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记叙文阅读(一)-【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七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统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讲记叙文阅读(一)
1.基本掌握记叙文的相关知识;
2.能运用记叙文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运用多种表达方,包括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

1.记叙文的“六要素”
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抓住它们,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弄清中心事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但是,“六要素”也不是所有的记叙文都必须具有的,有些文章的某些要素不交代也不影响内容的表达
2.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实际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1)第一人称:从“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把故事情节通过叙述者“我(我们)”来传递给读者,直接面对读者叙述,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文章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作用:①亲切自然,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

③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

④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⑤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根据“我”在作品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我”是故事的主人公。

②“我”是故
事中的重要人物。

③“我”既是故事的见证人或是穿针引线式的人物,又是事件的参与者之一,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

(2)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

使用第二人称来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

作用: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②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③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便于直接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

④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

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

采用第三人称,可使作者置身情节之外,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也可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同时,读者也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

作用:第三人称是“全知全觉”的人称,往往以一种更高的叙述角度来梳理故事。

作用是: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

②可以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均可自由开展。

③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3.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

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

线索的形以下几种
(1)以某一种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2)以人物为线索,
(3)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4)以时间为线索,
(5)以地点变化为线索,
(6)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主义的思想感情(暗线)。

4.记叙文的结构
阅读记叙文,从结构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其结构是指记叙文的具体内容的构成,即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排列组合。

它包括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段落与层次这些“零部件”,其中段落层次最重要
(1)“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对语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些过渡是通过句子来完成的,有些则是通过一个表示并列、递进选择、总分等关系的词语完成的,遇到这些词语时要用心揣摩,弄清它们的
(2)“照应”的特点是“前伏后应”,它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题照应;一种是文章的首尾照应;还有一种是文中的前后照应,
(3)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其方法如下:
①按时间、空间的变化划分。

随着时间的推地点的转换,文中的时间、地点的语言标志,就可以作为划分文章结构的主要依据
②按人物、场景的变化划分。

③按选材角度的变化划分。

④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

划分记叙文结构的依据还有很多,但主要是以上四种。

在划分时要综合考虑,把握文章的特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进而把握文章中心。

5.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1)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2)倒叙,指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提到前面来写的“后发生的事情”或“事情的结局”往往是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片段。

使用倒叙是为了制造悬念,增强艺术效果。

(3)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的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的一种方式。

阅读时,注意插叙的起讫点,这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6.归纳中心,把握详略
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人和事,有了体验,逐渐形成了对生活的一定的看法。

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这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详写略写是指对文章材料的处理。

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把详写或略写的材料同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起来,详写的材料能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略写的材料不能直接表现文章中心,或与文章中心无关。

7.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1)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2)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写与刻画。

它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①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

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②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描写。

所谓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它能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托中心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
从另一个角度,描写又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3)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

(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即直接抒情;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作
者的思想感情,即间接抒情。

(5)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的说明,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8.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1)象征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作用: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答题格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XX和XX进行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3)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会走路的梦
铁凝
①假若人生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

②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

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了起来。

她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

没有了孩子的维系,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

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

她想到了死。

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

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嘈杂,衬着棕色桌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

③这时有一位拿着邮包的老人走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

”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脸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我的同学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

她突然不再想死和写诀别信。

她说,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

④她纫了针,并且替老人针脚均匀地缝好邮包。

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


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

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他,是老人
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成了邮包的缝制。

⑤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快,她总是想起老人那句话:“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

”她常常想着这话,在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

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不真实,却又真实
得不想梦。

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上是一条烂熟的马路,即使
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老路旧街上不再会有新奇的,该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
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⑥我曾经在公共汽车上与人争吵,为了座位为了拥挤的碰撞。

但是永远也记不住那些彼此愤怒着的脸,记住的却是夹在车窗缝里的一束小黄花。

那花朵是如此的娇小,每一朵才指甲盖一般大。

是谁把它们采来——从哪里采来又为什么要插在这公共汽车的窗缝里呢?怨气冲天的乘客实在难以看见这小小花束的存在,可当你发现了它们才意识到胸中的怒气是多么地没有必要,才恍然悟出,这破旧不堪的汽车上,只因有了
这微小的花束,它行驶过的街道便足可称为“花的街”了。

⑦假若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不愿意错过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

假若人生是长街的一个短梦,我愿
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意盎然。

考点一:概括文章内容
例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两件事情。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生活绝望的女同学偶遇一位向她寻求帮助老人重燃生活梦想在公共汽车上的一束小花让“我”平息怒气悟出真谛。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本文写了两件事反映文章主题。

第一件事,在第②至⑤段中,据第②段“她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
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

没有了孩子的维系,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

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

她想到了死”和第④
段“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

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他,
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成了邮包的缝制”可知,
是一位女同学向“我”讲述的亲身经历,可概括为:对生活绝望的女同学,偶遇一位向她寻求帮助老人,
重燃生活梦想;
第二件事,在第⑥段中,据第⑥段“怨气冲天的乘客实在难以看见这小小花束的存在,可当你发现了它们才意识到胸中的怒气是多么地没有必要,才恍然悟出,这破旧不堪的汽车上,只因有了这微小的花束,它行驶过的街道便足可称为‘花的街’了”可知,第二件事可概括为:在公共汽车上的一束小花,让“我”平息怒气悟出真谛。

考点二:记叙中的描写
例2.选文第②段画横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环境描写,写出邮局的嘈杂、环境的脏乱,衬托出她遭遇人生打击的女同学身处陌生环境中更觉孤苦绝望的心情(当时失意的状态和内心的无望),同时为下文老人的出现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关键语句的赏析。

从“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嘈杂,衬着棕色桌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中的“如此的陌生”“如此的嘈杂”可知,此句主要是环境描写,写出了遭遇人生打击的女同学置身于陌生、嘈杂的环境中,孤苦无依的情形。

即使周围人生嘈杂,却无人留意失意无望的她,使她的心情更为绝望。

同时,这嘈杂的环境也为下文老人的出现做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考点三:文章内容理解
例3.文章第③段中“她突然不再想死和写诀别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需要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亦即理解文章的相关内容。

“她突然不再想死和写诀别信”,据第③段“她突然不再想死和写诀别信。

她说,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可知,女同学解释了原因: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

把这个句子整理好,摘抄下来即可。

考点四:记叙文的结构(段落的作用)
例4.请说说本文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内容上: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含蓄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要笑对生活,怀揣梦想把生活过的生机盎然”的主旨,引人深思。

结构上:与开头段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解析】本题考查结尾段落作用的分析。

结尾语段作用如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结构上,结尾段“假若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不愿意错过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与开头段形成响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内容上,把人生比作长街和长街上的一个短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意盎然”含蓄地表达了要笑对生活、怀揣梦想的主旨,起到深化主旨,引人深思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

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

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

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

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

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地飘着。

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
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

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

爸爸兴奋着。

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

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⑪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栋,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⑫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⑬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

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

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

⑭小小的书架成了!
⑮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

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

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⑯风来,漆干。

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

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辫,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

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⑰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

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⑱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

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

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⑲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1.情节概括。

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据情节简要概括完成填空。

①____________→“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____________→书架伴“我”成长。

2.细节揣摩。

品读第⑦段划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

妈妈嘴角荡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3.句子赏析。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章划线的句子。

①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②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4.主旨理解。

在第⑯段中作者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第⑱段中又称之为“我的长者”,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1.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

父亲为“我”制作书架。

2.这句话是对妈妈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妈妈在听了“我”的描述后,明白了“我”对书的喜爱,为“我”的爱读书而自豪,又为因家庭条件差而无法满足“我”的小小心愿而内疚。

3.①将书架拟人化,写它“款款而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我”盼望得到书架的心情迫切。

(这句话由父亲搬回来的木料产生联想,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我”对书架的渴求。


②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

且“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4.“久违的老友”:“我”在老师家见到过书架,因期待而想象这书架的样子,所以早已熟悉。

“我的长者”:书架变得苍老;书架长久陪伴“我”,给“我”力量。

【解析】1.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

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对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

由第③段“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第④段“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可知,“我”在老师家偶遇书架;
有第⑤段“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可知,“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
由第⑪段“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第⑫段“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第⑮段“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

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

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可知,爸爸给我做了一个书架;
根据第⑰段“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

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可知,书架伴“我”成长。

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揣摩。

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事件以及句子内容来分析。

由第⑤段“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

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第⑧段“那是,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可知,我在老师家偶遇书架,但是那时候家里贫穷,无法买书架,我根据老师家书架的模式自己制作了个书架,我把这小小发明告诉了母亲,母亲是在听了我自制的“小书架”之后有了这样的表现,表现出妈妈在听了我的描述后,明白了我对书的喜爱,她为我的爱读书而自豪,但想到家庭条件差无法满足我的小小要求而内疚,所以眼里有了泪花。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