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地区方言复杂的地理学解释——以宁化县为例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导读: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闽方言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
使用人口约4000万。
具体地点如下: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
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
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
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120个以上。
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
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
福建方言
改进和策略
• 1. 参加各种英语活动 • 2. 利用原声材料模仿(电影、音乐等营造 英语环境) • 3.利用英语绕口令来提高语音
2019/1/13
•
作为福建学生, 我们必须正视现实 并以积极的态度去克服语音困难, 主动 采取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充分利用各 种资源, 注意认真揣摩与反复模仿, 相 信我们的语音会突飞猛进的。
福建方言普通话特点
1.大部分闽方言影响下的普通话发音者都前后鼻音不分,。 例如: “生病”发成:sén bì n,又如“陈”与“程”,“情”与 “琴”,今”与“京”等字,很多福建人无法区分其发音差异。 2.平翘舌不分。例如“实施”发成sísī, 又如: “试”与 “寺”,“师”与“私” 3.n 与l,及r 与l 不分。例如:“年”/nián /发成/lián /,“来”/lái/发成/nái/,尤其是福州地区, “肉”/ ròu /发为 “漏”/ lòu /, 用/ yòng/发成愿/ yuàn / 4.闽东尤其是福州地区, 很多人, 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 常常把“票”/piào/发成/più/! 有诗为证. “红旗飘飘来到福州”发成/hóng qípiúpiu,nǎi dàofujiū/。严重受方言影响的人甚至把“这”/zhè/发成 “介”/jiè/,春/chūn /发成圈/quān/。 5.闽南: 方言普通话不少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例如: 去 /qù/发为/qì /, 月/yuè/发为/yè/, 全/ quán/发成/qián/。
福建方言 对英语发音的 负迁移
2010级外语学院 英语专业 邹平
福建方言
• 福建方言又称闽语, 俗称“福佬话”。福建省历来 以方言复杂著称。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 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 吴方言和官话方言。 • 其中,分布最广的是闽方言。闽方言分为邵将、 闽北、闽中、闽东、莆仙、闽南、琼文7个次方言, 之间互不通行。除分布最广的闽方言之外,闽西 有大片客家方言,闽西北有赣方言,浦城县有吴 方言,还有一些地方有官话方言岛。福建省境内 的方言不但品种多,而且内部差异很大。像连城、 尤溪、顺昌等地,一个县内就有几种、十几种不 能相通的话。
宁化县概况·简介
宁化县概况宁化县为福建省三明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是福建通往江西的一大要冲。
北纬25°58’—26°40’,东经116°22’—117°02’。
面积3381.3平方千米。
辖4镇、12乡。
人口34.64万。
通行闽西客方言清宁话。
县人民政府驻翠江镇,全县辖4个镇、1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翠江镇、泉上镇、湖村镇、石壁镇、城郊乡、城南乡、济村乡、淮土乡、方田乡、安乐乡、曹坊乡、治平畲族乡、中沙乡、河龙乡、水茜乡、安远乡。
宁化县-历史宁化古称黄连峒,唐乾封二年(667年)设镇,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为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黄连县为宁化县,1950年3月成立宁化县人民政府,1959年2月宁化、清流合并为清宁县,1961年又分为清流、宁化两县,1968年11月成立宁化县革命委员会,至1980年12月恢复宁化县人民政府,现属三明市管辖。
宁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军长征的四个起点县之一,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宁化进行过革命实践活动。
1930年1月,著名的古田会议后,毛泽东同志率部途经宁化时,曾写下光辉的词章《如梦令.元旦》。
当时全县13万人口,参加红军的就有13700多人,为革命牺牲6600多人,其中民政部在册烈士达3300人。
解放后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宁化籍将军有张新华、张雍耿、孔俊彪3人。
宁化县-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县人民政府驻翠江镇,全县辖4个镇、1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翠江镇、泉上镇、湖村镇、石壁镇、城郊乡、城南乡、济村乡、淮土乡、方田乡、安乐乡、曹坊乡、治平畲族乡、中沙乡、河龙乡、水茜乡、安远乡。
浅析宁化客家方言名词后缀“子”
缀,有 些起 小称作用 ,有些带有感情 色彩 ,有些能表 示性别。本文主要 以后缀 “ 子”为 中心,从 意义和结构 两个
方面研 究宁化客 家方言中常用的后缀。
关 键 词 :客 家方 言 宁化 后缀 子
客 家 方 言 作 为 七 大 方 言 之 一 , 拥 有 占 汉 民 族 总 人 数 主 。 笔 者 所 要 讨 论 的 就 是 位 于 福 建 西 部 的 客 家 重 镇 — — 宁
世纪初 ( 西 晋 末 年 )、九 世 纪 末 ( 唐 朝 末 年 )和 十 三 i 世 纪 初 通 话 ,也 不 同于 其他 地 区 的客 家 方 言 。
( 南宋末年 )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现居广东 、福建、广
西 、 江西 、湖 南 、 台湾 等 省 区 的 移 民 。 ” [ 2 ] 这 个 说 法 从 专 业
“ 头” “ 哩” “ 公” “ 佬” “ 婆” “ 牯” “ ; l 6 I ”等 。本文
种大 规模 的人 口迁移 的特 殊历 史条件下 ,逐渐形成 了一种 主 要 对 后 缀 “ 子 ”的用法进 行探讨 。由于 “ 子 ” 的 用 途 相 独特 的方言——客 家方言 。 由于南方 地形 多为 山地 ,四面 对 广 泛 , 同上 面 列 出 的常 用 名 词 后 缀 有 很 多 相 通 之 处 ,所
闽西方言集
位于福建省东部、东北部。
本区包括福州市(地级)、闽侯县、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福清市(县级)、平潭县、闽清县、永泰县、古田县、屏南县、福安市、宁德市(县级)、寿宁县、周宁县、福鼎县、柘荣县、霞浦县等18市县。
闽东方言区18个市、县,大致包括历史上的福州府和福宁府两府的属地。
这一带在元初曾同属福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府治福州,辖13县,相当于现在18县、市的规模。
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安、宁德、霞浦等县始划出设福宁州,直隶布政司管辖;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福宁州为府,政治区域的一致,长期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了语言共性,形成闽东方言的共同特点。
根据方言内部的差异,闽东方言又可分为南、北两片。
北片包括福安(历史上曾名福宁)、宁德、寿宁、周宁、福鼎、柘荣、霞浦7个县市,面积1445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多万人,这一带相当于历史上福宁府的辖地。
民国时废府,改属闽海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划为福安专区,专署驻地在福安。
1971年改为宁德地区,专署驻地由福安迁到宁德。
由于福安处全地区中心,地位十分重要。
福安建县于宋淳?v五年(1245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福安东北与浙江省接壤,南临三沙湾,“闽头浙尾”,水陆交通较发达,畅通全地区各县、市,公路南达省会福州、北通上海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安是闽东第一个红色苏区。
所以福安作为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福安话在闽东方言区的北片各县、市也通行无阻,是北片方言的代表。
闽东方言区南片,包括福州、闽侯、长乐、连江、罗源、古田、屏南、闽清、永泰、福清、平潭等11个县、市。
南片方言以省会福州话为代表。
福州历史悠久,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定州名为福州,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福州历来是八闽首府、省会所在地,统领周围10县,鸦片战争后成为市区5个通商口岸之一,是全省的政治中心。
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平原,周围489.1平方公里。
宁化县概况简介
宁化县概况·简介宁化县概况宁化县为福建省三明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是福建通往江西的一大要冲。
北纬25°58’—26°40’,东经116°22’—117°02’。
面积3381.3平方千米。
辖4镇、12乡。
人口34.64万。
通行闽西客方言清宁话。
县人民政府驻翠江镇,全县辖4个镇、1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翠江镇、泉上镇、湖村镇、石壁镇、城郊乡、城南乡、济村乡、淮土乡、方田乡、安乐乡、曹坊乡、治平畲族乡、中沙乡、河龙乡、水茜乡、安远乡。
宁化县-历史宁化古称黄连峒,唐乾封二年(667年)设镇,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为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黄连县为宁化县,1950年3月成立宁化县人民政府,1959年2月宁化、清流合并为清宁县,1961年又分为清流、宁化两县,1968年11月成立宁化县革命委员会,至1980年12月恢复宁化县人民政府,现属三明市管辖。
宁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军长征的四个起点县之一,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宁化进行过革命实践活动。
1930年1月,著名的古田会议后,毛泽东同志率部途经宁化时,曾写下光辉的词章《如梦令.元旦》。
当时全县13万人口,参加红军的就有13700多人,为革命牺牲6600多人,其中民政部在册烈士达3300人。
解放后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宁化籍将军有张新华、张雍耿、孔俊彪3人。
宁化县-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县人民政府驻翠江镇,全县辖4个镇、1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翠江镇、泉上镇、湖村镇、石壁镇、城郊乡、城南乡、济村乡、淮土乡、方田乡、安乐乡、曹坊乡、治平畲族乡、中沙乡、河龙乡、水茜乡、安远乡。
历史沿革:唐乾封二年(667)以黄连峒置黄连镇,开元十三年(725)升为县,天宝元年(742)改名宁化县,历属建州、汀州府(临汀郡)、汀漳道。
闽西方言与民族迁徙的关系
2
但 它 仍 以浙 江 越 故 地 为政 治 中 心 而 避 居 福 建 的 越 后 裔 仍 获 发展
,
公
年 秦将 王 剪灭 越
“
,
秦 皇 以 越 地 置 会稽郡
,
,
,
至勾
践 第七 代 即 这 一册封
,
至 闽君 摇
,
,
佐诸 侯 平 秦
,
汉 高 帝 复 以 摇为 越 王
,
以 奉 越后 ( 注 1 )
。
,
’,
可 见 其声 势 之 浩 大
当 然 这 可 能 包 括 闽浙
,
粤桂 等百 越 居 住 之 地 的 总 数 为 百越 的政治 军事 中心
一 带 ) 一人 守 险 门
、 。
不 过 至 少 说 明 百 越 之 地 政 治 势 力是 以东 越 王 居 首
闽 地 己成
,
《汉 书
。
朱 买 臣 传 》还 叙 及
,
因此
,
今 天 我 们 从 语 言或 方 言 的 形成 融 本 文 试 就 闽西 方 言 的 形成 发 展 探
可 以 窥 见 社会 历 史 的 变 化 和 民 族 迁 徙 的 过 程
。
。
述 闽西 民 族 迁 徙 关 系
福 建 人 民 有它 文 明 古 老 的 历 史 闽
、
。
早 在 《周 礼 秋 司 寇 篇 > 就 记 载 :
,
”
刘邦
越 人入 闽
反 客为 主
人 们 遂 以 闽 为越 地
实 际 上 当 时 福 建 是 越 客 族 与 闽土 著
杂居之 上
。
经 过 文 景 盛世 严 助向 汉 武 帝 称 :
宁化客家话的形成
宁化客家话的形成宁化县地处武夷山脉南段,历史上曾属闽西汀州府管辖。
宁化境内的石壁峒,是一块大约20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
在古越语中,为群山环抱的小盆地被称作“峒”。
距石壁峒不上10公里的站岭,与江西石城县交界,是取道赣南进入闽西的主要隘口。
石壁峒内岩穴泉涌,溪流密布,汇成“三江之源”,即贡水(赣江主流),汀江和闽江的源头。
顺汀江而下,即与粤东韩江相连。
赣闽粤边区对外有连绵起伏的大山可作屏障,对内有三江可供交通,因此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汉朝为了“以越治越”,曾经将这个边区封为“南海王国”。
赣闽粤边区在历史上,曾经是“华夏世界”的边缘孤岛,百越文化、畲民文化和客家文化,构成该岛文化“中原化”进程的三大里程碑。
经过多元族群长期融合,以及“汉语化”的赣方言长期濡染,晚至元代中后期,赣闽粤边区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方言,①它后来被命名为“客家话”。
“在(汉语)南方六大方言中,……最早形成的是吴语和老湘语,其次是粤语,再次是闽语,最后是赣语和客家话”。
②比较而言,客家话在汉语方言谱系中显得相当年幼,此种现象大体上反映出赣闽粤边区文化“中原化”的滞后。
同时,吴语、湘语、粤语、闽语、赣语均以所在区域地名命名,而客家话的命名却非如此,这在汉语方言谱系中是一种绝无仅有的特例,它折射出客家话与汉语在历史上的“主客关系”抑或亲疏缘分。
我们说的“客家”有其历史的确定性,指的是赣闽粤边区讲客家话的山地民。
赣闽粤边区文化上的“边缘孤岛”状况,直到明代王阳明推动“华夏秩序”向该边区全面扩张以后,才发生空前深刻的巨变转型。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重要一支。
自东晋开始,由于种种原因而大规模迁移客居异地,部分中原汉人陆续向南迁移。
客家人自赣北下赣南、入闽西,后来又进入粤东和粤北,都是大量聚居的,而且能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这些地区变成了后来的“纯客区”。
于是在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方言――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作为七大方言之一,拥有占汉民族总人数3.6%的使用者,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保留了大量古代中原语言的特点。
客家文化——宁化
宁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 革命战争时期,宁化—石壁是中央苏区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军长征的四个起点 县之一,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 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宁化进行过革命实 践活动
烧卖是宁化客家传统小吃。把芋子煮烂,剥 皮,捣成糊状,掺入地瓜粉反复揉搓,切成小圆 团,捍成圆形的皮,再用葱、香菇、瘦肉丁、萝 卜等做馅,包成圆锥形,放入蒸笼约20分钟, 取出装盘,洒上麻油、酱油,趁热食用,有嫩、 香、鲜的美味。
宁化客家擂茶是一种饮料。将 茶叶(淮山茶叶或大茶叶)、青草 药、茶油、放入擂钵,擂烂,再倒 入煮熟的绿豆(或赤豆)、猪小肠、 花生、炒米、粉皮、粉干混合而成 后,即可食用。擂茶味道鲜美,既 可解渴,又可充饥,且有祛风除湿、 清热解毒之功效福建省第二批非遗 保护名录:客家擂茶制作工艺” 。
“汀州八大干”之一,宁化老鼠干是用捕获的山、田鼠,剥去皮毛,置 糠入铁锅,将鼠架其上加盖薰成干。有滋补功能,以猪肉、冬笋、大蒜炸炒 田鼠干,香酥适口,为下酒名菜 。
鱼生又名生鱼片,宁化传 统名菜。限3-4斤重的活草 鱼一尾,去鳞、皮、内脏, 再剔去排刺,然后横切成薄 片,洒上麻油,再蘸酱油、 芥辣即可食用,鱼生鲜脆爽。
➢ 2011年宁化石壁客 家祭祖习俗入选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1995年落成后,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 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将每年公历10月定为“祭祖月”,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 届。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被海内外客家人公认为客家人的“麦加”,客家人的“朝圣中 心”。
宁化客家文化
宁化客家文化宁化客家文化简介宁化纯属客县,与唐开元年间建县。
客家人的历史决定了客家文化肇固于移民生活,移垦社会孕育了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人的特性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客家文化的各个领域中。
正是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
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
客家的文化习俗,继承了中原汉民族的优点,又与南方山区的特殊环境相适应,演进为一种具有个性特点的客家文化。
如重孝梯、讲仁义、重教育、讲卫生、重节俭、讲礼仪、热情好客等等风气,不仅宁化及其石壁人长期承袭下来,而且还有许多具体习俗流传到各个客家地区宁化多山,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最。
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
皆以水车灌水入田。
农家肥料,以"沤粪"或"沤火炉灰"作粪种,参上石灰肥田。
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 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
这叫“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
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在教育上,宁化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始为儒学,明嘉靖十一年(1532)为社学六所,二十九年(1550)创设书院。
从唐至清,宁化科目题名举人152名、进士50名、特奏名30名。
汀州的第一位进士便是唐代的宁化人伍正已。
在51名进士中,宋代占30名。
宋时宁化教育兴旺略见一斑。
古现代知名人士就有伍正已、雷宏、李世熊、雷羽上、张显宗、伊秉绶、郑文宝、黄慎以及陈宗表、邱晓华、张启舜等。
在建筑上,宁化有“九井十三厅”、“四扇三植”、“上厅下廊”等,与闽西、粤东北的乡村的居民房子大致一样。
香港的三栋屋的房子结构与家具摆设与宁化完全一样。
福建的方言种类及客家方言岛
福建的方言种类及客家方言岛一、福建方言的分类福建诸方言的分布,一是和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有关;一是与江河的流域有关。
唐宋期间这些方言形成后,福建境内的行政区划比较稳定,现有的方言分区和唐宋的州、军,明清以来的府、道大体是相应的。
又因为在丘陵地带,人们的聚落总是沿江河分布的,现有的方言分区又和省内几条主要江河的流域大体相当。
闽语内部可以分为闽东方言、莆仙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闽赣方言、闽中方言、闽客方言等,也有另一种分法,就是闽语和客家话,闽语包括除客家话之外的其他福建方言。
闽东方言分布于唐代的福州,宋代的福州、福宁州,明代的福州、福宁二府;又大体按这两个府分为南北两片。
南片是闽江下游流域,以福州音为代表;北片是交溪流域,以旧府城福安音较有代表性。
莆仙方言区分布在宋代的兴化军,明清的兴化府,全境为木兰溪流域,以莆田城关音为代表。
又按莆田、仙游二县,分为南北两片口音。
闽南方言分布在唐代的泉州、漳州,明清的泉州、漳州二府和永春、龙岩二州。
南北两片不同口音正好分布在晋江流域和九龙江流域。
分别以明清的泉州、漳州两个府城的口音为代表。
原龙岩州二县由于受客方言影响成为西片口音,后起的城市厦门则集南北片的特点(泉、漳口音)成为全区的代表方言。
闽北方言主要分布于唐代的建州,明清的建宁府,全境属建溪流域,以旧府城建瓯音为代表。
建溪上源和崇阳溪两支流正好把闽北方言分为东西两片口音。
东片以建瓯音为代表,西片以建阳音为代表。
闽赣方言区就是宋代的邵武军、明清的邵武府,属于富屯溪流域和金溪上游,以府城邵武口音为代表。
其附属的过渡片(将乐等县)原是南剑州及后来的延平府,属于金溪流域。
闽中方言区是原来的南剑州、延平府,沙溪贯穿其中。
永安、沙县分别为南北两种不同口音的代表。
闽客方言分布在唐代的汀州,明清的汀州府。
南片口音分布在汀江流域,上杭音较有代表性,北片口音则处于沙溪上游的九龙溪两岸,宁化音较有代表性。
整个区可以旧府城长汀音为代表。
三明地区客家民俗语汇的特色
三明地区客家民俗语汇的特色张群;邓享璋【摘要】三明地区的客家方言民俗语汇,内容上反映了生动的客家生活习俗,体现了强烈的客家文化主体意识,表现出鲜明的客家地域色彩,充满客家人的智慧和情趣;形式上显得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方音浓郁.三明地区的民俗语汇普遍反映出青山特征、理学特征和移垦特征,而移垦特征在客家民俗语汇中尤为显著.它与赣南、粤东的客家民俗语汇存在差异:赣南更多表现为走出围垦与回流的特点,粤东则更多地表现出漂泊的海洋文化特点.【期刊名称】《三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0)001【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三明;客家方言;民俗语汇【作者】张群;邓享璋【作者单位】三明广播电视报社,福建三明365001;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6三明位于闽西北,与客家源流关系渊深。
三明的宁化石壁村在历史上是客家的聚散中心[1](P281-285),三明的其他县(市区)也多是客家民系居住区。
三明目前客家人口占全部人口的2/3以上,三明地区的民间文艺和习俗仍保留着早期客家民俗的特点。
所以,法国汉学家东方研究所劳格文博士在深入闽、粤、赣客家地区多次田野调查后,认为这里的客家文化积淀比别的地方更深厚。
[2](P3)李如龙认为,从三明的历史以及各县的历史建置和地缘关系可知,三明各县在历史上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地缘关系,以及方言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关系。
[3]三明地区的方言除闽西客家话外,也多与客家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民俗语汇的表现上也是如此,客家民俗语汇在各县市中也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表现出了浓郁的客家地域色彩。
[4](P2727)本文主要以宁化为中心探讨三明客家俗语、谚语等民俗语汇所表现的语言特色。
文中列举的各种民俗语汇主要来自《论石壁》[2]、《福建方言》[3]、《三明与客家》[5]、《闽、粤、客方言共同的方言词考略》[6]、《通俗生动的客家谚语》[7]等文献材料。
三明宁化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日常词汇特点比较
二 、宁 化 话 与梅 县话 构 词 理 据 的 民 俗 性
宁化 话 与 梅 县 话 的 日 常 词 语 的 构 词 理 据 亦 有 相 同 之处 : 贴 近 生 活 , 具 有 丰 富 的 形 象 性 和 想 象 力 , 地 方 色 彩 浓厚 。 例 如 “ 闪 电 ” 一 词 , 宁 化 称 “ 火 索 ”, 像 一 条 细 长 的 绳 子 , 冒着火焰 , 非常形象直观 ; 梅县话则称为 “ 火蛇 ”, 像是 一条蜿蜒绵长的蛇 , 带着火焰 , 颇具动感 。 这两种叫法有 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语素 “ 火 ”, 指闪光的事物 , 很直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2 年第 6 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6,2012
三明宁化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日常词汇特点比较
魏宇文
( 嘉应学院 , 广东 梅州 514015 ) 摘 要 : 闽粤赣是形成客家民系的重要地域之一 , 福建三明市宁化县则是客家人的重要祖地之一 。 梅州客家人大多数
表 2 摇宁化话、 梅县话与普通话比较( 二)
宁 化 话 梅 县 话 栽禾 tsai33 vo24 蛤蟆 ho33 mo33 蛤蟆 t‘ eη42 仔 ho33 mo33 t‘ eη42 tsai21 杖梗 ts‘ oη24 ken21 ai24 liη24 赔淋 p‘ 赔缸 p‘ ai24 koη24 仔哩 so ?5 tsai21 liso ?5 iu21 哩 so ?5 iu21liso ?5 姊丈 tsi21 ts‘ oη33 伯伯 pa ?5 pa ?5 爹爹 tia33 tia33 天星 t‘ ien33 sn24 河 hien 上 ho24 hien33 soη24 夜边 ia21 pen33 拱 kiuη21 臭! ts‘ iu12 tsi ?5 莳田 si53 t‘ ien11 拐 iekuai31 ie8 拐鲶 kuai31 niam53 me 短 kat5 letuon31 kat5 le 屎窖 si31 kau53 细哥 ese53 ko44 e 细妹 iese53 moi53 ie 老妹婿 lau31 moi53 se53 阿爸 a44 pa44 星 nesen44 ne 河坝 ho11 pa53 暗晡头 am53 pu44 t‘ eu11 天弓 t‘ ien44 kiuη44 狗贴耳 keu31 tiap1 η31
宁化客家方言融入初中音乐课堂:问题、策略、建议
宁化客家方言融入初中音乐课堂:问题、策略、建议发布时间:2021-06-15T05:23:22.415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7期作者:谢路平[导读] 宁化客家方言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传,是古代中原汉文化的“活化石”。
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摘要:宁化客家方言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传,是古代中原汉文化的“活化石”。
宁化客家方言融入初中音乐课堂,不仅有助于传承好客家方言,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学习客家山歌,理解客家文化的内涵。
这里结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探讨客家方言融入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最后给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宁化方言;初中音乐;问题;策略;建议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特别是古代汉民族,留下了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历史文明,但我国在过去也是一个战乱频发,先民生活颠沛流离的状况,大量的古代汉人往南迁移,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形成客家文化。
客家方言作为一种语言体系,是汉先民与当地文化融合后保留了大量古代汉语言的结果。
其保留了绝大部分古代汉语的发音、表意等多方面内容,说是古代汉语言的“活化石”也不为过。
虽然目前国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但却无法取代客家方言在客家人心中的地位。
而且客家方言在普通话的推广下,有日渐衰落、消亡的迹象,也应该通过地方校本课程加以推介保护,因此,将宁化客家方言融入到初中音乐教学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文章简述了宁化客家方言在初中音乐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在初中音乐教学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最后文章提出了方言融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几点建议。
一、宁化客家方言在初中音乐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初中音乐教学基本都采用普通话,像一线城市,普通话应用范围更广。
宁化,世界客家祖地,地处闽西北边远地区,其方言仍然在日常交往中应用。
宁化客家文化底蕴丰厚,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传,必须加以很好的保护。
小议福建闽西客家人阅读理解
小议福建闽西客家人阅读理解huangvudik huangvudik 当前离线当前离线积分 57 狗仔卡摘选自《福建省志-方言志》第六章闽西客话第一节形成与分布闽西客话是汉语客家方言的一支,主要分布在福建的西部,包括长汀、上杭、连城、武平、永定、宁化、清流等县和明溪县的部分乡、镇及龙岩市部分地区。
闽南地区的南靖、平和、诏安县的部分乡镇也有说客家话的,它是闽西客话区的边沿延伸。
客家方言是随着客家先民由中原地区向南迁徙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客家先民原住在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
晋代以后,中原地区几次社会大动荡,逼使原住在这些地区的客家先民向南迁徙,至长江两岸的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地。
这是客家先民的首次大迁徙。
唐末黄巢起义及其后来五代十国时期的混战局面,使住在安徽南部、河南西南部和江西中部、北部的客家先民,又一次背井离乡向南迁徙。
这是客家先民的第二次大迁徙。
此次迁徙,有相当一部分客家人来到今福建的长汀、上杭、武平、永定、连城、宁化及明溪等地区,其人数超过早先入闽、居住在闽西地区的汉人,他们带来的汉语方言遂成为闽西客话的重要基础。
闽西的长汀,自唐代开始至清代,1000多年间一直是闽西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汀州府始终统辖着这个地区的几个县、市。
因此,长汀客话(以城关为代表)自然也就成为闽西客话的代表。
闽西客话内部存在着不少一致性,但在语音、词汇上却有一些差异,有的地区之间通话尚有困难。
根据各县、市的差异,我们把闽西客话分成南、北、中3片,即:中片(长汀片)——长汀、连城南片(上杭片)——上杭、武平、永定及闽南边界(南靖、平和、诏安)的客话北片(清流片)——宁化、清流、明溪(部分乡镇)本章介绍的闽西客话,不论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均以长汀县城关话为主,也注意介绍闽西客话内部在语音、词汇等方面的差异。
附带介绍闽南客话的简况。
第二节长汀音系一、声韵调(一)声母长汀话有20个声母:(三)声调长汀话的声调有5个:表6-3 长汀话声调表调类阴平①阳平②上声③阴去⑤阳去⑥调值 33 24 42 54 21 例字三暖寒急古老爱汉大读说明:上声、阴去、阳去均为降调类型。
宁化客家祖地历史民俗专题
宁化客家祖地历史民俗专题《宁化客家祖地历史民俗专题》一、历史简介宁化于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建镇,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置县。
宁化县城区位于福建省西部,宁化也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宁化素有"客家祖地"和"客家摇篮"之称。
户籍人口35万余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万人,通行闽西客方言清宁话,县人民政府驻翠江镇,也是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1个原中央苏区重点县。
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福建宁化县城西22公里(新路十来公里)处的石壁镇石礕村。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礕村”,石壁是客家摇篮、客家人的祖地。
椐中国《何氏族谱总谱》记载,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为宁化石壁南迁梅州,何氏开基祖--念四郎公(源美公)之19世孙;唐宋以来,每逢清明、重阳两节,世居潮梅的何姓后人及其他各姓的客家后裔代表都会跋山涉水回到客家祖地“石壁”寻根问祖,祭拜祖先。
古之石壁人原本中原汉人,据史学家考证,从东晋开始,受中国历史上战乱、饥荒、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安排,外地经济的引渗等,使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
在唐宋期间,南迁的中原汉人一度汇聚在石壁。
古之石壁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开阔盆地,这里土壤肥沃,森林茂密,从高处望去,像一堵绿色的屏障,故古石壁素有“玉屏”之称。
南迁中的汉人在此"避风港"里垦荒拓殖,生息繁衍,不断与当地土著居民交往、融合,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创造了坚韧不拔、刻苦耐劳、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
此后,这批客家人及其子孙把这里作为新的起点,迈出坚实的步伐,走遍南国,及至中原,而后又飘洋过海,奔向五洲四大洋。
如今亿客家后裔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因此,世界客家人多称其一世祖来自宁化石壁,石壁便成为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客家文化的发祥地。
二、客家祭祖习俗客家人有强烈的血缘意识,对祖先充满了崇拜和敬慕。
客家祭祖习俗由来已久,百姓族祭自迁入后便有之,公祭则始于明洪武年间,薪火代传。
闽西客话区词汇、语法的共同点和内部差异
闽西客话区词汇、语法的共同点和内部差异
林宝卿
【期刊名称】《语言研究》
【年(卷),期】1993()2
【摘要】闽西客话区语音的共同点和内部差异,已在拙文中谈了(载本刊1991年第2期),此文从词汇、语法方面来说明他们的共同点和内部差异。
为了便于分析和说明,下面所列对比材料都以各县城关说法为代表。
因限于篇幅,只举常用的、又与普通话有差异的词和句子。
方言词除少数用俗字、同音字外,一般用本字,未找出本字的打囗号或直接注音,声调用调号,不标调号表示轻声。
【总页数】16页(P98-113)
【关键词】内部差异;普通话;词汇;宁化;连城;上杭;永定;清流;西客;长汀
【作者】林宝卿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普通话与广东话口语词汇、语法差异比较、分析 [J], 朱月明
2.海丝先行区建设视域下泉台两岸闽南话词汇差异研究 [J], 廖钟源
3.北方话词汇的内部差异与规范化 [J], 卢甲文
4.北方话词汇的内部差异与规范 [J], 陈淑静
5.闽西客话区语音的共同点和内部差异 [J], 林宝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西地区方言复杂的地理学解释——以宁化县为例
作者:伊国栋朱良刘雪婷
来源:《地理教育》2016年第03期
摘要:闽西即福建省最西部,地处武夷山东麓,山林众多,方言复杂,许多相隔数里的村庄却出现不同方音、方言甚至不能相互沟通。
本文以宁化县为例,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考察,用地理学的思维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方言;地理阻隔;迁移;中心地理论
一、研究区域概述
本文选择宁化县作为研究对象有两个原因。
一是宁化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脉东麓,为闽赣两省交界县之一。
其西部的石壁镇被誉为“客家祖地”,是汉人南迁时候的重要落脚点。
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地,约有五千多万客家人,他们大部分的族谱中,明确记载其始祖或祖先是石壁人或宁化人。
语言是随着人们的迁移、交流或者隔离发生改变的,宁化的方言在客家方言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影响。
二是宁化的地理环境在全区具有代表性,境内属于闽赣台地大面积抬升区的相对下陷地带,地势由西向东递降,并形成由北到南五条地带性地貌,低山、丘陵、盆地占全境总面积的96%[1]。
宁化方言,总体来说属于闽西客话的一种土语。
与其它客家方言相比,宁化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独具特色,它极大地保留着古汉语成分,口头表现力极强,使用书面语汇较多。
根据语音、词汇方面存在的差异,可将其大致分成四片(如图1所示):翠江片:包括翠江镇和城郊、湖村、安乐、曹坊、石壁、淮土、方田、济村、中沙、河龙、水茜12个乡镇;泉上片:泉上镇;安远片:安远乡;治平片:治平畲族乡[1]。
不同片区之间的方言基本不能交流,各片区内部基本可以交流。
同一片区、不同乡镇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语调的差异。
但是各乡内部,甚至距离数里的村之间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差异进一步减小。
二、复杂方言成因分析
1.地理阻隔
宁化县地处武夷山脉,多山地丘陵,森林覆盖率超过70%,这成为古代隔离中原战火的天然屏障,魏晋南北朝以来,多次中原大乱,都有大批难民南迁进入福建和广东。
同时这也成为隔离语言的屏障。
所以当北方的汉语发生巨大变化时,当地的方言中还很好地保留了古代中原
的汉语。
客家方言中很多口语表达还与古代书面表达相似,简短而有力,动词活用现象也非常普遍。
古代汉语中很多字词的意思跟现代汉语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却在客家方言中保留了下来,如客家方言中“走”还是跑的意思,“行”是走的意思,“樵”可以名词作动词做砍柴的意思等。
落后闭塞的交通不但阻隔了当地人与中原的交流,还阻隔内部人之间的交流。
毛泽东在《如梦令·元旦》中写到“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反映了当时宁化县森林密布、交通闭塞的情况。
根据当地老人回忆,解放以前宁化还保存大量原始深林,山间常有老虎出没伤人,并且盗贼横行。
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交通状况减少了人们中长距离交流的频率。
于是县内各地语言中原有的差别继续存在,相同部分也渐渐分化,语言之间的差异日渐显著。
宁化县4个方言片区中,安远方言与其它片区差异最大,属于赣方言,与它相邻的建宁县相近,而其它三个片区属于客家方言。
这是因为安远乡内水系流向建宁县,与县内其它地区所属水系不同,分水岭阻隔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所以语言也变得不同。
2.历史移民
由于战乱等原因,客家民系一共有5次大迁移,宁化最主要的居民大概是第二次大迁移(唐末至北宋)时定居于此的中原汉人的后代[2]。
很多宗祠的族谱中也记载他们的祖先在唐末迁往当地定居。
作者本人的宗族也是唐末从河南迁往宁化,并一直定居到现在。
这些迁入者来自天南海北,带来了不同的方言。
这些方言地理阻隔被保持了下来,于是就出现了在方圆几千米的地方却有原来中原几百甚至上千千米才会出现的语言差异。
同时,迁入时间跨度很长,据罗香林的《客家渊源考》仅第二次迁移的时间就跨度两百多年(公元880-1126)。
语言会随着时间演变,不同时间迁入的居民在语言上必然也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通过地理阻隔保留下来进一步使当地方言更加复杂多样。
3.交流障碍
中国古代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品经济并不发达。
当农副产品剩余时便拿到集市出售。
闽赣边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不能形成大规模集市,于是形成了一种叫“墟”的小集市场。
每隔固定的时间,2~10天不等,在相对规模较大的乡村(一般是现在乡镇所在地)形成集市,附近的农民按照约定前来交易,这就是所谓的“墟”。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原则,农民会寻找最容易到达的“墟”从事交易活动。
而最容易到达的“墟”除了距离之外,还综合了地形、道路等情况。
闽赣边多为山地丘陵,之间形成一个个山间盆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成为移民的村落。
较大盆地形成的大规模村落慢慢产生“墟”,周围相对较小村落则在固定时间前来交易成为其腹地。
由于翻山越岭到另一个盆地很困难,所以往往一个“墟”的腹地就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山间盆地。
通过考察和访谈发现,一般同一个“墟”的腹地居民的方言和口音都比较相近,与相邻“墟”腹地的居民则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因为经济活动使得同一个“墟”腹地居民之间的交流频繁,而不同“墟”腹地的居民之间没有经济活动,加上地形复杂和交通闭塞,所以缺少交流。
由于经济活动主要在一个“墟”的腹地内的居民中进行,所以人际关系也就受到腹地边界的限制,婚嫁也往往集中在同一个“墟”的腹地内,其居民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语言趋于相同。
不同“墟”的腹地的居民交流减少,语言分化。
三、总结
闽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具有相似性,所以对宁化县的研究结论基本也适用于全区。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地理阻隔、历史移民和经济生活分析了闽西地区方言特别复杂的形成原因。
其它因素,如行政区划、客家居民的守旧习性等,也对方言形成有影响。
▲
参考文献:
[1]宁化县志纂委.宁化县志[M].福州:福建人民版社,1992.
[2]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香港:中国嘉应香会,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