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央与地方的分权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1)原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中央和封国间矛盾激化。
(2)经过: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最后被平定。
(3)集权措施:汉武帝时,对诸侯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唐朝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藩镇割据的形成:“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将领为节度使,他们割据自立,独霸一方。
(2)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十国。
其间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措施①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
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至此,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1)背景: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
(2)目的: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加强皇权。
(3)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实行了1 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②演变: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此后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有了“票拟”之权。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课
1、以时间顺序梳理不同时代中 央集权制的相关史实。 2、以线索串连中央集权制的演 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 3、全面认识和评价中央集权制 度的特点和影响。
单元结构:
商朝:内外服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 西周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形 成 与 发 展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确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选管制、秦律 巩固:西汉——设中朝、置刺史、颁“推恩令” 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加强:北宋——收精兵、消实权、制钱谷;二府三司制
西汉:刺史
北宋:通判
3、说出唐代、北宋谏议机构的名称。 隋唐:门下省 北宋:谏院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是什么?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行政制度; (2)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 (3)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5、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秦)
确立皇帝制
建立三公九卿制
推行郡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完善(隋唐)
主线: 实行三省六部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加强(宋元)
宋加强皇权
元实行行省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达到顶峰(明清)
明废丞相,创立内阁,废除行省,设三司
清设军机处
复习指导:抓点、穿线、成面
中 国 古 代 政 治 制 度
发展:元朝——一省制
强化: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Leabharlann 选官制度监察与谏议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一、确立:秦朝 1、皇帝制度 2、三公九卿制 3、郡县制度 4、选拨、考察官员制度 5、制定秦律 1、设中朝 2、置刺史 3、颁“推恩令” 1、三省六部制 2、科举制 1、收精兵 2、消实权 3、制钱谷
第四课_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1)
在地方,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和建立对地方 官的监察机制,而宋太祖则是将地方的精兵、财权、 行政权都收归中央。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杯酒释兵权 2、收精兵 ——精锐集于禁军,一半驻京师 ——禁军统领权分别划归 “三衙”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3、削实权 ——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军权、财权 ——派文臣做知州,各州设通判 4、制钱谷 ——设转运使把地方赋税收归中央
消极方面: 你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 不可偏废,否则会带来其他的社会问题,造成负面 影响。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
A、从控制兵权入手;
B、通过分权的方法来实现集权;
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外相制”;
D、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采取 的措施有何异同? 同: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贾 谊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 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前154年,吴王刘 濞借口 “清君侧”, 串通其他六王发动叛 乱,史称 “七国之 乱”。 景帝决心平叛, 命太尉周亚夫和大将 军窦婴率军,以轻兵 断绝叛军粮道,三个 月后平定叛乱。
汉景帝刘启
返回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①建立中朝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白居易《长恨歌》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宋 太 祖 赵 匡 胤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
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跋扈
★劳模朱元璋:据统计过,曾经仅仅8天 内,朱元璋就收到了1666件公文,合计 3391件事,平均每天要看200文件,处理 400事情。他这么不停的干活,使得他很 讨厌那些半天说不到点子上的人,有一个 著名的故事,户部尚书上了一篇奏折给朱 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 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 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还没有讲到实际 内容。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户部尚书 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中央
地方
中 央 集 权 君 主 专 制
君权
相权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大致经历了 以下两个阶段:
• 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初步得到加强 ——从景帝平叛到汉武帝集权
• 二、中央对地方控制的进一步强化 ——从唐朝藩镇割据到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 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材料二:高帝刑白马
●温故知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有哪些?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成熟体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
体制、以科举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 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突出特点: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皇权不断加强的 史实,认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 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秦朝以来政治制度变化的特点: 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主要围绕着皇权与 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这两对矛 盾的解决。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 权不断遭到压制;中央权力不断得到 加强、地方权力被不断削弱等特点
历史教材目录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第12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3课鸦片战争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16课辛亥革命第17课五四爱国运动第18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21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5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第27课新中国外交第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O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22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3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25课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7课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必修三文明发展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4课宋明理学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第8课笔墨丹青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第10课从传奇到小说第11课梨园春秋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2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第15课理性之光第16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18课诗歌、小说与戏剧第19课音乐与美术第20课电影与电视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西学东渐第22课新文化运动第23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第24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25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6课现代科学革命第27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第28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第29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第3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31课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选修重大改革一、梭伦改革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三、商鞅变法四、北魏孝文帝改革五、王安石变法六、欧洲宗教改革七、俄国农奴制改革八、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九、日本明治维新十、戊戌变法。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2) 影响:
积极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 的分裂局面;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 央与地方的矛盾。 消极: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行政效率低下
4、元朝: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
(1)内容: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 廷任命,行省有经济、军事权力,但受中央节 制。
地位逐渐上升, 有专门的衙署 和属官
可以“票拟”对 地位进一步提高, 奏疏的处理意见 阁臣权力更大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 《神宗实录》卷
结论:明朝内阁虽然有类似于宰相的职 权,但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它始 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 是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1、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 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 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王教训,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
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
宰
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相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 普
3、宋初
(1)措施
①收精兵 a. 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 统兵权—三衙 发兵权—枢密院
a. 州郡直属中央
②削实权 b.文臣任州郡长官:重文轻武,避免武臣
第4课___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1]
清: 设南书房、设立军机处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 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 计,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 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 ,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 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延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 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 谯让随之矣。帮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2、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 “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 名。”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 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 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 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 的原因是
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 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 仔细看。”该诗说明的本质问题: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 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清时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宰相制的君主专制 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
秦汉:三公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2014.9.24 编写班级:姓名:学号审核:高一历史组
失败的尽头是成功,努力的终点是辉煌! 3
参考答案:
1 -5 ACDCB 6-10 BCADA 11-14 BCAC
合作探究:
(1)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2)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日益加强。
(3)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4)职能:跪奏笔录,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作用: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反映: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失败的尽头是成功,努力的终点是辉煌! 5。
高一历史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安史之乱(755-763年)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 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 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 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3年)结束,前后 达8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 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2、权 削实权
B、地方:①削弱或剥夺节度使、 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②所有州郡直属中
受通判监督 文官担任
央,州郡长官
利:削弱了地方权力,有利于中央集权
弊:冗官冗费
3、钱
制钱谷
利:财政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势力的物质基础,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提问: 宋初太祖实施的措施起到了哪些作用?
• 利:将地方的兵权、财权、司法权统统收归中央,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基本 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弊: •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
•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 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 列侯归郡统辖,列侯人人拥护中央。而且, 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中央 集权得到加强。 • 酎金夺爵:汉武帝以所献酎金分量不足或 成色不好为借口,废掉大量列侯。诸侯王 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唐玄宗李隆基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官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白居易《长恨歌》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非法定
侍从顾问,只有票拟权无决策权
职权
不同 对皇权作 用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宰相 内阁首辅
相
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宰相制度赋予 一级决策者 要经皇帝及 大臣商议 制约皇权 皇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
权力来源 不 职 责 任 免 同 对皇权影响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贾谊和汉文帝谈话,不觉膝之前席, 可见都是坐着的。唐初的裴监甚至和高祖共坐御榻,十八学士在唐太宗面 前也都还有坐处。可是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在皇帝面前 无坐处,一坐群站、三公群卿立而论政了。到明清,不但不许坐,站着都 不行,得跪着奏事了,清朝大臣上朝得穿特制的护膝,怕跪久了吃不消。
材料二:
胡惟庸案大捕杀
——明太祖《皇明祖训》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丞来自胡惟庸骄恣擅权1.原因
(1)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2)历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的教训; (3)具体(现实)原因:废行中书省,在地方上设三司使,集地方权力于 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4)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2.措施 (1)诛杀宰相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兼并相权; (3)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课堂设问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进行批示。
康熙御笔
清代皇帝的批红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 制约作用。
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
第4课分权与选官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之二
集权与分权的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选官与监察制度
潍坊一中高一历史组 李
菁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地方割据都是因为实行分封制的结果。请你结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地方割据都是因为实行分封制的结果。 合下列材料并根据历史事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合下列材料并根据历史事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要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识我国古代考试制 度的变革和发展。
经验教训:①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②完善考试制度,有 利于人才选拔;③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④任人唯亲、 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⑤我们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 正确观念。 联系现实:我国当前推行的考试改革体现了组织和发展教育 事业的国家职能。我国的考试改革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校选 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 主权的原则。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注意 比较古今考试制度有着本质的不同。“十一五”期间进一步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 与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有利 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古代选管用人的成功经验与 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是因为北宋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 措施引起的。 ②一是将禁军的统领机构一分为三,号称 “三衙”,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二是设 枢密院,有发兵权而不掌兵;三衙掌兵而无发 兵权,使之互相牵制。三是中央禁军由精锐骁 勇者组成,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地方,而地 方军队则人员装备都较差。四是按“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
同
国 名 王 名 荆 刘 贾 楚 刘 交 弟 齐 吴 淮 赵 梁 淮 南 阳 刘 刘 刘 刘 刘 刘 肥 濞 长 如 恢 友 意 子 兄 子 子 子 子 子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课程与教学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课程与教学论》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课程与教学论》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每空l分,共10分)1.辛德等在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互动调适观和——。
2.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或设备。
3.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 的需要,又要顾及、4.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 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5.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的——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每题2分。
共10分)1.“互动理论”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
( )2.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 )3.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 )4.除研究法外,讨论法也是一种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 )5.口语化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
( )三、简答题(每题l0分。
共40分)1.什么是教学?2.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3.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4.简述教学过程的原则。
四、论述题(每题20分。
共40分)1.试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
2.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填空题(每空l分。
共10分)1.忠实观生成观2.工具媒体3.内容学生的特点4.结构要素5.学生自学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对 2.错 3.错 4.对 5.对三、简答题(每题l0分,共40分)1.’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商人占卜刻字过程
1 2、商朝的政治制度 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①内服与外服制度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 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卜”形 2 ②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 3 附近。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史记》书影 《史记》的《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 记载了夏、商、周三朝的历史以及它们的政治制度。
二里头夏朝宫殿基址
二里头夏朝宫殿复原图
在今河南偃师二里头。经碳—14法测定,遗址年代约当公元 前1900—前1600年,与文献中所记夏朝时间相符。学术界普遍认为二 里头遗址的文化属于夏文化。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 (一)、主要内容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传之无穷。”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皇帝制度: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1:皇权至上 表现2:皇位世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 (一)、主要内容 1、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第1课 第2课 立 第3课 第4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专制集权的加强
本单元四课内容,围绕着两条线索展 开,一条线索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 争,一条线索是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度
古代 宗法分封制 早期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思路引领:解题时要分三步: 第一,有人认为秦朝速亡是由郡县制造 成的; 第二,柳宗元认为秦朝速亡不是郡县制 不好,而是由于秦的暴政引起“人怨” 而被农民反抗所推翻。 第三,谈谈你对柳宗元看法的认识,并 说明理由。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1、创立原因 “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2、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明神宗:内阁首辅权力扩大,“部权尽归内阁” 3、 内阁的性质及作用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部权尽归内阁”来自票参与拟
侍
机密
权
从 顾
事务 决策
问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X(时期)
课堂设问
思考: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的处理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其意见的认可或否定。
议一议
明朝的内阁首辅就 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殿阁大学士
殿阁大学士是明太祖朱元 璋时设立的。开始时只是五品 官,侍立皇帝左右,以备顾问。 明成祖即位后,殿阁大学士开 始参预决策,起草诏令,批答 奏章,成为实际上的宰相。画 面上的殿阁大学士像是洪武十 六年文华殿大学士的形象。大 学士头戴乌纱帽,脚穿皂靴, 手执笏,毕恭毕敬地侍奉在皇 帝面前。
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
内阁首辅=宰相
性质 职权
宰相 一级行政机构
行政、决策
内阁 内侍机构 侍从、咨询
任职方式
选拔任命 直接由皇帝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强化君主专制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3、4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
清朝增设军机处 皇 帝
内阁 日常事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雍正年间被军机处取代。乾
隆56年被撤)
军机处
吏 户礼 兵 刑 工 部 部部 部 部 部
1.军机处设置的原因?
阅读课本P17字框,如何理解 “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你是否同意这样评价军机处吗?
①直接:西北军务,防止泄密;②根本:加强皇权
汉景帝采取“削藩”措施
分封同姓诸侯, 巩固皇权
解决: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将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收归
中央 武帝“推恩令”、酎金夺爵,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探究2
材料二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 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 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 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 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 王国与汉郡无异。 ——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2)依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 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整合一 中央官制——君权不断加强
朝代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趋势
中枢权力机构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一省制
废丞相,设内阁 增设军机处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巩固练习】BDBBB DBC 9.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 权; 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汉高祖 郡国并行制
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诸侯, 巩固皇权
汉初王国问题——汉武帝集权
汉高祖 郡国并行制
诸侯势力强大、王国问题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重点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五代以来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 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 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其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 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B)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军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迄 两 晋 。
争 汉 鼎 ,
》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712—765年在 位)在位前期,他先后任姚崇、宋 璟为相,改革弊政,裁汰冗官,抑 制食封贵族,压抑佛教,又提倡节 俭,扩大屯田,兴修水利。社会经 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被史家誉为 “开元盛世”。天宝年间,他纳杨 玉环为贵妃。终日纵情享乐,任用 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执政,官吏 贪黩,政治腐败。同时,府兵制遭 到破坏,各镇节度使掌握重兵,终 于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 到衰的转折点。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九卿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东汉后期的小皇帝及其即位年龄
和帝
10岁
殇帝
0.25岁
安帝
15岁
顺帝
11岁
冲帝
2岁
质帝
8岁
桓帝
15岁
灵帝
13岁
少帝
14岁
献帝
12岁
➢东汉后期100多 年间,即位皇帝 多数幼小昏弱, 这会对政局产生 怎样的影响?试 结合材料及所学 知识回答。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初中历史地方分权的教案
初中历史地方分权的教案【教材】历史八年级上册【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地方分权的意义和内容。
2. 了解地方分权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3. 能够分析地方分权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教学重点】1. 掌握地方分权的概念和内容。
2. 了解地方分权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地方分权的发展历程。
2. 分析地方分权对中国古代政治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引出问题:“在古代,皇帝如何管理整个国家?” “在古代,地方分权是指什么?”引导学生开始思考。
二、讲解地方分权(10分钟)1. 地方分权是指中央政府将部分政权和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自主管理本地事务,从而提高地方的自治能力。
2. 地方分权可以加强地方政权,促进地方的独立性和自治意识,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解决本地事务。
三、地方分权的发展历程(15分钟)1. 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分权逐渐出现,各国大臣获得更多自治权,加强了地方政权。
2.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建立,地方政权逐渐削弱,地方分权的趋势逐渐减弱。
3. 唐宋时期,地方分权再度出现,地方官员获得更多的权利和自治权。
四、地方分权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10分钟)1. 地方分权有利于加强地方政府的管理和自主权,提高地方政府的运行效率。
2. 地方分权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处理本地事务,提高地方的独立性和自治意识。
3. 地方分权也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过度割据,造成政局混乱。
五、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问:“地方分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地方分权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什么影响?”【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地方分权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的小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西汉专制集权的加强 (一)原因:刘邦郡国并行制,
产生王国问题
(二)王国问题的解决
• 1、汉景帝:削夺封地, 引发 • 七国之乱,武力平定(154年) • 2、汉武帝加强集权措施 (1)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最终解决
王国问题对中央的威胁。
(2)设“刺史”监察地方;建中朝,加强皇 权
• (三)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局 面,促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3-4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加强》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课程标准:
1、掌握自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 2、掌握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3、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并综合 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 响。
一、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七国之乱。 (1)原因: ①刘邦封同姓诸侯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②汉景帝削夺诸侯国土地。 (2)发动: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清君 侧”发动叛乱。 (3)结果:平定叛乱。 2.汉武帝集权。 (1)目的:强化皇权,巩固统一。 (2)措施: ①实行推恩令; ②设置刺史。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 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 点?它有何利弊?
答案提示:①特点:中央集权,即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
②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 成功。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 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 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 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
二、唐末藩镇割据与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形成:“安史之乱”的平息与节度使权 力膨胀。 (2)延续: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十国局面。 2.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①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②铲除藩镇弊端,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2)措施:①收精兵;②削实权;③制钱谷。 (3)特点:①强干弱枝;②分化事权。 (4)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藩镇割据;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
2、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 有极大意义。
蒙古:岭北行省
注意:元朝十大行省 及两个单列行政区。
东北:辽 阳 行 省
云南: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四、元代的行省制度
广东省名之由来
• 唐:属岭南道; • 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
称广东路,为广东得名的开始;
• 元:设海北广东道; • 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 • 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东汉后期皇帝即位年龄表
少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14岁 10岁 3个月 15岁 11岁 2岁 8岁 15岁 13岁
【想一想】从即位年龄上看,东汉后期有什 么特点?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中朝的设置有什 么联系?它将导致什么恶果?
(三)两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1、利: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大一统局面,促社会经济发展。 2、弊:权力过于集中.东汉后期,外戚、宦 官乘机乱政,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四、元朝有效的地方管理制度 (一)背景: 1、总结宋朝教训 2、元朝疆域辽阔。 (二)内容: 1、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 2、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3、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三)影响: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 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 开端。 1、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调整好中央和 地方的关系
三、元朝有效的地方管理制度 1.背景: (1)总结宋朝教训。 (2)元朝疆域辽阔。 2.内容: (1)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 (2)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3)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4)设置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 区。 3.影响: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 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三、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一)措施: 1、军事(1)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
(2)收精兵:禁军归“三衙”统领, 发兵权归枢密院(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守内虚外”部署兵力 2、行政:削实权:削节度使、州郡、武将权力
州郡直属中央;文官做州郡长官,设通判 3、财政:制钱谷:地方财赋多由中央掌握 4、二府三司,削弱相权 特点: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外相制 (二)影响: 1、利:改变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大大 强化中央集权; 2、弊:造成宋代积弱积贫(冗官、冗兵、冗费)
二、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 (一)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形成 (二)唐末,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 (三)五代十国:政权更替,人民困苦 (四)实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 已经形成。在唐朝后期150 年里,河北57个节度使中, 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 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各 占一方,破坏统一局面。唐 朝灭亡后全国四分五裂,中 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省、道、府、县
注:汉初是郡国并行制。州是汉武帝所设,原为 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末年州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
小结:中央集权的发展
1、秦:郡县制 2、西汉:郡国并行;推恩令,酎金夺爵;刺史 3、唐:设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4、五代十国:分裂割据 5、北宋:杯酒释兵权、削实权、收精兵(禁军)、 制钱谷(转运使)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 6、元:行省制度,宣慰司、宣政院 7.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分管地方
不 断
权 制 度
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二府三司制
元朝:中书一省制(地方:行省制) 明朝:撤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增设军机处
加 强 顶峰
例题精练精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 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 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三、宋初加强中央集权(960年建立)
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
楚汉战争时,刘邦分封韩信等七个异姓王,但刘邦当皇帝后要清除这 些功臣.结果七个功臣只有只有势小力薄的衡山王吴芮幸免于难. ▲刘邦亲自带兵俘获燕王臧荼 ▲胁迫韩王信,韩王信被迫叛逃匈奴 ▲借口赵王张耳之子张敖手下人谋反,把张敖贬为列侯 ▲诱捕楚王韩信,先贬为侯,后找借口把韩斩首 ▲ 逮捕梁王彭越,先贬为庶人,后流放蜀地,最后被灭族 ▲刘邦把彭越的肉酱送给淮南王英布,并借口加害英布,英布起兵反 叛,最后被杀
单元学习总结
夏朝:出现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
早期的
商朝:内服与外服制度
政治制
中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
度
国 春秋:宗法分封制遭破坏,大国争霸
古 代 的
战国:宗法分封制进一步遭到破坏,争霸
变法,秦国统一
中 秦朝: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从群雄 割据到 大统一省六部制
高考例题精练精讲 1、(2006天津文综高考)西汉统治 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 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 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3、(08海南历史)刘邦在位末 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 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 根本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简述秦汉到元明清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P13知
识链接
秦:郡县
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1.秦至宋: 两级
东汉:州郡县三级
宋:路、州、县 唐:道、州、县 隋:州、县
2.元朝:行省制 (路、府、州、县)
3.明清: 省、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