• 1.融贯中西 • 2.重视考据比较之法 • 3.倡导诗文证史
1.融贯中西
• 独特的生活经历使陈寅格先生的学术研究 实现了中西文化的有机结合。一方面, 由于 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上家学渊 源的影响, 他有着深厚的国学素养, 中国传 统史学的优点在他的史学研究中得到了淋 漓尽致的发挥。
• 另一方面, 留学欧美、游历日本的丰富经历, 又使他得以汲取西方近代史学的养分, 一些 卓有成效的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为他的学 术研究增添了新的特色。他曾经称自己 “ 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 思想囿于咸丰、同 治之世, 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 价, 这句自谦之语恰恰形象地说明了他融贯中 西的治学特点。他不拘泥于曾国藩式对封 建文化的因循守旧, 又不等同于张之洞式简 单的西学中用, 而是强调在坚持传统文化中 有益成份的同时, 吸取西学的优点, 以达到 中西文化的和谐交融。
• 王导是东晋开国时的一代名相。在《述东晋王 导之功业》一文中,陈寅恪引录清代著名史学 家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对《晋书·王导传》 的评述:“王导之所以娇人者,不过以门阀 耳”,认为“此条所言乖谬特甚”。陈寅恪举 出大量可信史料,运用门第分析等方法,得出 结论:西晋末年,北方胡羯强大起来,北方人 口大量南迁到江东一带,而当时一般庶族地主 势力单薄,实权掌握在孙吴旧统治阶级的手中。 王导于是笼络江东的士族地主,统一江东,利 用南人和北人两种力量,以抵抗外敌,使民族 得以独立,文化得以续延,实乃民族之功臣也。 陈寅恪对王导的评价,确是“神游冥想真了 解”。
• 陈寅恪先生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独立 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实际上是中 国传统的史学精神的弘扬和再现。如 果把政治强加于学术,那是中国历史 的悲哀。“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也是陈寅格先生史学思想的根本所在。
二、追求真实,提供鉴戒
• 陈寅恪先生继承、坚持和发扬了以司马君 实、欧阳永叔为代表的宋贤史学的求真实、 供鉴戒的史学思想。在《李唐武周先世事 迹杂考》一文中,陈寅恪写道:“总之, 寅恪之设此假说,意不仅在解决李唐氏族 问题,凡北朝隋唐史事与此有关者,俱欲 以之以为推证。以其所系者至广且巨,故 时历数载,文成万言,有误必改,无证不 从,庶几因此得以渐近事理之真相。”
• 在陈寅恪所著的《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 中也可见其求真实、供鉴戒的史学思想:“子 馨(吴其昌)此书,叙戊戌政变,多取材于先 生(梁启超)自撰之《戊戌政变记》。此记先 生作于情感愤激之时,所言不尽实录。子馨撰 此传时,亦为一时之情感所动荡,故此传中关 于戊戌政变之记述,犹有待于他日之考订增改 者也。”陈寅恪对梁启超很是尊敬,对吴其昌 也很器重。但是,陈寅恪仍然能指出所著述不 够真实的地方,表明陈寅恪对求历史真实的执 着。
• 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是相辅相成, 不可 或缺的。凭自由之思想去吸收外来文化, 才 能壮大自己、发展自己; 有独立之精神才能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站稳脚跟, 不被一时 之潮流迷惑, 才能学到别人最根本的东西, 更不致丧失自我之存在。正如张岱年先生 所云: “ 陈先生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 一 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真可谓关于中外 文化交流的精粹之言。”
ຫໍສະໝຸດ Baidu
• 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又一次从中 国历史文化的角度论述说:“夫三户亡秦 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士大夫, 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先生所弘扬的“精神独立、 思想自由”,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 族之林的盼望,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 神的体现。作为一位学者,他治学作人, 救国经世,都是以这种思想作为其精神支 柱的。
• 2. 重视考据比较之法。
• 浸濡着国学传统的陈寅恪先生, 深得乾嘉考 据学派的精髓, 对音韵、训话、校勘、辨伪 等方法运用自如, 但他并不囿于旧学的束缚, 既重视穷究义理的宋学, 又吸收了西方历史 语言考据学派的代表“ 兰克学派” 的成果, 因而, 其考据比较之学比乾嘉旧学更进一层。
• 王国维,陈寅恪二人都是学贯中西的史学 大师, 是近代新史学的元勋, 就考据之法而 言, 王国维的旧学色彩较为浓厚, 陈寅悟则 更具现代气息。前者重归纳、少演绎, 多通 过考据来论证“ 史实” , 表现出“ 精深” 的一面;后者则在归纳之外, 常用演绎, 多通 过考据发掘“ 义理” , 表现的是“ 通识” 。 所以, 陈寅洛的考据比较之学“ 通脱而不空 疏、细致而能博大, 往往能在睿智的考据和 研究中使人们体会到深沉的历史感和深邃 的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