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现象与拯救实践

合集下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辩证的实践哲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辩证的实践哲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以人为本 2 马克思主义 1 顺"势" 1 非单调推理 1 长期稳定发展 1 道义逻辑 1 跨文化解释学 1 资本逻辑 1 解释学 1 科学发展观 1 社会主义 1 用"术" 1 灾害危机管理 1 汤普森 1 施莱尔马赫 1 斯大林主义 1 文化唯物主义 1 文化 1 教学理论 1 教学实践 1 政治权利 1 拯救现象 1 拯救实践 1 异质性 1 对话的对话 1 对话 1 实践批判性 1 实践创新性 1 实践 1 唯物主义实践论的核心 1 哲学诞生 1 历地解释学 1 历史局限性 1 历史唯物主义 1 历史创造论的学理系统 1 历史价值 1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构建方法 1 具体物质形态 1 具体实践 1 伽达默尔 1 人的解放 1 义务冲突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苏格拉底一柏拉图哲学" 1 "始基本体论"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马克思主义 2 自然哲学 2 技术哲学 2 实践 2 马克思自然观 1 陈鑫 1 钱玄同 1 辩证法 1 辩证取舍 1 辩证关系 1 萧焜焘 1 萧烰焘 1 自我认同 1 生态观 1 生态文明 1 生态危机 1 理论基点 1 理性 1 毛泽东思想 1 方法论 1 文化产业 1 文化事业 1 太极拳 1 和谐诉求 1 反传统 1 偏激 1 修辞策略 1 传统体育养生观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1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 •
• • •


9、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什么?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什么? 答:第一,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只有当经济增 长率达到和保持到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不断消除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逐步提 高,并且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支持可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将努力实行计划生育, 坚持优生优育;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继承和 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大力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 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和提高社会综合服务及医疗卫生水平;提 高全民族的、特别是各级领导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 第三,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国家保护 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 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发展森林和改善城 乡生态环境;预防、控制和积极治理环境破坏和污染。 10、《二十一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二十一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部分: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加速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和有关的国内政策;消除贫困;改变消费方式;人口动态与可持续能力;保护和改进 人类健康;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等。 第二部分:资源保护与管理,包括保护大气层;统筹规划和管理陆地资源的方法;制 止砍伐森林;防沙治旱;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保 护;对生物技术的环境无害化管理等。保护海洋资源;保护和管理淡水资源;有毒化 学品的环境无害化管理;对放射性废料实行安全和环境无害化管理。 第三部分: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包括采取全球性行动促进妇女可持续的公平的发展; 青年和儿童参与可持续发展;确认和加强土著居民及其社区的作用;加强非政府组织 作为可持续发展合作者的作用;支持《21世纪议程》的地方当局的倡议;加强工人和 工会的作用;加强工商界的作用;科学和技术界;加强农民的作用等。 第四部分:实施手段。包括财政资源及机制;环境安全和无害化技术的转让;合作和 能力建设;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促进发展中国家能力 建设的国家机制和国际合作;国际体制安排;国际法律文书及其机制;决策用的信息 等。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开创和奠基的,以恩格斯的代表著作《自然辩证法》为标志。

2.自然观是人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3.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思考人面对的自然界的哲学问题,现代自然科学的前身。

它从整体上来描绘自然界的发展图景,黑格尔自然哲学集其大成。

4.STS研究科学、技术、社会的研究。

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影响,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的同步发展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深刻认识已经到来的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的严峻态势。

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

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克服科技的负面效应,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开始对自己生存条件进行深刻反思。

由于它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5.科学哲学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以自然科学为对象,围绕科学知识进行哲学研究。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随科技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科学技术学科的桥梁和纽带,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的交叉。

面对失败时的拯救措施

面对失败时的拯救措施

面对失败时的拯救措施失败,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现实。

无论是在工作中、学业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失败。

面对失败,有些人会选择放弃,而有些人则会选择拯救。

本文将围绕如何面对失败时的拯救措施展开讨论。

一、分析失败原因在面对失败时,首先要做的是分析失败原因。

通过回顾整个过程,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

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同样的错误再犯,还可以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拯救措施做好准备。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失败都是由于我们自身的不足造成的。

比如说,我们的计划不够周详,没有预留出充足的时间;我们的技能不够娴熟,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因此,正确的分析失败原因对于拯救非常重要。

二、接受失败的现实在分析失败原因的时候,要接受失败的现实。

很多人在面对失败时,会出现否认、逃避甚至狂躁的情况,而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与其这样,不如先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好好审视自己。

同时也要考虑到,失败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是每个成功人士必经之路。

接受失败的现实,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制定新的计划接受失败的现实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制定新的计划。

以之前的失败经验为教训,重新规划自己的计划和步骤。

并根据新的计划和步骤调整自己的思路和行动,避免再次犯错。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新的计划不应该过于理想化,而要真实可行。

这样才可以让自己更有信心和动力去面对新挑战。

四、反思自己在制定新的计划的同时,也应该反思自己。

不仅要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更要审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成熟。

要问自己是否曾经有过不合理的行动或决策,是否存在脾气暴躁等问题。

只有充分反思和改变自己的不好习惯,才能更好的去拯救失败。

五、不断学习不管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学习都是不断进步的重要渠道。

在面对失败时,不断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拯救措施之一。

通过学习,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更加深入了解行业、工作和生活,找到拯救失败的最佳途径。

学习也会带来无法想象的机会,通过这些机会可以更加深入体验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素养。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作者:孙亚杰陈治国来源:《求是学刊》2020年第02期关键词:先验哲学;批判方法;拯救现象法;理性按照日本学者安培能成的“蓄水池”比喻,康德之前的哲学都流入了这一水池,康德之后的哲学也多是从这里流出。

①如果这一比喻确实站得住脚,那么前康德哲学家的思想洞见或理性活动成果就应该以某种方式汇聚在其里程碑性的哲学探究中。

然而,康德一方面明确声称,“由于哲学家们甚至在阐发其科学的理念时还有所欠缺,对这门科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有确定的目的和正确无误的准绳”;②另一方面明确把自己的核心哲学方法称作批判的方法,③这种批判方法是理性的自我批判、自我审查和规定,是对理性能力的先天要素及其诸结构,理性的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等问题的一种系统性认识和先验性探究,而历史上的哲学家或同时代人对此方法了无所知和运用。

因此,他们的挫败以及康德本人的可能成功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惟有批判的道路尚无人行走。

如果读者乐意并且有耐心与我一起走这条道路,他现在就可以做出判断,是否——这随他的便——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这条小路变成康庄大道,许多个世纪未能成就的事业也许在本世纪终结之前就可以达到,也就是说,使人类理性在其求知欲任何时候都致力从事但迄今一无所成的事情上得到完全的满足。

”①康德学界许多研究者和评论家对于《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方法论述,或者认为是“极其散漫”而可有可无;②或者认为是“一系列仓促重置的产品,这最终产品包含着一种令人惊讶的古怪”;③或者认为是“极端形式化”,是在先验要素论所展开的纯粹理性批判基础上“抽引出来的”;④或者讨论先验方法论之际,着重于纯粹理性的“戒律”和“法规”而甚少关注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和“历史”,⑤可是后两者恰恰关涉康德对哲学、哲学方法以及哲学活动历史的基本态度与见解。

有鉴于此,为了回应上述困惑,我们尝试围绕康德先验哲学中的方法问题,尤其是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具体运作方式问题,以《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等著述为范围,展开一些初步探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柏拉图哲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柏拉图哲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科研热词 柏拉图 计算机科学 解释学 西方古典哲学 西塞罗 表象的毁灭 自然主义 章太炎 空间 真如 现实世界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主义 本质主义 本原学说 本体论研究 未成文学说 时空压缩 数学真理困境 形式逻辑 形式结构 形式本体论 形式化 康德 差异 奥古斯丁 地方 图宾根学派 四分 哈维 同一 史密斯 叔本华 反转柏拉图主义 双重认识论 亚里士多德 三性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mathematics 54 formalization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推荐指数 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柏拉图 马克思 柏拉图主义 黑格尔 集合论 阿尔法拉比 阿伦特 赫拉克利特 诺斯替 认识论基础 认知 视觉模式 视觉 西方传统文化 莱布尼茨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自然主义 社会有机体 生态批评 爱情观 法拉比 求真意志 毕达哥拉斯学派 正义问题 正义性 正义价值 桃花源 权力 未成文学说 旁观者眼光 施莱尔马赫 整体主义 数学真理 数学对象 数学实践 数学实在论 数学哲学 政治观 拓扑学 心灵之眼 德国虚无主义 尼采 对话录 城邦正义 图宾根学派 国家现 哲学研究范式 和谐 古希腊 伊斯兰进路 伊斯兰哲学 亚里士多德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诠释的基础—现象学方法的互通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诠释的基础—现象学方法的互通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诠释的基础—现象学方法的互通在亚里士多德那儿,真理首要的是通过现象,通过在人的生存体验中事物自我揭示而展现出来。

海德格尔在自己的哲学中接过了亚里士多德这一关于真理的观点①。

我们可以说,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在这一点上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方法的神髓。

方法论上的共通来自他们在实际的思想内容上的一致。

正是对人生存的实际性关注,才是他们在方法上相通的根源。

海德格尔正是在亚里士多德那儿发现了对生存现象源始的描述,而这是通向存在领会的出发点。

一、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特征:对现象的‚拯救‛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有一段关于研究方法的论述,可以看作他对所有学科研究的共同要求:‚应当像对待其它论题一样,先摆出现象(phainomena),然后说明其中包含的问题。

‛(NE,1145b3)②无论是在伦理学、政治学这种实践哲学,还是在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乃至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探讨问题:首先摆出现象,然后对其中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

亚里士多德对‚现象‛一再强调,并从现象自身揭示它所展示的真理。

‚现象‛一词在希腊语中是phainomenon。

根据《哲学史辞典》③,phainomenon是动词phainesthai(处于光照下,展示)的现在分词,原本主要是在口语中使用,而不是专门的哲学术语,表示‚自我展示‛,‚显现‛,‚表现‛,以及‚外观‛。

在阿那克萨格拉(Anaxagoras)那儿,现象表示‚隐藏的东西对外显现‛,在语义上和‚遮蔽起来的东西(Verborgen)‛相反。

柏拉图也把phainomena作为感觉给出的东西,只是其相反项不是隐藏的东西,而是真实的存在者(wahrhaftSeiende),他认为现象是人感知的对象,变化而不可靠,不能产生知识。

柏拉图以此说明,现象只是被感知的事物的特征,不是真实的存在,是和理智(Vernunft)认识的真实存在相反的东西。

只有在我们把现象的世界看成是彻底的假相的时候,哲学才开始。

政治简答题及答案

政治简答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任选其四,每题10分)1.自然观及其基本形态答:不同的自然观,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所以,自然观的学习,同时也是思维方式的批判地学习过程。

其基本形态主要有以下5种:1)古代自然观:以介绍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自然观为主。

2)中世纪自然观:描述西方中世纪神学形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近代自然观:描述西方近代产生的机械的唯物的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及其与近代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关系。

4)现代自然观:描述在当代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现代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及其与科学的关系。

5)当代自然观的新特征:系统自然观和复杂自然观。

2.赫拉克利特答:赫拉克利特是最重要的自然哲学家之一,自发辩证法的奠基人。

它的主要观点如下:1)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火是万物流动变化的本质。

2)“这个秩序的宇宙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神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3)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而又新的水不断地往前流动。

4) 万物都根据逻各斯生成,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5)相反者相成,一切通过斗争而产生。

战争是普遍的,斗争就是正义。

“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一些人成为奴隶,一些人成为自由人。

海森堡对赫拉克利特思想的评价:“变化本身并不是质料因,因而在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中用火来代表它,把它当作一个基本元素,它既是物质,又是一种动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物理学在某些方面非常接近赫拉克利特的学说。

如果我们用‘能量’一词来代替‘火’一词,我们差不多就能用我们现在的观点一字不差地来重述(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海森堡.《物理学和哲学》,1984. p.28.)。

恩格斯把赫拉克利特当作是希腊辨证世界观的代表:“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时,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拯救实践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拯救实践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黑死病 1 鞭笞者运动 1 陀思妥耶夫斯基 1 苦难 1 艺术哲学 1 美学思想 1 空间 1 知识逻辑 1 知识行动论 1 生活政治 1 生命的非计算性 1 生命平等 1 生命伦理 1 特里·伊格尔顿 1 灾疫 1 治理 1 时间 1 文学批评 1 文学实践 1 文化马克思主义 1 政治 1 感性认识 1 强强纲领 1 小传统 1 大传统 1 亲生命性 1 世界 1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1 “自发的马克思主义” 1
2011年 科研热词 高中生价值观 身体伦理 身体 自由伦理 自然伦理 绝对伦理 居留 实践理性 实践模式 共在伦理 伦理共同体 伦理 价值观教育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5 16 17 18 19 20 2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2014年 科研热词 现代性 意义危机 微观行动 城市社会 城市哲学 推荐指数 1 1 1 1 1
科研热词 灵魂 救赎 危机 价值观教育
推荐指数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科研热词 符号运动 社会主义 戏剧文学 戏剧史 异化 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 人道主义 主体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马克思主义研究 1 英国 1 美国 1 法国 1 拯救现象 1 拯救实践 1 意义 1 德国 1 异质性 1 发展的意义 1 发展代价 1 发展 1 俄国 1 "苏格拉底一柏拉图哲学" 1

两个世界与一个人生_以柏拉图_黑格尔与孔子为例

两个世界与一个人生_以柏拉图_黑格尔与孔子为例

・中西哲学比较・两个世界与一个人生3———以柏拉图、黑格尔与孔子为例刘 敬 东国内外都曾有学者认为,从哲学-文化传统的特性上说,西方是两个世界,而中国是一个人生(世界)。

韦伯曾经把儒教伦理与清教伦理在对待尘世的态度上作过如下鲜明的对照:“如果说儒教对世间万物采取一种随和态度的话,那么清教伦理与‘世界’则处在一种强烈而严峻的紧张状态之中。

”“在中国从未出现过与‘现世’的紧张对峙,因为从来没有一个超世的、提出一个伦理要求的上帝作过伦理的预言。

”(韦伯,第257、259页)钱穆对这种差异作了如下说明:“西方人常看世界是两体对立的,在宗教上也有一个‘天国’与‘人世’的对立。

在中国人观念里,则世界只有一个。

”(钱穆,第18页)李泽厚也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无上崇高,高居感性世界之上,而儒学是以“仁”为本,不离感性却又同等崇高,因此它们是两个世界(天国/人世)与一个人生之分。

而中国之所以是“一个世界”,盖因巫术世界观之直接理性化,此乃中国古史及思想史之最大关键。

(参见李泽厚,第35页)两个世界与一个人生的论题属于中西比较哲学的范畴,这里仅以柏拉图、黑格尔与孔子为例,依据对这一重要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对两种哲学-文化传统的特性和差异作初步的个案考察。

一、柏拉图:用理念“拯救现象”两个世界的理念与理性自由的传统表征了西方哲学-文化的基本精神与根本特性。

渊源于古希腊时代的理性与自由的精神-文化传统,体现为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之间的内在紧张和深刻对峙,体现为基于理念世界的理性范式对感性世界的反思批判和建构塑造。

巴门尼德创始、柏拉图确立的以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二元分立为典型特征的古希腊哲学的精神,在根本上确立了以理念世界的理性原则和合理秩序来审察、反观、批判现存世界的精神自由,这种自由不断推动着哲学家、思想家们以坚定不移的理性信念去设计、塑造现存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精神结构的理想范式,从而在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之间保持了一种必要的张力、紧张和对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政治本体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政治本体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马克思主义人学 2 预防腐败 2 人文关怀 2 马克思 1 逻辑起点 1 逻辑理路 1 资本主义 1 语言的社会分工 1 警示训诫防线 1 警示训诚防线 1 行动 1 约定俗成 1 私人领域 1 现代性转型 1 毛泽东实践哲学思想 1 本体论诠释 1 拯救现象 1 拯救实践 1 批判 1 异质性 1 市民社会 1 审议的女权主义 1 天人合一 1 名称的社会政治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 1 公共领域 1 传统文化 1 价值实现 1 争胜的女权主义 1 主客相分 1 中国传统伦理 1 "苏格拉底一柏拉图哲学" 1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本体论 3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 2 马克思 2 阿伦特 2 认识论 2 理论形态 2 实践形态 2 哲学基础 2 劳动哲学本体论 2 人化自然 2 马克思恩格斯 1 马克思价值理论 1 身体技术 1 认知理路 1 解释学 1 西方马克思主义 1 西方价值理论 1 科西克 1 社会的基本结构 1 知识论 1 生态问题 1 生态整体主义 1 物质技术 1 气候政治冲突 1 梁启超 1 机体或过程哲学 1 本源性的主体创构力量 1 本体 1 文化批判 1 政治本体论 1 改革 1 感性形象 1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1 怀特海 1 形式本体 1 应该 1 审美趣味 1 审美教育 1 实践 1 器具技术 1 启蒙理性 1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1 发展 1 反政治的滥觞 1 去目的论的目的论 1 劳动 1 制度性事实 1 利益 1 分配正义 1 关系 1 信息技术 1 伦理规范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摘要】本文探讨了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中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拯救现象法”。

在背景介绍了康德先验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目的是探讨拯救现象法在该哲学框架中的应用意义。

正文分别介绍了康德先验哲学的概述、拯救现象法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活动,同时探讨了拯救现象法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并深入探讨拯救现象法在康德先验哲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指出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康德先验哲学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未来的展望是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拯救现象法在康德先验哲学中的应用,为该哲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康德先验哲学的实践活动,探讨哲学中的新方法论因素。

【关键词】康德, 先验哲学, 拯救现象法, 方法论, 实践活动, 应用, 研究意义, 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康德先验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学派之一,对现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通过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等作品,对于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和限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

在康德看来,人类认知活动受到先验的经验形式的限制,而这种先验形式在人类认知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康德先验哲学和拯救现象法,在探讨另一种方法论因素的基础上,探讨拯救现象法在康德先验哲学中的应用,旨在为康德先验哲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中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即“拯救现象法”。

通过对“拯救现象法”的重要性和实践活动进行分析,以及在康德先验哲学中的应用,探讨这一方法如何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本研究旨在揭示“拯救现象法”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康德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思考。

通过深入探讨这一方法对现象学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康德哲学的核心理念,并对哲学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启示。

本研究也旨在挖掘“拯救现象法”的潜在意义和价值,探讨其在当代哲学理论中的可能应用和启示。

rescue 挽救实验原理

rescue 挽救实验原理

rescue 挽救实验原理
“Rescue”通常指的是救援或挽救的行为,而“实验原理”则
是指在科学实验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理论。

如果你想了解关于救
援实验的原理,我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

首先,救援实验的原理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

在心理学中,救援行为被解释为一种人类的本能,即帮助他人的愿望。

根据社会
心理学的理论,人们在看到他人遇到困难或危险时,会产生一种同
情心和责任感,从而驱使他们展开救援行动。

这种原理在实验中可
以通过观察被试者在模拟紧急情况下的行为来加以验证。

其次,从医学角度来看,救援实验的原理可以涉及到急救技术
和医疗知识。

在医学实验中,研究人员可能会模拟各种紧急情况,
以研究不同急救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这些实验的原理包括了对
生命体征监测、紧急救护措施和医疗设备运用等方面的研究,旨在
提高对各种紧急情况的救援能力。

此外,从工程学角度来看,救援实验的原理可能涉及到救援装
备和工具的研发与测试。

在工程学实验中,研究人员可能会对救援
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进行测试,以确保其在实际救援中的有效性。

这些实验原理包括了对救援装备的材料、结构和功能进行全面的研究和验证。

总的来说,救援实验的原理涉及到心理学、医学和工程学等多个领域,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救援能力和装备的有效性。

通过多角度的研究和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紧急情况,从而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和财产。

危机解决策略与实践方法

危机解决策略与实践方法

危机解决策略与实践方法危机是指突发的、威胁到组织或个人利益的事件或情况。

在现代社会,危机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因此,掌握危机解决策略与实践方法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危机解决策略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危机解决策略的基本原则1. 快速反应:危机的本质是突发性和紧迫性,因此,快速反应是解决危机的关键。

组织和个人应该建立起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包括明确的责任分工、高效的沟通渠道和快速的决策机制,以便能够在危机发生时迅速作出反应。

2. 透明公开:在危机处理过程中,透明公开是建立信任和维护声誉的重要手段。

组织和个人应该及时向相关方公布危机信息,并提供真实、准确的情况说明,避免隐瞒或虚假宣传,以免进一步加剧危机的恶化。

3. 多方合作:危机解决往往需要多方合作,包括内部员工、外部合作伙伴、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等。

组织和个人应该主动与相关方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制定危机应对方案,并积极寻求外部资源和支持,以增强解决危机的能力。

二、危机解决策略的实践方法1. 预防危机:预防优于解决,组织和个人应该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危机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案和应急措施。

此外,加强员工培训和意识教育也是预防危机的重要手段。

2. 分析与评估:当危机发生时,组织和个人应该迅速进行危机分析与评估,了解危机的性质、规模和影响,以便能够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

这包括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分析危机的根本原因和发展趋势,并评估各种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3. 制定应对方案:基于危机分析与评估的结果,组织和个人应该制定具体的应对方案。

这包括明确解决目标、确定行动计划、分配资源和责任,并建立起有效的监测和反馈机制,以便能够及时调整和优化解决方案。

4. 实施与监测:在制定应对方案后,组织和个人应该迅速实施,并密切监测解决过程和效果。

这包括组织危机应对团队、分配任务和资源、制定沟通计划和措施,并及时跟踪和评估解决效果,以便能够及时调整和改进。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中应用的“拯救现象法”作为另一种方法论因素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介绍了康德先验哲学的基本概念,然后详细阐述了拯救现象法的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探讨了拯救现象法作为方法论因素的重要性,并结合实践活动案例进行了深入探讨。

总结了方法论因素对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提出了研究启示,并展望未来在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中另一种方法论因素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旨在丰富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方法论视野,为哲学实践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康德先验哲学、拯救现象法、方法论因素、实践活动、案例分析、重要性、研究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康德的先验哲学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系统阐述了他的先验哲学思想,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局限和可能性。

随着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康德的先验哲学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讨论,也意识到其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在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概念的抽象性和实际应用的困难等。

有必要探讨一种新的方法论因素,以更好地促进康德先验哲学的实践活动并推动其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拯救现象法”作为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并通过对康德先验哲学的概述、拯救现象法理论的介绍,以及实践活动案例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另一种解决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中问题的可能途径。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有望为康德先验哲学的实践活动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促进其在当代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进一步探讨拯救现象法这种方法论对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通过深入分析康德先验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拯救现象法的理论框架,目的在于揭示康德哲学中潜在的矛盾和不足,探讨另一种方法论因素如何能够提升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1. 引言1.1 介绍康德先验哲学康德先验哲学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passively 接受外界信息,而且还具有主动构建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受到先验概念和范畴的限制,这些先验概念和范畴使得我们能够对经验世界进行理解和把握。

康德强调了理性和经验之间的关系,认为理性的作用在于为经验提供结构和秩序。

在康德先验哲学中,人类的认识活动被视为一种主观活动,而不是客观的观察。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认识能力又不受外界条件的完全控制。

康德强调了人类的认识能力的主观性和主动性。

康德先验哲学是一种关注人类认识活动的哲学体系,强调人类的认识能力受到先验概念和范畴的限制,同时强调了理性和经验之间的关系。

康德先验哲学为我们理解世界和认识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1.2 探讨拯救现象法的概念与意义拯救现象法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其核心概念是通过对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揭示其中的真相和本质。

在康德先验哲学中,拯救现象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拯救现象法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逃离表面现象的束缚,深入探究事物背后的本质。

通过拯救现象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有助于我们建立更为完整和准确的世界观,提高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拯救现象法还能够激发我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通过对现象的拯救,我们可以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和智慧。

这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拯救现象法”与康德先验哲学的关联拯救现象法与康德先验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是在康德先验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社会工作在灾难与紧急情况下的救援与恢复

社会工作在灾难与紧急情况下的救援与恢复

社会工作在灾难与紧急情况下的救援与恢复社会工作是一门涵盖广泛的领域,其目标是帮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困境、面临挑战的个人和群体。

在灾难与紧急情况下,社会工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受灾者提供救援与恢复支持。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在灾难与紧急情况下的作用,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实践和策略。

一、灾难救援灾难往往突如其来,给受灾者带来巨大的伤害和困扰。

社会工作的第一个任务是在灾难发生后尽快展开救援工作,以减轻受灾者的痛苦并保障其基本生存需求。

社会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参与救援行动,并与其他相关机构和组织合作,确保资源和支持的适时提供。

同时,灾难救援还需要社会工作人员对受灾者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

二、灾后恢复灾后恢复是灾难救援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工作在灾后恢复阶段发挥关键作用,帮助受灾者重建生活和社区。

恢复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提供住房重建和修复、提供基本生活物资、协助就业与职业发展、促进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等方面。

社会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提供实际的支持和援助,还需要倾听受灾者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并与他们共同制定灾后恢复的计划。

三、社区重建灾难和紧急情况对社区的影响常常是巨大的,可能导致社区结构的破坏和人口的流失。

社会工作在社区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社区恢复功能、重建社会资本和增强社区抵御灾难的能力。

社会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一起参与规划和实施重建工作,促进社区成员间的合作与支持,建立社区参与和共享资源的机制,以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

四、灾难预防与减灾除了灾后救援和恢复工作,社会工作还应该参与灾难预防和减灾工作,以降低社区和个人面临灾难风险的可能性。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同时,社会工作人员还可以与政府和相关组织合作,制定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计划,提高社区整体的灾害准备程度,减少灾难带来的破坏和伤害。

结论社会工作在灾难与紧急情况下的救援与恢复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

“拯救现象法”:康德先验哲学实践活动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拯救现象法”是一种康德先验哲学的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揭示其中隐藏的普遍规律和必然性。

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并拯救现象法的实践活动,需要考虑到其中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

本文将从康德先验哲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这一方法论因素对实践活动的影响。

要理解“拯救现象法”中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康德先验哲学的基本观点。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具有先验的结构,即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是 passively received,而是由我们的认识能力所规定的。

这种先验结构体现在我们的感性经验中,也体现在我们对世界的理性认识中。

康德认为,理性认识的先验结构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形式,以及范畴的概念。

这些先验的结构赋予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以普遍性和必然性,使得我们可以理解世界的规律和稳定性。

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拯救现象法”并不是简单地去观察现象,而是要通过观察现象,揭示其中的普遍规律和必然性。

这就涉及到了另一种方法论因素,即我们在观察现象时所运用的范畴和概念。

康德指出,我们的理性认识中包含着范畴和概念,它们是理解世界的必要条件。

我们在实践“拯救现象法”时,必须要注意我们所运用的范畴和概念,因为它们会影响我们对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这就引出了“拯救现象法”中的另一种方法论因素:范畴和概念的运用。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往往会运用一些特定的范畴和概念来解释现象,这些范畴和概念会影响我们对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对这些范畴和概念的运用必须要慎重,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已有的范畴和概念,而是要根据实际现象的特点和要求,去寻找适当的范畴和概念。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拯救现象法”时,要不断地反思和审视自己所运用的范畴和概念。

我们要问自己,我们所运用的范畴和概念是否能够真正地揭示现象中的普遍规律和必然性,或者它们只是在我们的理性认识中产生的一种偏见和误导。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审视,我们才能够确保我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科学的价值和方法论的严谨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拯救现象与拯救实践作者:徐长福来源:《求是学刊》2008年第01期摘要:一个具体事物同时拥有多个普遍性质,并且,其中许多性质间彼此无关甚至相反,这就是异质性现象。

“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较早遭遇到了这一现象,但却以同质性思路去化解,即通过普遍性概念之间的辩证关联而将各种差异和矛盾加以消除。

这种哲学通过拯救现象来拯救实践,前者实现了哲学理论内部的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辩证法与实践论的统一;后者企图把哲学理想在政治实践中实现出来,由此就留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关键词:拯救现象;拯救实践;异质性;“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作者简介:徐长福(1964-),男,四川眉山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马克思实践思想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关系”,项目编号:05BZX004;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编号:NCET-06-0738中图分类号:B50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8)01-0042-05收稿日期:2007-07-20一、“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对异质性问题的处理一个具体事物同时拥有多个普遍性质,并且其中许多性质间彼此无关甚至相反,这就是异质性现象。

异质性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范型或一套同质的范型系统足以提供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完备规定,而要完备规定具体事物,范型或范型系统就一定是复数,它们之间不可能最终化约为一。

在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较早遭遇到了异质性问题。

在《巴门尼德斯篇》中,柏拉图发现,像苏格拉底这样一个具体事物可以同时既类似又不类似,既是一又是多,既是静的又是动的。

也就是说,具体事物可以同时分有多个相(idea,eidos),包括相反之相。

在他看来,相反之相在具体事物身上结为一体属于直观事实,没有什么稀奇的,但相反之相本身如果也相互结合,那在逻辑上就显得十分荒谬,可如果不相互结合,具体事物分有相反之相的现象就无法得到解释[1](P38-39)。

这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遇到的最大问题。

柏拉图的解决之道是:放弃相之为同类事物范型的绝对性,转而通过相与相之间的指谓关系将诸相联结成“相的集体”[1](P272),借以说明何以一个具体事物可以分有多个相。

这就是所谓“拯救现象”[1](P19)。

在其后的《智者篇》中,柏拉图将诸相化约为抽象的三组六个“种”——存在与非存在、静和动、同和异,并以之织成一张“论辩之网”[2](P978),实即最基础的理论思维程序,借以解释万有。

这样一来,相与相之间的异质性就被这套同质性的思维程序消解掉了。

在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中,与这张理论上的“论辩之网”相对应的是实践上的“国家之网”[3](P170)。

柏拉图深谙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但他坚信,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可以把社会生活中各种差异甚至冲突的因素织造成一个同质性的网络。

这一思想最集中地反映在《政治家篇》中。

这样一来,对柏拉图来说,消解异质性就不仅是单纯的理论方案,而且成了实践方案。

由此,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同质性关联被建立起来,并成为后世仿效的哲学致思的典范。

异质性尽管可以在哲学思辨中被消解,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被清除。

实际生活是无数个别事物及其所具有的无数异质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任何单一的同质性理论可以解释清楚和规划妥当的,也不会听命于任何一个理论家的意志。

正因为如此,柏拉图的理想国才最终无法实现。

据此来说,他尽管在“拯救现象”时足以自圆其说,但在“拯救实践”上却无疑是失败的。

下面是对此观点的一个展开说明。

二、作为实践哲学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如果哲学只是解释世界,怎么解释都关系不大。

如果哲学还要改变世界,解释上差之毫厘,实践上就会谬以千里。

在这个意义上,理论上解决了问题,不等于实践上也解决了问题。

实际的情况往往是:理论上高歌猛进,实践上寸步难行。

所以,论评哲学理论的是非曲直,既要内在于学理去剖析,也要参照外在的实践去判断,特别是对于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主张的这种哲学,实践维度的分析更不能缺少。

苏格拉底发明了归纳和定义,柏拉图提出了相论、通种论和相应的辩证方法,这些工作把人类思维的水准提升到了纯粹概念思维的层面,无论按照哪种标准都应该属于理论哲学。

但是,他们所有这些理论都服务于实践的目的,特别是政治实践的目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苏格拉底的哲学活动可以发生在体育场上、马路边、筵席间、客人家中、法庭上、监狱里等,方式为跟各种各样的人闲聊,特点是通过论辩揭露众人观念中的错误,目的在于充当叮咬雅典这匹大马的虻子,以免它过于怠惰[2](P16-17)。

柏拉图出身政治世家,早年追随苏格拉底,老师被处死后周游列国,以期实现政治抱负,受挫后开办学园,即政治学校,培养人材,批评“附和现状的人是懦夫”,呼吁不“给那些卑鄙者让位”[3](P85,115),并继续关注现实政治的动向,不放弃任何改善政治的机会。

柏拉图对话很少以纯粹学理为主题,讨论纯粹学理多半是为了攻击对手、表达伦理和政治主张。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把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看做实践哲学。

从实践哲学视角看,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之所谓拯救现象,其实乃是拯救实践。

或者说,他们要用理论去拯救的现象不是一种作为纯粹认识对象的现象,而是一种作为实践对象的现象,尽管这种现象也必须先从认识上得到拯救。

三、“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中有关实践的同质性预设“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中包含着若干有关实践的同质性预设。

其一是内部同质性预设,即:在哲学理论内部,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辩证法与实践论具有统一性。

这一预设表现为下述基本信念。

首先,生成变化的具体事物具有某种不变的根据,即同类事物的相或相的集体,它们是实在的存在。

这是其本体论信念。

复次,相或相的集体是具体事物的价值范型或尺度,具体事物以之为趋近的目标。

这是其目的论信念。

再次,相或相的集体可以用灵魂的理性能力加以认识,所获得的认识就叫知识、真理。

这是其认识论信念。

再次,对话式的相互辩驳、超越假设的推导、纯粹概念的分析与综合等方法足以用来认识相或相的集体。

这是其辩证法信念。

最后,这些相或相的集体都可以而且应该诉诸实际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实践,作为城邦的蓝图和政治家的技艺而发挥作用。

这是其实践论信念。

其二是外部同质性预设,即: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哲学与政治之间具有统一性。

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实践论的统一是理论体系内部的统一,是哲学对所有这些问题在解释上的统一。

“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还追求理论与其外部实践的统一,特别是哲学与政治的统一。

苏格拉底式的统一是参与型的。

作为城邦的一员,他把哲学当成一种自处和跟其他人相处的生活方式,哲学活动对他来说既是一种理论沉思,又是一种交往实践和政治参与。

相比之下,柏拉图式的统一就是改造型的。

柏拉图不满足于像他的老师那样只是跟同胞们聊聊天,改变一下他们的观念,他的抱负是以哲学为指导,彻底改造不合理的城邦。

他发现,要实现这一抱负,必须找到这样一个人,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家——改造型统一的典型。

为此,他先是游说叙拉古的国王,继而建学园,著书立说设计城邦模型,直到晚年还在奔走,并继续修订城邦方案,以期有朝一日付诸实行。

四、统一性预设中的异质性张力尽管“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的基本预设是同质性的,但其中也包含着显著的异质性张力。

其表现有两方面:一是对政治实践的特殊性的强调,二是对诸善的冲突性的直面。

这两方面在《政治家篇》中有集中阐述。

关于第一方面,柏拉图指出,判断政治制度的真正标准是有无一种指导统治的技艺。

这种技艺不是照搬整齐划一的法律条文去管理国家,而是根据变动着的实际情况来为人民谋取切实的幸福。

他说,法律从来不能签署一条对所有人具有约束力的命令,这条命令能使每个人处于最佳状态,也不能精确地规定社会每一成员在任何时候都知道什么是好的,怎样做是正确的。

人与人之间有差异,人的行为有差异,人的经历各不相同,由此造成的不稳定使得无论何种技艺,无论何种统治,想要在所有时候良好地处理所有问题都是不可能的……用那些始终保持一致的、不变的东西来处理多变的事物不可能获得满意的结果[3](P145-146)。

这种说法非常像后来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和政治学中不断重申的观点。

对此,他主张真正的政治家有如真正的船长:一艘船的船长在任何时候都会把他的精力集中在为这艘船和水手们谋取真正的利益。

他并没有制定什么书面规则,但却通过实际运用他那适用于航海的知识而提供了一套行为准则。

以这样的方式,他保全了他那条船上的所有人的性命。

如果统治者真的明白所谓统治就是运用他们的技艺作为一种比成文法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谋取幸福,那么一个真正的政治体制就可以建立起来了[3](P150)。

如此看来,柏拉图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如果他有教条的话,那应该是“实事求是”(We must take things as they are)[2](P1072)。

关于第二方面,柏拉图反对“善的所有部分都处在相互谐和的状态中”的说法,而主张“一种善与另一种善相冲突”的观点,并揭示了这种冲突的原理和危害。

他特别指出,如果仅仅是两种气质间的冲突,那倒还无关紧要,但若这种冲突在重大的公共事务中产生,就会成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灾难,足以损害社团的生活。

例如,勇敢和温和都是善,但在面对战争与和平的抉择时却往往相互冲突,有时因过于温和而亡国,有时又因过于勇敢而亡国[3](P165-168)。

这也表明,柏拉图并不是一个迂阔的同一论者,他对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有着清醒认识的。

五、理想政治实践对异质性的最终克服对柏拉图来说,异质性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作为,而是为了用“最具神性的纽带去统一本性上差异、倾向上对立的善的诸要素”[2](P1083),以最终克服异质性。

这就需要真正的政治家或真正的国王出场,他们是“少数人”或“受上苍启迪的个人”,是“始终大公无私地、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臣民”的人,是“得到上苍的恩赐而拥有政治智慧和统治能力”的人[3](P150)。

这跟《理想国》中所讲的“哲学王”并无二致。

真正的政治家和国王将“从社团中驱逐出去”一些人,“他会处死他们或驱逐他们,或者让他们在公众场合受到最严厉的羞辱,以此惩罚他们”[3](P170)。

然后,政治家会让所有其他人接受训练——这些人事实上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像国王那样织造城邦,但愿意成为材料,让国王能够科学地把他们织成一个整体。

政治家会把那些勇敢品质占主导地位的人当作经线来使用,而其他人则被当做又细密又柔软的纬线。

他会努力把这两种具有相反性格的人织在一起[3](P170)。

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如下局面:在政治家的织造下,这些毛线都在起作用,既有温和型的,又有勇敢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