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珠从哪里来

合集下载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水的循环过程;2.学生能够掌握水从哪里来,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3.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保护水资源的方法;4.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发现和思考的意识。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水的循环过程;2.掌握水从哪里来,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1.3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资料;2.班级准备复读机;3.预先准备几个水样本。

1.4 教学程序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张大海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水的注意和对水循环的探究。

–通过问题引导:“大海里的水哪里来,水会去哪里?”2.探究(15分钟)–将几个水样本放在复读机中,通过观察不同水样的差异,引发学生对水的来源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究雨的形成过程,从而了解水循环;–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水的运动轨迹,进一步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3.总结(5分钟)–汇总小组探究的结果,展示学生对水循环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究保护水资源的方法,进行总结,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引导。

二、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教学相对成功,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探究环节的时间过长,导致总结环节时间不足;2.部分学生在探究环节没有积极参与,导致成果不尽如人意;3.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有以下改进计划:1.调整探究环节的时间,尽量保证总结环节的时间;2.设置某些任务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增加学生参与度;3.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并加强对学生操作指导。

通过不断努力,相信我能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科学教育体验。

水珠从哪里来

水珠从哪里来

空杯

装自来水

装冰块
水珠的形成与冰( 有关 )(填“有关”或“ 无关”),温度( 低 )的物体容易产生水 珠。(填“高”或“ 低”)


设计制作双层玻璃杯。
• 制作要求: 1>小玻璃杯放入大玻璃杯中,小玻璃杯不要接触大玻 璃杯; 2>小玻璃杯杯口与大玻璃杯杯口对齐,杯口之间的缝 隙要密封; 动作一定要轻,不要用蛮力,注意安全; 4>节省材料,设计美观,便于观察。 5>分工合作,制作时间6分钟。 6>算出设计的“双层玻璃杯”的成本价。(杯子每个2 元,密封塑料条每根1角,泡木使用超过一半算1角, 一半以内算5分。)
课外思考:
• 1、生活中你遇见过这种现象吗?现在你们 能不能用刚才得出的结论解释我们生活中 的这些现象吗? • 2、把杯子里的冰水倒入大烧杯,杯子外壁 的水珠会一直存在吗?水可以变成水蒸气 吗?是什么原因促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 变化?
谢谢!
再见!
水珠
知识拓展:在烧杯中倒入半杯热水观察,思考“杯
子内表面的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水蒸气
遇冷凝结
水珠
冰水倒入杯中
热水倒入杯中
水蒸气
遇冷凝结
水珠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它温度低的物体就会凝结成水珠。
魔术“隐形的文字”科学原理:用盐水在锅壁写字,水分 蒸发留下白色的盐,把冰块放入锅里,锅子及周围空气温度 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盐融化变成透明 的盐水,文字消失。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水 珠 从 哪 里 来
宁远县印山小学 吴正松
水珠是冰化 成的水吗?
不是
探究实验1:观察空杯、装自来水的杯子的外 壁是否也会出现许多小水珠。

水珠从哪里来

水珠从哪里来
我知道了: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 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我知道了: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 冰有什么关系
2021年6月10日星期四11时9分14秒
课后思考
• (1)空气中有水蒸气吗? • (2)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 (3)水蒸气能变成小水珠吗? • (4)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
了变化?
这些小水珠是从 哪里来的呢?
想一想、猜一猜:
装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 ?Βιβλιοθήκη 可能是从杯 子里渗出来 的。
冰化成水后 从杯口溢出 来的
有可能是加冰的 时候,冰块碰到 了杯沿化成水流 下来了。
“不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 ” 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
2021年6月10日星期四11时9分14秒
“不可能是从杯子里溢出来的 ”
2021年6月10日星期四11时9分14秒
我们出得出的结论是: 水珠的形成与冰是有关 系的。
2021年6月10日星期四11时9分14秒
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
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
可能是空气中 的水汽被冰吸 到杯壁上了
空气遇到 冰变成水 了
应该是水 蒸气变的 吧
2021年6月10日星期四11时9分14秒
2021年6月10日星期四11时9分14秒
露珠滴翠
2021年6月10日星期四11时9分14秒
云山雾海
2021年6月10日星期四11时9分14秒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实验:取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 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 冰,静静地放在桌上。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 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冰块
2021年6月10日星期四11时9分14秒

水珠从哪里来2科学

水珠从哪里来2科学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2只250毫升烧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杯装冰块,餐巾纸。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揭题: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冰冻饮料)看这是什么,谁愿意上来摸一摸,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你有什么发现?生1:这摸起来很凉。

生2:摸起来硬硬的。

生3:外面有水。

师:这外面是一层细小的水珠。

师: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生1:我想知道里面为什么会结冰?生2:我想知道外面的水从哪儿来?……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真棒,提出了这么多值得思考、值得研究的问题。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水珠从哪里来?(板书课题。

)二、猜测:师:现在就请你们大胆猜测一下这瓶子外面的水珠从哪里来?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猜测,老师板书。

)生1:是瓶子漏了,流出来的。

生2:是冷刺激的。

生3:是里面的冰变的。

生4:是冰箱里的气体变的。

生5:是外面的空气变的。

师:我先问问大家,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生1:我见过,苹果从冰箱里拿出来,过一会就有水。

生2:冰棒从冰箱里拿出来,过一会袋子上会有水。

生3:冬天,坐公共汽车时,玻璃上会有水。

生4:冬天,在家洗澡时,墙壁上会有水。

……师:看来你们都是善于观察身边现象的孩子。

请根据你们的这些生活经验,分析这些猜测合理吗?生1:我认为第一种猜测不合理,因为如果是瓶子漏了,谁应该从一个地方漏出来,不是向这样的。

水珠从哪里来ppt课件

水珠从哪里来ppt课件

温度变化速率影响凝结速度和凝 结量。
凝结核作用及条件
凝结核是促使水蒸气凝结的微小粒子。
凝结核的大小、形状和化学成分影响 凝结效果。
凝结核可以是尘埃、盐粒、花粉等自 然物质。
云层内部结构和降水机制
云层由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 成,具有分层结构。
水蒸气在云层中凝结成水滴或 冰晶,形成云。
当水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 时,由于重力作用而降落形成 降水。
积、海温、风速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
海洋蒸发量较大。
人工增雨措施与效果
人工增雨措施
人工增雨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向云层中播撒催化剂,促进云层降水的过程。常用的人工增雨措施包括地面燃烧碘化 银、飞机播撒干冰等。
增雨效果
人工增雨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云层条件、催化剂种类和播撒方式等。在合适的条件下,人工增雨可 以有效地增加降水量,缓解旱情和改善生态环境。然而,人工增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需要科学规划和 谨慎实施。
护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02 大气中水蒸气凝结过程
水蒸气含量与分布
水蒸气在大气中广泛 存在,含量随温度、 气压变化。
不同地区、季节和时 间,水蒸气含量差异 显著。
水蒸气分布不均,一 般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温度变化对水蒸气凝结影响
降温是水蒸气凝结的主要条件。
当空气冷却时,水蒸气达到饱和 状态,开始凝结。
1 2 3
水珠来源的复杂性
由于水珠来源多种多样,不同来源的水珠在成分、 性质等方面存在差异,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实验条件和方法的限制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条件和方法的不同,可 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更加严谨的实验 设计和方法来验证结论。

水珠从哪里来-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水珠从哪里来-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水珠从哪里来-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知识目标
三年级学生能够理解水珠的来源和形成过程,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发现水珠的去向。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珠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水珠的去向。

3.能够判断小水滴的来源。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
1.老师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雨水从哪里来吗?”
2.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然后介绍本课的主题:“水珠从哪里来?”
第二步:知识讲解
1.通过PPT或板书,向学生介绍水珠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2.让学生通过观察或实验的方式,了解水珠的形成过程。

第三步:实践操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准备一个透明的杯子和一瓶水。

2.让学生将杯子放在室外的某个地方,在杯子上放一张纸巾,等待水珠的形成。

3.学生观察水珠的形成过程,并画图记录。

第四步:归纳总结
1.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让其他小组进行观察和思考。

2.通过展示结果,让学生总结出水珠的来源和去向。

第五步:扩展拓展
1.让学生观察周边环境中的小水珠,判断它们是来自于什么?
2.到教室外观察或实验,检查学生的判断是否正确。

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水珠的来源和形成过程,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了解水珠的去向和判断小水滴的来源。

本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水珠从哪里来

水珠从哪里来

思考: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装有红色的水 装有红色的冰 什么都不装
杯外壁的现象

)小水珠

)小水珠

)小水珠
这说明了什么
水珠是什么颜色 的?这说明了什 么? 哪只杯子的外壁
出现小水珠?
空气中有水蒸气吗?
水蒸气能变成水吗? 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想一想、猜一猜:
装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从
哪里来 ?
我的猜想
1. 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 2. 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 3. 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
成水流下来了;
4. 可能是杯里的冷气形成的;
5. 可能从空气中来。
我的猜想
由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1. 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 2. 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 3. 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 来了; 4. 可能是杯里的冷气形成的;
从空气中来:
可能从空气中来。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 准备3只塑料杯; 2. 分别往两只塑料杯中装入相同量的红色的 水和红色的冰,另一只什么都不加; 3. 观察塑料杯的外壁是否有水珠出现; 4. 记录好实验数据。
思考:为什么要用红色的水和红色的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要求:
1. 有序领取材料,领好材料后安静地等待实 验指令。 2. 几分钟后,静静地观察三只烧杯外壁的变 化,记录发现。 3. 实验完成后整理好实验器材还回器材架。

《小水珠从哪儿来》PPT课件

《小水珠从哪儿来》PPT课件
冷冻前:13毫升 冷冻后:14.5毫升 结论: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了
不要把密封的玻璃容器盛满水放入冰箱 冷冻室,为什么?
以防冻裂
水的三态变化
熔化
固体
凝固
液体
汽化
气体
液化
可以用冰块来制 造冷的环境
首先要准备 一个玻璃片
探究水珠的形成过程
实验名称:探究水珠的形成过程 实验材料:杯子,玻璃片,冰块 实验步骤A:1.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
2.将玻璃片盖在玻璃杯上 实验步骤B:1.玻璃杯中倒入热水
2.将玻璃片盖在玻璃杯上 实验现象: 结论:
结论
水蒸气
成小水珠
结冰实水珠从哪儿来
-.
冬天进入温暖的房 间里镜片起雾
冬天玻璃窗上有小 水珠
冰箱里取出的可乐 瓶子上有水珠
小水珠从哪里来的?
小水珠从哪里来呢
是不是水蒸 气变回来了
水蒸气是热的, 遇到了凉的玻 璃片.....
要及时把自己的假设,以及作出这些假设的依据记录下来
探究水珠的形成过程
需要有冷的 环境才行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水珠从哪里来》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中的第五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本节课,我将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一个现象:塑料杯里装满碎冰块,杯子的外壁会出现很多小水珠。

从而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塑料杯外壁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本课就是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做出尽可能多的解释(或假设),并寻求证据以检验假设。

学生通过分析、检验假设的过程,将会获得更多新的证据,从而做出新的解释……【学情分析】在本单元的第4课中,学生观察了冰块的融化过程,他们不仅发现了冰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的水,同时还发现了盛冰的玻璃杯外壁、塑料袋外壁上也有许多小水珠。

对于这些小水珠的来源,学生一开始往往会有多种解释。

而且,生活中孩子们也见过很多类似的现象。

但他们对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

这节课正好培养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设计思路】本节课我将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活动目标】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塑料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活动准备】一杯热茶、大小一样的塑料杯、冰块、清水【重点难点】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水珠从哪里来ppt12121

水珠从哪里来ppt12121

我们来交流 交流自己的发现
实验观察记录表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
加了冰的杯子外壁 (有或没有)水珠产生 没加冰的杯子外壁 (有或没有)水珠产生
加以思考,我们得出:
杯子外壁水珠的产生与加入的冰块 (有或没有)关系
实验观察记录表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
加了冰的杯子外壁 有 (有或没有)水珠产生 没加冰的杯子外壁 没有(有或没有)水珠产生Thank you veFra biblioteky much!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
水珠从哪里来
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塑料杯 冰块 餐巾纸 水
小提示:
耐心等待
仔细观察
不要用手触摸冰块
实验观察记录表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
加了冰的杯子外壁 (有或没有)水珠产生 没加冰的杯子外壁 (有或没有)水珠产生
加以思考,我们得出:
杯子外壁水珠的产生与加入的冰块 (有或没有)关系
加以思考,我们得出:
杯子外壁水珠的产生与加入的冰块 有(有或没有)关系
你知道吗?
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水蒸气能变成水吗? 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本堂课我学会了:
我会观察
我给自己评星级
我会观察、大胆猜想
我会观察、大胆猜想、敢于分析
我会观察、大胆猜想、敢于分析、 动手实验
我会观察、大胆猜想、敢于分析、 动手实验、还能认真倾听

小水珠从哪里来习题附答案

小水珠从哪里来习题附答案

小水珠从哪里来习题附答案小水珠从哪里来水是生命之源,而水珠则是水的微小形态。

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清晨的露珠到下雨时的雨滴,无不展现出水的神奇与美丽。

那么,小水珠从哪里来呢?首先,小水珠来自大自然的湖泊、河流和海洋。

地球上约70%的表面被水覆盖着,这些水体中蕴含着大量的水分子。

当太阳的热能作用于这些水体时,水分子会蒸发,形成水蒸气。

水蒸气随着空气的运动上升,当遇到较冷的空气层时,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珠,形成云朵。

其次,小水珠还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地下水分,然后通过细小的细胞间隙将水分输送到叶子上。

当水分进入叶子内部时,部分水分会通过气孔蒸发出去,形成水蒸气。

这些水蒸气会与大气中的其他气体混合,最终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植物的叶片上,形成露珠。

此外,小水珠还来自人类活动。

当我们洗脸、洗手或洗澡时,水分会溅到周围的物体上,形成小水珠。

当我们喝水或吃水果时,水分也会留在我们的嘴唇或手指上,形成小水珠。

这些小水珠虽然微小,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水珠的来源多种多样,但无论是来自自然界还是人类活动,它们都是水的一种形态。

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得以更新的重要过程,小水珠的形成和消失是水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当小水珠凝结成云朵时,它们会随着风的吹动漂浮在空中,形成云层。

当云层中的水珠足够大时,它们会聚集成雨滴,从云层中下落到地面,滋润大地。

小水珠的存在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当阳光穿过小水珠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形成彩虹。

彩虹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想象空间。

总结起来,小水珠从大自然的水体、植物的蒸腾作用以及人类的活动中产生。

它们以云朵、露珠、雨滴等形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我们带来了美丽和生命的活力。

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让小水珠继续流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清凉和活力。

附答案:1. 小水珠主要来自哪些地方?- 小水珠主要来自大自然的湖泊、河流和海洋,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和人类的活动。

水珠从哪里来ppt

水珠从哪里来ppt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凝结核作用及种类
凝结核的作用
为水蒸气凝结提供附着点, 降低凝结所需的过饱和度。
凝结核的种类
尘埃、烟雾、细菌、盐粒 等微小颗粒均可作为凝结 核。
人工凝结核
在云室或人工降雨实验中, 常向空气中撒播碘化银等 微粒作为人工凝结核。
水珠大小与分布规律
水珠大小
水珠大小取决于凝结过程中的过 饱和度、凝结核大小和数量等因
美容护肤领域利用微小液滴渗透皮肤
护肤品成分
许多护肤品采用微小液滴技术,将营养成分包裹在水珠中,更易 于皮肤吸收。
渗透效果
微小液滴能够迅速渗透到皮肤深层,为肌肤补充水分和营养。
提高护肤效果
由于水珠的均匀分布和快速渗透,护肤品的功效得到显著提高。
空气净化器中加湿功能
加湿原理
空气净化器通过超声波或蒸发技术将水转化为细小水珠,释放到空 气中增加湿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珠收集和利用技术将越来越成熟和普及。
环境保护意识提升推动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水珠利用中的体现
在水珠收集和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确保资源利用与环境 保护相协调。
未来展望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水珠利用将在未来发挥更加 重要的作用。
改善空气质量
适宜的湿度有助于减少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和过敏原,改善室内空 气质量。
保护呼吸道健康
湿润的空气能够缓解呼吸道干燥,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05 水珠对环境影响及资源利 用
云雾对气候调节作用

五年级科学下册《《小水珠从哪里来》教案 冀人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小水珠从哪里来》教案 冀人版

《小水珠从哪里来》【教材分析】本课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水珠从哪里来”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阅读等活动,指导学生建构水蒸气凝结的概念,并解释生活中的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应用与拓展“设计防雾眼镜”目的是通过阅读、设计等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水蒸气凝结的条件,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设计防雾眼镜;培养学生技术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水蒸气凝结现象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水蒸气的凝结。

自然界中的水始终都处在周而复始的循环状态中。

地球表面的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

水蒸气在上升时逐渐冷却,并以空气中的尘埃微粒为核心发生凝结现象。

正如凝固是熔解的反过程一样,液化(凝结)是汽化(蒸发)的反过程。

实验证明,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这个温度叫液化温度,液化温度与压强有关。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水和水蒸气是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并认识了水的蒸发,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归纳出什么叫做凝结。

2.能列举日常生活中水蒸气凝结的实例。

科学探究1.能从水蒸气与水之间的联系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根据生活经验对探究问题作出假设。

3.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水蒸气凝结的相关信息。

4.能用科学语言、简单图示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信息。

5.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1.能对水蒸气的凝结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防雾眼镜。

3.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水蒸气的凝结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准备】课件、烧杯、热水、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等。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小水珠从哪儿来)新课件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小水珠从哪儿来)新课件

1.在发现三种不同颗粒在颜色、形状、光泽等特性方面的不同的基础上, 然后,提出问题:“我们该如何像科学家一样对这些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 进行观察呢,下面老师带来了三块已经贴好标签的矿石,让我们想想应该 怎么样去观察他们呢?” (预测学生会说出观察颜色、硬度、光泽等)
2.归纳整理,提出科学家是如何观察矿物的颜色,引入对矿物条痕观察的 方法。 3.媒体工具介绍矿物的颜色和条痕的观察方法。 4.提问,对条痕观察的注意点。
目录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岩石的组成》是大象版最新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3 课。本课通过对花岗岩的组成成分的观察,引出了石英、长石、云 母三种矿物,进而通过对其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的观察、比 较与描述,知道了三种矿物的特性,初步学会岩石矿物的观察方法。 学生将借用前面岩石观察的方法,对花岗岩的三种组成矿物进行反 复的探究。皆在让学生对岩石从表面特征到内部组成有了更加深入 的认识。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 从学生身边的花岗岩制品导入,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生生活中的花岗 岩物品,让学生说说这些物品都有哪些用途,又是哪些特点让花岗岩适合用 来制成这件物品。引起学生进一步观察花岗岩的兴趣。
板块二、聚焦:岩石与矿物的关系 [材料准备:四张照片。] 1.上节课,我们对几种常见的岩石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岩石都是由矿物 组成的。有些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有些仅由一种矿物组成。
7.汇报交流:这三种矿物的各自特点归纳与三张矿物资料卡(云母、石英、 长石)比较,判断这三种矿物分别是哪种矿物。
板块四、研讨:实验发现 1.学生反馈交流:运用什么方法对矿物进行研究? 2.组成花岗岩的三种矿物居于什么特点? 小结: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 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花岗石就是由石英、长石、云母 组成的。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针对装有冰块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的现象做出自己的猜想并进行集体交流;2.能通过观察论证自己的猜想并与同伴进行交流;3.经历反复观察与集体论证的探究过程(科学实践),将对“水珠从哪里来”的解释集中在“杯子外壁水的形成与杯子外面的气体和温度有关”。

重点:经历观察与论证的科学实践,建构“杯子外壁水珠的形成与杯子外面的气体和温度有关”的科学概念。

难点:对证据的梳理与分析。

材料准备:冰杯每组两个;空冰杯、空杯;干净毛巾;水槽;观点牌;磁铁片;课件;小冰柜;记录纸。

教学过程:课前调查:(冰杯)杯壁上的水珠从哪里来?请将你的想法用图片结合文字的方法记下来一、集中话题,整理初始想法1.集中话题:摸摸冰杯,什么感觉?再看看你摸了杯子的手指,有什么留下来?(设计意图:发现现象,启发思考)2.交流初始想法: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展示课前调查的图片,整理观点并统计(设计意图:儿童会用自己最朴素的语言和画面展示自己的观点,通过整理能将儿童的观点进行科学地归类与集中。

)过渡:同学们对杯子外壁的水珠从哪里来作出了自己的猜想,这些猜想是不是合理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猜想吧!二、寻找证据验证猜想1.联系观点,预测现象:⑴结合自己的观点,说说你要仔细观察杯子的哪个地方。

⑵讨论:•杯口漏水杯口•杯壁渗水杯壁•杯壁(盖)透气杯壁•杯外空气杯壁设计意图:“带着自己的观点有针对性地观察”才能促使儿童将“观点”与“证据”联系起来,所以观察前的讨论能使学生后面的观察活动更有效。

2. 观察冰杯,个体论证⑴(提示)用毛巾擦干后观察。

观察时间2分钟,观察后完成记录单。

⑵完成后在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与思考,说话要有条理:刚才的猜想是什么?通过观察你坚持自己原来的猜想吗?理由是什么?(设计意图:儿童经历“个体内部论证”科学实践活动。

)3. 集体论证“杯口漏水”汇报要求:说话要有条理:我刚才的猜想是(),通过观察,我(坚持/否定)我的猜想,理由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珠从哪里来
主备人:王佳善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科学词汇:水蒸气、小水珠、融化
(二)过程与方法:
1. 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 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 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科学方法:假设、实验、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核心价值观: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于小水珠从哪里来的,经历假设——实验分析——新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教具
1.玻璃杯.碎冰;
2.多媒体课件。

学具
3只玻璃杯(大小.形状一样).清水.冰块.纸巾。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分析假设→实验验证→作出新的假设
一、情景再现:
1. 出示装碎冰的玻璃杯:
(1)看一看,摸一摸,有什么发现?
(学生应该能马上回答上来:冰冰的.外面有许多小水珠)
(2)是啊,在上节课我们就发现了这个小秘密。

2. 揭题: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板书:水珠从哪里来)
二、探究: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
1. 请猜测一下:杯子外壁的小水珠可能来自哪里。

(板书:猜测)
鼓励学生作出尽可能多的猜测,如:
(1)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
(2)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漫出来的;
(3)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猜测一一罗列在幻灯片上)
2. 让我们用生活经验来分析一下这些解释是否合理。

(1)师生共同分析这些假设的合理性,把公认不合理的从幻灯片上去除。

(2)通过分析.讨论,还得让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三、探究: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1.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讨论.分析,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
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那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2. 你能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吗?(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巡视)
3.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师生一起点评,可行的都给予肯定。

4. 选择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1)(多媒体)明确实验要求:
a. 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分别装水.碎冰.空气。

b. 静静地放在桌上。

c. 先观察记录三只杯子外壁情况,隔几分钟后再观察记录。

d. 可以借用纸巾观察外壁水珠情况。

(2)学生分组实验。

5.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汇报)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师生共同分析)
引导得出:水珠的形成与冰是有关系的。

(板书:与冰有关)
四、重新假设:小水珠从哪里来?
1. 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冰到底有什么关系?它又是怎么来的呢?请你说说自己的新猜测。

(学生作出新的假设)
2. 预设:可能有学生会提到空气中来的,你可以追问:
(1)空气中的什么变来的?(生:水蒸气)
(2)空气中有水蒸气吗?
(3)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4)水蒸气能变成小水珠吗?
(5)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这些问题的探讨只是为下节课做铺垫,所以不需要在这节课给出正确答案。

3. 同学们的想法真不少!课后请查找一些资料,看能不能证实自己的猜测。

板书设计水珠从哪里来
猜测→对比实验→新猜测
(与冰有关)
课外活动
查阅有关水珠是不是由水蒸气变成的相关资料
生成预见 1. 水珠从哪里来的初始猜测,学生可能会作出一些不符合逻辑的解释,教师尽可能引导他们不胡乱的瞎猜。

2. 最后一个环节:重新假设“水珠从哪里来”时,有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是水蒸气凝结而来,这时教师可选择不予以肯定或者否定。

课堂评估 1.“水珠从哪里来的?”学生能否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并进行分析.判断。

2.能否设计实验验证“水珠的形成与冰是否有关”。

3.通过新证据,学生能否作出更合理的假设。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