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简介

合集下载

古典诗词的格律

古典诗词的格律

律五 诗言
七 言
八句40字,每句5字;中 《旅夜书怀》 间两联必须对仗。偶句押 次北固山下》
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
常押平声。
八句56字,每句7字; 《无题》
其余同上
《Hale Waihona Puke 塘湖春行》押韵公:gōng 东:dōng 隆:lóng 宗:zōng 聪:cōng
同韵的字 都可以押韵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声:
平仄
平声 一声、二声 ——平
上声 三声 去声 四声
——仄
入声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
对仗的规则: 词性相同 平仄相对 字数相同 上下句的字不能重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万里秋风吹锦水 ,九重春色醉仙桃。
——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春来鸟语花香 冬去山明水秀
处处明山秀水 家家笑语欢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 (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
①总为浮云能蔽日
②凤去台空江自流
③吴宫花草埋幽径
④三山半落青天外
⑤晋代衣冠成古丘 ——
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⑦凤凰台上凤凰—游—
——
⑧一水中分白鹭洲
——
A、②⑦①⑥⑤③④⑧ B、⑦②③⑤④⑧①⑥ C、⑦②④⑧⑤③①⑥ D、①⑥③⑤⑧④⑦②
古典诗词的格律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格律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格律

中国古代诗词是灿烂辉煌的文化瑰宝,追溯其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发展至魏晋南北朝,而成为唐宋诗词的鼎盛时代。

古代诗词不仅在意境、主题、语言等方面独具匠心,而且在韵律与格律上也有严格的规定。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格律,以其多样性和灵活性展现了诗词之美。

古代诗词的韵律即指诗词的押韵方式。

中国诗词的韵律分为平仄和声调两个层面。

平仄是指词句中声音的长短,把句子中的每个音节分为平和仄两类。

平音指声音发出时有一定时间的长短,仄音则是声音短促发出。

声调是指语言的音高变化,通过发音时的声调区别词义。

平仄和声调的结合使古代诗词的读音更加韵味十足,宛如音乐般动听。

在押韵方式上,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押韵方式有平声押韵和仄声押韵。

平声押韵是指词句中的韵母是平声的,而声调不同。

仄声押韵则是指词句中的韵母是仄声的,而声调不同。

这种押韵方式使古代诗词的节奏感更强,同时也增添了韵律之美。

而诗词中的韵律规律是通过句子的结构和组合来体现的。

比如,五言绝句的押韵规律是AABB或ABAB,七言绝句的押韵规律是AABBCC或ABABCC,而律诗的韵律规律则更为丰富多样。

这些押韵规律的应用使诗词的韵律愈发纯正和谐。

除了韵律,古代诗词还有格律,即指诗句的结构与节奏。

诗词的格律主要包括平仄、字数和句式等方面。

平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词句的组合和前后文的联系而变化。

字数也是古代诗词中一个重要的要素,诗句的字数往往是通过规定的格律来决定的,比如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句式指的是诗句的语法结构,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句式有对仗句、押韵句、对偶句等。

这些格律的运用使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且具有美感和协调性。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格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更是体现了诗人对于音韵美感的追求和对于自然之美、人生哲学的感悟。

韵律和格律的运用使古代诗词的表达更加深入人心,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创作形式和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但韵律与格律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对于现代诗词的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古代诗歌格律简介

古代诗歌格律简介

古代诗歌格律简介【诗分古近体】:古体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包括杂言诗)近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律绝、七言律绝、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自唐代起有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

一种格律严格的诗歌在初唐得以定型,为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唐人将之称为“近体诗”或“ 今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主要指五律、七律和由五言、七言组成的长律。

符合格律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也包括在近体诗之中。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它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

唐以后凡不合近体诗格律的诗歌,都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讲究格律,它在格律的作用下使古典诗歌整齐化、对称化、声律化,由此产生了多方面的美感作用,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对称之美、音韵之美、修辞之美与变化之美,它是中国语言文字之美在古典诗歌中的综合体现。

【近体诗格律】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曾把律诗的特点概括为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四个方面,我们把它稍加解释,排列如下:1、字数、句数有限定。

律诗每首限定八句,五律为五言八句,共四十字;七律为七言八句,共五十六字。

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2、律诗押平声韵。

每首只能用一个韵,隔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在中间两联。

一、律诗的韵诗歌要押韵,这是诗歌与散文最大的区别。

中国诗歌的用韵经历了三个时期:1、唐以前为第一期:完全依照口语来押韵。

自《诗经》以来,古体诗皆自然押韵,一般按方言押,在用韵上也没有什么限制;2、唐以后至五四为第二期:韵文的押韵,必须依照韵书,不能专以口语为标准;3、五四以后为第三期,除旧体诗外,又以口语为标准。

【关于韵书】《唐韵》与《广韵》:近体诗的押韵是随着六朝声律学的兴起、律诗的逐渐定型而日趋严格的。

唐初诗人用韵与六朝一样,没有韵书的标准限制,但随着进士科试诗赋的统一要求,唐开元天宝以后要求士人依官方颁布的韵书押韵。

唐人在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基础上改成《唐韵》,共206个韵部,成为官方规定的押韵的标准。

格律的概念

格律的概念

格律的概念
格律是指诗歌中的一种音韵规律和节奏形式。

在古代文学中,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格律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技巧,用来规范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格律可以分为平水韵、双调韵和变体韵等不同形式。

平水韵是指按照韵的声母和韵母进行分类,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例如,“平水韵”是按照声母的顺序划分的,每个声母下面再按照韵母的顺序划分。

这样的分类方式使得每个韵部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诗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韵部来构成自己的诗句。

双调韵是指每个字的韵部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读音,称为“上声”和“下声”。

上声和下声的区别主要在于声调的高低和音调的抑扬顿挫。

双调韵的使用使得诗句的音律更加变化多样,给人以美感和节奏感。

变体韵是指在平水韵的基础上进行一定变动或扩展,以适应特定的创作需要。

变体韵可以增加诗句的表现力和独特性,使得诗歌更富有个性和风格。

格律的运用要求诗人在写作时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约束,但也给予了诗人一定的创造空间。

通过合理运用格律,诗人可以在有限的音韵规律内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思想。

格律的使用对于提升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诗词标准格律

诗词标准格律

诗词格律一.七绝1.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1.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五律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五绝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特殊句型平平平仄仄,可为平平仄平仄。

2.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六.拗救1.本句自救五言则因: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为避免孤平,可: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七言则因: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为避免孤平,可: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2.对句相救A.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即五言此句式第四字或三四字都用了仄声,则在对句第三字改用平声。

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

②a型:仄起仄收

| |— — |
❖ ——| |—❖ —Fra bibliotek—| |❖ | | | ——
❖ | |— — |
❖ ——| |—
❖ ———| |
❖ | | | ——
杜甫《春望》
❖ 国破山河在, | |— — |
❖ 城春草木深。 — — | | —
❖ 感时花溅泪, | — — | |
❖ 恨别鸟惊心。 | | | — —
第 六 章 诗 律
一、诗的发展 (一)古体诗
古体诗,一般是指周、秦、汉魏六朝的 诗歌以及后世模仿的作品,即对平仄、对仗、 用韵等要求不严格或没有要求的诗。又称 “古诗”、“古风”。
❖ 先秦 《诗经》和《楚辞》
❖ 西汉,乐府民歌主要是五言诗,
❖ 东汉文人的五言诗如班固、张衡等
❖ 建安时期曹氏父子建安七子
拗救②a型句Ⅰ :出四拗,对三救, 一定得去救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 | — | | ,— — —|—
Ⅱ出三拗,对三救,可救可不救。
❖ | |——| ,—— | |—
❖↓

❖ | | | — | ,— — — | —
❖ 烽火连三月, — |— — |
❖ 家书抵万金。 — — | | —
❖ 白头搔更短, | — — | |
❖ 浑欲不胜簪。 — | | — —
杜甫
③B型:平起平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诗词格律特点

诗词格律特点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排。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

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绝句中国诗体。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

“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

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

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

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

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

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

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

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

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王力《诗词格律》

王力《诗词格律》

王力•《诗词格律》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一节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拚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凈无苔(t 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

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

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人的注目。

其中,格律与韵律是古代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诗词的表达方式和美学效果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古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并探讨它们对于诗词创作的影响。

一、格律的作用和特点格律是古代诗词中的一种规则,它决定了诗词的形式结构和音节的长度。

在古代,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格律要求,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

格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格律有助于保持诗词的整体性和统一感。

通过规定诗句的长度和韵部的位置,格律使诗词的形式得到一定的限制,使诗词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结构和韵律。

其次,格律对于提升诗词的韵味和美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格律要求每个句子都有规定的音节数目,使得诗词在语感上更加流畅和优美。

同时,格律要求句子之间的押韵,这样可以增加诗词的韵味,使其更加悦耳动人。

最后,格律为诗词创作提供了一种约束和规范。

在创作中,诗人需要根据格律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这使得诗词创作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约束力,保持了古代诗词的高度艺术性和纯正风格。

二、韵律的作用和分类韵律是指古代诗词中的押韵方式和节奏感。

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诗词的美感和感染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诗词中,韵律可分为平仄、押韵和韵式三个方面。

首先,平仄是指诗句中音节的声调高低和切分的长度。

在古代汉语的音韵学中,诗句的音节可以分为平声、仄声和长短两种。

通过平仄的组合运用,诗人能够塑造出不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其次,押韵是指诗句中音节的相同或相似,形成一定的韵脚。

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韵脚有平水韵、仄水韵、平声韵、仄声韵等。

通过押韵的运用,诗词能够增加韵味,使诗句更加悦耳动人。

最后,韵式是指诗句中押韵的方式和形式。

在古代诗词中,韵式有直押、交押、兼押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韵式,诗人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韵律效果,提升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感。

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一、什么是绝句绝句,又叫截句、断句。

其格律关系,可视为分别截取律诗的某两联而构成,有截取律诗的前两联,也有截取律诗的后两联,或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还有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

为了押韵的关系,截取律诗首尾两联的居多。

绝句格律的基本要素,有三点:平仄、对仗、押韵;同时还包括“起、承、转、合”的章法和句式结构等格律要素,这是古今诗人遵守的基本规律。

每首绝句,只有四句,也分五言和七言两种。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二、平仄格式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分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举例如下:1、平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碧波·咏树碧波·小溪即景平平仄仄平平仄,深居沃野枝繁茂,平平平仄仄,岸边风拂柳,仄仄平平仄仄平。

碧叶千张似玉雕。

仄仄仄平平。

雀跃树枝头。

仄仄平平平仄仄,本是同根同血脉,仄仄平平仄,放鸭河中漾,平平仄仄仄平平。

为何飒飒起风涛。

平平仄仄平。

清波荡小舟。

2、平起首句入韵为别格包德珍·夜思包德珍·新春絮语平平仄仄仄平平,天心随意弄迷离,平平仄仄平,吟虹出远天,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使伊人费苦思。

仄仄仄平平。

兰水一诗泉。

仄仄平平平仄仄,未必风涛初识我,仄仄平平仄,月带群星至,平平仄仄仄平平。

松花江水洗胭脂。

平平仄仄平。

笑声来枕边。

3、仄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碧波·暴风李频·渡双江仄仄平平平仄仄,一阵狂飙如猛兽,仄仄平平仄,岭外音书断,平平仄仄仄平平。

飞沙走石信天游。

平平仄仄平。

经冬复历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屋摧树倒禾苗折,平平平仄仄,近乡情更怯,仄仄平平仄仄平。

暴戾人间万象蹂。

仄仄仄平平。

不敢问来人。

4、仄起首句入韵为别格包德珍·咏李白碧波·咏日仄仄平平仄仄平,行路方知蜀道难,仄仄仄平平,宇宙现穹隆,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篇斗酒海天宽。

平平仄仄平。

金轮挂太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胸中日月吟风处,平平平仄仄,环球光耀彩,仄仄平平仄仄平。

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

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

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音韵格律而著称。

在古代,人们对诗词创作有严格的要求,注重音律的韵脚、格律的规范以及意境的表达。

本文旨在探讨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以深入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所在。

一、音韵之美古代诗词注重音韵之美,它以押韵为特点,使诗词具有铿锵的声韵之美。

对于音韵的要求,主要有声母、韵母和声调。

声母是指音节的初始辅音,韵母是指音节的韵尾,而声调则指的是声音的音高。

通过运用这些元素,古代诗词在音律上形成了独特的规律。

二、格律之美古代诗词的格律是指其诗句的结构规范。

它包括句子的长度、韵脚的排列以及诗句的节奏感。

在古代诗词中,有各种不同的格律体裁,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每种格律都有其独特的要求和特点,使诗词在形式上更加优美。

三、意境之美古代诗词在追求音韵格律的同时,也注重表达深刻的意境。

通过音韵的运用,古代诗词能够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它通过对自然、生活、人情等各个方面的描绘,将情感融入其中,使人们在阅读时感受到真挚的情感体验。

四、经典诗人与作品古代有许多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成为古代诗词的经典之作,为后人所传颂。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月夜忆舍弟》以其独特的音韵格律和深沉的情感展示了诗人的才华。

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青玉案·元夕》以其华丽的修辞和韵脚的协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豪情。

五、古代诗词的传承与发展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不仅仅停留在古代,而是通过传承与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在现代,许多诗人和作家仍然借鉴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以传统的形式表达当代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让古代诗词的魅力在现代得以延续。

在结束时,让我们一起领略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所带来的美妙与感动。

通过对古代诗词的学习与欣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共同珍惜古代诗词的遗产,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之美。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根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开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搜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好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场,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场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开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

诗词格律格律诗词格律格律诗词诗词格律检测诗词格律大全-推荐下载

诗词格律格律诗词格律格律诗词诗词格律检测诗词格律大全-推荐下载
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注意 :五言绝句以首句不压韵(平起仄收或仄起仄收)为正格 七言绝句以首句压韵(平起平收或仄起平收)为正格 但自唐宋以来,变格的应用也是相当普遍的。
3、五言律诗
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例如:《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例如:《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格律的基础是平仄,平仄如同汉字发音的乐谱,汉字有四个基本的音调,就是四个音阶,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0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负料2,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2试时32卷,3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度并25工且52作尽22下可护都能1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试技5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置管4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技3试资件且、术卷料中拒管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了解诗词的基本格律与韵律

了解诗词的基本格律与韵律

了解诗词的基本格律与韵律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美妙的语言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然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诗词,我们需要了解其中的基本格律与韵律。

首先,诗词的基本格律是指其诗句的长度和韵脚的排列方式。

在古代,诗歌一般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

五言诗每句由五个字组成,七言诗每句由七个字组成。

这种规定使得诗词的表达更加简洁有力,同时也给诗人提供了一种有限的表达方式,使他们更加注重词语的选择和排列。

其次,诗词的韵律是指其诗句中韵脚的排列方式。

韵脚是指诗句中最后一个字的音韵特征,包括平声、仄声、声母和韵母。

平声和仄声是指字的音调高低,声母和韵母则是指字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

在诗词中,韵脚的排列方式有律诗和绝句两种。

律诗是指每两句的韵脚相同,而绝句则是每句的韵脚都不相同。

这种韵律的应用使得诗词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其更加动听和优美。

了解了诗词的基本格律与韵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排列,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

通过格律与韵律的运用,诗人们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与意境融入到诗词中,使其更加生动和感人。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运用了七言绝句的格律与韵律,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此外,了解诗词的基本格律与韵律还有助于我们学习和创作诗词。

通过学习格律与韵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诗词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了解格律与韵律也能够帮助我们欣赏和评价他人的诗词作品,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然而,诗词的基本格律与韵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诗词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诗歌中,已经出现了不拘格律和韵律的自由诗,使得诗人们的创作更加自由和多样化。

这也说明了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活力和多样性。

总之,了解诗词的基本格律与韵律对于欣赏、理解和创作诗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格律诗

格律诗

历史源流
产生 定形
成熟 改革
产生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 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朓(464年左右—499年)。谢朓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 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定形
沈约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 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对仗
对仗的基础是词性。词性分为11类。即:名,动,形,量,代,(此为实词)副,介,连,助,叹(此为虚 词)
对仗即实对实(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数对数,代对代等)虚对虚(副对副,介对介,连对连,助对助 等)
另:重叠词对重叠词,联绵词对联绵词(即联合词,二字不能拆开,如差参,葡萄,蜘蛛。)联绵词多为双 声,叠韵,或即双声又叠韵,如辗转。
格律诗
古代汉语诗歌
01 简介
03 创作背景
目录
02 历史源流 04 形成过程
05 平仄介绍
07 区别内容
目录
06 基本句型
基本信息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 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种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 诗的定型。
平仄介绍
平仄介绍
平仄就是声调。古代四声为平上去入,现代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的平,就是平声,仄,就 是上去入。现代的平,就是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声和去声。
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分散到现代的四声中去了,但在一些地方方言中还存在入声,所以 写格律诗用旧韵时一定要考虑入声字。

诗词格律格律诗词格律格律诗词诗词格律检测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格律诗词格律格律诗词诗词格律检测诗词格律大全
格律的基础是平仄,平仄如同汉字发音的乐谱,汉字有四个基本的音调,就是四个音阶,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根1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敷工资设艺料技高试术中卷0资不配料仅置试可技卷以术要解是求决指,吊机对顶组电层在气配进设置行备不继进规电行范保空高护载中高与资中带料资负试料荷卷试下问卷高题总中2体2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1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1都关能可于地以管缩正路小常高故工中障作资高;料中对试资于卷料继连试电接卷保管破护口坏进处范行理围整高,核中或对资者定料对值试某,卷些审弯异核扁常与度高校固中对定资图盒料纸位试,置卷编.工保写况护复进层杂行防设自腐备动跨与处接装理地置,线高尤弯中其曲资要半料避径试免标卷错高调误等试高,方中要案资求,料技编试术写5、卷交重电保底要气护。设设装管备备置线4高、调动敷中电试作设资气高,技料课中并3术试、件资且中卷管中料拒包试路调试绝含验敷试卷动线方设技作槽案技术,、以术来管及避架系免等统不多启必项动要方高式案中,;资为对料解整试决套卷高启突中动然语过停文程机电中。气高因课中此件资,中料电管试力壁卷高薄电中、气资接设料口备试不进卷严行保等调护问试装题工置,作调合并试理且技利进术用行,管过要线关求敷运电设行力技高保术中护。资装线料置缆试做敷卷到设技准原术确则指灵:导活在。。分对对线于于盒调差处试动,过保当程护不中装同高置电中高压资中回料资路试料交卷试叉技卷时术调,问试应题技采,术用作是金为指属调发隔试电板人机进员一行,变隔需压开要器处在组理事在;前发同掌生一握内线图部槽 纸故内资障,料时强、,电设需回备要路制进须造行同厂外时家部切出电断具源习高高题中中电资资源料料,试试线卷卷缆试切敷验除设报从完告而毕与采,相用要关高进技中行术资检资料查料试和,卷检并主测且要处了保理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诗词格律简介

诗词格律简介

诗词格律简介诗词格律简介一、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代得诗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就是从唐代开始得。

唐初时候,一种新得诗体形成了,这种诗体在字数、声韵与对仗方面都有格律规定,就是一种格律诗,唐人为了与古时得诗体相区别,把这种诗体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而把唐以前得诗体称为“古体诗”或“往体诗”。

后人沿用唐人得说法,因此现在一般也分别称它们作“近体诗”与“古体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还可以分成若干种类。

一般按每句诗得字数划分,称为“言”,比如,每句诗五个字,就称为“五言”。

诗得种类,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都有,但就是三言极少见。

三、四、六言与杂言诗,只有古体诗才有,五言与七言,古体诗与近体诗都有,因此为了区别,唐人把五、七言古体诗称作“五古”与“七古”,其她言数得诗,不加“古”字也知道就是古体诗。

《诗经》中收录得上古诗歌以四言居多,《诗经》以后,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比如曹操得《观沧海》、《龟虽寿》,陶渊明得《停云》等。

唐代及以后,四言极少见,王维写过四言《酬诸公见过》。

五古较四言晚起,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就是五言。

汉代以后,写五古得人很多,南北朝得诗大都就是五言得,唐代及以后写作得古体诗也以五古居多。

七古得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多见,唐代开始,七古才大量出现。

唐人又叫七古为“长句”。

杂言也就是古体诗所独有得,诗句长短不齐,短则一言,长则十言以上,但仍以三、四、五、七言为多。

《诗经》中就有杂言,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较多,唐代及以后得诗人也写了不少杂言。

一般又把杂言归入七古一类,在诗集得编纂排列中往往可以瞧到。

李白得杂言有许多名篇,如:《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等。

杜甫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就是杂言。

六言比较少见,见到最早得就是孔融得《六言》,唐人顾况得《过山农家》也就是六言。

近体诗则主要包括律诗与绝句。

律诗就就是格律诗得意思;绝句,又叫截句、断句,把律诗截断了得意思。

诗词的格律

诗词的格律

诗词的格律
格律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

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

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

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

诗词的格律特点: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

(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

(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中间两两对仗。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

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

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5、合乎平仄。

(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格律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格律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格律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而其中的韵律与格律更是诗歌的灵魂。

古代诗人通过精细的音韵和结构安排,营造出了优美的音乐效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古代诗词的韵律与格律,了解其内涵及影响。

一、韵律的基本概念韵律是指诗歌中音节发音的结构和规律。

在古代诗词中,韵律主要由平仄和押韵构成。

1. 平仄平仄是指汉字中音节的声调高低。

在古代诗词中,音节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声是指第一声和第三声,发音时音调相对平均稳定;仄声是指第二声、第四声和轻声,发音时音调起伏较大。

平仄的交替运用,能让诗词音质优美,增强旋律感。

2. 押韵押韵是诗词中相邻词句末尾音节发音相同或相近的一种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韵脚有平声韵、仄声韵、阳平仄声韵和阴平仄声韵等。

押韵能够增加诗词的凝练性和美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格律的种类与特点格律是指诗词具体形式与结构的规定,包括字数、句数、句式和句法等。

古代诗词有许多不同的格律,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1. 绝句绝句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一种格律,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七个字。

绝句简短精练,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2. 律诗律诗是刘长卿在唐代提出的一种格律,由八句组成,每句五、七个字,每句的平仄、押韵等要求更为严格。

3. 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每句七个字,一般由四句、八句或更多句组成。

七言古诗富有韵律感,适合抒发抒情和描绘景物。

4. 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和受欢迎的一种形式,每句五个字,多用四句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五言绝句形式简洁,能够使诗歌更加集中有力。

三、韵律与格律的意义古代诗词的韵律与格律在文学艺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表现情感韵律和格律可以突出诗歌的音乐性,使读者在欣赏诗词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精心的韵律安排和格律运用,诗词能够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2. 增强记忆力古代诗词中的韵律和格律具有很强的记忆力。

由于诗词的节奏感强,读者能够更容易地记住其中的内容。

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

(二)平仄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01)关于近体待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

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

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

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

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

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

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

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

对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述。

上面说的这种基本格式,其实是五言绝句的一种。

试举两例。

例一: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诗中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天”字,是平声字,但在此处是允许的。

原因,后面会讲到。

)例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 字,在唐韵里是读仄声的,后面会讲到。

)(03)“对”和“粘”的规则从上面所举的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

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

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

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对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格律,就是近体诗和词的格律,古体诗没有格律。以下简单介绍其他格律规则。
二、押韵规则
说押韵规则先要说说汉语的音韵,说音韵首先要说到汉语的声调。
与其他语言不同,汉语需要同时借助发音和声调来表达字词的意义,比如:renwu,先平调后去调为“人物”,皆用去调为“任务”;anran,皆平调是“安然”,先去后平是“黯然”。声调赋予了汉语以天然的音乐美。
更上一层楼。
第二、四句的“流”“楼”是韵脚。也可以在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用韵,叫首句起韵,比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直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一
、二、四句的“开”“回”“来”是韵脚。除此之外,其他的奇数句绝对不允许用韵。
词的平仄格式很多,可以说有多少词牌,就有多少格式,这与近体诗不同。因此,词的平仄格式要对照词牌的词谱,词谱都要标出每个字的平仄,可平可仄的字也要标明。词的平仄可以看词谱,这里就不赘述了。清人万树的《词律》收了一千一百八十多个词谱,清代《钦定词谱》则收了二千三百零六个。
古体诗和近体诗,还可以分成若干种类。一般按每句诗的字数划分,称为“言”,比如,每句诗五个字,就称为“五言”。诗的种类,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都有,但是三言极少见。三、四、六言和杂言诗,只有古体诗才有,五言和七言,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有,因此为了区别,唐人把五、七言古体诗称作“五古”和“七古”,其他言数的诗,不加“古”字也知道是古体诗。
从上面说的关于平仄的关系可以知道,除了第一句之外,出句必须以仄声字收尾,对句必须以平声字收尾(还要押韵)。
古诗没有平仄(包括粘对)要求。但是由于近体诗规定了格律,唐代诗人写古诗(也叫古风)为了体现古朴的风格,就竭力避免在诗中出现“律句”(符合近体诗格律平仄关系的句子),反而形成了一些古诗所特有的平仄句式,如:全平调(平平平平平平平)、全仄调、三平调(特指以三个平声字收尾,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等。
词韵和诗韵有些区别。南宋以前,还没有一部人所共守的词韵,以后不少人参照诗韵制定词韵,几经修改,到清代,戈载作《词林正韵》,定词韵为十九部。词韵的第一至第十四部,包括平、上、去声韵,第十五至第十九部为入声韵。词韵的每一部是几个诗韵的合并,所以,词韵比诗韵宽。
词的押韵与近体诗不同,词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上、去、入声韵(仄声韵)。还有一个区别,就是词的韵脚是平声是仄声是由词谱规定了的,不能随意。

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多见,唐代开始,七古才大量出现。唐人又叫七古为“长句”。
杂言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短则一言,长则十言以上,但仍以三、四、五、七言为多。《诗经》中就有杂言,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较多,唐代及以后的诗人也写了不少杂言。一般又把杂言归入七古一类,在诗集的编纂排列中往往可以看到。李白的杂言有许多名篇,如:《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杂言。
古汉语有四声:平、上(念“赏”)、去、入。现代汉语也有四声,与古汉语稍有不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汉语的四声,在诗词里分作平声和仄声,仄声就包括上、去、入声。
古体诗起于民间,押韵不严格,四声皆可用作韵脚,甚至可以四声通押,与现代诗歌相同。
由于近体诗是文人对诗歌的有意识的演进,所以特别强调诗的美感,除了语言美(美文)之外,还特别讲究音乐美。其实,中国的诗是从歌中分离出来的,歌中有词有曲,后来歌词逐渐独立出来,没有旋律了,声调就成了表现音乐美的手段。
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联对句,对)
没有遵循粘对的规定的,叫“失粘”、“失对”。失粘、失对的要补救,叫“拗救”。一般来说,该平的用了仄,该仄的用了平,如果补救了都叫“拗救”。可平可仄的,可以救可以不救。拗救的问题举例说明,比如:第一字该平却用了仄声字,就在第三字该仄的位置用一个平声字补救,这是本句自救;出句该平却用了仄声字,在对句该仄的相应位置用平声字补救,就是对句相救;平字仄救,仄字平救;有时,同时用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但是,失粘、失对只允许在一、三、五字,拗救也只用于一、三、五字(五言是一、三字),但是,如果因为失粘、失对和拗救造成犯孤平却是不允许的。
先说避孤平。在近体诗里,仄收句不论,但平收句中除了韵脚之外,至少应当有两个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是不允许的。所以,有些一三五还不能不论。比如,七言的仄起平收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式(平平仄仄平),前者第三字和后者第一字如果变成仄声字,就是: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就犯孤平了。五言仄起平收句式(仄仄仄平平)不算犯孤平。
三、平仄格式
近体诗与古体诗和现代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讲平仄。所谓平仄,就是前面说过的四声(平、上、去、入),平声平缓柔和谓之“平”,上、去、入三声抑顿仄厉统谓之“仄”,古人认为作诗应当体现音乐(韵律)美,诗句须调平仄,就是平声和上、去、入声相互交错、搭配,使得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古代的诗主要拿来吟诵,而且主要靠吟诵来传播,所以对音美格外重视。
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他三种平仄格式可以类推。写诗的时候必须按这些平仄句式选择诗句中的字,该平则用平声字,该仄则用仄声字。正是由于这些规定很严格,所以近体诗的写作比较难,既要表达句子的意义,又要符合格律,还要有文学美感。
古汉语的发声与现代汉语不完全一样,所以古人用的韵有些现在读起来并不押韵,比如上面的一首诗,“开”“回”“来”用现代汉语读起来韵母并不相同,但在古代,它们是同韵母的,也是同一韵部的字。
有一种特例,在首句起韵的诗中,可以在第一句用临韵(临近韵部的字作韵脚)。有的人为了追求变化,还会特意这样用韵,所以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再说粘对。先说对。古诗和近体诗的奇数句统称“出句”,有点象对联的上联,偶数句称“对句”,象对联的下联。对的意思就是,在近体诗中,出句某一位置的字是平声字,对句相同位置的字就应该是仄声字,反之亦然。比如: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则对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再说粘。近体诗的一组出、对句就称为一“联”。粘的意思是说,上一联的对句某一位置的字是平声字,则下一联的出句的相应位置的字就应该也是平声字。但也不是
再说三平尾或三平调。在近体诗里,任何句中不能以三个平声字收尾,否则就是三平尾或三平调。所以,如五言仄起平收句式(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就不可以变成平声字。
有些时候,七言的第五字和五言的第三字平仄对调,使得其第六字和第四字也必须平仄对调,因而,使得四六也不能分明了。比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平仄平仄。
绝对重复,否则律诗就只能有两种句式了。在近体诗中,四种平仄句式必须交错使用,是一种变化和音乐美的需要,还有押韵的需要。例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一联出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一联对句,对)
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二联出句,粘。第五、七字不同)
六言比较少见,见到最早的是孔融的《六言》,唐人顾况的《过山农家》也是六言。
近体诗则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就是格律诗的意思;绝句,又叫截句、断句,把律诗截断了的意思。律诗一般为八句,绝句一律为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叫长律或排律,也有六句的律诗,称为三韵小律。律诗分七律和五律,绝句分七绝和五绝,数字表示字数,“律”“绝”表示句数。排律一般都是五言,句数不定,但必须超过八句,而且必须是偶数句。还有一种试帖诗,限定为十二句。
诗句如何调平仄?一般说来,就是两个平声字与两个仄声字(上、去、入声均可)交替出现,拿七律为例,诗句的平仄有四种:
平平仄仄平平仄(术语叫平起仄收,平声起头仄声收尾的意思)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近体诗的诗句都要遵循这个规则,叫“律句”。但是,只使用律句还不能说是调平仄,一旦首句的平仄句式确定,其他句子的平仄句式就相应确定了,不能随意改变,比如,平起仄收的平仄句式
近体诗有格律规定,简单说来,主要包括:字、句数固定(如上所述);一般只押平声韵,不许换韵,韵脚固定;每句各个位置的字都要
符合平仄的限定;某些句子必须对仗。
词的兴起与近体诗同时,词的格律规定与近体诗相似,但不同的是,一般词分上下阙(上下片),而且词的每一句的字数不一定相同,不同的词牌其长短(字数多少)、每句的平仄规定、押韵的规定、是否对仗都不一样,其依据是词谱。所以,词的写作要符合词谱的限定,故而,称为“填词”,依词谱填制的意思。
一首诗只能在同一个韵部里选取韵脚字,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排律不管有多少句都应该如此。但是实际上,长律往往换韵,原因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况且,换韵也能增加音律的美感。不过,律诗和绝句决不可换韵。
近体诗的韵脚都是规定在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比如: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诗词格律简介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代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唐代开始的。唐初时候,一种新的诗体形成了,这种诗体在字数、声韵和对仗方面都有格律规定,是一种格律诗,唐人为了与古时的诗体相区别,把这种诗体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而把唐以前的诗体称为“古体诗”或“往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说法,因此现在一般也分别称它们作“近体诗”和“古体诗”。
当然,上面的平仄规定毕竟太死板,写诗的时候也允许有所变化。不过这种变化也是在格律中规定了的。
近体诗调平仄有一个口诀,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就七言律绝和排律来说的,意思是,每句诗的第一字、第三字和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平仄格式的规定,该平也可以用仄,该仄也可以用平;而第二字、第四字和第六字的平仄必须严格依照平仄格式规定,该平不可以用仄,该仄也不可以用平。依此类推,五言律绝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了。这个口诀简单明快,便于记忆,对初学者有一定帮助,但对于近体诗调平仄的复杂变化并不能概括,而且照此去作诗,有时会产生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