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宁波市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面向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可配置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平台研究
决或 满足特 定业 务领 域商 务规则 的代码 构建 成 为业
务层 中的 EB组件 。EB组 件可 以完 成从 客户 端应 J J 用程 序 中接 收数 据 、 按照商 务规则对 数据 进行 处理 ,
理流程 的配置 。
配送 ,这种模式决定了同一产业集群区块 内各企业 的管理流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企业的管理重点在 于 以订单 为核心 的销售 、 生产 、 资供 应 、 流 配送 物 物 及订单的成本核算。 这就要求企业以订单为主线, 通 过信息 技术实 现集成化 的管理 ,但 由于 企业规 模 较 小,单个企业实力相对较弱 ,信息化人才也相对缺 乏, 由企业 自身进行 信息 化建设 难度较 大 。 针对这 种 现状 ,可 以按 照 公共信 息服务平 台的方式 全面 实施
信息 化需求 以及平 台化 的信 息系统 设计 的技 术特 点 和实施 模式 ,面 向产业 集群 的中小 企业 可配 置实 时
供应链 信息化 管理 平 台包 括应 用平 台 、信 息 集成 与 协 同工 作平 台和支 撑平 台 。 1 应用平 台层 主要 实现 中小企 业供应 链 管理 的 . 各项业 务 , 各企 业业务 的工 作界面 和管 理平 台 , 是 是
基 本上 都 是“ 订单 驱动 型 ” 即企 业接 到 客户 订 单进 , 行产 品 的设计 、 原材料 的采购 、 生产加 工和 订单物 流
物 流 、 息流 、 金流 及 工作流 的实 时集 成 , 企业 信 资 使
的管理者 能够 实时 查询到 企业 的经 营状况 。 (2 当 1) 企业 的组 织结构 和业 务流程 发生 改变 时 ,系 统不需 要 做大量 的开 发 ,而 是通 过参数 的配置完 成信 息处
二 、 业 集群 环 境 下 中小 企业 可 配 产 置 实 时 供 应 链 信 息 化 管 理 平 台体 系 结 构
试论基于产业集群的浙江中小企业人才培训
第4卷第2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4No.2 2008年06月JOU RNAL OF HA NGZHOU DIANZI UNIVERS I TY (SocialS ciences)Jun.2008 试论基于产业集群的浙江中小企业人才培训龚上华(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浙江杭州310036)收稿日期36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计划项目(66x )作者简介龚上华(),男,江西吉安人,副教授,人才学、社会保障摘要:本文从浙江产业集群的自身特点出发,分析了中小企业人才培训的要求,并剖析了中小企业人才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人才培训的经验,创新和优化中小企业人才培训的体制和机制,促进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人才培训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46(2008)02-0034-04一、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及其对中小企业人才培训的要求产业集群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版)一书中最早提出的。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合体。
它是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能够使中小企业在保持独立性的基础上,把竞争从单个企业提升到了中小企业群体,将中小企业自身的灵活性与产业集群网络的稳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迅速发展创造了上百个具有专业化分工协作特点、年产值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产业集群,已成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依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从企业规模来说,产业集群范围内的主体为中小企业。
大量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市场,发展形成相互之间高效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形成了旺盛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造就其难以模仿的集群优势以及紧密合作的集群网络形式,推动了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绩效显著,极大地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宁波产业发展 调研报告
宁波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宁波作为中国东海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其产业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
近年来,宁波在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不断迈进,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本篇调研报告将从宁波产业发展的背景、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回答。
一、宁波产业发展的背景宁波地处中国东海沿岸,拥有独特的自然港湾条件。
自古以来,宁波就是一个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和贸易港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宁波逐渐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跨国公司落户。
同时,宁波也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快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二、宁波产业发展的特点1.特色制造业的发展:宁波以制造业为主导,形成了以汽车、机械、化工、纺织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制造业集群。
在汽车制造方面,宁波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
2.外贸依存度高:由于宁波地理优势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宁波的外贸依存度相对较高。
外贸对宁波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对宁波制造业的拉动效应。
3.创新驱动的发展:宁波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宁波加快了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的步伐。
一批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在宁波兴起,为宁波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三、宁波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1.加快创新驱动:宁波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一批高成长潜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为宁波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2.优化产业结构:宁波将继续优化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宁波将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外城市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通过跨境产业链、跨境合作、跨境投资等多种方式,提升宁波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宁波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其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背景和特点。
在未来,宁波将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宁波的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宁波企业调研报告分析报告
宁波企业调研报告分析报告介绍宁波市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城市,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和投资。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分析宁波企业的发展现状,为投资者提供市场洞察和业务决策的参考。
企业类型分布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宁波企业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制造业企业:宁波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拥有众多制造业企业,涵盖了机械、轻工、纺织等领域。
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在宁波有较强的优势。
2. 电子商务企业:近年来,宁波的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许多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和交易,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 物流企业:宁波港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物流企业在宁波发展迅速,以港口为基础的货物运输和仓储服务成为宁波企业的特色。
4. 服务业企业: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在宁波也有较大的规模,且逐年增长。
企业规模分析宁波企业的规模呈现出以下特点:1. 中小企业为主体:宁波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规模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制造业领域。
2. 部分大企业崛起:尽管中小企业为主,但在宁波也出现了一些大型企业。
这些企业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话语权,成为宁波企业发展的引领者。
3. 城乡差异:宁波市中心区域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大,而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这与宁波的城市发展格局密切相关。
企业发展状况分析宁波企业的发展状况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创新能力提升:宁波企业在近年来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通过科技创新,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2. 国际化发展:宁波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合作伙伴,加强了与国际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企业的国际化水平。
3. 人才培养:宁波企业注重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吸引高端人才和培养本地人才,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发展机遇与挑战在宁波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些机遇和挑战:1. 机遇:宁波市政府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作者:曹剑飞李彩丽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第04期[摘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走集群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如何发展产业集群,政府做些什么,市场做些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文章提出应从市场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空间布局、知识产权保护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社会关系网络、企业家精神等六个方面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并对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和政策支持提出具体的构想。
[关键词]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政府扶持[作者简介]曹剑飞,广西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广西南宁,530022;李彩丽,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河池监管分局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广西河池,547000[中图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4-0007-0004中小企业在推动技术创新、维护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先天的规模小这一特殊性以及由此而演绎出来的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一系列的中小企业固有问题又使其在同大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问题仅仅依靠其自身力量,完全依托纯粹的市场机制很难与大企业相竞争。
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所产生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以及其特有的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可以很好地克服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
走集群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然而,如何培育产业集群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本文将从市场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空间布局、知识产权保护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社会关系网络、企业家精神等六个方面阐述其各自与产业集群的演进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产业集群演进的六要素模型(一)市场体系与产业集群的演进市场体系是多元市场结构和复杂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体。
一个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由各类市场构成的市场结构,而且包含其总体功能;不仅包含着支配和影响这些市场的价格、利率、汇率、工资、竞争、供求等一系列市场机制及其作用,而且包含市场对各种市场信号的应变能力。
宁波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宁波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宁波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城市之一,也是中小企业发展蓬勃的地区之一。
中小企业在宁波的发展现状可以描述如下:
首先,宁波中小企业的数量庞大。
根据统计数据,宁波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0万家,涵盖了各行各业。
这些企业不
仅积极参与到宁波的经济建设中,也为当地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其次,宁波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逐步壮大。
在宁波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方式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一些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宁波外贸的重要力量。
再次,宁波中小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逐渐突出。
宁波市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
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加强研发投入等方式,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另外,宁波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面对来自本地和外地的各种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人才短缺等问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
总的来说,宁波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呈现出规模庞大、竞争激烈、创新能力突出等特点。
随着政府的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和企业自身的努力,相信宁波中小企业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宁波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宁波市小微企业评价标准
宁波市对于小微企业的评价标准主要依据《宁波市加快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和奖励暂行办法》(甬经信中小2019141号)等相关文件规定。
这些评价标准旨在推动小微企业园的高质量发展,通过绩效评价和星级评定等工作,促进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专精特新发展。
具体的评价标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 创新能力:评价小微企业是否具备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以及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突破和应用。
2. 市场竞争力:考察小微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以及对外部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3. 企业成长性:评估小微企业在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市场份额等方面的增长情况。
4. 产业带动作用:小微企业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能力,以及在促进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贡献。
5. 管理和服务水平: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对外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6. 财务状况:评价小微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包括盈利能力、资金链的稳定性等。
7. 社会责任:考察小微企业对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等方面的贡献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小微企业园区的评价则更加注重园区整体的发展水平,包括园区内企业的整体素质、园区提供的公共服务、园区管理的规范性以及园区的整体经济效益等。
评价过程通常包括企业自主申报、地方政府的审核推荐、专家实地核验和综合评定等多个环节,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通过这些评价标准,宁波市旨在激励小微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宁波产业集群资源状况调研及协作创新战略研究
问题 。 如何保 持与提高产业集群 长久 的竞争 能力 正 日 益成 为当地企业 家与政府部 门迫切需要 解决 的问题 。
收 稿 日期 :2 0— 10 o90— 3
2 产业集群 的资源与能力约束调研
在 宁 波市北仑 区政 . 0 29 文 献 标 识 码 :A
Re e r h a nV si a in n e 0 c e t it0 a 0 p r tO s a c nd i e tg t0 0 r s ur e r s rci n nd c 0 e a i n
3 0多家集群 企业 ( 主要是汽 车集群 企业 及铸塑 机企
业) 进行 了实地 调研 。 调研 的主要 内容包 括 : 企业 的技
基金项 目:匡家自
嵩 金鲼 顿 目( 5 l2, 7 15) 基 洱 7 O 0 6 0 7 0 1; 0 7
国家 8 3 6 计划项 目( 05 A 19 0 ; 2 0 A 4 11 )宁波市
宁波产业集群资源状况调研及协作创新战略研究
战 洪 飞
( 宁波大学 工学院 , 浙江 宁波 35 l ) l2 1
摘要 : 宁波地 区的集群企 业进行了调研 , 对 并分析 了产业 集群 的技术创新 、 企业信 息化 、 资源 与能力约束 的
现状。在产业 集群原有产品协作的基础上 , 从增 强集群 企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 , 出了产业集群协作创新 提 战略模型。从系统工程 的角度 , 研究 了资源共享 、 制度与机制 、 社会氛围 、 网络技术体 系等 多个层面 的集群协 作创 新问题 , 并探讨 了网格化协 同创新支撑平 台的设 计。 关 键 词 : 业集群 ;协作创新 ; 产 资源约束 ;网格技术
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创新模式探讨
20 0 6年 第 4期
市 场 论 坛
M ARKET FORUM
N . ,0 6 o42 0
( 第2 总 5期 )
(u l i l o 5 C mu t ey . ) av N 2
基于产业集群 的科 技型 中小企 业合 作创新模 式探讨
( ) 三 科技 经济 一体 化 机 制 基 本 形 成
还有 , 自筹 资金经 营 , 技术创新 风险大。相对于大企业 , 中 小企业在筹资方面要 困难得多。许 多国内外学者都已 址实 , 资 金短缺是小企业所面临 的首要经营难题。自筹 资金经营 , 使企 业不得不将短期利益看成企业 的头等大事 ,从而在一定程度 上忽视技术创新这 一 企业生命线 。即使 有企 业投入财力物力 用 于技术创新 , 也往往 由于资金 问题 , 难以承担技术创新 所带
一当Βιβλιοθήκη , 科技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的劣势也十分明显 , 主要
表 现在 :
首先 , 核心技术缺乏 , 高科技人才短缺。在 当前经 济全球
化 迅猛 发展 及 我 国加 入 WT O的 新 形 势 下 , 大企 业 而 临 着 比 广
、
我 国科 技型 中小 企业技 术创新 的现 状
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的竞争 ,这种竞争在很 大程 度上 将
岳 峰
( 林 电子 科 技 大 学管 理 系, 西 桂 林 5 1 0 ) 桂 广 4 0 4
【 摘
径。
要 】 章从 形成 产 业 集群 的 角 度 入 手 , 科 技 型 中小 企 业 的 合 作 创 新 模 式 进 行 探 讨 , 寻 求 促 进 其技 术 创 新 的 有 效途 文 对 以
( ) 新 是 科 技 型 中小 企 业 的本 质 特征 二 创
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
浙江省绍兴 、 宁波以及杭州等典型产业 集群 进行 了访谈 , 并对
浙江省绍兴县及部分企业进行了重点调查和案例分析 。
为密切 ,是集群学 习 的核 心主体 。我们 进行 的 问卷调 查结 果显示 ,科技 型中小企 业更 注重 技术 合作 与 联 系,6 . % 06 的科 技型中小企业 与其他企业 存 在密 切或 较 为密切 的技术 合作与交 流,而一般 的中小企业这 一 比例 只有 4 . % ( 61 见
并不是所有产业集群都具有较强的竞争 优势 ; 产业在 一定 区
域 集聚, 也并不意味着具有持续竞 争优势和创 新能力。即使 是曾经具有较强竞争优 势的产业 集群 , 如美 国底特律 “ 汽车 城” 匹兹堡钢铁产业 群 、 、 温州桥头钮扣 中小企业集群 等 已经 开始呈现 出衰退的迹象 , 这迫使我们 不得 不思考产业 集群成 长过程 中持续创新能力问题 。
国际经济组织 、 多国家和地方政府 部门 的浓 厚兴趣。联合 许 国工业发展组织 ( ND ) U IO 和经 济合 作 与发展 组 织 ( E D OC )
已在全球极力提倡并推广地方产业集 群战略。实际上 , 在产 业集群 发展过程 中, 由于存在着 锁定 效应 、 路径 依赖等 潜在 问题 与风险 , 会导致产业集群失去 活力或竞争力 下降 , 因此 ,
通过实地调 查和访谈 ,我们发 现 ,一 些经 济发 展很 有 活力 的集群都非 常重视 学 习型区域 的培 育 ,中小 企业 之间 在相互竞 争的 同时 ,也很 重视相互 学 习 、帮 助 ,交 流市场 与技术信 息 。相 比较 而 言,科 技 型 中 小企 业 与其 他 企业 、 大学 、科研 院所 、市场 中介组织 、政府 等 的合 作 、联 系更
构建基于产业链集群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注入初创期与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政府协调贯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链条,同时优化企业与金融服务平台的对接状况,推动多元化融资;改良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引导更多外部资金支持。
为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高端人才不足的问题,政府要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扶持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其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奖励和补助;更重要的是,在宣传现有人才政策的基础上确保政策实施落地,提高扶持政策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覆盖率。
2.3社会维度在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果转化效率方面,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因此,社会机构应积极利用专业优势,打造科技成果服务平台,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并努力夯实平台的投资吸纳能力,扩大宣传渠道及影响力,确保能吸引足够资金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开发与使用,培养专业人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财务状况等信息进行整合;服务平台还应创新投贷联动机制,支持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的交流协作,积极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补偿和融资担保作用。
为了弥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端人才空缺,社会机构的人才引进及项目申报平台要扶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与管理人才,并契合企业发展需求,集中引进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项目,在协助企业培育科研、管理能力的同时,通过项目吸引、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1]孙海琳.面向2035年的科技治理可控二元结构[J].中国科技论坛,2020(11):8-11,[2]陈伟,杨增煜,杨栩.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0(3):111-117.[3]余红伟,王俊苏,张旭,等.科技与金融结合促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吗[J].投资研究,2020,39(10):128-151.[4]张玉明,王春燕.协同视角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治理机制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8-25.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区域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KYCX20_0833)。
地方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13 宁波市镇海区创新“2+5+X”模式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一、案例简介镇海区大力贯彻落实省、市数字化改革工作部署,以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政府智治能力提升为目标,勤于打造新应用、勇于试点新路径,初步形成了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2+5+X”镇海模式,即围绕化工产业大脑和区域新智造2个省级项目试点,深度融合“产业大脑”和“未来工厂”建设目标、要义和举措,加快推进5个特色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赋能X家重点企业开展“未来工厂”建设,探索形成“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应用实践和系统性推进区域新智造发展的模式路径。
二、具体举措(一)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应用融合重点围绕破题“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经过前期各自应用独立建设,目前在产业大脑与新智造的部分子场景融合应用已着手推进。
一是进行应用融合。
梳理细分和共性应用场景,围绕省经信厅推进“未来工厂”建设的八大智造系列企业应用场景,目前在产业大脑企业侧“智能制造诊断”和“未来工厂”企业侧“智造问诊”方面形成了共性+个性的应用融合,即在全省问诊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面向化工行业特定的问诊内容,同时有效促进了产业大脑和“未来工厂”问诊服务侧数据交互,减少数据重复报送,目前已实现全区化工企业新智造调查诊断全覆盖。
下一步将深入探索更多产业大脑应用场景与“未来工厂”建设场景融合。
二是推进数据贯通。
围绕推进数据联通和企业设备数字化改造的关键,基于新智造公共服务应用智造商服务模块的解决方案和行业共性应用,下一步将以化工产业大脑为试点,逐步推进全行业企业进行能耗、安全、设备等点上数据模块快速部署,并为企业接入大脑提供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
围绕政府管理侧数据协同等目标,加强新智造中诊断摸排、项目培育、改造评估等专业数据与产业大脑跨部门集成数据交互,助力产业大脑对行业运行监测分析,推动新智造赋能企业智能化改造精准化,形成面上数据贯通共享。
(二)积极推动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一是政策引导助推企业升级。
出台分级奖励政策,精准支持企业以自动化、数字化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其中数字化车间设备补助比例最高15%、软件补助30%、最高2000万元。
宁波市小微企业评价标准 -回复
宁波市小微企业评价标准-回复标题:宁波市小微企业评价标准详解一、引言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宁波市,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经济城市,小微企业的数量众多,其发展水平和质量对于宁波市的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公正、全面的小微企业评价标准,对于引导和推动宁波市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宁波市小微企业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宁波市小微企业评价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经营状况:包括营业收入、利润水平、资产规模等财务指标,以反映小微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盈利能力。
2. 创新能力:包括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开发等指标,以评价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 管理水平: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非财务指标,以评价小微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4. 社会责任:包括环保表现、员工福利、社区贡献等社会责任指标,以评价小微企业在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贡献和影响。
三、宁波市小微企业评价标准的具体步骤1. 数据收集:首先,需要收集小微企业的各类相关数据,包括财务报表、研发报告、人力资源报告等,以及相关的社会责任报告和社会评价信息。
2.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析,计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
3. 评价模型构建:根据宁波市小微企业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构建适合的评价模型,将各项评价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形成综合评价指数。
4. 评价结果分析: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对小微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排名,同时,也可以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小微企业的优势和短板,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四、宁波市小微企业评价标准的应用与影响宁波市小微企业评价标准的应用,不仅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指导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还可以帮助小微企业自我诊断和发展规划,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通过公开透明的评价结果,可以增强社会公众对小微企业的认知和信任,提高小微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
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
86
企业集群能否健康发展,对于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较快 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占全国 GDP 2006 年 GDP
15. 00% 10. 00%
5. 00% 0. 00%
浙江 广东
江苏 福建
山东
上海
辽宁
30000 元 25000 元 20000 元 15000 元 10000 元 5000 元 0元 黑龙江
[关键词 ] 中小企业; 产业集群; 集群融资 [ 中图分类号 ] F276.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6 - 5024 ( 2012 ) 12 - 0086 - 03 [ 基金项目 ] 2011 年江西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江西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创新设计与研究”( 批准号: 11GL17) ; [ 作者简介 ] 曾鸿志,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学。
中小企业研究 | SMEs Research
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创新研究
□曾鸿志 黄思明
[ 摘 要 ]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通过集群内产业联系、声誉机制与信用成本等形成特殊的企业间制约关系,既可以发挥集群的信 用优势、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 又可以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 创新。本文阐述了国内外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实践及研究现状,分析了集群融资模式及特征,并以江西省为例,论述了 集群模式选择和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4.06.23•【字号】浙人社发[2014]92号•【施行日期】2014.06.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14〕92号)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现将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予以公布。
请各立项单位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促检查,课题负责人要按时认真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一般课题,请各单位务必于2015年5月30日前报送结题。
结题材料包括:申报材料的基本情况表、立项通知中的立项号和标题页复印件、课题成果(成果名称必须与立项标题一致,以发表论文结题的须提交刊物原件供验审),一式3份装订成册并同时报送电子稿,L2014开头的报送省劳科院,R2014开头的报送省人科所,逾期不予受理。
未能按时完成课题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立项资格。
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通讯地址:杭州市古翠路50号省人力社保大楼(邮编:310012)。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联系人:徐红梅联系电话:85211016邮箱:*************.cn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联系人:童素娟联系电话:88399638邮箱:******************附件: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4年6月23日附件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类(一)一般项目L2014A001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陈谷纲,浙江大学L2014A002数据标准化对医保服务提升作用研究,梁俊,浙江大学L2014A003浙江省大病保险与长寿风险相关性研究,刘晓婷,浙江大学L2014A004大学生职业未决影响因素及就业指导对策研究,陈国宏,浙大城市学院L2014A005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调研分析,胡哲,浙江财经大学L2014A006在杭高校大学生创业企业存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叶城均,浙江财经大学L2014A007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效应研究,吴莉云,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08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探索,周炳,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09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何星舟,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10双重产业转移中长三角地区代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对策研究,王晓萍,浙江工商大学L2014A011大学生就业创业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周翔,浙江工商大学L2014B012基于创业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吕阳,浙江工商大学L2014A01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立体模式构建,周钰,嘉兴学院L2014A014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关系管理现状及其治理研究,潘敏,绍兴文理学院L2014A015高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问题研究,胡芳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6浙江省大学生小微型创业风险评价模型及管理方式研究,陈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7区域性创业文化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融入机制研究--以浙商文化为例,邱雷鸣,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8基于“两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谢云锋,丽水学院L2014A019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与就业结构优化研究,郑秀梅,丽水学院L2014A020基于法律风险视角的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研究,林朽,宁波城市职业学院L2014A021基于“虚拟学院”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实践研究,方义桂,宁波城市职业学院L2014A022文化产业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研究,吕朝亚,浙江科技学院L2014A023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匹配的比较研究,王媛,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4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基于融入度测评视角,黄小灵,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5文化学视角下体育行为对职业能力发展研究,余新苗,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6浙江省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叶丽娜,杭州万向职业技术院L2014A027应用大数据进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路径研究,陈红敏,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28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用人要求差异的对策研究,徐军,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29基于校企互惠式合作提升高职生职业能力的途径研究,范黎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0高校绩效工资激励机制的设计研究,陈林,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1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王一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2和谐视阈下民企新型劳动关系构建的研究,王立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3企业年金的法律支持制度研究,王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4A034“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吕侃徽,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4A035电子商务环境下促进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的实证研究,吴红玲,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6浙江省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王益尔,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7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包卫平,杭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4A038浙江省研究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以体育硕士为例,张艳,杭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4A039浙江省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培训体系研究,姚向珍,浙江万里学院L2014A040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研究,姜明伦,浙江万里学院L2014A041浙江地方政府提高劳动收入比重的职能定位研究,赵洪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2我省90后农民工职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饶君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3收入来源对浙江居民收入增长贡献度研究,王生云,浙江水利水电学院L2014A044医疗保障对重大传染病诊疗补助状况及对策研究,陈松华,省疾控中心L2014A045“用工荒”背景下的柔性化管理研究,张建华,广厦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6浙江省高校微信就业平台建设研究,李佳佳,浙江传媒学院L2014A047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王凌,宁波市委党校L2014A048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影响因子分析及模型构建,于施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9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路径研究,张伟,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0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朱伯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1浙江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王瑞荣,绍兴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2构建民办高校和谐劳动关系创新研究,王海红,浙江越秀外语学院L2014A053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创业模式与平台研究,袁江军,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4“售后服务”视角下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张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5教育生态理论下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何雪莲,衢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6完善创业制度环境促进青年群体创业,董叶英,省就业局L2014A057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问题研究,黄佳莺,省劳科院L2014A058浙江省技工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王丽慧,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L2014A059创新乡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制研究,曹永平,杭州市人力社保局L2014A060完善工伤保险信息化建设研究,曹挺,临安市人力社保局L2014A061初创业者创业导师选择“双向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王海波,长兴县人力社保局(二)资助项目L2014B001网络创业促进就业研究,张林,杭州市就业局L2014B002浙江大学生创业激励政策研究,胡晓东,江干区人力社保局L2014B003浙江省创业促进就业政策体系评价--以绍兴市为例,邵泓,绍兴市就业局L2014B004创业生态链、创业聚集与创业发展研究:机理分析与案例比较,黄宾,浙江水利水电学院L2014B005经济增速下滑背景下浙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化趋势研究,于海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B006农村劳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颜炼钢,宁波城市职业学院二、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类(一)一般项目1.公共行政管理与服务R2014G001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政府市场边界界定与公立医院发展,程小平,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R2014G00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适度规模探索--以杭州市12333为例,郑晓哲,杭州市人力社保局咨询服务中心R2014G003基于逻辑框架法的政府投入人才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翁曦勉,浙江工业大学R2014G004政府化解网络舆情能力研究,方海涛,嘉兴学院R2014G005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和措施研究--以宁波为例,张陶然,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G006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比较及优化研究--以浙江省地方政府购买社区服务为例,马隽,浙江工商大学R2014G00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胡榕,浙江农林大学R2014G008基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视角的基层应急能力评价研究,韦余东,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2014G009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研究,洪赞,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G010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省典型案例,崔起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4G011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理论的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失位研究,韦晓蓓,浙江财经大学R2014G012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研究,邵阳,温州科技职业学院R2014G013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可持续性研究--以宁波为例,葛红军,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G014高校科研人员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环境的互动机制及协同发展研究,蔡伟,宁波工程学院R2014G015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新探讨,杨宁,浙江海洋学院R2014G016城市品牌视角下地方政府在企业人才引进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陈翔,台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G017大学生“村官”成长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严勇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人才与人才队伍建设R2014R001校企联盟互动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为例,胡蝶,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R2014R002基于战略缺口理论的“职业适应性”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梁辰浩,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R2014R003企业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孙颖,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R004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高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李东华,浙江工业大学R2014R005基于CBE模式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吴晓涵,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6浙江省旅游企业人才安全预测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田佳,湖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7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研究--基于产学合作视角,周鸣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8温州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及其创新人才支撑体系研究,董黎晖,温州大学城市学院R2014R009高校公益创业人才培育及国际经验借鉴,王扬眉,浙江万里学院R2014R010浙江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主体的互动与协调研究,贺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R2014R011职业教育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祝蕾,宁波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2基于外贸风险防范的高层次外贸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邵作仁,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3基于“现代学徒制”实施环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胡俊,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4“五位一体”促进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研究,杜金玲,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4R015基于转型升级的浙江高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刘君,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4R016基于胜任力体系的浙江家族企业继承人培养研究,魏晋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7高端领军人才项目产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以嘉兴市为例,刘莉,嘉兴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8校政企研协同参与的行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王妙娟,浙江公路技师学院R2014R019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宁波市为例,许锁迪,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R020浙江外贸型人才结构变化趋势研究,耿浩,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R021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研究,陈秀,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2电子商务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生成路径研究,龚松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3浙江民营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协同成长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陈婧,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4杭州IT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和校企深度合作实证研究,李清平,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5高职院校工业设计类人才培养研究,钱慧娜,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6小微企业软件人才需求及高职院校对策研究,朱涛,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7浙江省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傅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R028基于“产教融合、校企互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体系研究,温雷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9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模式研究,赵晶,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4R030区域创意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研究,朱淑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1人才集聚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研究,张鹏,浙江传媒学院R2014R032企业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措施的测量、影响因素及绩效研究,廖中举,浙江大学R2014R033浙江省中小企业人才开发投入激励机制研究,陈汉君,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4人才增长因素在完善金融市场发展体系中的定量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朱丽萍,宁波大学R2014R035浙江动漫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供给机制与人才成长环境优化研究,张月月,浙江财经大学R2014R036义乌企业国际化发展与人才培养动态对接的策略研究,崔轩玮,浙江财经大学R2014R037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建设研究,李茂松,绍兴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8高校跨文化人才素质提升策略研究,谢怡,浙江理工大学R2014R039 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一,浙江理工大学R2014R040 “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罗水秀,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41宁波市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评估研究,陈水良,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2 “人才特区”建设与区域持续创新能力研究,潘源源,温州龙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3舟山群岛新区紧缺高端人才引进工作研究,钟淼,舟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4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龚琦,安吉县社保局R2014R045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公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管瑜珍,浙江警察学院R2014R046企业高技能人才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研究,鲍国荣,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R2014R047企业高层次人才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与效能研究,丛国栋,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R2014R048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技能素质培养研究,夏江峰,杭州师范大学R2014R049企业人才安全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章迪平,浙江科技学院3.人事工作与制度改革R2014S001推进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改革创新与发展的研究,陈荣华,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2014S002 EAP在浙江民办高校的应用研究,原伟霞,浙江树人大学R2014S003浙江省属高校绩效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童珊珊,浙江工业大学R2014S004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背景下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罗斌,浙江工业大学R2014S005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成效与对策研究--以湖州市为例,任强,湖州师范学院R2014S006基于能力和业绩评价视角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陈慧,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2014S007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及对策研究,崔雨,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08博士后研究人员绩效评估方法研究,齐嘉阳,浙江中医药大学R2014S009高校人力资本绩效考核研究--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林慧,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0岗位设置改革视角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张道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1人力资源视角下的高校职工激励研究,张妮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2高校人事代理制度优化管理探析,范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3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过程化”培养与鉴定模式研究,王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4高校科研人员创业创新驱动研究,黄莉,宁波大红鹰学院教师发展中心R2014S015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大学英语教师为例,黄乐丹,中国计量学院R2014S016岗位聘任制下的高校教师队伍准入及退出机制研究,姜艳,浙江理工大学R2014S017基于产业升级的浙江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郑文君,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8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业信用评级方法研究,陈树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S019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马晓芸,浙江农林大学R2014S020宁波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林雅莲,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资助项目R2014Z001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保障理论研究,米红,浙江大学R2014Z002政府推动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选择研究,杨晓刚,浙江理工大学R2014Z003企业高层次人才持续创新能力研究,瞿孝志,杭州城市学研究会R2014Z004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研究,童嘉,浙江工业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R2014Z005高层次人才向创新驱动一线集聚的机制效应与对策研究,颜青,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4Z006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研究,张湖东,浙江财经大学R2014Z007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流动、竞争、激励机制研究,张清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Z008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黄菊火,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R2014Z009浙江产业集群对高层次人才驱动聚集效应研究,张帆,浙江工业大学R2014Z010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规范研究, XXX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R2014Z011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划分研究,梅胜军,浙江理工大学R2014Z012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评定标准研究,殷宝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口文 / 李 畅 陈欣欣 李梦珍
提要
就会影响评价 近年来,我国 越来越重视中小 企 体系中存在着高度相关的指标,
二、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为此, 需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的设计 业集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 结果的客观性。 选择独立性较大的指标。 结合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将中小企业 在 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方面给予政策上 的大力扶持. 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是 量 衡 3可观测性原则. 、 所选评价指标必须具有 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来 可运用一定的 构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 评价 指标体系, 即中 中小 企业集 群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 明确的含义和统一的统计口径,
著名商标数x
创 产 销 收 占 品 售 入 重x 新 品 售 入 产 销 收 比
那些对评价 目 标不产生影响的指标, 选择对评 系。但只对企业集群创 价结果有重大影响的指标。
新能力进行静态描述、 2独立性原则。 、 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 指标值不能说 明企业
标 体 系
田
《 合作经济与科技》 2 1 年 5 01 月号下( 总第 4 7 ) 1期
该指标直接反映了企业集群创新 重要媒介。因而, 该指标也会对创新能力产生 () 1销售收 入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了 产品的比率。 本年 重要的影响, 为定性指标。 度比上年度的销售总额变动的百分比, 该指标 研发能够投入到实际生产的能力。 大于零, 说明企业市场销售情况 良好, 处于发 展阶段, 企业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一
表 1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
级指标 二级指标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内通常聚集着几 十家 甚至 上百 家 企业并 进行 着 同类或 相 似产品 的生产 , 集群内企业 间激烈 的竞 争迫使 企业必 须通
过不 断 的技 术创 新 来 获取 竞 争 优势 。另一 方 面 , 集群 在
内, 企业进行创 新 的可见 度 较高 , 新者 的领 先效 益和示 创
范效应突出 , 率先进行 技术创新 的企业所 取得 的超额垄 断
为我国经济 、 社会发 展 中 的重要 力量 。但 是 , 国众 多 的 我
中小企业在技 术创 新方 面还存 在 着一 些突 出的 问题 和 困
难 。特别是在 全球 经济一体化 的今天 , 随着越来 越 多的 伴
新兴产业 的快 速发 展 , 以传 统产业 为主导 的广 大 中小 企 对 业提 出了严 峻的挑 战…。因此 , 大力 提升我 国 中小 企业技
络 。在产业集 群 中的企业 不 再孤 立 , 它们 处 于 由客 户 、 供
应商 、 竞争者 、 大学 、 科研机构 以及其 他社会机 构构成 的网 络系统 中, 该网络系统中的各要 素可 为企业技术 创新各 阶
市场和等级制 之 间的一 种新 的空 间经 济组 织形 式 。产业
集群作为新经济形式下一种极 具活力 的产业 组织 形式 , 在 技术创新方面具 有创新 所 需的 组织 架构 、 产业 文化基 础 、
维普资讯
第2卷 2
第 5期
重 庆 工 学 院 学 报( 社会 科 学 )
Ju a o hnqn stt o eh o g (oi cec ) o r l f ogigI tue f cn l yS c l i e n C ni T o aS n
段( 选择创新项 目、 研发 、 产品化 、 商业 化 ) 的顺利进 行提供
基于模块化理论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研究
则”来 实现模块化 。在 多个 隐形模 块被 组 装成 系统后 ,由 系统集成与检测模块来解决各模块 之间遗 留下来 的小矛盾 。 “ 看得见 的设计 规则”是影 响下一 步设 计决 策 的规 则 ;“ 隐 形的设计规则 ”是一种 仅 限于一个 模块 之 内 、对 其他模块 的设计没有影响 的规则 ,是一种 “ 隐藏信 息” 。
关 键 词 :模 块 化 ;产 业 集 群 ;创新 能 力 中图分类号 :F o 27文献标 识码 :A
1 引言
产业集群是一种 世界性 的经 济 现象 ,它 是在某一 特定 领域里 由相互联系 的企业 和相互 支持 的机构 在地理 上 的集 中。并形成持续竞 争优势 的一 种现 象。在经 济全球 化和一 体化的发展背景下 ,产业集 群不 仅 没有被全 球化 和一体化 的浪潮所淹没 ,而且不 断涌 现和 发展壮 大 ,因此 产业集 群 已经成为理论界研究 的一 大热点 。对于集群 的形成 和发展 , 国内外学者从多个 角度进 行 了研 究 。一般认 为产业 集 群形 成与发展的条件 有 以下多 个方 面 :生产 过程 的可分 性 、最
维普资讯
科披竹 研究
S ( Ia1 、 lI f ( n d g .Tg i n ( o y n ̄ a en l h I I e
2 0 o2 0 6 N .
文章编号 :10 79 (0 6)0 0 8 【 00— 6 5 2 0 2— 0 5一J 3
或服务 的设 计 、生 产 与 消 费 中 得 到运 用 ,并 由 此而 形 成
“ 模块 化设计”、“ 模块 化生产 ” 与 “ 块 化 消费 ” 的新概 模 念 ,其 中模 块 化设 计是 模 块化 的起 点 与 难 点 。S nhz和 ace Mao e 19 )指出 ,“ 块化 的产 品设 计需 要企 业组织 hn y(9 6 模
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
G V R M N 关注政府■—一 O E N E T・
基 于产 业 集群 的 科技型 中小 企业 技术创 新 战 略研 究
文 / 喜润 潘
技术创新是 推动科技 型中小企 业发
技术创新惰性锁定 的对策措施 。
一
向关联 的企业 以及相 关机构 ,不同企业
集群 的衰落说 明 ,产业集群 内也可能 出
现集体创新动力 缺失 ,只有产业集 群和 集群 内企业 之间的技术创新实 现 良性互
动 时,才 能使 产业集群和科技 型中小企 业 的生命周期尽 可能延长 。本 文在分析
中小科技型企业 和产业集群 的含义和技 术创新特征 的基础 上 ,探讨 了产业 集群
合作、 相互竞 争的集合体 , 是一种介 于市 场和 企业 之间 的准 市场或准科层 的新 型 经济组织形式 。 2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特征 。
( ) 群 内企业 因在 地理空 间聚集 1集 而产生 的互 惠共生性 。 在产业集群 内, 有 大量 的聚集在 狭窄地 理空 间 的前 向、 后
复杂多变的市场 、 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 单 个 企业不可能在生产 的每一 阶段都达到
2 0 ・ 经济论坛 08 5 1 5
维普资讯
■■■-
关注政府・O E N E T GVR M N
场”、 创新 的路径依 赖与技术锁定 等。
( )科技型 中小企业 的含 义与技 二 术创新特征 1 .科技型 中小企业的含义 。 技型 科 中小 企业 是指 规模 较小 或处于创业阶段 和成长 阶段从事 高新技术 产品 的研制 、
能力 。
的技术创新提供广泛的支持 网络
1 公共 服务 。 . 产业 集群 中企业 在地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区域经 济 研究
中 小 企 业 产 业 集 群 持 续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研 究
代 碧 波 , 晓洪 宋
(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 102 ) 50 8
摘
要: 综合 国 内外对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创新 和集群持 续创新 系统的有 关论述 , 结合 中小企 业产业 集群
的特点 , 中小企 业产业集群持续创新 系统进行 了界 定, 对 并构建 了能够反映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持 续创新 能力的
s se 。c mb n d wi h h r ce si so d sra se so MEs h o t u u n o ai n s s e o ME i d sra  ̄se a e n d - y tms o i e t t e c a a t r tc fi u tildu t r S h i n f 。t e c n i o si n v t y t m S n u tilc t r h s b e e n o f s
( abnU i rt o o me eH ri 5 0 8 C ia H ri nv s y f m r , abn10 2 ,hn ) e i C c
Ab ta t R frn et o si n o in ep st n b u mala d me im nep ie se o t u u n o ain a se n o ain sr c : eee c o d me ca d fr g x o io sa o ts l n d u e trrssdutrcni o sin v to nd du trin vt t e i n o
e au t n se s e ib lt f t e e au t n s se i n a c r al . v l a i t p ,r l ii o h v l a o y t m s e h n e g e t o a y i d 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2018年6月159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8.16.159基于产业集群的宁波市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① 宁波工程学院 费梦楚 胡琛琪 莫洪苗 许志龙摘 要:本文针对宁波市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中选择典型的企业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结合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优劣势分析,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宁波市中小企业创新模式,并总结了各产业集群提高创新能力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产业集群 宁波市 中小企业 创新能力 评价机制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6(a)-159-021 宁波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产业集群主要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所存在的相似运营模式、雷同产品、企业类型,通过相互依托的产业链分布,达到较高的关联度与互补性。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为获取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无论在行业分布上还是在空间规划上都表现出了较高的集中度。
宁波市是我国产业集群现象较为明显的地区之一,中小企业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是目前在宁波市所形成的家电、纺织、汽配、文具等产业集群中仍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
这种约束力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差,更多的表现出商品雷同度高、产品附加值低、价格竞争激烈等情况。
1.1 商品雷同度高根据宁波市商务委的统计,2017年涉及拟对美出口加征关税产品清单的企业约1400家,出口额50.5亿元。
其中主要的出口商品为太阳能电池、电视、收音机、无线电讯设备的零附件,以及钢铁制标准紧固件。
而这些商品中绝大多数功能性极为相似,过高的雷同度令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并无法就创新产品的研发与优化进行全面升级,很难达到更高的利润空间。
1.2 产品附加值低宁波神化化学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特殊材料和专用化学品供应商,企业主要产品为镍和特殊化学品。
在美国对华实施贸易制裁的情况下,作为产业集群中特殊化学品上游材料的供应商,虽然并非直接对外出口,但下游企业订单量下滑,势必造成上游企业长期发展动力的枯竭。
而类似现象主要以产品附加值偏低为主导因素。
如果附加值高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对伊朗、土耳其、越南、泰国等地区开拓对外贸易市场份额,然而产品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对外贸易总量始终无法快速提升。
1.3 价格竞争激烈由于网络营销与实体销售形成了鲜明对比,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国美电器电子商城等电商的价格战直接引发了宁波市中小企业的生产资源短缺。
在本质上雷同度过高的商品类型并不具备使用功能的优势,其技术普及率导致商品附加值下降。
而仅以价格优势占据产业集群上游位置,也随时可能由于入不敷出的竞争劣势而造成资金流断裂。
因此,商品雷同度高和产品附加值低的现象,迫使宁波市中小企业选择了价格竞争的方式获取市场份额,且愈演愈烈的竞争态势造成了更为惨烈的经营弊端。
2 宁波市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虽然依托于产业集群的相互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创业阶段的辅助性支持,但是如果长期维持在模仿和效仿其他企业经营模式的阶段,很难真正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因此,需要就宁波市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律予以分析,并就产业集群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酌情度量。
从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着手,增强中小企业的根本发展动力,补充创业创新环节中的技术短板,针对真正发挥出产业集群的真实作用,提高宁波市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为此,在构建宁波市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时,本文选取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项一级指标,同时设定了6项二级指标。
2.1 创新投入评价指标在创新投入方面的二级指标分别为:研究开发经费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研究开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研究开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
首先,研究开发经费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反映了企业在资金配置上对技术创新倾向的程度。
从而明确宁波市中小企业是否具备了创新意识,以及对于创新产品的投资意识。
其次,研究开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反映了企业在人员配置上对技术创新倾向的程度。
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并发掘企业是否具备了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
最后,研究开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反映了企业研发人员人均获得经费支持强度。
在此方面表现出创新项目研发支持的总体力度,是表现中小企业在创新项目中投入占比的重要指标。
2.2 创新产出评价指标在创新产出方面的二级指标分别为:千名研究开发人员拥有知识产权量、新产品(工艺、服务)销售收入率、全员劳动生产率。
首先,千名研究开发人员拥有知识产权量,能够客观反映出企业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掌控情况和创新效率,可以进一步考察中小企业在整体产业集群中的竞争优势。
其次,新产品(工艺、服务)销售收入率,可以反映出中小企业收入构成,以及从创新产品中获取的直接利润,是有效评估源自技术创新成果所占比例的考察标准,能够鉴定中小企业经济效益对技术创新的依赖性与依存度。
最后,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了中小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是考察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整体投入产出的运行效率。
能够从中观察中①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多层次网络促动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LY15G020012);宁波市软科学研究课题基于产业集群的宁波市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2014A10081)。
作者简介:费梦楚(1998-),女,汉族,安徽池州人,本科,学生,会计学专业。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1602018年6月 小企业是否在创新产品或经营模式后,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是创新发展中极为重要的评价条件。
2.3 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本用于评价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拟采用浙江省科技厅在《关于开展浙江技术创新能力百强企业评价工作的通知》中公布的指标体系为基础,考虑除技术创新外的其他创新内容,包括创新管理、创新营销等,并结合产业集群的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法建立一个适合评价宁波市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其评价模型为:设定两个有限论域:第一,设U={u 1,u 2,u 3},代表创新投入评价指标。
第二,设V={v 1,v 2,v 3},代表创新产出评价指标。
创新投入评价指标权重分别为:U={0.25,0.15,0.10}创新产出评价指标权重分别为:V={0.10,0.10,0.10}。
然后根据该评价体系对于各产业集群内抽样企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宁波市中小企业仍然并未脱离产品雷同度过高的束缚,缺乏创新产品的开发意识和投资意识,创新产业投资比重较低并未形成较高的创新能力。
3 宁波市中小企业创新优化路径3.1 开发产业集群配套体系完善的配套体系是支持产业集群呈现积极发展趋势的必要条件,由于宁波市诸多中小企业产品附加值过低,并无法抵抗经营活动成本的波动性增长。
尤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而造成创新能力趋于弱化的表现。
因此,为了增强中小企业的本质创新力,需要增强集群企业的整体凝聚力。
引导中小企业将主要生产精力落实于长期发展的格局中,通过树立全新的发展意识和营销理念,调整产业结构接受外部引导的积极动力。
通过辅助商业体系的联盟,以及逐步加强产业链协助性支持,从而达到针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扶持力度。
3.2 支持集群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集群中多数企业并未找到自身的创新模式增长点,以至于回避了自身可能逐步转化的生产经营观念。
推动协同发展策略,是加强产业集群企业相互依存关系的支持,同时也是强调技术创新的本质。
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鼓励中小企业向全新的营销渠道拓展,掌握诸多创新运营的应用方法。
以市场规律为主路径,拓展复合型人才的配置比例。
同时需要向高等科研院校提出全新的合作模式,从而活动产品创新或技术创新的支持。
进而辅助支持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了解创新方式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加强自身在多种营销路径中的预期拓展方向,并实现最终的产业结构调整,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动力。
3.3 转换政府职能和引导力为了促使产业集群能够形成积极的影响力和牵动力,需要发挥政策引导的优势。
以中小企业能够接受的政策扶持力度,补充适当的资金或知识产权保护条件。
在最大限度上支持中小企业适应现代化的服务模式,通过放宽金融管制的约束力和限制条件,加强企业资源在整体产业集群中的利用率。
而能够达到这样的开发效果,本身也是政府职能的转化条件,在此基础之上,需要秉承提高中小企业服务效率的基本原则,支持由政府牵线搭桥为中小企业提高创新发展的便利条件,从而支持宁波市中小企业认知创新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发展局限性,并配合整体产业集群的发展倾向,适当调整自身的产品研发方向,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3.4 改善集群企业的融资条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造成了品牌价值逐步弱化的现象,而由此引发的竞争力薄弱、产品创新力不足、创新产品雷同度过高等现象,均为资金规模所造成的约束力。
通过分析新产品销售收入率,以及千名研究开发人员拥有知识产权量,能够发现其中极为关键的制约因素仍然表现出了资金投入量不足的现象。
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
同时需要引导中小企业选择创新发展方向,以研究开发经费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以及研究开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两个方向上加大投资比例。
从而在短期内解决创新产品资金投入比例不足和应用方向不当的现实问题。
同时需要促进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加大中小企业融资中风险投资的比例,由政府引导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从而支持中小企业在整体产业集群中的创新能力逐步加强并健全。
4 结语综上所述,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能够明确宁波市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优点及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了宁波市中小企业创新优化路径。
需要通过开发产业集群配套体系,支持集群企业协同创新,转换政府职能和引导力,以及改善集群企业的融资条件等积极路径,引导中小企业走出创新发展的误区,形成积极的创新思维与生产经营意识并增强品牌竞争力。
在总结各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创新模式之后,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创造优越条件。
参考文献[1] 钟春洋.技术创新视角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研究——基于宁波市中小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4).[2] 李伟,王哲,陈洁云.中小企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商业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9).[3] 俞立平,张雨,屠光启.加快转型升级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研究——以宁波为例[J].经济界,2014(3).[4] 周志英,管丽萍,俞新武.中小企业专利若干问题分析和探讨——基于宁波299家中小企业的调查[J].科技管理研究, 201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