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
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各地相继调整学校布局,成立了寄宿制小学。
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使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发挥最大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农民外出务工与子女读书的矛盾等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农村寄宿制小学存在许多普通小学所没有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未来人才的培养,从而关乎整个农村未来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如何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提高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办学水平,是摆在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在广大农村地区采取集中办学,成立寄宿制小学,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使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发挥最大效益。
如我乡2009年以前有村完小、教学点共12所,总体概况是“校点多、规模小,教师少、任务重,设备缺、利用少。
”全乡教师90人,在校学生1000多名。
由于人口分散,一些偏僻地区的教学点不得不保留。
这些学校的学生大多不超过20人,甚至出现“一个老师10个学生两个年级”的现象。
一校一师、一师多用现象广泛存在,教师既要负责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又要负责行政、财务等其他事务,难以集中精力教学。
一些专业课程如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由于专业性较强,在广大的一师一校几乎
无法开展,严重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师一校教学设备较少,财力薄弱,信息技术、实验操作、电化教育无法开展,造成依然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模式,而校点多又造成了教育资金投入分散,各校无力添置配套的先进教学设备。
2009年,我乡进行了全面的布局调整,由原来的10所村完小,并能所完小,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集中,2个教学点撤并成4.
够发挥作用。
校点的集中,提高师生比例,整合教师专业资源,
实现了按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课程,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寄宿制的优势确实是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经验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是初次探索,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大量学生整天住在学校,生活问题、学习问题、课余时间管理问题、安全问题等全部甩给学校,谁来负责学生的生活,谁来负责学生的学习,谁又来组织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些工作怎样监督、怎样评价等对很多学校来说还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针对寄宿制的特点,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较低。
2、学生的生活管理极其艰难
首先是学校原有设施与寄宿制小学要求的硬件配备之间差异的
矛盾。
撤并学校的学生涌入完小或中心校就读,使原来就不充裕的校舍更加捉襟见肘。
根据相关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有一张床铺,以一间宿舍容纳12名学生计算,那么现有宿舍远不能满足要求。
这里还不包括学生的盥洗室、餐厅、食堂等其他配套用房。
校舍改造成宿舍,还需要添置床铺、衣柜、鞋架、纱门、纱窗等设施,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寄宿制的硬件投资是令许多农村学校头疼的事。
相当多的学校五六十个学生挤一个宿舍,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同学挤一张床铺,宿舍的拥挤造成晚间空气污浊,严重的威胁学生的身体健康。
一些学校没有餐厅,学生露天排队打饭,雨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苦不堪言。
第二是学生的饮食标准低,难以保证学生身体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针对农村贫困学生家庭,国家采取了“两免一补”政策,只靠政府、但由于经济原因,千方百计地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
学校减免,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由于集中办学多数处于贫困山区,离集市较远,新鲜食品难以采购,加之生活普遍贫困,蔬菜多以土豆和大白菜为主,以至于个别学生提起土豆煮白菜就恶心,长期下去学生将营养不良。
即使这样,学生的生活费用仍是一些贫困家庭无力承担的。
原来没有撤并校点之前,他们的家庭尚能勉强维持孩子上学的
费用,但是撤并校点之后,这些家庭的孩子却只能成为牺牲品。
第三是学生家庭生活与集体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矛盾。
寄宿学生分布各个年级,年龄集中在6—12岁,在家庭保姆式的照顾下,娇生惯养,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懒散、自理能力差等现象。
刚上寄宿制学校肯定会有许多不适应之处,这就需要寄宿制的生活指导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指导。
第四是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
由于大多家庭子女少,从小在家娇生惯养,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家务。
现在住宿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处理个人卫生,自己的衣服要自己洗,自己的被子要自己叠。
寄宿制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方面确实有其意义,但一朝一夕之间,完全改变所有的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留给孩子适当的时间和空间。
必须考虑孩子的实际接受能力。
3、.学生的安全管理新问题较多
安全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任何阶段的教育都应该把安全问题作为首要考虑的中心问题。
集中办学以后,安全成为当地百姓考虑最多的问题。
多数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是否会被同学欺负,东西是否会丢失等。
虽然学校专门安排负责学生宿舍安全的生活老师,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少,但并不能面面俱到。
4、教学管理水平落后
第一是教学质量下降。
上级政府集中办学一个很重要的理由那么事实又怎样呢?小学阶段的孩子就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自我约束力比较差,在家的时候,有父母督促,学习的时间有保证。
而在学校,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那些原本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就会沉迷于其他事情,忽视学业。
第二是传统观念与素质教育目标错位。
教师的传统观念: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轻视甚至鄙视寄宿制办学中的服务育人功能。
家长的传统观念: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意味着用钱替孩子买来了时间,用寄宿可以“矫治”孩子,他们认为寄宿制管得严,时
间多,孩子学习就会好,孩子学习好就行。
一部分教师拼命抓成绩,对学生的生活管理淡薄,学生间的一些不良倾向不能消灭在萌芽
状态,以至于出现打架斗殴。
部分家长认为生活教师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不大,不配合生活教师管理,更有甚者对生活教师的管理吹毛求疵,横加指责,造成生活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下降,学生不服从生活教师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5、教师队伍不稳定
部分教师悲哀地形容集中办学的老师是“吃人饭,干牛活”。
确实对于在集中办校的学校来说,教师的角色就不仅仅是一名教师,而是教师、父母、保姆的混合,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是要照料学生的饮食起居。
对于现行的教师工资体制而言,集中办校的教师没有额外的补贴,仅仅讲奉献,靠道德的标准来维持教师的积极性,确实难以保证教师安心工作,因此部分教师拼命往城区、调动工作,致使山区集中办学学校的教师极不稳定。
一位山区小学的校长讲了这么一件事:一天晚上十点左右,大雨磅礴,三名学生急性肠胃炎发作,有两人在附近的村医就诊,一名离学校十六七公里的学生吵着要回家。
由于山路崎岖且泥泞不堪无法驾驶摩托,只好两名男教师送这名学生回家。
当他们一脚泥一脚水把学生背到家时,已是凌晨3点钟,来不及休息便赶回学校时,第医疗卫生多数集中办校的学校没有校医,二天的工作已经开始。
.
落后,当季节性疾病爆发时,学生得不到疏散,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染。
然很多家长把责任都推给教师,吵闹、上访、告状司空见惯,近似于民谣“学生祖宗化,家长上帝化,教师孙子化”的复杂教育形式下,学生24小时留在学校,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职业风险。
6、没有足够重视学生新的心理问题
六七岁的孩子就长时间地离开父母,谁来弥补童年母爱的需求,谁又能弥补得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对大部分寄宿学生进行调查时,学生说的最多的是想爸爸妈妈。
部分学生初来时甚至三更半夜悄悄溜走,吓坏了老师,吓坏了家长。
一部分学生出现孤僻,亲情淡漠等心理疾患。
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违纪学生还停留在分析普通学生一样的思维水平,总认为这些孩子天生顽皮,甚至是不知好歹。
学校由于要充分展现集中办学的优势,不能正视学生亲情缺
失这一自然现象,这是极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
二、原因分析
造成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
1、客观原因
一是农村寄宿制小学多数地处经济、文化和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
经济的落后造成学校硬件建设一时间不能达到集中办学的规模,校舍拥挤、配套设施缺乏、给学校的管理增加难度。
二是多数寄宿制小学师资短缺,教师身兼数职,管理起来力不从心。
教师分工重重叠叠,有的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工作又要分管学校后勤、安全、统计等工作,到头来就是教师样样都要管,又样样都管不好,顾此失彼现象时有发生。
.
三是大规模建立农村寄宿制小学是近几年在部分地区出现的新鲜事物,现成的办学模式很少,成功的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
2、主观原因
一是重建立不重管理。
对于相当多一些地方而言,集中办学成立寄宿制小学是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绩工程。
一些地方官员包括教育界的领导,刚开始时格外重视,甚至本来不具备办寄宿制学校的条件也要强行上马,等学校办好了,就认为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而不闻不问,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
二是学校和教师对寄宿制管理探讨的主动性差。
相当多的学校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去研究怎样办好寄宿制学校,仍停留在普通学校的管理模式。