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图版(选修)选修3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素材 中图版选修4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素材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书·□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概况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
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
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优势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低层级的组成部分。
聚落通常是指固定的居民点,只有极少数是游动性的。
聚落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
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
例如,婆罗洲伊班人的大型长屋,中国闽西地区的土圆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中亚、北非等干燥区的地下或半地下住所,某些江河沿岸的水上住所,游牧地区的帐幕等,都是比较特殊的聚落外貌。
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
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
城市型聚落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存在多种平面形态。
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
乡村聚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农业,习惯上称为乡村。
城市聚落经济活动内容繁多,各种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反映出城市的功能特征和性质。
分类早在1841年,J.G.科尔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一书中,已经注意对不同种类的聚落进行比较研究。
但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一直没有系统的聚落分类。
2 0世纪初期,城市地理学出现后,聚落分类问题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聚落地理学首先把聚落划分为乡村和城市,然后按类分别做进一步划分。
由于聚落都有自己的起源、历史发展、地理条件、形态结构、规模以及经济活动和职能等特征,很难制定一个包括全部因素和属性的综合的分类系统,大都根据聚落的职能或形态特征,辅以适当的指标来进行划分。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3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素材 中图版选修4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3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相关素材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
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
在对三种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过程中,通过以上我们对城市化含义的了解,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各种形式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
在这种城市化的过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1.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所实行的户籍制度在特定时期确实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扩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3]。
几十年前,划出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这个鸿沟已经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城镇经济发展的障碍。
众所周知,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
大量人口滞留农村的局面如不尽快扭转,不仅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还将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所以,我国应尽快逐步改变现有的落后的户籍制度,为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2 .进城外来工的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城市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建筑业、工业等就业岗位;进城的外来工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据北京市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进城外来农民工对北京市2003年G DP的贡献率在10%左右。
同时,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就业学到了各项非农就业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领略到了市场竞争,提高了综合素质。
同样,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们的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
高中地理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3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中图版
讲
栏 答案 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还有
目
开 交通拥堵、水污染、空气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
自主学习区
4.我国“文革”时期的“逆城市化”现象与西方国家后 工业化时期的“逆城市化”现象相同吗?
本 答案 “文革”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出现“逆城
讲
栏 市化”现象,是国民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和“上山下乡运
1970 13.71 37.1 6.89 66.6 9.6 25.4
1980 17.04 39.6 7.89 70.2 12.2 29.2
1990 22.34 42.6 8.77 72.5 14.8 33.6
2000 28.54 46.6 9.50 74.4 18.7 39.3
互动探究区
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1950~1980年和1980~2000年各有什么变化?
互动探究区
(3)198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明显比发达国 家快,主要原因是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仍然远 本 低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什么?
讲
栏 (4)与世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什么特
目
开 点?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 (5)1980年以来,有些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 化现象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哪 个国家?导致逆城市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
栏 题严重。
目
开 (2)⑯ 城中心 区的衰弱。
(3)郊区化过程中无序的蔓延造成⑰ 基础设施
、⑱
土地资源 的沉重负担。
自主学习区
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
(1)原因:国家独立后,大城市成为国家的⑲ 政治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4 城乡规划课件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课件1
D.自然条件优越
(2)对上述地区城市的兴起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
A.交通
B.政治
C.工业
D.商业
互动探究区
第二节
解析 分析城市的形成时可借助下图理解: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互动探究区
第二节
第(1)题,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改造自
然的能力较低,这些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
本 讲
壤肥沃、灌溉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加上劳动者的农业技
明城市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至少享有部分的公民自治
本 权”说明城市居民有自治权;这种自治的工商业城市最早
讲
栏 在中世纪的欧洲开始出现。
目 开
第(2)题,“它们基本上自主”是关键词,说明其拥有高度
互动探究区
第二节
【反思归纳】 城市的形成
城市起源的条件: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本 物,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因素。
讲
栏 目
(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 剩余农产品 的出
开 关
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事 非农业 劳动,这是城市产生的
基本前提。
互动探究区
第二节
(2)社会分工: 第二次 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
讲 栏
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参变
目
开 因素是国王。”
关
材料二 尽管中世纪城镇初建时的政治需要早于其经济需
要,军事上的考虑放在第一位,但随着商人阶级的兴起和
商业繁荣,不久一些城市“市期城市的一个显著差别。
互动探究区
第二节
材料三 工业革命结束了城市中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形式,
栏 目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4 教案设计- 1.2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讲述的是城市区位因素,从教材的地位上看,高中人文地理贯穿了区位理念,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在不同的阶段,有其主导的区位因素。
教材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结合实例进行讲述,本课时重在分析城市区位,掌握综合分析城市区位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突出人地关系思想。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透过前面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但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加之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用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需着重培养,因此根据课标和学生的特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个(见学习目标),把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掌握一个方法,即“综合分析城市区位的一般方法”。
设计思路:本节课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是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采用我校1539学本课堂下的“五学课堂”模式(定向导学—静心自学—激情互学—精讲助学—检测评学),但又打破五学课堂的固定顺序,做到灵活运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
从内容设计上以西安为案例,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西安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城市,古代曾是十三朝古都、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现代一带一路的陆上起点城市、西北龙头和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它从汉代兴起,到唐后没落,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再次腾飞,反应了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和变化。
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以“西安”为案例,共分为三幕,第一幕:千年古都,梦回长安;第二幕:探索发现,没落长安;第三幕:厚积薄发,腾飞西安。
以西安的兴起、衰落、腾飞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理解城市的区位因素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熟练应用城市区位分析的方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区位的含义;2.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并理解其是在不断变化的;3.熟练应用城市的区位分析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教材目录表【精选文档】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配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高中地理(必修2)(配人教版)•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高中地理 (必修3)(配人教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节区域地理坏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一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1 宇宙与地球第一章宇宙第一节天体和星空第二节探索宇宙第三节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2 海洋地理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五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选修3 旅游地理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第一节现代旅游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规则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选修4 城乡规划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一节城乡人居环境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选修6 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三节公众参与选修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章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第二节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三章人眼的延伸-—遥感(RS)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第四章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一节什么是GPS第二节 GPS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什么是GIS第二节 GIS的基本功能第三节 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四节 GIS的发展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社第一节 3S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高中地理第1单元城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第2节城市化及其进程与特点鲁教版选修
3.阶段性: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超过 30% 后,进入加速阶段;当城市化水平达到 70%以后,进入后期阶段,城市化发展 速度趋于缓慢,甚至停滞。
4.影响因素 (1)农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程度。 (2)工业的高速增长。 (3)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则城市化进程越迅速。
结果
形成了整体实力强大的大 都市带
城乡发展不协调
[体验评价] 1.读“部分大洲和地区的城市、乡村人口当前与未来趋势图”,回答下列 问题。
A
B
C
D
(1)将图中的代码,填入对应的地区:
西亚地区________,非洲________,北美洲________,拉丁美洲的加勒比
海地区________。
(2)北美洲城市化进程变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洲城市化进程特别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达国家在高度城市化的同时,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的新趋势,即城 市 ________ 区 、 ________ 区 及 城 市 人 口 向 郊 区 迁 移 。 主 要 原 因 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趋势
发达国家 后期阶段
早 慢 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晚 快 低
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教材目录表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配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高中地理(必修2)(配人教版)•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高中地理(必修3)(配人教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节区域地理坏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一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1 宇宙与地球第一章宇宙第一节天体和星空第二节探索宇宙第三节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2 海洋地理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五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选修3 旅游地理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第一节现代旅游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规则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选修4 城乡规划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一节城乡人居环境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选修6 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三节公众参与选修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章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第二节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三章人眼的延伸——遥感(RS)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第四章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什么是GPS第二节 GPS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什么是GIS第二节 GIS的基本功能第三节 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四节 GIS的发展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社第一节 3S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地理ⅳ中图版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化教案
第一章地理ⅳ中图版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化教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选修教材4城乡规划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第二节城市形成与发展1.本讲学习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乡村聚落的概念、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乡村集市的概念、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比较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别;比较不同地理环境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说明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归纳形成这些差异的因素;比较说明乡村集市与城市商业中心的区别;比较不同地区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或举例说明不同地区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身边乡村聚落、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理解人类的商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通过观察乡村集市的景观差异,了解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人地关系的差异,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2、知识结构:二.重点、难点1.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
2.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3.城市的形成4.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三.具体内容“城乡规划”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城乡规划”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七个地理选修模块之一,也是地理必修课程中城乡规划内容的拓展和延续。
“城乡规划”选修模块基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宏观上探讨城市和乡村的地理分布、城乡建设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等内容。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城乡规划”选修模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综合性强。
本模块主要涵盖区域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并广泛涉及到地理学的其他学科。
第二,区域性突出。
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与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本模块所阐述的内容实际上是特定区域内各种项目和资源的合理安排和优化配置。
第三,实用性广泛。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和乡村都面临着大规模的建设任务。
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复习特训三
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复习特训三第1题【单选题】下图为城市形成与发展区位示意图,图中a、b、c表示城市发展过程,下列城市的形成经历了a过程的是( )A、纽约B、上海C、鞍山D、巴西利亚【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具有密集性、中心性、开放性的特征。
下面有关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片住宅、众多厂房等高大建筑和密集道路组成的集合体B、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是区域的中心C、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聚居的场所,有商店、医院、学校等生活服务设施D、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形成的农业人口聚居场所【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读下图,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图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某市城区面积和冬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示意图。
读图,该市位于( )A、华北平原B、云贵高原C、大兴安岭D、柴达木盆地【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有关世界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前,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多以经济职能为主B、工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发展趋缓,逆城市化现象严重D、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A、受周围的辐射带动B、与周围区域没有任何交流C、辐射带动周围的区域D、只从外部输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目前广东呈现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相对落后的粤北山区经济发展格局。
_高中地理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同步课件湘教版选修40508164
聚落是人类各种 形式的居住场所的总 称,由各种建筑物、 构筑物、道路、绿地、 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一般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聚落 在古代均指村落。中国古代的“城”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 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据点。“市”一般作为商品交换的场所。 后来“城”与“市”的职能合体形成城市。在近现代,聚落泛指 一切居民点,既包括乡村居民点(乡村聚落),也包括城市居民点 (城市聚落)。
态系统
答案 D
【练习1】与乡村相比,城市效率、效益高,以下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B.城市比乡村环境好
C.交通方便
D.有高科技人才和技术熟练工人
解析 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方便,通信便捷,管理水
平较高;城市现代科学技术、先进工艺装备、高科技人才和技
术熟练工人更集中。
答案 B
【练习2】关于我国城市发展趋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城市核心地位进一步突出 B.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 C.城市现代化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体内容 D.生态城市建设得到空前重视
解析 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是:(1)城市核心地位进一步突出。 (2)城市现代化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体内容。(3)注重文化品位的 提升。(4)生态城市建设得到空前重视。(5)城市可持续发展成 为城市建设的主题。 答案 B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兴起于周原地区的周人把活动中心 移至今西安,周武王统一华夏,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 材料二 2019年我国城镇人口达6.9亿,城镇人口占全国总 人口的比重为51.27%,比2019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 最高的是上海,达到89%,北京、深圳紧随其后。2009年我国地 级及以上城市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21 930.6亿美元,比2019年相 比,平均每年增长11.6%。201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地区生产 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12.5%,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0%。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城乡规划教学课件第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节城市化
第一页,共15页。
一、城市化(城镇化)
1.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
1、城市人口在总人 口中的比重_上__升_
__人__口___和__产__业向城市地
城市化
含义 (hány ì)
区(dìqū)集聚
_乡__村__地__区_转变为城 市(chéngshì)地区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
第__二__、_三__产__业__逐__渐__转__移
3.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 城市化的动力 (dònglì)
经济(jīngjì) 经发济达落后
社会(shèhuì)经济
发城展市化水平高
城市化水平低
(2) 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社会 经济 发展
农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城
工业发展
市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化
服务业发展
第四页,共15页。
第九页,共15页。
滞后(zhìhòu) 城市化
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的城市化模式。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 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 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 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 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 (chéngzhèn)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这是 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城市化模式。
怡人的城镇环境
活质量
第十三页,共15页。
(4)我国城市建设(jiànshè)的基本 原一则要:结合国情(guóqíng)实际
二要发展(fāzhǎn)第三产业,创造就业 机会
三要协调东西部关系,做大做强
四要注重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四页,共1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中图版(选修)选修3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练习题 2019.9材料一: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16个城市启动了一个规则,在未来5年内, “3小时都市圈”将囊括15个中心城市、55个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打造世界最有活力的第六大城市群。
材料二:公元2003年6月8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隆重奠基;2008年建成,2009年通车。
跨海大桥的建设,是宁波、嘉兴等地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走向国际化的重大举措。
材料三:见图47-13。
回答下列问题:图47-13铁路大桥 运河图例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城市名称:C D F(2)位于D 处的_________(旅游点)曾被评为我国 十大旅游胜地,(3)从上海至该处旅游可沿_________铁路线直达。
(4)读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条件?(5)试叙述西气东输工程对长江三角洲经济产生的影响。
跨海大桥建设时需克服哪些自然条件?跨海大桥的建立对宁波有何意义?答案:(1)南京 苏州 宁波 (2)杭州西湖 沪杭 (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对外联系;河网密布,河湖众多,为城市工农业生产与生活提供充足水源和较好的航运条件;交通便利。
但矿产资源与能源缺乏。
(4)使东部地区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5)大风、强水流、大潮、沼气气流。
缩短宁波到上海的距离;有利于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走向国际化。
(提示:从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分析长三角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西气东输工程对输入地的意义主要从能源结构调整、环境质量改善、对当地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考虑。
跨海大桥是架在杭州湾上,台风、强热带风暴和季节性龙卷风时常光顾的区域。
每天的两次涨落潮使海流流向多变,使海上作业难度更大。
流速大,局部地区流速超过5米/秒。
无开发价值的浅层沼气,在50多米深处分布,气流能冲翻施工船。
)读等高线图47-8,回答:109°35°图47-8 (1)A城市所在地形区名称,其形成原因是。
(2)此处发展农业的不利因素是。
(3)试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A市之所以分布在这里的原因。
答案:(1)渭河平原岩层断裂凹陷而成(2)冬季热量不足(3)河谷比较开阔平坦,临河流,水热较充足,城市用水较方便。
交通便利,农业发达,发展历史悠久。
(提示:根据等高线和经纬网判断此地是渭河平原,再结合城市区位因素分析)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1)~(3)题。
(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2).20世纪50~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答案:(1)~(3)ACB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人口的比重一直在上升B.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曾出现过短暂的“逆城市化”现象C.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城市化D.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答案:B我国城市化的方向应该是A.大城市的人口向西部转移B.大城市的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C.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D.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答案:D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此回答(1)~ (2)题。
(1).有点难度哟!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少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数量(2).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
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A.落叶阔叶树林B.常绿针叶树林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答案:(1)~ (2)DD若大气降水是100%,以前渗入某城市地下和转化为城市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50%和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现在渗入地下和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32%和43%。
据此回答(1)~(3)题。
(1).产生城市地表径流比重增加的原因是A.城市气候异常,导致大气降水显著增加B.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C.城市开挖了数条人工河道D.城市绿化面积减少,道路与建筑用地面积增加(2).该变化不可能导致的后果有A.城市河道发生洪水的频率相应减少B.城市河道中悬浮固体和污染物含量增加C.城市地表的蒸发、蒸腾数量相对减少D.城市可利用水资源减少(3).下列措施或思想中,不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的是A.建设新城和卫星城B.发展轨道交通C.鼓励或普及家庭轿车D.新建或扩宽城市主干道路答案:(1)~(3)DAB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
据此回答(1)~(3)题。
(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A.降低燃油消费B.提高交通效率C.扩大居民出行范围D.节省城市用地(2).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A.缓解交通压力B.提高道路通行能力C.城市连片发展D.降低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3).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空洞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答案:(1)~(3)CDD目前,许多城市周边地区垃圾堆积现象十分严重,垃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十分严重的污染。
据此回答(1)~(3)题。
(1).目前,城市发展对垃圾处理主要采取填埋方式,该方式简捷省钱,但是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有①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②污染土壤③污染地下水④需要研究垃圾堆积方位A.①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有点难度哟!垃圾回收和再生是世界性的潮流和研究性课题,为此许多国家推广使用“分类垃圾箱”,其好处是①使一部分非可再生资源得以再生②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③减少垃圾占用人类的生活空间④便于垃圾的分类处理⑤美化城市街道环境⑥便于宿舍楼区的合理布局A.②③④⑤B.①②④⑥C.①③⑤⑥D.①②③④(3).有关图示现象及其对人类产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绿化面积增大,地表径流量减少B.地面建筑物和不透水的道路增多使地表径流量减少C.蒸发增多,总降水量会增加,人感到更舒适D.冬季气温升高,落叶树种落叶期推迟答案:(1)~(3)CDD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回答(1)~(3)题。
(1).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的最主要原因是A.农业现代化程度高B.工业现代化程度高C.交通运输高度发达D.第三产业高度发达(2).2000年A.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过发达国家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比1980年略有下降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超过其总人口的一半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超过发达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总和(3).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其原因并不是由于A.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B.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答案:(1)~(3)ADC下列城市或地区的排列和图示一致的一组是A.新加坡、桂林、巴西利亚、“硅谷”B.巴西利亚、“硅谷”、新加坡、桂林C.“硅谷”、新加坡、桂林、巴西利亚D.新加坡、桂林、“硅谷”、巴西利亚答案:A读下图完成(1)~(2)题。
(1).上图中能正确反映Ⅱ阶段都市人口密度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者之间关系是(2).Ⅱ阶段城市不会发生的现象有A.通问题得以缓解B.与周边地区温差增大C.工业污染日益严重D.农业用地不断减少答案:(1)~(2)AC图1地区外商投资多,民营经济发达,经济增长迅猛,城市化速度快,大中小城市数目多,被称为世界第六大城市圈。
读图回答(1)~(3)题。
天目山局部等高线地形图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图1 图2(1).图1中丙、丁及甲城新区的人口已突破百万,且甲城新区引进的都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引进这类产业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国外大公司大财团进驻甲城新区是因为甲城市场广阔、劳动力廉价C.外资小项目进驻不了甲城新区而进丙或丁城的原因之一是当地交通方便D.甲城工业基础好(2).图2中落在P地的雨水,最可能的流向是A.a B.bC.c D.d(3).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民营企业产生聚集效应的主导因素是A.充足的劳动力资源B.优越的社会协作条件C.,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D.清洁优美的环境答案:(1)~(3)BCB下图是黄河中下游位于第二亚欧大陆桥的某城市平面图,该城市人口在40万以上。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计划在A、B、C三地中选择________________建大型飞机场合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划在E、F、H三地中选择一处建高科技工业区,选择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①~⑨工业基地中有一处布局明显不合理,图中数码代号是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加入WTO后,该城市抓住发展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该市原有工业部门中应加快发展________________工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地形开阔;远离高层建筑物;交通发达;离市区不远(2)H 接近科技文化城;环境优美(3)⑧化工厂有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不宜建在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带和河流上游(4)纺织工业和时装该城市农业可大面积种植棉花,进出口方便;劳动力充足;纺织、时装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下图是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城市地带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哈大齐城市地带位于我国东北的什么平原和什么铁路干线上?(2)20世纪60~70年代,大庆、安达等城市兴起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学过的知识,从交通位置分析哈尔滨成为特大城市的原因。
答案:(1)松嫩平原滨洲线。
(2)大庆油田的开发,石油开采、加工、运输的发展。
(3)哈尔滨处在滨洲线、滨绥线、京哈线三条铁路的交会点,是黑龙江最大的重要铁路枢纽;哈尔滨处在松花江与嫩江的交汇处,是北方最大的内河运输港。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12 2 kmkm新街口新街口等值线等值线城墙城墙101020 20 3030 40 4050 50 60607080 20090 100100100100100300300300305005005005007007009009007001100L L L 1239001928年南京城市 1950年南京城市 地价等值线图 地价等值线图图1 图2(1)1928年到1950年期间,南京市商业区的空间演变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