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不同的人对电子货币有着不一样的定义,普遍认为电子货币是以电子形式储存传统货币于消费者持有之电子设备中,并以现行货币单位计量之货币价值,作为储值或预付工具。

电子货币取代传统的银行券和硬币作为主要的交易和支付工具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当实施货币政策时,必然要按照流动性的高低对货币惊醒层次的划分。

电子货币必然会干扰传统的宏观货币需求和供给,一国央行需要将电子货币纳入货币政策制定的过程中。

1、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1.1电子货币对利率的影响
电子货币的大规模普及会增加货币的供给,从而给利率水平造成下降的压力,利率的形成机制更加复杂。

首先,货币电子化提高了整个货币体系的电子化水平。

中央银行甚至公众都将能更容易得到各种利率资料,从而增强了利率的可测性。

其次。

电子货币的普及提高了整个货币体系的效率,缩短了中央银行政策传导的时间.市场参与者会对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等干预政策更敏感.从而增加了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可控性。

再次,电子货币将使利率等价格信号性指标更有效率。

质量更高,从而增强了利率的相关性。

由于利率是市场运行的结果.电子货币的大幅使用将增强市场的效率和竞争水平,提高了利率作为未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性。

可以肯定在金融创新与电子化、金融放松管制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下.利率等价格信号性指标变得越来越重要。

1.2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的影响
根据流动性的不同.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如下:
Mo=流通中现金:
MI=MO+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电子货币的出现逐渐模糊了各种形式货币之间的界限。

由于电子货币是以虚拟的形式出现在网络上。

用户可以随时通过自己的指令来改变现金与储蓄、话期与定期之间的转换。

这就使得不同形式货币之间的流动性差别逐渐缩小。

可以预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电子货币系统将同时满足MO、Ml、M2等层次的货币定义,划分货币层次将变得困难重重甚至不可能,从而使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显得无的放矢。

难以控制。

当电子货币数量不大,对宏观经济运行影响小时,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层次的定义。

仍可据此确定货币政策措施。

但当电子货币普及时,划分货币供应层次就会失去意义。

由于电子货币的套现成本极低。

人们会增加生息资产的持有量,当需要交易性货币时再迅速套现。

不同金融工具问的迅速可转换性使得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指标失去了意义,无法用它来衡量货币供应量实际变化,从而无法准确分析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3电子货币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超额准备金率的高低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机会成本、负债结构及经营策略。

在电子货币条件下,由于电子货币使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的相互转化变得轻而易举且成本低,这不仅增强了商业银行持有的
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增强了商业银行调节资金头寸的能力。

商业银行可随时通过各种渠道方便快捷地获取资金来源来满足流动性的不足。

这样,在资金来源有可靠保证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就没有必要通过保留大量超额准备金来应对流动性的不足。

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首先,从可测性方面来看。

电子货币造成存款准备实际缴存率的下降,商业银行为回避准备金的束缚,增发电子货币,这样导致中央银行无法测定准备金的实际规模,给分析和判断带来困难。

其次,从可控性方面看。

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主要是吸收存款、自有资金、金融市场上筹措和从中央银行借入4种,在电子货币大规模流通后,商业银行自有资金变动相对不大,从中央银行借款变少,虽也能为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但是中央银行以往依靠基础货币的投放来控制商业银行从金融市场上的筹措规模的方法将会逐渐失灵。

电子货币为商业银行拓宽了筹资路径,而且削弱了基础货币的控制作用。

另外,电子货币减少了超额准备金规模,中央银行利用政策工具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能力被削弱了。

再次,从相关性方面看,电子货币造成存款准备金实际缴存率的下降,使得存款准备金并不能准确反应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准备金与货币政策的相关性减弱。

1.4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基础货币=通货+法定存款储备+超额准备
首先,电子货币的使用必然使流通中的通货数量减少。

央行产生以来,通货的发行是由央行垄断的,而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
这种垄断。

随着电子货币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在未来当电子货币作为新的货币形式加入到基础货币行列时。

则可能使得基础货币虚拟化。

电子货币的发展减少了流通中的现金,在银行准备金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基础货币将呈下降趋势。

其次,关于法定存款储备对于央行发行的货币。

各国对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都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对于电子货币余额是否要求一定比例的法定准备。

目前存在较大争议。

大多数国家对电子货币余额无准备金要求.但也有一些国家,如日本,则要求发行者缴纳相当于其发行的电子货币余额的50%的准备金。

但总的来看,电子货币有减少法定准备的趋势。

因此这将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也会导致基础货币的减少。

伴随着电子货币的广泛应用及快速发展,传统的货币层次划分逐渐模糊,因此,将货币供给总量再作为中央银行调控的中介目标,就很不合适。

在当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基础上.逐步强化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最终实现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到利率的转变。

同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增加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在保证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有一定控制权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将存款利率全国统一的做法改为只规定上限,在这个限度内由市场决定利率。

对于贷款利率,可制定基准利率和最大浮动幅度,由各地区根据当地金融情况决定浮动幅度的大小。

2、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2.1法定存款准备金
我们首先考察一下存款准备率的变动是如何改变货币乘数的,再加入电子货币变量,考察货币乘数的变动情况。

假设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量为D .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为R .流通中的现金为C .则货币供给量Ms=C+D ,基础货币B=R+C 。

因此,我们可据此得出货币乘数公式,货币乘数以m 表示:
D
C D R D C C R D C B Ms m ++=++==1 其中,C/D 为现金比率,R/D 为法定准备金率。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乘数m 大小由这两个因子决定。

现金比率C/D 稳定时,中央银行就可通过变动法定准备金率R/D 控制货币乘数m ,进而决定社会货币总量。

这是法定准备金率之所以能成为影响较大的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原因。

但在电子货币大规模流通的情况下,模糊了现金与存款的货币层次,而法定准备金率的征收范围是遵循货币层次划分的,现金并不在法定准备金率的征收范围之内。

如果设电子货币余额为E ,则新的货币供应量则是:Ms=C ’+E+D ’,其中C ’,D ’分别表示带入电子货币因素之后的现金与存款余额。

所以新的货币乘数公式变成:错误!未定义书签。

m=''''C R E D C +++='
'''1''D C D R D E C +++ 其中,R ’和C ’是引入电子货币后的准备金余额和现金余额。

2.1.1假设电子货币代替的是存款,即C ’=C ,E+D ’与D 大致相
等,货币供给量Ms并无明显变化。

我们看到,虽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规模没有发生变化,但他的负债结构式变化的。

普通存款减少,而目前不在法定准备金缴存范围之内的存款代替电子货币增加,这就造成存款准备金实际缴存率的下降。

m也就变大了。

2.1.2假设电子货币代替的是现金,则R’/D’和R/D是相等的,而且D=D’,C=C’+E,可以看到,实际变化的是现金比率C’/D’。

由于C’小于C,结果是货币乘数m被提升了
由于电子货币部分代替存款和现金,造成存款准备金实际缴存率的下降和现金比率的不稳定,货币乘数将不可避免的而变大。

而且当客户利用电子货币在现金与储蓄、活期与定期之间快速转换时,中央银行对其随机行为无法预测,这就意味着电子货币条件下货币乘数变动的随机性增强,中央银行预测货币乘数的变化量更加困难,而通过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量的难度也增大。

由于到目前为止.许多国家并没有对电子货币的发行征收存款准备金或类似的准备金,或仅对部分电子货币发行征收准备金,款准备金或类似的准备金,或仅对部分电子货币发行征收准备金,准备金是无息的.银行交纳存款准备金就意味着机会成本和融资成本的增加。

如果电子货币规避交纳准备金。

替代了应提存准备金的存款.以及银行减少对清算头寸的需求,就将破坏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机理(即央行通过增加或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来收缩或扩张银行货币创造的能力),从而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

2.2再贴现
再贴现产生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足.因此再贴现率政策是一种被动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

但在电子货币条件下。

资金的流动性不足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行电子货币来解决暂时性的资金短缺:另一方面,由于货币与资本之间转化变得相当容易.如果商业银行申请再贴现的成本较高.它完全可以通过迅速出售债券等其他途径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再贴现率政策效用的强弱完全取决于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的依赖程度。

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金融机构对再贴现的依赖大幅减弱.再贴现政策对调整货币供给的作用也会降低。

2.3公开市场业务
首先,在电子货币大规模流通的环境下.银行利率的变动将变得十分敏感.货币资金将随着利率的变动迅速转移。

追逐更高收益的状态.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时间被大大缩短.对货币供给的调节更为迅速。

其次.金融创新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力.使得金融机构在补充流动性资产或进行资产组合调整中日益依赖公开市场操作.并积极参与市场买卖.这在客观上配合了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金融市场创新和工具创新吸引了各微观经济主体对各种经济信息、动态和金融市场行情的关注.有利于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布明确的信息.也有利于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微调。

作为“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职能来影响货币供应量、银行信用规模、超额准备金、利率等中介指标,实施货币政策,实现其对金融领域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领域的调节。


子货币取代通货将缩减央行的资产负债规模,使央行不能及时地进行大规模的货币吞吐操作,减弱了其公开市场操作的时效性和灵活性,加大了操作的难度;一部分需要准备金的储蓄被电子货币所代替,使得银行中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下降,削弱了央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施;央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金融机构向其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其它经济变量,而贴现行为的主动权本身就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现在它们通过增发电子货币规避再贴现率工具的制度约束,甚至会使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失效。

相比较而言,电子货币取代通货,加大了央行维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难度,甚至可能导致其丧失维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能力。

3、对策及建议
电子货币的使用明显影响了货币发行、货币供给、货币流通与金融体系,央行应充分考虑到这种变化,选择恰当的政策工具,使货币政策更好地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目标。

3.1严格规范电子货币的发行及使用,加强监管
随着电子货币流通数量的不断扩大,其持有者、可接受人群的不断增加,对金融体系、生产与消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因此,必须统一规范电子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建立电子货币的发行资格认证制度,对发行电子货币的名称、流通范围、流通方式等进行规范和合理的资格认证,把电子货币发行中的私人化性质及其个性化特征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中,加强对电子货币发行市场的管理,保障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3.2建立适合国情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把电子货币设立权数纳入其中
根据电子货币与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比状况,在政策模型中对权数进行微调。

电子货币主要以智能卡形式的支付卡和数字方式的货币文件流通,有网上支付和非网上支付,种类繁多,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与估算设立各自的权数,再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的电子货币权数,把它纳入货币政策调控模型,并适时地加以调整。

3.3选择合理的中介目标,最大程度地实现货币政策的效果
根据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标准: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

利率市场化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使其获得自主定价权,可以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价格战略,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为有效。

现阶段,应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强化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促使货币政策操作从直接调控向间控转变,完善传导机制,降低货币政策的实施成本。

[参考文献]
[1]胡建国,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对策[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2]刘亮,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的影响[J].财政金融.2010[6]
[3]王磊,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体系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0[9
[4]崔敏杰,付志,基于乔顿模型的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影响探析[J],财政金融.2011[8]
[5]田海峰,浅谈电子货币对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
蓝色字体为不用做到PPT里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