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外名著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英语课外名著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仇海云
来源:《成才之路》 2020年第1期
仇海云
(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江苏盐城224000)
摘要:文章针对初中生在名著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名著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
辨能力的途径:通读文本,绘制思维导图,阐释文本脉络;跳出文本,设置深度问题,推断言
外之意;回读文本,挑战作品权威,质疑求证观点;整合文本,开展专题探究,鉴赏评价作品。旨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英语;名著阅读;思辨能力;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1-
0034-04
一、当前初中英语课外名著阅读的现状
近年来,英语名著阅读在各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不仅让英语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生动有趣,而且能让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过程中领略英语之美,体验异域文化,提升思维能力。初中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名著,积淀文学素养,形成初步的鉴赏力(王蔷、陈则航,2016)。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赴美访学时发现:美国的语文课更愿意用小说而不
是课本作为教材,因为老师们认为“读小说才是读真正的书、完整的书,对师生更具有挑战性,可以更好地培养阅读能力、分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由此可见,名著阅读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2019年3月面向全市1737名初中生针对英语名著阅读现状做了调查,
结果如下(表1)。
调查数据显示,当前英语名著阅读教学存在以下不良现象。(1)阅读目标“功利化”。以提高阅读技能、丰富词汇为目标的多,以培养文化品格、提升思维能力为目标的少。(2)阅读内容“片面化”。关注内容、情节的多,关注写作意图和作品思想的少。(3)阅读方法“机械化”。遇到生词查字典的多,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词义的少。(4)阅读指导“单一化”。教师领着学生逐句阅读翻译、浅层理解的多,多元统整、活化运用的少。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将
名著阅读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课题在日常课外阅读教学中加以研究,并成功申报了江苏
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年度)。程晓堂(2015)指出,青少年阶段是思维能力
发展的重要阶段。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课程都应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学科也
不例外。张金秀(2016)认为,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的普适性要求,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迅速,并且趋向成熟,已经能够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判断事物。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外名著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思辨能力的内涵与英语名著阅读
思辨能力,英文为“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将其称为“批
判性思维能力”。其含义是:“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
判断”(Paul& Elder,2006)。来自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其内涵从
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文秋芳等(2009)认为,思辨能力细化为两个层次:元思辨能力和思辨
能力。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思辨能力包括三项核心
技能(分析、推理与评价)、五条认知标准(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与灵活性)和
五个情感特质(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陈则航等(2016)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一
种高层次思维,包括技能和倾向两个维度。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分析、推理、解释、自我调节
等多项重要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倾向包括开放、好奇、灵活、好学等情感特质。综合几位专
家的研究,笔者认为初中生在名著阅读中的思辨能力可概述为:对文学作品的信息进行阐释与
分析、判断与推理、质疑与求证、鉴赏与评价等技能,注重挖掘言外之意,探讨写作意图,关
注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和作品的思想价值,最终实现文本、逻辑和情理的统一。
三、课外名著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路径及策略
1.课外名著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路径
在语言教学中,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良好途径(陈则航、王蔷,2016)。当前,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致力于研究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
认为课外名著阅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因为经典名著不仅故事完整、结构严谨,而
且文字背后隐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评价等深层次思维能力。有些名著蕴含多元矛盾因素,可挑战学生的质疑、求证、辨别、鉴赏等能力。这些都是发
展学生思辨能力的好资源。笔者根据思辨技能的不同层次和作用,提出在课外名著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路径(见图1)。
2.课外名著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程度的训练,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思辨性阅读的策略。名著阅读内容多、耗时长,不可能每个章节的阅读都在课内进行,所以思辨性阅读技能的
训练一般建立在学生课外自主通读作品的基础之上,教师可在课内结合重点章节,通过阅读策
略指导课、阅读欣赏课、阅读讨论课、阅读分享课等课型,对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技能进行训练。
(1)通读文本,绘制思维导图,阐释文本脉络。通读即从头至尾阅读全书,主要目的是疏通文本,一般采用学生自主阅读的形式。为了确保通读的效果,教师可以设计导读单或制
作导读微视频,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自主阅读的情况,收集学生在阅
读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在课内阅读指导课上讨论交流。
在学生通读作品基础上,教师开设阅读指导课或阅读欣赏课等课型来实现对文本的深
层理解。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为抓手,训练学生的思辨技能。高中英语
课程标准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它明确指出:活动是英语学习的
基本形式,是学习者学习和尝试运用语言理解与表达意义,培养文化意识,发展多元思维,形
成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绘制思维导图是名著阅读教学中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学习活动之一。
教师能迅速看清学生的思维推理过程,学生也能够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可视化,同时利用思维
导图对作品信息进行识别、归类、比较、整合,建立立体网络关系图,使文本脉络一目了然。
【案例1】以The 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为例,该剧本是英国戏剧
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喜剧之一。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
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在学生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之上,在阅读欣赏课的“Story review”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引出故事的主要人物,鼓励学生选择一
个他们感兴趣的角色,绘制思维导图,阐释他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事。
Q1:Who is the merchant of Venice?
Q2:What is he like?
Q3:Who are the other main characters?
Q4:What a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and what happened among them?
Please choose any character you are interested in and draw a mind map to show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tell us their stories.
课堂上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绘制他们喜欢的人物关系思维导图,通过实物投影展示
并讲述人物之间所发生的事的前因后果,厘清逻辑关系,简要概括章节主旨大意。然后,教师
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思维导图(图2),引导学生轻松地阐释文本脉络,讲述故事梗概。
(2)跳出文本,设置深度问题,推断言外之意。批判性阅读要求读者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之上,跳出文本(read beyond the lines),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推断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