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2)
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分级标准
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分级标准《国务院关于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中对自然灾害类的分级规定:(一)水旱灾害1. 特别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或多个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河段堤防发生决口;(3)重点大型水库发生垮坝;(4)洪水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主要航道中断,48小时无法恢复通行;(5)多个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6)多个大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2. 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或其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3)数省(区、市)多个市(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4)一般大中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5)洪水造成铁路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航道通行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6)数省(区、市)多个市(地)发生严重干旱,或一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7)多个大城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大中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二)气象灾害1. 特别重大气象灾害包括:(1)特大暴雨、大雪、龙卷风、沙尘暴、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重要城市和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50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2)1个或多个省(区、市)范围内将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会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3)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可能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2. 重大气象灾害包括:(1)暴雨、冰雹、龙卷风、大雪、寒潮、沙尘暴、大风和台风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热浪、干热风、干旱、大雾、低温、霜冻、雷电、下击暴流、雪崩等气象灾害;(3)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港口、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的。
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
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1. 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的地质运动和作用导致的一系列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地质灾害分为自然性地质灾害和人为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自然性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地质过程引起的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等。
人为性地质灾害则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如矿山塌陷、地质环境破坏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自然性地质灾害中的常见类型,以便读者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2. 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2.1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而引起的地球震动。
地震是一种常见而具有严重危害的地质灾害,它带来的毁灭性力量可以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和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的发生与地球板块的运动和构造有关,而我们所处地球的板块边界上尤为容易发生地震。
我们应该加强地震预警、建设抗震建筑和提高公众防震意识以应对地震带来的危害。
2.2 火山喷发火山是地球上的一种地质构造,它能够从地下向地表喷发岩浆、烟气和火山灰等物质。
火山喷发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地质灾害,不仅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还会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探索火山的形成原因、监测火山活动、合理规划人类活动和制定预警机制,是降低火山喷发造成的灾害风险的关键。
2.3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陡坡地区的大量降雨或融化的雪水形成,将大量悬浮固体物质带入河流中并形成的一种地质灾害。
泥石流的流速快、冲击力强,不仅可以冲毁建筑物和河道,还会造成山体滑坡和阻断河流。
预测和防范泥石流非常重要,包括改善山区环境、建设泥石流防护堤坝和加强监测等措施。
2.4 滑坡滑坡是指山坡或斜坡上的土壤和岩石失去支撑、失去稳定性而崩塌下来的现象。
滑坡通常发生在降雨或地震等外力作用下,造成的损失和危害都十分严重。
对于滑坡地区,我们应该加强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采取保护措施,以减少滑坡带来的灾害。
3. 总结回顾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是常见的自然性地质灾害。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PPT演示文稿
影响地区 多发期
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 以东区域,其中粤、琼、浙、 台、闽沿海受灾最为严重
夏秋
危害
由强风、暴雨、风暴潮造成
由寒冷、大风、雨雪等造成
(2)旱灾和洪涝的对比分析
旱灾 洪涝 东多西少;沿海多,内陆 少;平原多,高原和山地 全国有四个多发中心:华 少。具体有五个多发区: 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 ①两广大部、闽南和台湾; 区 ②湘赣北部;③苏浙沿海 和闽北;④淮河流域;⑤ 海河流域 多为春季,夏秋次之 多为夏季 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历 发生频次高、危害范围广, 时最长,对农业影响最大 造成的损失严重 影响农业、工业及生活用 水和生态环境 淹没工厂、农田,影响交 通等
畜牧业
热点二
防灾减灾
1.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 (1)方针
①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②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 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2)手段
手段 灾害监测 灾害预报 防灾 具体内容 监测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 提供数据、信息 对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及程度预先作出警报 灾前为有效减少灾害损失采取的防避措施。 如灾前准备好一定数量、不同种类的救灾物 资,确定合适的储备地点
黄土 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 ________
2.中国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寒潮 、干旱和洪 台风 (1)中国的气象灾害主要有________ 、________ 涝等。 广东 、海南、 (2)我国受台风影响较大的省区有________ 浙江 、台湾、福建等。 ________
3~4月 ,寒潮对我国的影 (3)寒潮灾害发生最强的月份是________ 减弱 。 响基本是自北向南逐渐________ 华北 、华南、西南 (4)旱灾在我国的四个多发中心有:________ 江淮 地区。我国的干旱多为________ 春旱 , 和________ 夏、秋 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________
中国常见自然灾害
(二) 区域性寒潮
寒 潮
寒潮过程的划分
(三) 全国性寒潮 凡同样影响强度的站点数达到区域性寒潮 标准的一半以上时,则作为“强冷空气”
(四) 区域性寒潮
凡同样影响强度的站点数达到强冷空气 标准的一半以上时,或日平均气温的过 程总降温7 ℃ ,负距平的绝对值>3 ℃的 总站数20站;或虽未达上述标准,但造 成了一定灾害的过程,一律作为“一般 冷空气”
其他
7%
台风、冰雹
11%
洪涝
27%
干旱
55%
1989—— 2002 年平均各
类气象灾害引起的受灾面 积与受灾农作物总面积的 百分比 ( 资料来源于国家气候中心
)
雨 涝
是由于长时间降水偏 多,使农田受淹、江河 洪水泛滥, 从而造成 工农业生产严重损失, 交通中断,甚至造成重 大人员伤亡。
是中国仅次于干旱的气候 灾害, 雨涝每年造成的粮食损 失约占气象灾害造成粮食总 损失的27. 5%, 个别严重雨 涝年份损失更严重。全国平 均每年洪涝受灾耕地约 0.07×108 ~ 0. 1 ×108 hm2 ( 1. 0~ 1. 5 亿亩)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青藏高原灾害带
青、藏及川西北
西北灾害带
青藏高原灾害带
海洋灾害带
暴风雪、地震、 寒潮、雪崩等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小结
海洋
东部和南部海域 台风、风暴潮、赤潮等
东南沿海
东部 中部 西部 青藏高原
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台风、风暴潮、 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
第三级阶梯 洪涝、旱灾、病虫害等 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 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 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 青、藏及川西北 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
石大灾害及防治对策讲义02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
第二章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第一节地质灾害概述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就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的分类十分复杂,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标准。
(D地质灾害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因岩土工程处置不当而发生事故所形成的灾害是人为地质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事故灾害也属于突发性的。
(3)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等)。
二、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及危害是很严重的。
我国有2/3地区属于山地,地质灾害十分严重。
据统计,在20世纪的后50年,每年中国因地质灾害而导致伤亡的人数在万人左右,造成经济损失总数达上百亿元。
国际上,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受到地质灾害的危害,因而1999年的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的主题确定为“防治地质灾害”。
本章内容涉及一些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这里着重介绍地震、滑坡、泥石流、引起的灾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地震灾害2.2.1地震概述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烈度在6度及6度以上的地震区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和自治区。
近几十年来的十多次大的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巨大创伤。
中国国情与发展-期末大作业
中国自然灾害分析和思考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沙尘暴、风雹、雷电、高温热浪、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灾和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
近年来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无不对我国造成了惨痛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因此,自然灾害在我国的分布规律,作用机理,防止措施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随着全球的气候变化以及环境破坏,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与日俱增,触目惊心,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防灾减灾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自然灾害,环境保护,治理,分析统计目录:1.1自然灾害的科学定义-------------------------------------------------P21.2中国分布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历史情况-----------------------------------P41.2.1中国地震概况-----------------------------------------------------P41.2.2中国旱灾概况-----------------------------------------------------P61.2.3中国水灾概况-----------------------------------------------------P82.1中国多灾的自然原因-------------------------------------------------p102.2中国多灾的人为原因-------------------------------------------------P113.中国抗灾减灾的主要措施-----------------------------------------------P124. 中国自然灾害的新影响因素--------------------------------------------P135. 中国防灾减灾发展战略------------------------------------------------P156.资料引用和注解-------------------------------------------------------P167.小组组员与分工简介---------------------------------------------------P17一、中国自然灾害现状1.1自然灾害的科学定义。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震与地质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在地球内部的应力积累超过其所能承受的极限时所产生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震不仅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地震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应的防范措施。
一、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地震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首先,地震能够导致土地震动,使土壤失去稳定性,引发土地滑坡和崩塌。
地震瞬间的剧烈震动会破坏岩石和土层的结构,使之变松散,加之水分的渗透,导致土壤的流动和滑动,造成山体滑坡。
其次,地震还可以引发地震液化现象。
当地震波传播到含水土层时,地震引起的地震波会使土体中的固-液饱和层气泡膨胀,土体失去原有的强度,形成液体状。
这种液化现象会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造成破坏和倒塌。
最后,地震还会引发地下水位的改变,从而导致地下水涌出或下降,引发泉水暴涨、断流、湖泊消失等灾害。
地震能量会使岩层产生位移,进而改变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和距离,从而给地下水系统带来巨大的冲击。
二、地震灾害的防范措施为了减轻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首先,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采用合适的抗震结构设计,并严格执行相关的建筑法规和标准。
同时,加强对既有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工作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位于地震活跃区域的重要建筑物。
其次,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是防范地质灾害的关键。
通过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为民众撤离提供宝贵的时间。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还可以为相关单位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
另外,加强公众的地震防范教育也非常重要。
通过开展地震防灾知识宣传活动,向公众传授地震知识和应急处理技能,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自救能力。
这可以有效减少灾害发生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最后,地震灾害的防范还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地震监测研究的投入,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震与地质灾害地震是地球表面由于地壳内部产生的能量释放所导致的地球震动现象。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变动、地球表层自然作用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非人为破坏,导致生命、财产和环境受到损失的现象。
地震是一种广泛的地质灾害,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可小觑。
本文将探讨地震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范措施。
一、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地震的发生会导致多种地质灾害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断层破裂引发地表震动:地震的震源区域通常是地壳中断层破裂的地方。
当断层破裂释放能量时,会产生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地表震动,导致房屋、桥梁等建筑物受损甚至倒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2. 地震引发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能量的传播形式,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当地震波穿过地下岩土时,会引发土壤液化、土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导致建筑结构的沉降或倾斜,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3. 地震引起地壳变形:地震时地壳产生的应力和应变作用会导致地壳的变形,进而引发各种地理现象。
例如,地震引发的地壳断裂可能导致火山喷发、地面沉降等灾害,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影响。
二、地震灾害的预防与减轻措施为了减少地震对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与减轻措施。
1. 加强地震监测:建立健全的地震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地震的发生、发展趋势和震源位置等信息,以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 抗震建筑设计:根据地震影响区域的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采用科学的建筑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3. 加强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对地震频发区和可能受到地震影响区域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灾害防范规划和措施。
4. 加强人员培训与宣传:通过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增强抵御地震威胁的自我保护意识。
5. 加强跨区域合作:地震是地区性的自然灾害,需要跨区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地质灾害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知识点
中国的主要⾃然灾害知识点中国的主要⾃然灾害第⼀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地震的分布与危害1、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喜马拉雅地震带③华北地震带④东南沿海地震带⑤南北地震带⑥西北地震带⑦青藏⾼原地震带⑧滇西地震带东经105度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线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①分布范围⼴------⾥⽒6级以上地震⼤部分省区都发⽣过;②地震频率⾼,强度⼤-------20世纪平均每年发⽣⼀次⾥⽒7级以上地震;③地震震源浅,危害⼤--------浅源地震,破坏严重3.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成因: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
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
地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结论: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泥⽯流的分布与危害1.概念:泥⽯流是⼭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块以⾄巨⼤砾⽯,破坏⼒极强。
2.分布:云南西北和东北⼭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区﹑⽢肃省南部⽩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地和西藏⾃治区喜马拉雅⼭3.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道路,对⼈民的⽣命财产﹑⽣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危害。
4. 产⽣的条件:地形: 崎岖的⼭区,沟⾕上游有坡度较⼤的汇⽔⾯积;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层相当发育,地震烈度⼤的地区;物质条件:地表岩层破碎,⼭坡为松散⼟层或厚层风化物所覆盖;⽔流条件:暴⾬强度⼤,或在⾼⼭地带有多量融雪、融冰⽔的活动;植被条件:稀疏;⼈为因素:⼭区不合理的经济建设活动。
三、滑坡的分布与危害概念:斜坡上的岩体或⼟体,在重⼒的作⽤下,沿⼀定的滑坡⾯整体下滑的现象。
2.分布: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及黄⼟⾼原和秦巴⼭区3.危害:掩埋房屋,造成⼈畜伤亡;摧毁城镇﹑⼯⼚﹑矿⼭;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森林﹑植被等4.发⽣的条件 : 地下⽔丰富和坡⾯有积⽔的地⽅,特别是连续性降⾬后,有⼤量⾬⽔下渗时,滑坡容易发⽣;地⾯有疏松物质的堆积,被⽔浸湿后发⽣软化;从地质构造上看,断层⾯、节理⾯及岩层⾯是天然的软弱⾯,尤其在断层⾯或岩层内夹有粘⼟层时,更加容易形成滑坡;斜坡坡度⼀般为20°~40°,过陡的斜坡,在重⼒作⽤下主要表现为崩落;风化作⽤、地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滑坡的发育;⼈类活动如在斜坡上进⾏蓄⽔灌溉,坡⾯植被的破坏,都能诱发滑坡的发⽣。
中国地理-中国的自然灾害(共37张PPT)
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 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
原因: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 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 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 海南、台湾等地,受寒潮影响相对较小。
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 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
地震的震级: 表示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
级,震级越大,释放能量越多。 (震级每大一级,能量就大31.6倍。)
地震的烈度: 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叫作地震烈
度。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中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
1.2 我国地震的分布 地震东少西多,灾情东重西轻, 死亡人口下降、经济损失上升。
(2018·江苏高考)下图为“2018年5月10日2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 面气压形势图”。
(2)北京市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 可能是 A.雨过天晴,气温将显著升高 B.气压下降,出现连续性降水 C.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 D.风向转为偏南风,风速降低
梅雨
夏初,江淮地区出现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天气特征:长时间的连续降水, 日照时间短, 湿度大。
(2)寒潮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地表热量交换,维护全球的热量平衡。 ②寒潮带来的大范围雨雪天气,在保持土壤湿度的同时,春天消融 缓解春播旱情。
③寒潮带来低温,还可以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 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⑤寒潮还可带来风力资源。
④净化大气。带来的雨雪天气,增加了空气湿度,减少北方的扬尘 天气,也会使飞沫中的病毒随雨雪降落。
降水量:大小与集中程度;
来水 水系:支流多少、水系形状与流域面积大小
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分级标准
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分级标准《国务院关于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中对自然灾害类的分级规定:(一)水旱灾害1. 特别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或多个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河段堤防发生决口;(3)重点大型水库发生垮坝;(4)洪水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主要航道中断,48小时无法恢复通行;(5)多个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6)多个大城市发生极度干旱.2。
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或其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3)数省(区、市)多个市(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4)一般大中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5)洪水造成铁路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航道通行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6)数省(区、市)多个市(地)发生严重干旱,或一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7)多个大城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大中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二)气象灾害1. 特别重大气象灾害包括:(1)特大暴雨、大雪、龙卷风、沙尘暴、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重要城市和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50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2)1个或多个省(区、市)范围内将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会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3)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可能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2。
重大气象灾害包括:(1)暴雨、冰雹、龙卷风、大雪、寒潮、沙尘暴、大风和台风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热浪、干热风、干旱、大雾、低温、霜冻、雷电、下击暴流、雪崩等气象灾害;(3)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港口、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的. (三)地震灾害1.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包括:(1)造成300人以上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2)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
地理 中图版 选修5 灾害地理 2.1 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案例② 台湾岛" 案例②—台湾岛"921"南投地震 南投地震
1999年9月21日凌晨,南投县发生 .6级大地震, 年 月 日凌晨 南投县发生7. 级大地震 日凌晨, 级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左右,重灾区在日月潭地区. 震源深度 千米左右,重灾区在日月潭地区.这是 千米左右 台湾岛近百年来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 台湾岛近百年来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该区有许多活 断层,导致断层沿线地区遭遇灾难性破坏.整个灾区 断层,导致断层沿线地区遭遇灾难性破坏. 死亡2 死亡 329人,伤8 722人,失踪 人,倒塌各种建 人 人 失踪39人 筑9 909栋,严重破坏 575栋,受灾人口 栋 严重破坏7 栋 受灾人口250万,灾 万 民32万,财产损失92亿美元.此次地震还波及福建, 万 财产损失 亿美元.此次地震还波及福建, 亿美元 广东,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区. 广东,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区.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 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以东经105°为界,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105 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 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 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 故地震较少. 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 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 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 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 46% 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 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 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 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中国的地质灾害
试推测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震源浅
自然原因: 震中位于市区
震发时间为凌晨
人口密度大
人为原因: 人们防震意识薄弱
建筑物抗震系数小
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一是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 二是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 除此之外,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 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案例: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 主要分布在____ (多选)(填入字母代号)。原因是什么? BCE A.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E.四川盆地周边地区
原因:地形由平原向山区过渡,斜坡较多;处于东 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相互作用地区,降水较多;黄土、 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区;人类活动广泛且
防灾减 灾措施
加强灾害的监测预报;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 法规体系;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加强国际合作
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躲在室内开间较小和支撑坚 固的地方,如卫生间、墙角、坚固的家具下;尽量 蜷曲身体,降低重心,保护好头部、眼睛,掩住口 鼻;疏散到空旷的地面上,远离高大建筑物;不要 使用电梯等。
华北区、台湾地 区地震成因:位 于亚欧板块与太 平洋板块交界区 地壳活动强烈
分析材料: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我国河北唐 山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10 千米,造成24.2万人死亡,16.7万人伤残,直 接经济损失高达283亿元,灾情之大举世罕见。 2003年9月26日凌晨3点50分,日本北海道 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5时7分又发生7.1级余 震,但仅造成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的微乎其微 的损失。
2.1《中国地形》(第二课时)课件(共32张PPT)
准噶尔盆地
➢ 位于新疆北部。 ➢ 在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之间。
➢ 我国第二大盆地,位置最北; ➢ 沙漠、戈壁广布,边缘有绿洲; ➢ 海拔500-1000米。
柴达木盆地
➢位于青海省境内。 ➢在阿尔金山、祁连
山和昆仑山之间;
➢ 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2000-3000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 ➢ 柴达木盆地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 ➢ 盆地内陆盛产铁矿、铜矿、盐矿等多种矿物,故被称作“聚宝盆”。
松嫩平原(适合大规模机械化) 江苏垛田(不适合机械化生产)
地形地势 影响农业
思考: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 了有利条件。不同的地形区适合不同类型的农业发展。
不利影响: 山区面积广大,平原面积较少,耕地资源不足,发展规 模受限,交通不便等。
➢ 中国第二大平原,最完整的平原, 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
➢ 河湖众多,多旱涝、盐碱、风沙 自然灾害;
➢ 由黄河、淮河、海河冲击而成, 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描述华北平原的特征及其成因
➢ 地势最低平的平原,大部分海 拔在50米以下;
➢ 河网纵横,湖泊密布; ➢ 素有“水乡泽国”之称,中国
➢ 地表崎岖,海拔1000-2000米; ➢ 高原上多小型山间盆地(坝子); ➢ 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
准噶尔盆地
中
塔里木盆地
国 四
柴达木盆地
大
盆
四川盆地
地
塔里木盆地
➢ 位于新疆境内。 ➢ 在天山山脉、昆仑山脉之间。
➢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多沙漠戈壁; ➢ 内有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2022 年 8 月 28 日修订)1.1 编制目的依法科学统一、有力有序有效地实施地震应急,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 合用范围本预案合用于我国发生地震及火山灾害和国外发生造成重大影响地震及火山灾害的应对工作。
1.4 工作原则抗震救灾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军地联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的工作原则。
地震灾害发生后,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即将自动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前期处置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是应对本行政区域特殊重大、重大地震灾害的主体。
视省级人民政府地震应急的需求,国家地震应急赋予必要的协调和支持。
2.1 国家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局承担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工作。
必要时,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在地震灾区成立现场指挥机构,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2 地方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地方有关部门和单位、当地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组织等,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3.1 地震灾害分级地震灾害分为特殊重大、重大、较大、普通四级。
(1)特殊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 300 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 1%以上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 7.0 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 6.0 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殊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 50 人以上、 300 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 6.0 级以上、 7.0 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 5.0 级以上、 6.0 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地震与地质灾害分析
地震与地质灾害分析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活动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地球内部产生的能量积累被释放所引起的。
地震的发生往往会造成各种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了解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原因和特征,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的原因主要是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地球内部岩石的变形。
地球板块的运动是地震的主要原因之一。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了地球内部的应变积累。
当积累的应变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会发生破裂并释放能量,从而引发地震。
此外,地球内部岩石的变形也是地震的原因之一。
岩石在地下深处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会发生非弹性形变,当形变超过一定阈值时,岩石会失去稳定性并产生地震。
地质灾害是地震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
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表破裂、滑坡、地震水库溃坝、地震火灾等。
地表破裂是地震造成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地震断层在地表上的显露。
滑坡是指地震震力作用下的岩土体失稳和滑动造成的。
地震水库溃坝是指地震造成的水库结构破坏,导致大量水流释放,给下游地区带来洪水灾害。
地震火灾是指地震震动破坏建筑物和破裂管道,导致火灾发生。
地震的预测和预防是减少地质灾害的关键。
地震的预测是指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活动的规律来预测未来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可能的破坏程度。
地震的预测方法包括地震观测、地震地质调查和地震学研究等。
地震的预防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地震造成的破坏。
预防地震灾害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和灾害应急资源的准备等。
对于地震和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预防,地震科学家和地质灾害专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对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原因和机制的研究,探索了地震和地质灾害的规律和特征。
通过对地震和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的研究,他们为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地震与地质灾害是地球表面地壳活动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了解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原因和特征,对预测和预防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的破坏力与地质灾害
地震的破坏力与地质灾害地震是地球表面上突然释放的地质能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灾害。
地震的破坏力与地质灾害直接相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震的破坏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灾害,并提出一些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1. 地震的破坏力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的震动,造成了各种不同程度的破坏。
地震的破坏力与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震级越高,地震的破坏力就越大。
地震造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震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和损坏。
地震振动会使建筑物产生共振,从而引发结构破坏,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经过抗震设计的建筑物来说,损失更为严重。
这对居民住房以及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等的破坏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其次,地震还会引发地质灾害,如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由于地震震动会破坏山体结构,导致松散物质滑坡和崩塌,形成泥石流流动体,加重了地震的破坏程度,使受灾范围扩大。
此外,地震还会引发火灾。
地震造成的破坏会导致建筑物内的电力线路短路、燃气泄漏等情况,进而引发火灾。
地震发生后,由于通讯中断和道路堵塞等原因,火灾扑灭工作会变得异常困难,给灾情处理带来更大挑战。
2. 地质灾害与地震的关系地质灾害是指因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损失的事件。
地震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灾害,与其他地质灾害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地裂缝和断层运动等。
地震震动会使山体失去平衡,从而导致滑坡和崩塌的发生。
地裂缝是地震断层活动的表现,地震造成的断层运动会使地壳产生破裂,形成地裂缝,进而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此外,地震还会对地下水系产生影响,诱发地下水位变化和涌水等现象。
地震震动会破坏地下水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地下水位的变化,进而引发涌水现象,给周边地区带来洪涝等灾害。
3. 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为了减轻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加强地震预警和监测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家园则中学导学稿(案)
2014年3月日第8课时科目地理课题 2.1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2)审核史地政组设计者景中奇班级 (高二)年级(文)班姓名
学习目标具体
目标
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2.学会应运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重点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难点应运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课堂训练二、非选择题
10.读下面两幅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Ⅰ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____;与其他地区相比,Ⅳ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_____的特点。
(2)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是______。
(3)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4)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上升的人为原因。
11. 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一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多发区中,人类活动是自然灾害多发的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因素。
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技术水平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不合理,致使这些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从而使自然灾害多发,而脆弱的生态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又使这些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
课堂训练
材料二下列两幅图中,图甲是“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图乙是“中国八五末期部分省区贫困人口数量图”。
(1)图甲和图乙的关联性体现如下:
若此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A处,则上留空格中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其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
若此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B处,则上留空格中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该地区综合整治措施有(4分):
(2)图乙中______省是我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制约其经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原因主要有哪些?(3分)
(3)国家在该区规划建设了最大的扶贫项目“________”,该项目的完成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有哪些?在该区进行该类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最有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有哪些?(3分)
总结反思课
堂
小
结
学
(
教
)
后
反
思
1.你完成“学稿”的情况是()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2.你在本节课上的表现是()
A.很积极主动
B.较积极主动
C.一般
D.较差
答案
1.A 2.C 3.B 4.C 5.B 6.C 7.D 8.B 9.B
10.(1)旱涝关联性
(2)地震
(3)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繁;国土广大,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汇处,地震多发;海岸线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
(4)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导致内涝加重;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5)兴建长江三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
11. (1)土地沙漠化过度放牧、过度垦殖农牧业生产受损,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社会和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破坏植被、轮荒等压缩农耕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2)云南自然原因:位于西南边睡,地处地形崎岖、地质地貌复杂的喀斯特高原、山地,自然灾害频繁,耕地面积小;社会经济原因: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文化、教育落后。
(3)南昆铁路有利于加快西南地区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货物外流和商品交换,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繁荣商业,带动商业、旅游业等相关服务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等。
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