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闽西红色歌谣的传承与保护
闽西客家山歌课程实践方法探研
闽西客家山歌课程实践方法探研闽西客家山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情感。
近年来,随着文化传统的重视和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闽西客家山歌课程实践方法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闽西客家山歌课程实践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促进闽西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山歌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闽西客家山歌的特点闽西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作的一种民间歌曲形式。
其内容涵盖了客家人的生活、劳动、情感、历史、风土人情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闽西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传达着客家人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了客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对于闽西客家山歌课程实践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者们在借鉴其他文化课程实践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闽西客家山歌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了一系列的课程实践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校外实践活动、社区参与实践等多种形式,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体验闽西客家山歌文化,达到传承和发扬山歌传统文化的目的。
目前对于闽西客家山歌课程实践方法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部分研究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对于具体的实践操作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部分实践方法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于实践效果的评估和反馈不够充分。
如何进一步完善闽西客家山歌课程实践方法的研究,提高实践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基于闽西客家山歌的特点和需求,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山歌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对闽西客家山歌课程实践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1.建立多元化的实践平台。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外,可以在校外、社区、乡村等地开展更多形式的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闽西客家山歌的发源地、邀请老一辈的山歌艺人进行现场演唱等,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增强他们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
2.注重实践方法的科学性。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保护视野下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兴国山歌是闽西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以及新生代的逐渐淡忘,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以非遗保护的视角来研究兴国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探讨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实现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
一、兴国山歌的定义与特点兴国山歌是中国闽西地区一种特殊的民间音乐形式,起源于湘赣边界地区,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其特点在于旋律优美、歌词质朴,以及表现出浓厚的山水情怀和淳朴的生活场景。
兴国山歌多以祝福、劝诫、慰问等内容为主题,歌唱者通常是当地的农民,他们以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对生活的感慨和向往。
二、兴国山歌的传承现状兴国山歌的传承现状并不容乐观。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音乐的兴起,兴国山歌的传承面临着很多困难。
一方面,年长的传承人渐渐离世,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逐渐淡漠。
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现代音乐和流行文化,对兴国山歌漠不关心。
兴国山歌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三、非遗保护对兴国山歌传承的意义非遗保护在兴国山歌传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遗保护能够为兴国山歌的传承提供条件和机制。
通过非遗保护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可以筹集专项资金用于挖掘和保护兴国山歌的历史渊源、人文内涵,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教育传承活动。
非遗保护能够提高公众对兴国山歌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非遗保护还有助于推动兴国山歌的市场化和规范化发展,提高兴国山歌的艺术水平和表现力。
四、兴国山歌传承与发展的策略与对策为了实现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具体策略与对策。
应加强对兴国山歌的挖掘和保护工作,通过收集、整理和保存兴国山歌的相关材料和资料,以保持其原貌和文化特色。
应加强对兴国山歌的宣传和推广,通过举办音乐会、比赛、展览等活动,提高公众对兴国山歌的热情和认可度。
革命歌谣体现的时代价值
革命歌谣体现的时代价值
革命歌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时期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艺形式,它通过歌曲的方式传递革命思想、激发群众斗志、推进革命事业。
革命歌谣体现的时代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见证价值:革命歌谣是革命时期历史的真实记录和见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通过革命歌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2. 文化传承价值:革命歌谣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
它不仅传递了革命精神和理念,更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民的精神世界。
革命歌谣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思想教育价值:革命歌谣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思想和精神,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传唱革命歌谣,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集体意识,培养人们的奋斗精神和担当精神。
4. 艺术欣赏价值:革命歌谣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它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富有感情的旋律,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诉求,具有很
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革命歌谣的歌词和旋律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总之,革命歌谣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传承和传唱革命歌谣,来铭记历史、弘扬文化、推进改革、激发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浅谈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以闽西客家十番音乐为例
五颜 六 色 的成 对丝 拖 , 统 一 的服 装草 帽 , 使 队伍 显得 文 雅 而活 跃 , 颇具 民族 风韵 。
二、 闽西客 家 十番 音乐发 展及 现状
闽西 客家 十番 音乐 由于流传 的 年代久 远 ,其 间不 断地 吸收 融
艺人 担心 音乐 的传 承及发 展 。 十 番音乐 是一 个完 整的音 乐体 系 , 有 着 自己的器乐 以及 曲牌 。 但 是每个 乐 队又分 散在 闽西不 同的地 区 , 缺 少交 流 , 并且 每 个 乡镇 的 曲子 都不 同 , 没有 专 人将 其 整合 , 不 利 于传承 以及 发展 。 如 今闽西 客家 存有 的 十番 乐队有 很 多 , 不 论城 镇 和 乡村 , 几 乎 都 有演 奏十 番音 乐 的班社 ,多 为业 余 的 自娱 艺人 组成 。据 数据 显 示, 各 县市 乐 队 6 0岁 以上老 人 占 5 0 %, 5 0 岁 以 上老 人 占 8 0 %。在 传 承上 青黄 不接 ,分 布不均 。现今 可 以演奏 的 十番 曲牌在 逐渐 减 少, 有 些 乐 队为 了满 足 市场 需求 , 很 少 演奏 十 番音 乐 , 除 了会 为汉 剧、 采 茶舞 伴奏 之外 。还会 演奏 现代 流 行歌 曲 , 真正潜 下 心学 习传 统 闽西客 家十番 音乐 的乐 队则 为数不 多 。 2 0 0 6 年5 月2 0日国务院公 布 的《 第一 批 国家级 非物 质文 化 遗 产名 录 》 中。 “ 闽西客 家十 番音 乐 ” 荣列 其 中。这 是被 列入 的少数 几 个 客家传 统 民间文 化项 目之 一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 历史 意义 和现 实 意义 。其传 承人 为 张堂 珍 ,列入 文化 遗产 的 三首 曲子 为 《 高 山流 水》 、 《 山下 乐》 、 《 八 板 头》 。
闽西客家山歌课程实践方法探研
闽西客家山歌课程实践方法探研在闽西的客家山区地区,山歌一直是客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客家山歌,许多学校和机构在实践中运用了一些方法,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客家山歌。
一是以实地观察为主要的方法。
山歌的特点是地域性强,通过实地观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山歌的发源地,传统演唱形式以及与地方文化的密切联系。
学生可以参观当地的山歌传承人,亲自体验山歌的表演和创作过程,增强他们对山歌的兴趣和理解。
二是以讲座和研讨为重要的方法。
举办山歌讲座和研讨会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和地方山歌传承人进行讲授和指导,深入讲解山歌的历史渊源和唱腔技巧,让学生了解山歌的发展和演变,从而提高他们对山歌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三是以歌唱比赛和演出为主要的方法。
通过举办歌唱比赛和演出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山歌的热情和参与度,提高他们的演唱技巧和舞台表演能力。
比赛和演出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四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方法。
在学校的音乐课堂上,可以通过播放山歌音乐和观看山歌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山歌的美妙和情感表达,了解山歌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山歌合唱和创作,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创造力。
五是以多媒体互动为主的方法。
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开展山歌的多媒体互动教学,包括使用电子教材、互联网资源和音视频资料等辅助教学工具,让学生通过互动参与,深入了解和学习山歌的知识和技巧。
在实施以上方法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体验山歌的魅力;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习山歌;三是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利用社区资源和活动平台,开展山歌的传承和交流活动。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践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闽西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学生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其他地方山歌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红色歌谣研究综述 -回复
红色歌谣研究综述-回复【红色歌谣研究综述】一、引言红色歌谣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人民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要文化现象。
本文旨在通过对红色歌谣研究的综述,了解其发展历程、内容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
二、红色歌谣的发展历程红色歌谣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的早期,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红军和组织通过编写、传唱歌曲,鼓舞士气,提高团结力量。
这时期的红色歌谣以歌颂革命英雄、嘲笑敌人、呼唤广大民众参与革命斗争等为主题,在壮大革命力量和启迪人民思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红色歌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0年代末期至50年代初期,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红色歌谣的创作和传唱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的红色歌谣主题丰富多样,着重歌颂丰收、生产建设和英雄模范,力图激发全民的革命热情和建设意识。
同时,红色歌谣在各个文艺形式中广泛运用,既有歌曲,也有舞蹈、诗歌等,为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然而,在文革期间,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红色歌谣的创作和宣传方向发生了转变。
文革期间的红色歌谣以歌颂毛泽东思想和颂扬机械化运动为主,内容趋于单一,并且带有一定的宣传和鼓动色彩。
随着文革的结束,红色歌谣的创作进入了一段低谷期。
三、红色歌谣的内容特点红色歌谣的内容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思想性:红色歌谣的创作具有明确的政治倾向,通常是体现了革命理想、社会主义思想和阶级斗争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承载着政治宣传和鼓动的文艺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内涵。
2. 群众化:红色歌谣的创作和传唱都非常注重群众的参与和反映,以群众的需求和情感为基础,歌词简练而朴实,在各种场合广泛传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3. 情感表达:红色歌谣通常以爱国热情、对革命英雄的赞美、对敌人的愤怒等强烈的情感表达为主题。
通过音乐和歌词的结合,能够深入人心,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主义意识。
闽西客家山歌现状与保护传承模式研究
闽西客家山歌现状与保护传承模式研究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文明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社会价值。
闽西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典型代表,是客家先民在日常生活中提练出的智慧结晶,其曲风淳朴自然,曲调婉转,风格多变,在我国音乐、文学、民俗等研究领域都居于一席之地。
笔者以闽西客家山歌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研究,探究其发展现状,并得出闽西客家山歌保护传承模式: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参与者创新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客家山歌;保护;传承闽西是客家祖地,历史上的汀州府下辖长汀、上杭、武平、永定、连城、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共8个纯客家县,在浩浩南流的汀江哺育下,中原遗风与汀江两岸的土著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形成历史久远、绚丽多姿的客家文化。
对此,温萍先生在《客家音乐文化概论》的“绪论”中提到:“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在有客家人的地方便流传着客家音乐。
”客家山歌是客家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种之一,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桂东、台湾及其他地方的客属聚居区。
2006年,以广东梅州山歌和江西兴国山歌为代表的“客家山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作为客家三大聚居区之一的闽西客家山歌曲调婉转多变、凸显时代变迁,是客家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探讨闽西客家山歌的生存现状,构建其保护性传承模式,促进闽西客家山歌的适应性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
一、闽西客家山歌客家,亦可称之为客家人、客家族群或客家民系,客家产生于唐末至两宋初期的闽西、粤东地区,因北方战乱与自然灾害频发,人们纷纷迁往南方避难并定居于此。
受嶺南山歌的启发,客家人将原中原地区的民歌引入,并进行适当的改编,将岭南山歌的特色与元素融入其中,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闽西客家山歌。
闽西传统的农耕生活与丰富的习俗民风使得闽西客家山歌独具特色。
(1)主题多样、类型丰富客家先民们迁居于闽西后,上山砍柴、伐木、采割松脂,每日早出晚归,肩挑手提地辛勤劳作。
闽浙赣苏区红色歌谣简论
梅正强
闽 浙 赣苏 区 是 第二 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 时 期 , 全 国 六大 革命 根 据 地 之一 。 流 行在 这 块 土地 上 的 红 色歌 谣 , 产 生 于 党 领 导的群 众 革 命 运动 之 中 , 在 旧 民谣 的 基 础 上经 过 改 革、 创 新而 迅速 发 展起 来 的。 它 以 当地群 众喜 闻 乐见形 式 出现 , 表现 苏 区 人 民 反 压迫 求解 放 斗争 的崭新 内 容 , 真 实 、 生 动地 展示 了 闽浙 赣 苏 区人 民火热 斗 争生活 的图景 。 在 现代诗 歌发 展史 上 , 有 着 自己重 要 的 影 响 和 作 用。
动》 :
“ 漆工 漆工 , 革 命 闹得 凶 ; 消灭 靖
卫 团, 枪打 蒋 家冬 ( 漆工一 劣绅 ) 。
一 分 田 分地 , 穷 人大 翻身 · · ”
它 旗帜 鲜明地 宣 告 : 暴动 就是 革 命武 装 ` 反对反 革命 武装 , 暴动 就是 “ 分 田 分地 , 穷
人大 翻身” 。 此 类 歌谣 还常 以 某 一 革 命领
袖人 物为 革命工 农 的化 身 , 风 趣而 又 逼 真地
刻 l 赣苏 区 红 色歌谣 有千千 万万 。 它 的 作 者上 至 方 志敏 , 下至 普通 农 民 , 有 的是 集 体 创 作 , 有 的 是流 传 中几 个互 不 相 识 的 人逐 步 完成 。 有关 党史资 料 记载: 仅一 九 三 O 年 至一 九 三 四 年 的四 年 中 , 从 群众 中创 作 出来 的歌谣 , 广泛 流行 的就 有三 百余 首 , 还 有许 多 在生 活和 战斗 中即 兴 而作 的 , 就 不计 其 数 了。 这 些歌谣 , 都是无产阶 级文 艺 的珍贵 萌 芽 , 其 中不 少 的艺术 水平 已超 过 同时 代 的一 些 新诗 。 由于 战 争年 代环境 恶 劣 , 许多 珍贵
浅析闽西红色歌谣的传承与保护
浅析闽西红色歌谣的传承与保护作者:陈燕萍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01期摘要:红色歌谣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是中国共产党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这一特點的有力见证。
在当前新时期背景下,如何做好对红色歌谣的传承与保护,值得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入探讨。
文章对闽西红色歌谣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提出了在高校教育中进行红色歌谣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方法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闽西;红色歌谣;传承;保护闽西苏区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境包括如今福建省龙岩市全境,以及三明市和漳州市的一部分。
这一地区主要处于武夷山山脉南麓,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多样。
在这样的环境中,闽西客家人民就创作出了众多的山歌,用以抒发情感、传递爱情、树立志向等,使这一地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山歌之乡”。
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的革命烽火蔓延至闽西地区,中国共产党将先进的革命思想第一次带到了这片土地,充满智慧的闽西人民创作出许多以革命为主题的红色歌谣,形成了独特的闽西红色歌谣文化。
1 闽西红色歌谣的艺术特征1.1 创作特点闽西红色歌谣作为闽西客家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其具有鲜明的创作特点。
首先,其具有浓郁的闽西文化特点。
当革命的烽火来到闽西这片土地时,热情智慧的闽西人民就开始将闽西山歌与革命文化相融合。
目前流传下来的闽西红色歌谣大多是在传统闽西山歌基础上填词而成的,具有乡土气息浓、曲调抒情优美、歌词通俗易懂、演唱朗朗上口等特点。
这些红色歌谣中,有的表现了工农阶级在国民党资产阶级压迫下的穷苦生活,如《穷人叹》《妇女苦情歌》等;有的则通过朴实风趣的语言反映了红军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闽西苏区的早期领导人阮山创作的《救穷歌》《工农银行周年纪念歌》等脍炙人口的歌谣。
这些歌谣在当时受到了红军战士、地方人民的喜爱,红军战士常常在行军、休息、战斗过程中演唱这些歌曲,有时又即兴进行二次创作,既表达了战士们积极的革命态度,也促进了红色歌谣艺术价值的二次提升。
戎马倥偬歌嵌情——试论闽西客家地区革命山歌的艺术特征
作者: 吴越
出版物刊名: 艺苑
页码: 9-10页
主题词: 客家山歌 革命山歌 客家地区 客家人 客家音乐 闽西 中原文化 客家民系 客家先民客家文化
摘要: 根据史学家考证,客家先民本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汉族居民,客家是北方汉族南迁闽、粤、赣边界后形成的一个民系。
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
他们在大规模的流动迁徒和险恶环境中,养成了坚忍卓绝的精神和斗志,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
客家山歌集中体现了客家民系众多鲜明的特征,它是这个民系人格化的表现。
人们可以在客家山歌中读出客家人的品格情操,读出客家人的文采风流,也。
略论福建苏区红色歌谣的创作及其特色
土地革命打碎 了封建枷锁,工农群众的思想觉悟空前
提 高 。他 们创 作 了大量 的 红色 歌 谣 。它 由群 众 自编 自
唱 ,无 需排练 ,可 以 自由地发 挥 ,充 分地 表 达 自己的 感 情 。因此 ,它得 以广 泛 地流 行 、且 在群 众 中产 生 了 很大 的影响 。在 闽西产 生 了一 批 富于 革命 鼓 动性 的红 色 歌谣 ,其 内容大 多倾 向于控 诉 社会 黑暗 ,提示 工 农
21 0 0年第 3期 总第 8 期 1
福 建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Junlo  ̄i ai & T n e i ora fF a R d n o V U i r ̄ vs
N o 3201 ., 0
Ge e பைடு நூலகம் , . n rl No 8 1
略 论 福 建 苏 区 红 色 歌 谣 的 创 作 及 其 特 色
省 的边 界 创 建 了几 块 革命 根 据 地 , 形成 了福 建 苏 区 。 福 建苏 区人 民在党 的领 导下 同凶恶 的 敌人 进行 殊 死 战 斗 的 同时 ,也创 作 产生 了 红色 歌 谣 ,它成 了中 国共产
斗 ,摧毁 旧世 界 ,建设 新 社会 。 ( )党的 正确 领 导激发 了群 众 的创作 热情 二 福建 苏 区中 聚居 着大 量 的客 家 人 ,客家 人又 一 向 以善于 唱 民间歌 谣而 著称 于 世 。在 新 民主主 义革 命 以
命 斗 争 的胜 利 发 展 。 关 键 词 :福 建 苏 区 ;红 色 歌 谣 ; 创 作 ;特 色 中图 分 类 号 :IO 27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 3 6(01 0 — 0 8 0 0 8 7 4 2 0) 3 0 1 -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闽西客家山歌的传承
的历史 内涵 , 具有 内容淳朴 自然 、 曲调婉转 多变 、 演 唱风格 弹性 较大 的特点 , 但其 面临着诸 多传 承与发展 的 困 境 。夯实基础 、 拓展途径 、 不断创新 、 加强研究 、 扩大宣传 , 才能使 闽西山歌在新 的形势下 , 实现更好 的保护 、 传
承 和发 展 。
在 旧属汀州府 的长 汀 、 上杭 、 武平 、 永定、 宁化 、 清 流 等县 居住 下 来 。 为 了 更 好地 适 应 南 方 地 区
闽西 客家 山歌不 但 继 承 了古 代 《 诗经》 中 的
传统风格 , 受到唐 诗 、 律歌和 宋词 的重大影 响 , 还借 鉴 了福建 乡 土 的 唱 腔 特 点 , 加 以吸收融合 ,
第2 9卷第 6期
2 0 1 3年 1 1 月
忍 掌 ( 社会 科学 版)
J o u na r l o f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o l _ 2 9. No . 6 NO V . 2 01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 阈下 闽西客家 山歌的传承
卓 颐
( 闽南 师范 大学 艺 术 系 , 福建 漳州 3 6 3 0 0 0 )
浅谈龙岩山歌与山歌戏的保护
待(dui)人讲(go)诚(qin)意(),i),谋(tan)生(za) 靠本事,挣(tan)钱(jia)看(o)运气(ki),出(qie) 门靠朋友(yO),天(tin)下(ei)随我走(酉a),世 (xi)情要做好(ho),做人(1ang)别(mai)漏(1ao) 气(kui)。洋鱼,什锦,曹溪清汤粉。前鼎(dia)没 (mo)滚,后(aO)鼎炝(qiang)炝滚。五时(xi) 好作药(yo),六(1a)时当柴(ca)烧(五o)”。如 果是用普通话来演唱这首歌的歌词,就显得既不押韵, 也不生动。以此看来,要用方言演唱山歌戏,还必须 从剧本创作做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40
福建艺术
FUJIAN ARTS,2019 08
移默化地培养山歌爱好者和山歌戏的观众群体。 对于某一具体地点、具体人群来说,单靠偶尔观
看演出是远远不够的。“问渠哪得清如许7为有源头 活水来。”培养山歌戏观众群体,必须上溯到对山歌 戏的源头——山歌的保护。要下大功夫广泛地、持续 地培养喜爱龙岩山歌的人群。如果把视线往农村看, 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打工了,留守老人和 儿童成农村的主要人口。在那里有谁唱山歌,唱什 么山歌,唱给谁听7又有谁来教孩子们唱山歌7以此 看来,山歌断层、失传也是迟早的事了。这绝不是危 言耸听。
采用方言演唱,是唱好民歌、把握好民歌风格不 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戏剧也一样,各地方剧种的道白、 唱腔用特定的方言,增色不少。闽剧用福,Jq、l话,莆仙 戏用莆仙话,高甲戏、梨园戏用泉州话,芗剧用漳州 话厦门话.潮剧用潮,jq·I话……这在传统戏剧中几乎没 有例外。
浅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的历史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
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十三块根据地之一,被毛泽东同志评为“方志敏式”根据地,获得“苏维埃模范省”荣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群众和先进知识分子创作了大量红色歌谣。
作为当时宣传动员的重要工具和载体,这些红色歌谣既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民们社会生活和精神的真实写照,又对这块根据地的建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从红色歌谣角度,探讨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一、控诉黑暗激发革命热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贫苦农民饱受土豪劣绅的压榨和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写道:“革命前的九区,随笔写来,几成为一副凄惨黑暗的图画。
然而,岂但区区的九区如此,‘天下老鸦一般黑’,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中国,在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统治下的中国,哪一块地方不是如此呢?比九区更黑暗的地方,还多着呢!九区正是中国农村的一幅缩图,说九区等于说全中国的农村。
黑暗的九区!黑暗的弋阳!黑暗的中国!”“工农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以至于受饥挨冻,甚至不能生存。
最苦的,就是每年一度的旧历年关,地主债主们很凶恶地向穷人逼租逼债,逼到无法可想的时候,卖妻鬻子、吊颈投水的事情是不断发生。
群众的赤贫化,以至于走到饥饿死亡线上,这还能压制他们不心怀怨恨而另找出路以打破目前不可忍耐的现状吗?”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了许多控诉黑暗和反抗压迫的歌谣,这些对旧社会黑暗和罪恶的控诉,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
如《农民诉苦歌》唱道:“正月里来是新年,家家户户过新年,发财人家多快乐,可怜农民乐不成......四月里来闹饥荒,农民没米下厨房,原来谷子本不少,发财人家谷满仓......十月里来天更寒,又无吃来又无穿,一身冷得抖抖颤,思想办法度夜间。
浅析闽西苏区红色歌谣创作特征
浅析闽西苏区红色歌谣创作特征李彪【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36)5【摘要】The composers of Minxi bases compiled and composed a lot of revolutionary ballads for the artistic propa-ganda of the Party and the Red Army in the period of the Second Revolutionary War.The lyrics of their ballads caused the psychological resonance of the masses, inspired the masses and the Red Army.In their ballads writing,they used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new words with the classical music, with the pop music and adapting melodies of the folks, so the masses and the Red Army soldiers could sing the ballads fluently, and embalm them firmly, which had a subtle impact on their action.%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苏区的音乐工作者为了配合党和红军的文艺宣传,编创了大量的红色歌谣。
他们所创作的歌谣内容引起了工农群众的心理共鸣,激发了群众和红军的高昂斗志,鼓舞了士气。
在歌谣曲调编创上,他们采用了新词配旧曲、新词配时调和改编山歌俚曲等方法,使群众和红军对红色歌谣的内容烂熟于口、铭记于心、潜移默化于行动。
【总页数】8页(P20-27)【作者】李彪【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江西上饶 33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相关文献】1.浅析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精神内涵 [J], 卢致苑2.井冈山斗争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红色歌谣的主要特征 [J], 肖小华3.略论福建苏区红色歌谣的创作及其特色 [J], 王子韩4.浅析闽西红色歌谣的传承与保护 [J], 陈燕萍5.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曲调来源、创作手法及其显著特征 [J], 卢致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闽西山歌《送郎当红军》的当代意义
闽西山歌《送郎当红军》的当代意义
陈丹曦;陈毓萱
【期刊名称】《福建艺术》
【年(卷),期】2022()12
【摘要】“送郎房门前,劝郎当兵(哦)莫贪钱;金钱主义要打倒,(心肝哥)革命才有(哦)出头天”《送郎当红军》是一首在土地革命时期广泛传唱于革命根据地的闽西山歌,是军民根据当地民间曲调所创作的,反映妇女鼓励丈夫参加红军及对革命成功充满期盼的传统音乐曲目。
闽西革命山歌作为闽西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其文化生态在时代发展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音乐内涵从特殊时期的革命情志发展至多重价值的合,不仅承载着革命年代的红色意味,更是外界了解闽西文化的重要媒介。
《送郎当红军》作为革命时期音乐文化在当下的遗存,其民间表述色彩已不再囿于封闭的、民系的,逐渐趋向民族的、国家的叙事体系,融入了更丰富、深刻的当代意义。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陈丹曦;陈毓萱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
【相关文献】
1.送郎当红军
2.赣南客家民歌《送郎当红军》音乐分析
3.送郎当红军,革命要坚心
4.《送郎当红军》
5.鄂豫皖流行的红军歌──《送郎当红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闽西红色歌谣的传承与保护
闽西苏区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境包括如今福建省龙岩市全境,以及三明市和漳州市的一部分。
这一地区主要处于武夷山山脉南麓,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多样。
在这样的环境中,闽西客家人民就创作出了众多的山歌,用以抒发情感、传递爱情、树立志向等,使这一地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山歌之乡”。
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的革命烽火蔓延至闽西地区,中国共产党将先进的革命思想第一次带到了这片土地,充满智慧的闽西人民创作出许多以革命为主题的红色歌谣,形成了独特的闽西红色歌谣文化。
1 闽西红色歌谣的艺术特征
1.1 创作特点
闽西红色歌谣作为闽西客家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其具有鲜明的创作特点。
首先,其具有浓郁的闽西文化特点。
当革命的烽火来到闽西这片土地时,热情智慧的闽西人民就开始将闽西山歌与革命文化相融合。
目前流传下来的闽西红色歌谣大多是在传统闽西山歌基础上填词而成的,具有乡土气息浓、曲调抒情优美、歌词通俗易懂、演唱朗朗上口等特点。
这些红色歌谣中,有的表现了工农阶级在国民党资产阶级压迫下的穷苦生活,如《穷人叹》《妇女苦情歌》等;有的则通过朴实风趣的语言反映了红军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闽西苏区的早期领导人阮山创作的《救穷歌》《工农银行周年纪念歌》等脍炙人口的歌谣。
这些歌谣在当时受到了红军战士、地方人民的喜爱,红军战士常常在行军、休息、战斗过程中演唱这些歌曲,有时又即兴进行二次创作,既表达了战士们积极的革命态度,也促进了红色歌谣艺术价值的二次提升。
1.2 语言特点
闽西红色歌谣在语言上的特点就是大多以当地方言进行演唱。
运用当地方言不仅可以使歌词内容更符合曲调特点,同时也可以使这些歌曲在闽西人民间广泛传唱,拉近红军与当地百姓的距离。
通过传唱这种通俗易懂、情感淳朴的革命歌曲,百姓可以生动形象地了解红军的革命思想,体味红军带给百姓的实际利益,有助于人民战争局面的形成,为红军提供坚实的革命基础。
当时,闽西地区的红军通过演唱红色歌曲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革命热情,百姓对红军的热爱也十分强烈。
1.3 音乐特点
闽西红色歌谣继承了传统山歌的发音、韵律、装饰音、衬词等特点,再辅以当时流行的革命音乐风格,使歌曲整体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具有较为丰富的艺术价值,表达了共产党人对于革命的高度热忱和对于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
在音阶上,红色歌谣主要采用的是中国传统音阶模式,即宫、商、角、徵、羽。
其中以徵音阶为主,羽音阶次之,其他三种音阶应用较少,且音阶应用大多以不完整音阶为主,其中通常夹杂不稳定的变音,这也是闽西传统客家民歌的音乐特点之一。
在音乐节拍上,闽西红色歌谣主要使用2/4拍和3/4拍,而4/4、3/8、4/8拍等次之,且通常在一首歌曲中采用多种节拍混合的形式,使歌曲本身充满变化。
2 闽西红色歌谣的传承
作为党中央先进理念与革命思想传播的良好平台,高校应当成为红色歌谣传承的重要区域之一。
2.1 将红色歌谣编入教材
要想使红色歌谣真正走入校园,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将红色歌谣编入教材之中。
这能够使学生在了解、演唱红色歌谣的同时,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曲调、旋律与艺术价值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对歌曲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例如,《救穷歌》《工农银行周年纪念歌》的了解和学习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意识。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编写相关教材
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歌曲的道德价值与教育意义,应将意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歌谣编入教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革命先烈的革命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2 开设红色歌谣课程
要想真正使红色歌谣得到有效的传承,并在新时代下绽放其独有的光彩,就需要高校在日常教学课程中开设相关红色歌谣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解。
如学习《共产党小调》,可以使学生了解1929年红四军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的全过程,从歌声中体味这一阶段不断胜利中的红军和根据地群众的喜悦之情,体会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感。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课程开设具有示范性、代表性。
相关课程在开设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课程的普适性,这样既有利于高校将本校优秀课程向其他学校进行推广,同时也有利于高校间展开对红色歌谣相关课程的教学交流。
这就需要教学工作者设置的相关课程符合高校学生特点和先进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的开设更具教育意义。
同时,课程设置应具有灵活性。
由于红色歌谣包含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较为丰富,相关人员在课程设置时应注意给教师和学生留有一定弹性教学空间,这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吸收与掌握。
此外,红色歌谣课程的设置要具有时代性,积极寻求红色歌谣表达的思想中与当今社会主流思想相契合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教学,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思想境界。
3 闽西红色歌谣的保护
据相关可知,闽西红色歌谣最早起源于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闽西当地音乐工作人员为提升军民的战斗力,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歌谣。
这些红色歌谣能够激起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使红军战士斗志得到提升,士气得到鼓舞。
但是随着时代
的发展,人们逐渐淡忘了红色歌谣,红色歌谣的地位岌岌可危。
在此情况下,应当做好保护工作,使红色歌谣更好地在我国流传。
3.1 政府保护
政府是闽西红色歌谣的保护主体,只有政府颁布相关文件,各相关单位才能够重视起闽西红色歌谣。
因此,政府应当发挥好带头作用,鼓励下属各级事业单位宣传红色歌谣,让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到当初祖国建立的艰辛过程,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意识,使红色文化在我国得到更好的传承。
现阶段,政府一般会在大型艺术类演出中将红色歌谣纳入其中,比如人们熟知的春晚。
为有效保护闽西红色歌谣,在春晚节目编排方面可以将红色歌谣纳入其中,以歌曲、歌剧、小品等方式,使战争时期的情况再现。
导演组可以将战争时期人们为新中国奋斗的情景通过节目再现,在节目中可以将歌词中较为经典的部分融入进去,如《奋斗曲》中所阐述的“工人们,摩你的拳,擦你的掌,向资产阶级进攻。
打倒那帝国主义、国民党,革命方能成功”,这些慷慨激昂的歌词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
政府对闽西红色歌谣的保护不单单只是通过一些法律文件,更加重要的是宣传,并能够使红色歌谣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人们对红色歌谣认可,更多的人去学习,这才是对红色歌谣最好的保护。
现阶段人们生活日益富足,但是工作压力却越来越大,在生活的压迫下,人们的精神变得匮乏。
这些红色歌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从前的《奋斗曲》表现的是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昂扬斗志,而在现在的《奋斗曲》需要鼓励每一个人战胜内心的疲惫。
只有在新的时期赋予这些红色歌谣新的含义,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它们。
3.2 档案式保护
3.2.1 档案式保护原则
档案式保护一般会遵从两种原则。
第一是保护为主原则。
红色歌谣属于文化遗产的一种,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能够反映
出当时的革命精神。
对于红色歌谣的保护,我们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在保护中加强利用,在利用中促进保护。
第二是整合力量。
我国红色歌谣由于受到传播途径和其他因素影响,少数歌谣并未被收录,依旧有许多民间红色歌谣流散在闽西各地,且收集难度较大,需要当地政府和相关民间组织共同努力,相关管理部门无法单独进行有效的收集。
只有各级部门相互合作,才能够更好、更快地收集红色歌谣。
红色歌谣保护,不只是我国政府负责的事情,也需要我国所有人的合作和参与。
因此,红色歌谣保护工作应当由政府带头,人民参与,这样才能把红色歌谣保护得更好。
3.2.2 档案式保护方案
档案式保护方案的要点是真抓实干、尽快抢救。
红色歌谣本身的特殊性使红色歌谣濒临灭绝。
时代的变化使文化发生变化,歌谣文化也会随之改变,每一个时代缔造了不同文化产物,同时肩负时代使命。
红色歌谣已不复当年风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日趋多元,文艺形式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革命时代烙印的红色歌谣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习惯。
因此,传统红色文化逐步被推到边缘地带。
档案式保护方案应当从基础的普查开始,对20世纪的红色歌谣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如鹭江出版社出版的《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集》。
政府也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对红色民谣进行摸底式调查,将收集的民谣进行档案式管理,组织各方力量尽全力抢救。
4 结束语
红色歌谣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有利于丰富我国音乐领域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使当代人更好地体会革命文化与革命思想,使人民树立起爱国意识与奋斗精神,从根本上提升民族凝聚力,为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