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解剖和听觉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解剖和听觉生理
一﹑耳的解剖结构
人耳具有司听觉及平衡觉的功能,按其解剖部位可分为外耳,中耳与内耳三部分。从听觉的角度来看,外耳和中耳具有导音作用,故称为导音系;内耳则是兼具接受声波(听觉)和平衡刺激(平衡觉)的器官。
1).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3部分,为了表达清楚,我们将鼓膜纳入中耳中表述。
我们日常生活感受的“耳朵”,实质仅为外耳的一部分----耳廓。
(1)耳廓:耳廓特有卷曲外行能够搜集声音,并传入外耳道,双耳廓协同作用能够确定声源方向。耳廓组成如下:①耳轮---耳廓边缘卷曲部分;②对耳轮---耳廓前方与其平行的弧形隆起;③对耳轮角---对耳轮上端的两个分支;④三角窝---对耳轮角之间的凹陷;
⑤舟状窝(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⑥耳甲艇﹑耳甲腔---对耳轮前方的深凹,被耳轮角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艇,下部为腔;⑦耳屏---外耳道前方的突起;⑧对耳屏---耳屏对侧的突起;
⑨耳屏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切迹;⑩耳垂---对耳屏下方的无软骨的部分。
耳廓除耳垂为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而无软骨外,其余均为软骨组织,外覆软骨膜和皮肤。耳廓前面的皮肤与软骨膜粘连较后面为紧,且皮下组织少,故外伤所致的出血不易吸收而易形成血肿;如不及时抽吸处理,及易感染或机化而致耳廓畸形。若因炎症等发生肿胀时,感觉神经易受压迫而致剧烈疼痛。由于外伤或耳部手术,可引起软骨
膜炎,甚至发生软骨坏死。耳廓的血管不丰富,并且没有足够的脂肪层起保护作用,皮肤菲薄,因而在特别寒冷的天气里容易发生冻伤。
(2)外耳道:起自耳甲腔的外耳门,止于鼓膜,长约2.1~2.9cm,直径约为0.7cm,相当与铅笔的直径。由外1/3软骨部和内2/3骨部组成。耳道略呈“S”形弯曲,外段向前上(可动),中段稍向后,内段向前下。故在检查外耳道深部或鼓膜时,需将耳廓向后上提起,使外耳道呈一直线方易窥见。婴幼儿外耳道方向系向内向前向下,故检查其鼓膜时应将其耳廓向下拉,同时将耳屏向前牵引。外耳道弯曲的意义在于既可避免异物直接损伤鼓膜,又能对某种频率的声波起共振作用。外耳道有两处较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骨部距鼓膜约0.5cm处,后者称为外耳道峡。婴儿的外耳道软骨部与骨部尚未完全发育,故较狭窄。
外耳道皮下组织少,皮肤与软骨膜及骨膜粘连较紧,同时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所以当外耳道皮肤肿胀时,疼痛较剧。软骨部皮肤含有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借助耳道的绒毛不断的细微运动,将细小的耵聍颗粒送到耳甲腔,起着清洁皮肤的作用。另外还富有毛囊和皮脂腺,能够使耳道保持温暖,湿润。
外耳道的另一端为鼓膜所封闭,形成一端密闭的管腔,任何密闭或开放的管腔都有固定的谐振频率,耳道也不例外。大部分耳道的谐振频率在2000-3000Hz,平均共振峰是2700Hz,这使进入人耳的声音将会增强。谐振的强度与耳道形状和大小有关。
外耳道底部,耳道入口与峡部之间,有迷走神经的分布。约1/7的人在使用棉签清洁耳道,取耳印模,佩带耳模或助听器时,经常会触及该神经而引起不由自主的咳嗽,但未必双耳均会发生。
2)中耳:中耳位于内,外耳之间,是传导声波的主要部分,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3部分,容积约为1~2ml。(1).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的空腔。向前借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借乳突窦与乳突小房相通。鼓室由6个壁组成。外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鼓膜介与鼓室与外耳之间,中心微向内凹入,椭圆形,鼓膜的大小约为5角硬币的1/2。约高9mm,宽8mm,厚0.1mm,相当与纸张的厚度,但却非常坚韧与外耳道下壁之间约成45°,故外耳道的下壁比上壁长。婴儿的鼓膜更为倾斜,几呈水平位。正常鼓膜是半透明的,呈白色到粉红色,因此我们可以透过鼓膜看到其内部结构鼓膜本身无固有振动和残余振动,故能将外界的各种频率的声波如实地传导到内耳。
鼓膜由3层组织组成,外层与外耳道皮肤的上皮相连续;中层由纤维组织构成,使得其可承受水,空气,感染等各种影响,内层由鼓室腔粘膜构成。正常人锤骨柄悬于鼓膜顶端,自上而下达其2/3,此点既为脐部。鼓膜的下4/5部分较紧张,称之紧张部,上1/5部分由于缺乏纤维层,一般较松弛,称之为松弛部。当耳镜检查耳朵时,在鼓脐与鼓膜底的反射下,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反光区,称为光锥。鼓膜小的穿孔,其上皮细胞可自行修补。
内壁:内耳的外壁,上有前庭窗(卵圆窗),被镫骨底和环状韧带封闭,和蜗窗(圆窗),被第2鼓膜封闭等重要结构。
前壁:既颈动脉壁。以一层极薄的骨板与颈动脉相隔,薄骨板有时不完整,可成为感染的途径。
后壁:又名乳突壁,上方有乳突窦入口,使鼓室与乳突小房相通,故中耳炎可经此蔓延至乳突窦与乳突小房。
上壁:既鼓室盖或称为鼓室天盖,由颞骨岩部构成,其上为颅中窝,在婴幼儿时常未闭和,硬脑膜的细小血管经此与鼓室相通,可成为中耳感染进入颅内的途径之一。
下壁:鼓室底,一层薄骨板与颈动脉球分隔。
鼓室内容有听骨小骨,肌肉,神经等。我们主要讲一下与声学有关的听小骨。
听小骨: 听小骨为人体内最小而互相连接的一组小骨。由锤骨,砧骨,镫骨构成,形成听骨链。锤骨居外侧,以锤骨柄连接鼓膜。镫骨在内侧,以镫骨底和环状韧带封闭前庭窗。砧骨连于锤,镫之间,3个听小骨借关节相连接形成听小骨链,使鼓膜与前庭窗连接起来。当声波振动鼓膜时,3个听小骨成一杠杆串联运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上来回摆动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因此,听小骨链是维持听力的重要结构,若有损坏既可使听力下降。
听小骨的运动与鼓室内的鼓膜张肌和镫骨肌的作用相关。它们均是体内最小的肌肉,前者附着在锤骨柄上,可调节鼓膜的紧张度和震动幅度,后者则附着镫骨颈上,可调节声波对内耳的压力,两块肌肉的另一端连着鼓室壁。两者协同作用,可使听骨听小骨链紧密相连协调对声音的反应,并能避免过强声音可能引起的损伤。
2)咽鼓管:为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管道,成人全长约35~40mm。由骨部与软骨部组成。外1/3为骨部,呈开放性,内2/3为软骨部,以咽鼓管咽口开口于鼻咽部,在静止状态下形成闭和裂隙,可以防止鼻烟部分泌物,细菌进入鼓室。在张口,吞咽,咳嗽
等时,咽口开放,使空气进入中耳,维持鼓室内外气压平衡。当鼻咽部炎症等引起咽口阻塞时,鼓室内的空气逐渐被吸收,内压下降,于是鼓室内陷而影响听力,并有耳痛,耳鸣和耳闷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