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他写了不少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量》、《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
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菁华部份,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不少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特别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
20桶,那末这就会伤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
儿童
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
读到这我不禁想
到一个向来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
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
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
们的差异性,没有精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
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
的成就。
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
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
的严重危(wei)险吧。
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对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
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
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
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量优秀教师的经验,
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
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蓦地很懊恼自己的消极,向来抱怨工作太忙,时
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
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
曾经雄心壮志的想
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为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
为什么
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不少,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
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彻底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
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
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平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无非,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
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神奇。
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平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
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预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
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
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
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
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
正是这样经典的
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
教师的建议》,才可能一版再版,并长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
书架上,让我们读了又读,常读常新。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
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通过读书,我深刻体味到,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
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
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浮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学
会关注每一个活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
使他们推掉压在无形生命自卑的巨石,发挥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特殊是残疾孩子。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
行都直接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
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模范。
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品德、行为,都这样或者那样地影响着学生。
学生是极具摹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
如:在卫生大拂拭中,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每天提前早到校,首先拿起扫帚带头把卫生区打扫的干干净净,到教室里拿起抹布,擦桌子和学生一块打扫教室的卫生。
虽然他们是些智障孩子,看到老师在干,也主动的干起来。
我班学生王荣涛是个通校生,有时候来到看到老师在打扫卫生,自己不好意思的说:“老师
我来完了,没有打扫卫生,真对不起,明天我一定早来。
到了明天,我走到校园的时候,已经看到这个同学在草地上拣树叶了。
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这样,我不需要过多的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他们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乾坤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一比,看谁干的又快又好。
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
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通过读书让自己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坚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过学习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与这些优
秀班主任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有时觉得做班主任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却体味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
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须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
每一个残疾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这些智障孩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
用爱心去感化、去关心、去教育,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
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自食其力的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位班主任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通过读书体味到教师必须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通过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
对于我们这些智障学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励。
作为班主任,对于这些特殊学生,首先是亲近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心,时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
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平、公正,对一类学生严格要求,对班二类学生不歧视,不挖苦,耐心教育、耐心指导。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一个真正的人
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
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平生的友谊。
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
开课,她的风貌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
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平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
我也豁然开朗。
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
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对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
急于“抱佛脚”。
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
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
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
来“抱佛脚”的后果。
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
之一。
读书不是为了对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惟独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干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干赢得自身的
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
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
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
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者消失。
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不少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辈子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记得曾经有位家长问我,她的孩子每天的作业都写的很慢,她在旁边催促也不行。
孩子呢也总觉得学习很累很吃力,这怎么办?当时不太记得我是怎么具体回答的,但心里却觉得当时自己给的回答是那末苍白无力。
如果说我是医生的话,那末我并没有给病人最有效的良药。
直到读了他的书以后,我才了解到这时的孩子们的全部经力都用在背诵、识记和保持上去了,以便使他们能在课堂上回答出教师的提问。
而他们没有时间去读一点“满足精神需要”的书,没有时间去思量。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那末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才行。
阅读此段,我不禁深受启示,他的这个建议对我们而言未尝不也是深有其效?现在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平时我们往往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辅导、写各种各样的总结、反思,我想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对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那也是应如他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平生的友谊。
我们惟独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的才干对付面对一切而摆布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对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书中的第一节给我印象也很深,在书中一开头他就提出我们时常
头疼的问题:“为什么一年级就开始浮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而到了二三年级就有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
应光是说孩子们脑子笨,不知道学习,家长不配合。
而是提醒我们应
该找找自身的原因:对孩子我们缺少个别对待的态度!虽然平时我们
耳熟能详的知道备教材、备学生,但真正说来我们有几个能像孔子所
说的“因材施教”的去做?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一个孩子,特殊是弱势群体。
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
他们不是我
们恩赐或者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
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哺育。
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
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他们。
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一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
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
我们
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干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
正如苏霍
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教
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
我庆幸自己拥有了这本书,他的书宛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我想他会向来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
作中的挚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
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他如道家
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末实在又那末在理,列举的每一个事例是那末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
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教得是那末失败。
最先吸引
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
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翼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
对我匡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时常抱怨没
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对后进生我更是一
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质地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
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不少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
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
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
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惟独不会教的老师”嗤之
以鼻。
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
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艰难很艰难。
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殊深刻的。
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
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蜿蜒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
一件事物。
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
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
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殊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
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
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为了一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
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辈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期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
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
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此外,在那末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殊看重,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
力的重要性。
“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
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你这样的句子在整
册书中随处可见。
我注意到这点后,对班里的同学分析了一下,还确实是这样的。
普通拿到一篇文章后即将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除了背很熟的课文和段落之外,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包括课外的,无非这些同学普通也不喜欢看课外书,形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
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以后要多布置一些阅读的作业,给同学们讲讲故事,去报刊杂志多投投稿等,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对我自己也有启示,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其实,这里每一个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
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建议》鼓励着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领域中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