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及其信仰危机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 列夫 托尔斯泰

八年级语文上 列夫 托尔斯泰
比喻、夸张:把托尔斯泰的胡子比作“卷起 的滔滔白浪”,再次凸显托尔斯泰胡须长白、浓 密的特点。
面部轮廓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
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 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 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比喻:把托尔斯泰的脸孔比作“粗制滥造” 的“小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长相的粗劣。
助读资料
他曾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的 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 站站长家的小床上,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而是说给这 个世界,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 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82岁,他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驰 骋俄国文坛60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 《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往往给人以更大的震撼或更深的印象,它会使原本 单调的东西变得丰富。这种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 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再读课文,深层探究
2.阅读第⑨段,解决课文批注的最后一个问题: “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合 常理,其中有何深意?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 “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 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 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 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 像用枝条扎成的村社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 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 一拳打塌了的样子。乱蓬蓬的头发,怎么也遮不住两只 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一岁半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十岁时父亲也相继去世,所以他一直都是靠亲戚抚养长大。

列夫托尔斯泰虽然身为贵族,却对农奴们充满同情。

在圣彼得堡时,他看到了一个衣服破破烂烂的乞丐,就掏钱给乞丐,这时,有人告诉他这个乞丐是骗钱的,他反而说::“我不是捐给他钱,我是捐给道义!”有个年轻人想要一举成名,所以去请教了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向他解释,每个人都好比一个分数,现实中的自己其实就是分子,理想中的自己是分母。

分母越小的话,那么分数就相对越大,反之如果分母越大,那分数就越小,当分母无限大时,分数就相当于零了。

列夫·托尔斯泰是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一直都是人们眼中的焦点,而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却又充满戏剧性的。

目前说起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分成三个阶段而言的,主要是其童年时代、青年时代以及晚年时代。

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生活是十分不幸的,可以用悲剧这个词语来形容了。

列夫·托尔斯泰初生不久之后,亲生母亲就死去了,这对于年幼的列夫·托尔斯泰无疑是最为沉重的打击,而后在列夫·托尔斯泰十岁的时候,父亲又死去了,两位至亲都相继离去,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年少的时候主要是由亲戚抚养长大的。

列夫·托尔斯泰从小就目睹了社会的冷漠,后来在参军的时候,开始投身于文学的怀抱之中,进行了创作并且获得了成功。

等到列夫·托尔斯泰成年之后,年轻的列夫·托尔斯泰也曾有过一段十分昏暗的肆意挥霍的时光,在这段时光之中,列夫·托尔斯泰风流放荡,开始了纵欲的阴暗时光,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后来列夫·托尔斯泰结婚之后开始专心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但在晚年的时候,却与自己的妻子渐行渐远,最后一个人坐在火车上面去世。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思想与人生意义》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思想与人生意义》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思想与人生意义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在他的作品中探讨了很多重要的主题,其中包括宗教思想和人生意义。

本文将探讨托尔斯泰作品中所呈现的宗教思想及其对人生意义的影响。

宗教背景及影响1.托尔斯泰对基督教的信仰:托尔斯泰出生于一个虔诚的俄罗斯正教家庭,并深受基督教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

2.搜索真理:在成年后,托尔斯泰开始追求更加深入和个人化的宗教体验,同时对西方思想和东方哲学也展开了探索。

3.对《圣经》和福音书的解读:托尔斯泰试图通过重新解读《圣经》来找到生活的真谛和道德规范,并将其融入自己创作之中。

作品分析1.托尔斯泰的作品中体现了基督教的核心价值观:他强调爱与仁慈、宽容与真诚,主张自我否定和奉献他人。

2.对社会不公平的批判:托尔斯泰关注农民和贫困阶层的苦难,他通过小说中描绘的角色和情节来批判社会中不公正和腐败。

3.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托尔斯泰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道德上的完美,并通过表现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形象来传达这种价值观。

影响与启发1.托尔斯泰对后世作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作家在其作品中引用和借鉴了他的宗教思想。

2.托尔斯泰作品中所传达的追求真理、关注社会和个人内心成长等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可以给人们带来启发和反思。

结论托尔斯泰作品中深刻而复杂地探索了宗教思想与人生意义之间的关系。

通过重新解读基督教信仰和对生活中的真谛的探索,他传达了爱与奉献的价值观,并以此来批判社会不公和追求个人道德上的完美。

这些思想对后世作家和读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人们的思考和行为中起到启发作用。

托尔斯泰传读书心得

托尔斯泰传读书心得

托尔斯泰传读书心得托尔斯泰传是一本描写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传记。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思想、背景及其对世界文学的重要影响。

在读完这本传记后,我深感托尔斯泰的作品贯穿着对人性、道德和社会正义的探索,同时也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

托尔斯泰作为19世纪俄国文学的重要代表,其作品对于当时的俄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对全世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本传记,我了解到托尔斯泰是如何通过其作品传递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的。

首先,托尔斯泰非常关注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问题。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常常以农民为主角,揭示了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和压迫。

他通过描写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命运,引起了读者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和思考。

我读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深受其生动形象的描写所吸引,更加意识到了作品中探讨的人性问题的重要性。

其次,托尔斯泰的作品充满了对爱、家庭和个体情感的关注。

他把对爱的渴望和对家庭的责任视为人生的重要部分。

尤其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展现了主人公安娜对爱情和家庭的挣扎与矛盾,引发了读者对婚姻和道德的深入思考。

通过阅读托尔斯泰的作品,我感受到了作品中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类关系的思考,这让我更加珍惜和重视我自己的家庭以及身边的人际关系。

托尔斯泰传还揭示了托尔斯泰对宗教和信仰的深刻思考。

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托尔斯泰通过自己的作品探索了宗教对人类行为和道德的影响。

他认为,通过信仰和对上帝的关注,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读完托尔斯泰传后,我对宗教信仰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开始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信仰的力量。

总结起来,通过阅读托尔斯泰传,我对这位伟大作家的思想和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对人性、道德和社会正义的思考,让我深感思考的重要性,并且激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兴趣。

我希望通过将托尔斯泰的作品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能够成为一个更有思想、更有道德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2.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 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 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 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 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第3自然段结 尾)这段话的含义?
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 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 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 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 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 社会矛盾的道路。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 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3、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 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4、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 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眼睛的犀利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 一员,与俄国人民 同呼吸共命运
大众化
欲 扬 先 抑Biblioteka 肖像描写的技法一、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 张的修辞手法
二、先抑后扬的手法:用伟 人平庸丑陋的外表来反衬其 眼睛的神奇,灵魂的高贵。
1、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 “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 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 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 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 不幸?
càn hè zèng
锃亮 甲胄 无可置疑 器宇 禁锢 郁郁寡欢
xuān áng hàn gù guǎ
zhòu
zhì
粲然
zhì
滞留
yú dùn
愚钝
鹤立鸡群
诚惶诚恐
huáng
正襟危坐
侏儒
zhū rú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信仰与人类困境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信仰与人类困境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信仰与人类困境引言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Tolstoy)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深刻地探讨了宗教信仰和人类困境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

本文将以托尔斯泰作品为中心,着重探讨他对宗教信仰对于解决人类困境所起到的作用。

托尔斯泰对于宗教信仰的理解在托尔斯泰眼中,宗教信仰是一个个体与无限全能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通过与上帝或者更高存在物之间建立联系,人们可以获得内心深处灵魂上的平静和满足感。

宗教信仰对于人类困境的影响1.无意义和绝望:在托尔斯泰的小说中,无意义和绝望感是人们常常面临的核心困境。

宗教信仰给予了个体力量去克服这些情绪,并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2.道德困境:托尔斯泰作品中频繁出现关于个体道德选择的困境。

在宗教信仰的指引下,人们可以明辨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找到解决道德困境的方法。

3.社会困境:社会问题是托尔斯泰作品中常常揭示的主题之一,如贫穷、不公正等。

通过宗教信仰,人们被激励着为改善社会状况而奋斗,追求正义和公平。

4.对死亡和存在的思考:托尔斯泰对死亡和存在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宗教信仰可以给予人们对死亡和存在问题更深刻、更有希望的理解。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元素1.《战争与和平》: 这部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展示了俄罗斯上层社会爵士家族的生活。

宗教成为一种力量塑造人物性格、决定命运并引导行为准则的重要因素。

2.《复活》: 这部小说反映了社会失调和道德堕落的问题。

通过主人公对于自己过去罪孽的意识觉醒,宗教信仰起到了改变和挽回自身的作用。

3.《安娜·卡列尼娜》: 这部小说描述了一个已婚贵族女性与另一名军官之间的禁忌爱情。

作品中探讨了罪恶、悔改和救赎等主题,反映出宗教信仰对于个体命运的重要影响。

总结托尔斯泰作品中宗教信仰与人类困境密不可分。

通过深入描绘人类生活中常见的困境,并给予人们通过宗教信仰寻找答案的灵感,他向读者展示了宗教对于解决人类困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修改)

列夫托尔斯泰(修改)
列 夫 · 托 尔 斯 泰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 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 娜》。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 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并否定自己 以前的作品。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使家庭关系恶化, 死于出奔途中。其作品多达45卷。名著还有长篇小 说《复活》、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和若干 短篇小说和评论。
yù guǎ 郁 郁 寡 欢 jīn 正 襟 危 坐 诚 惶
huáng
鹤立鸡群 hàn 颔 首低眉
诚恐
无 可 置 疑
广
mào
àn
黯 然 失 色

无 垠
yí n
字词
二、区别几个字
髭(zī) 嘴上边的胡子。 鬈(quán) 弯曲的头发 。 髯(rán) 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 。 鬓(bìn) 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 鬃(zōng) 一般指马、猪等畜类颈上
犀 利 深 邃
7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8眼睛的威力
9赞美犀利的眼光, 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神”
分析肖像画:
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 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 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平庸丑陋 反衬 说明 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 美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 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 共命运
大众化
字词
一、“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依拼音写汉字)
yǒu zhì dùn qì yǔ 滞 留 愚 钝 器 宇 黝 黑 gù xuān āng zhū rú 轩 昂 犀 利 侏 儒 禁 锢 sì là n 酒 肆 尴 尬 粗 制 滥 造 cá ng wū nà gò u 藏 污 纳 垢

2024年关于托尔斯泰读后感

2024年关于托尔斯泰读后感

2024年关于托尔斯泰读后感标题:力量与爱——从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汲取心灵的启迪引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情感的真挚和对人性的关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尤其是《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我感受到了他对于力量和爱的深刻思考。

这些作品让我深入思考了人生的意义、道德的准则,并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价值做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于托尔斯泰作品的感悟和对于力量和爱的理解。

正文:首先,托尔斯泰的作品让我对于力量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展示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一场战争。

然而,在战争的喧嚣中,他更加关注的是每个普通人的内心和心灵的变化。

他通过描写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深刻地展现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力量和勇气。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于武力和权势,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坚守和信仰。

正如他在书中写道:“人人都被列于历史尘埃中,而他们的生活,无论多么广阔,对于世界文明史的意义和价值,却与蚂蚁的孤勇战斗一样微不足道。

”(《战争与和平》)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通过描写卡列尼娜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女性在家庭纷争中展现出的力量和勇气。

卡列尼娜在社会的压力和家庭的矛盾中挣扎,最终选择了自杀。

然而,她又通过对自己孩子的深爱,展现了母爱的力量。

托尔斯泰告诉我们,力量并不总是以战胜敌人的形式存在,它也可以表现为对自己内心的坚持,对家庭的奉献和对他人的关怀。

其次,托尔斯泰的作品也让我对于爱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通过描写彼得和平金之间的爱情关系,展示了爱的力量在战争和灾难中的抚慰和支持作用。

他通过描写彼得对和平金的爱,让我们明白了爱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人性的尊重。

正如他在书中所言:“千万忍不住为和平金安详、柔顺、坚定的灿烂眼神、清透的微笑所感动。

”(《战争与和平》)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通过安娜和伏罗基亚之间的对比,展示了爱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详细解析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详细解析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详细解析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段析】主要写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比喻与夸张手法的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的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品味】文章没有背景的渲染,像是素描,直接进入肖像描写。

第一句勾画了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了他的总体特征——面部多毛,胡须浓密。

接下来从“长髯”“眉毛”“鬈发”三个角度分别描述。

“不管从……的须发”一句,简单小结。

“他那天父般的……大胡子”一句,再次总结,突出特点。

2.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段析】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和结构。

【品味】宕开一笔,仿佛要撩起托尔斯泰的胡须让读者进一步逼视他的面部造型。

一部全新揭秘托尔斯泰创作的专著

一部全新揭秘托尔斯泰创作的专著

一部全新揭秘托尔斯泰创作的专著作者:李霞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8年第12期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泰斗,享誉世界文坛的大师。

目前国内最早介绍托尔斯泰的文字材料可追溯到1900年。

100多年来,有关托尔斯泰的评述、译介、研究文献层出不穷,涉及领域众多,使得今天的托尔斯泰研究成为一门世界性的研究学科———托尔斯泰学[1]1。

在这浩如烟海的研究丛林中,张中锋教授凭借其敏锐的学术视角,钩沉史籍,独辟蹊径,以“大地崇拜情结”为钥匙,重新打开了托尔斯泰思想和创作的秘密。

大地崇拜体现人对自然的原始崇拜。

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更以其深厚的精神资源滋养了整个俄罗斯民族,使得俄罗斯知识分子身上普遍存在着这种“大地崇拜情结”。

而本书著者张中锋认为,“真正脚踏大地,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大地的崇拜情感,并取得巨大文学成就的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2]36。

他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及其危机》(以下简称《危机》)一书中,结合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创作,深入分析了托尔斯泰对大地由崇拜到动摇再到转移的复杂过程,与此同时,勾勒出大地崇拜情结与信仰危机此消彼长的辩证关系。

正如托尔斯泰研究专家雷成德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称,大地崇拜情结始终关照着托尔斯泰的全部生活和创作,“宛如一根主线穿透其中,因此牢牢地抓住这根主线,便能清澈透亮地展示托尔斯泰那丰富无比的思想和创作的内蕴,便能鞭辟入里地阐发其思想和创作的深度”[3]。

由此可见,本书为我国的托尔斯泰研究贡献了一部视角独特、颇有新意的学术著作。

归纳来看,其“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方法创新,切中肯綮。

该论著采用文化人类学为主、美学为辅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学界关于托尔斯泰创作研究方面实属全新的尝试。

张中锋站在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审视托尔斯泰复杂的创作理念,是建立在人学观念上的文化阐释,进一步延伸了人的主体性,便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解读

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解读

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解读介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是一位俄国作家和哲学家,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内在矛盾和道德困境,对于人性、社会问题以及宗教信仰的重要性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解读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思想贡献。

托尔斯泰的主题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宗教、人性、伦理和社会道德等主题。

他认为人类的内心困境和社会问题源于对于真实人性的追求以及对于道德规范的违背。

他试图通过揭示人类内心的矛盾和对于道德准则的追求来呼唤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宗教信仰托尔斯泰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对于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和思考。

他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寻求真理和解决内在矛盾的根本途径。

在他的作品中,宗教的力量经常被描绘为超越世俗的力量,能够给人带来和平、喜悦和真实的意义。

他对于基督教中耶稣的教诲特别崇敬,认为耶稣的爱和仁慈是人类解决社会和道德问题的基石。

人性与内心的矛盾托尔斯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和道德选择的困境。

他认为人类的内心常常面临自私和善良、欲望和理智之间的斗争。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的内心冲突和道德抉择常常被描绘得非常细腻和真实。

通过这些描写,托尔斯泰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伦理选择的重要性。

社会和道德问题托尔斯泰对于社会和道德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他通过描绘社会的丑陋和道德败坏来呼吁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改变。

他认为权力、贫穷和不公平是社会中最重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源于人类的贪婪和自私。

他主张通过爱、仁慈和道德准则来解决社会问题,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对后世影响托尔斯泰的作品和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广泛译介和研究,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

他的思想对于文学、宗教和哲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关注社会问题和呼唤道德准则的呼声激发了无数人的思考和行动,对于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列夫托尔斯泰经历的苦难有感

列夫托尔斯泰经历的苦难有感

列夫托尔斯泰经历的苦难有感列夫托尔斯泰经历的苦难有感天将降大任于是他,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列夫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所体现。

他第一次感到人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是在五岁,他所经过的时期如他所说的荒漠的青年时期,被一阵阵狂热的疾风扫荡着,他是孤独的,他的头脑处于永远的狂热境界中。

他如猴子一般丑陋,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非常严峻,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厚唇,宽阔的耳朵。

因为无法改变这丑相,他屡次感到绝望和痛苦,但他绝对真诚可靠,勇于尽责,胸中烯烧着热情之火和爱国之心,为了自己的祖国,他甘愿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他想法独特,大胆,精力充沛,永不放弃艺术,从没中断他的艺术创作。

他伟大,因为他博爱,他同情群众,从不以斗争的态度对他有挑战性的对手,这与我们的党很相似,党以她博大的胸怀和平的态度,对待每个人,对待每件事。

虽然历尽许多磨难,但从没有被困难所折服,抗战八年,内战十年,我们党以惊人的实力最终取得了胜利,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形成了一座永攻不破的坚固的墙,中华人民以龙的毅力经过了许许多多的锋利的棱角,但并没有被吓倒而是拨开乌云后为自己摇旗呐喊中国不怕,中华五千年精神传万年,如今的祖国以开放的胸怀接纳四方宾客,中国真的强大了,因为博爱,因为永不放弃,因为有党的英明领导。

通过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看到祖国在磨难中崛起,我想到了自己,在人生之路,有人要散步,有人要做千里马,我选择了后者,我发现我的困惑,我的无奈都源于这种选择,源于这种不懈的追求,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源烈的竞争,使我疲惫不堪,丧失了自信心,以致于难以应付各项考试,因此我感到除了困惑和无奈之外,别无选择。

当我读了《列夫托尔斯泰》后,我感受到列夫托尔斯泰那种不怕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让我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毅然前行。

为自己加油,为祖国呐喊,因为我有永不言弃之志,所以,一起加油吧!因为我的祖国拥有韧战精神。

读书心得 读《托尔斯泰传》有感

读书心得 读《托尔斯泰传》有感

读书心得读《托尔斯泰传》有感读《托尔斯泰传》有感。

《托尔斯泰传》是一部关于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生
平的传记作品。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也对他的作品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托尔斯泰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是一个文学家、哲学家,也是一个农民、教育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挣扎,从年轻
时的放荡不羁到晚年的宗教虔诚,他的思想和信仰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他的作品也反映了这些变化,从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到后来的
宗教主题作品,都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探索。

读完《托尔斯泰传》,我对托尔斯泰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社会、宗教等问题的深
刻思考和探索。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批判,
他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唤起人们对真理和善良的追求。

同时,我也对托尔斯泰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的一生充
满了挣扎和痛苦,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种精神令人
钦佩。

他的一生也是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和反思,他试图通过自己的
经历和作品来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己内心的探索。

总的来说,读完《托尔斯泰传》让我对这位伟大作家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也对他的作品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一生充满
了对真理和善良的追求,他的作品也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观察和
反思。

读完这本书,我对托尔斯泰的作品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列夫托尔斯泰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是姑妈把他抚养长大的。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

期中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

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

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

次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

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

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 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

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

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

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

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在这里他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他的不喜爱荷马和莎士比亚也使大家惊异。

《托尔斯泰的宗教信仰对他作品的影响》

《托尔斯泰的宗教信仰对他作品的影响》

托尔斯泰的宗教信仰对他作品的影响摘要本文探讨了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宗教信仰对其作品的深远影响。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寻求人生意义和精神的真相,他的宗教信仰令他成为反叛者、思想家和道德导师。

通过研究其处女作《童年》、代表作《战争与和平》以及晚年著作《复活》,我们可以理解到托尔斯泰是如何将自己的宗教观念融入他的文学创作中,塑造出真实而深刻的人物形象,呈现出社会之悲哀和个体之挣扎。

1. 引言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也是一个虔诚而复杂的宗教思想家。

他坚定地相信通过追求精神上的完美,人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和谐与快乐。

本文将重点探讨托尔斯泰的宗教信仰是如何影响他在文学创作中的思想、主题和人物塑造。

2. 宗教转变与作品2.1 初期作品《童年》托尔斯泰最早的作品之一是自传体小说《童年》,其中展示了他对宗教的早期兴趣和受到家庭环境影响。

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年轻男孩在祖父的照料下度过幸福而平静的童年时光。

宗教元素贯穿全书,将读者带入了少年列夫内心深处,展示了他对神秘事物和信仰的渴望。

这种虔诚的宗教情结从托尔斯泰个人经历中得以反映,并成为后续作品中重要的主题。

2.2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最著名也是最庞大的作品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他通过各个角色探讨了战争、历史、权力以及道德价值观等重要议题。

尽管故事框架围绕着拿破仑战争,但托尔斯泰以其宏伟的史诗性表达了他对宗教信仰的独特理解。

作品中的人物通过内心挣扎、自我反省和重要决定来体现主题,这与托尔斯泰个人在寻求灵性上的历程紧密相连。

而他对宗教教义和基督教道德规范的倡导,在小说中逐渐显露出来。

2.3 晚年著作《复活》托尔斯泰晚年创作的《复活》是一部道德伦理小说,揭示了社会不公与个人拯救之间困境。

这部作品主要讨论了罪恶、赎罪和宽恕等议题,并再次突显了作者对宗教价值观的关注。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思想与哲学探讨》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思想与哲学探讨》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思想与哲学探讨引言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是19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卓越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融入了深刻而独特的宗教思想和哲学观点。

本文将对托尔斯泰在他的作品中所表达的宗教思想和哲学进行探讨。

托尔斯泰与宗教宗教信仰转向托尔斯泰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导致他放弃了世俗上位者和权势追求,并转向了基督教。

这种转变对于他后来作品中抒发宗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督教主义与和平主义托尔斯泰将基督教视为他最重要的信仰和灵感之源。

他特别强调基督教伦理原则,如无暴力、爱人如己等,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对和平主义的持续关注。

上帝与个人信仰托尔斯泰对上帝的理解与传统宗教观念有所不同,他认为个人对上帝的直接联系和信仰是最重要的,而无需过多依赖教会等中介。

这种对个人信仰的强调在他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宗教思想《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被视为托尔斯泰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中展示了他深深关切战争及其破坏力的宗教思考。

他通过描写战争场景、独特的角色和道德冲突来探讨和平、宽容和非暴力理念。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另一部托尔斯泰重要的作品,其中呈现出了作者对道德、罪恶和救赎等问题进行探索。

他通过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道德挣扎以及她寻求内在精神满足的旅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复活》《复活》是托尔斯泰较为晚期的作品,也是他对现代社会中道德和宗教问题最深入探讨之一。

通过主角尼卡拉·伊凡诺维奇的故事,托尔斯泰讨论了罪恶、悔改以及个人与上帝的关系。

托尔斯泰哲学思考道德与义务托尔斯泰对道德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他认为个体应当遵循内心真实而非外界规范所确定的道德准则,并相信每个人有责任按照良知行动。

生命意义与存在在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中,托尔斯泰常常试图回答关于生命意义和存在不同层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及其信仰危机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长期生活在宗法制乡村的贵族作家,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俄罗斯那广袤无垠的土地不但给作家提供着丰富的物质资源,也提供着丰富的精神资源,这里的精神资源不但包括风俗人情、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还应包括人的情感寄托和终极关怀,因而大地崇拜中的“大地”不再是物质上或物理意义上的“土地”,而是具有了形而上色彩的理想世界。

总的来看,托尔斯泰对大地崇拜的主要内涵是人对自然的原始崇拜。

原始崇拜是人和自然之间所建立的一种神秘关系,是人还没有完全脱离自然,还要依附于自然,离不开自然这根脐带的标志。

关于“大地崇拜情结”弗雷泽在《金枝》中谈道了“阿多尼斯的神话”,把大地看作是一位“男神”,他主宰着大地。

在林惠祥的《文学人类学教程》一书中,大地被看作是一种“地母”,生养万物。

在这里不管把大地想象成“男神”还是“地母”,都体现着农耕时代对大地的崇拜,并且这种崇拜成了一种情结“遗传”下来。

对于这种现象,用黑格尔的艺术理论来讲,人和自然的关系还处在一种象征型关系,属于一种自然宗教。

在这种情况下大地不但是人的信仰对象,也是人存在的价值尺度,落实到社会制度层面就是宗法制度,它是古典形态的,前现代的。

尽管这种状况带有原始的泛神论色彩,但由于能够形象地反映事物,因此,这无形中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性。

由于托尔斯泰毕竟是一个已经文明化了的现代人,因此在上述基础上又可以引申出两层内涵:一层意思是托尔斯泰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把自然看作是人性解放的手段。

自然的解放也就意味着人性的解放,在
思想观念上往往意味着人的觉醒和人的个性解放,尽管以自然的名义,但人和自然开始产生分裂,落实到政治制度层面上,就是对自由和民
主的提倡。

这一点托尔斯泰是以开拓人的主体世界来体现的。

二层意思是进入现代社会,托尔斯泰开始借助自然反对文明对人的异化。

对自然赞美,就是对生命的肯定和张扬。

上述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是浑然一体的,不过相来讲,对大地的原始崇拜情结,是最为基本的。

大地崇拜情结在俄国知识分子身上存有普遍性,而真正脚踏大地,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大地崇拜情结,并取得巨
大文学成就的当首推托尔斯泰。

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安泰从大地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一样,托尔斯泰也从大地崇拜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和激情四射的创作灵感,为世人创作出了一部部像《战争与和平》(1863-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等著名的长篇小说,和像《哥萨克》(1862)、《伊万·伊利奇之死》(1886)、《哈吉穆拉特》(1905)等一系列精彩的中、短篇小说。

但是没有离开大地并不等于就一直稳稳地站在大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大潮的渐近,现代都市生活的到来,土地似乎渐渐失去了昔日的丰厚和魅力,正日
益变得贫瘠和陌生。

此时的大地也似乎不再那么坚实可靠了,作家脚下的大地开始颤动,直至摇晃不止。

大地的颤动表明托尔斯泰对大地的崇拜情结已经发生危机,具体表现为作者由对大地的崇拜,开始发
生质疑,并逐渐失掉信仰,抛弃大地,转向对宗法道德的推崇。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托尔斯泰又创作出了不少中篇小说如《克莱采奏鸣曲》、《舞会之后》等,以及长篇小说《复活》。

应该说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在
减弱,特别是《复活》,成了作者最终离开大地的标志,它也很难说是一部代表作了。

由于大地崇拜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源泉,是作家审视世界的支撑点和感悟世界的出发点,因此,作家对大地崇拜的情感危机,深刻地影响着其创作变化,具体表现为崇拜大地时的作品风格表现为单纯、丰厚、沉静,矛盾危机时作品风格表现为深刻、形象、丰富,转向宗法道德时作品风格简单、单薄、抽象、肤浅,艺术水准的下降。

同时在作者创作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它的作品结构、人物塑造,以及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运用上,都有所改变。

另外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大地崇拜上的相近性加以比较,更能清楚地看到托尔斯泰创作观念的优势和局限性所在。

本论文采用了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为主,辅以美学研究方法,对托尔斯泰一生的创作,展开分析。

以下分为八章来加以论证,具体如下:第一章论述了大地崇拜情结,并把《战争与和平》看作是作者大地崇拜情结的充分体现,及其信仰危机初始。

本章开始论述了大地崇拜情结的内涵,并认为《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在大地崇拜情结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的一部作品。

作品虽然描写了别祖豪夫、博尔孔斯基、库拉金、罗斯托夫等四大贵族家族,但作者描写的中心却是罗斯托夫家族,因为作为乡村贵族的罗斯托夫家族体现着作者对大地的崇拜情感。

本论从罗斯托夫一家狩猎场面开始论起。

罗斯托夫家族长期生活在乡村,偎依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与土地相伴,因此,罗斯托夫家的人养成了性情淳朴、善良、乐观、忠厚仗义、热情好客等特点,当然也有保守和忠君思想等不足,总之,这是一家为作家所偏爱的人家,其他的家族都在精神上受着它的影响。

但也就在对大
地最为崇拜之时,出现了危机,这便是罗斯托夫家族最值得骄傲的少女娜塔莎被一个花花公子所诱惑,发生“婚变”。

大家闺秀做出了使家族身败名裂的事情,可见古典宗法文化的脆弱。

再加上罗斯托夫庄园在经济上的衰落,并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这可以说是托尔斯泰所崇尚的大地已经发生颤动,信仰危机已经开始。

大地崇拜情结充满了神秘性,而神秘性又使得《战争与和平》充满了非理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人物塑造上,人物性格出现了“流动性”;二是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上,战争的胜负存在着偶然性;三是表现在对历史的态度上,历史的发展存在着神秘性。

《战争与和平》中非理性现象的大量出现,使作品焕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对大地崇拜及其质疑的现象不是从《战争与和平》开始的,在这之前作者所写的中篇小说《家庭幸福》和《哥萨克》中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属于早期萌发时期,其中的一些描写似乎是后来《战争与和平》中某些情节的“预演”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大地崇拜情结的减弱和信仰危机的深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表现更为明显。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最能展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作品。

该作品的两个主人公安娜和列文,一个生活在大都市里,一个生活在乡村,分别讲述着两个爱情故事,这种奇怪的结构正是作者对大地崇拜的继续和信仰危机进一步发展的矛盾体现。

列文的人生困惑和安娜的悲剧结局是这一矛盾或直接或间接的体现。

安娜和列文的命运看似毫无联系,实际上他们在借助大地而“互喻”第三章论述了继《安娜·卡列尼娜》之后,作者信仰危机进一步加重。

《安娜·卡列尼娜》发表后,托尔斯泰进入一个心情紊乱,思想矛盾时
期,此时很难再建立起思想一元化的宏大叙事,于是便产生出一系列
中短篇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伊万·伊利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和《舞会之后》等。

通过这三部作品,我们看到托尔斯泰对大地崇拜情结的进一步弱化和信仰危机的进一步加重。

第四章论述了作者最终离开大地,转向了道德崇拜,只不过这种道德崇拜是以向基督教
皈依的形式出现的。

标志着托尔斯泰真正从对大地崇拜走向对道德推崇的是其晚年所写的长篇小说《复活》,因为这时的作者思想已不再矛盾,而是趋于稳定,形成体系,即“托尔斯泰主义”。

在该篇中,道德家的托尔斯泰正在战胜艺术家的托尔斯泰,对道德的信仰正在代替对大地的崇拜。

托尔斯泰创作观的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第五章论述了托尔斯泰虽然离开了大地,但理智压抑不住情感,他内心深处仍然眷恋着大地,《复活》之后《哈吉穆拉特》的出现,似乎是个证明。

大地崇拜情结再次出现所带来的审美主义创作观,使其再度创作出了一部当代史诗一样的作品。

不过作品中道德主义批评之声并没有完全消弭,并存在着在信仰上再次转向异教(有可能伊斯兰教)的可能。

应该说在艺术上这是一部回光返照式的创作,体现了作者大地崇拜意识的微弱复返,以后作者再也没有创作出
类似的作品。

第六章论述了托尔斯泰对大地崇拜情结的质疑和信仰危机之间的思想矛盾,影响到了作品的结构。

对大地崇拜情结的坚守和向道德信仰的转向可以简括为自然主义(诗性的)和道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彼长此消的过程也影响到了作品的结构,出现了多线索结构的《战争与和平》,双线索结构的《安娜·卡列尼
娜》和单线索结构的《复活》。

第七章论述了托尔斯泰对大地崇拜情结的质疑和信仰危机之间的思想矛盾变化,拓展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托尔斯泰上述创作观的变化也影响到了他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运用,使得现实主义向三个方向“拓展深化”,即“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心理主义的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现实主义”。

不过这种“拓展深化”既有成功地方,也存在着不足。

第八章论述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相近的大地崇拜情结。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上有关对大地崇拜情结上具有“相近性”。

两者加以比较,能更好地看出托尔斯泰创作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总之,托尔斯泰对大地由崇拜到质疑再到信仰转移的过程,贯穿了他一生的全部创作,把握住这一点,就能够把握住托尔斯泰的创作秘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