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学前儿童情感社会性发展的观察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学前儿童情感社会性发展的观察评价
【本章学习目标】
1. 掌握并应用自我系统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2. 掌握并应用情绪情感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3. 掌握并应用社会认知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4. 掌握并应用社会交往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自我系统评价
在幼儿自我系统的发展中,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控制是三个最主要的方面。
一、自我概念评价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一)评价内容
对幼儿自我概念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幼儿是否具有初步的自我认识能力
幼儿对自我的认识主要包括幼儿对我是谁、名字及自己的外貌、特征等的认识。
幼儿自我概念的出现是和幼儿言语的发展相关联的,在掌握了有关的语词后,幼儿对自己的运动能力、交往能力及自己的社会角色有了更多的认识。
2.幼儿是否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估计
最初,幼儿对自我的认识通常比较乐观、积极,当然也有点过分地高估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概念趋于实际。
3.幼儿是否开始展现独立性
3岁的幼儿由于其认知发展的自我中心性,自我认识水平还比较低,对自我能力有着过高的估计,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以后,倾向于独立地去做些什么。
(二)评价方法及工具
对于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我们可以设计简单的幼儿发展检核表,如表6-1所示,教师将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记录,并运用检核表来判断幼儿的发展水平。
二、自尊心评价
自尊心指个体对自己做出的或通常持有的评价,它所表达的是个体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自尊心是幼儿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个性发展中的重要品质,是推动幼儿不断进步的动力。
(一)评价内容
对幼儿自尊心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幼儿是否主动表现自我,努力寻找他人的注意和肯定评价
年幼的幼儿在心理上渴望得到他人的注意、接纳或接受、支持、喜欢,所以他就通过言语、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等方式来展示自己,从而获得他人肯定的情感体验。
2.幼儿对表扬或批评是否有明显的情感体验和外部表现
3.幼儿受到不公平对待时是否能做出适当的反应
这里所说的不公平对待主要是指同伴交往中发生的欺负行为或师幼交往中的忽视行为。
(二)评价方法及工具
对于幼儿自尊心的评价,最常用的方法是事件取样观察法。
教师在明确观察的目的后,对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自尊心相关的内容进行记录,然后判断幼儿自尊心发展水平,如表6-2所示。
三、自我控制评价
自我控制是幼儿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反映的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自我控制在幼儿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展开评价,可以为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提供依据。
(一)评价内容
自觉性、适应性、自制力和自我延迟满足是幼儿自我控制所表现出来的主要行为特征。
评价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也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1.幼儿是否自觉地遵守班级规则
自觉遵守班级规则主要是指幼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按照规定从事活动,并控制自己不去做班级规则中禁止的事情。
2.幼儿是否能适应活动上的转换
3.幼儿是否能抗拒环境和其他诱因的干扰,专注于当前活动。
幼儿能否抗拒环境和其他诱因的干扰,主要是考查幼儿的自制力及坚持性,幼儿能否能够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注意力集中,最终坚持完成活动。
4.幼儿是否能自我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指的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表现出的抑制能力。
(二)评价方法及工具
1.自然观察法
对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评价,教师可以采用自然观察法,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对照幼儿自我控制评价的指标,对幼儿的发展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价。
2.发展检核表
对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教师也可以采用发展检核表的方法来评价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水平,如表6-3所示。
第二节情绪情感评价
情绪和情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的是幼儿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体验,日常生活中反复体验到的不同的情绪情感是幼儿形成稳定的态度与情感的基础,同时还对幼儿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对幼儿情绪情感的评价,应主要从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心三个方面展开。
一、情绪的表达与控制评价
情绪的表达与控制是指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状态的能力,是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一)评价内容
1.幼儿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幼儿情绪认识能力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
2.幼儿是否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学前幼儿常常因为某种外部刺激而非常兴奋,难以控制自己,随着幼儿大脑的发育和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控制力逐渐增强。
3.幼儿是否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
情绪情感的稳定是指幼儿倘若对某个对象、某种活动产生某种态度,此态度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二)评价方法及工具
1.自然观察法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情绪认知、表达与控制的表现十分丰富。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自然观察法,对幼儿生活中情绪的变化进行记录,然后判断幼儿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发展的水平,如表6-4所示。
2.情境测验法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些情境,或设置一些活动环节,来观察记录幼儿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的表现,从而判断幼儿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发展的水平。
二、同情心评价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及对其行动的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
同情心在幼儿社会性品质中居核心地位,以情感动机的方式影响幼儿各方面品质和行为的发展,是影响幼儿社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
(一)评价内容
1.幼儿是否能觉察和体验到他人的情绪反应
觉察和体验他人的情绪主要是指幼儿能够站在他人立场上认知他人的情绪或境遇。
具有同情心的幼儿往往能够站在别人的位置上去推断别人的要求和利益,辨别他人的情绪,并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
2.幼儿是否对他人的痛苦、困难表示关心、支持和帮助
同情心水平高的幼儿在觉察和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还会自发地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二)评价方法及工具
对于幼儿同情心发展水平的评价,教师可以采用轶事记录法,根据以下问题对幼儿的同情心行为进行观察,最后填写如表6-5所示的幼儿同情心观察表。
(1)都发生了什么事?幼儿的关注程度如何?
(2)幼儿有哪些表情的变化?
(3)幼儿遇到了哪些问题,都是如何解决的?
三、责任心评价
责任心是幼儿在社会生活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和相应行为。
责任心是幼儿发展过程中补课或缺的人格、个性品质,因此,对幼儿的责任心展开评价,对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评价内容
1.幼儿是否能完成自己应负责的事情
责任心强的幼儿一般能够认真完成自己应该负责的事情,他们在自己负责的活动或承担的任务中常常表现出主动、认真的特点,他们不需要教师或同伴的提醒,会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
2.幼儿是否有明确的任务意识,完成他人交给的任务
责任心强的幼儿无论对当前的任务是否感兴趣,他都能报以认真的态度来接受人无语,并努力完成交付给自己的任务。
3.幼儿是否能兑现自己的承诺
承诺责任心是指幼儿对自己说过的话、做出的承诺要努力去兑现。
责任心强的幼儿一般很看重承诺,能够遵守并兑现自己所做的承诺。
(二)评价方法及工具
1.轶事记录法
日常生活中,幼儿责任心会体现在各种活动中。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
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记录,从而做出对幼儿责任心发展水平的客观评价,如表6-6所示。
2.问卷调查法
对于幼儿责任心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根据幼儿责任心发展的指标来设计一些问题,或根据已有的问卷或量表进行改编,请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作答,从而对幼儿责任心的发展做出正确评价。
如表6-7所示的问卷。
第三节社会认知评价
社会认知是指幼儿对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
幼儿社会认知作为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不仅起到了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全面法的巨大作用,而且还能对幼儿社会知识经验的获得产生重大影响。
一、观点采择能力评价
观点采择通常是指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断以及做出反应的能力。
(一)评价内容
1.幼儿是否具备认知观点采择能力
认知观点采择,就是幼儿对他人关于人、情境和事件的思考或知识的判断。
简单地说,就是要考查幼儿能否正确理解他人的观点。
2.幼儿是否具备情感观点采择能力
情感观点采择又称移情,是指对他人在某一情境中的情感状态或情感反应的判断。
简单的说,就是要考查幼儿能否认识到他人的情感状态。
(二)评价方法及工具
对幼儿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价,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情境测验法,即设计专门的问题情境,以幼儿对情境内容的理解为基础来判断幼儿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教师可以自行设计情境,也可参照已有研究中比较经典的情境设计。
二、社会角色认知评价
幼儿的社会角色就是关于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套规范、模式。
(一)评价内容
1.幼儿是否具有明确的社会角色意识
在学前阶段,最重要的是让幼儿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意识,即能理解和把握自己的地位、作用和形象,这样幼儿才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学前社会角色意识认知水平较高的幼儿能够比较顺畅地开展角色游戏活动,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知道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角色规范,从而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对待父母、老师及同伴;而社会角色意识认知水平较低的幼儿有时会出现角色不清现象,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
2.幼儿是否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
幼儿在获得社会角色的同时,也会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要经历两次大的社会角色转换,意识幼儿园,二是幼儿入小学,在此过程中幼儿的主导活动由自由游戏状态过度到以游戏为主导的活动状态,继而转变到学习状态,由此带来了许多方面的改变。
对于社会角色转换能力发展较好的幼儿来说,他们不仅能够认识到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而且能够顺利完成相应的角色扮演任务,履行该社会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二)评价方法及工具
对于幼儿社会角色认知能力的评价,首要选用的方法即为角色游戏法,教师可以设置角色游戏场景,观察幼儿分配角色、开展游戏的过程,从而判断其社会角色认知能力发展的水平。
教师可按照表6-8中列出的观察评价指标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
三、社会规则认知评价
社会规则认知是指幼儿对于个体或群体的恰当行为方式规定的认知和理解。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需要认知的社会规则主要包括:公共卫生、交通规则,日常
生活规则、学习和娱乐生活规则,待人接物的规则以及基本的道德准则。
(一)评价内容
1.幼儿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是幼儿社会规则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幼儿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
在父母老师、法律法规以及与其他幼儿的社会互动影响下,幼儿的社会规则意识不断发展。
2.幼儿是否能自觉遵守并作出符合社会规则要求的行为
社会规则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或活动中所作出的一系列符合社会规则要求的行为或行动。
在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的基础上,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作出符合社会规则要求行为的能力都不断提高。
表6-9所示的就是幼儿社会规则认知评价的标准。
(二)评价方法及工具
对于幼儿社会规则认知能力的评价,可以选用自然观察法,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或自由游戏活动中对规则的理解和表现,从而判断其社会规则认知发展的水平,如表6-10所示。
在观察中成人可重点记录幼儿意识到活动中存在的社会的表现,以及幼儿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表现。
第四节社会交往评价
社会交往是指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
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指的就是幼儿如何学会与同伴相处。
交往态度、交往技能以及同伴关系是构成幼儿社会交往发展的三个主要指标。
一、交往态度评价
交往态度,就是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持有的态度,即幼儿是喜欢主动与人交往,还是被动等待他人的交往,抑或是相互之间的交往。
交往的态度是影响幼儿社会交往行为乃至影响其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评价内容
幼儿的交往态度主要表现在他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对他人的主动交往所做出的积极反应。
据此又可以将幼儿社会交往划分成三种类型,即主动交往、被动交往、相互交往。
主动交往主要包括哪些既能主动发起与同伴的互动,又能兑同伴的主动交往做出积极反应的幼儿。
被动交往主要包括那些虽然不能主动发起与同伴的互动,但是可以兑同伴的主动交往做出回应的幼儿。
(二)评价方法及工具
要了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真实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交往态度,选用自然观察最为适宜。
教师可以兑每个幼儿进行跟踪观察、详细记录,从而获得幼儿在交往活动中的表现,以此作为评价幼儿社会交往态度的依据。
二、交往技能评价
交往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能够促进交往活动进行的方式、方法和技巧。
幼儿掌握的交往技能对其社会交往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评价内容
1.幼儿是否选用恰当的交往方式
在社会交往中,幼儿可以使用的交往方式有很多,如合作、分享、轮流、退让、约定、商量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了解到的交往方式也随之增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已经掌握,并能够将这些交往方式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
因此,判断幼儿交往技能掌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幼儿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选用学到的交往方式。
2.幼儿是否能够有效地使用所选的交往方式
选择了一定的交往方式,并不一定以为着幼儿具有很好的交往技能,这时还需要对所选用的交往方式有较好的操作技巧。
(二)评价方法及工具
在幼儿园的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幼儿经常会出现于同伴交往的行为,要判断幼儿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技能,最适应的方法是对幼儿进行自然观察,从而详细记录幼儿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然后判断幼儿交往技能的发展,如表6-12所示。
三、同伴关系评价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是学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一)评价内容
幼儿的同伴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在同伴群体中的被接受性或受欢迎程度,即被同伴接纳;二是朋友之间相互的、一对一的关系,也称为友谊。
对幼儿同伴关系的评价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1.幼儿在同伴群体中是否被接纳
同伴接纳反映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
2.幼儿是否与他人建立友谊关系
友谊就是两个相互喜欢的个体结构结成的关系。
在友谊关系中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友谊的数量,即幼儿拥有的相互认可的朋友;二是友谊的质量,如朋友之间提供的支持、陪伴或冲突水平。
(二)评价方法及工具
同伴提名法,可以用于对幼儿社会交往中同伴关系的评价。
同伴提名法,即让每个幼儿根据研究提供的某种标准选择符合这种标准的同伴。
对于同伴提名法结果的处理,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根据幼儿的提名,画成一张示意图,这样整个群体内部的社会关系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