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一、名词
《绪论》
1、《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开创和奠基的,以恩格斯的代表著作《自然辩证法》为标志。

2、自然观
人们关于自然界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3、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它从整体上来描绘自然界的发展图景,黑格尔自然哲学集其大成。

4、 STS研究
STS研究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STS主要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影响,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的同步发展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深刻认识已经到来的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的严峻态势。

STS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开始对自己生存条件进行深刻反思。

由于它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其宗旨是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克服科技的负面效应,使科技真正造福于人类。

《自然观》
5、自然
是与人无关的物质存在,自然物的集合。

6、人工自然
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

人工自然包括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生态环境和人工自然物。

7、拯救现象
是一种科学研究的纲领。

我们面对的自然界,纷纭复杂,变化万千,如果不把它们纳入一个固定的框架之中,我们便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

8、泛神论
泛神论认为不能把上帝和大自然区分开来,它反对上帝或神超越自然界之上而存在,它认为自然不是别的,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神圣存在物,自然就是神,神就是自然,由于这种把神的观念泛化,故称其为泛神论。

9、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组成的具有特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10、系统的涨落
宏观量对平均值的起伏就是涨落。

系统的涨落是对系统稳定的平均状态的偏离,是系统同一发展演化过程的差异;是系统的一种不平衡性。

11、自组织
是指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它是根据系统自身运动变化规律和特定条件完成的。

12、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是指体现了人的本质的自然对象或自然事物,即人们把自然材料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根据自身需要而改变了的自然界。

人化自然包括人工自然。

1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生态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三个方面。

14、《二十一世纪议程》
它是在全球、区域和各国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涉及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它虽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但它反映了环境与发展领域国际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基本内容包括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实施手段。

《科学技术观》
15、科学
科学既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又是人们进行知识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

四大特征: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可经验性。

16、技术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工具、机器设备以及知识、经验、技能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

基本特征:1、具有自然和社会的两重属性;2、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3、是直接的生产力。

17、科学共同体
是指科学家作为群体的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指整个科学界;二指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团。

18、学派
是一些具有共同学术思想、并保持密切学术合作交流、并有公认的学术权威的学者或科学家团体。

19、“无形学院”
无形学院是一种与学派类似的科研组织形式。

它同学派的共同点是,都以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自由讨论。

不同之处是,它不一定是单科性的而往往是多科性的,是为了彼此充分交流借鉴而并非为了坚持某种特定的学术主张,所以排它性不强。

20、“恩主”制
是一套科学研究的经济支持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贵族、企业家、慈善机构等科学基金会。

21、范式
库恩把科学家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以及它所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范型的总和,称为范式。

一个范式便是科学共同体所同信奉的价值标准的集合。

22、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臵,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23、技术创新
是指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开发、应用于生产、进入市场销售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整个过程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

24、科学精神
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不畏艰难险阻、不断追求真理,进取创新,努力在社会实践中求得对客观世界的状态和结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用它作出科学预测,指导进一步实践,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就是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方法论》
25、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科学研究活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亦即是人们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行为方式。

26、科学问题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是科学认识中目标状态和目前状态的差距。

27、类比方法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类似或同一,推断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上又叫类比推理。

28、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也称系统方法,是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理论,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来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的方法的总称。

29、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就是人们在从事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中采用一定的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时,包含在这些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中的可操作的规则或模式。

30、技术预测
技术预测是指人们在技术领域利用已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根据技术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推测和判断技术发展的趋势或未知状况。

31、技术评估
广义上讲就是通过分析技术与各相关因素的相互影响来解决技术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与技术有关的社会宏观决策分析活动,是系统的、高度有序的、跨学科的和未来发展的决策性研究。

32、技术评估价值观
关于处理技术价值与人的价值之间的平衡所持有的价值观念或价值标准。

33、技术原理
是实现一定技术目的德途径、手段、方式和方法的理论规范,表现为概念、关系、原则、图表及数学公式等理论形式,是一种与具体对象相联系的一种特定的理论规范。

由理论模式、概念工具、数学工具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二、问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科技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科学技术学科的桥梁和纽带,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的交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思维辩证法相并列,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理论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理论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认识和改造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2、什么是STS研究?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STS研究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STS主要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影响,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的同步发展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深刻认识已经到来的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的严峻态势。

STS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开始对自己生存条件进行深刻反思。

由于它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其宗旨是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克服科技的负面效应,使科技真正造福于人类。

3、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关系怎样?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既有现阶段对立性的一面,也有本源和终极意义上一致性的一面。

它们之间的对立,是人以人的方式生存,创造有意义的世界而还没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

我们要做的,是理清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层次,明确不同层次关系的不同性质,尽可能减少这种对立的负面影响。

4、神话自然观的特点。

答:自然界与超自然界之间作二域世界的区分(2)相信自然界存在秩序(3)认为人能够凭借精神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

5、古希腊自然哲学自然观的特点。

答:(1)在关于自然界的组成上,自然哲学家提出越来越精致的假说。

(2)关于宇宙的结构,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模型。

(3)对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自然哲学家给出不同说明。

(4)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不同看法。

6、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特点。

答:(1)强化了上帝绝对创造的等级观念。

(2)强调神与自然分离,否认自然具有神性。

(3)泛神论者认为神即自然。

7、近代机械唯物论自然观的特点。

答:(1)坚持人与自然分离。

(2)坚持去把握自然界的数学关系,认为自然事物之间存在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

(3)在自然界的物质组成上,坚持自然界由坚硬、不可再分的、运动的物质微粒组成。

(4)在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机械的广泛运用使得人们更乐意用机器的隐喻取代自然界机体的隐喻。

8、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答:(1)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辩证法的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他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

(2)不仅强调自然与人、社会的统一,把人和社会包含在自然的概念之,而且还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主体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

(3)不断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把自然观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

9、何谓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同人、同自然界的关系怎样?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稳定在一定状态下,称为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的改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一是带来积极后果,一是带来消极后果。

自然界中一旦出现了人,就产生了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这种对象性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也不能摆脱自然界规律的支配。

人对自然界的主动性:人并非消极地依赖自然界,而能(能动性)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性,按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完善自身。

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受动性和能动性达到统一。

现代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引起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时至今日,才认识到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

生态自然观把地球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它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生态自然观主张以适度的、节制的消费取代过度消费;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取代对自然的占有、控制和征服;以自然界中普通一员的地位取代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君主地位;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起相应的义务。

10、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是什么?
人类应当牢固树立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重建人在自然界中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观念;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抛弃那种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改变人与自然关系得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环境保护观念,建立生态自然观,即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一种自然共同体的意识。

运用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要调整社会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1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括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生态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三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正。

代内公平,就是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就是在一个国家内,地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在国际范围内,国家利益服从全球利益。

它要求在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的公平分配和负担。

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1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什么?
答:2000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系统制定了中国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主要内容有:
第一,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

只有
当经济增长率达到和保持到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不断消除贫困,人民的生
活水平才会逐步提高,并且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支持可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将努力
实行计划生育,坚持优生优育;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
平的收入分配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大力发展教育
和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
境和提高社会综合服务及医疗卫生水平;提高全民族的、特别是各级领导人
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

第三,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上。

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解
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
续供给能力;发展森林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预防、控制和积极治理环境破
坏和污染。

13、《二十一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加速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有关的国内政策;消除贫困;改变消费方式;人口动态与可持续能力;保护和改进人类健康;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等。

第二部分:资源保护与管理,包括保护大气层;统筹规划和管理陆地资源的方法;制止砍伐森林;防沙治旱;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生物技术的环境无害化管理等。

保护海洋资源;保护和管理淡水资源;有毒化学品的环境无害化管理;对放射性废料实行安全和环境无害化管理。

第三部分: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包括采取全球性行动促进妇女可持续的公平的发展;青年和儿童参与可持续发展;确认和加强土著居民及其社区的作用;加强非政府组织作为可持续发展合作者的作用;支持《21世纪议程》的地方当局的倡议;加强工人和工会的作用;加强工商界的作用;科学和技术界;加强农民的作用等。

第四部分:实施手段。

包括财政资源及机制;环境安全和无害化技术的转让;合作和能力建设;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促进发展
中国家能力建设的国家机制和国际合作;国际体制安排;国际法律文书及其机制;决策用的信息等。

14、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具体性科学的对象是具体的特殊的物质运动。

2)经验性科学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宿。

起于经验,迄于经验,力求不背离经验。

3 )精确性科学要求的到的结论是系统而清晰的,彼此联系,其误差限制
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4 )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是个别确定的、具体的命题,他们在可控条件下
可以重复接受的检验。

15、技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技术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

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这决定了构成技术的根本要素是自然科学知识。

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的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2) 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在技术中,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主观的精神因素是紧密结合的。

(3)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结构中的独立要素,但它本来就渗透于生产力的全部物质要素之中,表现为劳动者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劳动工具、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

16、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行为规范(精神气质)是什么?
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行为规范或精神气质,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曾概括为如下4
个方面:
(1) 普遍主义。

即深信科学的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2) 公有主义。

即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它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以至社会,科学家无权独占或收回他的科学发现,科学发现奉行公开原则。

(3) 不谋私利精神。

即主张科学家应当把认识自然奥秘和追求真理作为科学探索的主要动力,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

(4)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科学家决不应不经任何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任何东西,应按照一定规范合理的怀疑现存的事物。

(5)科学创新意识。

17、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组织有哪些?
答:有学派、无形学院、学会、科研机构等社会形态。

18、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

答:波谱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可错的,它们不能通过归纳得到证实,但却能被证伪。

科学的发展就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如下模式:P1-TT-EE-P2
即:科学从问题(P1)开始,经过试探性理论(TT),又经过批评性检验、排除错误(EE),进而提出新的问题(P2)。

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19、科学发展的科学革命论模式的基本内容。

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原有科学范式和理论框架的突破、崭新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20、科学发展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的基本内容。

(P149)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旧的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2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内涵是什么?(P157)
从科学技术与经济相互作用上看,从生产力层次上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主要包括以下涵义:
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第一要素。

首先,科学技术已不仅是生产力的一般要素,而且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主要作用的第一位的要素。

其次,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潜在要素中的第一要素,而且对其他的生产要素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⑵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先导和加速作用,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科学带动技术,技术带动生产;
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和驱动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正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另外,高科技及其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表明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强的驱动作用。

22、何谓创新?何谓创新精神?
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树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理念。

认识技术创新的重大经济意义,树立自主创新意识。

自主创新就是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和创新人才储备,学术界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发表论文、发明创新、申请专利。

23、应该如何培养 形成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这是当代创新活动不可少的方式:创新精神提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课调错畏认识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总之,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创新精神。

首先,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

其次,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
第三,对学习研究的事物要追求创新的欲望
第四,对学习研究的事物要有求异的观念
第五,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冒险精神
第六,对学习研究的事物要做到永不自满
24、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不畏艰难险阻、不断追求真理,进取创新,努力在社会实践中求得对客观世界的状态和结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