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增强学习兴趣,丰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帮助学生“立体”识字、读帖写字;阅读时深入理解,激发想象,丰富情感,拓展思维;习作时再现生活情景,提高修改效率;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实现共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的涵义
信息,通常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的,能够体现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消息、情报和通知。
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看,信息包括以下两个基本含义: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文字、影响、图形、动画等);二是经过科学收集、存储、分类、检测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这一定义的内涵包括:(1)手段。
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
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
(彭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信息技术下与语文教学课程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下与语文教学课程的整合的涵义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语文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2、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增强学习兴趣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信息技术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直观、形象、动态的方式呈现教学信息,学生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丰富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以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学中的交互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更高。
(3)提高学习效率
①创新语文学习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信息的处理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检索文献信息和积累文献资料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语文学习软件,自主进行查阅、阅读、练习、评价等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技术,达成资源共享,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综合能力。
通过网络或软件,学生可以查阅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地理、生物、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领域的信息,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生成综合性的“立体”认识,或产生新的信息。
②创新语文基本技能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
学生在中我各种媒体的基础上,尤其是学会使用计算机识字教学软件,可以查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的意思,同时进行听、说、读、写、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高效率地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
如通过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检索、阅读电子读物。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
在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写文章,并借助计算机检查错别字、语法错误等,提高习作与修改的效率。
学生还可以使用符号、图象、声音或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立体”的习作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远程书面聊天、有声聊天、可视有声聊天,为学生口语交际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③提高学生观察、想像、思维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大千世界,万物生长。
语文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学生在生活常常不曾见过或很少仔细观察过。
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现事物形态或活动情景,便于学生观察、发现。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想像的能力。
小学生的想像力是随着表象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形象地展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
学生可以根据画面丰富想像,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从而丰富语感。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的运用
1、帮助“立体”识字
目前,许多识字软件都为“立体”的识字菜单型。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当地点击相关部分,进行生字的读音、字形、字义的教学。
如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上《丁丁冬冬学识字(二)》“头部”教学课例。
环节1:课件展示娃娃头部,学生观察部位,说名称;教师或学生点击相关部位,出现词语。
[借助信息技术,将词语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使文字符号化为表象。
]
环节2:课件展示娃娃头部,学生看部位,认识词语;读音错误时,教师或学生点击词语,出现音节,学生自主拼读正音。
[借助信息技术,巩固识字,并自主正音。
]
环节3:课件展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并想办法记忆生字;遇到容易写错的字时,教师或学生点击生字,出现放大的生字。
如“鼻子”
的“鼻”。
[借助信息技术,巩固识字,观察容易写错的字。
]
2、帮助读帖写字
写字一直是识字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读帖的指导常常不到位。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学会读帖,把汉字写规范、工整,感受汉字的美。
如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上《丁丁冬冬学识字(二)》“头部”教学课例。
环节4:课件展示课后字帖,学生观察提出难写字;教师或学生点击相关字,放大田字格,学生观察汉字间架结构,观察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观察动态的笔顺笔画,发现书写规律;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通过实物、展示平台放大学生作业,指导学生评价、改进。
[借助信息技术,巩固识字,指导读帖:分析间架结构,观察偏旁在田字格里的合理位置,发现笔顺规则,通过作业评价落实书写正确、工整、美观。
]
(二)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深入理解
课文包罗万象,所描写的内容有许多与本地生活相差甚远,小学生难于理解。
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再现实际场景,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词句,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具体的生活情景,丰富学生的语感。
如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下《我有一盒彩笔》词语教学课例。
(执教:廖英)
环节1: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
环节2:学生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画,再浏览课文,猜猜画面描绘的是课文中的哪个词语。
[借助信息技术,再现生活情景,将表象与文字联系起来。
词语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而化为了生活具体的场景。
]
环节3: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中出现相应的词语“连绵起伏、插入云天”;学生看画面想像,有感情地朗读词语;用词语说一句话,描述画面的情景。
[借助信息技术,理解词语意思,并灵活运用词语练习说话。
将词语的音、形、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理解词语的丰富含义。
]
2、激发想像
文学作品富含想像,有些是作者独特的感受,而在生活中并不存在。
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想像的情景,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激发更丰富的想像。
课例人教版一年级《四个太阳》一课教学
环节1: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多媒体展示1自然段描写的情景“夏天的天空挂着绿绿的太阳,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学生观察图画,想像、体会在绿色的太阳下,“清凉”的感觉,体会作者因独特的感觉而引发的奇特的想像;有感情地朗读1自然段。
[借助多媒体,展现作者想像的情景,帮助学生想像文字描述的情景。
]
环节2:学完课文后,学生想像太阳是什么颜色的,仿写一段话;实物展示平台展示学生作品,教师指导评价、改进。
[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想像的情景,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像。
]
3、丰富情感
小学生生活阅历、阅历很浅,因此对课文表达的情感体会不够深入。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特别是视频、音乐的综合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情感积累,丰富对语言文字情感的体验。
如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下《我有一盒彩笔》“饥饿”一词教学。
(执教:廖英)
环节1:多媒体展示新闻照片——1994年苏丹大饥荒时的一个情景,并播放马思耐的《沉思曲》。
凄婉的音乐,叩击灵魂的惨状,令人潸然泪下。
[借助多媒体,音乐、画面、文字、教师讲述想结合,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饥饿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体会饥饿的痛苦,激发学生的同情。
]
环节2:看画面,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小节。
[借助多媒体,音乐、画面、朗读有机结合,丰富朗读的情感,培养语感。
]
环节3:多媒体展示句式,学生分小组创作诗歌。
[借助多媒体,抓住学生情感迸发的契机,激发创作热情,将情感融于字里行间。
]
4、拓展思维
课文承载的信息量有限,学生的理解、体会等受到局限。
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查阅相关信息,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深入学习课文。
(三)信息技术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1、再现生活情景
1-2年级学生在写话学习起步阶段,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展现生活场景,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描写事物。
2、提高修改效率
按课标要求,3-4年级学生有条件应学会键盘打字。
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与计算机教师合作,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写文章、修改。
语文教师应借助大屏幕或网络教室的交互机,借助计算机错别字、语法检索功能,指导学生快速修改习作;还可以借助网络教室的交互机,指导学生交换习作,相互修改。
(四)信息技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其核心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从探究——研究,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
语文教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密切合作,形成教学群体,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高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1、收集信息
在确定研究选题后,需要大量的信息调查,咨询、实地调查等费时费工,并且所收集的信息十分有限,不利于研究的深入。
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大量查阅信息,收集更为丰富的相关信息。
2、处理信息
收集的信息多而杂乱,用笔摘抄、归纳、整理,效率很低。
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筛选、编辑材料,如文字处理、图表统计、影像剪辑等,形成立体的、丰富的信息库。
3、创造信息
撰写研究报告时,在信息库的基础上,插入、修改或重新整理研究成果,提炼研究精髓,生成新的文字、图表、影像等综合性的报告,创造新的信息。
4、实现共享
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互连网,传输到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注意事项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经逐渐普及,但不免产生许多误区。
这不但不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反而阻碍了语文教学的正常进行。
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使用信息技术。
1、正确定位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只是辅助教学手段。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全面达成计算机课的目标。
2、适时适当
因为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工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该用才用,而不是每节课课必须用。
在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处,适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