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

合集下载

地球的外貌和内部构造 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地球的外貌和内部构造 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地球的外貌和内部构造教学设计(浙教版
科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外貌和内部构造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地球的不同层次和构造特征;
3. 能够描述地球的外貌以及不同层次的特征;
4.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复杂性;
2.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准确描述地球的特征。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地球的外貌
- 冰雪覆盖的极地地区
- 广袤的海洋和陆地
- 高山和平原
- 湖泊和河流
- 生物种类繁多的森林
2. 地球的内部构造
- 地球的三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 地球板块的构造和运动
- 地壳的特点和组成
- 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和作用
3. 学生实践活动
- 观察地球的不同地貌特征,并用适当的语言描述;
- 利用实验展示地球内部构造模型,理解地球板块的构造和运动。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1.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地球模型和实验用具;
3. 图片和影像资料。

五、教学评价方法
1. 课堂观察;
2. 学生实践活动的表现和报告;
3. 小组讨论和互动。

六、教学延伸
1. 邀请地理学家或地质学家来校园进行讲座;
2. 组织地理或地质科考活动;
3. 观看地球科学纪录片。

以上是《地球的外貌和内部构造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的内容大纲,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小幼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周炜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等奖】

中小幼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周炜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等奖】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初中阶段探索地球和宇宙的起点。

教材从古时候的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天涯海角为什么走不到边”和“为什么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两个问题对天圆地方说提出质疑。

接着安排篮球和木板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海岸观船”现象背后的原因。

通过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引导学生归纳出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并融入科学史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

接着介绍地球的大小,通过现代科技测量的数据,进一步说明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加深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之后,进一步介绍地球内部结构,使学生从外到内,全面的认识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

本单元之后还要学习地球仪、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等知识,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和在宇宙中的位置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地球是球形”的这一结论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难点在于要让学生从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中归纳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并能从这一过程中认识科学本质,体会到探求真理的艰辛,了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月食的成因,了解地、月、日三者的位置关系,因此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理解“月食时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作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以及《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四维目标,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科学探究】通过了解古人提出的猜想及其背后的依据,强化科学探究中提出猜想要有合理依据的认识。

【科学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列举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和验证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大小和形状3、通过类比,思考地球内部结构,明确软流层和岩石圈的位置,正确建立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

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七年级科学上册h b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一、选材依据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课1课时。

二、教材分析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对于地球的探索自古就有。

地球从最原始的“天圆地方”到现代的地球是圆形的概念,现代科学家又进一步地深入地壳,从内部分析其组成。

这些都为我们正确认识地球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对于自出生以来认识的概念“地球是圆的”根深蒂固,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人们对这一概念形成的历程。

而且这一概念需要进一步地加深,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根本上巩固这一概念。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人们认识中的形状的不断变化过程,并能用生活经验出发证明“地球是圆的”2.能说出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其内部结构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球是圆的同时,学会运用生活知识证实,将概念内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并举例证实“地球是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科学打下基础。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的特点。

2.教学难点:从生活经验出发生动地证实“地球是圆的”。

六、教法学法1.教法:讲授法、实验总结法2.学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证明法七、教学工具1.多媒体课件;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八、教学设计八、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地球是个球体1、证据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时的轮廓“篮球实验”站的高,看的远2.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378Km两极小21 Km二、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到内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软流层。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观察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利用相关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

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

所以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至今日,大家都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那么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呢?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忆历程一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无多媒体条件的可看课本图)学生看多媒体展示,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很容易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3.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分组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小组推荐代表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一一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一一球体用课件展示船只离岸与远去的过程,回归的船只与匏近的过程提问:为什么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演示实验:课本图3—3(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学生讨论:1、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小结:从A到B:观察不到铅笔长度变小,从C到D仍观察到铅笔长度不变,由此可知,地球是一个球体。

教师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7min)
师:其实早在1519年就有一个人做过类似的举动。他就是伟大的航海家麦哲伦。(出图:麦哲伦和其航海路线图)这就是麦哲伦,还有他的航海路线图,他带领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这一创举。这个路线图不太清楚,我们看一下另一张。这是地球的俯瞰图,他们从西班牙出发,穿过大西洋,经过南美洲,越过太平洋,经过好望角,最后回到西班牙。绕了地球一圈,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板书: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导入
(5min)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三章的学习——人类的家园,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成语(点出幻灯片后)——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目的地在南方,却偏要往北方去,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小典故。(点下一张幻灯片)。说是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季梁,他在路上遇见一个人,那人告诉季梁自己要往北方去,季梁不解,说:楚国在南方,你往北方走干什么?(点击幻灯片,出现两人对话)。那人说,我的马好。季梁说,马虽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钱多。钱多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哎呀,我的车夫技术好,就不耐烦的往北去了。季梁无语了,心想,你这三样越好,离楚国就越远,永远也到不了楚国。
听完这个故事,老师的问题来了:同学们认为这个人最终能不能到达楚国?互相讨论一下。(等10~20秒请学生起来回答)
请甲跟我们说说看不出意外的话他最终能不能到达楚
国?
生:回答能或者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回答原因。
师:(再请几位学生回答)那这个答案我们先不揭晓,在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之后我们再看看这个人南辕北辙后还能不能到达楚国。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创新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是浙教版的科学教材七上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主要讲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并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证明地球是圆,以及会举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过程,通过科学史和现象来判断地球的形状以及理解不同阶段下人类的认识,体现理论是不断修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本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人的地球观。

2.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

3.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

过程与方法:1.能用一些现象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建立模型的思想。

3.培养学生能通过仔细观察,用“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取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方式进行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和宇宙奥妙的兴趣。

2.感受中国的科技水平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兴趣广泛、乐于动手,但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

基于本课是初中科学教学首次接触到地球和空间的科学领域,所以教师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4重点难点从而认识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和证明地球是“圆”的方法和现象,明确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受地域和不同的科技水平的制约,不同阶段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可取性。

5教学过程5.1.1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谜语引入先请大家猜个谜语。

大家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齐声回答地球出示谜语,开门见山的引入。

对,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是。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的探索,知道一些能够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2、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正确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3、了解科学技术对于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特点教学难点:利用实例或者现象解释地球的形状二、教学流程(一)、引入著名诗人苏轼曾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讲的是自己身处庐山中,反而不知道它的真相和全貌了。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自认为自己很熟悉的事物或者地方,其实却并不了解的这种现象还有很多,你相信吗?我们来试一个。

【展示文成的图片】师:这是哪里?生:文成师:你能够描述文成所在位置是什么形状的吗?生:长方形、长条形.........师:老师这里也有一张文成的形状的图片,和我们所说的还有有所偏差。

文成我们很熟悉,却有种不识真面目的感觉。

师: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叫什么?生:地球师:你对它的形状和大小是否了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二)、新课1、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师:在你的世界中,你认为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形状?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生:通过电视或者卫星的拍摄可以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师: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观察到地球的形状,但在古时候没有现在这样的科学技术,那在古时候人的世界中,地球又是一个怎样的形状?①、古代印度认为的地球(展示图片)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②、古代中国认为的地球(展示图片)a、“天圆地方”说: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b、“浑天”说: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③、古希腊认为的地球师: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发生的吗?请你用图画的方式画出来生:学生上黑板画出来师:当射向月球的太阳光被地球阻挡后,在月球上就会留下谁的影子?生:地球师:根据月球上的阴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经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④、麦哲伦环球航行(放映视频)小结:地球是一个球体【思考】为什么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展示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师:地球上的蓝色、白色和绿色分别代表着什么?生:海洋、白云、陆地或者森林2、地球的大小师: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分别对赤道的半径、两极到赤道的距离和赤道的周长进行了测量,结果有惊人的发现。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技能目标: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严谨科学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一个人日常学习、生活乃至终身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重难点分析: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大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3、……【导入】一、地球的形状【课件展示】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布置任务】课后去网上查阅有关人类对地球认识的理论,想一想当时他们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观点。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

但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全班分两大组讨论,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老师注意引导。

)【多媒体展示】“模拟篮球实验”:(学生按屏幕演示步骤做)[材料]篮球、直尺、铅笔把篮球和直尺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在球面、平面上移动。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大致形状。

学生能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模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认知。

难点:理解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地球仪实验材料:果冻或软糖、巧克力、饼干碎、食用色素、小刀、透明杯子等,用于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实验。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像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一堂富有启发性的科学课上,老师希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这一课题。

她首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接着,她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老师展示了地球仪。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它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描述地球的形状。

地球仪呈椭圆形,赤道部位略微膨胀,两极部位则相对较小。

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描述地球的形状。

在探讨地球内部结构时,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们展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可以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厚度不一;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粘性较大的岩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讨论地球内部结构,学生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明白了地球并非完全的球形,而是椭圆形状;同时,也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对地球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老师通过提问、展示和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更加关注地球科学领域,逐步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属于地球和宇宙范畴。

教材先通过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以及各种现象引起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再通过活动以及两个例子还有地球照片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最后是利用科学测量的数据介绍了地球的大小以及内部结构。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与宇宙认识的初步阶段,学好本节内容对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准备。

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缙云实验中学七(4)班的学生。

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发现思考。

而在生活中,对于神秘的天空以及天文知识他们是无法直接接触的,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介绍,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天文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结构。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通过活动演示篮球探究海面上船只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逐步培养利用常见的物品来模拟,探究问题的能力。

2.科学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以及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2、能正确描述地球形状,大小以及内部特点。

3.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

2、通过对地球的学习,体会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4.STSE: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现代科技测量的地球的大小内部结构,认可科学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为社会提供帮助。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古人对地球的认识:我们知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同学们对地球也不会陌生,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认识有哪些?学生回答。

继而引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

Ppt放映古诗、古文、图片介绍古人对地球的三种认识:盖天说、天圆地方、圆盾。

2.根据开头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回答,提问学生:生活中有什么例子证明你所说的(也就是证明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地球的形状:引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比桅杆先消失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1)地球是一个完美的圆球。()
答案:错误。
(2)地球的内部结构只包括地壳和地幔。()
答案:错误。
(3)地球的平均半径等于赤道半径。()
答案:错误。
(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
答案:错误。
(5)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对于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没有重要性。()
答案:错误。
3.计算题:
(1)假设地球的半径为6400千米,请计算地球的表面积。
2.地球的内部结构: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各圈层的功能和特点。
3.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表面积:掌握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以及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4.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学习地球的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特点。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各圈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分别是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
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是____。
答案: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h b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一、选材依据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课1课时。

二、教材分析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对于地球的探索自古就有。

地球从最原始的“天圆地方”到现代的地球是圆形的概念,现代科学家又进一步地深入地壳,从内部分析其组成。

这些都为我们正确认识地球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对于自出生以来认识的概念“地球是圆的”根深蒂固,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人们对这一概念形成的历程。

而且这一概念需要进一步地加深,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根本上巩固这一概念。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人们认识中的形状的不断变化过程,并能用生活经验出发证明“地球是圆的”2.能说出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其内部结构的特性(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球是圆的同时,学会运用生活知识证明,将概念内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研究并举例证明“地球是圆的”过程当中,造就学生的猎奇心、想象力、严谨的科学态度,为研究科学打下基础。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描绘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的特性。

2.教学难点:从生活经历出发生动地证明“地球是圆的”。

六、教法学法1.教法:讲授法、实验总结法2.学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证明法七、教学工具1.多媒体课件;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八、教学设计教师活动【新课导入】之前的章节中曾经研究了地球上的生物以及微观天下。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提问:学生对他们眼中的天下的想法?【课件展示】一、地球的形状1、现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XXX说,天圆地方(2)现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现代巴比伦人——宇宙的中心是高山组成的圆形大地,周围环绕着大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优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优质教案

课题名称:七上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七年级科学,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和地球的内部结构。

其中如何证明地球的形状,是本节的难点,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都知道地球是球体,但他们对于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会有点不可思议,并且学生平时生活的环境中无法体现地球是个球体,所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本节课从古代人和现代人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差异引入,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由于当时的科技条件限制,古代人当时认为地球是这样的形状是非常正常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能找出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地球的形状,通过学生探究地球是圆形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尤其航天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不断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尤其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爱国、爱校的情感。

通过对地球面貌认识的加深,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②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③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2、方法与过程:①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

②通过学生探究地球是圆形的实验,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地球面貌认识的加深,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②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②教学难点:如何证明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篮球、铅笔、木板。

【教学过程】:导入:PPT播放我们美丽的家园。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导入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学生活动1:1、你知道我们的家园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如果你生活在古代,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现代人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好后交流:①3000多年前,中国人提出“天圆地方”说(古代中国人:盖天说、浑天说(张衡)②古代印度人的地球观:③古代巴比伦人的地球观:④现代人的地球观:学生活动2:同样的地球,为什么古代人和现代人的看法差别如此之大?如果你是古代人,没有走出过地球,你会对“天圆地方”产生怀疑吗?你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②登高望远③月食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⑤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学生活动3:1、谈谈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畅所欲言: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好后交流:二、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4:近距离认识地球(介绍我国现代航天技术)(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浙教版七上§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漫长历史,初步掌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2、知道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3、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

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地球的形状1、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

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2、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率领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3、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知识点2、地球的大小1、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的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______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______千米,赤道周长______千米。

2、地球仪制成圆形的原因:地球的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仅差。

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约。

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看不出来的。

知识点3、地球的内部结构1、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三层。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千米。

2、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

3、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

地核位于2900千米以下,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状态,内地核呈态。

二、例题讲解例题1、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看,地球的形状很圆,主要是由于()A.航天飞机离地球很近B.地球是一个标准的圆球C.地球赤道半径仅比极半径长0.33%D.照片拍摄精度不够高例题2、下列说法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例题3、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他认为天与地的关系就如同鸡蛋中的蛋清与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包在当中,大地是一个圆球,宇宙以地球为中心。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年级科学上册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新版)浙教版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年级科学上册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新版)浙教版

课题:§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正确描
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初步掌握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3、让学生感受地球的形状,并认识地球的形状,再则让学生展示自制多媒体课件—古人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学重点难点:
1、地球的形状及大小。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的形状。

课中助学:
2 2 三次备课及作业反馈: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形态和内部组成 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地球的形态和内部组成 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地球的形态和内部组成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地球的形态和内部组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态和内部组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用地图和模型来描述地球形态和内部组成的方法;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地球形态和内部组成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态:-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赤道、南北极和经度、纬度;- 地球的形状和直径。

2. 地球的内部组成:-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和特点;- 地震和地壳运动。

三、教学重难点1. 地球形态的描述和表示方法;2.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和特点;3. 地震和地壳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地球的形态和内部组成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2. 图片和模型展示:利用图片和模型来形象地呈现地球的形态和内部组成,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3. 实验活动: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地震和地壳运动的原因和影响;4.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思考能力,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问题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对地球形态和内部组成的探索;2. 概念讲解:通过课件和实物模型,讲解地球自转、公转、赤道、南北极等基本概念;3. 实验活动: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模拟地震和地壳运动,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4. 研究小结:总结所学内容,强调地球形态和内部组成的关键点;5.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地球形态和内部组成的理解;6.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在地球形态和内部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7. 作业布置:布置与地球形态和内部组成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估1.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测试学生对地球形态和内部组成的理解程度;2. 实验报告评分:评估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 作业评分:评估学生对地球形态和内部组成的掌握程度。

3.1认识地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3.1认识地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2. 在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时,我将更加详细地解释经纬线的作用和地理定位的方法,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操作地球仪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3. 我还将考虑在课堂上引入一些互动式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最后,我会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那些在课堂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弥补知识上的不足。
板书设计
1. 地球的形状
① 地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 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内部物质分布不均
2. 地球的结构
① 地壳:岩石和土壤组成的最外层
② 地幔:粘稠的岩石组成的内部层
③ 核心:固态的核心和液态的外核
3. 地球的运动
① 自转: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周期为一天
② 公转:绕太阳运动,周期为一年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热情,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注意到在课堂导入环节,学生们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部分学生对地球的非球形特征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导入环节没有提供足够的实例和实际观察机会,导致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停留在表面。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并能够运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理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观察地球仪、观看地球形状的实验视频、分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地球的自然现象:地球上有许多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风化作用等。这些现象与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有关,是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
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
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