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校园暴力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问题思考

合集下载

2024年校园暴力的观后感

2024年校园暴力的观后感

2024年校园暴力的观后感校园暴力历来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作为一名正常的高中生,我对校园暴力问题也一直保持着关注和思考。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为《2024年校园暴力》的影片,影片以其真实、刺激的剧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问题,并引发了我对校园暴力的深刻思考。

这部影片以2024年的未来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高中生被恶势力欺凌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展现了校园暴力的残酷和可怕。

影片的开场,就有一个惨烈的校园暴力事件,学生们互相殴打,教师被迫无视。

我不禁为这些受到伤害的学生感到心痛,也对教育体制的漠视感到愤慨。

影片通过展现暴力的恐怖,引起了我对此问题的警醒和思考。

影片中的主角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他在学校受到了恶势力的欺凌和排挤。

一开始,他试图通过忍耐和忽视来化解矛盾,但是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认同,反而引来了更加残酷的暴力。

在遭受欺凌而感到无力的同时,他也看到了其他同学的沉默和忍耐,这使他对校园暴力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影片中展示了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不仅有身体上的欺凌和殴打,还有精神上的言语辱骂和羞辱。

这些恶势力的行为不仅造成了受害者的身心伤害,还对整个学校的氛围和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被欺凌学生竟然因为无力承受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这个情节给我震撼很大,让我明白了校园暴力不仅对被欺凌者有害,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影片通过细腻而深入的刻画,使我对校园暴力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意识到,校园暴力不仅仅是个别恶势力的行为,更是整个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的问题。

在这个影片中,教育体制对校园暴力问题的漠视和无力处理使得暴力行为得以肆虐,让我深感教师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手段亟待提高和改进。

影片的结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思考。

虽然主角在最后选择了犯罪,但是他的行为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得局面更加恶劣。

这让我明白,校园暴力不应该通过暴力来解决,而是需要更加全面的应对和改善。

我们不能再对校园暴力问题视而不见,而是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发声并寻求解决办法。

大学生校园暴力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大学生校园暴力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大学生校园暴力问题的研究与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校园暴力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校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然而,暴力事件的频发却损害了大学校园的和谐氛围,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研究与对策两个方面,对大学生校园暴力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校园暴力问题的研究1. 影响校园暴力问题的因素大学生校园暴力问题的产生与许多因素紧密相关。

首先,学生的个人因素是校园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校园暴力往往与学生的性格、价值观念、情绪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的竞争压力、信息爆炸、网络暴力等外部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2. 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体罚、言语侮辱、恶意排挤、网络欺凌等。

体罚是指教师或学生之间采取暴力手段对学生实施体罚,这种形式的校园暴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伤害。

言语侮辱则是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使用侮辱性言语进行羞辱与攻击。

而恶意排挤是指学生之间故意将某个学生排除在集体之外,造成其心理上的孤立感。

网络欺凌则是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的校园暴力,例如在社交平台上散布不实言论、整人等。

3. 校园暴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校园暴力对大学生学业、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校园暴力会导致受害者学习兴趣下降、成绩下滑,影响其正常学习和发展。

其次,被暴力侵害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心理上的创伤,引起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校园暴力还会对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与同龄人的互动减少、自尊心受挫等。

二、大学生校园暴力问题的对策1. 建立健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倡导和谐友善的交往模式,加强师生关系的亲密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增强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此外,开展丰富多样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人文素养,有助于预防暴力事件的发生。

2. 加强师生教育与管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管理至关重要。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园欺凌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各种形式的侵犯、威胁、冷落等针对同学的行为。

这不仅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本文将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和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据我国国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的调查数据显示,近10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快速发展,校园欺凌问题在我国愈发严重。

校园欺凌的类型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和网络欺凌。

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高中学生中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初中和小学生。

而且,这种问题不仅出现在城市,而且在农村也有发生。

二、校园欺凌与性别、年龄、地区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的学生在校园欺凌问题上存在差异。

比如,女性更容易受到同性或异性的言语欺凌,而男性则更容易受到身体欺凌。

年龄方面,初中生更容易受到校园欺凌,而高中和大学生更多受到网络欺凌的困扰。

地区方面,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校园欺凌的影响。

校园欺凌的原因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层面。

个体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家庭环境等,而社会因素则包括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等。

个体因素方面,性格因素是影响校园欺凌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学生个性孤僻、怯懦、敏感、自卑等,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

此外,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很重要。

社会文化因素方面,我国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周围社会的教育文化都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行为。

一些学生因长期受到父母和教师极度严厉的管教,对同龄人容易产生恶意情绪,从而导致校园欺凌的发生。

四、校园欺凌的危害及解决方案校园欺凌对受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被校园欺凌的学生会出现失眠、抑郁、自卑、社交恐惧和逃避学校等心理问题,甚至有的会选择自杀来求得解脱。

为了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学生、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共同努力。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最新)一、引言校园欺凌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校园欺凌问题也逐渐成为教育界、心理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因、表现、影响及应对策略,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提供参考。

二、调研背景与目的1. 调研背景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在各地学校屡见不鲜,形式多样,影响恶劣。

社会关注度提升:媒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增多,公众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

政策法规的出台: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旨在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

2. 调研目的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其表现形式。

分析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其对学生个体和校园环境的影响。

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策略,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参考。

三、调研方法1. 文献综述收集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文献,了解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分析政策法规,掌握国家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治理措施。

2.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问卷,全面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和各方看法。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调研范围,确保数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3. 深度访谈选择部分典型案例,对受害者、施害者及其家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

通过访谈获取更为详细和深入的信息,补充问卷调查的不足。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校园欺凌的规律和特点。

结合文献综述和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四、校园欺凌的现状分析1. 校园欺凌的定义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内外,学生之间通过言语、行为、网络等方式,故意对他人进行持续的、恶意的攻击和伤害,造成受害者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

2. 校园欺凌的主要类型肢体欺凌:通过殴打、推搡、抢夺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身体上的伤害。

言语欺凌:通过辱骂、嘲笑、诽谤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心理上的伤害。

关系欺凌:通过排挤、孤立、散布谣言等方式破坏受害者的社交关系。

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报告(一)

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报告(一)

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报告(一)一、引言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在我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校园欺凌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而且对整个学校的和谐氛围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我校校园欺凌现状,本调查小组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对我校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二、调查方法1. 问卷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50份,有效回收率95%。

2. 访谈:对部分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和看法。

3. 案例分析:收集近年来我校发生的校园欺凌案例,分析欺凌行为的特点、原因及处理措施。

三、调查结果1. 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存在调查结果显示,有65%的学生表示自己或身边的同学曾经遭受过校园欺凌。

其中,言语欺凌最为常见,占68.5%;其次是身体欺凌,占21.3%;网络欺凌和关系欺凌分别占7.7%和2.5%。

2. 欺凌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1)学生个体因素:部分学生性格内向、胆小,容易成为欺凌对象;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同理心,容易对他人实施欺凌。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家长过于溺爱或忽视孩子,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家庭暴力现象严重,孩子模仿家长行为。

(3)学校因素:部分教师对校园欺凌现象重视不够,处理方式简单粗暴;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对欺凌行为缺乏有效预防和制止。

(4)社会因素:网络暴力、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行为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 欺凌行为的影响(1)对受害者的影响:受害者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恐惧等;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

(2)对欺凌者的影响:欺凌者容易形成暴力倾向,法制观念淡薄,对他人缺乏尊重。

(3)对学校氛围的影响:校园欺凌破坏了学校的和谐氛围,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四、建议与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道德观念;加强家庭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2.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教师要以身作则,关心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间的矛盾。

校园暴力研究报告

校园暴力研究报告

校园暴力研究报告一、引言校园暴力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许多学校里,校园暴力的发生率居高不下,给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深入分析校园暴力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本报告将对校园暴力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二、背景校园暴力指的是在学校中,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

这种暴力行为包括身体上的攻击、言语上的辱骂、社交排斥、网络欺凌等形式。

校园暴力不仅仅对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伤害,还对整个学校的氛围和教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校园暴力的原因校园暴力的发生有许多原因。

首先,家庭环境问题是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学生可能来自家庭暴力或家庭不和谐的背景,他们对暴力行为有一定的认同或模仿。

其次,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

一些学校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校园暴力的机制,导致暴力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处理。

此外,学生之间的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也容易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

四、校园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校园暴力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受害者可能遭受身体伤害,导致疼痛和损伤。

长期受暴的学生可能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并对学习和生活能力产生严重影响。

受害者可能感到恐惧、无助和自责,失去对学校和教育的信任,对未来产生消极的态度。

五、校园暴力的解决办法针对校园暴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多方面的解决办法。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合作,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家庭应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

其次,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重视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冲突解决能力。

此外,学生们也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规避和应对暴力行为,及时寻求帮助。

六、校园暴力研究的局限性在进行校园暴力研究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些局限性。

首先,校园暴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找到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

校园欺凌现状及法律解决路径探讨

校园欺凌现状及法律解决路径探讨

校园欺凌现状及法律解决路径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欺凌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校园欺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文化,它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害到了他们的生命安全。

如何有效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成为了学校、家长、社会以及政府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欺凌现状校园欺凌是指学生在学校和校外活动中,以挑衅、威胁、诽谤、伤害甚至侵犯他人隐私等多种方式对同学进行的精神或肢体上的攻击。

校园欺凌行为无疑会给被欺凌者造成极大的伤害,不仅影响到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也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境尴尬,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现在的校园欺凌,不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冲突,很多时候还涉及到了网络,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泄露他人隐私,进行人身攻击、人身威胁等行为都被称为网络欺凌,这使得校园欺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二、校园欺凌法律解决路径探讨鉴于校园欺凌在社会上的严重性,政府在立法上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

201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在第二百七十七条新增“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和“通过虐待方式对他人造成身体伤害”的法律规定,这直接针对了校园欺凌行为。

在《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下,校园欺凌者会因带来的后果而进行刑事打击。

由于校园欺凌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犯罪,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干预。

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增加对学校、学生以及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力度,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和严格的法律规定来保护受害者的权益,阻止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校园欺凌:1、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政府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明确的定义和条款规定,明确欺凌行为的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行为方式等,为司法机关提供更加具体和明确的处罚依据。

2、完善校园欺凌举报和处理机制:政府应该加强对校园欺凌事件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的举报渠道和处理机制,鼓励学生和家长积极举报校园欺凌事件,确保每一起校园欺凌事件都能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

校园暴力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校园暴力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校园暴力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近年来,校园暴力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学生之间的欺凌、打架、恶作剧等行为频频发生,给校园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那么,校园暴力的现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有效应对呢?本文将对校园暴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校园暴力问题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家庭教育不完善是导致校园暴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疏于重视,导致孩子在性格和行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在校园中表现出暴力行为。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校园暴力问题的重要原因。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暴力行为,一些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模仿他人的暴力行为,导致校园暴力问题的蔓延。

再者,校园管理不严、学校教育制度不完善也是造成校园暴力问题的重要原因。

校园管理的不到位,导致学生可以轻易地进行暴力行为而不受惩罚,从而造成更多的暴力事件发生。

要有效解决校园暴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让他们在家中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要加强社会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杜绝暴力事件的发生。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另外,学校也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和辅导,避免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校园暴力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形成原因多方面,解决起来也需要多方面的对策。

只有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预防和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希望未来在这方面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一个相互尊重、和睦友爱的校园环境中茁壮成长。

【字数: 441】。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摘要】校园欺凌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隐患。

本文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综述。

介绍了校园欺凌问题的定义和分类,明确了其表现形式和特点。

然后,分析了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和影响,指出了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教育环境的不良影响。

接着,探讨了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家庭教育、社会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还探讨了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强调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及时干预的重要性。

总结了目前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方法和趋势,并展望了未来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发展,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能够有效解决这一严重问题。

【关键词】校园欺凌问题、定义、分类、现状、影响、成因、预防、干预、研究方法、趋势、未来发展、成果、建议1. 引言1.1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或者校园环境中,一个或多个人以意图制造伤害、恐惧或伤害他人的行为为目的,对弱势群体或个人进行不断的恶意侵害和打击。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综述,是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成果和趋势进行全面系统概括和总结。

通过对学术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实际调查和统计数据,揭示了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存在现状、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法。

研究综述不仅可以为学者提供研究思路和方向,也为政府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制定的依据。

通过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综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进而促进学术界和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希望通过研究综述的呈现,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关注,为有效防治我国校园欺凌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2. 正文2.1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定义和分类一、定义:校园欺凌是指学生在学校或学校周边环境中遭受其他同学或群体的身体、心理或言语上的伤害和侮辱,这种行为造成了被欺凌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和损害的现象。

校园暴力现象思考及对策

校园暴力现象思考及对策

校园暴力现象思考及对策近几年,校园暴力现象有逐步增长之势。

由于校园暴力形式多、原因杂,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根据校园暴力的来源及施暴者的不同将其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教学过程的暴力现象此类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家长采取不恰当的、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以致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伤害的行为,如体罚、言语侮辱等。

这一现象在我们国家目前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普遍,它不但会导致将学生致伤、致残等很严重的直接后果,同时,此类校园暴力往往会带来很多后发性的恶性事件,导致学生出走、报复、人格偏离,甚至自杀等。

第二,青少年学生的施暴行为学生施暴主要是指某些学生因过早的、不成熟的三角恋、钱财需求、青春性意识萌动或者仅仅是模仿录像某些情节,发泄心中怨气等而面对其他学生施暴的行为,如殴打、强奸、抢劫、侮辱、杀害等。

近期有关材料表明,学生施暴行为表现了以下特点:1、年龄小,大多集中在中低年级;2、对于录像中的暴力情节有很强的模仿性,其手段令人发指;3、以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团伙”行动居多。

第三,校外人员对学生的暴力行为这一现象主要是指一些校外的闲杂人员或非法商家为了一定的物质利益,满足欲望或为了发泄心中不满而对于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学生施行的身心侵害行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些非法之徒窜入学校或学校附近抢劫学生财物,对学生进行人身侵害、人格侮辱等;其二,在文化娱乐活动中,一些商家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将兜售目标定位于广大学生,其中不少用黄、毒诱骗以谋取暴利。

笔者在分析形形色色的校园暴力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一、加强师德、师能及教师队伍的法制观念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从位置暴力的现象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不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人格侮辱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暴力现象。

究其原因无外三点:其一、德低。

教育是面对人的工程,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便必须具备热爱学生,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因为我们很难希求一位缺乏爱心的教师能耐心地帮助一位“差生”进步。

关于近年来校园暴力犯罪的调查与治理对策研究

关于近年来校园暴力犯罪的调查与治理对策研究

关于近年来校园暴力犯罪的调查与治理对策研究近年来,校园暴力犯罪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忧虑。

学校本应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然而暴力犯罪事件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了人员伤亡。

为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对近年来校园暴力犯罪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首先,本文将对校园暴力犯罪的种类和原因进行调查研究。

校园暴力犯罪的种类主要包括欺凌、斗殴、校园枪击等各种形式。

这些暴力行为通常是由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引发的。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个性和性格特点的不同导致的矛盾;二是学习压力和心理问题的积累导致的情绪失控;三是网络暴力的传播和影响。

其次,本文将研究校园暴力犯罪的影响和危害。

校园暴力犯罪不仅严重危害到被害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也对整个学校和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受害者在遭受暴力后可能引发情绪失调、注意力不集中、自卑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因此影响到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

而学校则因为校园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而丧失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声誉。

进一步,本文将提出一系列治理校园暴力犯罪的对策。

首先,加大校园暴力犯罪的宣传教育力度。

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暴力犯罪预防教育课程,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和暴力危害,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加强学校安全设施和人员配备。

学校应该加强对校园的警戒,安装监控摄像头等安全设备,增派保安力量以确保学生的安全。

同时,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校园暴力犯罪事件。

此外,组织学校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校园暴力干预和调解机构,为师生提供咨询和支持。

最后,本文将探讨对于侦破和惩治校园暴力犯罪的有效措施。

学校应加强与警方的合作,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在发生暴力犯罪事件时第一时间报警,保护受害者并追查犯罪嫌疑人。

同时,学校应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加强与社区、家庭等的合作,形成校园暴力犯罪的联防联控机制。

此外,对于犯罪嫌疑人的处理也要符合法律程序,加强对其的心理辅导和教育。

总之,校园暴力犯罪是当前社会面临的课题之一,需要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校园霸凌在我校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校园霸凌在我校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校园霸凌在我校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校园霸凌的隐蔽性:校园霸凌往往发生在隐蔽的角落,如洗手间、操场边缘或网络平台上,这使得其难以被直接观察到。

许多受害者由于害怕报复或羞于启齿而选择沉默,进一步加剧了霸凌的隐蔽性。

2.学生的反霸凌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对霸凌行为的认知模糊,尤其是当遭遇轻微的言语侮辱、排挤或网络骚扰时,他们可能不认为这是霸凌,而是将其视为同学间的“玩笑”或“正常相处”。

这种观念上的忽视,使得霸凌行为得以持续并升级。

3.霸凌行为趋于隐蔽后的发现难度大:随着霸凌行为的持续和升级,施暴者往往会变得更加狡猾,选择更隐蔽的方式进行霸凌,如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侮辱性言论、匿名信件或利用团体力量进行孤立。

这些手段使得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发现和处理霸凌事件时面临巨大挑战。

4.家校沟通不畅: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的了解不足,难以及时发现孩子可能遭受的霸凌。

同时,学校也缺乏将霸凌事件及时告知家长的渠道,影响了家校共同防范和应对霸凌的效率。

二、整改措施1.实施“三包联”制度:班级包联: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第一责任人,应密切关注班级动态,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

教师包联:任课教师应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利用课堂互动和课后交流的机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及时发现并报告可能的霸凌迹象。

家长包联:建立家校联系卡或微信群等沟通平台,确保班主任与每位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通报学生在校情况,共同防范霸凌事件的发生。

2.加强家校沟通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就校园安全、学生心理健康等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设立家校热线或邮箱,方便家长随时向学校反映问题和建议。

对于疑似或已确认的霸凌事件,学校应立即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3.师生培训教育制度:定期开展反霸凌教育讲座和主题活动,提高师生的反霸凌意识和应对能力。

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

校园欺凌背后的学校管理缺失与应对思考

校园欺凌背后的学校管理缺失与应对思考

校园欺凌背后的学校管理缺失与应对思考一、问题阐述校园欺凌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不仅伤害了受害者,也对校园秩序和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校园欺凌背后的校园管理缺失问题亟待解决。

二、校园管理缺失分析1.缺乏明确的校园暴力处理机制:学校在处理欺凌事件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程序,导致处理结果不尽人意。

2.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发现欺凌行为时,教师缺乏应对和化解的能力,导致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3.学校管理者对欺凌问题的忽视:学校管理者往往对欺凌问题轻视或忽视,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校园管理缺失的解决方案1.建立完善的校园暴力处理机制:明确欺凌行为的定义,建立举报渠道和处理流程,形成预防和应对机制。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处理技巧的培训,提高其对欺凌行为的敏感度和处理能力。

3.学校管理者重视欺凌问题:加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宣传和教育,推动学校管理者重视并介入解决欺凌问题。

四、应对思考1.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防止和应对校园欺凌中的作用,形成家校合作、社会协同的防范网络。

2.聚焦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有效应对校园欺凌问题。

五、结论校园欺凌问题背后存在校园管理缺失的现实。

通过建立完善的处理机制、加强教师心理教育培训、学校管理者重视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特殊应用场合一:农村地区的学校增加条款:1.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增加农村学生特有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解决方法,如家庭贫困和生活压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增强学生心理韧性。

2.加强家庭教育宣传:针对农村家庭,加强家庭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学生欺凌问题的重视和应对意识。

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1.问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难以深入。

解决方法:可以联系当地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提供远程培训或举办培训班,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接受专业培训。

校园欺凌现状及法律解决路径探讨

校园欺凌现状及法律解决路径探讨

校园欺凌现状及法律解决路径探讨一、校园欺凌的现状校园欺凌是指学生在校园内或者与校园相关的环境中所进行的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肢体欺凌、言语欺凌、网络欺凌等。

校园欺凌的形式千变万化,给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甚至导致一些严重后果。

根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并不低,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校园欺凌不仅给受害者造成了身心伤害,也给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为校园欺凌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心理健康,也会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所以,应对校园欺凌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其中法律的力量至关重要。

二、校园欺凌问题的法律解决路径1. 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在校园内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知晓自己的权利并且不侵犯他人的权利。

这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力度,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

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配合,让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也能够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力量。

2. 建立有效的法律规范为了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法律规范。

这包括对校园欺凌的定义、预防和处理机制、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

只有有了明确的法律规范,才能够在事后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也可以在事前让学生有所顾忌。

3. 严厉打击校园欺凌行为4. 加强监管和救助除了对肇事者进行严厉打击外,对受害者也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救助。

学校应该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一旦发现校园欺凌行为,立即进行处理。

也要为受害者提供心理辅导和法律援助,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

5. 加强家校社合作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需要家校社多方合作。

家庭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行为规范。

学校和社会也要共同关心这个问题,建立起相应的机制,形成合力应对校园欺凌问题。

校园霸凌问题分析与对策

校园霸凌问题分析与对策

校园霸凌问题分析与对策近年来,校园霸凌问题日益严重,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校园霸凌指的是学校内部发生的恶意、有意的攻击、虐待或威胁行为,致使被霸凌者遭受伤害。

本文将对校园霸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校园霸凌问题的原因。

根据研究和调查数据,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常见的原因。

第一,学生个体差异引起的问题。

学生在心理和体力方面存在差异,一些体格健壮或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容易借助优势对其他同学进行霸凌。

第二,家庭教育问题。

一些家庭对子女的关注不足,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容易成为霸凌的目标。

第三,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上的暴力、歧视和压力等因素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使得一些学生具备攻击性和欺凌行为。

面对校园霸凌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加强学校组织和管理。

学校应加强对校园霸凌的监测和防范,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章制度,明确对霸凌行为的处理措施,以保护学生的权益和安全。

其次,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学校应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团队,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帮助,让他们能克服心理创伤,重建自信和自尊。

同时,也要对霸凌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帮助他们改正。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间的友善和合作。

此外,家庭也应充分发挥作用,预防和解决校园霸凌问题。

首先,家长需要关注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状况,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为他们提供安全、关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

同时,家长应树立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包容心。

家长还可以与学校合作,共同制定校园安全计划,参与学校的家长会议和亲子活动,加强家校合作,共同防范和解决校园霸凌问题。

政府和社会也应当共同参与解决校园霸凌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校园霸凌问题的宣传力度,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校园霸凌的刑事和民事责任。

校园欺凌的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校园欺凌的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校园欺凌的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给学生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欺凌行为不仅仅局限于体罚、恶作剧,还包括言语上的伤害、排挤和网络欺凌等形式。

校园欺凌造成受害者的自尊心受损,导致心理问题、学业问题、行为问题等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有些极端情况下会导致自杀事件的发生。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校园欺凌的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校园欺凌的现状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学校。

加之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快速和便捷,网络欺凌等新型欺凌行为也愈发猖獗。

校园欺凌的现状呈现出多样化、普遍化和危害性增加的特点,这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

针对校园欺凌的未来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特点、心理动机等,从心理机制上揭示校园欺凌的成因和特点。

其次,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研究校园欺凌和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校园欺凌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影响。

再者,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索有效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们的尊重他人、友善相处的意识和行为,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最后,可以从法律角度出发,加强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规范和处罚力度,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减少和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追求,更是关系到学生们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校园欺凌的现状和未来研究方向,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为建设和谐、友善的校园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持。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识,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校园欺凌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校园欺凌不仅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近年来,我国各界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有效预防和化解校园欺凌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对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综述,探讨校园欺凌问题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学生集体活动以及网络空间中,一方以欺凌行为对另一方实施侵害,表现为辱骂、打骂、排挤、孤立、传言、侵犯隐私等。

校园欺凌问题不仅在我国普遍存在,并且趋于严重化。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校园欺凌,其中体罚、言语侮辱、关系冷漠等是最常见的欺凌行为。

校园欺凌事件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甚至导致学生出现自闭、自卑、焦虑、抑郁和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

校园欺凌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其原因涉及个体心理、家庭教育、学校管理、社会氛围等多个方面。

个体心理因素是校园欺凌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些学生因自卑、孤独、情绪不稳定等个体心理问题,容易成为欺凌行为的受害者。

家庭教育不良也是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粗暴、冷漠,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和教育引导,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应对欺凌的能力。

学校管理不善、教师缺乏关爱、社会氛围不健康等因素也是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原因。

校园欺凌问题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心理上的创伤,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

校园欺凌导致受害者心理健康问题的加剧,长期以往还可能引发自杀等极端事件。

校园欺凌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辍学现象。

校园欺凌问题还会给受害者的家庭和学校带来沉重的负担,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校园欺凌问题,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应对策略。

最新校园欺凌调研报告

最新校园欺凌调研报告

最新校园欺凌调研报告最新校园欺凌调研报告 在⽇常⽣活和⼯作中,我们使⽤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有⼀定的技巧。

那么⼤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编整理的最新校园欺凌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新校园欺凌调研报告篇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未成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屡禁不⽌。

据教育部统计,仅20xx年5⽉⾄8⽉,就上报68起校园欺凌事件。

这不仅影响了学⽣的正常⽣活学习,更是严重摧残了被施虐者的⾝⼼健康,需要引起⽼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度重视。

为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国务院于2017年4⽉专门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作出相关要求,但这⼀潜伏在校园的“顽疾”始终难以根除,在给遭受伤害的孩⼦带来⽣理或⼼理的创伤之外,更引发全社会的担忧。

在未成年⼈聚集的⼩学,校园欺凌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是否对学⽣造成了影响和伤害?他们是否懂得如何反欺凌?为此,笔者设计了⼀份有关校园欺凌的问卷,对我所在学校四年级⾄六年级的学⽣进⾏了调查。

⼆、调查概况及结果分析 1、调查概况 (1)调查⽬的及问卷编制依据。

本次调查的⽬的是以xx外国语学校为例了解⼩学中⾼段校园欺凌的情况以及反欺凌的能⼒。

并对此作出分析讨论,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法。

这份问卷在内容主要是依据校园欺凌的特点、形式以及反欺凌的⼿段进⾏的编制,以正常普通的问题着⼿慢慢向校园欺凌⽅向深⼊。

(2)调查的主要内容。

这份包括25个项⽬的问卷从6个⽅⾯对⼩学校园欺凌情况进⾏了调查。

这6个⽅⾯分别是: ①学⽣和周围同学的相处状况;②学⽣对欺凌现象的应对⽅法;③学⽣对于被欺凌者的态度;④学⽣⾃⾝是否受到过欺凌;⑤学⽣是否有成为欺凌者的倾向;⑥校园欺凌的形式有哪些。

(3)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学⽣共130⼈,分别来⾃四年级,五年级以及六年级学⽣。

年龄在10-13岁之间,男⼥⽐例接近于1:1。

2、结果处理 本问卷发出13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为92、3%。

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

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

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近年来,校园暴力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已成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安康的社会问题,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欢送阅读查看。

篇一: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核心提示:近年来,校园暴力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已成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安康的社会顽疾。

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妇女儿童权益刑事司法保护课题组就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作了专项调研,以期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一、现状调查校园暴力在我国时有发生,但是情况复杂,违法与犯罪交织,且多数事件未进入司法程序追究法律责任,加之目前缺少统一的事件报告、统计制度,导致难以了解我国校园暴力发生的真实情况。

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对20xx【请酌情自行填写】-20xx【请酌情自行填写】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展了梳理,这些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类犯罪及审判工作的一些突出特点。

简述如下:1.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

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成心伤害罪占57%,成心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性侵、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1%(见图一)。

2.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高中生及职高身份的未成年被告人第 1 页共9 页占比较高。

(1)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55人,占34.59%;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

其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比例低,与我国刑法规定上述被告人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有关,故不能全面反映此类人群的校园暴力实际发生率。

(2)涉案小学生占 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高中学生占26.42%,参与作案的无业人员占11.95%。

3.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亡后果以及作案后自首、达成谅解协议的比例较高。

持刀具(包括弹簧刀、水果刀、猎刀等)作案的占49%;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占35%,重伤的占32%,意味着在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比例高达67%;轻伤占17%,轻微伤占16%(见图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校园暴力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问题思考作者:辛永林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年第06期【摘要】屡见媒体报道因校园暴力而产生的学生跳楼、卧轨、服毒等恶性事件,校园暴力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和谐、校园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对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干预策略等方面的一些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国内;校园暴力研究;最新进展;问题思考近年来,屡见媒体报道我国因校园暴力而产生的学生跳楼、卧轨、服毒等恶性事件,校园暴力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和谐、校园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量的事实表明,屡教不改、肆无忌惮、不计后果的青少年引发的性质恶劣校园暴力,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身心伤害,而且对同龄伙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消极影响,也给相关家庭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等方面无法挽回的损失。

针对各国校园暴力发生率日益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各国政府、教育机构、专家、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在校园暴力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新进展。

为此,笔者在广泛地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国内在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干预策略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对研究和有效预防校园暴力有所裨益。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校园暴力是一种发生在校园内外较为普遍的特殊社会现象。

但什么是校园暴力?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概念。

第49届世界卫生大会(1996)首次将暴力作为严重危害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出,定义为:“暴力是指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一类行为。

”[1]我国学者张旺认为“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外、施加于学校成员(既包括老师又包括学生)的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

”[2]杨宏飞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小学师生普遍认可比较严重的身体攻击和性骚扰为校园暴力,不太认可言语攻击为校园暴力。

教师比学生更认可身体攻击为校园暴力,而学生比教师更认可言语攻击、财产破坏和一般性的体罚为校园暴力。

”[3]说明教师和学生对校园暴力概念的认识本身还存在一定的分歧。

姚建龙认为,“目前对校园暴力界定的各种观点,大体可分为以‘校园’为中心的界定模式和以‘师生’为中心的界定模式两种。

校园暴力宜界定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侵害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

”[4]综上所述,校园暴力可以界定为发生在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中小学、大中专院校等)内外的,导致师生身体和心理伤害、造成师生财产和名誉受损、破坏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言语和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研究对象近年来,我国学者、专家对校园暴力的研究视角从关注国外研究,逐步发展到更多地关注国内特殊群体的具体行动研究,特别是关注中学、中专、中职、大专院校等的青少年群体。

1. 关注中小学生。

荆春霞等[5]对广州市某中学1890名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的研究;刘霞等[6]对某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抽取875名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的研究;陈海珍等[7]对广州市1064名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薛玲等[8]对唐山市中小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特别关注发生在中小学的校园暴力。

2. 关注中专(中职)生和大学生。

孙静等[9]护理女生校园暴力情况调查和干预效果评价的研究;陈大光等[10]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及其与心理问题的关联研究;庞淑兰等[11]唐山市某职业高中校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的研究;王畅等[12]人对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情况与危险因素的研究,特别关注中专、中职、高校的校园暴力。

三、校园暴力的研究内容1. 校园暴力的现状研究。

刘霞等对中学生校园暴力的研究发现,精神暴力的检出率为59.0%,躯体暴力的检出率为35.7%。

[6]薛玲等在对河北省唐山市中小学校园暴力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校园暴力发生率为53.0%,其中躯体暴力发生率为36.3%,心理暴力发生率为31.5%,性暴力发生率为5.5%;50.8%的学生曾遭受过暴力,16.7%的学生有过施暴行为;男女生施暴行为分别为21.7%和11.8%。

[8]庞淑兰等对唐山市某职业学校的研究发现,校园暴力发生率为59.0%,其中男生为75.9%,女生为50.5%,暴力形式以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为50.7%,其次是躯体暴力,为34.8%,性暴力发生率最低,为7.2%。

[11]陈海珍等对广州市中学生在近1年里校园暴力的研究发现,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为40.7%,其中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发生率分别为33.5%、18.6%;在受暴类型中,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18.2%),其次是被人故意破坏物品(14.8%),身体暴力(13.7%)和性暴力(4.7%);在施暴类型中,身体暴力发生率最高(11.9%),其次是心理暴力(9.4%),故意破坏他人物品(4.1%)和性暴力(2.7%)。

[7]王畅等人对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率为69.9%,男、女生校园暴力发生率分别为75.6%、63.8%。

校园暴力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63.6%、55.3%,男生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70.9%、60.0%,女生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55.7%、50.1%。

精神暴力发生率最高为68.0%,其次为性暴力为34.2%,躯体暴力最低为16.5%。

[12]四所学校校园暴力发生率对比表如上表所示,同样是中学,校园暴力的总体发生率在不同地域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同一地区,如唐山市普通高中心理暴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职中,躯体暴力的发生率却略高于职中。

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的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大学生,性暴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大学生。

由此可见,校园暴力的类型在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存在差异,中学阶段的心理(精神)暴力要得到学者和校方的关注,大学阶段的心理(精神)暴力和性暴力要得到学者和校方的足够重视。

2. 校园暴力的成因研究。

石艳等人在分析“第二反抗期”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矛盾和迷茫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指出“第二反抗期”青少年的校园暴力呈现暴力方式多样化、转移责任、实施过程中有“从众”现象等特征。

他们认为“‘第二反抗期’内的‘攻击性倾向’、心理支撑系统缺乏、来自媒体的“暴力”模仿以及学校教育功能的缺失等”[13]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罗建河等人针对女生校园暴力频发的新表象,研究指出女生校园暴力行为有着一些独特的表现,如群体性、戏谑性、常常包含着性凌辱或者性侵犯的成分等,认为“暴力文化的不良影响、性别教育的缺失、个体心理的失调以及社会家庭关爱的缺乏”[14]是导致女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傅涛从校园暴力的社会心理背景的视角出发,认为校园暴力是“家庭结构或功能不健全、学校管理理念落后、教师管教失当、接受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结交不良同伴等相互作用的混合产物。

”[15]由此可见,校园暴力产生的有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失调、心理支撑系统缺失等个体方面的内因原因,也有暴力文化影响、媒体宣传过度、学校管教适当、管理理念落后、家庭结构不健全、结交不良同伴等方面的外在原因。

3. 校园暴力的危险因素研究。

刘霞等人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各种可能影响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男性、独生子女、父母关系不好、父亲饮酒等是校园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

[6]陈海珍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现:吸烟、游荡、流涟娱乐场所、零用钱少和曾受家庭暴力均是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此外,认为欺凌行为属正常行为也是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

[7]薛玲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小学生施暴行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分析发现:有过暴力经历、目睹过暴力事件、支持暴力观点、有不良行为、家庭高收入的学生及男生对他人施暴的危险性更大。

[8]庞淑兰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现:性别、年级、户口、逃学、看暴力电影、父母经常打骂、玩暴力游戏均是发生校园暴力的可能影响因素。

[11]王畅等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校园暴力的性别、年级、专业分布情况。

对可能影响大学校园暴力中施暴和受暴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生、文科专业、非独生子女、生活费不足、玩电脑游戏、玩滑板等特技、喜欢暴力节目、母亲有赌博行为、父亲放纵型教养方式、高中之前有时遭他人欺负、对学校现行环境和制度不满、小学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是校园暴力施暴的危险因素。

男生、少数民族、非独生子女、自身有不良行为习惯、家庭经济困难、母亲有赌博行为、父亲放纵型教养方式、偶尔被母亲体罚、高中之前曾遭他人欺负、上学期间压力大、对学校现行环境和制度不满、小学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是校园暴力受暴的危险因素。

[12]4. 校园暴力的干预策略研究。

石艳等[13]提出要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的预防和干预系统;罗建河等[14] 提出女生校园暴力的防治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通力合作,从宏观层面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干预策略;陈大光等[10]提出要在学校开展预防暴力规划,为受害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张福[16]提出通过开设选修课、系列讲座等加强对优秀传统思想道德文化的学习、吸收和实践,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增强学生抵御校园暴力的免疫力,从课程层面强调学校预防校园暴力的干预策略;李婧[17]提出应加强防治校园暴力的专项立法,健全教育法律法规的人格权保护制度,完善校园暴力的行政法律救济途径,强调立法层面预防校园暴力的干预策略。

董新良等 [18]指出政府应确立“校园暴力危机意识”,将校园暴力危机防控纳入其公共危机管理的范围,学校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做好校园暴力危机防控工作,强调从政府层面构建校园暴力危机的防控策略。

四、校园暴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思考1. 研究内容不够系统。

研究内容不够系统是指对校园暴力的内容认识不够系统,或者说仍然存在分歧。

较全面的校园暴力研究至少要包括以下内容:(1)沉默性暴力。

也可以理解为“冷战”式暴力,如小群体的成员团结起来突然孤立某人、长时间不与某人说话交流,使其内心失去群体内的归属感,体验孤独感,造成心理的郁闷烦躁。

这种方式常常表现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中低年级。

(2)语言性暴力。

群体内成员因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相互之间谩骂、诋毁、诅咒等,有些甚至通过传纸条、手机短信、QQ留言等方式进行语言攻击,影响他人的声誉。

这种方式常常表现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生群体之间。

(3)肢体性暴力。

一般在语言冲突中,当一方情绪激怒后,往往上升到相互(一般是当事双方两人之间)当场撕头发、扇耳光、脚踢拳打,造成躯体伤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