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
第2章案例分析
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于1985年4月1日施行。
为了做好施行专利法的准备工作,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相应的专利管理机构和专利服务机构。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中国专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设置专利工作机构的通知》。
专利管理机关具有执法和管理的双重职能。
据此,广州市于1984年l0月成立了广州市专利管理处,属事业单位,定编10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利纠纷案、专利侵权案、假冒专利案也逐年上升,专利处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广州市人大两次检查广告专利工作,提出整改意见。
市委、市府有关部门也想了许多办法,决定将广州市专利管理处改称广州市专利管理办公室,升格为副局级单位管理,编制增加至25人。
1992年9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修改。
修改后的专利法加强了执法的力度,增加了打假的内容、手段,给专利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专利法的调整,专利工作量的增加,得到市委、市府的关注。
考虑到广州专利工作的具体情况,在广州市1995年机构改革时将广州市专利管理办公室改称广州市专利管理局.编制增至35人,归口市科委管理,并明确:市专利局是市政府授权主管全市专利执法和行政管理的机构,安排有13项工作。
行政管理工作增加:参与制定知识产权法规、参与重大经济政策的专利保护评价、管理专利技术许可合同、专利权、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以专利为主的无形资产评估等内容;专利执法方面增加:查处将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或者将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行为,并做出处理决定等新的内容,并定性专利局就是行政管理和执法。
问题:
1.广州市专利机构设置的依据是什么?20世纪末,我国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每次都较大幅度地削减了机构和人员,为什么专利管理机构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呢?
2.广州市专利机构经历了专利处、专利办、专利局的变化,人员编制由10人,25人.再增至35人。
机构规格由低到高,人员由少到多,是否是所有行政机构发展的必然规律?机构设置一般要遵循什么原则?
答案:
1.答案要点:
(1)广州市专利机构的设置是根据行政环境提出的要求,为了做好施行专利法的准备工作而设立的.
(2)专利管理机构建立和发展的原因:其一,尽管在20世纪末.我国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每次都较大幅度地削减机构和人员,但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机构都相应地裁减,必须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看有没有必要.一些机构庞大,冗员过多,当然要削减。
相反,有些机构“势单力薄”,当然要加强。
其二,专利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是为了满足行政环境提出的要求,它的发展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2.答案要点:
(1)并非所有行政机构都象广州市专利机构那样经历规格由低到高、人员由少到多的。
有些机构则恰恰相反甚至取消。
行政机构的设置与变化应符合行政环境的需要,遵循一定的行政组织编制管理原则。
(2) 机构设置一般要遵循精简原则、统一原则、效能原则和编制立法原则等。
第3章案例分析
时下,国家机关向社会公开招考领导干部的做法不再是新鲜事了。
下面是摘自某市向全国公开选拔副厅、局级领导干部信息中的部分内容。
参选人员基本条件:
1.思想政治素质好。
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实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事业心强,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作风民主,顾全大局,清正廉洁,并有实绩。
2.具有拟参选职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有较强的宏观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现任正县(处级)职务并任职2年以上(1998年8月31日前任职),现任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层正职、国有大型企业厂级副职、国有中型企业厂级正职并任职3年以上(1997年8月31日前任职)。
现任副厅、局级以上职务、国有特大型企业厂级副职以上职备和国有大型企业厂级正职职务的,不受任职年限限制.
获得博士学位的海外留学人员,不受本款任职资格条件限制,但应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
4.年龄在45周岁以下(1955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5.身体健康。
特殊要求:
1.报名参选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职位的人选应是中共正式党员。
2.报名参选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职位的人选应具有本专业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3.报名参选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和市旅游局副局长职位的人选,应具有较好的外语基础。
笔试:笔试分公共科目考试和专业科目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
公共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处理。
专业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拟选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笔试成绩为公共科目考试和专业科目考试的得分之和。
根据笔试成绩,按拟选职务1:5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面试人选。
面试:由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面试评审委员会,采取演讲答辩方式进行面试.评审委员会根据面试人员演讲和现场答辩等情况,综合考察其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拟选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以及气质风度、情绪稳定性、自我认知等个性特征.面试结束后当场公布成绩,并根据成绩按拟选职务1:2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初步确定考察对象。
问题:
1.你对向社会公开招考领导干部的做法有何评价和建议?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你认为行政领导考必须具备哪些素质?
3.领导班子的合理组合应注意哪些问题?从案例材料中分析说明该市公开招考副厅、局级下部能否达到这些要求?
答案:
1.答案要点:向社会公开招考领导干部的做法实际上就是通过考任制产生行政领导者。
这种做法与选举制、任命制和聘任制相比,有它的可取之处,它便于社会上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行政领导,广招天下贤才,避免任人惟亲和滥竿充数.但在实行考任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把考任制中的考试与一般大、中专院校的入学考试区分开来,考试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2)考试要由法定的机关主持,公开进行。
(3) 最后选拔行政领导者要依据考试的实际结果而定。
2.从案例材料中可归纳出行政领导者必须具有如下素质:
(1)政治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廉洁奉公的政治道德。
(2)知识素质。
包括理论和政策水平、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业务知识等。
(3)能力素质。
象宏观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见材料“面试”一栏)
(4) 心理素质,如气质风度、情绪稳定性、自我认识等。
3.领导班子的合理组合应注意如下问题:
(1)年龄结构问题。
领导班子在年龄结构上应有利于取长补短和新老交替,一般是老中青相结合的梯形年龄结构.
(2)知识结构.配备行政领导班子应将具有不同专长的人有机结合,以形成既有较宽知识面,又有精深专门知识的立体知识结构。
(3)智能结构.领导班子内应有不同智能类型的领导个体,这样才能形成高智能的、多才多艺的领导群体.
(4)气质结构。
在行政领导班子的气质结构方面,应注意不同类型气质的互补,以求得领导班子的多功能化和高效能化。
从案例中提供的对参选人员的要求以及从笔试、面试的内容中可以看出,该市在招考副厅、局级领导干部时已充分注意到了这些方面,如年龄规定45周岁以上,知识方面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等,智能方面考察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还有气质风度、情绪稳定性、自我认知等要求,相信该市的招考达到上述要求,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第4章案例分析
本事强不过“人事”
社会上的不公平竞争首先表现在人事竞争上。
政府部门选拔工作人员,一般由用人单位提出人选,组织人事部门参与考核。
但现实中存在着拉关系、逐条子、托人情、走后门现象,搞得组织部门、用人单位无法正常工作,更无法保证用人质量.其结果是不凭能力凭关系,不看本人看后台。
“公平竞争、择优录用”成了一句空话.有本事的人面对着想进去一展身手的单位,只能长叹“有心报国,无法入门"而“长使英雄泪沾襟”.
社会上一句评价干部选择制度的流行话—-“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可谓一语中道出了“本事强不过人事”的根子。
一些地方和单位把选择干部的权力集中在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里,把领导集体的多数人和多数干部群众排斥在外;把选择干部的对象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大量优秀人才被排斥在事业之外。
这就决定了“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选择制度,其直接效果是不能保证人才的充分流人,也难以避免非人才的大量流入。
有一段时期,领导干部都津津乐道。
“伯乐相马经",以伯乐自居。
实际上,居于少数人的领域,很多时候用传统的“相马"方法,对人的了解凭感觉,靠“直观",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缺乏民意的科学分析,因而使选人用人缺少真实的群众基础,有很大的盲目性。
同时,也产生出许多任人惟亲的现象。
拉关系、走后门者有之,行贿受贿者有之。
那些蝇营狗苟、拉帮结派、攀龙附凤者对“本事”不屑一顾,乃至没有那份心思去操练本事,而费尽心机去纺织“人事”(关系)。
因为“本事"与取得的“效益”已不成比例,乃至不成正比了,而“人事"与“效益”则是成正比乃至成几何级数的正比。
热衷于、熟稔于“人事”的“能人”得到广各种好处,如官位的晋升、利益的获得;而一些不热衷、或不擅长钻营“人事”的人,一些一门心思干点事、增长点“本事“的人反而得不到各种好处,且时时处处呕气.长此以往,遂形成风气,形成时尚,使长于“人事"者或热衷于“人事"者趋之若骛;使长于“本事”者、实心实意干点事的人灰心丧气,且日益减少.
问题:
1.案例中反映了目前人事行政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2.本事强不过“人事”,违背了人事行政用人的什么原则?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
答案:
1.答案要点:案例中反映了目前人事行政中存在着如下一些主要问题:
(1)在人才的选拔任用方面,存在着用人惟亲、权钱交易的现象.拉关系、走后门,行贿受贿、买官卖官时而有之,这不仅是对人才的不公和浪费,对政治风气、社会风气也有极大危害。
(2)在考核和奖惩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考核不实事求是,晋升不惟功,奖励不惟绩,严重压抑了一心想干点事、增长点“本事”的人的工作积报性,不利于人事行政功能的发挥。
(3)目前人事行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不公正、不公平和不公开。
前面两点就是讲的不公正、不公平。
而不公开即案例中提到的“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做法,甚至由某个别领导“秘密”进行成“内定”。
所有这些不良现象,我们切不可听之任之,必须杜绝!
2.答案要点:
(1)本事强不过“人事”违背了人事行政在用人问题上的量才录用、任人惟贤原则。
(2)要想克服和避免本事强不过“人事”的不良现象,必须:首先,把人事行政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和健全规范的法律休系,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晋升与奖励等方面严格照章办事。
其次,加强对人事行政的监督。
干部的选拔录用等方面应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使真正有本事、德才兼备的人得到重用,做到人得其职、职得其人、适才适所、人事两宜。
第5章案例分析
单一预算是多数国家历史上使用的预算组织形式。
它编制简单,目的单纯,易于为立法机关在总收支方面控制和社会公众所了解。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采用这种形式。
20世纪90年代,我国预算管理制的—项重要变革,就是改革传统的单一预算编制方式,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复式预算。
1994年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
根据此规定,我国政府决定从1996年起改革中央和地方现行的预算编制方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复式预算制度.
问题:
1.我国为什么要对单一预算编制方式进行改革?
2.何为复式预算?跟单一预算相比,它有那些特点?我国实行复式预算的意义何在?
答案:
1.答案要点:单一预算编制简单,目的单纯,易于为立法机关在总收支方面控制和为社会公众所了解.但是它也存在如下缺点:预算资金的来源及使用方向划分不清,易于造成经济性开支与建设性开支相互挤占,加大消费与积累的矛盾;对各项支出的实际效益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督,也不便于在预算安排上进行科学的划分和宏观决策管理等.正是这些缺点,使得单一预算不能适应我国预算管理的需要了,故对其进行改革。
2.答案要点:
(1)复式预算是把国家同一预算年度内的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按性质进行划分,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使收支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的预算编制方式。
(2)复式预算与传统的单一预算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根据财政收支的不同性质分别编制预算.单一预算是把全部财政收支列入统一的表格,收人大于支出即为预算盈余;反之,则为预算赤字。
而复式预算则把财政收支依其性质不同,分别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预算。
其经常性预算不允许出现赤字;其建设性预算的赤字由国债收入弥补。
第二,能较明确地反映财政收支结构和活动效益.单一预算只能反映财政活动的总体情况,而反映不出各项收支间的对应关系及财政活动效益.而复式预算按财政收支性质分别编制和平衡,对收支结构及其活动政益的反映较明确,便于分析和保持管理,有利于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第三,编制较复杂,需要较高的技术。
在预算的实际编制过程中,单一预算由于结构简单,内容全面,编制时采用政府会计账收支对照表方式,易于编制和审批。
而复式预算则由于是按不同性质分别独立编制经济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采用商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计划书的核算方法,所以编制复杂,需要有较高的技术管理水平。
(3)在我国实行复式预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实施其生产性的经济职能和非生产性的政治、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职能.②有利于提高预算支出效益。
③有利于强化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④有利于强化预算约束和民主政治建设.
第6章案例分析
会议对于行政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是,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
据《人民日报》报道,1985年5月25日至6月5日,某县接到上级会议通知38个,平均一天3个会议,该县领导不知参加哪个会好,无奈只好派一副县长专驻地区开会,人称为“开会县长”。
另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全国的会议开支达3.3亿元;1984年全国企业管理费共280亿元,其中直接用于会议的费用达70亿元,占整个管理费的1/4,相当于全国人民近一个月创造的财政收入。
而且会议质量低下,严重影响行政效率。
正如一副对联所说,“今天开会,明天开会,天天开会;你也讲话,我也讲话,人人讲话。
”可实际问题却“无法落实”。
所以对此“会山会海”人们深恶痛绝。
早在1922年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针对苏联“会海”情况,发表一首讽刺诗《开会谜》,向社会发出呼喊:“假使能再召开一次会,来讨论杜绝一切会议,那该多好!”此诗受到列宁的高度肯定:“我保证这是完全正确。
”
问题:
1.对于行政管理来说,会议为什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而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
这又是为什么?
2.针对“会海"甚至“会害”,你对会议进行科学管理有何建议?
答案:
1.答案要点:
(1) 会议对于行政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因为会议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作用用于行政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会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集思广益,丰富领导经验,提高领导水平;贯彻群众路线,实现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等.
(2)适当的会议是必要的,但是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甚至“祸害”.这是因为过多的会议不仅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反而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富浪费.行政人员忙于“开会”而无暇顾及工作。
虽然开会有时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但工作绝不是开会。
甚至有借开会之名,行吃、喝、玩之实的现象,变相贪污公款。
这是绝不允许的。
“会海”必须填平,“会害"必须清除。
2.答案要点:针对“会海"、“会害”,对会议的科学管理提出两点意见:
(1)会议管理必须以提高会议效率、重视会议质量为核心。
(2) 遵循精简节约原则.
第7章案例分析
美国著名的行政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学者马文曾对高层管理者进行调查.对他们提出三个问题:“你每天花时间最多在哪些方面?”“你认为每天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在履行你的职责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结果,90%以上的回答:决策.
据有关统计,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五千亿元以上,相当于1980年全国国营企业固定资产的总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作出了及时正确的决策,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使国家开始走上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道路。
问题:
1.根据所学行政学的有关知识评析西蒙的观点.
2.马文的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3.最后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4.您认为如何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答案:
1.答案要点:西蒙的观点“管理就是决策”,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是他主要是从强调决策在管理过程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角度来讲的,也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决策是行动的先导,行政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需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都首先依赖于行政决策.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和行政管理的整个过程,任何行政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行政决策。
当然,行政决策不是行政管理的仅有内容。
2.答案要点:马文的调查结果说明了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是行政领导者的基本职能和重要技能。
3.答案要点;最后两段材料说明了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政府工作的成败。
4.答案要点: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必须做到:
(1)建立民主的、健全的行政决策体制;
(2)运用行政决策的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
(3)遵循现代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
(4)行政决策民主化、法制化、加强监督等.
第8章案例分析(1)
1992年春,安徽省阜阳地区政府根据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作出了《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召开万人动员大会,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迅速按照《决定》精神行动起来。
此后,各部门各单位都纷纷行动起来:大众媒体的宣传,各种形式的动员会、座谈会,还有干部培训班等。
所有这些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接着组织落实。
下属各部门各单位分别成立了有主要领导人亲自参加的“改革开放领导小组”或“改革开放办公室”。
有的单位甚至将领导人员分为两套班子:一套抓改革开放,一套抓日常工作.绝大多数单位能做到办公地点落实,办公人员落实。
在思想认识统一和组织落实之后,便着手制定具体方案。
很多单位(如太和县、蒙城县、利辛县)都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改革开放工作做得好的单位考察参观,学习取经,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以供制定方案时参考。
方案的具体内容因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性质和任务不同而难以尽言.大致包括转变职能、转移经营机制、简政放权、精简机构、合署办公、提高效率等。
更加具体的有实行“四放开”(经营、价格、用工、分配),改革人事、住房、公费医疗、社会保险等制度。
有的单位为减少改革风险,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工作,待获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开。
在执行过程中,地区政府责成体改委组成了十个督查组,对全地区的十个县市和地直机关的具体改革开放工作进行督查.督查组写出了28份督查报告,呈递地区政府,在这些督查报告中,不仅总结了执行成绩.同时也如实地反映了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建议和设想。
这些督查报告不仅有利于地区政府及时掌握执行的进展情况,而且为下一步决策提供了基础,反馈了信息。
问题:
1.本案例体现了行政执行中的哪些环节?
2.你认为该行政执行过程可作哪些改进?
答案:
1.答案要点:行政执行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案例中提到的统一广大干都群众的思想认识,体现了准备阶段的思想准备环节,培训班的举办体现的是人力准备,制定具体方案体现的是制定计划环境。
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办公地点和人员的落实体现的是组织实施环节和人员配备环节.督查组的督查体现的是行政执行的行政监督环节。
2.答案要点:案例中提到的行政执行过程,应把组织落实环节放在制定具体方案这一环节之后,按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一总结阶段的行政执行过程,先拟定周详的计划,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然后组织落实、全面实施。
另外,组织人员到外地学习取经以及小范围的试点工作也应先行于组织落实。
案例分析(2)
西方的一些思想家认为封建国家君权的至高无上、不受制约是导致政府腐致的主要原因。
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腐败,他们提出了分权和制衡的思想,认为权力没有监督就会走向腐败。
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在许多国家的政治实践中,一方面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分别交与议会、法院、政府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宪法规定了三者之间相互制衡监督的关系,以防止权力滥用。
这种体制安排使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权力受到来自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内部以及全体公民的监督。
西方国家一般不设统一的中央监督机构,但大多建立监察教导员制度,对公务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监察和处理.美国的行政监察职责主要由分散在政府各个部门中的监察长办事处承担.美国在1978年制定了监察长法,规定各部和各独立机构设监察长,其职责是监察本单位的审计和调查、指导、协调本部门的工作,发现和防止舞弊行为,提出纠正措施,提高行政效率。
瑞典的监察员制度至今已有180年历史,全国共设六个监察员组织:议会司法监察员、经济自由竞争监察员、消费者监察员、男女工作机会平等监察员、反对种族歧视监察员和新闻监察员。
其职能几乎囊括了全国的行政监察、法纪监察、经济审计、工商监督等各种形式的检查监督,形成了—个很细密的监察机制和监督网络。
监察员由立法机构选举或任命,独立于政府和国会履行其职责。
问题:
1.如何认识和对待西方的行政监督思想和实践?
2.政革开放以来,一些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你认为在我国产生腐败的原因有哪些?
3.“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联系实际,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治理腐败?
答案:
1.答案要点:西方一些思想家认为权力不受制约、没有监督、至高无上是导致政治腐败的主要原因.于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腐败和权力滥用,提出了分权和制街的思想,并把它们运用到许多国家的政治实践中,使相互制约监督的“三权分立”成了这些国家的根本制度。
西方的这些思想和实践是有道理的,相对于封建专制制度来讲,具有进步意义。
像美国、瑞典在加强行政监督方面的一些做法,如监督机制、监督网络和监督独立等,对于我国行政监督制度都有一定的借鉴。
当然,西方的“三权分立”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三权分立”在我国是行不通的。
2.答案要点: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①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广泛影响。
②对外开放也会有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隙而入.③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体制、法制和政策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在教育、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中存在着薄弱环节。
④一些党员干部经受不起新的历史性变革的考验,丧失了理想和信念,世界观发生蜕变,腐化堕落等。
3.答案要点: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它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对于腐败必须治理:
(1)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党的作风建设,为反腐败斗争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
(2)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治理腐败,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
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既要对已经出现的腐败现象,采取有力的措施,一项一项地进行治理,又要深入研究滋生腐败的深层次原因,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教育、法律、纪律等手段,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尤其在体制、制度、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减少和消除造成腐败的条件.提高反腐工作的整体效能.
(3)要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抓起,加强对各级领导于部的管理和监督。
第9章案例分析
目前,由于在“我们的党政机构以及各种企业、事业领导机构中,长期缺少严格的从上至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缺少对于每个机关乃至每个人职责权限的严格明确的规定。
以至事无大小,往往无章可循”,产生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严重妨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为此,我们“必须加强行政立法,为行政活动提供基本的规范和程序”,使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在社会主义法制的约束下正常有效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