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3-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附答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附答案

青州三中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028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像山那样思考》新授王丽凤王丽凤2009、11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平衡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生存环境的意义,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理解重点语句的涵义。

(3)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生态平衡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生存环境的意义。

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最近30年,在美国,有一本书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这就是“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的《沙乡年鉴》。

1887年利奥波德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受喜欢打猎的父亲的影响,童年时就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兴趣。

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足感”。

利奥波德把他在沙乡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一书。

此书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这位“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他对人类发出过这样的警告:“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2、背景介绍:工业革命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

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概念。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3)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2)培养同理心,理解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的感受。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 内容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解释关键概念。

4.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案例,分析其意义和启示。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

三、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像山那样思考》原文。

2. 多媒体课件:教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文章、研究报告等。

4. 讨论工具: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的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分析和评价文章观点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团队协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时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解释关键概念。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附答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附答案

象山那样思考主备人:张二玲【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4、通过讨论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的过程,教会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3. 通过讨论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的过程,教会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的方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方法】1.导读法 2.讨论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狼嗥的含义,初步感知课文一、导入课文:《像山那样思考》二、作者简介“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伦理学家。

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五百多篇文章。

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

本书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的思考和体悟。

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初步感知文本、研习文本(一)测读课文嗥叫()驯服()蔑视( ) 迸发( ) 湍急( ) 艾蒿( ) 疲惫( ) 饿殍( ) 蜿蜒( )毛骨悚然( )(三)思考问题:1、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2、听到这野狼的嚎叫,你会有怎样的反应3、这一声狼嗥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有何深意4、面对这声嚎叫,其他的事物有什么反应8、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9四、作业1、课后练习一(书上)2、写出五个与狼有关的成语并解释。

3、完成“学案”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体味语言。

一、研习文本,思考讨论,深入感悟1、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我”对狼是什么态度1、阅读4、5、6段,找出作者对狼的最初看法是怎样的为什么请结合关键句来回答。

原因(文中关键句):2、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原因是什么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如果具体点,是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3、至此,作者对狼观点发生了变化4、提问思考: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三、作者对狼的看法不断在更新,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所作者提出要怎样去思考呢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味文中表达出来的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2、理解文中富含哲理的语言句。

【课前预习】一、认真阅读导学练P82“背景资料”及“文体文化常识”,了解作者的环保理念。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84):-----(国籍)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新保护运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被成为--------------。

1935年,他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13年的--------------的探索。

并且将他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了----------- 一书。

被称为--------------。

二、独立完成“语言积累”。

“变幻”意为不规则的改变,即变换的方式或内容很不固定,如:风云变幻、变幻莫测。

“变换”意为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其过程或结果一般是具体的,甚至是可以看见的,如:变换位置,变换手法。

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

断是没断,像只有一根细线联系着。

比喻声音等细微,但未中断。

比喻形势极其危急。

也比喻技艺、学说等继承者稀少,但未失传。

【课堂研讨】一、通读全文并思考1、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要像山那样思考什么?2、为什么只有山才能客观地听取狼的嗥叫呢?(山是怎么思考的,山对狼的秘密看法是什么?)3、说说“像山那样思考”的涵义。

二、重要句子的含义1、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恐惧的生活不一定是不好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这是人的思考方式。

2、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明确:荒野---未被人类涉足的地方,是原生态的。

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都是在大自然的原则下生长的,存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保持一种生态的平衡。

这句话就给我们警示与借鉴意义,告戒我们要维持生态的平衡。

[精品]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附答案.doc

[精品]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附答案.doc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 设计地球面临荒喔叫( ) 迸发( )蜿蜒()驯服( ) 挑战( )湍急()了解生态平衡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生存环境的意义。

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最近30年,在美国,有一本书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 及其伦理观,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这就是“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 (1887—1948)的《沙乡年鉴》。

1887年利奥波德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受喜欢打猎的父亲的 影响,童年时就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兴趣。

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 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13年的恢复生 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 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 足感”。

利奥波德把他在沙乡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一书。

此书记 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 100万册。

《像山那样思考》就 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这位“美国环境 伦理的播种者”,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 宗旨的基础。

他对人类发出过这样的警告:“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2、背景介绍:'工业革矗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

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 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

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 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 原化的危险。

二、自主学习1、给划线字注音教学课题 《像山那样思考》 学习目标 青州三中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号:028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把关教师 使用教师 使用时间、班级 王丽凤 王丽凤 2009、 11 (1) 了解生态平衡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生存环境的意义,培养学 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作者和文章的背景。

通过问题或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教学活动:1. 开场白:向学生介绍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2. 提问:询问学生对于“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主题的理解和想法。

3. 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的质量。

第二章:理解概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提出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解释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学活动:1. 讲解:向学生解释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2. 阅读理解练习: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以检验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评估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练习答案,评估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深入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探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据和论证方式。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教学活动:1. 分析: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据和论证方式,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辩论。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和提出的观点,评估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章:应用与实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将文章中的观点应用到实际情况中。

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章中的观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鼓励学生提出实际操作的方案并进行讨论。

教学活动:1. 思考应用: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文章中的观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中。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提出实际操作的方案并进行分享。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和提出的实际操作方案,评估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2.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

《像山那样思考》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

2、了解作者。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新课导入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其它书难以望其项背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

这本页数不多,文辞也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奥尔多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的精髓。

书中的文章,通过他本人和土地之间关系的描述,在那些从未到过威斯康星的沙乡、不熟悉书中所描写的地方的读者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乐于接受他的新思想的读者。

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这位“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他对人类发出过这样的警告:“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2、背景介绍:工业革命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

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

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三、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识记字形字音嗥.叫()驯.服( ) 蔑.视()迸.发()湍.急()艾蒿.()疲惫.( ) 饿殍.()蜿.蜒()毛骨悚.然()2、解释下列词语饿殍蠕动毛骨悚然无动于衷入不敷出(二)、整体感知课文(1)、整体感知课文,清课文脉络(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3)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意识。

(3)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简介:《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篇关于自然、生命和思考的散文。

文章通过描述山的威严和神秘,引发读者对自然界的思考,进而思考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自然景观,引发对自然的思考。

(2)提问学生对山的印象和感受,引起对课文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写作技巧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分享等,评价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3. 写作技巧分析:通过学生讨论和分享的写作技巧分析,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自然和思考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2. 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自然思考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附答案.doc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附答案.doc

象山那样思考主备人:张二玲【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4、通过讨论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的过程,教会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3.通过讨论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的过程,教会学牛•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的方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方法】1.导读法2.讨论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狼嗥的含义,初步感知课文一、导入课文:《像山那样思考》揣(chu3i)测:猜测,推测。

辨:饿殍(piao):饿死的人。

俘(fii)虏(IQ) o艾(di)蒿(hdo)(二)字词检测坚叫( )11服()蔑视( 迸发( ) 湍急( )疲惫( ) 饿殍( ) 蜿蜒( 毛骨悚然( )(三)思考问题:1、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2、听到这野狼的嚎叫,你会有怎样的反应?3、这一声狼嗥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有何深意?二、作者简介“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伦理学家。

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五百多篇文章。

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

本书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的思考和体悟。

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寫《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4、面对这声嚎叫,其他的事物有什么反应?三、初步感知文本、研习文本(-)测读课文8、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9四、作业1、课后练习一(书上)2、写出五个与狼有关的成语并解释。

3、完成“学案”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体味语言。

研习文本,思考讨论,深入感悟1、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范文(通用3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范文(通用3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范文(通用3篇)【篇1】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学生能理解本板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能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3、学生能理解和把握本板快散文写作的特征,能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作简要的分析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后两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式:文本研习五、教学过程:《像山那样思考》(一)导入:江南冬景的多副画面和诺日朗不同的风格景象是自然带给人类的美好,慰藉,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在自然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时,我们怎样回报自然呢?2、第一节,从狼嗥写起,特写,怎样理解“不驯服”,“对抗性的悲哀”,“对一切苦难的蔑视”?明确:心灵的震撼,面临灭种的嗥叫,狼与人的行为的对抗,更是作者对于狼群消失的一种思考,一种理解,包含了作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忧患意识。

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3、第三节,“山对狼有秘密的看法”怎么理解?明确:对山来说,狼正是山的守护者,只有山知道,保持山的自然生态平衡,必须有狼,狼嗥是保持生态平衡的象征。

4、第四到第六节,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狼越少,鹿越多,猎人的天堂→人类猎杀狼群是对自然、人类的灾难。

5、第七到第九节,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明确:狼群减少,鹿群增多而造成草原和高山植被无可挽回的变化。

“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未来”怎样理解?水土流失意味着人类未来的消失。

6、第十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怎么理解?明确:付出生态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世界的启示在荒野”,现代的生存现状正为未来的灭绝危机埋下潘多拉的盒子。

《寂寞》(一)导入:总体介绍《瓦尔登湖》《寂寞》,梭罗。

(ppt)(二)1、第一节,作者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

语文《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编写时间:学案编号:审核人:【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2)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把握作者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学习重难点】1、理解由狼嗥引出大哲理思考。

2、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3、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方法】1、精读课文。

2、利用网络搜集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3、师生讨论【知识链接】作者简介1、1887年,利奥波德出生在美国衣阿华州伯灵顿市的一个德裔移民之家。

父亲为一课桌商人,祖父是园艺设计师。

1906年,他成为耶鲁大学林业专业的研究生。

毕业后,他作为联邦林业局的职员被派往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当了一名林业官。

1912年,利奥波德升迁为新墨西哥北部的卡森国家森林的监察官。

1915年他被派往西南部工作,在西南部工作期间,利奥波德还注意到了西南部的土壤侵蚀问题。

2、奥尔多·利奥波德以一生的心血写下了一部关于土地的著作《沙乡年鉴》(又译为《沙乡的沉思》。

在这部著作里,利奥波德以其对大自然细心敏锐的观察,用艺术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荒弃的农场上,一年12个月的不同景像。

他深刻提出了一系列土地环境的保护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利奥波德提出了他的“土地道德”观点。

《沙乡年鉴》出版于1949年,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也还十分陌生,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影响。

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逐渐发现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

《沙乡年鉴》是奥尔多·利奥波德对于自然、土地和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与命运的观察与思考的结晶。

他倡导一种开放的“土地道德”,呼吁人们以谦恭和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

他试图寻求一种能够树立人们对土地的责任感的方式,同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到政府对待土地和野生动物的态度和管理方式。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把握文章主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狼的嗥叫”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体会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了解生物知识;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学习重点:1、能够整体
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2、能够体
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思考学习难点:能够理解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思考学法指导: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自主、探究,师生合作,突破难点。

学习过程:一.自主
学习,合作探究 1.利奥波德(1887-1948):____国著名的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____。

其作品《沙乡年鉴》被称为:________。

2.注音嗥叫()驯服()蔑视() 迸发()湍急()艾蒿() 疲惫() 蜿蜒() 饿殍()毛骨悚然()二.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 1、狼嚎叫的意义? 2、当狼消失时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3、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三.知识回放梳理结构
四.巩固训练,达标验收注音嗥叫()驯服()
蔑视() 迸发()蜿蜒() 饿殍()毛骨悚然()五.反思质疑资料链接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日本]谷川俊太郎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人还在继续铺路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大街变得更加热闹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人还在建造公园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3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3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3《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3像山那样思考【本课课型】专题四板块三湖山沉思《像山那样思考》新授课。

【课标解读】本文是美国作家奥多尔·利奥波德写的现代文,在高考考点中属于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中的信息的筛选既是高考重要考点,也是高考难点。

【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内涵深刻的句子。

2.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重点、难点】解读内涵深刻的句子。

【易错点、易混点】准确客观地理解狼的叫声。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字词注音:嗥叫()驯服( ) 蔑视( ) 迸发( ) 湍急( ) 艾蒿( ) 疲惫( ) 饿殍( ) 蜿蜒( ) 毛骨悚然( ) 二、课堂导入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6.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五、小结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小试牛刀】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嗥(háo)叫驯(xùn)服悚(sǒng)然B、嬉戏(xī xì)蠕(rú)动跋涉(bá shè)C、饿殍(fú)艾蒿(ài hāo)陡峭(dǒu qiào)D、厮鸣(sī míng)蜿蜒(wān yán)迸(bèng)发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

B、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含答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含答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学习目标1. 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的“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观点和含义。

2. 体会文中细腻的、个性化的场景描写,体验作者的情感。

3. 仔细品味文章,评点理解课文哲理性语段。

4. 能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资料链接1 作者简介(《随堂1+2》P102 作者简介)2 写作背景(《随堂1+2》P103 写作背景)阅读导航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嗥(háo)叫拾遗(yí) 毛骨悚(song)然不堪(kān) 湍(tuān)急揣(chuai)测饿殍(piao) 俘(fú) 艾(ài)蒿(hā)二、文本阅读1、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2、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

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3、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4、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第六小节,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附答案.doc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附答案.doc

国际中学高•语文导学案使用时间2011年11月27日班级: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象山那样思考国际部高一语文组驯服() 蔑视() 挑战() 湍急()饿殍() 蒿艾() 蠕动() 无动于衷()囹嬉戏() 疲惫() 扳机() 毛骨悚然()2、理顺文章思路三、合作探究(一)阅读第1-3节思考(1)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请大家找出狼嗥中所包含的情感的词语。

思考: 这嗥叫中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2)第一段先从狼的嗥叫写起,有什么作用?(3)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4)问:作者是怎样概括不同的生物对狼嗥的反应的?(5)第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二)读4~7自然段思考:(1)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4-7段各段的段意。

(2)第4段开头的“这一点认识”指什么?作者是如何得到这一认识的?(即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3)第6段结尾的“这种观点”指什么观点?(4)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三)读8-10自然段思考:(1)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

他想到了什么?(2)思考:由此可见,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它想告诉我们什么?)(3)课文结尾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说说你的理解。

四、当堂检测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荡漾(yang)皱巴(zhou)艾茴(hao)B.璋发(beng)饿殍(piao)补偿(chdng)C.无头(zhao)煽动(nuo)瞥然(song)D.辱叫(hdo)闪爆(shud)湍急(chuai)2.依次填入下文空缺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苏教版-语文-高一 苏教版必修1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3

苏教版-语文-高一 苏教版必修1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3

像山那样思考1.下列有关词语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煮茗(míng) 蛰(zhé)居深邃(suì) 煊(xuān)赫一时B.丰腴(yú) 赭(zhě)色甘霖(lín) 晕(yùn)头转向C.海滨(bīn) 间(jiàn)或戏弄(lòng) 一曝(pù)十寒D.无聊(Iiáo) 篱(lí)落润(rùn)泽窗临远阜(bù)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煮茗铭刻曝背谈天元霄节B.含蓄迁徙震天撼地气势磅礴C.蒸气脂粉直接了当千姿百态D.颤栗驯服莫名其妙迁徒3.给下面句子的空白处选填一组准确的词语 ( ) 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_________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冷的日子,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七八天的样子。

A.一定大约肯定只有B.恐怕大约将总不过C.也许肯定会就D.肯定也许就只有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C.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D.因为这当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B.这次巴勒斯坦人士遭暗杀的事件,使得中东和平的前景再一次成为海市蜃楼....。

C.美元近期在外汇市场的疲软走势,使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D.欧洲一些国家从自身利益考虑,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6、怎样理解题目“像山那样思考”?思考什么?谁要像山那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7、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么样?结合课文作具体分析。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制作:商桂松学习目标:、培养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解读文本地能力.、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地意识,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学习本文作者通过诗化地语言来表达人与自然地生态伦理地思考地特点.学习方法:抓关键词句阅读、研习、讨论教学课时:一课时预习要求:、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地浓厚兴趣,在他近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地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地名为沙乡地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年地恢复生态平衡地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地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地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地一则随笔.2、时代背景世纪之前,人们一直把自然当作无条件供人驱使、利用地资源,不懂保护它.这种观念造成人对自然地巨大地破坏,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1 / 3切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漠化地危险.3、完成《三维金卷》第一、二题,同桌互查.、质疑:针对文本提一个问题(提示:可针对题目、句子含义、文本结构或作者情感提问)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归纳并出示学生预习所提出地问题二、分析文本1、浏览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将题目地主语和宾语补充完整.像山那样思考2、抓关键句,研习文本内涵①狼地嗥叫中隐藏地内涵②人这个世界地启示在荒野③太多地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地危险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本主旨我们人类对大自然做了什么呢?我们得到了什么?三、再读文本,体会作者情感一声深沉地、骄傲地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地夜色里.这声狼嗥是地悲叹;2 / 3是地反抗;是地警告;是地呼唤;它已被群山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这声狼嗥也是作者地大声疾呼!补充资料在世纪初,在美国西部落基山脉地凯巴伯森林中约有头野鹿,而与之相伴地却是一群群凶残地狼,威胁着鹿地生存.为了这些鹿地安宁,年,美国总统决定开展一场除狼行动,到年累计枪杀了多只恶狼.狼在凯巴伯林区不见踪影了.于是鹿在那里开始无忧无患“无计划”地生育了,不久鹿增长到万余头.兴旺地鹿群啃食一切可食地植物,吃光野草,毁坏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地其他动物锐减,为此也使鹿群陷于饥饿和疾病地困境.到年,凯巴伯森林中鹿下降到头,且病弱者居多,兴旺一时地鹿家族急剧走向衰败. 出现这种事与愿违地局面,其因是狼被人消灭了.狼一方面捕食掉一些鹿,使鹿总数得到控制,不致于繁殖到使植被退化地程度;另方面,狼捕食地鹿多为老弱病残者,有助于鹿种优胜劣汰,利于鹿群传宗接代;再方面,鹿在狼地追逐下,经常处于逃跑地运动状态,促进了鹿地健壮发育.由于狼消失了,鹿没有天敌,“懒汉”体弱,鹿群退化. 美国政府为挽救灭狼带来地恶果,于上世纪年代制定了“引狼入室”计划.而这项计划却遭到一些人地反对未及时实施.随着人们环境意识地提高,“引狼入室”计划终于在年得以实施.时年从加拿大运来首批野狼放生到落基山中,森林中又焕发勃勃生机.3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3
像山那样思考
【本课课型】
专题四板块三湖山沉思《像山那样思考》新授课。

【课标解读】
本文是美国作家奥多尔·利奥波德写的现代文,在高考考点中属于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中的信息的筛选既是高考重要考点,也是高考难点。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内涵深刻的句子。

2.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重点、难点】
解读内涵深刻的句子。

【易错点、易混点】
准确客观地理解狼的叫声。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字词注音:
嗥叫()驯服( ) 蔑视( ) 迸发( ) 湍急( ) 艾蒿( ) 疲惫( ) 饿殍( ) 蜿蜒( ) 毛骨悚然( ) 二、课堂导入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
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

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

面对大自然,郁达夫、赵丽宏们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苏轼、柳宗元们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1)段:
第(2-3)段:
第(4-9)段:
第(10)段:
四、文本研习
1.文章开篇就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体会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3.“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怎么样的?
4.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5.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
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
6.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五、小结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小试牛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嗥(háo)叫驯(xùn)服悚(sǒng)然B、嬉戏(xī xì)蠕(rú)动跋涉(bá shè)C、饿殍(fú)艾蒿(ài hāo)陡峭(dǒu qiào)
D、厮鸣(sī míng)蜿蜒(wān yán)迸(bèng)发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

B、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C、当我们的来复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D、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只有这座山,从而能够客观地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B、但是,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者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C、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D、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

4.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

⑴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⑵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

⑶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