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2)每日一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四含答案解析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河北省邯郸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
我们雇了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
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国、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
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样。
“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篮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
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勾人的东西。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進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糢糊糊地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栽了。
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
从东关头转弯。
不久就到大中桥。
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闳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
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
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
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文言文阅读专题(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
309教育网 309教育资源库 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湖北省孝感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腊者,睦州.青溪人也。
世居县堨村,托左道以惑众。
县境梓桐、帮源诸峒皆落山谷幽险处,民物繁夥,有漆楮、杉材之饶,富商巨贾多往来。
时吴中困于朱勔花石①之扰,比屋致怨,腊因民不忍,阴聚贫乏游手之徒。
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
无弓矢、介胄,唯以鬼神诡秘事相扇訹,焚室庐,掠金帛子女,诱胁良民为兵。
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
南陷衢,杀郡守..彭汝方;北掠新城、桐庐、富阳诸县,进逼杭州。
郡守弃城走,州即陷,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纵火六日,死者不可计。
警奏至京师,王黼匿不以闻,于是凶焰日炽。
兰溪灵山贼朱言吴邦、剡县仇道人、仙居吕师囊、方岩山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皆合党应之,东南大震。
发运使陈亨伯请调京畿..兵及鼎、澧枪牌手兼程以来,使不至滋蔓。
徽宗始大惊,亟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以东,且谕贯使作诏罢应奉局。
三年正月,腊将方七佛引众六万攻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军至,合击贼,斩首九千,筑京观五,贼还据杭。
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
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
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
四年三月,余党悉平。
进贯太师,徙国楚。
(选自《宋史·方腊传》,有删改)【注】①花石:指宋时的“花石纲”之事。
宋徽宗酷爱花石,遂由朱勔主持苏杭应奉局,专门索求江浙一带的奇花异木,运往京城开封,运送花石之船,十艘船为一“纲”,史称“花石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B .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2)每日一题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含答案解析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2014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宁静(美)西格德·F.奥尔森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
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
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
然而,我还是一如往常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
②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
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
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
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
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
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
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④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
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
⑤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
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
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
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的意义。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选修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选修D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
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
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
[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部书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并结合有机连续的174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以“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为标题,语言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B.“痛苦”“开花”概括了沈从文人生中两段重要的经历,以“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为标题有统摄全文的作用。
C.沈从文骨子里有一股倔劲。
面对郁达夫的泼冷水,面对鲁迅的痛斥,他坚持自己的写作之路。
像他这样的人是不会轻易被苦难打倒的。
D.沈从文经过痛苦的岁月后,他让自己的才华在写作领域大放光彩,成绩斐然。
理性的选择成就了大作家沈从文。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以作者清晨醒来翻看沈从文的书信集开篇,引出对沈从文在“精神失常”时期的情况的交代,显得十分自然。
B.受少年时期的爱情经历的影响,沈从文喜欢妻子张兆和的美丽、忠诚、纯真、微黑,但不喜欢她大家闺秀的才气。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选修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河南省郑州五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家宝侯发山春子往火里添了两根柴,火苗比原先灿烂了,映照着父亲的脸,黑红中泛着一层光彩。
父亲把烟袋伸进烟包挖了满满一勺,用拇指按了按,然后歪着头,就着盘旋的火焰点燃。
过罢年,我就整整撑了四十年,父亲吧嗒一口烟,很享受地“呲溜”了一口。
春子低着头,怔怔的样子。
我老喽,干不动喽。
父亲一直看着春子,眼光里有疼爱,有期待。
春子瞅着升腾的火苗,没有说话。
因老家遭大水,你老爷带着一家老小落脚到这里。
感念这里的人好,你老爷就造了一条小船,摆渡,不取分文报酬。
你老爷临死立下遗嘱,子孙后代义渡乡亲。
春子的目光溜出门外,望着眼前缓缓流动的小河,心里生起无端的怨恨。
你老奶去世时,你老爷上午忙完丧事,下午就到渡口去了。
到你爷爷这一辈,他结婚那天,拜了天地后,直奔渡口。
轮到我,那就多了。
有一年,我下河教人,上岸后发起高烧,在医院躺了半月。
你打工没回来,我就掏钱雇人摆渡了半月。
说到这里,父亲的脸上有了神采,连那一道道皱纹都放出光来。
乡亲们的情啥时才能还完?春子忍不住说道。
还不完!咋能还完呢?若是当年他们不收留你老爷,只怕他早就变成孤魂野鬼了,哪会有我?更别说你了。
说到这里,父亲指了指墙角的蓑衣和竹篙,说,还有外面的船,这就是咱的传家宝。
从你老爷到我这一辈,先后渡坏22只木船,撑破一百多把竹篙。
到你这里,不能断了,还要传给我孙子。
春子又带气又带笑,他在外面打工,每月四五千块的收入,实在不愿回来。
这时,门外传来踢踏踏的脚步声。
有人过河!父亲站了起来,要去拿墙角的竹篙。
“大叔,过年了,陪你喝两盅。
”随着话音,进来几个村民。
一个个手里都不空,提溜着水果、酒和菜肴。
春子认得,其中一个是老村长。
看到春子,老村长说:“春子啥时回来的?过了年不走了吧?”不等春子说话,父亲呵呵一笑,豪气地说,不走了,不走了,该接班喽。
春子站起来给老村长打过招呼,回家了。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三)【湖北省仙桃、天门、潜江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看见风中摇曳的故乡柴薪我小时候生活在小镇里,小镇就像一个蛋壳,藏了多少少年的壮志和梦想,至今回忆起来总能让人倍感温暖和亲切。
后来我离开小镇,读书、谋生、飘荡,一晃已是多年。
飘荡和飞翔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每个人都渴望飞翔,在没有翅膀的时候他们往往选择飘荡,也有很多人在飘荡中找到了飞翔的感觉,甚至慢慢生出了翅膀,但是这种生长过程中的痛楚实在难以忍受,除非你学会了麻木。
当初离开的时候,我想我会回来的。
当初背着行囊离开的时候,我看着车窗外倒退的树木、田野、河流,没想到,故乡从此在我的生命中越来越远。
多年以后,我只能在逢年过节时,偶尔回去。
故乡的风景有的依然熟悉,有的却变得陌生,我在一个个当初毫无新鲜感的地方再次找到了新鲜感,仿佛那些被诗歌擦亮的词语。
在漫漫的时光中,那个我称之为故乡的小镇也开始离我越来越远。
在幽暗的光线里,在朦胧的情景中,在渐渐远去的岁月里,我仿佛只能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人影进进出出那个虚幻般的小镇。
整个小镇仿佛荒草萋萋,迷雾蒙蒙,毫无美感。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它是我曾竭力想表达的最珍贵的东西,但现在它像一幕幕消逝的风景一样离我远去。
我也离它远去,做了城市里的居民。
那里没有人为我的到来而感到欢欣,我也不曾有过特别的喜悦。
我在新的地方安然地生活。
毋庸置疑,我的故乡的人们在我离开之后也会依旧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不知为什么,我对故乡小镇的深深依恋从来没有改变过。
虽然我离开它已经二十多年了,不过,我还是深深爱着我的故乡小镇,无论是它的过去,还是它的现在,或者是遥远的将来,这种爱是深入骨髓的。
虽然我的少年和成年都没有在那里待多久,但这种与生俱来的爱却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时时想起那个古老的地方。
尽管我可以幸福快乐地生活在其他城市里,可是我忘不了故乡小镇所有的人和那里曾经发生过的所有的事。
也许,在我的内心深处,我的祖先早已把一种所谓“热恋”的东西遗传给了我,除此之外,我再也不能找到什么词汇来表达我此时的情感了。
【单元测试】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人教版必修1、2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2检测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①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
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还萦绕在苍穹。
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
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②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
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
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③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
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
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④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
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益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益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精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2每日一题每周一测1含解析
每周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
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谁来担此重任?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近年来,由于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构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
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至关重要责无旁贷刻不容缓一目了然B.不可或缺责无旁贷迫在眉睫一目了然C.至关重要义不容辞刻不容缓了如指掌D.不可或缺义不容辞迫在眉睫了如指掌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相对而言,外卖平台更易做一个“守门员”,政府及主管部门则不适合。
B.相对而言,政府及主管部门适合监管,而外卖平台适合做一个“守门员”。
C.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
D.相较于外卖平台更接近“守门员”的角色,政府及主管部门更注重监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近年来,由于外卖业的快速崛起,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构滞后。
B.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构滞后。
C.近年来,由于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陶诗的自然美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
《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
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
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风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
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
如“种豆南山下”, “今日天气佳”, “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
正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在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
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
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
“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
【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2)每日一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含答案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人的孤寂朱光潜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
在可互相渗透时,彼此不劳唇舌,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
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
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
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
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
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
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
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
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
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
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
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
309教育网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巔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
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都城临安也是如此。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话本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
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
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
在道路通衢、瓦肆勾栏,有杂耍的、说书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
有时,“耆老者六七人,相与会老者六七人,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五物,殽膳不过五品,酒则无算。
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也。
命之曰‘真率会’”。
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
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
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2每日一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四含解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四)【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之人非凡之学梁志刚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作为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季羡林归国无路,只得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讲师,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此期间发表了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奠定了其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地位。
1946年7月回国,经陈寅恪推荐,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言文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开创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东方学研究。
在东语系迎新会上,作为系主任的季美林没有一点名教授“派头”,他穿着既非西装革履,也非潇洒长衫,而是一身半旧的蓝咔叽布中山装。
瘦高身材,慈眉善目。
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他说:“一个大学生需要十二个农民来养活,你们的同龄人一百人才有一个能上大学。
”期望新生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刻苦学习,学成报国。
季美林10岁开始学习英文,水平极高,他备课仍一丝不苟。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对同一个英语单词有不同的读音,甚至含义也有差别。
他为了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讲清楚,请教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外教。
讲翻译技巧时,他在黑板上画了两个部分重合的圆圈,说:“汉语和外语含义并非一一对应,仅重合部分可以相通,要从上下文的意思辨析词义。
”同学们一目了然,戏称为“季羡林大饼”;印度学是他的专长,但印度学浩如烟海,当时没有教材,季羡林利用有限的时间,提纲挈领,把印度主要历史时期、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宗教、社会现状讲得一清二楚。
他讲课旁征博引、炒语连珠,同学们每周都盼着听他的课。
在“文革”时期,季羡林不顾个人安危,仗义执言,被抓进牛棚。
1969年秋天,经一年多炼狱般的折磨,九死一生的季美林被下放改造。
在寒冷的旷野里,年近六旬的他顶着凛冽的北风,穿一件单薄的旧棉袄,脸冻得铁青,胡子茬和眉毛上结满白霜,和学生一起顶着星星出早操,挖防空洞,往麦子地里挑粪,蹲在场院里啃窝窝头、喝稀粥。
【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2)每日一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含答案解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一)【陕西省咸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念陆蠡陆蠡因为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翻译了不少外国书籍,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
他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者。
1938年,卢沟桥事变第二年,陆蠡来到已沦为“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他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
1942年4月13日,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联合派人到出版社,拿着陆蠡的照片,指名要抓人。
这时陆蠡恰好外出,巡捕们便入内翻箱倒柜大搜查,最后带走了两个人和部分书籍。
陆蠡回来后,为了营救被抓走的两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当即被拘捕,不久转到日本宪兵队。
在日本人面前,陆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据说,有一次日本人提审陆蠡:“你爱不爱国?”陆蠡坦然回答:“爱国。
”又问:“你赞不赞成南京政府(指汪精卫伪政府)?”他毅然回答:“不赞成!”再问:“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答道:“绝对不能征服!”一字一句,气壮山河。
后来,陆蠡没有了音讯。
他的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终属徒然,他就这样在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位杰出的天台人。
但陆蠡在文学史上留下的业绩,不会因时间而消逝。
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陆螽,重新认识他那带着浓郁乡土味的优美散文和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
据说,陆蠡从小便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聪慧,有神童之称。
7岁时,县知事到学堂视察,命陆蠡作文,他面无难色,略作思索,便提笔成文。
知事阅后,大为赞赏,当即掏出随身携带的所有银元,奖励陆蠡,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知事升至台州府任职,便向陆蠡父亲提出带陆蠡到台州府读书。
陆蠡12岁时,又由耶稣堂一位姓邵的先生带到杭州教会学堂惠兰中学补习英语。
第二年,跨越初中,直接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
从此,陆蠡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
以后,陆蠡相继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上海国立劳动大学读书,完成学业后先后在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上海南翔立迭学园、临海回浦中学任教,后来再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每周一测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
每周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
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
正是在大众的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作品。
因此,( )。
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的一位作家:金庸。
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
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
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
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口传心授纷至沓来家喻户晓鱼龙混杂B.口耳相传延绵不绝家喻户晓泥沙俱下C.口耳相传纷至沓来妇孺皆知鱼龙混杂D.口传心授延绵不绝妇孺皆知泥沙俱下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B.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C.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D.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B.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成就今天的经典C.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D.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4.下面是某社区一则公告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五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2019030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五)【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只有一束鲜花张炜“民兵”,这是我小时候最害怕的两个字。
我们全家人都在他们的盯视之下,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做事,连走路都轻轻的。
父亲平时要被喊到离我们家五六华里的一个小村去做活,因为他没有资格在园艺场做工。
父亲如果早一年回来,我上学的事肯定会化为泡影。
上学前,妈妈和外祖母一遍遍叮嘱我:千万要听话啊——听各种人的话,无论是谁都不要招惹啊。
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是我必须记住的,即在外面千万不能提到父亲。
就这样,我心里装着一大堆禁忌,战战兢兢背上了书包。
可能因为我太沉默了吧,从第一天开始,学校里的人都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我。
我每时每刻都是拘谨的,尽管我总是想法遮掩它。
从学校出来,一个人踏上那条灌木丛中的小路时,我才重新变成了自己。
值得庆幸的是,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一个同学和老师知道我们家的详细情况,但我想校长可能知道,因为他的镜片后面有一双好奇的、诡秘的眼睛,我于是像躲避灾难一样躲避着他。
就在那些日子里,我发现了一个奥秘:校园里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孤单。
我敢肯定,这个人大概也像我一样,暗暗压着一个可怕的心事。
这不仅是当时,以至于后来一生,我都会从人群中发现那些真正的孤单者。
她就是我们的音乐老师。
她来这所学校已经一年多了,她与所有老师都不一样,我觉得她在用那温柔的眼睛抚慰着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她的目光投向我的时候,目光中竟然没有歧视,也没有怜悯,而仅仅是一份温煦、一种滚烫烫的东西。
当时离学校十几里外有一处小煤矿,每到了秋末全班就要去山上捡煤,以供冬天取暖用。
因为雨水可以把泥中的煤块冲洗出来,所以越是下雨就越要爬到山上。
大家都穿了雨衣,可是“黑子”几个故意不穿,故意溅上满身满脸的黑泥,像恶鬼一样吆吆喝喝。
我好不容易才捡到的煤块,一转眼就被他们偷走了。
有一次“黑子”走过来,狞笑着看我一会儿,然后猛地喊了一句父亲的名字。
【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2)每日一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二含答案解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二)【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童年经验赢得世界共鸣李峥嵘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在宣读获奖结果后,如此评价:“曹文轩的作品书写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
他的作品也非常美丽,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的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儿童读者的广泛喜爱”,“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
曹文轩能获奖,是因为他笔下人物的童年生活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又从这种独特的经验中提取世界性的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情怀。
曹文轩是一个自觉使用童年经验的作家,曾在最广为流传的小说《草房子》里写道:“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
曹文轩的家乡苏北,以穷而出名。
贫穷的记忆极深刻。
他吃过一回糠,一回青草。
整天喝稀粥,十五天才能盼到一顿干饭。
所谓干饭只有几粒米,几乎全是胡萝卜做成的。
但,家人在困难中的坚韧和无尽的爱又给了他特别美好而温暖的记忆。
他的老祖母是一个聋子,日夜思念上大学的曹文轩。
她守在大路口,等待归来的人。
一日,她终于等到一位军人,于是便向人家打听:“你见到我大孙子了吗?”慈爱的老祖母可以说是曹文轩作品中慈爱的祖辈的灵感源泉。
形神憔悴的父亲忧心忡忡地背着病入膏肓的他行走在城市与乡村,则写进了《草房子》。
他所有作品中最沉重的《青铜葵花》,更多地封存了与妹妹的童年生活。
曹文轩作品写的是中国故事,故事背后却是人类主题。
“比如,描写的父爱,任何国家的人都能产生共鸣,但是那样一个关于父爱的故事却只能发生在中国社会的背景之下。
我们必须将笔触探到人性底部,那里有共通的人性,有人类共同的喜怒哀乐、共同的向往和情怀以及共同面临的苦难。
”上一任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玛丽亚·耶稣·基尔曾评价曹文轩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生活的真实,并且能以充沛的情感打动孩子,帮助孩子永远满怀希望地直面生活。
曹文轩的合作者、德国著名插画家索尼娅·达诺夫斯基谈到她为曹文轩的《草房子》创作插画时的感受说,她不止一次地为《草房子》中的人物和情节所感动,甚至产生了想为《草房子》的每一页内容创作插画的冲动。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四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四)【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白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多宏伟意象。
他的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气势磅礴,雄奇壮伟。
李白拥有极广的胸襟和极高的视野,他蔑视权贵,睥睨一世,这体现在山水诗中,便形成了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
他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二个特征便是意境开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高山随着平原的到来而逐渐隐去,大江汇入波涛汹涌的大海,这视野是何等的开阔。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正是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
盛唐诗歌的神韵,被李白发挥得淋漓尽致。
“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指出了豪迈、飘逸是李白的一大风格。
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那样美的湖水,那样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字字流淌出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
早在青年时期,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希望登上政治舞台做一番惊天伟业,而后功成身退。
他这种“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正是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
他幻想“平交王侯”“一匡天下”,仰慕鲁仲连、郦食其、范蠡,希望在风云际会中能遇上明德圣主。
在过于理想化的人生当中,现实生活当然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四)【河南省周口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百里滩刀客李子胜(1)时令过了立秋,三十出头的爷爷每天都亢奋得失眼,不论白天黑夜,脑子里全是一扎长的大对虾,瓦片似的大海蟹,光屁股娃娃大小的鲈鱼。
出海打鱼,就是抢银春金秋两季,卖足了现洋,好偎冬过年。
(2)凌晨,码头上人影幢幢。
爷爷解开缆绳,和另一个绰号叫“狼鱼”的驾长搭讪着。
有个竹竿一样纤瘦的陌生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在狼鱼的船边。
让爷爷吃惊的是,竹竿手里拿了把对虾大小的刀子,刀子在晨光里灰白的颜色把爷爷的心刺了一下。
(3)这是个刀客。
爷爷小声咕嚷着。
船老大出海,就怕遇到这种讨钱的刀客。
刀客不是你给个饽饽就能打发的小乞丐,他们要的是钱,少了,就把刀子在额头、胳膊上刺,刺得鲜血淋漓时,你就必须给更多的现洋。
渔民出海,本来就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都怕遇到晦气,出海的时候,最怕见到血光。
(4)狼鱼和竹竿对峙了片刻,抖抖地摸出一块现洋,但是,刀客不接,而是把刀子缓缓举过了额头。
狼鱼啐了口唾沫,要饭还嫌馊,爱要不要!爷爷看到灰白色一闪,竹竿额头立刻殷出了个红红的“一”字。
而狼鱼扔下那块现洋,已经把船推进了涨满海水的航道。
刀客把脸扭向爷爷,爷爷下意识地把手捂在空荡荡的腰间。
(5)爷爷说,兄弟,我真的没有钱,要不,你跟我出海吧,今天卖的钱都归你。
(6)刀客愣了片刻,向爷爷点点头。
(7)下好拖网,已经晌午,爷爷从船舱里拿出干粮和昨晚煮熟的一盆对虾,招呼刀客吃饭。
(8)刀客狼吞虎咽地吃完,看看爷爷,用浓浓的山东口音说,大哥,看来你是好人。
(9)该起网了。
刀客抓过网绳,拉网很沉,网底快出水面时,网里的鱼翻动得水花四溅。
刀客熟练地把鱼虾分拣进鱼篓,又内行地把拉网投到海里。
刀客说,东家,我帮你做两个月伙计,工钱你看着给。
(10)在以后的一个月里,爷爷的鱼获让船老大们眼红,夸爷爷眼力好,雇了好伙计。
当爷爷每次看到刀客赤裸的上身胸前那个菊花般的伤疤时,心头总是惴惴的。
爷爷明白,那一定是枪伤。
(11)刀客是在一个夜晚消失的。
(12)那天晚上,百里滩被一伙手持火把和枪支的蒙面土匪打劫。
除了爷爷,那些船老大无一幸免,这个秋天打鱼卖的现洋被土匪们洗劫大半,狼鱼的渔船还被一把火点着。
爷爷恍惚中看清楚了远去的土匪中那个高瘦的身影。
他收留的刀客在一个月中摸清楚了全村船老大的底细,爷爷为此内心愧疚了好几年。
(13)那个奇特的布袋子是爷爷在百里滩遭劫后第一次出海时在船舱发现的。
这个粗蓝布的袋子沉甸甸的,爷爷摸摸,里面硬硬的,感觉是洋钱,另外还有个大的硬家伙,不知道是什么。
爷爷在一天晚上偷偷把这个袋子放到屋梁上,没有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
(14)日本鬼子来了。
他们抢走了百里滩所有的渔船,船老大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每天出海的收获被小日本霸占。
鬼子的炮楼修在百里滩的第三年,一个寒风呼啸的冬夜枪声大作。
(15)村民们站在瑟瑟的海风里,分辨着枪声的方向。
一个时辰后,十几个身影站在了村民面前。
(16)爷爷一眼就看见了那个刀客,心立刻揪紧了。
(17)刀客对村民高喊到,三年前老子当土匪,借了大家的现洋买枪,今天如数奉还。
炮楼里的小日本,被我们收拾了,我们把小日本的钱借花献佛。
他们狗日的肯定来报复,大家拿了钱,都躲躲风头吧,这里待不下去了!(18)刀客突然看到人群中的爷爷,走过来说,你还活着啊?(19)爷爷被刀客的目光看得抖了身子。
(20)那个布袋子呢?你没有打开?刀客问。
(21)爷爷迅速跑回屋,登上条凳,从房梁上取下满是土灰的布袋子,小心地递给尾随而来的刀客。
(22)刀客小心翼翼地接过来,长舒口气,我最恨贪心的人,老哥你当初要打开这个袋子,知道会怎样吗?(23)客掏出把刀子,划开袋子底儿,洋钱哗哗流泄到地上。
刀客拉着爷爷走到村边,抬手扔出袋子,一声巨响差点把爷爷震趴下。
(24)我把手榴弹的拉线系在袋子口了。
刀客拍拍冷汗满面的爷爷的肩膀,说当初没法子告诉你,只能看你老哥的造化了。
(25)爷爷早已呆若木鸡。
(26)跟我走吧,去干大事!刀客拍拍爷爷肩膀说。
(27)爷爷在那个夜晚从百里滩消失了,等八年抗日胜利后人们再见到骑着高头大马的爷爷,他已是一身戎装。
(28)当爷爷把欣喜若狂的奶奶抱上马背,向百里滩的乡亲挥手告别时,人们远远看见村口还有个一身戎装的骑客微笑着等着爷爷。
这个人就是刀客。
他向狼鱼他们挥起右手时,狼鱼看到刀客的左胳膊只剩下空空的袖管在风中飘动。
(29)一转眼,两匹马嘶鸣着,轻盈地融入了百里滩的暮色里。
(30)几年后,也是深秋,神情凝重的爷爷带着卫兵把一口漆黑的棺材用马车送回百里滩——刀客就躺在里面。
停灵的三天,百里滩全村戴孝。
(31)直到灵柩后来被迁到百里滩烈士陵园,凭吊的人们只看到墓碑上镌刻着这么几个大字:战斗英雄之墓。
(选自2017年8月18日《中老年时报》)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小说中“狼鱼和竹竿对峙了片刻,抖抖地摸出一块现洋”,这里的“抖抖”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出狼鱼当时紧张的心理。
B.写“刀客熟练地把鱼虾分拣进鱼篓,又内行地把拉网投到海里”这个情节,又写他带有“浓浓的山东口音'暗示出刀客曾经是个勤劳的渔民身份。
C.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D.小说结尾处写刀客的墓碑上镌刻着“战斗英雄之墓”几个大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刀客顾全大局,深明大义,为救国救民英勇献身的英雄形象。
2.小说突出刻画了刀客的哪些性格特征?3.小说情节一般由哪几个部分构成?请从刀客的角度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参考答案】1.C2.(1)有良心,有人性。
从他不满意狼鱼给的钱少时,他就在自己的额头上划出个红红的“一”字,可以看出他有良心有人性,并非冷酷无情,心狠手辣的土匪。
(2)不贪心。
他说“我最恨贪心的人”,所以他把手榴弹的拉线系在袋子口上来考验“爷爷”,如果“爷爷”贪心,就炸死他。
(3)有爱国心。
他深明大义,能为国捐躯。
当日本侵略中国时,他勇敢地站在抗日的第一线,直至为国捐躯,成为没有名利的无名烈士。
(4)做事不亏心。
他恩怨分明,有侠士之风。
刀客离开时打劫了全村的船老大,除了收留他的“爷爷”,说明他恩怨分明;而在他第二次到百里滩时却把当年他打劫的渔民的钱财“借花献佛”如数奉还,则又刻画了他做事不亏心,仗义不欺的侠士之风。
3.小说的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构成。
(1)—(2)开端:刀客第一次到百里滩的码头上打劫。
(3)—(13)发展:刀客打劫不成留在百里滩,洗劫了全村船老大后悄然消失。
(14)—(26)高潮:打日本鬼子的刀客为第二次来到百里滩还债,并带走了“爷爷”。
(27)—(31)结局:成了无名抗日烈士的刀客的棺材被爷爷带回了百里滩。
【试题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小说情节能力。
第一问:小说情节一般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较为简单,考生都能回答出来,小说的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构成。
第二问:要求从刀客的角度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也就是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通读文章,从刀客的角度,小说的(1)—(2)节,写刀客第一次到百里滩的码头上打劫,是故事的开端。
小说的(3)—(13)节,写刀客打劫狼鱼,狼鱼只给一个刀客一块现洋。
打劫爷爷,爷爷没有钱,建议刀客留在他船上帮工,那天卖鱼的钱都归刀客。
刀客留在了百里滩,摸清了情况,洗劫了全村船老大后悄然消失。
为故事的发展。
小说的(14)—(26)节,写刀客第二次来百里滩,这次是打了日本鬼子的刀客来到百里滩还债,并带走了爷爷。
为故事的高潮。
小说的(27)—(31)节,写后来刀客成了无名抗日烈士的刀客的棺材被爷爷带回了百里滩。
为故事的结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怕周海亮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
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
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
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
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裂,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
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里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
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
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
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
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
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
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
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
几百个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
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
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
”他说:“我当兵。
”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
”他说:“我当兵。
”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
没有枪的新兵很多。
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
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
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
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今天就该阵亡了。
他猜得很准。
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
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
一拨人填进去,一拨人又填进去,一拨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
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
他懂。
在乡下,冬夜长,想让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
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
现在,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
战争竟然真他娘的结束了。
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不敢出来。
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
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名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的表情。
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
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
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我挺好,挺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