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史学四大家陈寅恪简介

合集下载

介绍陈寅恪的发言稿

介绍陈寅恪的发言稿

介绍陈寅恪的发言稿大家好!我非常荣幸能够在今天有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爱国者——陈寅恪先生。

陈寅恪先生,生于1890年,逝于1969年,是中国近代史学界一位重要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人士。

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历史,并将其深刻的思想与观点呈现给广大读者。

陈寅恪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尤其是明清史,他的著作《明朝那些事儿》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了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读物之一。

陈寅恪先生一生坚守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学术上的成就,更是为了从中找寻中国复兴的道路。

他在《复兴之艰难》一文中指出:“实力是最有效的护身符”。

陈寅恪先生认为,只有民族的独立和富强才能保障国家的自主权利,只有实力才能使中国在国际上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尊严。

他坚信只有通过实力的提升,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复兴的梦想。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岁月中,陈寅恪先生始终保持了对于民族的自信和对于国家的热爱。

他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我也为中国人”。

这种深深的爱国情怀贯穿于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他的爱国之情不仅表现在学术著作上,还表现在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中国近代史研究等方面。

陈寅恪先生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共合作,为国家的团结与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寅恪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爱国者,也是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他的学说和观点对于中国的历史研究和思想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寅恪主张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要用史料说话,而不是凭借主观想象进行雕琢。

他反对主观猜测和臆断,主张通过事实资料来验证论断的正确性。

他的学术方法论和思想观点对中国历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在当今学术界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陈寅恪先生的学术研究对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注重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也关注对历史制度、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入剖析。

他的研究方法严谨、深入,著作精细、详实,被誉为“治学严谨、史料详尽、考据精当”。

高中三年级优秀语文作文素材之陈寅恪

高中三年级优秀语文作文素材之陈寅恪

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寅恪(1890—1969),字鹤寿,修水人。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曾留学日、德、瑞士、法、美等国,通晓英、法、俄、日、德、希腊、拉丁、梵、蒙、波斯等22种文字,被誉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主要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等,晚年在双目失明、膑足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1925年,作为当时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新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性地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元任;第四位就是被称做“教授的教授”的寅恪。

四大导师中,寅恪到校最晚,在当时也最名不见经传。

寅恪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经吴宓推荐的,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

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云祥有过一番争执。

问:“(寅恪)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

”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

”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一听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之后梁启超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著名教授对寅恪的推誉,云祥一听,既然外国名家都如此推崇,那就聘请。

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的秋天,寅恪抵达清华,时年36岁。

寅恪家学渊博,祖父是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巡抚宝箴,父亲是清末“同光体”代表诗人、被称为“维新四公子”之一的三立。

因为宝箴和三立在率先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父子俩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寅恪是三立的第三子,这一年他9岁。

寅恪少时在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了经、史、哲学典籍,但父亲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而是把父辈两代人变法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在寅恪13岁时就送他和哥哥衡恪东渡去了日本,入巢鸭弘文学院,同行的中国学生还有鲁迅等人。

陈寅恪300字文章

陈寅恪300字文章

陈寅恪300字文章
摘要:
1.陈寅恪简介
2.陈寅恪的学术成就
3.陈寅恪的史学思想
4.陈寅恪的影响和评价
正文:
陈寅恪(1890-1969),字仲舒,号后庭,广东番禺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提出了“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著名观点,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奠基人”。

陈寅恪的学术成就丰硕,他在魏晋南北朝史、唐代史、明清史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国史纲要》等重要著作。

他还精通多种外语,对中西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提倡“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学术风气。

陈寅恪的史学思想独具特色,他主张历史研究应以史料为基础,注重实证,反对空谈。

他认为,历史研究不仅要揭示历史事实,还要探求历史规律,以指导现实生活。

他强调,历史学者应具备严谨的学风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完成历史使命。

陈寅恪的影响和评价深远。

他一生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如周一良、田余庆、张岱年等,被誉为“教授的教授”。

他的史学思想对我国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我国史学的发展。

他提倡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也成为
学术界的一面旗帜。

陈寅恪一生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矢志不渝。

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学术阵地,展现了崇高的学术精神。

独立人格,自由之思想作文素材

独立人格,自由之思想作文素材

独立人格,自由之思想作文素材民国大师系列: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陈寅恪海外留学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陈寅恪国学大师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陈寅恪国学大师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陈寅恪国学大师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国学大师陈寅恪人物评价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国学大师吴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著名史学家严耕望: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蒋天枢:天桑下三宿,佛徒所戒,此固人人知之,而宓读襄楷传乃知楷之言天象实指人事,盖当时滥刑多杀,士气郁湮,故致天变,襄楷等非方士,乃直谏之忠臣耳。

要须久久诵读方可尽寅恪诗中之意。

寅恪细述其对柳如是研究之大纲。

柳之爱陈子龙及其嫁牧翁,始终不离其民族气节之立场、光复故物之活动。

不仅其才高学博,足以压倒时辈也。

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

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

陈寅恪个人简历

陈寅恪个人简历

陈寅恪个人简历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物。

他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并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思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寅恪于1890年生于中国福建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他自小聪明过人,天资聪慧,对学问充满了热爱与渴望。

在他的家庭教育下,陈寅恪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1909年,陈寅恪进入北京的求是书院就读,成为了李大钊的学生。

求是书院是一所融合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优秀教育机构,对陈寅恪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3年,陈寅恪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系,师从王国维先生。

他在研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深受王国维的“文以载道”的思想影响。

这个思想告诉他文化的真谛在于传承,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追求。

在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研究中,陈寅恪开始了他的古文字学研究,特别是对甲骨学的探索。

他深入研究甲骨文中的文字及其意义,为中国古代文字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3年,陈寅恪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期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化和哲学作品,深入研究西方学术思想。

他思考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问题,试图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之道。

1927年,陈寅恪回国后,进入北京大学任教。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授和学者,他在教育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他潜心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演变与现代意义。

他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先秦诸子及其关系》和《论文学的中国化》等,这些作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陈寅恪在教授和学术研究之外,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他关心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坚信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现代思想的融合能够为中国带来新的未来。

然而,陈寅恪的学术研究和公共言论逐渐引起了当时政治局势的敏感。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迫辞去教职,遭受各种政治迫害。

这段黑暗的岁月使他深深感受到了痛苦和孤独。

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生平简介

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生平简介

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生平简介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陈寅恪生平简介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陈寅恪(读作chén yín que,虽然“恪”字普通话念“kè”,陈寅恪先生乃客家人,小名“恪(que)儿”,故先生名字应读que音)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

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

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陈寅恪只有高中文凭,却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被誉为“300年一遇的奇才”

陈寅恪只有高中文凭,却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被誉为“300年一遇的奇才”

陈寅恪只有高中文凭,却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被誉为“300年一遇的奇才”1他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被誉为“三百年一遇的奇才”的陈寅恪que(四声)。

精通十几种语言的清华教授,却连一个大学文凭也没有当人们提起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陈寅恪,最常想到的,可能就是他的博学。

有人说,陈寅恪精通三十多种语言,博古通今,无所不知。

可当人们向陈寅恪的夫人唐筼求证时,得到的却是一个浅笑和一句辩白。

“三十多种?没那么夸张,也就十七种吧。

”这云淡风轻的“十七种”里面,还包含难度极高的梵文、印地文及希伯莱语言。

陈寅恪的学识素养,由此可见一斑。

这样的他,在正常人的想象中,大概是小小年纪就考上名校、博士拿到手软的天才,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陈寅恪仅是高中毕业。

是的,你没有看错,他的最高学历,不过是上海复旦公学的“高中毕业证”而已。

一个“高中生”就任清华教授,听上去似乎匪夷所思,但在了解陈寅恪的成长经历与求学经历之后,就会发现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2他从一开始,就诞生于一个家学渊源的官宦世家,一门三代,书香浸染,钟鸣鼎食。

祖父陈宝箴,时任湖南巡抚,是清末著名的维新派骨干,被光绪皇帝视作肱股之臣。

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支持与推动,曾经闭塞落后的湖南,首开洋务运动之先,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无法略过的重要一页。

父亲陈三立,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少年中举,才学出众,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一起,并称“晚清四公子”。

可以说,这是一个在政界与文界都举足轻重的家庭,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家人教育孩子,不仅注重传统学问的灌输,更推崇现代化教育方法,鼓励下一代“睁眼看世界”。

陈寅恪自小因酷爱读书,深得祖父与父亲的喜爱,长辈们不仅愿意传授给他中华传统知识,还时常讲述海外的风土人情给他听,这一切,都在幼年的陈寅恪心底埋下了种子。

然而,一件大事的发生,改变了他的一生。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重掌大权,陈家父子因是推动新政的先驱,遭到贬斥。

陈寅恪个人简历

陈寅恪个人简历

陈寅恪个人简历陈寅恪(1890-1969),是中国现代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术成就和独特的思想观点使他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本文将介绍陈寅恪的个人简历,以展示他丰富多彩的学术生涯和深远影响。

陈寅恪出生于1890年,原籍安徽安庆。

1910年,他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改为圣约翰大学)文科,开始他的大学生涯。

在大学期间,他的学术兴趣逐渐转向历史和文化研究。

1914年,陈寅恪获得学士学位,并决定继续深造。

1916年,他赴美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历史专业。

在康奈尔大学期间,他广泛接触了西方学术思想,尤其是史学和哲学。

这段时间对他的学术思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

1920年,陈寅恪回国后进入北京大学任教,并逐渐在中国学术界崭露头角。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融汇了对古籍的深入研读和西方历史学派的批判思考,形成了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观点。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重点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解读。

他提出“两个世界”的观点,指出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文化世界,即官方的正统文化和民间的异端文化。

他认为正是这种文化的对立和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此外,陈寅恪还对古代文化名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的著作《王阳明传》详细介绍了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

这本书揭示了王阳明的心学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讨论。

不仅如此,陈寅恪还关注着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他在著作《资治通鉴的十思想》中详细分析了历代帝王政治理念的演变,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弊端,并提出了“外交制度”的概念,试图寻找建立中国国家制度的出路。

这一观点为当时的政治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陈寅恪的学术成果不仅在中国,也在海外广受关注。

他在1948年应英国剑桥大学邀请,参加了伦敦举办的东亚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了题为《南宋舆论过人之闹剧》的演讲。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简介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简介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简介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九江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古典文学家、诗人,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另三人为叶企孙、梅贻琦与潘光旦。

1890年,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出身名门,其祖父陈宝箴曾担任过湖南巡抚,而他的父亲陈三立则是清末四公子之一,家学渊源,因此陈寅恪自小就大号了深厚的国学底子,且眼界扩及东西洋。

1902年,陈寅恪留学日本,后因足疾辍学回国,就读于上海复旦公学,之后又先后到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留学,在其深厚的国学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方文化,其见解多得推崇。

回国后的陈寅恪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任教。

1928年,陈寅恪在上海与唐筼结婚,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两人育有三个女儿,一生相濡以沫。

陈寅恪的代表作品有《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等等。

但在期间,陈寅恪遭到了残酷的折磨,而令其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诗文稿、书籍多被洗劫。

1969年,陈寅恪在广州去世,同年,其夫人也离开了人世。

期间,一切骇人听闻的批斗、迫害在陈寅恪一家同样上演着,陈寅恪在期间几乎是在终日周旋于上交书面检查与各类的声明、申述书函之中,他对共产党、马列主义的排斥令其一家人身陷囹圄。

在时期,任何态度都会被无限上纲上线,且极尽断章取义之能事,使得陈寅恪在守卫其尊严的同时遍体鳞伤,当时他已深受失明与腿疾之苦,加之亲友家属的疏离,生命的光芒已趋于暗淡,关于死亡的这个话题也一直存在于他的文字之间,但不同于众多在文化革命中已死来获得解脱的人,陈寅恪在承受屈辱与重压之下,表现出了惊人的生存意志。

陈寅恪并非死于期间的精神崩溃,他保留着作为一名学者的自尊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却再也撑不过高强度的折磨下身体机能的罢工。

期间最令人惶恐的莫过于高音喇叭,陈寅恪的住所周围布满了高音喇叭,造反派故意为不能看只能听的陈寅恪安排这种摧残听觉的手段,日夜播放批斗游行的通知,而且必定会有人在期间丧命,令陈寅恪与他的妻子一直生活在惶恐不安中。

如何评价陈寅恪?陈寅恪的故事

如何评价陈寅恪?陈寅恪的故事

如何评价陈寅恪?陈寅恪的故事陈寅恪,字鹤寿,生于公鸭云1890年,去世于公元1969年,世代书香世家出身。

陈寅恪的祖父为陈宝箴,晚清维新派政治家,官至湖南巡抚。

父亲陈三立是著名的诗人,清末进士,曾任职吏部主事,有清末四公子之称。

母亲俞明诗是山阴俞明震的妹妹,也是著名的才女,能诗而擅鼓琴,有《神雪馆诗集》。

其妻唐筼,为台湾巡抚唐景崧之女。

陈寅恪自幼在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等知识,后来随父亲依据金陵,又因为其父开办思益学堂,聘请国学大师教授学生的关系,陈寅恪自幼时起就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年长之后,又曾经游历各国,在各国诸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柏林大学等学习,所以眼界开阔,对西方知识也有着很深的认识。

因为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远比他人更深,且往往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被国内外学者所推崇。

陈寅恪文学素养很高,是历史上很牛气的人物,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经评价他: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清华大学改制之后,陈寅恪被聘为国学导师,此后也在各大高校任职,不说国外的高等学府,就是国内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任职。

他在清华大学教授时段最多,被称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这人,人称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他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被并举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与梁启超、王国维并称为清华三巨头。

《陈寅恪传》:陈寅恪在现代中国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国外影响也很深远。

陈氏的著作,一如乾嘉诸老的著作,大都是属于考证、疏证、笺证、考释之类,而不是有系统的史述。

这些评价,只能让大家知道陈寅恪到底站在怎样的一个高度。

而要认识到他是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一个人,则要从他留下的各种故事中寻找。

考试怪题上文已经告诉大家,陈寅恪曾经在各大高校中任教。

当初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时候,要给新生出入学考试试题,而陈寅恪已经确定第二日要到北戴河休养,所以时间紧迫,他只匆匆出了两道题。

第一题是作文《梦游清华园记》,第二道题就比较有趣了,出了个对子,给出上联孙行者,让学生们对出下联。

陈寅恪

陈寅恪

文化史 《论韩愈》云: 今所欲论者,即唐代古文运动一事,实由安史之乱及 藩镇割据之局所引起。(明案:这是大判断,下得深切、 准确。)安史为西胡杂种,藩镇又是胡族或胡化之汉人, 故当时特出之文士自觉或不自觉,其意识中无不具有远则 周之四夷交侵,近则晋之五胡乱华之印象,尊王攘夷所以 为古文运动中心之思想也。 此文的文化史眼光又体现在作者将韩愈在中国文化史 上准确定位,即中国文化前后两期转旧为新的关捩点之人 物: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 新局面。此一论断,下得大气磅礴。
1969年春节后,陈寅恪一家被扫地出门, 迁至中大校园西南区五十号一所四面透风的 平房居住。此时陈寅恪病体衰弱得已不能吃 饭,只能进一点汤水之类的“流食”,偶有 亲友偷偷登门拜望,他躺在病榻上已说不出 话,只是眼角不断有泪流出,望者无不凄然。 1969年5月5日下午,躺在床上气脉已竭的 陈寅恪,再次被迫向当权者作口头交代。陈 寅恪有“我现在譬如在死囚牢中”之语,终 至泪尽泣血,口不能言方休。延至10月7日 晨5时30分,心力衰竭的陈寅恪于凄风苦雨 中溘然长逝。 一个月后的11月21日,唐筼撒手人寰, 追随陈寅恪而去。 泰山其颓,梁木其坏,哲人其萎。三百 年乃得一见的史学大师就此远去。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 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神与 价值取向。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 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 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 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 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 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 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 事等职。
评价 《吴宓文集》说:“宓于民国八 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 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 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 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 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阅 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 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 之同于吾言。寅恪虽系吾友而实 吾师。” 傅斯年对陈哲三说:“陈先生的 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胡适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记中 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 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 的人。”

陈寅恪简介

陈寅恪简介

陈寅恪简介陈寅恪陈寅恪(1890~1969)中国历史学家。

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

1890年7月3日(清光绪十六年五月十七)生于湖南长沙。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主张维新变法,兴办新政。

父陈三立,光绪年间进士,晚清著名诗人。

陈寅恪幼年在家塾时,即已开始接触西学。

1902年随长兄、著名画家陈衡恪(师曾)赴日本e求学,就读于东京巢鸭弘文学院高中,后因病回国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起,负笈欧美,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专攻比较语言学和佛学,共达十余年之久。

1925年起,任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

1929年,清华国学院停办,改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中文系、哲学系合聘教授,并曾兼任国立北京大学教职。

1930年以后,又兼任国立中央研究院理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委员会委员等职。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清华大学离开北平,在长沙复课。

不久,西南联大在云南成立,遂于次年到昆明任教。

1939年被聘为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这是该校首次聘请中国人为专职教授。

1940年赴英履任,因战事阻滞,居留香港,在香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及日军占领香港,遂于1942年7月返回桂林,执教于广西大学;次年9月到成都,仍以清华大学教授身分担任燕京大学教席。

此时他的目疾已恶化,而牛津大学重申前聘,乃于1945年秋赴英国应聘,并借此机会访求名医治疗目疾,惜手术未能成功,于是辞去牛津大学教授职务经美洲回国。

英国皇家科学院为表彰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授以英国皇家科学院外国籍院士称号。

1946年10月重返清华园。

1948年,北平面临解放,他应之请,南下上海,又应岭南大学之聘,到广州就任该校历史系教授。

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后改任中山大学教授直至1969年10月7日逝世。

在此期间,他还当选为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历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陈寅恪人物介绍

陈寅恪人物介绍

我的感悟
有人曾经问陈寅恪:“大家对你的名字叫法不一, 你为什么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他:“有这 个必要吗?” 比起名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和价值,他 的整个生命都与他热爱的学术连在了一起。国难、家 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他为学问付出了一生,无悔无憾。 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 他留下的著作,无不烙刻着属于他的以学术为生命的 独特印记。 前路漫漫,历程已启。愿陈先生“独立之精神,自 由之思想”能始终伴我们前行。
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 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 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 如朱自清、冯友兰、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 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
陈寅恪讲学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对学生 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 依照学校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他常说:“问答式的 笔试,不是考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他要求学生写 短篇论文代替大考。他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资料或新 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 有什么益处。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请他到已被 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 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 极抗日却积极反共,使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此 时桂林的“御用文人”,劝他参加向蒋介石献 九鼎的荒唐活动,他遂作《癸未春日感赋》: “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 讽刺,表明他对国民党政府的失望心情及不屑 与阿谀者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陈寅恪在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 “独立之精 神,自由之思想”。 1953年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 长。他在《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了就任的两个条 件。第一:“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 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 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 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 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 不到学术研究。”

关于国学人物陈寅恪介绍

关于国学人物陈寅恪介绍

关于国学人物陈寅恪介绍陈寅恪,江西修水人。

生于光绪十六年庚寅旧历五月十七日乙酉。

当寓居湖南长沙周氏蜕园,为唐诗人刘蜕宅地。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生平简介陈寅恪先生,江西修水人。

生于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旧历五月十七日乙酉。

当寓居湖南长沙周氏蜕园,为唐诗人刘蜕宅地。

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先生生值寅年,为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行字)。

父三立,字伯严,号散原。

光绪十二年迸士,授吏部主事。

以侍父告归。

有散原诗集、散原文集。

母俞明诗,山阴俞明震恪士之妹。

能诗而擅鼓琴。

有《神雪馆诗集》(来刊)。

寅恪生时,值祖父宝箴赋闲侨居。

其年秋,始授湖北按察使。

蒋天枢先生曾以字请,陈先生语之日:“忆阐余初生时,适九十老人熊鹤村来,先祖拟以鹤寿字余,然此字未曾使用。

”蒋先生又从吕贞白处听说:闻诸彦通,先生字规庵。

但是陈寅恪本人并没有提及过。

生平以名行。

修水县旧名义宁州,学者或称义宁先生。

求学时代幼年居湘时,家人为聘湘人周大烈(字印昆)为塾师,光绪一十四年八月,祖父宝箴罢免湖南巡抚,家属也离湘返南昌。

当时陈寅恪九岁,则在私塾当甚短暂。

后来周印昆移家北京,兄师曾与周时有往还。

光绪十八年壬寅(1902),十三岁,随兄衡恪东渡日本留学。

嗣以假期归,又与兄隆恪同考取官费留日。

十七岁时以病回国疗养,次年插班考入吴淞复旦公学。

宣统元年(1909)夏,复旦公学毕业(时复旦公学相当高中程度,后迁校江湾,始办大学)。

时年二十岁。

秋,由亲友资助赴德,考入柏林大学。

1911年秋,入瑞士苏黎世大学。

l932年(民国元年)旧历春,以资用不给,由瑞士暂时归国。

曾晋谒父执夏曾佑。

次年春赴法,就读巴黎大学。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

阳历八月,欧洲大战起。

)春,仍在巴黎大学,江西省教育司(即厅)司长符九铭电召回江西南昌,阅留德学生考卷。

并许补江西省留学官费。

l915年(民国四年乙卯)春,至京,曾短期任全国经界局局长蔡锷秘书。

时袁世凯方筹谋称帝,其《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文云:“忆洪宪称帝之日,余适旅居旧都,其时颂美袁氏功德者,极丑怪之奇观。

关于陈寅恪的资料

关于陈寅恪的资料

关于陈寅恪的资料
陈寅恪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

他的研究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和政治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陈寅恪的主要资料梳理:
生平:
- 陈寅恪于1890年生于中国四川省。

- 1908年,他考入四川高等法政学堂,开始接触政治和法学知识。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陈寅恪积极参与各种政治运动,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

- 1920年代,他赴日本留学,深入研究西方文化和思想。

- 1931年开始,陈寅恪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开设历史、哲学和文学课程,并积极参与学术研究。

- 1949年后,他曾历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等职务。

学术贡献:
- 陈寅恪是《论辩学》、《论纪录片》、《论历史家》、《论名家》等著作的作者,他的研究涉及古代文化、历史学方法和文化评价等领域。

-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 他强调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提出了对历史文献的严谨分析方法。

- 陈寅恪通过批判性的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
- 陈寅恪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开创了中国历史学的新方向,对当代历史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的文化研究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陈寅恪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和研究,并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
陈寅恪是一位杰出的中国学者,他的学术贡献和研究成果对中国的历史学和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他重新解读了中国古代文化,并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辈史学四大家陈寅恪简介
人物档案
姓名:陈寅恪
国家:中国
祖籍:江西修水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长沙
出生时间:1890年
去世时间:1969年
职业: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柏林大学、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国学大师,百年清华四大哲人,前辈史学四大家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学者,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为一生,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地位很高,有《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寒柳堂记梦》、《元白诗笺证稿》等存世,另外还有很受时人欢迎的《柳如是别传》也是陈寅恪所作。

光绪十六年,陈寅恪在湖南长沙出生,因为祖母黄氏在他出生的时候正值寅年,因此为他取名寅恪。

陈寅恪幼时在家塾启蒙,从此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同时也接触到算学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一直到光绪二十六年,陈寅恪十岁的时候,因为祖父陈宝箴去世,于是随父举家迁往金陵定居。

父亲陈三立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请来国学大师王博沆、周大烈等人前来教学。

学堂采用现代化教育,涉及知识层面包括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

有这样的家学渊源,陈寅恪可以说自幼就接受了极好的国学教育,同时也开眼西方,对东西方文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光绪二十八年,陈寅恪留学日本,在日本巢鸭弘文学院就读,三年后辍学归国入上海复旦公学就读。

五年后,也就是宣统二年,陈寅恪又自费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归国。

民国七年,又再次自费到哈佛大学游学,在学校教授梵文和巴利文,一直到民国十四年才归国。

在这将近七年的时间中,陈寅恪学习各方知识和文字文化,对各民族文化都有了很深的理解。

纵观陈寅恪的学历,可以说是牛气冲天,他能有日后的成就,与其孜孜不倦的求学有很大的关系。

他本身就具备深厚的国学基础,又加之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所以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很高,为国内外学者所重。

归国之后,陈寅恪到已经改制的清华大学任国学道士,成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之一。

民国十三年为研究院导师,时人将其与梁启超、王国维并举称清华三巨头。

民国十七年,与唐景崧孙女唐筼结婚,这年他已经三十六岁。

婚后两人生有三个女儿,夫妻感情很深。

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而他的父亲也义愤绝食而亡。

在为父亲举行完葬礼之后,陈寅恪随学校南迁,到达昆明。

民国二十八年,被英国牛津大学聘为汉学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只能暂居香港,在香港大学任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此后他辗转各所大学,在繁忙的教学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

今天留下的一些做主,就是在那个时候完成的。

抗战胜利后,再次为牛津大学任教,后因眼疾治疗无效归国任教清华大学,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文革之前双眼失明又不慎跌断了腿,文革之时又饱受摧残,最重要的是他珍藏多年的书籍。

诗文稿都被洗劫,最终在1969年悲惨离世。

随后不久,其夫人也随之而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