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导学案四考点突破学案1文言断句——“五法”判断是关键,“三步”分析定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四考点突破精准答题
学历案1 文言断句
——“五法”判断是关键,“三步”分析定答案
【文言断句·考势微解】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重点考查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懂文本的能力。

题型为“3错1对”型选择题或选三处填涂的选择题。

一般在语意和句法结构上设错或设置迷惑,主要类型有:①混淆句子成分,混淆上句的宾语和下句的主语;②误解词语意思;③误拆连动成分;④错拆修饰限定语和中心词;⑤忽略倒装句。

【文言断句·必备知识】
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方法
一、标志断句法——断句五法
1.凭借名(代)词断句
文言文中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以断句。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若,表示“你”;彼、其、之,表示“他”; 此、是、斯、兹、夫,表示“这”。

2.凭借对话(引文)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备考卡片】
“曰”“云”“言”的特殊情况
1.曰:①在句首、句中做助词,无实义;②表“叫作”。

2.“云”表“有、为、是”。

3.“言”表“谈论、记载、告诉、问、陈述、说明”等意义,还有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意思是”或“就是说”。

当这三个词出现以上情况时,不具有断句标志的功能。

3.凭借虚词断句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语段那样可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根据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

常见典型虚词断句方法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
凡、且、窃、请、敬
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
俄而
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哉、夫
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
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
且、若夫、至于、至若、于是、岂、岂

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
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
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特别提醒]
4.凭借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句式类型
断句要求 如……何,况……乎,何(以)……为(固定句式)
前后可断, 中间不断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反问句)
为……所……,受……于……,见……于……(被动句)
……者,……也(判断句)
中间须断,前后可断
与其……,孰若……
非惟……,抑亦……
其……,其……也
5.凭借对称结构断句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

二、无标志断句法——善抓谓语,借助语境
1.抓谓语中心词
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句子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2.借助语境
目前高考采用的题型均是有语境的断句。

考生可先理解上下文,再由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

如传记,应先明晰人物、事件、言论;议论文则明晰中心、论据、方法及逻辑关系。

特别要注意断句部分的前或后的句意、句式特点等。

只有把握了语境,才能正确断句。

【微点拨】
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内容大意先理解,熟读精思把句断。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名词动词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顶真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文言断句·关键能力】
多选三断句题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断句的前提是对文章或语段意思的准确理解。

看到一个文言文片段,先不要急着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片段,大体了解这个文言文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

如果是史传类文本,要明确“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如果是议论性散文,要明确论点、论据等内容。

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
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断句标志分析难断的句子。

具体来说,重点把握前述五类断句标识。

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
断句完成后,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与文章体裁、语言风格是否相符。

四选一断句题答题三步骤
第一步,联系语境,疏通文意
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选择题中,需要断句的语句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断句前可翻译上下文,再据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

文段类型联系语境
记叙性文段讲了什么人、什么事、过程如何、结果如何
议论性文段观点是什么、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第二步,排同聚异,突破难点
四个选项中,先排查出哪些停顿是相同的,对此不必关注;再聚焦停顿不同的,重点思考。

①先看看能否找到标志,如名词、虚词、句式的标志。

更重要的是揣摩语意,看看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句子之间、词语之间有怎样的意义关联,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②要会抓谓语动词。

断句时可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找出谓语动词,然后前追主语,后问宾语、补语,即可确定句子的标点。

如果句子里出现了几个动词,就应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先弄
清动词间的关系,如果两个动词是连动式,则不需要断开。

也有少数句子没有谓语动词,而是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作谓语动词,断句时要特别注意。

最后,排除、选定。

第三步,选定答案
通过读一读、译一译来进行检验,确保正确。

【典例剖析】
【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

”遂致之。

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

自流于渊,请死罪。

文王曰:“此不谷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析宛路之矰,放丹之姬。

后荆国兼国三十九。

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有删改)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答题线上。

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 理解大意初判断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皮肉觉得疼痛。

如果让他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觉得疼痛又有什么用处?
第二步, 先易后难抓关键“君子耻之”“小人痛之”是“臣闻”的两个并列宾语,是对称结构,二者之间和整个宾语后停顿,即在F、J处断开;“耻之不变”“痛之何益”结构相似,单独成句,在“变”后停顿,即在N处断开
第三步,
断后通读
查连贯
代入原文,看意思是否通顺,确定答案
答案:F J N
附【参考译文】
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做了两次,对文王说:“请您起来吧!”文王说:“同样是有了受鞭刑的名声。

”于是就把鞭刑一事置之脑后。

葆申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皮肉觉得疼痛。

如果让他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觉得疼痛又有什么用处?”葆申说完,快步离开了朝廷。

自行流放到海边,请求文王治自己死罪。

文王说:“这是我的过错,葆申有什么罪?”于是改弦更张,召回葆申,杀了茹黄之狗,折了宛路之箭,打发了丹地的美女。

后来楚国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

使楚国疆土广阔到这种程度,这是葆申的力量,是进言激切的功效。

【例2】(2022·新高考Ⅱ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

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解题思维】
第一步: 分析选项, 抓同存异相同之处有三处:“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南阳人/渐亲之”
不同之处有两处:“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与“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与“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
第二步: 联系前后语境根据语境,“质厚少文”是对吴汉的评价,后面断开,排除A、D;“上”是指光武帝刘秀,是“亦以其南阳人”的主语,不能分开,排除B
第三步: 代入原文,一般情况下,在确定排除两项后,剩余两项再次进行比较时,可
回文验证, 确保精准以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与之相近的例句和一些文言文中的语言现象、表述习惯等进一步验证
答:______
答案:C
附【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

韩鸿做使者,(光武帝)让他拿着旌节,巡视河北地界。

有人对韩鸿说:“吴子颜,是位奇异之人,可和他商议大事。

”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文采,仓促间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

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吴汉,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光武帝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

【即学即练·巩固提升】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答题线上。

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太祖始自总戎,为士卒畏服,及践阼,善训戎旅,隶兵籍者多以配雄武军。

自此或习试武艺,或角力斗殴,以较胜负,渐增俸缗,迁隶上军。

十月后,骑兵皆侵晨出城习马,至暮归饲马,不令饱,虽苦寒,马常汗洽,耐辛苦,不甚肥盛。

初议取蜀,有天武军主武超曰:“西川除在天上不可到,若舟车足迹可至,必取之耳。

”士皆贾勇思奋,平蜀止六十日,用精兵才七千人。

居常卫士直庐中,咸给以棋枰,令对弈为乐,曰此徒端居终日无他思虑以此使之适情耳。


(节选自《杨文公谈苑》,有删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曰”是动词,后面是某人的话语,可以断开;“此徒端居终日”主谓宾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无他思虑”加上之前省略的主语,结构也完整,其后应该断开。

答案:A D G
附【参考译文】
太祖最初担任军队总帅,被士兵敬服,等到登基做了皇帝,善于训练军队,招募成为士兵的大多安排在雄武军。

从此有的练习武艺,有的徒手相搏,来比赛胜负,并据此逐渐增加俸钱,升迁隶属为上军。

十月后,骑兵都清晨出城驯马,到晚上回来喂马,不让马吃饱,虽然天气酷寒,但马却经常满身大汗,耐得住辛苦,不太肥硕。

初议攻取蜀地,有天武军主武超说:“西川除非在天上不可以到,如果车船足迹可以到达,一定能攻下。

”士兵都鼓足勇气想奋战,平定蜀国只用了六十天,用精锐部队才七千人。

平常卫士值宿时,太祖都给他们提供棋盘,让他们下棋取乐,
说:“这样只是端坐终日,没有其他考虑,用下棋来使他们顺适性情罢了。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答题线上。

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义不可袭者也,君子验之于心,小人验之于天。

心所弗信,君子弗为。

天所弗顺,小人无成。

徒曰义而遂执言以加人则义在外也故辟外义之邪说而乱以不生。

刘昶以宋室懿亲,拥拓跋氏之众三十万以向寿阳,流涕纵横,遍拜将士,求泄其大雠,于义无不克者也,而困于垣崇祖之孤军,狼狈而退。

盖昶者,非可以义服人者也。

(选自《读通鉴论·卷十六》,有删改)
徒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则”“故”“而”复句关联词,前面应断开。

答案:E F J
附【参考译文】
义是不可以因袭的,君子在自己的内心中验证义,而小人则依靠上天来验证义。

自己内心所不坚信的事情,君子是不会去做的。

如果上天不帮助庇佑,小人就无法成功。

如果只是口头上去要求别人坚守忠节义气,那么义也就只会停留于内心之外。

因此,要驳斥使义停留在内心之外的邪说,祸乱才能不发生。

刘昶是宋室的皇亲国戚,他统率着拓跋氏的三十万军队向寿阳进攻,他泪流满面地巡视各军营,拜见各位将士,请求他们攻下寿阳,从道义上讲没有攻不下的道理。

然而他却受困于垣崇祖的少数孤军,狼狈而退。

其实刘昶这个人不是能够通过道义来使他人信服的。

3.(2022·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有删改) A.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
何也/
D.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解析】选B。

“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

“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

附【参考译文】
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这个地区,方圆共六百里。

”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

怀王说:“我不烦劳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商于这地方是得不到的,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


【备选题库】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答题线上。

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

文公死,诸候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候之盟主者百余年。

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吾观史鳅,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

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有改动)
故仲宜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 F G
附【参考译文】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很多年了,也该了解他的为人吧?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

管仲应该趁着齐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

这三人又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不说也罢!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

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而晋文公之子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待人宽容仁厚。

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了晋文公的余威,在后世还称霸了一百年之久。

为什么呢?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存在。

我看史鳅(卫国人),因为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蘧伯玉和斥退宠臣弥子瑕,为此死后进行了尸谏。

汉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

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

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

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答题线上。

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

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

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注】是也。

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 【注】山东:战国时除秦外,六国皆在崤山函谷关之东,故曰山东。

乱弱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整体上结构对称,可在第一个“也”后断开;“乱弱者亡”“治强者王”主谓完整,后面可断开。

答案:B D G
附【参考译文】
古代的先王尽力于亲近民众,从事于彰明法度。

彰明法度,忠臣就能受到勉励;刑罚一定执行,奸臣就停止作恶。

忠臣受到勉励、奸臣停止作恶,国土因此得到拓展,君主因此尊贵,秦国就是这样;群臣拉帮结伙,紧密勾结来埋没正确的治国法术,谋私营利因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崤山以东的六国就是这样的。

混乱弱小的国家就衰亡,这是人类社会的常规;社会安定而强盛的国家就称霸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