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地球表面形态 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案湘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临城中学李丽【课题】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习目标】⑴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⑵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⑶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①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②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因此教科书对这一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教学的重点安排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形成的影响上,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教科书介绍了两种基本的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并着重说明了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对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科书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来达到教学目标。

但只通过观察图片远远不够,故需教师的点拨来突破难点。

关于断层,教科书在简单介绍其成因后,展示了示意图和景观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貌的影响及断层带的地貌表现,然后再介绍两条断层之间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但只是大致了,有一定的基础,但缺乏对知识系统的掌握。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

上述我们知道判断背斜和向斜不能单纯的从山地和谷地来判断,要准确判断背斜和向斜必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举例说明)(图中①~⑥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 图七3.实践意义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

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

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理论联系实际: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A B C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C 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形成: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沿着地裂缝上升喷发,就形成了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物质(火山灰、熔岩、火山弹等),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就成为火山。

当地壳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或火山喷发时,往往会产生地震,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对地表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影响,往往会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除了来自地球的内部以外,尚有另一种力,它来自地球的外部,即外力作用,它对地表形态进行雕刻,使地表更加多姿多彩,外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外力作用【讲述】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如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侵蚀作用为主:图八(图中1~4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横断山区——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青藏高原——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黄土高原——内力抬升、流水切割——千沟万壑沉积作用为主:大河中下游地区——基底下沉、泥沙沉积——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干旱地区——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风速减小、沙粒沉积—沙丘【点评】内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共同作用。

高中地理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作业及材料。

学生:搜集当地地貌资料以及岩层的弯曲变化情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播放录像〔丰富的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平坦的太湖平原、富饶的四川盆地、美丽的江南茶园〕。

请同学们讨论并总结:地表形态有何特点?生地表有千姿百态的地形,主要地形有高原、盆地、丘陵、山地等。

师很好。

地表形态真是丰富多彩。

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本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地表形态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媒体显示: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风力侵蚀形成雅丹生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师地表形态为什么是不断变化的?板书: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并完成表格。

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生阅读教材并合作填表。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填写,每人自选一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填写〕师同学们填得很好。

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中地理_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_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_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_湘教版必修1

2.2 地球表面形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4.学会以流水和风为例,说明外力作用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5.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二、教学重点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2.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3.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

三、教学难点1.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

四、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五、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中新社青川(2008年)十一月十二日电:今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第一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据青川县旅游局负责人介绍,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面积近五十平方公里,含五乡一镇。

红光乡东河口村、石坝乡青龙村、马公乡窝前村、和苏河乡三凤村等四大地球应力爆发形成崩塌现场,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

高中地理湘教版一教案-2.2地球表面形态(1)

高中地理湘教版一教案-2.2地球表面形态(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教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导入新课播放冰河世纪预告片。

我们现今的地表形态是不是真的由视频中的史前松鼠导致的呢?那么我们现在的地表形态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3分钟)认真观看视频通过搞笑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所要学习的问题。

同时提升学生注意力。

学环节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过渡】课本第36页第一部分给出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让我们来看一下,营造地表形态的两种力量分别是什么。

播放第2、3张幻灯片教师找同学展示其补充的表格。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36页“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完成学案上的任务1,补全表格。

1.通过阅读教材资料,了解内、外力的区别与联系。

找同学展示其补充的表格。

用双手演示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并强调海岭和海沟的形成。

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任务4.任务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过来:(1)喜马拉雅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2)红海: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3)安第斯山脉(南美洲西岸):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4)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和欧洲板块碰撞环节(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过渡】除了板块运动影响地表形态以外,还有另外一种比较重要的内力作用影响地表形态,那就是地质构造,我们先了解一下地质构造的概念。

播放第10张幻灯片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我们先来学习褶皱(1)褶皱播放第11张幻灯片“褶皱山”,演示褶皱形成根据教师演示和讲解,完成学案任务53.结合图片实例及示意图分析褶皱和断层的成因,认识并能够判读褶皱和断层的基本形态,理解褶皱和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其实践意义。

的过程,指出背斜向斜的形态教师提问:为什么背斜易成谷,向斜易成山?环节【过渡】以上是关于褶皱的内容,接下来我们还要研究另外一种地址构造,断层(2)断层:岩层受力发生断裂并产生位移,长形成裂谷过断块山。

高中地理2.2.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2.2.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 1 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1.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结合实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识别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 •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一是① ______________ ■乍用,二是②__________ ■乍用。

2.内力作用(1)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③__________________ 。

(2) 表现形式:④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

3 .外力作用(1)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⑦ _________________ 。

(2) 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破坏、⑧ ________________ 口⑨_________ 作用。

二、内力乍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⑩ 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______________ 带分割成? ____ 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 ______________ 状态。

板块运动是? ______ 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2) 六大板块名称:? _____________ 板块、? __________ 板块、? _____ 板块、? _________板块、?_______ 板块、?__________ 板块,除C21 ________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 板块运动结果:O22 _____ 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高峻的O 23 ______________ 和巨大的(24 _______ ,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O 25 ___________ 板块与C26 _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O 27 _________ ,以及与之相伴的O28 _________ 或2 _________,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孤,在陆地板块内部2 30 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2 31 ,如东非裂谷带就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

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1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 分析地表形态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 识记六大板块的名称及相对位置,学会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说出地质构造的类型,并可以正确判读背斜和向斜,地垒和地堑。

情景创设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千姿百态的地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美丽三峡、云南路南石林、泰山观日出、华山奇峰、庐山雾松……,这些大自然的神奇,是怎么形成的呢?学习任务[1] 请说出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力量是什么?并说出他们的表现有哪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什么?[2] 查阅相关资料,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及其提出者。

[3] 读图2-10“六大板块示意分布”,找出并背会六大板块的名称。

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巴西、南非以上国家分别位于哪个板块上?位于赤道上的有几个板块,分别是什么?位于南回归线上的有几个板块,分别是什么?位于北回归线上的有几个板块,分别是什么?[4] 在图2-10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板块是在运动中的,板块之间有哪两种作用,会形成哪些地表形态?板块边缘活动比较剧烈,板块内部活动也如此剧烈还是相对稳定呢?[5]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向什么方向移动?[6] 阅读38页第一段话,进行自我总结,并对举例进行记忆。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举例 形成边界的类型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生长边界 板块相撞(相向移动)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巨大的山脉 阿尔皮斯山、喜马拉雅山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海沟、山脉和岛弧 太平洋西部的岛弧、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等消亡边界 [7] 看图2-13“东非裂谷带示意”并结合图2-10。

说出红海位于哪个板块还是位于板块的边界处?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还是消亡边界?红海将会扩大还是缩小?说出原因。

[8]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哪些?总结列出其关系并举例。

地质构造 [9] 褶皱是如何形成的?一般而言,褶皱存在于哪种岩石中?基本形态有哪些?并画出简单形态,归纳区分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2.2 地球表面形态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案(湘教版必修1)

2.2 地球表面形态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案(湘教版必修1)

2.2 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2.2 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2.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搬运、③________和固结成岩等。

(2)主要动力来源:流水、风力、冰川、波浪等。

(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④________。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侵蚀作用:⑤____________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⑥____________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⑦____________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2)沉积作用:a.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____________和⑨____________;b.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⑩________,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有利影响:修建梯田,⑪____________等。

2.不利影响:毁林开荒,⑫____________等。

探究点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探究材料】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一致,占地面积1 53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52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有河流地貌景观、沉积构造及古海陆交互线遗迹。

河流地貌景观主要有河成高地、边滩、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沉积层序剖面等;沉积构造主要有流水作用形成的波痕、流痕、水位痕,冲刷作用形成的冲坑、冲槽,风化作用形成的风成构造,生物作用形成的虫迹泥球,以及其他作用形成的干裂、喷出等构造;区内分布着两条重要的古海陆交互线(贝壳堤),一条形成于5 000~6 000年以前,一条形成于1855年以前。

湘教版必修1 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 学案

湘教版必修1 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  学案

地球表面形态【学习目标】1.记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

2.理解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能够用正确的理论(外力作用)解释部分地貌的形成过程。

3.认识一些典型地貌的特征。

4.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外力因素。

【学习重难点】理解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能够用正确的理论(外力作用)解释部分地貌的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列出该节提纲)二、思考问题(根据阅读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1.列举流水地貌的地貌类型,简要解释原因。

2.列举风力地貌的地貌类型,简要解释原因。

3.试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并解释成因。

4.把自己见过的一种地貌类型描述一下(可以画素描图,也可以展示图片)5.例举两个人类改造的地貌的例子。

三、自我检测1.读下图所示三种地貌,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图中①是;②是③是。

(2)B图地貌是地貌,它是由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地区。

(3)C图地貌为地貌,其原因是岩石,受到含有的水的作用而形成,图中①是;②是;③是。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C图地貌为地貌,该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高原,该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成因主要是。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地区,其成因是。

(2)图中乙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的盛行风是。

(3)图中A、B、C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

(4)根据图示,该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5)如果B岩层为石灰岩,则当地地质勘探部门睚勘探优良建筑材料时,应把作为重点勘探内容。

湘教版必修1 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教案

湘教版必修1 地理:2.2 地球表面形态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详案设计一、课程题目: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第41页——42页)使用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二、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运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差异。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拨;学生对实验操作、视频、动画等直接感知有兴趣,在教学中值得注意。

四、设计理念:①发挥实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亲自动手,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②依据大纲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学生能说出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②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态;③学生能区别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差异、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不同形态以及在分布上的差异。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团队协作的意识,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②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七、课程类型:综合课八、教学方法:1、教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投影教学法、实验操作法2、学法:实验操作法九、教学用具:投影仪(或写有导学内容的纸张)、细沙、水瓶、水槽等。

高中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学案(1)(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学案(1)(湘教版必修1)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②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③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④通过对山地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地貌的学习中。

过程与方法:①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方法认识褶皱、断层和火山。

②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探讨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③案例探究: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情态目标:通过分析各种山地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新课标重难点】重点:一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以及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面的影响。

难点:背斜和向斜的判断【课前预习】【方法点拨】比较法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主要有褶皱、断层两种。

理论联系实际褶皱山:背斜与向斜构成褶皱山地,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岭,向斜成谷,但有时也会出现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因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核心的上部,中间为石油,地下水在底部,);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采石场则选择背斜顶部。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水库坝址选择点;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石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部分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走了。

断层:由于张裂或挤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

断层上升的一侧岩块,形成高地或断块山地,下降的一侧,形成低地或谷地;断层面一般形成陡崖;在断层线附近,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以及湖泊;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可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处岩层不稳定,大型工程建设宜避开断层,如交通线路、水库选址时,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湘教版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学案

湘教版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学案

2.2地球表面形态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学习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2、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法指导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分割成大板块。

它们是、、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2、断层1、外力作用: 、侵蚀、 、沉积 、 。

2、外力:流水、、 、等。

3、主要地貌①流水侵蚀地貌: ②流水堆积地貌:③风力侵蚀地貌:④风力沉积地貌:课后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下图是“我国西南某地地形和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看出这里的岩层明显呈层状分布,它们最可能属于( ) A .岩浆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喷出岩 2.有关该地河谷地形的成因,正确的说法是( ) A .背斜顶部受张力,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B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C .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D .岩层断裂上升,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4.甲处构造的形成及其上部缺失的地质过程是()①水平挤压②水平拉伸③地壳上升④地壳下降⑤外力侵蚀⑥外力沉积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③④⑤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读图,回答5~6题。

5.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①~④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A.①B.②C.③D.④6.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A.①B.②C.③D.④7.(2009·北京文综)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岛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中()A.乙处为河流冲积扇B.丙处侵蚀比对岸强C.丁处矿床为天然气D.戊处位于背斜谷内二、综合题1.(2011·连云港期中调研)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湘教版必修一 2.2地球表面形态 教案设计

湘教版必修一 2.2地球表面形态 教案设计

课题:2.1地球表面形态课型:新授教育目标:本节课学习内力作用与地标形态教学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掌握褶皱,断层的表现形式和变化。

3、理解背、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和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解释宏观地形教学难点:从内、外力分析“背斜”“向斜山”形成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活动探究,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室课前导习:展示我国各区域的山脉、峡谷等地形单元,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六大板块区分记忆(2)板块学说基本理论(3)板块运动与地分组活动:读六大板块分布图、分析: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分别形成哪些地貌学生讨论并作答:老师补充讲解:裂谷生长边界——板块张裂﹛海洋海岭消亡边界——板块碰撞{陆-陆:高大山脉陆-海——海沟、岛弧、海洋山脉板块示意图:略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师提问:(1)什么是皱褶?背斜、向斜?(2)如何判断背斜与向斜?学生自主作答教师纠错:图略背斜:岩石向上弯曲隆起。

向斜:岩石向下弯曲凹陷变形。

教师提问:什么是地形位置?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学生活动:依据课本P39活动示意图,分组讨论并作答。

图略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最终形成谷底。

向斜底部受挤压力,不易被侵蚀,而两侧被侵蚀,最终成为山。

教师提问:何为断层?P39页定义概念地垒{断层{ 举例地堑{概念举例3、地质构造与生活运用:背斜:储气,挖隧道。

向斜:储水。

断层:地下水易出露但水库,房基、隧道等应避开断层。

课堂练习:见多媒体软件、板书设计:挤压碰撞---板块运动——{ 张裂-----内力作用{ 地质构造——{褶皱------ }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断层---课堂作业:1.完成固学案2.22.预习下节内容。

3.背诵相应知识点。

课题:2.2地球表面形态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2.2 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识别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一是①________作用,二是②________作用。

2.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③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和⑥________等。

3.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⑦__________。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破坏、⑧________和⑨________等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⑩____________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⑪________带分割成⑫____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⑬________状态。

板块运动是⑭____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2)六大板块名称:⑮____________板块、⑯__________板块、⑰____________板块、⑱__________板块、⑲________板块、⑳____________板块,除○21___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板块运动结果:○22______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高峻的○23________和巨大的○24________,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25________板块与○26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27________,以及与之相伴的○28________或○29________,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孤,在陆地板块内部○30________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31________,如东非裂谷带就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概念:由○32____________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褶皱:强烈○33________和○34____________,可以使○35__________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它有○36________和○37________两种基本形态。

b.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38________,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39________,称为断层。

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40________,常发育成○41________,如华山西峰;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42____________,常有典型的○43________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1)火山喷发是指○44________喷出地表的现象,形成○45__________、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2)大地由于○46________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往往造成地壳○47________和○48______。

探究点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探究材料】据科学家计算:两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一共抬升了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现在只有8 844.43米;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有人计算过,按这样的速度,用2 000多年时间即可填满渤海,可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和深度基本未变。

1.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2.有人说外力作用是地球表面的雕刻师,这一说法是否有道理? 3.“坚如泰山”、“稳如磐石”是否符合科学道理,简要说明理由。

【规律总结】内、外力作用的对比分析【考例探究1】关于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B.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快,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慢 C.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D.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探究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探究材料】实验探究•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 1.实验目的:探究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与内力作用的关系 2.实验用品:竹片 3.设计实验过程及预测的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分析: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变形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变形过程比较相近。

5.实验过程:(1)两手握住竹片两端加力,竹片产生变形。

(2)继续用力,先慢后快,竹片折断。

6.实验现象:竹片折断瞬间,断裂口有震感。

7.实验结果分析: (1)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竹片向上弯曲部分代表________(地质构造),易形成________(地貌),向下弯曲部分代表________(地质构造),易形成______________(地貌)。

(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地球上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实验总结与思考: (1)做该实验,你认为除了用2中提供的材料外,还可用哪些材料? (2)若在实验过程中,在竹片已变形,但未折断时,将两枚钉子钉入竹片向上弯曲、向下弯曲两处地方,请你思考哪枚钉子易钉入竹片当中,并分析原因。

【规律总结】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或断裂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

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 2.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1)找矿①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如图:②利用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

煤、铁矿等沉积矿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

(2)找水①“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可在向斜槽部打井。

②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3)工程建设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开凿隧道宜选择在背斜部位,不仅结构结实坚固不容易塌陷,而且无积水。

【考例探究2】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③处的地形属________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双选)( )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巧学速记】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反思小结】重要知识点关键点总结我的反思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是基本的地理知识,应理解掌握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常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等参考答案课前准备区①内力②外力③地球内部④地壳运动⑤岩浆活动⑥地震⑦太阳能⑧搬运⑨堆积⑩岩石圈⑪断裂⑫六⑬运动⑭内⑮太平洋⑯亚欧⑰印度洋⑱非洲⑲美洲⑳南极洲○21太平洋○22大陆○23山脉○24高原○25海洋○26大陆○27海沟○28山脉○29岛弧○30张裂○31裂谷○32地壳运动○33碰撞○34水平挤压○35沉积岩○36背斜○37向斜○38断裂○39位移○40地垒○41陡峻的山峰○42地堑○43盆地○44岩浆○45火山锥○46构造○47断裂○48错动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珠穆朗玛峰在受内力作用抬升地壳的同时,又受外力的侵蚀作用,但仍以内力作用为主;渤海地区在受外力泥沙沉积的同时,地壳又在不断下沉,所以出现了这两种看似错误的地理事象。

2.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发生隆起或凹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对地表进行精心雕刻,使地形多样化。

3.不符合。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都会不断发生变化,即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使地壳物质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某些岩石被破坏,某些新的岩石又会重新生成。

考例探究1 B [本题考查的知识涉及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地震、火山等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山崩、泥石流等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都是在瞬间使地表形态发生剧变,并常造成自然灾害。

而地壳运动、流水侵蚀等进行得十分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天长日久却会使地表发生显著的变化。

因此,内、外力作用都有快、慢的表现形式,不能笼统地说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快,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慢。

] 探究点二本题以实验为背景,探究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用竹片代表岩层,当竹片受力时,会发生弯曲变形,向上拱起,表示背斜,背斜常形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表示向斜,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火山和地震常出现在岩层易断裂处,即活跃的断层处或板块交界处。

用材料模拟岩层,要选用既有刚性又有韧性的层状分布的材料,如薄木板,塑料泡沫板或三合板等。

在背斜顶部,岩石受张力,易破碎被侵蚀,故在向上拱起的地方钉子易钉入。

3. (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 7.(2)背斜山岭向斜谷地或盆地(3)活跃的断层处或板块交界处 8.(1)木片、塑料泡沫或三合板(材料需要既有刚性又有塑性)。

(2)向上弯曲处,顶部受张力作用,材料易破碎。

考例探究2 (1)②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多,物质相对松软,容易被侵蚀从中心向两翼岩层越来越新块状 (2)图略。

(中间两个箭头向上,两边两个箭头向下) (3)AC (4)①向斜底部低凹,易汇集水,地下水比较丰富,打井可达含水层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第(1)题的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