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研究及启示王彦丽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研究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日益严重。
校园欺凌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伤害,也对整个教育环境和学校秩序造成负面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多种形式。
在这种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并探讨干预治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存在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原因,涉及到个体心理、家庭教育、社会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
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不仅影响其学习和成长,还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问题。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欺凌的类型、特点、原因以及有效的干预治理措施,对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小学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进行研究及干预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研究这一问题可以帮助深入了解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干预治理研究,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提高学校安全环境,保障学生的权益。
加强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和干预治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及深远的影响,势在必行。
2. 正文2.1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分析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一直存在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校园欺凌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欺凌行为,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
这些欺凌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还会影响其学习和交往能力,甚至导致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欺凌行为日益复杂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体罚和恐吓;二是欺凌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学生之间的欺凌,还包括师生之间、家长之间的欺凌行为;三是欺凌行为的隐蔽性增加,很多欺凌行为都发生在课堂、操场等公共场所,监管难度较大。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研究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研究1. 引言1.1 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背景中小学校园欺凌是指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的恶意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体罚、言语辱骂、排斥隔离等种种行为。
这种现象在我国中小学校园中十分普遍,给学生带来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
校园欺凌不仅破坏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引发抑郁、焦虑等问题。
校园欺凌的背景包括家庭教育不合理、学校管理不严格、社会价值观念扭曲等因素。
研究如何有效干预和治理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欺凌现象的背景原因及其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中小学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探讨其成因及影响,以及有效的干预治理策略。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状态,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也有利于增强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促使社会各界更加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主动地介入和干预相关情况,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和谐的学习环境。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也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通过科学分析和研究,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来规范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行为,推动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和预防工作。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文研究的重要部分,对于分析和解决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至关重要。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以全面地了解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和影响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将向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各方面的人员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于校园欺凌现象的认知和看法。
我们将进行实地观察,深入学校校园,观察学生间的互动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欺凌行为。
调研报告校园暴力
调研报告校园暴力调研报告:校园暴力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校园暴力的发生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对受害者和学校的影响,为制定预防和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措施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收集了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经历。
三、调研结果:1.校园暴力的发生原因:(1)人际关系问题:个人矛盾、嫉妒心理、欺凌、排斥等。
(2)家庭影响:家庭暴力、不良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等。
(3)社会环境:暴力文化影响和负面价值观传递。
2.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1)身体暴力:殴打、拳脚相向等。
(2)口头暴力:言语威胁、恶意谣言传播等。
(3)心理暴力:恶意排斥、恶意损害他人自尊心等。
3.校园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1)身心健康受损:受害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自杀行为。
(2)学业受阻:受害者由于心理问题受到影响,学习成绩下降。
(3)人际关系问题:受害者在校园中感到孤立和排斥,与同学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受到损害。
4.校园暴力对学校的影响:(1)学校形象受损:发生校园暴力会引起社会舆论,严重影响学校声誉。
(2)学校安全氛围下降:校园暴力事件会造成学校整体安全氛围下降,学生和教师都会感到担忧和恐惧。
(3)教育质量下降:由于校园暴力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可能出现下滑。
五、总结与建议:校园暴力作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解决。
以下是本调研对于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建议:(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
(2)加强学校宣传教育:学校应该定期开展校园暴力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和教师对校园暴力问题的认识。
(3)建立监测和报告机制:学校应建立校园暴力的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暴力事件。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校园暴力。
(5)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校园暴力问题的了解和处理能力。
未成年人学校霸凌现象调查研究
未成年人学校霸凌现象调查研究未成年人学校霸凌现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未成年人学校霸凌现象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而学校霸凌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未成年人学校霸凌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对于有效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成年人学校霸凌现象的定义和特点未成年人学校霸凌现象是指在学校中,一些学生以各种方式对其他学生进行恶意的言语、行为或身体上的伤害,造成受害者身心受到伤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是一种弱势群体被强势群体欺凌的现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霸凌行为的多样性。
未成年人学校霸凌行为包括言语霸凌、身体霸凌、网络霸凌等多种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校园内,也可能延伸到校外。
2. 霸凌行为的隐蔽性。
一些霸凌行为常常在老师和家长的视线之外进行,受害者往往难以及时察觉和报告。
3. 霸凌行为的长期性。
一些霸凌行为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对受害者造成持续的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
二、未成年人学校霸凌现象的成因分析未成年人学校霸凌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1. 个体因素。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个体特点,如性格内向、外貌特征等,容易成为霸凌行为的对象。
2.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于未成年人学校霸凌现象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的行为。
3. 学校因素。
学校的管理制度、师生关系、教育理念等因素也会对未成年人学校霸凌现象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4. 社会因素。
社会的价值观念、媒体的影响等因素也会对未成年人学校霸凌现象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未成年人学校霸凌现象的影响分析未成年人学校霸凌现象对受害者、施暴者以及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 对受害者的影响。
未成年人学校霸凌现象会对受害者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质量。
校园暴力研究报告
校园暴力研究报告一、引言校园暴力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许多学校里,校园暴力的发生率居高不下,给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深入分析校园暴力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本报告将对校园暴力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二、背景校园暴力指的是在学校中,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
这种暴力行为包括身体上的攻击、言语上的辱骂、社交排斥、网络欺凌等形式。
校园暴力不仅仅对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伤害,还对整个学校的氛围和教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校园暴力的原因校园暴力的发生有许多原因。
首先,家庭环境问题是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学生可能来自家庭暴力或家庭不和谐的背景,他们对暴力行为有一定的认同或模仿。
其次,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
一些学校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校园暴力的机制,导致暴力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处理。
此外,学生之间的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也容易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
四、校园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校园暴力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受害者可能遭受身体伤害,导致疼痛和损伤。
长期受暴的学生可能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并对学习和生活能力产生严重影响。
受害者可能感到恐惧、无助和自责,失去对学校和教育的信任,对未来产生消极的态度。
五、校园暴力的解决办法针对校园暴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多方面的解决办法。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合作,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家庭应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
其次,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重视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冲突解决能力。
此外,学生们也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规避和应对暴力行为,及时寻求帮助。
六、校园暴力研究的局限性在进行校园暴力研究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些局限性。
首先,校园暴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找到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研究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而校园欺凌问题一直都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校园欺凌是指学校中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存在的一种以恶作剧、威胁、殴打等形式表现的侵害行为。
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研究,加强干预治理工作至关重要。
一、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在我国的中小学校园中,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存在。
一方面,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据调查统计显示,许多被欺凌的学生会出现情绪低落、自卑、抑郁、焦虑等问题,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从欺凌者的角度来看,校园欺凌也对欺凌者本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
二、校园欺凌干预治理的策略研究针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干预治理。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需要建立专门的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工作组织机制,加强学校与家长、社区等各方面的合作。
应该建立健全的校园欺凌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需要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严肃处理,对欺凌者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处罚,保护受害者的权益。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存在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加强对校园欺凌的干预治理工作势在必行。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多方合作、多层次、全方位的校园欺凌干预治理工作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一)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一)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校园欺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影响了校园和谐稳定。
为了深入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特点及成因,探讨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开展了此次调研。
本报告将分析一起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件,以期为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提供参考。
二、事件概述1. 时间:2020年9月2. 地点:某市某中学3. 事件经过:一名初二学生小王,因为家庭原因,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
在学校里,他成了同学小张等人的欺凌对象。
小张等人经常在课堂上嘲笑、辱骂小王,甚至在课下对他进行推搡、殴打。
小王长期受到欺凌,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心理创伤严重。
4. 处理结果:学校在得知此事后,立即采取了相关措施,对小张等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对其家长进行了约谈。
同时,学校对小王进行了心理疏导,帮助他走出心理阴影。
三、事件分析1. 欺凌者分析(1)小张等人性格特点:自私、霸道、缺乏同理心。
(2)家庭背景:家庭关系紧张,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关爱。
(3)社会因素:受网络暴力、影视作品暴力情节的影响。
2. 受害者分析(1)小王性格特点:内向、敏感、缺乏自信。
(2)家庭背景:父母离异,与母亲生活,家庭氛围紧张。
(3)心理状态:长期受到欺凌,导致心理创伤,学习成绩下滑。
3. 事件原因(1)校园氛围:学校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
(2)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不足,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引导。
(3)社会环境:网络暴力、影视作品暴力情节的传播,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四、解决措施1. 加强校园管理,营造和谐校园氛围(1)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完善校园监控系统。
(2)开展校园欺凌预防教育,提高学生法治意识。
(3)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疏导。
2. 家庭教育与关爱(1)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
防范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调研报告
防范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调研报告一、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现状分析1.校园欺凌事件类型根据案例分析,校园欺凌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言语欺凌:通过口头侮辱、嘲笑、谩骂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精神上的折磨。
2.身体欺凌:对受害者进行推搡、殴打、抢夺财物等身体上的伤害。
3.网络欺凌:通过社交媒体、短信等方式对受害者进行辱骂、威胁、传播谣言等。
4.社交欺凌:故意排斥、孤立受害者,使其在集体中失去地位和支持。
这些类型的欺凌行为都可能给受害者和施暴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和身体伤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现状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1.欺凌事件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2.受害者主要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尤其是初一、小学低年级等年龄段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欺凌。
3.欺凌行为的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校园内,尤其是教室、厕所等公共场所。
4.言语欺凌是最常见的欺凌类型,但身体欺凌和网络欺凌也不容忽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法律法规不完善说起校园欺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种行为反人性、反道德,但是这种行为的违法性评价却难以找到明确的法律依据(除非校园欺凌造成严重伤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可以刑法中的伤害罪、诽谤罪等罪名予以惩处)。
我国对于校园欺凌的防范和惩治还不完善,目前校园欺凌的直接法律依据依然停留在教育部工作方案层面。
2.家庭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不足是校园欺凌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教育方式不科学都会间接造成孩子存在欺凌或被欺凌现象。
3.学校管理与教育缺失学校反应不敏感,倾向把欺凌行为当做孩子们之间的玩笑、打闹进行淡化处理。
4.社会环境影响媒体和社会对不良事件的广泛宣传,或者不健康的言论,都会对三观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中小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
三、解决办法1.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1.制定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法律法规2.提高对欺凌和暴力行为的法律惩处力度2.加强学校管理,建立防范机制1.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2.加强师生沟通,建立心理辅导机制3.开展反欺凌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3.强化家庭教育,构建和谐家庭环境1.增强家长的法律意识和教育责任2.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4.优化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1.加强媒体宣传,提高公众对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认知2.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防范工作四、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办1.提高警觉性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介入。
校园欺凌的案例分析与启示(最新)
校园欺凌的案例分析与启示(最新)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增加,校园欺凌事件也越来越多地被曝光和讨论。
本文将通过一个最新的校园欺凌案例,深入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案例背景案例名称:某中学“网络暴力”事件时间:2023年春季学期地点:某市重点中学主要人物:受害者:小丽(化名),女,15岁,初二学生施暴者:小明(化名),男,16岁,初三学生其他参与者:若干同学及校外人员事件经过:小丽是一名成绩优异、性格内向的学生,平时较少与同学交流。
某日,小丽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自己的照片,意外引发了一场网络暴力。
小明在照片下留言,恶意嘲讽小丽的容貌,并号召其他同学一起“评论”。
随后,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其中,甚至有校外人员参与,对小丽进行言语攻击和人身侮辱。
事件持续发酵,小丽的精神状态急剧恶化,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学业成绩也大幅下滑。
最终,小丽的家长发现情况并向学校反映,学校才介入调查和处理。
案例分析1. 成因分析(1)个体因素:施暴者:小明性格较为强势,喜欢在同学中树立“权威”,通过欺凌他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受害者:小丽性格内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面对欺凌时选择沉默,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
(2)家庭因素:施暴者家庭:小明的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有效监管和教育,导致小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受害者家庭:小丽的父母对小丽的心理状态关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干预问题。
(3)学校因素:管理缺失:学校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机制不完善,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教育不足: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学生缺乏对欺凌行为的正确认识。
(4)社会因素:网络环境: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快,使得网络暴力更容易发生和扩散。
社会风气:部分青少年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缺乏同理心和责任感。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研究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研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逐渐凸显,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针对校园欺凌现象,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干预治理措施,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
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干预治理,为有效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建议。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特点1.多样性。
校园欺凌现象包括体罚、言语侮辱、打架斗殴、劫财敲诈、网络欺凌等多种形式。
2.频发性。
调查显示,校园欺凌问题在我国中小学校园中较为常见,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校园欺凌事件经常发生,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3.隐蔽性。
部分校园欺凌事件常常在老师和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受害者难以及时求助,导致问题扩大化。
1. 教师干预不足。
一些学校教师对校园欺凌存在认识不足,对学生的行为管控不够严格,甚至出现对欺凌行为视而不见的情况。
2. 缺乏有效的预防机制。
学校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工作滞后,缺乏有效的预防机制,无法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3. 学生参与度低。
部分学生对校园欺凌问题认识不足,缺乏积极的防范意识和行动力,导致校园欺凌事件得不到及时干预。
三、校园欺凌干预治理的建议1. 加强教师培训。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校园欺凌干预治理培训,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增强他们主动介入和干预校园欺凌事件的能力。
2. 建立预防机制。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及处理机制,制定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计划和处置方案,及时发现、记录并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3. 强化家校合作。
学校应积极开展校园欺凌问题的家长教育工作,通过家校合作,提高家长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和防范意识,共同为防范和干预校园欺凌事件努力。
4. 提高学生参与度。
学校通过开展校园欺凌教育宣传活动、设置校园欺凌事件报告渠道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知水平和防范意识,激发学生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度。
四、加强研究,推动校园欺凌干预治理工作1. 深入研究校园欺凌现象。
我国校园暴力问题及其预防对策研究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姓名学号专业层次学习中心指导教师2016年3 月29 日中南大学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1] 题目类型:①理论研究,②实验研究,③工程设计,④工程技术研究,⑤软件开发。
[2] 题目来源:①工作任务题,②生产实际题,③模拟或虚构题,④学生自选题。
目录摘要 (I)第一章我国校园暴力的界定及特点 (2)1.1 我国校园暴力的界定 (2)1.2 我国校园暴力的特点 (2)第二章我国校园暴力存在的情况 (3)第三章国内外对校园暴力的研究状况 (3)第四章我国校园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 (4)4.1学校管理的失误 (4)4.2 家庭因素 (5)4.3 社会影响 (5)第五章预防校园暴力的对策……………………………………………………错误!未定义书签。
5.1加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坚持有目的、有计划的法制教育 (6)5.3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7)5.4架起学校、家庭、社会联系的桥梁……………………………………………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9)致谢 (9)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使教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生机,但是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产生了一些特殊的社会问题,像沉迷网络、拜金主义、热衷享乐、帮派体系等不良现象,不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利于我们构筑和谐社会,同时这种问题也波及到了学校,直接危及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
尤其是最近几年,群殴、斗狠、勒索、施虐甚至血腥涌进了本该是“一片净土”的校园,暴力行为在学校频繁发生。
针对这种现象,学生无所适从、学校无可奈何、家长忧心忡忡。
是什么原因导致使暴行为的发生?这一行为的背后隐含着怎样更深层的社会问题?教育对这种现象又何去何从?做为教育者,我们肩负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神圣使命,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校园暴力这一特殊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结合各部门,尽最大的努力遏制并预防这一不良现象的发生,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使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尽快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于对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中施暴者的深层分析
基于对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中施暴者的深层分析摘要:近年来,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且年龄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在以往的欺凌事件中,最多出现在初中、高中学生周边,但在我国现阶段小学教育中,其欺凌事件性质更为恶劣,从最初的辱骂、孤立等不良行为,逐渐提升到打架、斗殴事件,甚至于出现未成年人性侵事件。
我国教育部门对校园欺凌事件极为关注,被欺凌者身体以及心理都形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本文阐述基于对小学校园欺凌实践中施暴者的深层分析。
关键词: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施暴者心理;生成分析引言:校园欺凌事件不仅破坏了校园原本正常的教育秩序,也对社会影响及其恶劣,原本和谐的教学环境,因为欺凌事件的影响,导致家长以及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度严重降低,不仅不利于校园开展后续的教育活动,且欺凌事件的恶劣情形会激发社会矛盾,进而影响社会治安问题,因此,现阶段社会各界及我国教育部门,对校园欺凌事件保持高度关注。
1.施暴者心理的研究意义在小学基础教育中,小学生本应在温暖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发展综合素质,并收获良好的教育情感体验。
在这样一个本应塑造学生性格,建立良好学习观念的环境中,出现了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不仅给学校教育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也对受害学生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现阶段学校教育存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但由于诸多因素存在,导致学校面临这许多不良因素的存在。
校园欺凌事件就是最为恶劣的因素之一。
在小学阶段教育中,学生之间本应和睦相处,积极交流学习经验,但因为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心理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严重恶劣的欺凌事件。
因此,秉持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正确道德观念的想法调查欺凌事件,并对施暴者进行深层分析,进而实施有效性措施,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价值,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欺凌事件中施暴者的深层分析(一)阐述校园欺凌实际上,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主要是少年之间出现了一定的矛盾问题,并且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权力不对等、性格差异、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这种矛盾在小学基础教育中存在许久,欺凌者通过语言攻击、人际交往的排挤,以及严重的身体攻击对权力不对等的同学实施欺压,甚至于出现性骚扰以及议论性、对女生身体某一部位嘲讽、嘲笑等恶劣行为,并且欺凌者思维逻辑与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导致欺凌事件的发生不限定场所。
校园暴力法律案例启示(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校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还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遏制校园暴力,我国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仍需以实际案例为鉴,深刻反思,汲取教训。
本文将以校园暴力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法律处理及启示,以期提高社会各界对校园暴力问题的重视,共同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二、校园暴力法律案例1. 案例1:某中学男生因校园暴力被追究刑事责任某中学男生甲因嫉妒同学乙,多次殴打乙,导致乙受伤。
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2. 案例2:某小学女生因校园暴力被罚款某小学女生丙因与他人发生矛盾,组织同学对同学丁进行辱骂、殴打。
丙的行为构成聚众斗殴,被当地公安机关罚款。
3. 案例3:某中学男生因校园暴力被学校开除某中学男生丁因校园暴力,多次对同学进行辱骂、殴打。
丁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校纪律,被学校开除。
三、校园暴力成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长对子女关爱不足、家庭暴力等,导致孩子性格扭曲,易产生暴力行为。
2. 学校因素:学校管理不善、校园文化氛围不良、教师对学生关爱不够等,使学生在校园中缺乏安全感,易产生暴力行为。
3. 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暴力、影视作品渲染暴力等,使青少年受到不良影响,易产生暴力行为。
4. 个体因素: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等,使个体易产生暴力行为。
四、校园暴力法律处理1. 刑事责任:对于校园暴力行为,我国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死亡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2. 民事责任:校园暴力行为给受害者造成损害的,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赔偿受害者的经济损失。
3. 行政责任:对于校园暴力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对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行政处罚。
五、校园暴力法律案例启示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校园欺凌现象研究及其对一线教师的启示
校园欺凌现象研究及其对一线教师的启示校园欺凌现象是一种在校园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指的是学生之间通过言语、身体或社交手段对他人进行伤害和压迫的行为。
这一现象不仅给被欺凌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也对校园环境的和谐与教育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校园欺凌的形式也变得日益复杂多样。
因此,深入研究校园欺凌现象的本质、成因以及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对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欺凌的类型通常可以分为三类: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社交欺凌。
身体欺凌表现为直接的身体攻击,如打斗、推搡等行为;言语欺凌则涉及到对他人的侮辱、嘲讽、威胁等言辞;社交欺凌则主要通过排挤、散布谣言、破坏他人社交关系等方式展开。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校园欺凌都会对被欺凌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影响其自尊心、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
在原因分析方面,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一方面,个体心理因素是导致欺凌行为的重要驱动力。
研究表明,具有自卑心理、攻击性人格特征或情绪管理能力差的学生,往往更容易成为欺凌的施害者或受害者。
另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也在校园欺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情感支持和师德师风,都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
学校环境里,缺乏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有效的规章制度,会导致欺凌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这一现象的影响深远。
被欺凌者往往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社交隔离等,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自杀倾向。
根据研究显示,受到欺凌的学生在学业上往往表现不佳,缺勤率较高,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发展。
同时,这种行为还会影响班级和学校的整体氛围,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阻碍教育目标的实现。
面对校园欺凌现象,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
在这一过程中,一线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应对策略。
从多个方面入手,他们可以有效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现象。
校园欺凌案例研究【推荐】
校园欺凌案例研究【推荐】一、案例概述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给受害者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和身体伤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选取了以下三个校园欺凌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防治校园欺凌提供借鉴和参考。
案例一:某中学初一学生小张,因成绩优异、性格内向,遭到同班同学小李、小王等人的排挤和欺凌。
他们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影响小张听课;课后对小张进行言语侮辱、推搡、踢打等。
小张长期生活在恐惧中,导致心理出现问题,学习成绩下滑。
案例二: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小丽,因家庭贫困、穿着简朴,被同学嘲笑和侮辱。
一次课间,同学小华将小丽的书包扔进垃圾桶,引发全班哄笑。
此后,小丽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排挤和欺凌。
小丽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甚至产生了轻生念头。
案例三:某高中一年级学生小王,因体重较重,被同学取笑为“胖子”。
在一次体育课上,同学小陈故意将足球踢向小王,导致小王摔倒受伤。
此后,小王经常受到同学们的言语侮辱和身体攻击。
小王变得自卑、抑郁,甚至拒绝上学。
二、案例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在三个案例中,受害者家庭环境存在一定问题。
案例一的小张,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关爱;案例二的小丽,家庭贫困导致她在同学面前自卑;案例三的小王,家长过度溺爱,导致其体重超标。
这些问题使得他们在面对欺凌时,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2. 学校因素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环境,但在三个案例中,学校在防治校园欺凌方面存在不足。
首先,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其次,学校在发现欺凌现象时,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使得欺凌行为得以蔓延;最后,学校在处理欺凌事件时,往往采取简单的处罚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社会因素社会风气和舆论对校园欺凌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校园欺凌视频被上传和传播,使得一些青少年模仿和学习。
此外,社会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度不够,导致一些学校和家庭教育缺失。
三、应对策略1. 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他们在学校的生活状况。
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摘要】小学生校园欺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策略研究。
在影响因素方面,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都起到重要作用。
心理因素包括自卑、焦虑等,社会因素涉及同辈关系、群体心态等,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等,学校因素包括学校管理制度和师生关系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我们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同辈关系、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和加强学校管理等方面。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为今后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欺凌、小学生、影响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策略研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总结、展望、研究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校园欺凌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小学生作为校园欺凌的主要受害者之一,其心理和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
校园欺凌不仅会造成受害者的身心伤害,还可能影响其学习和社交能力,甚至导致其产生抑郁和自卑等心理问题。
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心理素质及心理发展等方面;社会因素包括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因素;学校因素包括教育管理、教师教育水平等因素。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校园欺凌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来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对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因素,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和个人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干预措施,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1.2 研究目的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心理、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进而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校园欺凌案例研究(二)
校园欺凌案例研究(二)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为了深入剖析校园欺凌现象,本案例研究选取了一起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件,旨在通过详细阐述事件经过、原因分析、处理措施及启示等方面,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案例:某中学八年级学生小林,因家庭原因性格内向,成绩一般,与同学关系较为疏远。
在某次课外活动中,小林与同学小张发生争执,随后小张联合其他同学对小林进行欺凌,包括言语侮辱、肢体冲突等。
事件持续一段时间后,小林精神压力过大,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得不暂时休学。
二、事件经过1. 初次冲突:在一次课外活动中,小林与小张因小事发生争执,双方情绪激动。
小张认为小林在众人面前让自己丢了面子,心生报复之意。
2. 欺凌行为:小张联合其他同学,开始对小林进行言语侮辱、孤立排斥等行为。
起初,小林选择忍受,并未告知老师和家长。
3. 恶化升级:随着欺凌行为的持续,小张等人开始对小林进行肢体冲突,导致小林身体受伤。
此时,小林的精神压力已达到极限,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4. 休学治疗:小林家长在得知情况后,立即与学校沟通,要求处理此事。
学校高度重视,迅速展开调查,并对涉事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然而,小林的心理创伤已无法短期内恢复,不得不暂时休学。
三、原因分析1. 个人因素:小林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容易成为欺凌对象。
同时,他在面对欺凌时选择忍受,未能及时寻求帮助,导致事件恶化。
2. 家庭因素:小林家庭环境较为特殊,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3. 学校因素:学校在发现欺凌行为后,虽然及时处理,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外,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未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
4. 社会因素:社会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欺凌行为时有发生。
四、处理措施1. 学校方面:对涉事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必要时给予处分;加强校园欺凌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对校园安全管理的启示(最新版)
( 安全常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对校园安全管理的启示(最新版)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accidents.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对校园安全管理的启示(最新版)【摘要】本文阐述了校园暴力事件的涵义及案例,分析了小学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原因,探讨了暴力事件对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启示。
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教师需要灵活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缓和矛盾。
【关键词】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安全管理;启示随着经济以及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和施行,使小学教育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另一方面,不断推行的“大众化教育”,致使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进而导致各种暴力违法事件的出现。
为此,想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身上入手,探究小学校园暴力事件激增的原因,预防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长效方式。
一、校园暴力事件的涵义及案例1、校园暴力事件暴力指的是用非法的手段,恶意侵犯他人自身安全和利益的极端行为,它具有违背人性、侵犯基本人权、违背社会法制、违背基本伦理等特点,是极具社会危害的伤风败俗行为。
而校园暴力,作为暴力事件的外延,它主要发生在各大中小学校校园以及学校周围,以故意杀人和伤害他人、抢劫强奸等暴力行为,侵害在校学生和教师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校园暴力指的是由教师、同学或者校外人员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0期)
Total No .290
收稿日期:2012—01—25
作者简介:王彦丽(1987-),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辽宁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暨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研究及启示
王彦丽
(辽宁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暨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目前校园暴力多数以中小学在校生为主要群体,这些暴力案件多数来自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影响,针对这三方面要给予高度重视,采取相关有效措施,形成三位一体的防治系统,净化校园环境,为中小学学生营造一个真正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暴力;启示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103—02
近年来,有关校园暴力的事件层出不穷,我国学
者姚建龙将校园暴力概括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
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
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侵害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
学管理秩序的行为”。
校园暴力的典型结果往往表现为对受害者进行心理或身体上的伤害和压迫,这种伤害的后果对受害者的影响是极大的。
2011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
准(试行)》与《中学生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
确提出了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这表明我国现今已把学生的人身安全真正地提上了日程。
一、校园暴力现状分析
(一)校园暴力存在着极大的隐患2010年四五月间,在我国的福建、江苏、广西、广东以及山东等地发生了多起校园暴力事件,而且受害群体呈现低龄化的特点,这些案件表明了大多数中小学生对自身安全的概念不是很明确,严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当校园暴力发生时会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
调查还表明,学习成绩与自我保护意识也存在一定的
正相关,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法制观念强,多求助于外界;学习差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好而受到忽视,使得他
们与教师、
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这也是他们大多不会向外界求助的原由。
(二)校园暴力存在着极大的心理伤害一提到暴力事件,大多数人会认为是对身体进
行的各种伤害,
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则会简单地认为是在校园内部发生的身体伤害事件。
这只是对校园暴力的片面理解,
而我国近些年来愈演愈烈的是对受害者进行心理上的伤害。
多表现为当众辱骂、人
格侮辱、
背后诽谤等。
更有甚者对其进行示众游行,对受害者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难以走出这段被害阴影。
(三)校园暴力未引起各界的关注
近些年来校园暴力对心理伤害的比重较高,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是由于人们对这种潜在的伤害视而
不见或认为其危害不大,
没有真正把这种校园暴力的伤害提上关注日程,由此施暴者发现,只要自己造成的伤害不是可见的,受害者就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自己也就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处境。
同时,现阶段学术界对校园暴力事件的防范措施研究不多,特别
是对这些造成隐性心理伤害的案件,
更未得到足够的关注。
这同样是校园暴力在我国肆意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一)社会的影响
这种影响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校园暴力属于
一种消极影响。
中小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
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对社会上的事物难辨真伪,而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又是难以人为地控制和把握的。
当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达不到辨别真伪时,会盲目地对不利于生活和学习的事物进行仿效,从而导致校园暴力的产生。
(二)学校的影响
学校可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校园环境的
3
01
好坏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从现实发展来看,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教育最基本的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由于青少年的可塑性比较大,在这一时期,教师就应该起到正向的表率作用,这种影响对青少年一生的发展都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三)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受教育的摇篮。
调查表明,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少年在思想行为上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比较典型的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大多形成了蛮横、暴力、冷漠的性格,甚至相信“拳头可以解决一切”;[5]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过分的骄纵宠溺,不仅使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主病”,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唯我独尊、目空一切的想法,表现在行为上便是自私、贪婪,不惜为小利益就大打出手。
这些对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是极其不利的。
三、校园暴力的对策
(一)校园暴力的社会预防
一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政府内部领导人员对中小学校园安全认识的培训,例如进行主题讲座、会议研讨等,并同公安部门全面开展校园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监控力度,把中小学校园安全的关注真正提上日程,争取把校园暴力事件扼杀在潜伏期。
二是根据各省、市、县、地方政府自身的实际情况,联合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法制法规教育、校园安全教育,确立“校园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开通“校园安全绿色通道”,让教师与学生真正为校园安全献计献策。
(二)校园暴力的学校预防
保护学生人身安全也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此,学校应该:
一是净化校园环境,配有专业的保安执勤人员,严禁不明身份外来者以任何理由进入校园。
二是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机制。
现在很多中小学都建立了“校讯通”。
它直接成为家长与学校联系的纽带,不论是学生的课业学习还是学生的人身安全都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三是在学校课程设置上,要增设对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及心理素质培训。
正确应对和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校园暴力的家庭预防
家长应该做到:一是关心孩子。
现在很多家长都不会关心孩子,他们简单地认为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是对孩子的最大关心,他们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一般来讲,家长需要随时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和情感体验,尤其是在孩子是失败或受挫的时候。
二是家长要以身作则。
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行为方式都会影响到孩子与他人处事的方法,因此父母必须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下成长。
四、校园暴力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和素质教育,在对待校园暴力的问题上,我们要以此为前提,注重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使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矛盾时能更理智些。
(一)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矛盾问题
首先,要教育青少年在发生问题时要懂得向老师和家长求助,不要私下解决甚至进行殴打或侮辱,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令问题变得更糟糕。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正强化来激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查清事情的缘由,再作进一步的处理,学校也可以对制止和正确解决校园暴力事件的学生给予表彰,使其形成一种积极的榜样作用。
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处理矛盾问题,不使其上升到暴力的程度。
(二)防止矛盾的扩大与升级
学校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间的矛盾问题。
第一,当矛盾发生时一定要预防发生群体斗殴,这种做法波及面积广,情况严重,很可能会使问题难以收拾。
第二,防止校外人员介入,对在校学生施暴,由于校外人员成分比较复杂,这样很容易发生一些很严重的悲剧。
在现实中,经常是问题已经严重了才提交给班主任,此时处理起来会很棘手。
第三,以班级为单位,成立“校园暴力”监督小组,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成员由班级学生组成,任务是及时向老师或家长汇报相关的恶性事件,与教师和家长相比较,学生总能第一时间获得相关消息,以此防止班主任消息的滞后。
(三)及时关注受害者的身心健康
校园暴力发生之前,我们要采取措施避免;但校园暴力发生后,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不必要的埋怨与批评,而是要采取积极措施把伤害降到最低。
首先,我们要及时发现与治疗受害者的身体创伤。
其次,我们必须关注受害者的心理伤害,请心理教师及时进行开导,作为教师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爱护。
还要让施暴者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对其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让其明白理智地解决问题,对自己的今后的生活会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2]赵雨佳.中小学校园暴力的被害成因与预防[J].法制与社会,2006,(12).
[3]严琦华.关于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攀登,2005,(4).
[4]张珍珍,高琪.中小学校园暴力现象分析及其避免对策[J].素质教育,2007,(12).
[5]张美英.象牙塔里的阴影———透视国内校园暴力[J].科学中国人,2003,(2).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